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六绿家园乐水行从清河零起点开始,可是我很奇怪,在百度上竟然找不到清河零起点的介绍。
清河零起点在颐和园西边的青龙桥和红山大桥之间。
清河地区在解放前曾经隶属昌平,名字可能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有关。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说他熟悉水利,聪明过人。元世祖就在当时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见元世祖,就当面提出了兴修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当时的清河两岸频发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尽了水患之苦。
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意见后,疏通了河道,使水患变水利,为了表达思乡之情,郭守敬就以家乡邢台地区清河县的县名为这条河命名。
2017年9月25日新京报上记者 信娜写有一篇标题为:清河还清背后的北京治水大计。
今天的清河确实是清的。而清河的清,和北京的乐水行是有关的。北京的乐水行2007年3月17日开始关注北京的河流时,是北京的几家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发起的。新京报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祥就曾经是绿家园志愿者,后又成为自然大学的志愿者。
一条河,在清浊之间,来去数十年。这条28.69公里的河,实名为“清”,却曾因“恶臭”为人所知。
《201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曾提到,监测北京88条有水河流后发现,劣V类水河道长度占比超过42%。2013年,这一数字升至44.1%。
2003年,昌平区天通苑社区开始入住。即使在今天,这里仍然堪称“超级社区”。天通苑约60万人口,当时日污水处理能力却只有一两万吨,“那么多污水能往哪里排,就在清河河边。”地势低洼的清河就像一个汇聚点,154公里流域范围内的水最终都流向清河。
这样的问题也曾困扰着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付朝臣。付朝臣告诉记者,根据2004年北京市总体规划,清河下游是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并不是人口稠密区,因此没有规划更多大型再生水厂。在当年的城市规划中,清河流域范围规划人口是190万,但是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90万,足足超出100万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认为,北京水体污染除了反映出北京污水处理能力滞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的滞后,城市规划并未跟上区域的快速发展。
2016年4月,清河北岸污水管线贯通,污水由此进入刚刚投运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直到这时,钟海涛才肯将之称为清河的第四次还清。他说,这是自被严重污染以来,清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还清。
现在所有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都要求建成生态型再生水厂,定期向社会公布污水处理情况,如出水指标等,要有专门的设施收集处理臭气及降低噪音。
这一次,清河能“清”多久?
根据规划,2020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将达74座,日处理726万立方米污水。
2016年,北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17名河长共同管理清河。
2017年7月,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成为主管清河的市级河长。获得任命几天后,杜飞进便来到清河,用一整天视察清河。
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河水清,杨先生认为也有南水北调汉江水的汇入。今天绿家园乐水行的记录,会是明天北京河流的命运吗?
绿家园乐水行,还将继续行走在北京的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