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敏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
2007-12-01
个很偶然的机缘,我于2004年8月前往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在金沙江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流域进行有关“虎跳峡水电枢纽工程”的采访调查。在那次采访中,我了解了金沙江中上游沿江一带的民风、民情,也同当地的一些村民认识并在往后的交往中逐渐熟悉——正是因为那次采访,让我两年来一直追踪报道中国有关大江大河建坝的争论,也正是因为那次采访,让我痛彻地明白,任何一个大型的水电工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无生命的工程而已,它关系的是数以万计,或者数以十万、百万计的黎民百姓的生计及世代生活。
中国西部的水电开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呈现出无序和失控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仅仅因为中国缺电吗?仅仅因为需要清洁能源吗?仅仅因为其背后有大利益集团的操控吗?事情当然没有这样简单。水电、火电开发无序有原因,大规模缺电有原因,利益集团能够介入操控有原因,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2006年初,因为工作的缘故,我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并有幸能够接触到一些了解或者参与整个改革过程的专家和官员。这恰好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寻找从2004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深入其中,才明白整个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关系之重大,也知道了问题之复杂、改革的艰难、前路之未卜。
一年以来,我写过多篇过关电力体制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评述文章,但是仓促间要对整个改革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不仅要抓住其中关键的问题,且要寻求出一个个解答的方案,实在是让我勉力为之。前不久,台湾大学朱云汉教授的学生,现加州柏克力大学政治学的博士候选人约我见面。我们的谈话同样围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因为这是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我想,“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大约倒是合适的,从这里展开,你可以管窥整个中国改革之艰难,当然也可以验明或者归纳出理论的问题。
在调查报告正文中,我试图给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但同时也回避了一些我认为自己尚不能了解或者解答的问题。如有不能完善之处,也在意料之中。同时,很抱歉,在“记者手记”里,我无法详述整个调查过程,因为里面涉及到对某些被采访对象的保密问题。
事件动态跟踪:
1.1985年,当时的电力部提出“集资办电”的方针,放开了发电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后外资和民资纷纷进入发电行业。
2.198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电力工业改革20字方针:“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
3.1993年,五大电力企业集团(即区域电网公司)成立,在国家计划单列,之后三年,五大区域电网公司发展迅猛。
4.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同时保留电力部。
5.1998年,电力部撤销,国家经贸委成立电力司——这一系列举动成为电力改革的突破口,使得“政企分开”的指导方针走上落实之路。
6.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利用行政手段,撤销区域电力集团公司,将其变为分公司,换言之,区域电力公司被逐渐架空。
7.1999年2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发「1999」2号文件下发,该文对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深远。
8.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五号文件”出台,确立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9.2005年底至今,“中国电力改革基本失败”的声音频频传出,新的电改方案的制定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