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文摘
2008-10-24
张洪延博士是美国托雷多大学终身教授,现正在河北省廊坊市与当地的新奥集团合作一个项目——开发混合动力客车。
在美国居住20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感觉自己已经很难适应国内的空气环境。用张教授略带夸张的话说,就是“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深呼吸”。
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没有张博士这么敏感。尤其是正陶醉在“绿色北京,绿色奥运”憧憬中的北京人,普遍感觉现在城市环境比以前要好得多,那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天气已不多见,晴朗的日子也多了起来。
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电视里、报纸上不时披露环境污染的新闻,有些标题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耸人听闻。比如“中国近海生态接近崩溃”、“中国水污染严重,3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等。
“中国环境污染已接近底线。”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某跨国企业副总裁,用担忧的语气对《财经文摘》记者说。
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否已到底线,目前还不好判断。但其严重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个走在底线边缘的中国,不可能获得科学和谐的发展,也难以有足够的实力立足于世界之林。
“奥运口罩”之忧
9月下旬,“好运北京”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北京老山赛场举行。《财经文摘》注意到,国内有媒体用“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来形容22日比赛当天的天气状况。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一家媒体却发出了相反的报道。标题是“北京的污染是运动员的大敌”,内容是说,由于当时北京的污染十分严重,美国的一位选手感到呼吸困难,在中途呕吐,不得不放弃比赛。参加比赛的50名运动员只有8人完成了比赛。
据悉,2008年的奥运会山地自行车比赛,就设在这次比赛的赛场。因此,此次比赛被看作是奥运会的热身赛。而山地自行车比赛的规则也很特殊,直到比赛前一天才由空气状况来决定比赛的圈数。
这引起了一些国际人士对北京奥运会的担忧。奥委会的一位运动生理学家甚至表示,奥委会将会给每位美国奥运选手以及教练和支持人员提供外出时用的口罩,无论他们是去观察场地、购物还是训练。训练用的口罩经过特别设计,容许更高的呼吸速率。
美国一位奥委会官员称,不会要求运动员戴上这些用碳过滤器阻隔染污物的口罩。但如果空气质量很糟糕,则会强制他们戴上。
《财经文摘》记者在一个关于环保的论坛上看到,国内不少网友对美国人的这种想法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提出疑问:外国人真的对空气污染敏感到如此程度吗?
国内一般人很难有机会看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众所不知的是,从今年8月开始,美国《纽约时报》就开辟专栏,讨论中国的污染问题。西方一些人士和机构甚至政府,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批评已变得越来越尖锐。
而另一事件的发生,似乎恰为西方的报道提供了不合时宜的佐证。2006年8月底,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的前几天,美国运动员居然戴上口罩进行热身训练。 她们这样做的依据,来自主办方特别提供的每日气象提示。为了便于运动员更好地安排好训练和生活,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 8 月 20 日开始,正式为27日开始的垒球锦标赛提供赛事气象服务。
随后,就发生了这令人惊异的一幕。出乎意料的是,官方似乎并不避讳此事,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网站上可看到如实的报道。
北京政府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众所瞩目的奥运,会与平时很少用的口罩联系到一起。由于气候变暖,近年来,人们惟一较多接触口罩的场合,只有2003年的“非典”时期。
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其网络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真为北京的环境担心:照这样下去,2008年的奥运会就不会是绿色的了,连运动员恐怕都要戴口罩进行比赛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另一位网友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北京沙尘暴也有它的好处,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卖口罩了。”
据了解,奥运会戴口罩的事件不是没有先例。1964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空气污染严重,不少人戴上了口罩。而现在,东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大城市之一。
最近,关于污染对奥运的影响,坊间传言不断。先是有一名美国运动员表示,可能会因污染问题放弃2008年奥运会,后来又传出“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北京奥运会的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
不少人担心,对于需要户外深度呼吸的项目,比如山地自行车和马拉松来说,空气污染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项目延期”一说,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不得不于10月26日向媒体辟谣。他表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此前的“北京空气质量可能导致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是被媒体误读,北京奥运会比赛因空气质量而延期举行的风险几乎没有。
毋庸置疑,奥运会是中国很看重的脸面,对奥运“挑刺“就相当于打中国政府的脸。然而,面对众多质疑的声音,相关官员已经无法再置若罔闻。除了一次次出镜表明中国政府坚定的决心外,还不断向公众宣布对污染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上述担心。马拉松教练维格尔的看法是:“你越是担心就越多禁忌。从起跑线就有了禁忌,你就干不好。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积极,即是说‘污染没问题,通过训练你会克服它。”他曾指导2004年雅典奥运会马拉松铜牌获得者卡斯托尔。 今年11月上旬,肯尼亚选手马丁•勒伊(Martin Lel)在纽约马拉松大赛上获得冠军,他对北京奥运会充满了憧憬。看上去,北京夏季的酷热和浓雾都阻挡不了这位勇士的斗志。
“这不是问题,我知道怎么训练。”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马丁•勒伊信心十足地说。 北京奥组委工程与环境部副部长余小萱接受《财经文摘》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和北京市为提高空气质量,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也花了很多钱。人们关注北京的污染,并不是在放大这些问题,而是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这里。
据介绍,北京的环境一直在持续的改进中,且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计划在奥运期间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关闭北京邻近的燃煤电厂,限制上路的汽车数量等。
如果不是因为申奥,或许北京乃至中国的污染问题不会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有了奥运会,人们才会对北京和中国的环境污染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正如艾思孟先生通过《财经文摘》提出的问题中所说的:“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奥运会时北京空气万一不好,马拉松比赛怎么办?26英里的路程,运动员都不喘气吗?如果中国能为马拉松比赛创造一个清洁环境的话,那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环境永远保持下去呢?”
艾思孟是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的确,奥运只是一个契机。或许,可持续性环保,才是中国政府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邻居们的责难
奥运会成为外国关注中国污染的一个由头。但在污染方面令中国政府头疼的,绝不仅仅是奥运这么简单。
中国现在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突然之间,中国对邻国造成污染的问题,成为国际聚焦的热点。一时,指责声四起。
不久前,日本《呼声》月刊发表一篇文章“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国”。文中主要观点认为,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
同时,文章还提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中国在将遭到污染、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同时,其大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对毗邻的日本产生影响,甚至由于偏西气流的推动,直接到达了美国。文章称,日本近来不断发出的光化学烟雾警报,与中国大气污染物质的增加息息相关。
中国新华社摘要刊发了此文,但没有摘录涉及“中国污染邻居”部分的观点。
据悉,关于这个问题,海外媒体炒得最凶的是2006年。当年4月初,美国环保署(EPA)负责人斯蒂芬•约翰逊访问中国后,对英国媒体表示,中国向美国等邻国排放大量的空气污
染物,其中包括燃煤电站所排放的含汞物质。
“这是中国污染对美国最直接的影响。”约翰逊如是说。
按照美国环保署的说法,他们对高含量的“汞沉积物”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它们源自中国和印度。在美国东西海岸,均检测到源自中国、通过空气传播的化学物质和微粒。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事立即引起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随后,美国环保署又一鸣惊人地透露:“某些时候,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可溯源到中国。”
中国的空气污染物是如何到达美国的呢?美国研究人员解释说,亚洲空气污染物随着气流达到美国。亚洲任何地方的空气污染,在气流的影响下,5天到两周之内都能穿越太平洋达到美国。
“污染,尤其是汞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在北京,约翰逊向中国卫生部门官员这样表示。 一时,美国点燃了国际上对中国污染的声讨之火。有专家指出,从中国到美国的洛杉矶万里迢迢,所谓的亚洲空气污染物如何测量辨别,尤其是不但断定污染物来自中国,还能如此“精确地”测出25%的比例,其可信性令人怀疑。
但微弱的质疑声,被铺天盖地的谴责所湮没。
耐人寻味的是,此后,美国媒体的报道似乎忘了原本的出发点,不少报道将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美出口包括了美国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等联系起来。这不仅使人开始怀疑,美国媒体炒作此事的真正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与美国的行为相反,关于中国污染对邻国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两个离中国最近的国家,基本上一直是缄默不语。美国有机构据此点名批评这两国推卸责任,不但不愿意站出来指责中国,甚至还花很多时间鼓励中国去研究和判定这些环境问题的来源。“整天想着如何与中国合作,一起来推脱这些问题。”
美国算不上是中国的近邻,一道深深的太平洋海沟,将两个大国分隔在天涯海角。然而,在对待中国污染问题上,美国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国家。一位长期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告诉《财经文摘》记者,这与“中国制造”主导了美国生活不无关系。
他分析,美国对“中国制造”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日常生活离不开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又觉得“中国制造”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美国人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迁怒于中国的污染。
前一段时间发生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本来大部分是因美泰公司设计缺陷所致。但美国舆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中国玩具存在污染,并由此联系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产品,如玩具、食品、服装等。
“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解决所有问题,但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美国商会主管环境、技术和事务管理的副会长威廉•科瓦克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坦承中国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进步。
在考察了中国的环保情况后,美国环保署官员也承认,中国在控制发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