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自然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自然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22-07-22



春末夏初,一群黑色的精灵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迁徙而来。飞行超过3万公里后,它们在北京挑选合适的屋檐,在这里筑巢、繁衍,60—100天后再次启程,飞回非洲大陆。这些矫健而坚韧的鸟儿叫作“北京雨燕”,又被北京居民称为“楼燕”。
  在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高考政治科目中,北京雨燕成了考题内容,要求考生们运用科学思维提出保护北京雨燕的建议。一些考生表示,今年的考题创新性强,不是可以在书本中背诵的知识点,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抬头看向天空或是追寻树上婉转的鸟鸣,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分不清雨燕和家燕。
  但有一群孩子,鸟儿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喜欢鸟、观察鸟、认识鸟,假期时会穿上暗色迷彩服,背上望远镜和相机,去到城市公园或郊野湿地,追寻鸟儿的踪迹。
  在观鸟中找到热爱
  李玥是观鸟社团青鸾社的指导教师。早在2008年,她便与观鸟这项活动结缘。李玥记得,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之一的妮妮就是采用北京雨燕作为原型。同年,有生物教育专业背景的李玥成为中国观鸟会最早一批会员。
  在热烈的奥运氛围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进度一直是市民关心的热点事件之一。李玥常带孩子们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开展观鸟活动,她更关注的是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和可持续保护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李玥注意到北京市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生观鸟比赛,联想到自己的观鸟经验和知识积累,她希望也能培养一批热爱自然、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参加比赛。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观鸟社团青鸾社正式成立。
  青鸾社每学期在初一、二年级招收新成员。最初学生们对观鸟“一无所知”,李玥跑到班级中宣传,寻找那些热爱小动物、渴望亲近自然的学生们。那时“双减”政策还未实施,学生们在课堂外还有大量的课外班,无法兼顾繁重的课业和“无用的观鸟活动”。她鼓励孩子们先去听听课,体验一下观鸟到底是件什么事。“我们当时都不敢说留住学生、留住社团。”李玥笑着说。
  慢慢地,有十五六个学生留了下来,吕冠桥和蒋圣颐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两位学生天生就对小动物感兴趣,喜欢亲近自然,初一时见到观鸟选修课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青鸾社每周在学校有一小时的社团活动时间,社团成员一般会利用这些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分春秋两季学习鸟类的理论知识。专题类讲座是社团最常见的学习方式,结合图片和视频,讲座会按照鸟种、地区等来划分专题。例如,猛禽分类专题、春秋迁徙鸟类、沙河水库周边鸟类等。此外,课程和讲座中还会穿插教授摄影和绘画知识。李玥希望孩子们通过照片把观察到的鸟儿记录下来,或者通过自然绘画记录鸟儿生活的环境。但她仍然觉得有些遗憾,目前依靠鸟类叫声识别鸟种的训练较少,对社团成员们来说,这样的训练更有挑战性。
  周末或节假日,李玥会组织社团成员外出观鸟。吕冠桥把外出观鸟看作繁重学业中对自己的奖励。几乎每个周六上午他都会到离家不远的沙河水库观鸟。作为观鸟“小专家”,吕冠桥对各种注意事项烂熟于心:要穿贴近自然环境的衣服,比如黑色或者绿色的;记得要带上单筒望远镜,这样能看到更远的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上相机,帮助你认识鸟种;看到鸟的时候,要通过外貌判断鸟种。
  “原来我以为鸟只有那么几种,学习过知识后才知道,仅中国就有1000多种,像是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观鸟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在生活中,蒋圣颐时常劝导身边的亲戚朋友,要重视对鸟类和自然的保护。比如,小鸟因为恶劣天气从巢里掉到地上,有人会把小鸟带回家,想养大后放飞。这种想法虽有爱心,但方法却是不科学的。蒋圣颐告诉捡到幼鸟的人:“如果鸟爸爸鸟妈妈在边上看着,只需要把小鸟再放回树上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小鸟的父母会把它领走,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
  吕冠桥和蒋圣颐都觉得,当他们走进自然,对自主探索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课堂中被动式输入的知识做不到的。他们也会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在李玥看来,通过观鸟活动,每个成员都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很多孩子开始时连最常见的灰喜鹊和喜鹊都分不清,现在能够认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鸟,对鸟的习性、生活环境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下来并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才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
  热爱生活就能发现问题
  北京雨燕引起的关注从不囿于北京城内。2021年7月1日,广东省一所小学内,科学老师洪琳正在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镜头中,一群雨燕掠过天安门城楼,向远处飞去。此时,洪琳担任指导老师的DFX雏鹰观鸟社微信群炸了锅,大家兴奋地讨论起那些不知名的黑色小鸟。
  观鸟早已深入洪琳和观鸟社小朋友们的生活。不久前的周六清早,她刚刚和小社员们去广州市麓湖公园观鸟。盛夏时,想要看到种类丰富的鸟儿要四五点钟起床,冬天可以稍晚一两个小时。有时洪琳想睡懒觉,但观鸟社的小社员们却不同意:“难得出来一次,您也早起吧!”
  DFX雏鹰观鸟社成立于2012年,经过10年发展,如今有46名成员。曾经参加过观鸟社、现已毕业的学生约有400人。洪琳一手组建起观鸟社,并一直担任指导老师。观鸟社在周末会带社员和家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寒暑假、小长假,观鸟社则依托旅行社,在有保障的前提下举办出市或出省的自然观察活动;每学期期末及寒暑假,洪琳也会给孩子们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例如做一次活动召集人,参加至少3次户外活动等。
  为了鼓励小朋友们放下手机走进大自然,洪琳要求社员们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户外观鸟次数和分数,将孩子参与的活动量化;孩子们通过作业形式呈现观鸟收获,例如连续21天每天写一篇自然笔记、连续28天每天提出一个问题,连续观鸟至少4周、绘制自然地图等。“除了这些,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参加活动和比赛的机会。比如,广东地区的自然观察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天文知识竞赛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洪琳说。
  洪琳是一个极具“问题意识”的教育者,观鸟社的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这种思维方式。去年10月18日清晨,一只鹰鸮撞向洪琳所在的东风西路小学的一栋教学楼、晕倒在地。这是一种猛禽,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同事急忙把照片发给洪琳,问她要怎么处理。“我说你先拿个桶或一个纸皮箱把它盖住,不要让它见光,因为一见光它可能会很紧张。”
  不一会儿,洪琳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打开桶,鹰鸮站在那里,瞪着圆圆的、橙黄色的眼睛。由于没有什么外伤,只是晕过去了,情况稳定后鹰鸮就飞走了。洪琳开始思考,猛禽为什么会撞上教学楼?
  10月正处于候鸟由北向南迁徙的尾声,撞上教学楼的鹰鸮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批迁徙的猛禽。后来,鸟撞调查志愿者小狼和洪琳一起分析,建筑物的玻璃会让很多鸟类产生幻觉,即使是留鸟也很容易撞上去。
  鸟撞事件不久后,洪琳看到昆山杜克大学发起的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在招募2022年4月春季调查的志愿者,她带领雏鹰观鸟社报名参加了这次调查。洪琳选取了5个不同地区的楼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就包括鹰鸮撞击的教学楼。
  鸟撞调查往往要求调查员们每天清早花1-2个小时的时间观察记录,洪琳将小志愿者们分组,每3名同学为一组负责一天的调查,调查持续了近3周时间,小志愿者们也从一开始的羞怯沉默变得能够主动与物业、环卫工人打招呼、采访。
  这次鸟撞调查尝试并不是终点,洪琳希望观鸟社还能够参与今年秋季的鸟撞调查,能够更详细地记录、对比鸟类不同迁徙时节鸟撞的特点。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洪琳报名参加的鸟撞调查是由昆山杜克大学发起的全国鸟撞行动网络。鸟撞调查项目首先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校园中进行。2019年秋季开始,志愿者们就在校园里开展了鸟撞系统性调查,同时关注改善如何改变鸟撞现象。昆山杜克大学学生宿舍东侧连廊在2019年秋季前共记录到7次鸟撞事件,在张贴鸟类防撞贴纸后,仅在2021年春季记录到1次鸟撞。
  2021年,为获得全国性、长期性的鸟撞数据,昆山杜克大学联合多家NGO开展了全国系统性鸟撞调查。一年的调查中有超过300名个人和团体志愿者上传了调研记录,他们贡献了春季的39次调研内鸟撞事件以及42条调研外的随机事件和秋季的60次与77次调研内外的鸟撞记录。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科研专员姜丙坤估算,每一届报名鸟撞调查的有大概500个以上的调查单元(个人和团体)。“最终能完成4—6周调查的大概占100个以上,其中学校团体大概有十几个。”姜丙坤发现,平均来说,孩子们的调查完成度或者调查质量比成年人的高。
  “我经过这次鸟撞调查之后,发现鸟撞有一种规律:留鸟大都不会撞死,因为它们一直生活在这里,它们飞行缓慢,不会突然加速,而候鸟就遭了霉运,因为它们一直长期飞行且速度很快,遇到反光或有植物倒影的玻璃,很容易冲撞上去,撞击致死。”——小志愿者隋承祺。
  “听说有鸟撞,我很难过。但我也有办法,比如说我们小区就用了防盗窗。因为防盗窗是银白色的,是用金属做的,能防鸟撞。当鸟停在上面时,它会觉得前面有危险,就可以减少鸟撞的发生。”——小志愿者张乐芯。
  “总体来说,学生们虽然时间受限于上课,但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很高。”昆山杜克大学鸟撞调查学生团队负责人史丹阳说。史丹阳从大一开始就参与了校园鸟撞的调查,调查推向全国后,她发现越来越多青少年在家长的带领或陪同下参与鸟撞调查,慢慢建立起保护环境、关心自然的责任心。
  在鸟撞调查推向全国之时,昆山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它的定义增加了“公民科学项目”。姜丙坤解释道:“公民科学是指所有城市公民都可以参与到一个科学调查工作中,其一是可以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积累数据,其二让更多人意识到鸟类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姜丙坤认为,理想的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个人更倾向于去做一些不伤害自然的观察,我们可以远远地看一下,我们可以在动植物活着的时候去感受它们的美。或者可以参与我们的鸟撞调查,去看看鸟类因为城市的干扰而死去的惨状,从而可以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什么样的事情是热爱自然的人所提倡的,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局限于现有的科学手段和认知认为是对自然有益的。”姜丙坤老师这样看自然教育。
  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并不像大人那样对观鸟赋予各种意义。蒋圣颐和吕冠桥未来都想从事与动植物研究和保护有关的工作,他们在观鸟中获得了亲手发掘知识的快乐。几年后,也许高考试题不再有北京雨燕和各种鸟儿,他们也不再参加各类观鸟比赛。但当他们在湿地拍摄鸟儿的影像,和亲人、朋友在公园游玩时,他们会兴奋地聊起那些关于鸟儿的闪光的回忆,在这些时候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已慢慢生根,这也许是观鸟带给他们的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