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生态关注 四问怒江(二)

四问怒江(二) 

2008-07-14

2006年2月17日,六库的怒江是黄色,除了因下雨以外,还有江边两年来的勘探。随着江边的页岩被挖松,被掏成洞,洞里的它们流入江中,把绿染成了黄。六库的江水不绿,寄希望于福贡,福贡不绿,我想还有贡山。

本应上午9点就要到的福贡,因一路的大塌方,小塌方,我们的卧铺车到福贡已是下午4点。同行的四个人租了辆面包车,向贡山开去。从六库到贡山,我们拍到了多处江边的彩旗招展。那是水怒江水电站的勘探工地。

2005年2月,怒江马吉段也有了勘探船,但那时我拍到的照片,勘探船还是置身在绿绿的的江水中。2006年则不同,随着凿山面积的扩大,怒江的江水和中国目前大多数江水的颜色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个晚上,我们住在贡山,春雨还在淅沥地下着。我躺在床上回忆着自己从2004年2月以来和怒江已有的三次亲密接触。回忆着那绿中带蓝,蓝中带绿的江水和江边火红的木棉花,幻想着明天看到的怒江,是我心中的颜色。

第二天早上,我们走进一家江边的小餐馆吃早饭时,窗外的景色让我们立刻举起了相机。怒江静静地躺在大山脚下。她依偎着的大山,云里雾里时隐时现,一条条“哈达”如同佩戴在大山挺起的胸前。我仔细辨认了一下,那一刻的怒江是草绿色的。这也是怒江。

饭店的老板看我们同行的几个人对着窗外又是拍,又是摄,话匣子也打开了。54岁的他原来是县政府的干部,两年前提前退休贷款110万元人民币开了这个饭店。他听说了怒江要修水电站,也听说贡山整个县城3万人都要搬迁。我问他,贷款还上了吗?他说一分都还没有还?我问,搬迁了怎么办?他说反正是向农行贷的款。

那天,离开饭店后,我们在江边拍着草绿色的怒江和带着哈达的大山。江边正在玩耍的两个小姑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说她们的父亲是独龙语专家。寻访独龙语专家,我和两位小姑娘一起走进了屋中央烧着火盆的木头房子里。老人是小姑娘的继父,可他们那份亲劲,让人感到的是父女情深。这还是怒江。

坐在火盆边,老人拿着一本独龙语的诗集给我们朗诵。他说现在会读写独龙语的人有没有100人都难说了。会不会失传,老人认为是政府的事,自己无能为力。但他接着又说:要修水电站,搬迁,学生就更难教了。和他们告别时,我从车上把刚刚出版的金沙江之子萧亮中的《夏那人家》送了一本给两个小姑娘。她俩竟站在江边也朗朗地念开了。听着两个小姑娘念着来自金沙江边的风情,我在心里问自己:在天国的亮中:你能听见吗?

走出贡山县城,远离了马吉电站勘探工地,怒江的颜色和我心中的怒江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绿中带蓝,蓝中带绿。这两年我常常把在江边买的一块绿松石拿给朋友们看。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据他所知在美国想看到这样颜色的江河已经不容易了。一位德国生态学家则说,在欧洲这样颜色的江河可能还有一两条。

我们的车接近丙中洛怒江第一湾时,和我一样牵挂怒江的朋友从北京发来短信,问我眼前怒江的颜色?想了一会儿我用了这样的描绘:嫩绿。

怒江还是怒江。

2006年2月18日雨雪后的怒江,让我的镜头拍到了四近怒江最完美的第一湾的画面:刚刚洗礼后的蓝天,白云、经白雪盖顶的大山、被春天唤醒的田中黄黄的油菜花,还有依然故我的绿色的江水,我在她们面前流连忘返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