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
2007-12-01
这是一本将亲身调查、深入采访和认真思考综合为一的书,一本凝聚着脚踏实地的记者们的忧患、决心、意志、智慧和汗水的书。参与这部书写作的记者们用大量的例证、数据和第一手调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中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及其根源,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提供了解决这些危机的一些思路。由于作者们能够将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相关机构的经验教训、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的过程与自己的实地调查加以综合,又由于作者们身为记者、面对着广大的读者群,他们的文章有着独特的丰富性、深刻性和清晰明了的特点。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环保运动有了极大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中国政府为环境保护事业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也完备了许多,但中国的环境危机却日益深重,江河湖泊及沿海大面积污染,非典等新老疾病此起彼伏,北方严重缺水,南方森林缩减,沙尘暴、空气污染和土地因过度使用化肥而板结等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总之,GDP空前增长,财富积累的速度令人目眩,但如果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损失计算进去,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大的发展却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政府和公民对于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但一旦与“发展”这个“硬道理”放在一起,人们往往还是将环境问题视为一个次要的问题,一个只能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个“发展”又以GDP的增长为唯一的标准。正是在这一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许多朋友虽然关心生态和环境问题,却常常对环保运动抱有偏见,认为后者忽略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普通人对于发展的强烈需求。这本书不是单向地讨论生态危机及其各种表征,而是以鲜明的态度和具体的论证说明:在有关生态问题的争论中,如何界定发展的目的、宗旨,即为什么而发展、为谁而发展,一句话,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重新思考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课题。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绿色GDP的统计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发展性政府到社会服务型政府),沙尘暴的产生不可避免地涉及治理沙尘暴的总体思路问题,气候的变化与社会伦理问题密切相关(对支配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伦理的深刻批判),电力问题的困境产生于不同类型的垄断(中央的、地方的、集团的),江河开发问题与公众参与、社会权利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草原的沙化与生产方式的转变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伦理学的以及政治学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中,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密切地联系着生产方式、经济模式、道德伦理、政府角色、政治民主和社会伦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追究不可避免地也是对我们整个的发展道路的检讨和探索。
由于种种机缘,我和一些关心环境问题的记者和环保运动人士有过许多交往,还曾因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合作。这些记者和为中国的生态保护、发展问题而努力的人们一道,常年奔波于江河湖泊、大漠南北、冰山丛林之中,也经常与当地的人民一道为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捍卫人民的社会权利而奋斗。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怕艰难困苦,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一个更为美好的国家和更为美好的人类而工作着。在一个以经济为唯一命脉的时代,在一个媒体狂欢的时代,他们的工作所显示的意义也超越了这些工作本身。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看到这群媒体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的勇毅的身影,以及支撑着他们的社会理念。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读者关注的书!
2007年劳动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