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很累,也是很兴奋的一天。早上我们去了硕督古城,看到了古城墙,还看到了清代的汉墓,为什么是清代的汉墓呢?接着往下看。今天对我来说最最要记住的是我第一次看到了怒江第一大转弯。
今天要说最美的是三色湖可惜我们把白湖漏掉了但是意外的看到了一个冰川湖。 “硕督”,藏语意为“险岔口”,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据《洛隆县志》记载,清雍正时期,入藏清军曾有两千多人在硕督镇驻扎,后来一些汉族士兵与当地藏族居民结婚生子,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硕督镇绵延流传。我们一走进硕督古镇,就看到了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土夯古城。墙城墙的来历说法有二,一是四百年前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时期,当地一名叫朗加扎西的部落首领为保护驿站不受盗匪侵袭,率领农民和奴隶修建。另一说法是驻军自保的城墙。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采访后撰文说:不管来历如何,这段几公里的长城,都见证了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城下有寺,有民居,一幢雄伟的原木结构寺庙正在兴建,故事,一直在延续,如同山下的达翁河水,一切都变了,一切又好像从未改变。文旅局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硕督古墓里有200多座清代汉人坟墓。为何在藏区腹地会有如此规模的汉人墓园? 是这样,清代试行改土归流政策,清廷官员和驻军有的娶了当地藏族女子,便在此安家,再也没有回过内地,死后子女按照汉族传统安葬立碑。墓地都面朝东方,这是他们对故乡的思念。硕督古城至今保留着藏汉民族团结文物八仙图、“神目如电” 扁牌、入藏清兵及藏军兵器、赈灾 石刻、乾隆年间古瓷瓶、一些居民家里珍藏有月饼模具、汉式秤、各式钱币及藏汉双语的账目等;有的家庭保留着做月饼、腌酸菜以及过春节和藏历新年时吃团圆饭、贴对联等传统。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都市市级非物狮子舞也留传至今。硕督镇里还当年十八军入藏的宿营地旧址。并保留下了当年战士们种下的100棵藏柳。如今这些柳树敦实的枝繁叶茂,只是棵数好像没有那么多了。藏东作为唐蕃古道、川藏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团结的故事源远流长。洛隆怒江第一大转弯,是同行的长年跑西藏的司机老穿和对藏区有着十几年旅行经历的舍予发现我们抓紧点时间是能去的。得知后我兴奋不已。以前一直认为云南的丙中洛是怒江第一湾。如果要从怒江源头在西藏那曲看,显然洛隆应该是怒江第一大转弯。“洛隆”,藏语意为“南谷”或“南川”,有“藏东粮仓”的美誉。这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端、怒江流域上段的县城,东与八宿县相接,西与边坝县相邻,南与波密县交界,北与丁青县接壤,东北与类乌齐县相连。俄西怒江大转弯位于洛隆县俄西乡境内,距县城27公里。“俄西”藏语意为“怒江下游”。怒江大转弯是怒江流域的第一个转弯,呈“马蹄形”或藏语字母“梆”字形。网上李珩航拍的照片和文字对这有着较详细的介绍:此流域段水流湍急、冲蚀面积较大、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为周边农田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夏季桃花、杏花遍地盛开,犹如一片“花海”,也向世人展示了怒江“刚柔并济”的一面。5月24日,我们过了嘉玉桥还一直走在洛隆茶马古道上。“茶马古道”是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因地处高寒,藏族先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可以前的西藏不产茶。在当时的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的大量马匹,供不应求,而藏地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在藏地和内地之间展开了各种以茶和骡马等互换的交易。“茶马互市”及其衍生的“茶马古道”由此而来。李珩在他的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这是马利镇传唱至今的民谣中的一句歌词。这一条路,便指的是江对岸镶嵌在山体之中的茶马古道。当我们现在提起川、藏、滇地区时,立刻联想到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圣洁的玉龙雪山……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先为眼前这条狭长的羊肠小道所连接起来的。今天看到洛隆怒江第一大转湾时我有些激动,从2003年开始关注怒江,保护怒江18年了。从历史到今天,怒江还在自由自在的自然流淌。而我们的怒力让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这一刻,怒江的大美越发的让我觉得她不愧为是世界自然遗产,我们为留住了她的自然,做出了贡献,值得骄傲。
今天在洛隆怒江第一大转湾我们遇到在这里长大,现在是中学老师的次仁顿珠,他说来这里旅游的人还不多,但每年四月的桃花节还是挺热闹的。
次仁顿珠说,这里的怒江水冬天会结冰,小时候他会赶着牛走在怒江第一大转湾上。我的下一次怒江行会走在怒江的冰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