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警惕环境拖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腿

来源:新华网

2008-10-24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表明,2006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69.05%,是2000年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但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各部分上升幅度有一定差异:2006年,全国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3.82%,比2005年上升了2.07个百分点;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67.89%,上升了5.6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4.6%,上升了4.76个百分点。而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69.22%,仅上升了1.19个百分点。(124日《中国环境报》)

  小康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梦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舒适、人民生活殷实宽裕的社会。也就是说:全面小康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却相当严峻,特别是环保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环境保护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正如北京大学金瑞林教授日前指出的那样,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我国环保工作的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写入报告,这是在十六大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曾表示:“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多个领域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整体变革,也需要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主导和示范作用,还需要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环保不只是一个道德高地,而是像喝水呼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加强烈,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强。当务之急,就要把建立生态文明的要求融入社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更新观念、摒弃陋习、杜绝污染,形成爱护自然、呵护生态的社会风尚,才能避免资源环境成为制约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刘纯银/安徽岳西水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