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佳
《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年》
2007-12-01
中国风电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是中国风电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家提出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初步安排表。
同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有利于我国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随后,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许多组织为配合实施细则的起草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和测算,经过各方面反复讨论,年末又出台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提出风电实行标杆电价加补贴电价的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具体提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和开发商与制造商“打捆”以加快风电设备本地化的政策,并且在风电特许权招标中取消了“承诺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人”的规定,将其调整为以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中标人的新思路。许多行业专家对此寄予希望,认为这将是培育健康发展的风电市场的利好信号。
在这一年,中国气象局基本完成了新一轮风能资源普查。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开始对风能资源展开详查和选址,支持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的能力建设。
在众多利好消息的鼓舞下,各种投资商、开发商和制造商对开发中国风电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纷纷涉足风电场项目和风电设备制造的开发,创造了当年新增装机50万千瓦、年增长率达到254%的记录。
在这一热潮中,中国风电设备的主要企业金风公司的产品就有13.2万千瓦,是前一年的3倍多,而且在产品升级换代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运达公司的产品也比前一年增长多倍。沈阳工大风能研究所的国家863项目成果(1MW变桨双馈变速机组)也于2005年7月投入试运行;东方汽轮机厂引进1.5MW变桨双馈变速技术和哈尔滨哈飞威达公司引进1MW半直驱技术开始野外运行考核,标志着国产兆瓦级变桨变速技术取得进展。当年底,全国完成整机吊装的风电设备装机容量达到126万千瓦(不含台湾数据),首次突破了百万千瓦大关。
2006风电特许权招开标会留下遗憾
2006年8月16日,中国风电特许权招开标会上,前来投标的能源企业清一色是大型国企。参加这次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投标商(联合体)共有17家,分别与12家制造商捆绑。
最终,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以每度电0.4656元拿下20万千瓦巴音风电场项目;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以每度电0.5006元中标河北单晶河20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北方电力和中国广东核电公司以0.4200元中标内蒙古灰腾梁30万千瓦风电场。至此,特许权中标项目规模达到1000MW。
如此价位,在风电专家施鹏飞看来仍是过低了。它甚至低于北京居民目前用电的电价0.4883元。
“这与几年前第一期招投标时华睿公司以0.39元中标的价位相比,虽说略有增加,但以目前国内企业的技术成本和运营成本来看,基本上仍是赔本交易。”施鹏飞先生认为这种名为综合标准考评实为“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使特许权项目的实际中标电价过低,偏离当前市场化运行的合理范围,“对中国风电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对2006年招标会深感失望的不止施鹏飞这样的中国专家,如此政策倾向还导致一些欧洲风电公司撤离了中国市场。“爱尔兰的安粹公司花了150万元做好了投标文件,但在开标前夕,他们突然撤出了。”
据悉,安粹测算的电价为0.7151元,显然这样高的报价根本无缘中标。“而这反映了国际风电的成本水平。”施鹏飞感叹,中国的风电市场让国内外的风电设备商和开发商感到“飘忽不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表明了中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态度,接着,国家发改委发布《风电上网电价实施细则》,改变以往以最低价中标原则,按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中标人进行2006年的特许权招标,表明了政府措施跟进的姿态。
然而后来的结果还是“比预期多了一些遗憾”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指出,这种结果是“打霹雷下酸雨”--《实施细则》规定电价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这对风电上网电价是更不可操作的办法,等于让风电企业自己跳进了价格陷阱”。
据介绍,这份文件还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常规发电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这个可操作的重要原则删掉了。专家指出,上网电价一直是个谜团。这种不确定性是风电产业发展最大的风险。
专家为什么对这些规定反应如此强烈呢?
原来,目前我国的风电行业相比常规能源火电、大水电处于非常微利的状态,普遍赔钱,以“最低价中标”使企业为拿到开发权,不顾市场运行规律,盲目跳水。“这不是加快发展的路子。”施鹏飞对此非常忧虑:“尽管现在电力企业是赔钱也干,都得来参加招标,宁可用在火电上、大水电上赚的钱来补风电的亏空。因为大家看到世界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成功经验,他们寄望于长远发展。当然,也有大型国有企业老板需要表明政绩和跟上潮流的因素。”
据悉,目前国内火电、大水电等上网电价平均约0.30元,中标风电价格的高出部分,将得到政策性补贴。
今年,北京居民的电费上调了0.0083元(俗称8厘3),其中的1厘钱被贴给可再生能源发电,作为政策扶持,而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占了大头。据制定相关方案的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心官员介绍,除中央补贴外,各省还将分摊一部分风能电费的差价。
国家招标之后,各省也要招标。有趣的是,与北京的招标会相反,各省是招高不招低,因为高出的部分要由全国分摊。最后国家会规定一个上限,上限是多少?1元还是1.25元?发改委没说。
中国与世界风电距离有多远
“风能安全、清洁、充裕而且无限,能提供源源不绝、稳定的能源供应。”欧洲风能协会主席高恩·米拉斯自豪地说,这正是风电产业迅速成长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产业的原因。
在近20年里,以德国、西班牙、丹麦为首的全世界50多个国家纷纷调整策略,尽快适应了能源战略转型,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骤然跃升,极大地缓解了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然而中国的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却反应缓慢,姗姗来迟。
2005年全国内地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0万kW,与2004年当年新增装机19.7万kW相比,2005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252%。累计装机容量 126万kW。但即便有这样的增长幅度,比起欧美、印度等,我们仍是老牛的步伐。
认真审视我国风电发展状况,尤其是对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我们实在无法在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大关”的成绩面前感到振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印两国风电装机水平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而今,印度的风电发展水平已远远超过我国。2005年,印度新增风电140多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440多万千瓦。印度的风电机组制造商Suzlon公司的产品不仅占据了印度本土市场的最大份额,还出口到美国市场。
“其实,中国风电起步并不晚,但发展中断了十来年,目前技术和规模都比欧洲落后10年。”风能专家施鹏飞先生在欧洲参与并目睹了那里飞速发展的风电产业进程。现在,他深感落后之痛,几乎没有双休日地为中国风能进程忙碌着,每次接受采访都是匆匆忙忙,不是正在会上,就是要赶飞机去考察风电场或在起草文件。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博士也是深有同感的专家,他介绍,1980年到1990年世界风能利用起步时,中国也开始关注,但风力发电产业没有起来。1994年到1998年终于迎来发展较快的时期,那时国家电力部的政策是风电场发多少电,电力企业就得买多少,所以内蒙古和新疆陆续建起一些风电场。1998年以后步伐放缓,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当时在全国电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取消还本付息电价政策,实行厂网分开,电源企业竞价上网,而对不具备竞争能力的风电却没有明确政策规定,得到审批的风电项目很少。
“从总体看,我国风能发电远远没得到重视。” 姜克隽博士说,2000年我国进入联网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是36万千瓦,2003年是56万千瓦,在国内电力总量中仅占0.08%。而当时德国风电装机已达1200万千瓦,占该国电力需求的4.7%。我们无法与欧洲国家相比,甚至落后于印度。
中国风电何时加入主力军团
“中国已不能再承受环境污染和巨大生态压力的负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博士说,“可以商业化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风能将是中国最好的主力能源。”他断定中国的能源走向也将同世界各国一样,出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大竞争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气象局公布了今年完成的全国风力资源调查。考察表明,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风能资源,而且分布相当广泛。姜克隽说,政府现在要抓的两件事:一是推进风能创业,催生一批新的风力发电公司;二是扶持较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企业,通过政策支持使其达到规模效益。
在欧洲,风能发电是清洁能源中最受推崇的主力。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的风能发电公司已在抢占美国、日本、加拿大甚至中国的市场,他们的风能发电技术已成熟到收获大笔利润的时期。而10年前,他们还要靠大量政府补贴艰难推进。
如今,因为市场不断扩展,2003年世界的风电成本已比5年前下降了20%。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一台风电机组比20年前的机组功率大了200倍,其风轮直径比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的机翼还要长,在风力较强的地方,短短几个月建成的大型风电场生产出来的电量之大,完全可与新式燃煤电厂竞争。
在大西洋靠近欧洲大陆的海面上,靠近英国海岸依次排开的那些风轮直径120多米、高出海面150米的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就是5000千瓦。在高耸的塔架和徐徐旋转的风轮背后,是先进技术的成果,如采用轻型材料和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巨大叶片,长期承受着复杂交变载荷。的
丹麦已成功地用风电来满足国内18%的电力需求,是世界上风电贡献率最高的国家;面积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份的西班牙,2002年1年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就有150万千瓦,与欧洲之冠德国可有一拼。
欧洲的成功得益于“环保就是经济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使他们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并以绝对优势抢先占领了世界风能市场。而自诩能源老大的美国,只守着化石能源那点儿有限的资源,不仅付出昂贵代价(包括中东等地持续不断的战争代价),而且名声越来越坏,在国际上非常被动。不过近两年,美国风电市场也出现了复苏迹象。
姜克隽说,中国比日本幸运,有很多适宜建设大型风力电场的近海浅海和海湾,海面比较平静稳定,较少飓风,而日本虽是岛国,但周边很多是海沟,不大适宜建设风电场。
如何缩短“黑白电视”与“彩色电视”的距离
当我们还在徘徊的时候,世界各国的风电发展进程却愈加飞快,几乎超过了更新速度最快的电脑行业。两年前,欧洲就已考虑建立一个横跨欧洲各国的超级电网系统,把欧洲大陆与未来的近海风电场连接起来,更充分地改善欧洲风电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德国开发出单机容量5000千瓦的风电机组,寿命更长,可达25年以上。
以如此技术更新速度和投资力度,未来风电将可能取代核电和大水电,居世界电力老二的位置。在德国,政府已经宣布停建核电,而且在未来15年内将以风电替换掉核电。
我国目前只能够成批生产国外10年前主流技术的产品,而且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是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产品都是“定桨定速”技术的,如同电视产业中的“黑白电视”。就是这样的技术我们还没有自主开发的产品。当前国际主流的“变桨变速”技术如同电视产业中的“彩色电视”,2005年,国内只安装了3台样机。
记者获悉,目前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不强,要扶植这个幼稚的产业赶上国际主流水平,除了国家对科研和产业支持的资金外,从政策上和法规上还需给予风电比常规电源投资回报率略高的上网电价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够培育出健康的市场,使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机组制造业成长起来。
因此,风电专家施鹏飞提出,“尽快提高我国风电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是现阶段风电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才能降低成本,像我国家电、汽车和移动通信产业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一样。”
风能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但也被指出有环境问题,比如风机转动时产生低频噪声,对距离在几公里以内村庄城镇里的居民是长久的骚扰,影响睡眠,对健康不利。姜克隽说,欧洲曾有一些风电场离村镇较近,以后注意到这些问题,在选址时就多了一点慎重。我国的风力电场都建在远离居住区的开阔地区,功率又很小,对人、对鸟类和哺乳动物基本没有影响。
况且现在风力发电的目标更多地移向近海海面,规划时注意避开鸟类迁徙路线和海洋生物集中区域,建设高出海面百米以上的风机,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干扰,环境问题基本都可以解决。
姜克隽说,现在我国半数风力机组靠进口,欧洲的主力机组已经上升到1500千瓦,甚至2000千瓦以上,而我国只能生产750千瓦或更小的风力发电机。原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如洛阳拖拉机厂也开始生产风力发电机,但一年只卖出三四台,而企业要卖到百台以上才能达到规模效益。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否则中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很难与传统的电力行业竞争。
能源市场需求、环境压力以及国外成熟的风电技术给我国的风能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电力缺口还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而增大。有报道称,中国目前可开采的石油资源只够用几十年,煤炭能维持约200年。水电因天然河流最终被开发光也会逐步减少供能。
打破电力部门办风电的垄断
我国风电的发展进程中,外资与民营资本的进入面临重重困难。
从2006年的招标会上,人们并未看到国家风电发展的新政策和新姿态。
此前,有民营企业闯进风电竞赛场,但终以极低竞标价格进入,头破血流出来。在政策不利的背景下,民营资本的进入还是一个童话。
2004年,风电电量只占全国总电量(两万多亿度)的0.08%,是电力行业中最小的“老小弟”。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中国风电近期的发展目的不是缓解缺电,也不是减排二氧化碳。应是培育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尽快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例如,风电与常规电源上网的电价之差在全国分摊,给予风电合理的较高(收购)电价,以这样的激励刺激市场需求,力争较快培育出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风电产业链的源头是风电机组制造业,风电机组成本占风电项目总投资的70%。这个行业成长起来,才能降低风电成本,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在谈到风电产业的培育及对策时表示,“这需要一些时间。”王仲颖说, 因为5万千瓦以上的风电项目要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各省为了上自己的项目,有时会把一个5万以上的项目拆分为若干项目,省里就能批了。而主力电场需要国家电网的连接,例如内蒙古的风电要送到北京,现在一个很大的难题是有风力资源的地方多数地处偏僻,电网接不上。只有拿到特许权的中标企业和它的风电场才有可能被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中。这也是国家财力优先的不得已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王仲颖主任认为,在我国风电市场上,国内外的企业都有一样的机会和待遇,市场是公平竞争的,一些外资因价格考虑撤出竞争,也属于市场规则的范畴,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有些企业情愿以较低价格中标,占据特许经营权,从而得到国家政策上的优惠,特别是确保国家在电网建设上的支持,这自然有它的道理,也符合市场游戏规则。
专家建议创造条件让农民办风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建议在东南沿海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的地区,创造条件培育个体(或合作集资)办风电的新兴市场,采取丹麦和德国的模式,分散建设,推广风能的利用,而不是仅靠几个国有大公司。这样不仅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风能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和资金力量,也可以避免大量征地引发的种种纠纷和集资困难。
他介绍,德国风电已经装机16,629万千瓦,但最大的风电场才6万千瓦,绝大多数是农民购买机组就近10千瓦上网。农民靠向电网卖电获得收益。
专家介绍,风电不可储存,有风则发电,风大发电多,而且风电上网还要求网上同时有电,在时常拉闸限电的地方就不可能将风电机组所发的电量送到电网上。因此,适宜推广分布式风力发电的条件是(1)农村电网足够强,很少断电;(2)电网公司允许个体风电机组上网;(3)政府出台合理的长期固定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和合理的销售电价,保证电网公司的效益;(4)风电制造商能够承担个体机组的运行维护,保证95%的可利用率;(5)农民已经拥有土地使用权自己建设风电场,有经济实力或能够得到贷款投资风电。
风电与大型水电、火电在能效与占用土地方面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如果能鼓励农民自己办风电,不用征地也不用移民,让农民入股,使风电场成为当地农户新的收入来源,我国的风电发展会大大加快。
据旅居德国的学者王维洛介绍,欧洲很多国家的中小型风电场不用征地也可以发展风力发电,他们的经验对于风能资源充沛,但人口密度高、土地紧缺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开发商建设征地补偿不到位而引发的冲突。而近几年,国内类似冲突频发,成为风电、水大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最头疼的事。
据欧洲风能协会的调查,世界风能资源极其巨大,而且均衡地分布在全球各个地方。无论内陆国家或海岛小国,无论有广阔平原、高原的国家还是山谷、盆地很多的国家,都有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据测算,技术上可以转换成电力的风能资源,每年是53万亿度,这个数字能满足2020年世界用电需求的两倍还多。精明的欧洲人已抢先把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风力发电机安装在欧洲--2004年,欧洲风力发电总装机能力达到了34,380万千瓦。
智慧的中国商人难道不明白,没看到这无限商机吗?
显然,他们面临着种种制约发展的难言之隐。
在调查中记者获知,现在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除经济价格政策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因素就是:开发商普遍忽略了“单位土地面积上,风力发电装机量比火电、水电都要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却很小”的绝对优势。
问题是,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家层面缺乏一个正确的构架:没有把传统能源生产使用对环境带来危害的影响算入成本,例如火电厂对空气、河流、土壤的负面影响,大水电对所在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重要的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景观的影响,对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等等计算出来,并将所有这些“一向模糊的国家资源”打入成本,要求开发商买单。
就目前国内电力发展构架来看,火电和大水电仍是最容易赚大钱、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这种局面如果不被纠正,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只能继续被“掩埋”。
政治上的考量亟待进入高层视野
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却可能破解中国能源发展的老大难。这就是:风力发电机的塔基座周围方圆二三十米之外可以种庄稼,农民经营所受影响最小,在获取大量电能的同时免去搬迁和移民的政治风险和巨大经济成本。这是大型水电和核电工程无法比照的。
据估计,中国风能资源总量为10亿千瓦,有开发价值的为1.6亿千瓦,装机容量接近10个三峡大坝工程,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如果按照圈地的方式开发中国风能,会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也不利于风力资源的开发。
风能专家施鹏飞认为,德国、丹麦等用租地形式发展风力发电,对原土地所有者保留了土地所有权,鼓励他们继续利用土地,租金还能增加收益。这样对发电场也有好处,因为租地比买地便宜,租金只占年运行费用的很小一部分。
“但这种形式在我国是否适用?因为中国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施鹏飞认为,欧洲的经验很有启发,但不一定照搬。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真正把优惠政策给农民,给企业,给农民集资办的企业,特别是在电价上给予补贴和鼓励,让风电能大量地被用起来,有了一定市场规模后,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据介绍,我国东部沿海,例如广东、福建沿海可利用风能资源的地区,既有非常强大的风力资源,很多农户又有投资潜力和投资愿望。况且,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要政策跟上来,积极培育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风能市场,那么,采取集资、合股,还是个人投资办电方式,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就像当年珠江三角洲飞速发展起来的玩具、家电制造、装饰建材、陶瓷制品等行业一样,风电行业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我国风能产业布局和展望
2006年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80万千瓦。2010年底累计装机约 500万千瓦。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可达3000万千瓦,约占全国电力来源的3%。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要求70%的风力发电机实现国产化,但从目前基础看,这一任务极为艰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为风电发展设定了目标,但到200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34.4万千瓦)只实现了设定目标(100万千瓦)的三分之一。对此,施鹏飞先生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战略作用不如今天这样重视,特别是1998年后全国电力市场供过于求,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竞争性市场,风电因其成本高没有竞争能力而受到冷落。再加上政府未及时出台明确的激励政策,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在经营期内还要反复核定,这些,都令社会投资者望而却步。
专家预测,2030年以后,我国的水能资源大部分将开发完毕,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减少,成本增加,风电更加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近海风电将进入大规模的开发时期,并最终使风电成为最省钱的电力来源。
可再生能源产业协会秘书长李俊峰表示,我国风电发展到2050年前后可望达到或超过4亿千瓦。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
对于这个宏伟前景,风电专家施鹏飞却不很乐观,他说,目前还有很多实施细则和国家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没有跟上。“大话好说,实现市场化却相当难。”我国曾规划到2000年底风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但这个目标整整延迟了5年,到2005年才实现。
2002年,我国电力构成:煤电占81.8%,水电占16.6%,核电占1.6%,而风电仅占0.13[张可佳2]%。这个比例和排序到今天都还在基本维持着。
据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农村电力处处长史立山介绍,我国风能资源相当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特别是新疆和内蒙古最为丰富,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据初步探测,陆地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达2.5亿千瓦,加上近海风能资源,全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超过10亿千瓦,是水能资源的2.5倍。
尽管国际能源专家早就宣布21世纪是可再生能源的世纪,世界风电发展业已多年保持在30%以上,而煤电、水电、核电的增速却不到1%,石油发电和天然气发电也只有2%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停止了大坝和核电厂的建设。20年前,真正意识到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加以支持的国家寥寥无几。而眼下,50多个国家开始开发利用风电。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给风电以20年内至少每千瓦时5.5欧分,投产后的5年内另加每千瓦时3.2欧分的补贴。但是,中国民营风电企业要想崛起却并非易事。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解释说,风电有它的特殊性,来风就有电,风小就没电,不像火电是持续稳定供电,大水电有高峰低谷的季节性差异,只有风电是最不稳定的。真正有效利用风能需要有多种因素的配套,并非一个简单政策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目前正在主持《风电路线图》的软件开发。这包括对全国风电资源及在何时、何地、建多大规模的风电场作出规划,也包括对主要风能资源地区配套国家电网的规划。“现在,一些本来可以开发100万千瓦风电场的资源,因为当地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就把它拆了,建成许多小风电场,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许并不是好事,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充足的资金,没有那么多钱来堆起这些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风电场。
据《华南新闻》报道,投资逾4亿元人民币的广东湛江市徐闻洋前风电项目2006年7月11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徐闻县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发电潜力巨大。这个在广东省已属最大的风力电场有长达100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该县政府与粤电集团广东电力发展股份公司规划其总装机容量也仅为20万千瓦。
据报道,该工程一期安装33台单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国产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9500万千瓦时,明年初投产[张可佳3]。
据新华社报道,在辽宁昌图县昌图镇北部,辽能公司与香港协鑫公司合资的10万千瓦昌图风能发电项目将于2006年底发电。当地不仅有充沛的风能资源,又有最近距离的输电条件,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也是省内最大的风能发电项目[张可佳4]。
同样,在福建省漳州,大唐风力发电公司六鳌半岛上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场半年前发电,这家风电场全部选用西班牙风机,发电机扇头可以随风向自动调节角度。这个5公里长的海湾旁的风电场还包括海上风电开发和旅游业的开发。
从所有这些信息中,没有看到有关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培育市场的情况;也未见到地方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设备投资和用户购买产品给予税额减免或税额扣减优惠。而这类信息在欧洲和美国媒体上,是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程相伴相随的。
此外,记者获悉在市场机制方面,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来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在不同地区均衡发展。美国各州以法律形式强制性地规定可生能源发电保持或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保证与配额比例相当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可在各地区各电网间交易,保证不同地区间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利益。
专家提醒说,近期由于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同时在2007年底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税减免(PTC)”法律有效期中止之前,国际国内的风电机组市场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外国企业将陆续在国内建厂进行总装和部件生产,这些都是我国风电产业最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2007年以后美国市场跌下去,国内企业还没有跟上来,则会受到挤压。
中国风能协会副秘书长施鹏飞面对目前几十家国产化风电机组如同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的研发势头,回顾中国风电行业的艰难历程感慨:“真希望5年后有几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同时他提醒说:不要把风电领域看作是装金子的大桶,目前它还只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跳进去,就得像孙悟空一样在里面耐得住煎熬,方能锻炼出火眼金睛,练出真本事。
据悉,国家正组织专家制订风能产业、风能设备规范和相关标准,专家组将根据对全国风能资源与企业发展的调研提出资源评价、开发规模和风机技术的等级,对我国风电的发展进行预测、规划,制定评估标准。
张可佳1978年进入中国青年报。曾任记者,总编室副主任,科学部主任等,中国青年报《冰点》编辑,绿版(环境专版)主编,经济部高级编辑。多次获得全国各类环境新闻奖,许多独家报道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
她创建的环保NGO组织“中国青年报绿岛”和中国青年报环保网站自2000年以来,组织过许多全国性环境保护活动,并与 “绿家园”共同主持“在京环境记者沙龙”,6年来每月一次,请专家就中国或国际上最新环境问题发表演讲,探讨中国环境报道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许多重要观点和新闻都是从里传播开去的,这一沙龙已在国内媒体中产生很大影响。
张可佳主持编辑出版的 “绿岛译丛”,是向中国读者介绍国外最新出版的重要的环保丛书。其中《弯路的代价—生态旅游的管理》、《海洋的变化》等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的其他几本《消费的欲望》、《朝霞似火》、《大坝政治学》等将在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