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6
三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驻美大使周文重:中国全力迎接环境挑战
地方信息:
2、新华社: 污染减排首现拐点 湖北继续关停“小工业”
3、深圳商报: 广深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 多项指标不乐观
4、新华网: 广东官员七个“最”形容环保形势仍然严峻
人与自然:
5、楚天都市报: 天鹅洲保护区内江豚接连死亡
6、兰州新闻网: 甘肃野生冬虫夏草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人物访谈:
7、搜狐科学: 专访杨东平、沈孝辉:环保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民间环保:
8、我们为什么反对种树
深度报道:
9、法制日报: 专家:环评法被误读 第31条到必须修改的时候了
10、科学时报: 有多少水安全问题被重新提起
11、兰州晨报: “三滩”水源地:保护与废弃间抉择
环境时评:
12、中国青年报: 周生贤解读环保部: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
13、光明网-光明观察: 环境执法既要抓大也别放小
14、中国经济时报: 环境污染与绿色GDP
15、中国水网: 陈吉宁:经济与环境 不可厚此薄彼
16、科学时报: 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治湖先治污 治污先治官
1、驻美大使周文重:中国全力迎接环境挑战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3月26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3-26/1202873.shtml
中新社华盛顿三月二十五日电 (记者 邱江波)“二00七年,中国的太湖、巢湖、滇池大规模暴发蓝藻,一些重要的饮用水源受到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今天在之间演讲时说,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正在全力迎接这种挑战,努力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今天在美全国记者俱乐部作题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题演讲,介绍中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演讲后还回答了各方专家的提问。
周文重说,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解决自身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挑战性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也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正在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周文重从六个方面向美国听众介绍了中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中国实施了节能减排重大举措,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了执法监督工作,继续完善节能环保经济政策,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对于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社会各界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周文重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美两国的经济社会联系正在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也是美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具体体现。周文重认为,保护好中国的环境,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政府对此责无旁贷,但同时中国也需要国际间的支持与合作。他希望美国的媒体能够客观报道中国发展中存在的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希望少一些炒作与指责,多一些理解与支持。
周文重还表示,欢迎美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同中方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中国的环保和能源工程建设,开展资源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深化人才培训合作,鼓励向中国引入先进的环保和能源装备、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以及相关投资,增强中国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
2、污染减排首现拐点 湖北继续关停“小工业”
来源:新华社2008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45949.html
新华社武汉3月25日电(记者魏梦佳 皮曙初)继去年关停整治一批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企业后,湖北省今年将扩大整治范围,加快对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柠檬酸、小印染等"九小"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的专项治理,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促进污染减排。
记者从湖北省环保局了解到,2007年湖北省发改委、环保局、监察厅等部门联合开展整治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及城市污水处理"四个专项治理",全省共关闭171家小造纸企业(生产线)、91家小水泥企业(生产线)、20台小火电机组,新建和改建投产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当年,湖北省主要污染物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4.08%和7%,实现"双降"。
根据全省新制定的专项治理方案,今年湖北将继续加大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的整治力度:淘汰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和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关闭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整治20万吨及以下生产工艺、条件、环保整治不达标的水泥生产企业,环境指标严重超标、设备违反规格的生产线,以及高速公路、中心城区、风景区的立窑水泥企业等;关闭荆门江山电厂、长州电厂、青山楠姆电厂等10台小火电机组共22.85万千瓦。城市污水治理上,设市城市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的县城今年内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
与此同时,将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柠檬酸、小印染纳入了专项治理范围。6月30日前全省将取缔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环保整治不达标的违法炼铁、炼钢生产企业,11月30日前淘汰容积200立方米及以下的高炉,全年淘汰炼铁能力201.7万吨;淘汰公称容积2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全年淘汰炼钢能力111.5万吨。淘汰高温蒸煮糊化工艺、低浓度发酵工艺等落后生产工艺装置,及年产3万吨以下小酒精企业;淘汰年产3万吨以下小味精生产企业;淘汰环保不达标的小柠檬酸生产企业,以及污染严重、无法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小型印染企业。
3、广深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 多项指标不乐观
来源:深圳商报2008-03-26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01361206498733_1.shtml
省政府昨天公布了2007年广东环境质量状况,其中广州、深圳两地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全省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降水酸雨污染严重,声环境、辐射环境和生态质量环境状况稳定。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深圳多个指标不容乐观。
据了解,广东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7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89.6%,其中饮用水源地水质未完全达标的城市是广州、深圳(深圳的达标率为82.6%)。广东主要江河111个省控断面中,64.9%的断面水质优良,东江、北江、西江等水道水质良好,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等10个江段水质受到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氨氮、耗氧有机物和总磷;龙岗河的西湖村、坪山河的上(土+羊)、观澜河的企坪等10个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超标,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和耗氧有机物。
在全省12条主要入海河流中,深圳河口水质较差,劣于V类,受重度污染。全省67个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5%,除深圳市以外,其余12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功能区完全达标,受污染的深圳湾和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河源市达到一级标准,广东其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去年,有11个城市出现过轻微污染的天气,其中深圳市出现4天,广州为32天。深圳、广州、珠海、惠州、韶关、佛山、茂名、肇庆和梅州等9个城市属重酸雨区,其中深圳降雨酸度均值为4.73,酸雨频率为56.4%。
在辐射环境质量方面,去年广东放射性环境状况正常,大亚湾核电站2号机组和岭澳核电站I期2台机组外围辐射监测系统正常,全年放射性核素牌坊小于国家规定限值,周边环境放射性水平没有出现可察觉变化。
相关新闻
省环保局负责人表示 饮用水源水质年底前全达标
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深圳的环境质量状况作出解析。
陈光荣说,深圳是国家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按照规定,饮用水源水质要在今年年底前百分百达标。
他介绍说,深圳目前不达标的主要是石岩水库和罗田水库两处,超标项目为氨氮,本地污染并不是主要原因。深圳是缺水性城市,其饮用水源——东江水本身氨氮含量高。他认为,深圳与另一个不达标城市广州不同,造成目前深圳未完全达标的最重要原因是评价标准;如果按照饮用水源是河流而非湖泊的标准,深圳已经达标了,有关方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变评价标准。
对深圳河、龙岗河和坪山河重度污染,陈光荣指出,这是受到生活污染所致。目前,政府部门最担心的问题是,伴随相关产业转移和升级,污染产业将向江河水源源头转移。
陈光荣还透露,《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已经出台,从今年7月1日起,广东省新车注册登记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珠三角力争提前执行国Ⅳ标准。同时将全面供应清洁车用油品,并建立机动车尾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据了解,国Ⅲ标准的成品油供应方案、油品质量方案已报省政府审批,省环保局也正在制定符合国Ⅲ的排放标准。
4、广东官员七个“最”形容环保形势仍然严峻
来源:新华网2008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47259.html
新华网广州3月25日电(记者王攀 晁啸)广东省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25日首次公布相关数据后坦承,尽管环境质量基本保持了稳定,但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全省治污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2007年度广东经济总量增长14.5%的同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6年又减少了5.05%和3.02%,这标志着广东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他同时用七个“最”形容了广东的环保形势仍然严峻:
“最中心的工作”:持续加强污染减排工作,今年广东要在去年基础上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再度削减4%和3.5%;31个还没开工的县年底前污水处理厂建设要全部动工;淘汰钢铁落后产能465万吨、小火电385万千瓦、落后水泥产能1000万吨。
“最重要的工作”:确保人民饮用水安全。目前广东全省19个城市水质完全达标,但最关键的广州、深圳两地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大饮用水源监督检查力度。
“最紧迫的任务”:珠三角空气质量问题。近年来珠三角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广州
去年出现32天轻微污染,看不见蓝天已经成为珠三角城市共同的问题。
“最担心的工作”: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广东部分地区出现了产业转移,随之而来的污染转移问题已日见清晰。
“最难协调的工作”: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协调,“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又跨市跨区,协调各地市政府部门的难度很大。目前省政府刚刚下发了有关防治方案,今年还将对有关地方法规进行修订。”
“最值得重新审视的工作”:如何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必须保障公众对环保事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
“最有意义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让广东的环保工作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环保部门要锐意改革,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陈光荣表示,广东将于今年年底前大幅上调污水处理费用,其中珠三角地区每吨将不低于0.8元,山区和东西部地区也将不低于每吨0.5元。
他同时表示,该省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所有县级污水处理厂破土动工,并使今年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0万吨以上。
5、天鹅洲保护区内江豚接连死亡
来源:楚天都市报2008-03-26
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6/content_12793787.htm
图为:死亡的江豚
图为:破冰船走过之后的水面上,冰块锋利
楚天都市报消息 (记者 宋效忠)位于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有一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生活着30多头白鳍豚的近亲江豚,是全球环保人士关注的焦点。
昨日,从天鹅洲自然保护区传出消息,近几天来这里的江豚接连死亡!目前科研人员正紧张地在保护区搜寻异常江豚,准备全面打捞进行体检。
保护区内,江豚接连死亡
天鹅洲故道白鳍豚保护区全长20余公里,从1992年开始,该保护区即试养江豚,目前江豚数量已增加到30余头,每年有2头至4头幼豚出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著名鲸类专家王丁研究员曾自豪地宣布:经过20多年的不懈探索,科研人员成功实施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这是自然条件下全球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惟一成功范例。
当人们正在为江豚保护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时,却有不幸的消息传来:22日,监利县大垸农场珠湖分场一位女农工在洗菜时,看到几米远的水面漂浮着一个白色物体。经初步鉴定,这是一头四岁的母江豚,头部和腹部均有明显的伤痕,死亡时间大概有4天。
23日,工作人员又发现一头深度腐烂的江豚。目前保护区已发现4头死亡江豚,其中一头还怀有身孕。
幕后元凶,竟是锋利冰块
江豚接连死亡,让科研人员焦急万分。王丁研究员介绍,该所白豚馆馆长赵庆中等四人紧急赶赴现场,据分析,这些死亡江豚均是被尖冰划伤后感染致死。
保护区技术科科长龚成介绍,所有死亡江豚身上都有很深的划痕,其中一头江豚下颌处,有一个直径5-6厘米的圆洞,周围全部溃烂。
江豚是哺乳动物,必须浮上水面呼吸,今年1月下旬以来连续降雪,2月3日,整个保护区水面几乎全部被冰封冻,科研人员不分日夜每隔一个小时沿岸航行一周破冰,当时并未发现江豚有什么意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江豚撞到了尖利的破碎冰块上,身体被刺伤,部分江豚创伤很大,伤口不易愈合,春天到来后气温升高,因此伤口感染导致死亡。
王丁研究员说,几十年来,天鹅洲故道都没有大面积结冰。此次江豚的死亡,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意外和痛心。
全面打捞,江豚全部体检
江豚还会不会继续死亡?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不停搜寻,密切监测水中江豚的情况,准备将保护区所有的江豚打捞起来进行全面体检。
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总计在1200头到1400头之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早在2006年,中外科学家就曾呼吁,避免白豚的濒危现状在江豚身上重演。
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曾说过,“白鳍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个标志。”如今,白鳍豚已有很多年没有发现了。那么其近亲江豚呢?如果连江豚都不能在我们的母亲河中生存,那么人类呢?
6、甘肃野生冬虫夏草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来源:兰州新闻网 2008年03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26/152215230224.shtml
本报讯 近日,甘肃调查总队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期,由于人为过度采挖和生长环境的变化,甘肃野生冬虫夏草资源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2007年,甘肃野生冬虫夏草产地价格为每公斤4.8万元。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对野生冬虫夏草资源采挖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导致其生长区域不断缩小。
在甘南、陇南、天祝等地,每年都有数万民工从邻近地区涌入这些地方采挖野生冬虫夏草,而且当地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采挖。过度的采挖破坏了野生冬虫夏草生长的环境条件,使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野生冬虫夏草生长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中,生长环境特殊,对温度、湿度、植被及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由于生长周期长,野生冬虫夏草在自然条件下繁殖率较低。一些地区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冬虫夏草生长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记者雒焕素(来源:兰州日报)
7、专访杨东平、沈孝辉:环保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来源:搜狐科学2008年03月26日
http://it.sohu.com/20080326/n255927702.shtml
第1页:自然之友会长杨东平、林业专家沈孝辉老师做客搜狐 第2页: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格局 第3页:你去种树不如先把大树保护住 第4页:绿色奥运和公众参与意识深入人心 第5页:长江水电开发需要一个整体规划 第6页:杨东平:做环保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第7页:我们现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致富造成的 第8页:媒体是联合政府、NGO、专家、学者、企业的桥梁
【小编手记】
由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编写的2008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本月20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格局,充满转型和博弈的张力。
本期搜狐绿色第一访谈就邀请到了自然之友会长杨东平、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著名的环保作家沈孝辉老师,同网友们一起探讨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环境绿皮书主编、自然之友会长、著名学者杨东平说,2007年我国环境保护最大的亮点,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污染物排放首次下降。“流域限批”、“区域限批”行动“敲打”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个强势利益集团,环保“博弈”走向白热化的“对决”。“绿色信贷”则通过机制创新,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沈孝辉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绿色中国》杂志副总编、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他早年在长白山工作,原始森林砍伐导致生态破坏的切身体验,使他毅然走上献身自然保护事业的道路。调到北京后,沈孝辉进行了自然保护区、荒漠化、森林、湿地的大量调研,并在西欧、北美和南美进行旅行考察。并参加了中社院、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的研究项目。2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著有(含合著)《长白山》、《武夷山》、《中国自然精华》、《万绿之源》、《来自地球村的警报》、《雪山寻梦》、《从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等以及300多篇学术文章和环境科普读物。
【嘉宾精彩语录】
自然之友会长杨东平在搜狐访谈间
杨东平
1、另外一个重大的转机,是去年十月份十七大政府告当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目标,这个非常重要。
2、江苏省鼓吹出现了拐点,结果几个月后出现了太湖蓝藻事件。
3、“华南虎”事件显示出中国公民参与能力和利用网络媒体探究真相的能力,是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4、现在的城市环境整治只追求表面的美化、绿化、量化。
5、我们当前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仅仅是具有一些环境的知识,知道这个概念、那个概念,但更重要的培养一种情感,树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6、我们现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致富造成的。
7、做环保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林业专家沈孝辉在访谈间与主持人热切交谈
沈孝辉
1、我们现在就应该关注森林质量,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面积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森林质量的提高
2、我觉得你去种树不如先把大树保护住,特别是很多原始林、天然林被改造或者被置换成人工林了,实际上森林质量降低了。
3、现代的城市应该是现代化、自然化共存,这是联合国推出的新的理念。
4、应该保护住我们的本色,这些花哨的东西其实并不可能提高我们城市的品位。
5、我们一定要治理一条一条的江河,或者说全国的江河同时治理也更好,要制定江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总体规划。
6、我们现在的口号是“要致富先修路”,这个要看在什么地方,在保护区里这么做就错了。
7、从90年代以后,媒体整个把我们的环保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8、我们为什么反对种树
冯永锋
2008年春天,民间环保组织终于忍不住了,过去徘徊在嘴边、暗藏在肚腹中的话语,开始被明确地、大声地说了出来:在生态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自然恢复比“种树”更为重要;即使是为了抵消碳排放,也不应当光想着找几棵树苗“一种了之”。为了真正有效地恢复中国的生态,我们不鼓励种树,甚至抵制种树。
如果你真想为国家的生态保护出点力,这里有更好的办法。你可以参加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绿家园志愿者、土风计划、绿色选择网与搜狐公司等共同推动的“大树基金”活动,认养非自然保护区里的天然林中的大树,把钱给拥有这片森林林权的村庄,帮助他们发展可持续生计,化伤害力为保护力。
你也可以把钱交给本地自然保护部门,让他们把这笔钱用来做巡护,做科研,让放下斧头的人拿起望远镜和显微镜,让挖坑的蛮力化为观鸟、记录植物、记录山水变迁的智慧。
(小题)种树一直在伤害生态
2008年的春天,国家林业局趁着全民关注植树的时机,提出了“每个公民交20元给国家林业局,让国家林业局来种树”的想法。我对这个想法保持强烈的质疑。因为事实表明,几十年来,国家林业系统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砍树,二是种树。前者在赤裸裸地、很直观地伤害生态;后者也同样在伤害生态,只是这种伤害术做得更隐蔽,更具迷惑力,自然,也更具有风险。因此,我对国家林业局的自然保护能力,一直持怀疑态度。
国家林业系统一直在表现出一些奇怪的、本不应有的生态伤害力。全国人民下意识地认为,国家林业局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物种保护是最为热衷、擅长、痴迷、本能的;全国人民同样下意识地认为,国家林业局有着极强的自然保护修养,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技术规范都很实用;无论是制度安排还是人员意识都很到位。
可是,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呢?几十年来,在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持下,国家林业局完成了拙劣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至今仍旧被夸耀的政绩工程,因为只知道种杨树,而形成了人工纯林,成了极为脆弱的“生态防线”;这个工程因为只种杨树,甚至成了加速西北沙漠化的直接原因。也是在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持下,林业系统的人过去在北方只知道种杨树,在南方只知道杉树和马尾松,在东北只知道种落叶松;如今,在商业集团的引诱下,在南方大量种植桉树,甚至种在保护区内,种在风景名胜区内,种在公路两边,种在海防林带里。在北方大量种树杨树,甚至在鄱阳湖、洞庭湖边的滩涂里,在退耕还林的坡地上,在黄河入海口,在长江源,也是一味地只知道种杨树。
多年来,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部)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绩平庸,原因是极不相同的。环保部门的环保执行力一直受到许多部门的暗中抵制,受着公众意识薄弱、企业太过自私、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的直接消解,受到国家司法部门对环境污染施害方仍旧持鼓励态度的暗地里相助。多年以来,环境保护困难重重,环境保护无法与极端发展主义、极端自私主义抗衡,多少还情有可原。看到环保部门的人躲在路边哭泣、坐在会场冷笑,看到民间环保人士愤怒异常却乏计可施,看着受害的群众求助无门,看着无告的自然界百般被人蹂躏,所有有良知的人,都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然而林业部门呢?虽然从一开始,我们的定位是错误的,一直把林业部、林业局,当成了国家砍树总公司,但应当说,中华民族对树还是有感情的,对种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还是有粗浅认识的;对通过全民种树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也是愿意付出精力和财富的。环保局要去给人家安装一个污染检测仪,会受到企业的百般阻挠,林业局要在某个地方种棵树,多少还是受欢迎的。
可就是这种畅通无阻的业务表达、欲望发作之下,中国的生态效益却在一天天下降。可就是在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一天天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生态质量、森林质量、水土保持能力、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能力,在一天天损伤。这中间的原因,到底是根源在哪里?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是不是真的上升,我现在不敢评价,但中国确实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片主要由杨树或杉树、松树连绵而成的人工纯林,构成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空林”。所谓的空林,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森林,是丧失了生态功能的森林。一片林子,远望上去好像绿树成荫,其实你走近一看,只是树冠顶上的一层薄绿,树下什么也没有,其他植物没有,其他动物也很少见,昆虫少见,野生动物更少见;菌类没有,连落叶都是单一的,地面像糊了层水泥一样光可鉴人。
(小题)林权改革加速“换树进程”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生态恶化,是砍树造成的。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中国的生态恶化,可能恰恰是热衷于种树造成的。
种,就意味着要对土地进行人工干预。种,就意味着要把你认为有用的物种强行安排到某个巢穴中。种,就意味着为了保证你劳动的成果,你得不停地压抑其他的物种。因此,种不仅是意义的行为,而且是有害的行为;不仅对自然有害,也易滋生腐败和欺诈。
这实际上是犯了农业病,或者说,这实际上是犯了经济病。农业与林业,表面上都是在土地上进行劳作,但实际上,二者的思想基础、技术动因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的林业行为方式,之所以错误不断,就是因为以农业的方式来经营林业。
1978年,中国开始推进“改革开放”,第一个突破口,就是农业。当时的方法,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化全公有为“假私有”的土地所有权调整,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经济民主”。但同时,这种做法由于过度强调了“承包”、“分田到户”,而忽略了“联产”,导致原本具有协作、和谐、互助、有粘性、熟悉型的农村社区,分裂为冷漠、自私、单打独斗、易碎、陌生型的农村社区。农民有土地还有出产力的时候,就停留在本地;当土地无法提供足够的消费支撑力时,就不得不抛家弃子到城市里忍受低人好几等的政治待遇以谋取生活所需。因此,这种改革的成功是有缺陷的,至少,农民没有保护他们的土地,没有热爱他们的土地,没有信任他们的土地。因此,全中国的土地在全中国农民的侍弄下,饱受摧残,土地被严重污染,土地活力严重下降,土地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
在这个情势下,2008年,国家林业局开始全面推进林权改革。这个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模仿土地改革,认定土地改革是成功的,是对经济发展有益的,因此,对保护也必然是有益的。
有些专家对此表示乐观,他们乐观的原因是认为,当年的土地改革,没有考虑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想到土地生态需要保护。而林权改革,很有可能已经掺进了保护的考虑,因此,其技术设计中,必然有生态保护作为前提。
可惜的是,中国的林权改革根本就没有想到生态保护。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话说,43亿林地要分给农民,目标一是为了致富,二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林业产品需求。显然,这是一种责任推卸:当国家无力保护自己的生态,当国家无力提供足够量的林产品的时候,又一次想到了把困难推给农民。让农民在“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
但国家林业局可能没有想到,把困难推给社会也就意味着把更大的风险推给了社会,而对风险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林权改革的政策,恰恰可以让全社会的人都可以插手林地的“替换”。过去,有权对森林进行替换的,是少数人;热心保护的人,或者无意之中保护而自然的人,是多数人。而从今以后,所有的人都可以替换森林了,所有的人都会直接成为生态杀手。只需要他开始“种树”。
如果林权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保护,或者说,“在保护中发展”,至少在林权改革中会倡导一个方式,那就是林权股份制和社区联合制。集体林权可以按股权的方式分给农民,农民依此成立一个林业合作社,共同可持续地经营这片林子。而不是将其进行分割、确权之后,肆意地替换和“流转”。因为中国的农民其实不缺乏保护的精神,他们缺乏的是合作精神;中国农民不缺乏可持续生计的能力,缺乏的是创业成本金和可靠技术的指导。在金融系统仍旧不信任农民、不支持农民个体自由贷款之前,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很有效的、在合作中主动求发展的多赢途径。
因此,随着林权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的森林必将面临一个现象,那就是“替换”。其表现形式,就是不停地种树,不仅种工业经济林和农业经济林,也种所谓的“生态保护林”。种树的原始动机,就是把林地当成了农地,把生态保护等同于农业种植,种树的过程,就像种小麦的一样简单。只是小麦一年就收获和轮换了,而种树的收获和轮换需要等上六年、十年而已。
(小题)自然恢复远胜于人工干预
所有的土壤里都有无数的种子。这些种子与当地的气候和水土、原初生态系统,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在所有有土壤的地方,根本不需要种树,只需要将其封育起来,任本地各个物种自由竞发,随着时间的演替,这片土地就会慢慢地自我修复。第一年,肯定是草,它们把土壤稳住,让昆虫安居;第二年,一些先锋树种——比如东北、云南高山地区可能是白桦树、红桦树,南方可能是泡桐,北京可能是荆条、酸枣、构树、椿树、榆树等——就会慢慢地长起来;再过几年,各种鸟类会越来越多,小型兽类会越来越多,最后,野猪、虎豹、蛇蝎等都会出现。再后来,随着林下腐殖层的形成,各种微生物、菌类也会大量出现。一个天然生态系统就形成了。
而种树,不管你种什么树,都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丰盛的生物多样性的,何况,种树的过程,是对土壤损伤的过程,是砍去其他长势良好的原生树种的过程,是引入外来物种或者不合适物种的过程。五十年来,北京市民一直在北京的郊区,种柏树,种松树。这些树,虽然“常绿”,但由于经常种到不该种的位置,由于一种就是一大片,导致林相郁闭艰难不说,对于生态,可能只起到负效应。
由于一味地只知道种树,以至于有一个概念被妖魔化和负面化,这个词就是“荒凉”。国家林业系统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改造荒山”。全国许多人被连蒙带骗地去替换天然生态系统,往往也是被“荒地”、“荒山”、“荒滩”这些词所迫害。实际上,这仍旧是农业思维在自然保护、生态保护领域里作祟的结果。一个地方荒,恰恰说明这个地方天然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一个地方不荒凉,恰恰说明这个地方已经城市化、人类化、全农业化、全工业化、全道路化、全建筑化、全人工林化。稍微具备一点自然保护常识的人都明白,把钱投进去“改造荒山”,如果目标是为了“保护生态”,那么只能起反作用,只能实现负效果,只能让这个地方的生态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危险。只能让林业部门的人,继续行走在腐败、不思进取和欺诈的钢丝绳上。
(小题)“种树”的钱应当用来做自然研究
这几年,国家的林业部门确实有向自然保护部门偏转的势头,虽然国家林业局仍旧没有改名为“国家生物资源局”,也没有并入国家环境部,但是林业部门的职能转型是大势所趋。
在中国就是这样,所有转型的痛苦、所有决策失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最后都得由下层人民来直接承担。林业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承担这个转型代价的,当然是林业工人。因此,当许多人仍旧在支持种树的时候,公众心中能涌起一种怜悯:林业工人生活艰难,给一点钱,也算是刺激一些业务,让大家多少有事可干。
但这种想法对生态是有害的,对林业工人的转型也是有害的。为了保护生态,全国人民是需要拿大量的钱来支持林业,国家也仍旧要支持六大、七大、八大林业工程,只要这些工程的着眼点是生态保护、是自然保护,那么我们不仅应当义无反顾,而且应当投入更多的智慧、精力和财富。
要帮助林业工人转型很简单,在此时,只需要把林业工人转型为另外两种人,而不是再转型为“种树人”,就会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形成极大的正向力量。当然,这一切的理论前提,是要用“封山育林”来取代“植树造林”,要用“生态的自然恢复”,来取代“生态建设”。
一是转型为巡护人员。自然界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防守、看护的,传统林业工人转型为护林员,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第二是转型为本地自然界、本地自然保护的研究人员。要保护自然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然。要保护自然就需要每个地方有足够数量的掌握本地自然细节的研究者。而实践经验丰富的林业工人转型为自然研究人员,奠定了自然研究最完美的基础。许多人尚未认识到这个转型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许多人仍旧认识种树、挖坑等体力活在中国生态保护界仍旧有价值的原因。实际上,中国的种树运动,不仅对生态保护无益、有害,而且也延缓了中国自然研究向高水平发展。中国的自然界,家底有多深多厚,其实没有几个人明白;每年中国的自然界发生了多大的波动和变化,也没有几个人知晓。
而如果我们不再种树,不再把钱用来挖坑、育苗、栽植、维护,而是把“种树”的钱,化为这些研究人员的经费,就不仅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天然性,能加快中国的生态恢复正常进程,而且有利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科研的骨干力量。只要每个地方都有一批人在持续地研究本地的自然界,那么自然界的价值就会得到更加隆重的、准确的尊重,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科技创新”,也才会有足够的民间基础。因为,一切的原始创新,都是民间自发的,就像自然界生态系统,一定要纯自然形成一样。(2008.3.24)
9、专家:环评法被误读 第31条到必须修改的时候了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45818.html
3月20日,浙江省环保局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开了对浙江省海宁市龙洲印染责任有限公司发电项目的环评报告审批意见,环评报告原则上通过。
但据记者了解,这个看似平常的环评审批,却有着不一般的背景。
不一般原因有三:一来,龙洲公司发电项目是一个浙江省经贸委不予立项、海宁市政府规划必须拆除的违法发电项目;二来,去年,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因一家企业环境违法而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这家企业就是龙洲公司;再就是,3月7日,在浙江省环保局召开的直接导致作出这一审批意见的那场听证会,是一场拒绝记者旁听的环评听证会。
曾经
环保总局就此首次提请法院强制执行
早在去年,此次听证的龙洲公司发电项目,就曾引起过轰动。
去年5月21日,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公开发布新闻,对龙洲公司不认真履行环保总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而向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04年8月,龙洲公司为印染生产配套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20吨/小时锅炉和1500千瓦背压发电机机组、1500千瓦抽凝发电机组,在环保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的情况下,擅自建成并于年底投入使用。
2006年10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龙洲公司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其听证权利和陈述申辩权利。龙洲公司逾期没有提出听证申请,而是以《承诺函》的方式表示将积极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进行整改。然而,一个月后,龙洲公司并未履行承诺。
2006年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依法对龙洲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立即停产违法余热发电项目,并于12月4日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环法[2006]39号)送达龙洲公司。
2007年3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在现场检查时发现,龙洲公司余热发电项目1500千瓦抽凝发电机组并未停止生产。随后,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就企业环境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1】 【2】 【3】 【4】
10、有多少水安全问题被重新提起
来源:《科学时报》2008年03月26日 祝魏玮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047146.html
受蓝藻事件缠身的太湖自不必说,曾经84条出口河道,现在只剩下10多条;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几乎被20年的围湖造田啃掉一半,中国淡水湖的老大地位几乎不保;八百里洞庭的地盘也减去了3/5;巢湖因水质污染,一度列入“限批”黑名单;黄河断流;长江水污染……中国四大淡水湖、两大母亲河无一不受“水安全问题”缠身。如今,随着环境保护部的成立,水治理问题重新被专家们集中抛向政府,也留给环保部一串待解的问号。
水污染:有多少湖泊可以幸免?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及博阳河等小支流的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在中国的四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曾被认为是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有着中国“最后一盆清水”之誉。
然而江西省水资源公报的数据表明,2001年,鄱阳湖全年没有污染水、水质优于三类的评价断面占八成,低于三类的占两成。但到了2006年,鄱阳湖水全年优于三类的不到六成,属于三类的有两成多,劣于三类的则逼近两成。按照水利部的统计,到了2006年,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要求“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面对鄱阳湖水质迅速下滑的势头,自2007年10月18日起,江西省水利厅开始发布每月一期的《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通报》。通报显示,鄱阳湖水质2007年仍在进一步恶化。2007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六成;四类水占四成。当年12月,随着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低,湖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注入长江的出湖水质已沦为重度污染的五类水。
此前,江西省的一位水利专家表示,除了沿湖的废水排放,江西境内赣江、饶河等5条主要河流两岸的各种废水也最终汇入鄱阳湖,其整个治理任务注定将十分艰巨。
受污染的远不止鄱阳湖,还有太湖、洞庭湖……2006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洞庭湖整体水质仅为五类。
2005年底开始,湖南省在半年之内关停了环洞庭湖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就在不久前举行的2008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洞庭湖的局部水质已由劣五类和五类好转为三类。不过,洞庭湖仍然没有脱离污染的困扰。湖南省水利厅的水利专家表示,整个湖区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对水体和土壤都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随着枯水期水位的严重下降,水质往往很难得到保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显示,到2007年11月,洞庭湖整体水质仍然为四类。2008年1月11日,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洞庭湖出口断面氨氮超标,属于四类水质。2007年,全国地表水27%的国控断面水质劣于五类标准,58%的断面达不到三类标准;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水质较差。
缺水:有多少河流没有提及?
鄱阳湖生长着102种水生维管束植物、266种浮游生物、205种鱼类、87种贝类、2种豚类和310多种湿地鸟类,占跨国候鸟保护协会中全部种属的50%以上,其中珍禽达50多种;每年10月,全球近95%的白鹤种群以及大量的鸿雁、天鹅等候鸟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是世界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受上游河流来水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每年都会经历急剧的水位变化。在江西省水利系统,就流传着“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说法,即鄱阳湖在丰水期碧波千里,在枯水期宛若一条河流。以都昌水文站为例,过去50年中,水位最高时达到22米多,最低时只有8米多。
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水位大幅升降本是寻常之事。不寻常的是,鄱阳湖的低水位纪录,在这两年不断被打破。据江西省水文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12月,都昌水文站的水位曾连续20多天低于历史最低水位;12月9日至16日的监测显示,鄱阳湖的水面面积仅为42.4平方公里,不足历史同期平均值的四成。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日前表示,鄱阳湖灌入长江的水占整个长江水位的1/3,如果鄱阳湖水受到污染或者断流,会直接导致长江水域“下半身瘫痪”。
在持续的贫水阴影下,鄱阳湖沿岸一些城乡地区已出现用水短缺的苗头。2006年10月,都昌县城10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告急,县自来水厂不得不紧急开挖引水沟渠。2007年入夏后,整个湖区更是出现罕见的夏秋冬三季连旱,江西省不得不紧急调拨资金,以解沿湖一些地区居民和牲畜饮水之难。
在洞庭湖,多年来习惯了抗击洪水的湖区居民,也不得不直面缺水这个新问题。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如今面临着同样的困扰。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监测显示,2007年12月31日,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面积仅剩310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大约三成。而在半个世纪之前,这个大湖的面积还接近4000平方公里。
缺水的还有我们的母亲河,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李国安等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就黄河缺水问题向中央再次提出了“引雅济黄”的建议。
他们认为,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却承担着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还承担向外流域远距离调水的任务。
20世纪50年代,黄河流域耗用水量为122亿立方米,上世纪90年代耗用水量达到367亿立方米,部分省区已经超过1987年国务院分配的可供水量指标。根据现有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可供水量为433亿立方米,而国民经济需水量为480亿立方米,西北诸河水资源供需缺口37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将达到550亿立方米,较现在增加70亿立方米。
治水:为何“九龙”都不能解决?
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治理跨界污染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签订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党政领导环保政绩考核等,但长期的流域污染治理并没有改善流域整体的水质,跨行政区的水污染冲突日益激化,污染纠纷、信访数目逐年增加,上游区域仍然污染下游区域,下游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信息室负责人温香彩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成立的七大流域机构,在流域规划、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调处水事纠纷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流域管理的实际进程和效果看,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流域统一管理还十分薄弱。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未来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流域管理还很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还存在着立法滞后、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机制,以及流域管理乏力等问题。”
温香彩说:“流域管理机构定位不清,多‘龙’治水,而且多‘龙’之间缺乏协调,缺乏明确的分工。‘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水体水质’,最后的结果是无人对水负责。”
此外,有关专家还表示,水量水质分割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接合点不清,对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缺乏实施统一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等,也是“九龙治水”出现的根本原因。期望环保部的成立和大部委制的改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1、“三滩”水源地:保护与废弃间抉择
来源:兰州晨报2008年03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8-03-25/081113628887s.shtml
“我家住在黄河畔,喝着黄水长成人。”在人们眼中,滔滔黄河水哺育了兰州城。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在黄河岸边的“三滩”,一个地下的“天然水库”给兰州供水40多年。它就是马滩、崔家大滩、迎门滩水源地。
如今,“三滩”水源地的污染与枯竭,让它渐渐淡出了兰州的供水区,失去了往日的功效。但今天依然是保护区,不少企业无奈于“保护区”,被挡在兰州新城区开发的大门之外。“三滩”水源地,正在保护与废弃之间抉择。
“三滩”水源地印象
车流如织,穿过兰州城里林立的高楼,一直向西,至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土门墩,再右拐至金港城住宅小区。向西望,就是半城半村的马滩,它是“三滩”水源地的最东边。
在这里,城市与郊区的分界越来越明显,西边是一片片初春的田园菜地,东边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大楼。望着一眼看不到边的田畴菜畦,和那一堆堆的麦垛、一栋栋的小二楼,很能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四野开阔,水净气清,是一个没有工业污染的城市边缘地带。
站在马滩韭黄地的田埂边,一名菜农回忆道:“几十年前,这里的人吃的是井水,很清很甜,有时还用来浇地,兰州城里的人也吃的是马滩的地下水,而今天我们都改吃黄河里来的自来水了,因为地下水没有了。”
穿过马滩的菜地,过银滩黄河大桥,俯瞰桥下,芦苇连片、水塘似网、小桥流水、水鸟翻飞,一派湿地公园的美妙景致。远远望去,这里河缓水汪、曲岸长流、静美大气,大河之畔地广人稀,正是开发的“处女地”。新修的滨河大道西延段路面平坦开阔,宛如黑色的飘带沿河而去,昭示着新城区明天的发展与生机。
下了银滩大桥,进入“众邦金水湾”住宅小区,乘电梯上23楼,登高远眺,腹地辽阔,马滩、崔家大滩、迎门滩尽收眼底。马路一条条交织辉映,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厂房一溜溜赏心悦目,昔日的田野风光正在渐渐被都市风景替代。
黄河在“三滩”犹如一个巨大的臂弯,把这片跨河相望的土地拥揽至怀中,曾经把没有任何污染的“乳汁”补给于两岸的沃土。地因水而繁茂,水因地而畅流,在黄河与土地的融合中构成了完美的生态链。
“‘三滩’水源地在地形上是一个河心滩地,北侧是黄河主流环绕而过,南侧有一条黄河支流,人们叫南河道,两条河流侧向补给水源,不论从水环境的条件,还是从自然景观上来看,作为水源地都是比较优越的。”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徐兆祥这样评价“三滩”水源地。
据了解,“三滩”水源地面积约15.84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为保护区,至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兰州地下水源的主要开采地,也是兰州城关区、七里河区和安宁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兰州市早在1997年就出台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但是由于执行不力,致使“三滩”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水量下降,污染“缠身”。
两条污水河在呼救
“三滩”水源地遭遇污染,“罪魁祸首”是马滩、崔家大滩的两条南河道。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理,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今天仍然臭水长流,继续渗入地下,污染着水源地,不少村民不得已用南河道里的污水浇灌菜地,加剧了污染的严重程度。
一条3公里长的污水河穿越马滩村的田野村庄,沿岸污水管道里不停地排放着黑乎乎的脏水,而且垃圾遍布、臭气弥漫。马滩南河道西起崔家大滩,东至金港城,流经马滩村的污水进入土门墩污水沟后,再流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进入了污水处理厂。这条河道原来是畅通的,最早是将黄河水引进来浇灌菜地,可是2002年修建南滨河路西延段时,道路阻塞了黄河入口,导致这条河道由“活水”成了“死水”。面对这种情况,兰州七里河区秀川街道马滩村委会组织过小规模的疏浚清淤,但治标不治本,严重的污染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一名马滩社区的居民对记者说:“马滩南河道流经马滩村5个村民小组,沿河单位的生活污水全部流进了马滩南河道,个别企业的工业污水也流了进去。”就此,原来的马滩村村委会、七里河区人大代表曾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建议尽快治理,但却没有多大进展。
记者在崔家大滩看到,顺着通往兰州西固区的道路边,一条2000米左右的污水沟呈现在眼前。河道里杂草丛生,污水长流,河道两边垃圾不少。这就是崔家大滩南河道,本来是一条排洪沟,从迎门滩流入了黄河,今天却变成了污水河。
———这两条南河道污染了“三滩”水源地,自身也在呼救,希望能够得到彻底治理。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徐兆祥说:“马滩南河道被人为堵塞,支流改变了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环境,使水源基地地下水得不到黄河水侧向补给,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最初下降1米—3米不等,到现在下降16米—18米左右。”[1]
[1] [2] [下一页]
12、周生贤解读环保部: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年03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44888.html
从国务院直属机构变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环境保护部是此次大部制改革中唯一升格的机构。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环保部门从过去只能列席国务院的会议到现在有了发言权。
在这被一些媒体称作是环保扩权的升格中,环保部首任部长周生贤在近日的公开露面中用“严”字表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他表示“今后我国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
公众对这个新部门充满了期待和猜测,在今年“两会”上,尽管曾有被80多名记者包围的场景,但周生贤始终保持缄默,他把自己的履新感言留在了环保部组建之后的首次全国性会议上。
在召开的全国环保执法工作会上,周生贤说,他对环保部职能的理解就是,要为人民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
事实上,最近周生贤多次被问及的是“新部门究竟管什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权如何划分”。周生贤说,环保部的责权边界要等到中编办的“三定”方案出台之后才能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环保部和原来国家环保总局的内涵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所指的“变化”包括职能有所转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重点更突出,工作效率也要提高。
周生贤提出,今后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要受到严惩,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埋单的情况一再出现。
而有人担心,过严的环保制度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周生贤的解释说,尽管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重的经济发展任务,环保部门也绝不会宽容污染行为。
自1978年我国成立城乡建设环保部,第一次有了环保管理机构,到今天新组建环保部,之间跨越了30年。周生贤说,环保部成立于我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如果再不加强环境保护就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
周生贤说,温家宝总理曾经告诫环保部门,执法要像钢铁一样硬,不能像豆腐一样软。所以环保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就是环境执法工作会,新部长要为今后环保系统从严执法谋篇布局。在周生贤看来,各地政府换届有可能带来的急功近利式的投资冲动,将会成为环境执法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周生贤认为,当前必须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包括争取确立环境执法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法规执法权限,理顺环境执法监督层级权限,明确国家事权、省级事权、市级及以下事权工作重点和监督检查对象范围;建设规范权威的环境执法监督机构,增加“国家监察”能力,完善地方环境执法监督机构。
周生贤介绍说,今年要重点抓好中央确定的“三湖”(即太湖、巢湖、滇池)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等7个重点地区的环境执法监察,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全天候监管,并将采取投资、信贷、财税等措施确保环境执法政策的落实。
13、环境执法既要抓大也别放小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3-25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3/25/content_752993.htm
日前,刚刚升格的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今年环境保护部的环境执法将“搞几个重量级的、影响全国的大要案”,包括外资企业,对于这些重量级的大企业将一视同仁,严格监督执法。(见3月25日)
环境保护部准备“搞几个重量级的、影响全国的大要案”,释放出铁腕行政的信号,这是公众希望看到的,因为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到了非整治不可的程度,环保局的升格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周部长履新之初,就把目光盯在大要案上,这种大要案信赖心理显然又是值得斟酌的。
抓重量级的大要案,既能表明官方的决心,又能在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有一定的“眼球效应”,相比较而言,所花的行政成本也不高,比较符合政绩工程的要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也。但是,抓大要案的现实意义几何?
首先,此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有限。在当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大面积污染时代,重点抓几个污染大户,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有限,别的不说,在太湖流域,直接向太湖排污的企业就达数千家之众,在法不责众的局面下,抓几个典型对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相对而言,众多小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大企业,而且更难对付;其次,其社会意义有限。毫无疑问,杀鸡儆猴是行政部门抓大要案的重要目的之一,杀“鸡”不难,儆“猴”不易,不见棺材,没有人会掉眼泪。
窃以为,比抓大要案这种“暴风骤雨式”行政更重要的是抓常规建设,走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之路,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才能扭转目前几近失控的状态。就目前的环保困境,既有环保体制上的困境——如环保部门的权责不清、行为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又有地方保护主义之厄——地方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冲突是地方环境保护最大的掣肘,更有法律的软肋——相关法律刚性不足,无法让污染企业付出足够的成本,等等。而这些,有的需要部门内部优化,有的需要外部调则,有的需要制度创新,决不是“搞几个重量级的、影响全国的大要案”能够理顺的。而且,如果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抓再多的大要案都无济于事。
“和风细雨式”的行政不但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它对行政者的要求比起“暴风骤雨式”行政更高。希望国家环保部解放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度建设上,最终实现以制度管人,以法律管人,不要被过去的旧思维、旧方法所约束。
14、环境污染与绿色GDP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03月25日 李霞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0325/01554661680.shtml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注目,但是,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有消耗太多原材料的隐患。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更令人尴尬的是,比印度还多3倍。能源过多地消耗,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但是,这种现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据了解,1/3的国土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被污染,另有1/4的人没有洁净的饮用水;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空气和水污染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这还没有包括健康方面的损失。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肺癌成了头号杀手。未来,如果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估计将有1.86亿居民由于生态恶化需要安置。然而,其他省市只能安置大约3300万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有1.5亿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
在水污染方面,由于粪便的不当处理,成为一个重要污染源。全国每年600亿吨污水排放量中,有近一半是混有粪便的生活污水,一般的污水厂还难以对粪便污水进行直接处理,而且处理费用较高。另外,铁路的大提速,列车粪便污染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博英说,全国有客运列车4万多辆,除了动车组和一些特快列车外,大部分客运列车一直是粪便直排,每天直排到铁路沿线的粪尿有3000吨,年蓄积量可达109万吨。这些排泄物不仅污染环境,更可怕的是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甲、乙型肝炎病毒,还有绦虫、钩虫、蛔虫、血吸虫、肝吸虫、姜片虫、痢疾阿米巴等十几种人体寄生虫及病毒。甲肝可以通过粪——口传播。据美国最新研究,乙肝不仅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的疮疡面进入血液感染,通过蚊虫叮咬皮肤上滞留的病毒污物而传染。蛔虫、绦虫等寄生虫,严重的患者每克粪便中含有1万个虫卵,在铁道边的土壤中可存活3-6个月。痢疾阿米巴患者每天可随粪便排出传染性包囊3.5亿个,人如果食用了被包囊污染的蔬菜和水,极易引起地区性爆发。
火车提速后,直排的粪便会被火车行驶的强大快速气流所雾化,粪便中的肝炎病毒和寄生虫卵会随气流和风污染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村庄,有的甚至通过车箱连接缝隙进入车箱。近几年,铁道部虽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粪便直排带来的污染,但是由于车厢量大和不易改造,进展还很有限,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过去,一些地方没有足够重视这些环境问题,对他们来说,GDP是惟一衡量政府政绩的标准。但是,这种观点正在或者即将改变。现今政府已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所谓“绿色GDP”是一个模型,它包括经济增长的成本,如环境污染等。今后官员的表现不仅通过经济增长来衡量,而且还要通过他们是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来综合评估。
最近,我国政府发表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结果,广泛的污染问题正在无形中危害长期的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报告称,如果考虑污染成本的话,2004年中国的“真实”增长率接近7%,而不是10%左右。
所谓的绿色GDP数据是中国政府旨在量化污染对经济影响的长期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标志着将粗放型增长视为社会稳定重心这一体制的战略性转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大力推动。潘岳一直积极努力推进环保问题成为国家的首要议事日程,绿色GDP概念已经被国家高层领导人所采纳。国家环保总局官员贾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他警告说,如果不能真正治理污染,承载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绿色GDP是环保经济学的一个新兴领域,旨在将严格的企业核算方法应用到环境问题中。“绿色经济学家们”认为,GDP这种衡量经济增长的典型方法过于粗放,无法衡量经济的总体健康程度。尽管GDP衡量了一个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某个国家可能采用污染或耗尽自然资源这种无法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通常计算GDP的方法,破坏环境但看上去似乎对经济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政府又投入了资金来消除这些污染的影响,这两种活动都会提高GDP数据。中国政府在发布的报告中估计,如果要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360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当年GDP的7%。
环境经济学家们希望,对环境问题的可靠经济分析能引起更多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绿色GDP的基本概念是从GDP中减去与环境恶化的相关成本。尽管绿色GDP的理念自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府机构也一直探索以此作为修正经济增长数据的一种方式,但中国的环境监管机构更进了一步,他们表示将用此类数据影响政策的制定,作为打击排污企业的一部分。在过去,地方官员的提拔一般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来决定的,这促使地方官员为了工业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影响的后果。现在,中国政府表示将用绿色GDP数据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经济绩效考核。
15、陈吉宁:经济与环境 不可厚此薄彼
来源:中国水网 2008-03-25全新丽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h2o-china/701211206436703_1.shtml
中国水网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经济发展速度。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左右。
2007年全国GDP增长超过10%,各个省与上年相比的GDP增幅也都在两位数以上, GDP 总量前五位的省份增速分别为广东14.5%、山东14.3%、江苏14.8%、浙江14.5%、河南14.4%。增速最快的内蒙古达到了19%。看看相关的舆论导向,也基本上还是以GDP的高增长率为荣,省与省、市与市之间还有意无意地互相攀比,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实际工作当中仍被忽视。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甚至提出:“要缩小差距,并领先西部,未来五年(重庆的)GDP必须保持15%的增速,而强大工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农业和三产都不足以支撑。”实际上,2007年重庆GDP增长创10年最高,增速为15.6%。
对此,我国著名环境战略专家、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认为,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各方面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经济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更应该注重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我国的GDP中,过高的比例是透支了环境和资源。党和国家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能因为“快”牺牲“好”,毕竟经济发展不是跑步比赛,谁跑得快就能拿冠军,经济发展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
今年中央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为8%,低于去年10.5%的实际增长,这已经是中央连续第三年提出8%的预定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持续看好的情况下,8%传递出什么样的信号呢?陈吉宁说,8%不止是一个符号,中国经济发展的提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词序的简单置换,却传递出相当的深意,说明理念正在悄然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之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根据各省GDP汇报的有关数据,我们能看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部分媒体的舆论导向中,依然是把经济发展的“快”放到了第一位,这是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不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说,我国一些地方在采用GDP衡量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时,低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的投入价值,却高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出价值,这一特点使各地出现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忽视环境保护的不利局面。
理论上讲在过快的经济增长之下,很难保障“好”的目标。陈吉宁说,今年政府确定了8%的目标,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有一定好处,这个目标甚至可以再低一些。因为部分地方政府,的确存在着为了追求政绩,忽视环保的问题,投资也有过热倾向,这些地方政府定的增长目标一般都高于中央,甚至要高于周边省市。比如说,江苏苏南的一些市,因为与周遍城市比起来,经济稍微落后,它给自己确定的增长目标就是国家目标的2倍。今年中央把增长目标定得低一点,就不会给地方政府增加压力,有利于地方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转为追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确定的我国GDP增长的预期目标都是8%,基本年年都被超过。年初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只是“预期”目标,与年底真正达到的目标不是一个概念。对于GDP增长率的片面追求曾经是世界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者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共发症”,谓之“GDP崇拜”。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就要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国家应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要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使之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助推绿色GDP。这样,也许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中央政府的意图,把“好”字考虑起来。
期待中国经济真正从“更快、更高、更强”的片面中淡出,走向和谐,走向科学发展!
16、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治湖先治污 治污先治官
来源:科学时报 2008年03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3/26/content_7862111.htm
2007年5月底至6月初,太湖因蓝藻暴发引发水域污染,致使无锡市一度发生严重的供水危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表示:“这场水危机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尽快通过‘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并抓紧组织实施。”
翟浩辉近日表示:“太湖污染不是太湖自身原因导致的,其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周边河道污水过度排放而引发的,有经济发展较快的客观因素,但主要是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对排污监督管理不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地方片面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的高速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放任污水不合理排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的老百姓就流传着一句话:“现在楼房新了、腰包鼓了、现代化的东西多了,但是水脏了、怪病多了、心里害怕了。”
“治理太湖水环境必须‘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就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GDP的做法,健全‘绿色GDP’考核体制和考核标准。对地方党政官员实行严格的环保责任制,凡达不到标准,落实不了责任的,要实行‘一票否决’。”翟浩辉说。
翟浩辉说:“在管理体制上,太湖流域的治理和管理涉及到多个地方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能定位,现行法规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复杂因素,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建议组建治理太湖的最高专门组织协调机构,由两省一市政府和有关国家部门参加。实行‘国家领导、部门指导、地方执行和负责’的方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团结治污,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翟浩辉还表示,针对太湖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将技术研究与重大工程的实施相结合,重点研发污染控制与水系修复、河网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质改善、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调水引流引江济太等关键技术,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科技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支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信息室负责人温香彩也建议:“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减轻洪涝灾害、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减少水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提高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必须改革流域管理体制;改变流域机构的原有模式(水利部派出机构),在流域管理中把规划与环保统一起来,对涉水行业统一管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卜漱和表示,管好水、用好水必须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体系,从流域或区域的全局统筹、合理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刻不容缓。他建议:“将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职责及相应机构、编制、人员一并划归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国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一事一部、权责一致。”(祝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