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寻找怒江源之五】​两江交汇出的澜沧江

【寻找怒江源之五】两江交汇出的澜沧江

汪永晨

2021-05-26

2021年5月22日,我们寻找怒江源的一些人快接近西藏昌都的时候,看到了当地一处非常著名的考古遗址“大脚印“。在哪儿我们还碰见了磕长头的一家人。
”大脚印“处介绍说这是恐龙的脚印,而这几位藏族磕长头的人却说:这是格萨尔王的脚印。我清楚的看到的是一只鸟头,真的象极了。
2020年12月12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发现了多处蜥脚类恐龙足迹点。本次发现增加了昌都地区的恐龙足迹数量,丰富了当地恐龙足迹类型,并扩大了西南地区的恐龙的分布范围。
足迹保存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的中侏罗统察雅群红色泥质粉砂岩或红色粉砂质泥岩中。含足迹地层的岩性以及原生沉积构造和无脊椎动物遗迹,指示了滨湖相的沉积环境,说明这些恐龙曾经活跃于古昌都湖周围。
这次发现共描述了四个足迹点,约99个蜥脚类足迹,足迹长度从22厘米到99.3厘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龄层次和体型的恐龙群落。所有足迹点的足迹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迹为该地区首次报道。所有足迹都被归为雷龙足迹(Brontopodus)。
从此前记录的骨骼化石来看,昌都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与四川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类似。
科学家认为,这批大、中、小三种足迹的造迹者体长对应22米,10米和5米,其中大型足迹的造迹者很可能属于中晚侏罗世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马门溪龙类。
百度上还特别指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所发现的足迹点中,“大脚印”足迹点是当地著名的景点,当地人将蜥脚类的后足印当作为西藏地区英雄“格萨尔王”的脚印,并认为这是神迹而加以保护和供奉,这也促进了足迹的良好保存。
5月22日,我们一进昌都就直奔扎曲和昂曲汇合而成的澜沧江河边。
昌都是西藏东部的重镇,地处我国独特的横断山脉,走向纵贯南北。北高南低,山峰林立,地形复杂,扎曲、昂曲两条大河流经昌都镇汇合为澜沧江,向南流去。
昌都意为两河汇合处,澜沧江上游的正源扎曲河“扎曲”藏语意为“从山岩中流出的水”。(不过在青海扎曲叫杂曲)昌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纯朴的风情。
不过昌都真的是让我眼界大开,那个叫富丽堂皇。大街小巷,高楼大厦,藏式风情,没有来过的话真的难以想象,在这么个地方,还可以有如此现代化的都市,特别是原来的澜沧江广场,现在叫天津广场,晚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时间所限,我们并没有去光顾这些灯红酒绿,甚至连强巴林寺这么重的大寺庙也没有进去,而在两河交汇处的澜沧江从4个角度我们都记录了下来。
今天离开昌都,我们先是看到了一群猕猴。接着又到了类乌奇野生马鹿喂食试验中心。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有这样的试验中心。马鹿个个都很瘦,要是光靠来看它们的人,喂养能吃饱吗?
寻找怒江源已经走了整整4天后,今天我们才终于见到了怒江。我们是顺着布许峡谷的溪流走到了溪流与怒江干流交汇处。中科院生态学家李渤生告诉我们这个峡谷和后来我们又穿行的分一雪豹峡谷,都有了上亿年的历史。
5月的怒江已经成了黄色,但是澎湃的激流,显然比这两天我们走的澜沧江要汹涌不少。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嘉玉桥。这座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曾经恕江上唯一一座骡马桥。是连接滇川藏茶马古道的纽带。马帮带来的不仅是食盐,茶叶更是一种文明。
继续前行,我们到了怒江的另一条支流玉曲。
玉曲的颜色是淡绿色的和澜沧江有了明显的不同。这和两岸的地貌及植被应该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所拍的小视频中,就能让朋友们看到她们各自的不同。
玉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类乌齐南部的瓦合山麓,与怒江干流平行。是怒江流域河流最长。
玉曲河在藏区就叫玉曲,曲就是河的意思。玉曲河是怒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附近的瓦合山南麓,流经洛隆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及察隅县,在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目巴村附近汇入怒江。
玉曲河是怒江的一条支流,河的两岸,不时有看起来较肥沃的牧场,牛羊、清稞地、草垛,劳作的藏民,篱藩,构成一幅幅田园图画。
怒江在云南和今天看的玉曲真是不同。5月怒江在云南已经成了发怒的一条大江,黄色。在玉曲,却还是那么温柔那么恬静。它的水面是一片湿地。坐在车上看着她,也会引起很多想象。
明天我们将会看到怒江的第一大转弯。这里怒江的大转弯和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有什么不同吗?显然。这里叫第一湾,离怒江源应该是更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