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生态游这两天拍的游神,或称圣驾巡游、迎佛、抬佛、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东亚及东南亚民间信仰的信众在神诞日进行的一项仪式。
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徒把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游行沿途有神偶、舞狮、舞龙、踩高跷、电子花车、地方戏曲及乐队演奏等艺阵表演。
神偶是由古代神话人物为原型制作的人偶,有“顺风耳”、“千里眼”、“三太子哪吒”等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
神偶神将又分为高与矮,高者通称为大神翁,
矮者的八爷、锺馗、小鬼...等称为童仔。
游神以“社”为单位,用大轿抬着主神——五显大帝的神像,以及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无常、将军等竹制的“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
届时村民们顶着制“骨”神像,抬着五显大帝走乡串户,进行一系列民俗仪式。也有更多的人藉此仪式许个愿求神灵帮忙实现梦想,仪式会从傍晚持续到深夜。
游神开始之前,村里各个家族会在自己祖厅摆好贡品,亮起红灯笼,点起贡香,迎接游神队伍的到来。到时妇女会在游神队伍经过的地方“接香”,所谓“接香”,就是在每个神像以及五显大帝前有人捧着香炉,供人们上香;以及用放鞭炮放烟花的方式来迎接。
游神队伍的领队为本村家族最年长者之子,扛着大型琉璃花灯,走在队伍的最前端;走在队伍最后列队的神灵,以万世不变的神情巡视着它的“疆土”,保佑着它的村民。从游神队伍最前端到最尾端相隔数里远,游灯队伍的灯火璀璨,从近看首望不到尾;从远看犹如长龙盘踞乡间,十分壮观。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游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上有人回忆:记得小时候去游神,是自己自备花灯,是纸作灯笼,里面点着蜡烛;要是遇到刮风下雨的话,蜡烛就会熄灭,这给游神队伍带来很多麻烦;各神像的衣服也比较破旧,而且大帝的主座是木质的,做工比较粗糙。
后来灯笼发展成玻璃做的,对神像的衣服作了更新,对大帝的主座也做了相应的改造。
近几年的游神队伍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游灯队统一换成灯光制作,游神的人们都穿着统一定制的帽子衣服,各神像身上的衣服有了质的飞越,大帝的主轿也变成了铝合金嵌玻璃,有霓虹灯装饰的大轿子。但是,似乎游神的人群没有以前的多,这可谓是遗憾之处;欣慰的是,还是有很多人会在游神期间回来参加。
网上有文说: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游神的本质没有变,其所寄托的愿望和意蕴没有变;这就要求后人在继承和发展民间风俗遗产的同时,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
这位作者说:在个人看来,“游神”这项风俗活动蕴含的文化气息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游神”是福州民间元宵节期间传统的风俗活动,是福州民间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福州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游神”活动大大地增加了节日的氛围,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这也使得“游神”活动超出了本身作为文化民俗活动存在,突显出了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再次,“游神”深深地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期盼:
(1)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避邪,财源滚滚的新年愿望。
(2)寄托着认祖归宗,人丁兴旺,社会平安,乡里和谐的族氏期盼。
(3)具有增强族氏凝聚力和促使人们欢聚一团的向心力。
"游神"还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上;“游神”期间人们花在买烟花爆竹、贡香贡品的钱数不胜数。以及一些外地的客人朋友也会慕名而来,亲自目睹“游神”实况,这也增加了村里的旅游收入。
正月初十我们看的游神从上午10点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一点,主神和各神偶才个个归位。
一位63岁的老太太上午10我就看到了她站在车上打鼓,到凌晨一点她还在打。我问她累吗,她满脸都是笑的说累。15个小时不停地打鼓,这是什么精神呀!
正月初十一大早7:00多钟人们又络绎不绝的走近神旁敬香、烧纸,放炮。
庙外,男士们在砍肉。问后知道,昨天上贡的猪、羊要切成份一份的分给家族的160户。
这样的大家族,世界上一定少有,能说明什么?这样的游神,更是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
有人看了我发的小视频说是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我是这样说的:空气是有自净能力的,而且有环境容量。北京这样游神,放炮肯定不行。
另外,就像我们吃饭要吃资源以便生存一样,精神生活也需要资源,而我们现在精神消费太少了。以至于不读书,不看报,没有信仰。老祖宗留下的,是传承,是信仰,是文化,更是力量。您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