冬天看雪,似乎成了一件挺奢侈的事。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东北。即使在北海道,东北人王兵也说,今天这里的雪,和他18年前初来时也是没法相提并论的。他这么说时,我心里想,这雪还能大到哪去呀?在我看来,北海道的雪,已经是银色的世界了。
在北海道的几天里,没有一天雪不如期而至的。有一棵树上挂满了雪,我试图走近它拍些细部的雪花,刚一抬脚,已陷到腰了的雪,让我起了半天都没起来呀。
小樽位于日本北海道西半边的一个海港小镇,而小樽运河是代表北海道小樽市的景点,全长1140公尺,宽20~40公尺,于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完成。在我看来,这条河真的不能说它宽。
“小樽”一词语源自阿伊努语(北海道原住民)ota、oru、nai,意为砂岸中的河。原名钱函,因为此地青鱼产量丰富再加上当时为建设札幌所用的建材皆由此港输入,因而一度发展成为北海道要港口之一。
现今的小樽运河肇始于明治29年,当时本地已是北海道仅次于函馆的第二大城,但后来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工程延宕、以舢板作为接驳工具的方式在当时也已落伍,因此日后随着札幌的快速发展对照下,小樽便日渐没落,直到昭和61年时将运河重新定位在代表小樽的浪漫及历史后,才又逐渐吸引观光客的来到。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873年札幌内发现煤炭后,由于扮演札幌外港的角色,身为煤炭输出港的小樽,从此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不过,由于小樽地势多为山地,平地较少,小樽因此在1989年时展开填海工程,并在新形成的海岸线外着手兴建人工岛,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于是在1914年时,在小樽内地开始开凿小樽运河,成为小樽装卸货物的重要运输码头。把陆地与陆地之间的海填补起来的人工运河的工法叫做填补型运河。
今天的小樽,到处可见的就是仓库。
但是这种靠人的力量卸载的方法在二次大战后开始萎缩。加上在战后,因为与桦太等地的贸易减少,作为一个物流据点的用途,小樽运河已丧失其功能了。而日渐废弃的运河,也由于缺乏使用与管理后,运河两端开始逐渐呈现堵塞、淤积现象,一到夏天,淤泥的恶臭成为小樽都市管理的重大难题,将无用的运河填埋起来,建设成马路干道成为政府与工商界一致支持的主流呼声。
1965年左右,小樽市决定把小樽运河转换成道路。虽然在全国展开了保留运河的行动,但是一部分运河还是被整顿成道路,也就是现在的北海道道17小樽港线(名港小樽港湾线)。
不过,道路施工开展到运河区时,当工程将矗立在运河边石造仓库中一些有碍观瞻的杂物清理后,居民们意外让重新发现小樽运河景观的美丽与迷人之处,居民开始认为填埋运河改建为干道的政策,有必要重新评估与调整。从此,开启了小樽运河保护的运动。
现在林立着运河的两岸的仓库使许多人回想当时。小樽能善用旧有、废弃的仓库等公共设施,由一个过气的小商港,发展成观光重镇、浪漫之都。
小樽最出名的玻璃工业,也让这个城市有“灯的故乡”等美誉,看精致的玻璃工艺,是小樽另一种浪漫。市区有多个玻璃工艺工厂,里头的玻璃艺品琳琅满目。有人说是日本的工匠们从海洋中获得了灵感。
玻璃工艺品中有不少使用蓝色和淡绿色,正是大海的象征。在风铃的音乐声中,人们呆尽情的想象。在音乐中喝一杯咖啡,临走,还可把喝完咖啡后的印有小樽市容、运河的瓷杯,放在盒子里带回家当纪念品,真可谓颇具创意呀。
我歪打正着的就选择了三个浅绿色的小盘子,心里想的就是在离开的日子里用以回忆曾经在这里的感受。而两个印有运河图案的杯子,就全当情侣杯摆在家里,过日子也可用它们情调一下了。
小樽的音乐盒堂也是很有名的景点之一,小樽音乐盒堂是自小樽开港之后,西方的乐器渐渐的传入日本,许多店铺也开始贩售起音乐盒,在不知不觉间音乐盒竟然就这么成为了小樽的名产之一。
我悄悄地选择了一个很是别致的音乐拿,而且还挑了一首先生喜欢的乐曲放在其中,准备在他生日的时候打开,让它取代生日歌,度过我们两人一起庆贺的那一时刻。
早期小樽除了是对外的商港之外,也是北海道最主要的渔获集散地,本来很想在那吃吃北海道的大螃蟹腿。可是可看的,比可吃的在那一刻重要了。
北海道是一个梦。北海道的雪是梦的传播。
小樽最美的时刻在于寒冬,在于黄昏,在于路灯,在于仓库,在于运河。
离开小樽,我们是在满天大雪中到的弘前城。那里是由弘前藩第2代藩主津轻信枚于1611年建造。
护城河、石垣、野战工事等城郭的全貌基本上保留了废城时(1871年)的原形。
我们可是在雪中走近的这里,一片白色的世界,树挂的造型让我们拍得那就是一个忘乎所以!
护城河的雪,在蓝天的陪伴中,更是让我这个对河情有独钟的人不但要拍景,也把自己融在了这绝美的景色里。
汪永晨写于 雪中的北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