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巴东“黑色景区”的拯救难题

2008-09-11

巴东“黑色景区”的拯救难题

来源:长江商报 20070423

http://news.sina.com.cn/c/2007-04-23/060711694910s.shtml

  █长江边,省级风景区内,2公里长的煤坝带来严重污染

  █证件不全的煤坝被砸毁后,如今剩下的煤坝都办理有各种合法手续

  核心提示

  █长江巴东段,一处省级风景区内,有一长约2公里的煤坝建在江边。

  这处煤坝,承载着巴东、建始、巫山等地每年100万吨煤炭的转运。每当运煤车在向煤坝倒煤时,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

  █黑色污染,让周围2000余居民饱受煤灰之苦,也让在三峡旅游中享有盛名的省级风景区无源洞终日笼罩在煤灰之下。

  █污染引起居民的屡屡投诉。20054月,巴东县花大力气砸毁证件不全的煤坝,现在剩下的煤坝都“合法化”了,并在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办理了各种手续。

  █如今,巴东县计划在离煤矿最近的临江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需要投入2亿元左右。但在县财政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尚是一个未知数。

  “巴东城东,煤坝临江;烟尘滚滚,煤灰染江……”近年来,这首民谣在约6万人的巴东县城流传。

  人们抱怨的是长江边那座长约2公里的煤坝。

  这处煤炭码头,设在一处省级风景区内。一方面,它承载了巴东、建始、巫山等地每年100万吨煤炭的转运,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它又给四百里峡江造成醒目的黑色污染带,周围2000余居民饱受煤灰之苦……

  峡江最醒目的“黑色景区”

  运煤的车进进出出在向煤坝里倒煤,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像乌龙一样在江中到处游窜。

  巴东居三峡要冲,山川秀丽,自南朝建县至今已千年。巴东的风景,除了路人皆知的神农溪外,还有一处无源洞,由于被煤炭码头遮掩,少人知晓。

  坐船经宜昌至巴东城东,江左岸的“黑色”煤坝跃入眼帘,不时有煤车鱼贯而入。蘑菇云般的煤灰经常会腾空而起,笼罩了江面。

  “那是什么,黑糊糊的一团?”

  “煤坝的煤灰。”

  “好吓人啊!”

  船上众人齐声惊叫,一旁的船老大却泰然处之:“这算什么哦,要是有七八辆煤矿车一起来,江面上就会形成一条‘黑龙’,油腻腻的漂在江面上,就是船见了也要绕开走。”

  这处煤炭码头,就建在省级风景区、巴山森林公园内。无源洞,就在“黑色煤坝”的上方。

  关于“无源洞”,新出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北宋名相寇准19岁在巴东任县令,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无源洞即是其中之一。1993年,景区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区,2000年整修后正式对外营业。在三峡神农溪漂流开发后,无源洞已成为巴东县的第二大旅游品牌。

  416日中午,记者徒步来到森林公园时,里面游客很少。好不容易碰上一位叫张子荣的游客,他说:“无源洞是很好,但就是煤灰太大,附近的煤坝上车来车往,来一趟还真不容易。”

  走在无源洞景区内,护栏、树叶、水池边,处处可见煤灰。著名的“寇准碑林”上,只要游客一伸手,立即由白变黑。

  这样一个供县城6万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却因山下的“黑色风景线”——煤炭码头而被渐渐遗忘。

  煤炭码头在巴东新县城下游不足5公里处。记者看到,约2公里长的煤坝就建在江边,煤坝极陡,坡度几乎成90度角,倾斜直到江面。坝下,运输机正把煤扬起来,经露天的煤槽抛向船舱。江面上,溜槽装船运煤。由于溜槽坡度陡,冲击力大,没有安装缓冲设备,致使有相当一部分煤直接冲到江中。

  路边数位工人打着赤膊,汗水沾着煤灰成了黑人。

  运煤的车进进出出向煤坝里倒煤,细煤灰被江风吹向半山腰,落在树枝、树叶、树干上。大风吹来,煤雾弥漫,江中一片漆黑,像乌龙一样在江中到处游窜。

  “我们24小时轮流下煤。”工人们说,因巴东的煤供不应求,这个煤炭码头即便在晚上也是照常营运。

  煤灰笼罩下的2000余居民

  让居民更为苦恼的是吃水问题。多年来,红石梁社区居民大部分吃的是无源洞的水,但由于风景区附近有40多个煤坝,水渠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煤炭冲入水渠中,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

  煤炭码头飞扬的煤灰,污染的不仅是一个风景区,更有2000余居民的红石梁社区和一个居住着3万余人的老县城。

  85岁的宋文秀就住在煤灰的“风口”。

  她家的两层小洋楼建在山坡上,阳台正对着煤炭码头。虽然码头离此有约2000米远,但是只要稍有一点偏西风,码头四处飞扬的煤灰,就会片刻笼罩红石梁社区。

  “习惯了,一般不敢开门,衣服也不敢晾在外面。”宋文秀是个爱干净的老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煤灰,锅盖上、护栏上、窗台上,她都要一处处打扫。

  “就在菜地里采了一篮子菜,菜上全是煤灰。”见到50岁的菜农黄兴风时,她刚从菜地回来,她伸出漆黑的双手告诉记者,街上的白菜8毛钱一斤,她种的菜5毛一斤也没有人要,“别人知道红石梁的菜全是煤灰,嫌不好洗”。

  身为社区主任的刘顺喜,是县里的人大代表,他曾多次代表社区居民向县里反映问题,却一直得不到重视。他说,全社区有2453人,全部居住在煤炭码头下风处的山坡上,巴东到秭归的公路上下沿线,每天过往的煤车不计其数。

  在红石梁社区办公室外,有一个悬挂着的白色公告牌。“才几天时间没有擦洗,你看看,上面全部是黑色的煤灰。”顺着指向,记者看到,窗台上也堆积着煤灰。

  红石梁社区办公室楼下是村办幼儿园,孩子们都在教室里活动,“老师们为防煤灰,轻易不让孩子们出去玩”。

  “现在煤灰的污染不仅是环境,对靠田为生的居民来说,更是苦不堪言。”刘顺喜说。

  山坡上盛产白花桃,近几年来,树上挂的桃子再也不能吃了。“桃子要用刷子用力刨,才能洗干净,若是分成两半,里面全是黑的,谁敢买啊!”

  “红石梁社区有200多亩地,60%的人口属于蔬农,靠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维持生存。由于煤灰污染,蔬菜成了黑色的,有的还枯萎了,根本卖不成钱,直接影响菜农的收入。”

  让居民更为苦恼的是吃水问题。多年来,红石梁社区居民大部分吃的是无源洞的水,但由于风景区附近有40多个煤坝,水渠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煤炭冲入水渠中,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

  “我们吃煤灰水有4年多了。”71岁的老教师张厚荣说。张老师患有肺结核,他认为自己的病是由煤灰的污染引起的。

  从去年至今,红石梁社区已有13人死于肺结核,有的村民还在治疗之中。“居民吸的是煤炭灰,喝的是煤炭水,吃的是受污染的蔬菜和食品,呼吸道疾病逐年增多。”村里卫生室的医生说道。

  煤坝:从“非法”到“合法”

  令人不解的是,无源洞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在这样的景区内是不允许砍伐林木修建码头的,但煤炭码头却在2002年开始修建。其次,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称,5个煤炭码头沿江长度不足1000米,但是目前总长近2000米,多出的1000多米煤坝是否具有合法性?

  生活在煤灰中的居民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污染事件能得到彻底解决,但是“合法煤炭码头”一说,却让居民们一头“雾水”。

  据巴东县林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2002年起,这个煤炭装卸码头从水泥厂、无源洞到凉水寺,长达1000多米,有40多个煤坝,最小的20多米,最大的200多米,而且是少批多占,沿江砍伐林地100多亩,其中已有40多年树龄的柏树碗口粗,还有大量的天然林,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更未有砍伐证。“在2002年前,此处建设成的数个煤炭码头并不合法。”

  据了解,这些煤坝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先批准,后使用”的用地基本原则,全部建在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有的离135米水位线(江面)水平距离只有15米左右,对行船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2002年,巴东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煤炭码头,并着手规划码头建设。会议决定:煤炭专营码头必须建在规划的煤炭专用港内,规划区外的任何地方不得建煤炭码头;在煤炭专用港内建设煤炭码头可以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按程序报建,坚持规范管理……

  2003年,巴东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清理整顿非法码头、煤坝工作20039月,县国土资源局开始对擅自占用江岸修建的煤坝进行整顿清理,一方面责令有关责任人自行拆除非法修建的煤坝,并禁止煤炭经营者向非法煤坝卸煤;另一方面对拒不拆除煤坝的责任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限定责任人在15日内自行拆除所建设的煤坝及其他附属设施。

  据巴东县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介绍,在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中,煤炭码头被修编为5个,分别为3637151617号。其中,后3个码头在2003年前就已建成,由港务局和公司经营。此后,3637号码头由政府开发修建,并最后拍卖了200多万元。

  20054月,在巴东县政府花费大力气砸毁证件不全的煤坝后,剩下的煤坝都已经“合法化”,并在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办理了各种手续。

  令人不解的是,无源洞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在这样的景区内是不允许砍伐林木修建码头的,但煤炭码头却在2002年开始修建。其次,2003年的巴东港口布局调整报告称,5个煤炭码头沿江长度不足1000米,但是目前总长近2000米,多出的1000多米煤坝是否具有合法性?

  对此,巴东县国土资源局的官员并未解释,只声称港口的建设在交通部门,而交通部门称,国土部门批准多少,他们才会依此建设多长。

  “利益诱惑”与“坑洼道路”

  日夜采煤,大量超载运煤,由于经受几十吨超载运煤车辆的重压,公路到处都压成“弹坑”,桥梁到处都是裂缝,特别是头道桥的钢筋混凝桥的损坏特别严重。

  知情人透露,200479日,后规划建成的3736号两个煤坝,拍卖出200多万元。但煤坝建设一没按《森林法》规定报批国有林地,二没有考虑林业、旅游部门的意见。“建煤坝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顾法律法规建煤坝,主要是为了利益”。

  巴东是产煤大县,煤矿产业是巴东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今年35日召开的煤炭工业工作会上,巴东县领导要求在今、明两年内煤炭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以上,税收达2000万元以上,并要求全方位多角度为煤矿企业“保驾护航”。

  去年,巴东县高度重视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圆满地完成了税费征收任务。截至去年12月初,共征收煤炭税费1021万元,比2005年的920万元增长11%;截至10月上旬,巴东地税煤炭行业税收入库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收近100万元,是去年同期140.44%,再攀历史新高。

  巴东县港航管理所一名副所长告诉记者,巴东、建始、巫山等地的煤多是通过巴东城的煤炭码头外运,而巴东的煤炭码头只此森林公园一处,每年经此运出的煤在100万吨以上,按照每吨300元的最低价计算,收入达到3个亿。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煤炭码头对于煤炭行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码头的煤坝的租金就算再贵,煤老板也会包下来。”他说。

  正因为此,巴东县城的老城区24小时,矿车川流不息,导致路面破损严重。

  大卡车、船只和煤坝等已经形成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日夜采煤,大量超载运煤,由于经受几十吨超载运煤车辆的重压,公路到处都压成“弹坑”,桥梁到处都是裂缝。

  据了解,马黄公路原本是政府为运煤修建的一条专用公路,但到2004年,仅仅在通车不过几个月后,由于路面破损严重而无法行车。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巴东通向宜昌的209省道上。

  如今,矿车不得不经过3万余人的老城区,两年下来,城区唯一的一条主干道早已被压得坑洼不平。“一天24小时,矿车少说也有300多辆,有的甚至载重达到30吨。”红石梁社区专门做过统计。

  污染困境下的“搬迁设想”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目前县政府正规划在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但需要投入2亿左右,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目前,由私人投资600万元,正在修建一条专用煤炭公路通向楠木园,至于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就不好说了。

  煤炭码头对于附近的居民究竟有多大污染?

  巴东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李江虎说,针对煤灰污染,他们曾联合多个部门监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去年,环保部门曾两次通报煤坝污染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治。

  该县环保局去年9月下达的一份《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称,煤坝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并责令10日内整改:安装旋转式洒水设施,防止在装卸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装船输送过程中,应采取密封式管道。

  但直到今年418日记者离开巴东时,环保部门提出的两条整改措施并没有在煤坝得到落实。

  “污染主要是卸煤过程产生的煤灰,有8家连环评也没有通过。”李江虎说,这8家包括了码头所有的煤坝。

  “环保部门就没有办法管理吗?”

  李江虎解释说,200112月,环保局的有关部门才成立,而在此前,有的煤坝就已经运作。

  “有居民得上呼吸道疾病,是否与煤灰污染有关?”

  “不好说。”

  李江虎坦言,从技术层面来将,很难保证煤灰不造成污染,“这主要是选址不当”。

  事实上,省环保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煤灰在空气中是悬浮颗粒物,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污染如此之严重,煤炭码头为何不搬迁呢?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长江流经巴东城区的长度有限,上游是客运码头,中部是散装货运码头,加之煤炭码头必须以陡峭的山体为基础,位于下游的森林公园正合适。

  巴东煤炭资源在枣子坪一带,靠车运至长江再上船。有人建议,煤炭码头最好建在离煤矿最近的临江楠木园,与矿区两地相距40公里左右。现三峡大坝蓄水后,江水已灌入朱家河,这两个地方移民后人口少,煤炭污染影响小,地价也便宜。

  巴东县交通局一负责人称,目前县政府正规划在楠木园专门建设一个煤炭码头,但需要投入2亿左右,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目前,由私人投资600万元,正在修建一条专用煤炭公路通向楠木园,至于煤炭码头何时建成就不好说了。

  ■链接

  煤坝曾被屡屡曝光

  2005520日,《湖北日报》以《无证建煤坝污染母亲河》为题,报道了巴东县老城东侧的煤坝问题。随后,巴东县林业等有关部门组成清理专班,进行整顿。

  2006517日,《湖北日报》以《“黑色风景线”死灰复燃》为题,再次曝光巴东县的煤坝问题。

2007130日,《恩施日报》报道称:“野蛮装卸煤炭,致使煤炭、石块直倾江中,而且造成扬尘污染,严重影响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