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行动 汪永晨专栏 烟花三月下江南之二

文图/汪永晨

2019-03-31

         2019年3月31日,我们走在了有着600多年历史苍桑的南京台城的明城墙上。远眺鸡鸣寺,近观玄武湖。

          历史、今天,文化、自然,交织在一起的台城,因樱花的绽放人真多。穿汉服的也不少,透着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欣赏自然的美,期待传承文化的心愿。

          六朝台城大致为长方形,其纵轴方向为北偏东25度,是一座中轴线倾斜的皇城,与南京地区自然条件有关,也反映南京以及中国古代诸多都城城市“天人合一、随顺自然”的特点”,据悉,这种建造城墙的理念一直延续到了明代南京城营造。

         我们今天走在这厚重的明城墙的感觉,很像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形容: "约上好友,登上台城漫步,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可以大论天下,也可以家常闲聊。

         唐朝诗人韦庄曾有《台城》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有朋友说:南京城墙是按照传统星宿学来构造的。

         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建康城是公元4-6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台城原为孙吴苑城故址,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主持改建台城,自东晋至南陈,均为国家政治中心所在。

         近年来台城遗址相继发现,核心地区位于今大行宫周围及其以北南京总统府东西一线。

         2002年,南京大行宫新世纪广场工地打桩时2米左右的地下打出了大量立起的青砖。他们找到了一条南北走向、方向为南偏西25度的砖铺路。这条道路共有三层,上下分别叠压着从孙吴至南朝的历代的路面。

          2003年8月至11月,考古队又在南京利济巷西侧的长发大厦工地发现一段南北向城墙和配套的城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这段城墙应该可认定为台城外重城垣的东墙。

         2006年4月,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工地上,发现六朝时期东西向壕沟。后确认为六朝台城外重城垣的南墙,城墙分东晋和南朝两个时期,其中东晋时期城墙的外侧包砖保存完好,这是首次发现台城的南墙。

         2006年,一段南北走向的宫城大道露出真容,车辙凿凿,1500年前六朝帝王们沐风而行的浩大场景仿佛在这里重现。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邓府巷东侧某工地,考古队再次发掘到台城外重城墙的西墙和城壕遗迹。台城的东、西、南城墙相继都找到。

          考古学家说:在历时8年多、30多个工地、发掘面积累计超过2万平方米的持续考证下,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描绘出与我们作别近1700年的台城。

          台城规模庞大,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引来其他国家的模仿。

        洛阳城仿佛建康城的小妹妹,处处都留有模仿建康城的痕迹。

          建康城鼎盛时有28万户、近200万人口,街市繁荣,道路整齐,御道旁种植有中国最早的行道树——柳和槐以及橘子树,整个城市规整而实用。

          这种实用和规整并存的城市模式被后来的朝代一直吸收传承,直接影响了唐代甚至深深影响了百济及飞鸟奈良时期的日本。
 
        六朝的水利系统和台城的水利设施,要说更是我们关注大江大河自然流淌的人感兴趣的。

        武庙闸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解放门附近,台城脚下。

         武庙闸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吴后主孙皓引玄武湖水进宫,明朝时期,朱元璋修建南京明城墙并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为了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修建武庙闸。

         后来明初,朱元璋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也为了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避免水患,在秦淮河、玄武湖及其他河流入水口处,设置了水关、涵闸、涵洞2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武庙闸以及东水关、西水关。

          整个水关由两个半圆形闸道组成,湖水通过第一个闸道,经过过滤网,垃圾和水草被拦截下来。随后,湖水湍流直下,进入下一个闸道,穿过涵洞,向城墙下方流去,闸道上的砖块已长满青苔。

         武庙闸内部是总长140米的隧道,全由直径0.92米的铸铜管(103米)和铸铁管(37米)组成。直到1971年,为了疏通武庙闸涵道,才将100多节明代金属管道拆除,更换为水泥涵管。

         武庙闸是玄武湖主要出水口,承担防旱排涝的作用,至今仍承担着对秦淮河等城市水道水位的控制和冲洗工作。此外,它还是连接玄武湖、内秦淮河的重要引水体系。

         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至今仍在使用,是南京使用时间最长的水闸。

        相传,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便是从这个隧道逃出南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了明史上的一大疑案。

         南京长江大桥,可能是很多中国人对南京最初的认知。我来南京因父母的坟在此年年要来。而这次绿家园生态游才更让我明白了,来过和有主题的行走真是两回事呀!

下一篇要去,要写的是重游50年前我去过的燕子矶。




汪永晨
2019 3 31 南京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