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9
绿家园乐水行--都市中的野趣
日期 2010年7月17日 天气 晴 参加人数 19人 河段 积水潭至动物园转河
今天走的河叫做转河,本是沟通紫竹院至积水潭之间的运河旧道。此河原来是经过西直门的,后来西直门建成车站,就从北边绕了一个大弯,所以我们今天走的这条河就成一个“几”字状。
参加今天活动的除了乐水行的铁杆粉丝们,还有很多新面孔,有王氏三姐妹,有台湾同胞,有白领,也有学生。
转河属北运河水系,北运河水系穿越北京城,是历史上对城区影响最大的水系。
自隋代开凿以后,运河成为古代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对于统治者来说,运河最重要的意义是漕运,这样统治者可以把当时最重要的战备物资粮食运到统治者所在地;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运河流经的城市都是古代最繁华的地方。
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以后也意识到运河对其统治地位的意义,所以命郭守敬开凿京杭大运河。郭守敬截弯取直,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横向的运河水系改为以北京为中心的纵向运河水系。由于北京历来不属于大河流域,水量有限,在当时运河只能开到通州。但元代统治者为了保证其统治地位,必须把粮食运到北京城里,郭守敬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到达通州的大吨位的运粮船达到北京城里。他先从北京昌平白浮泉引水,然后绕到西山汇集八处泉水,再流到昆明湖,蓄水后过紫竹院、西直门一直到积水潭,积水潭就是元代的运河码头。再往下沟通了故宫水系,一直到东便门,最后流到通州。通过沟通北京几乎所有的水系,使得运河有足够的深度,保证粮船可以到达积水潭。
此外,周晨还介绍了京杭大运河的一些情况。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自北而南流经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四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极大。此外,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如此长度,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堪称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周晨指出,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形成了城镇密集,精华荟萃的运河经济带。例如我们众做周知的名城,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都是依靠运河而汇通天下的城市。
周晨饶有兴致的说到: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所以,很多学者把运河和长城并称。当代学者倡议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这点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文化历来讲究阴阳结合,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高高低低,穿过崇山峻岭,阳刚雄健;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弯弯绕绕,流经五江六地,阴柔深沉。而长城一个自东向西,仿佛一撇,一个从北往南,恰似一捺,在北京相遇,正好构成一个汉字的“人”字。
在郭守敬纪念馆前面有一棵木槿花,此花花期比一般的花长,可从6月一直到10月,生命力也很顽强,因此常被用来做绿篱植物。韩国认为此花与其民族气质非常吻合,把它定为国花。
郭守敬对世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除了水利,还有天文和历法。他刻苦钻研改进当时的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全国建了24个天文观测台,其中包括建国门附近的古天象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随后根据天文观测结果修订历法,编成了当时空前准确的历法书《授时历》。
从郭守敬纪念馆出来,途径北京护城河。这一路上,河道在硬衬方面明显改进很多。原来的水泥侧衬要么直接拆除,要么以堆叠的石块替换。这样河道两边因为有土壤沉积就生长了很多植物,使得河道景观非常漂亮。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河道底层还是水泥硬衬的,所以在河道中间没有见植物生长。这与完全没有硬衬的河道中的生物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
一路上小檗给大家介绍了好多植物。果实像元宝的元宝槭,很多人当成了元宝枫;从紫薇的花期推断,紫薇格格应出生在盛夏;慈菇,因叶子形状像燕尾,又名燕尾草,剪刀草;长在水里的“葱”;挺水的荷花;恣意绽放的千屈菜;与小檗博士颇有渊源的红叶小檗;还有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在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后,它的叶片会自我牺牲以顾全整株植物…植物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给它们一点点空间它们就会回报我们以勃勃生机。
很有意思的是,在河边一位渔者竟明目张胆地把自行车靠在一块标有“请勿捕鱼、游泳、滑冰”的牌子上,在那里钓鱼。
在十二五规划中,北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其中环境规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北京市环境保护规划提交过研究报告的北师大学生小敏告诉我们,现在环保局只有能力控制几个常规的污染物,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颗粒物,水的COD,BOD,氨氮含量。
在报告中,她们还涉及到了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欧美国家很重视公众的环境教育,有很多公众可以免费参与的环保活动,而在中国环境保护主要依赖于行政管理。具体到污水处理,在技术层面上,北京跟发达国家的水平差不多,所以说污水治理主要难题在量的控制。技术上去了,量控制不了,所以在有的河段水质还是非常差,可怜这只不清楚状况的鸭子。
在一处风景甚好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周晨又给大家讲了一些北京水资源的知识。民国时期有本畅销书叫做《水乡北京》,说明历史上北京的水乡堪与今天的江南相媲美。就在建国以前,北京水资源也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但在短短的60几年的时间里,就变成现在的样子。通过乐水行我们也感觉到,北京的地表水系统已经完全被城市建设给破坏了,地下水也因过度开采水位逐年下降。我们今天喝的水,一部分从周边省份调用,一部分采自几百年至上千年前涵养的深层地下水,这可是重要的战备用水。可是这样依然满足不了北京长远的用水需求,现在南水北调已经很急迫了。
现在每次乐水行的最后一个题目就是我们鼓励每一个参与者谈自己的感悟,对这个活动的期望和建议。
公民记者李先生说,他觉得整个过程中缺乏讨论,比如关于硬衬的问题,既然都知道硬衬不好,为什么还坚持这么做。希望这个活动以后能够从知识性讲座的形式向大家参与讨论的方式努力。
赵小姐建议我们在每次发布活动通知的时候,可以给大家列出几个议题,大家带着问题来讨论收获可能会更多。
来自IT业的刘先生说,他的工作基本就是一整天对着电脑,参与这种户外活动感觉挺好。
身为网络公司主管编辑的英杰,说自己爱好广泛,但什么都不精,参加乐水行这种户外课堂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认识很多人,非常符合她的性格。从上次开始她就成为我们乐水行的“专职摄影师”,这次还带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同胞。
第二次参加乐水行的绿家园总干事倪一璟说了三点。一是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加入,特别是有想法对环境问题又很关注的80后的加入;二是有幸认识台湾来的小姑娘,而恰巧她的阿姨在台湾也是一个环保组织的发起者,在台湾她们带着人们走山;三是非常高兴看到北师大学生对乐水行持续地关注和参与,希望能够以北师大为中心发动其他学校的学生来参与。
北师大的小何,建议以后活动的时候不要把队伍拉得太长,给大家创造交流的机会。由于她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感觉有些知识讲的太浅。
来自台湾的小姑娘告诉我们在台湾她跟随阿姨的环保组织一起走山走湿地。走水还是第一次。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也是看着蝌蚪变青蛙长大的,之所以来参加乐水行,是想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在台湾也有走水的环保组织,他们会在水里划着舟,看水被污染的情况,了解水生生态系统。
看大家交流甚欢,我们干脆把没有进行完的交流搬到了餐桌上。
小诺是刚来绿家园实习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她说乐水行既帮助强健体魄又提供交流平台可以说是有益身心。学新闻的她,准备最初的新闻实践,就从写乐水行的文章开始。
从事国际贸易的小何觉得乐水行真的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环保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真正能用自己这样一点一滴的行动去感染别人并坚持做的人真的很少。
第一次参加乐水行的王力平三姐妹今天走得都很高兴,轮到她们三姐妹的发言了。大姐说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参加郭守敬纪念馆,第一次了解北京的水系。
二姐说自己生活在北京这么多年了居然第一次知道郭守敬为北京城的水系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她觉得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把50、60、70、80、90后的人纠结到一起。她是北师生物系毕业的,这次乐水行,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当年学的,或说是久违的生态知识。她说以后一定要朝着铁杆努力。
三妹是个宅老太,开始是被两个姐姐拉出来的,来了以后感觉很开心并且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希望能够把自己大学学的地理专业知识再捡起来。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也发表了一点想法。首先,非常感谢李先生和赵小姐为我们提供的中肯的建议,这将推动乐水行的升级改版。再来,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或者积极与大家讨论或者成为我们的专家志愿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分析环境问题。
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最后提醒大家,今年的水灾是以往同期的近十倍。这仅仅是天灾吗?她认为不是,她希望关爱自然的人,在灾害来临时更应该努力认识自然,找出自己与大自然不和谐的生活方式。不光是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影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