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7
三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社: 国家将投巨资建设世界屋脊生态安全屏障
2、中国环境报: 企业“绿色声誉”已成金融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信息:
3、新华网: 河北全力保护饮用水源地支持北京奥运会
4、中国新闻网: 甘肃“十一五”期间拟投入76亿元治污
5、中新社: 保水质更清 太湖、阳澄湖大幅拆除大闸蟹围网
6、北京日报: 北京29家“三高”企业主动关停
环境曝光:
7、中国环境报: 湖南益阳荣昌锑品:环境违法行为何如此霸道?
深度报道:
8、新闻晨报: 专家解读环保部门30年发展 呼吁更大体制突破
9、新闻晨报: “环保智囊”建言新生环保部
10、综合: 环境保护部今正式挂牌 专家称升格将更有执法权威
环境时评:
11、解放网-解放日报: 环保“拐点”需慎言
12、新京报: 万亿GDP中有多少绿色?
13、新华网: 周生贤:详细解读环保部绝不宽容污染
14、南方都市报: 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境漫笔:向“母亲湖”学什么
1、国家将投巨资建设世界屋脊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新华社2008年03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50823.html
新华社拉萨3月26日电(记者边巴次仁)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了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国家将投入巨资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环保局了解到,这项预计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2006年至2030年期间包括天然草地的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矿山迹地修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及生态监测与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项目等共3大类14项工程。
按照规划内容,规划期内要完成退牧还草1496万公顷,草地修复420万公顷,使77%的中度退化以上草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治理;林地原生植被保护面积834万公顷,退化森林修复与防护林建设共436.8万公顷,保护与建设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78%;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0.6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5万公顷。
2、企业“绿色声誉”已成金融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3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51829.html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玉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民营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搞好节能减排,这是最大的“商德”。
注重“商德”是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和自身声誉的表现。当前,环保已日益成为影响企业声誉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环境经济政策推行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环境声誉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将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等各个环节。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绿色信贷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中,企业环境信息成了贷款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企业的环境声誉已经影响了他们的金融信誉。树立绿色声誉,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所谓企业的绿色声誉,就是一个企业凭借其过去在绿色管理方面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吸引力。绿色声誉的形成与增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精心培育。
拥有绿色声誉,对企业而言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特别是在投融资中,随着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绿色声誉,是否对环境友好已成为企业能否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绿色信贷”的出台,使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可以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贷款”或“绿色政策性贷款”,在贷款上得到扶持和优惠性低利率;而污染企业在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上,会受到贷款额度的限制或不允许贷款,并被处以惩罚性高利率。
在绿色信贷政策的作用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受到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管。没有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不配套、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环境事故多、环境影响风险大的企业,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环节中将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被“一票否决”,截断资金链条。
而环境友好型企业则因其良好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声誉,在上市融资过程中享有各种便利条件。如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辽宁)绿色信贷会议上,欧盟和辽宁省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绿色信贷工具——辽宁省清洁生产周转金。凡被列为省重点污染企业、并在近3年内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或罚款,且有偿还贷款能力的国有和私营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项目中高费方案时,均可申请这一“绿色信贷”。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7个清洁生产项目获得首批1亿元贷款。这些项目竣工后,将会给这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此可见,环境行为已对企业的金融信誉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行,使企业的环境行为与信息逐渐成为企业声誉的重要组成。
当前,在绿色信贷深入推行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一个重点,即扩大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使其覆盖企业经济行为的全过程,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树立绿色声誉。
这样的绿色声誉,还将对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这种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因此,绿色声誉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正日益增强。人们常常会抵制环境声誉不佳企业的产品,或尽量减少对其产品的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品牌信誉的确立,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受制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它们往往不愿与环境声誉不佳的企业进行业务往来,以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声誉,进而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追求绿色声誉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当地环保部门通力合作、接受监管,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在生产过程中保障不危害环境,并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努力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等,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承担环境责任。
树立绿色声誉不易,且往往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声誉扫地,企业很难东山再起。要树立和维护绿色声誉,企业就必须时刻以保护环境为己任。这,正是绿色信贷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启示和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
3、河北全力保护饮用水源地支持北京奥运会
来源:新华网2008年03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7/content_7865552.htm
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电(记者杨守勇)河北省环保局局长姬振海日前在污染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会上说,为保障北京奥运会的水环境质量,河北将下力气解决子牙河水系、南水北调沿线和白洋淀等敏感水域的环境问题,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今年力争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所有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必须达
到国家规定标准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已建成但出水未达到A标准的2009年底之前完成改造。
据姬振海介绍,目前河北全省共有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45个。2007年,河北强化了饮用水源地排污口管理,取缔了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49个工业排污口、250个二级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保障了水环境安全。由于加强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河北省7大水系水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城市断面COD排放浓度有所下降,白洋淀五类或劣五类水质比上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姬振海说,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饮用水源地设置了护栏、围网等防护工程,对所辖山区、水域进行全封闭管理。各水源井均建设了封闭的井房,并在井房外显著位置设置了水源地警示标志,部分有条件的井位建立了监控信息系统,可实时监控运行状况。
4、甘肃“十一五”期间拟投入76亿元治污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03-27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industry_manage/702111206600390_1.shtml
3月26日电 记者今天从甘肃省有关部门获悉,“十一五”期间,甘肃将投资76亿多元用于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高耗能行业和落后产能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据悉,到2010年,甘肃将力争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5.60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6.65万吨,依据甘肃省环保局制定的“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甘肃省将投入76.16亿元实施112项治污工程。
据介绍,甘肃将在工程治理和结构调整方面进行重点治污减排,实施火电企业烟气脱硫、有色冶炼企业烟气综合治理、部分老工业废水污染源治理;关停小火电机组、小硫酸企业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同时,甘肃省将实施污染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未按进度完成减排指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计划投入44亿元完成37个污水处理项目,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尤其是已改制的污水处理单位逐步达到保本微利水平。
另据了解,甘肃省将提高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核以及信贷等6项必要条件。
5、保水质更清 太湖、阳澄湖大幅拆除大闸蟹围网
来源:中新社2008年03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53095.html
阳春三月,苏州太湖、阳澄湖围网整治全面启动,东太湖近十七万亩网围力争年内拆掉十万亩,西太湖所有养殖围网已全部拆除;相城区拆除五万亩阳澄湖养殖围网,苏州工业园区近三万亩阳澄湖围网也全部拆除。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鼓励渔民从捕捞转向网围养鱼,随后又逐步发展为围网养蟹。围网养殖对太湖、阳澄湖水质产生了一定影响。浩淼的太湖被二十二万亩网围分割,秀美的阳澄湖被十四万亩网围包围。在东太湖和阳澄湖,每十亩湖水中大闸蟹占据了八分天下。
目前,上海百分之十七的饮用水源来自东太湖,而喝阳澄湖水的苏州人,超过一百五十万。围网养蟹无序蔓延,破坏景观,影响水质,地方政府早有隐忧,但富民冲动压倒了生态保护。历经十年,太湖网围才艰难减掉二点三万亩。
苏州相城区区长曹后灵对记者说,阳澄湖拆网八万亩,苏州市区财政预计拿出三至五亿元人民币,补偿近三千户养殖户,相城区政府已将二亿元补偿给蟹农。同样,太湖近五千养殖户,百分之九十七是苏州人,其中五万多渔民的生计要保障。为此,西太湖补偿金约一个亿,东太湖估计补偿十个亿,由省、市、县三级财政筹措。
阳澄湖渔管会办公室副主任杨维龙认为,为了唤回阳澄湖美,大闸蟹要让路,只要养殖适度,围网控制在百分之二以内,阳澄湖水质会更清,阳澄湖大闸蟹味道会更美。
据了解,到二00九年底,太湖围网面积将压到四点五万亩,阳澄湖八点零六万亩围网基本拆除。未来两年内,太湖流域至少还有二十万亩湖面有望“破网突围”。到二0一0年,太湖地区水产养殖总氮、总磷排放量要削减五成以上。( 韩胜宝)
6、北京29家“三高”企业主动关停
来源:北京日报2008年03月27日
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86039/86044/89217/7050983.html
首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退出后获政府奖金2170万元
绿染柳梢,花满枝头,龙湾屯的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间,一座现代化的服装厂即将现身。
李万明是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一连几个月,他都忙得团团转——修改设计图,组织施工招标,采购设备,样样脱不开身。忙归忙,李万明却有使不完的劲儿,“新厂早一天投产,镇上300多位乡亲就能早一天上班。”
李万明是顺义区龙湾屯镇的名人。1990年,他创办了龙湾屯漂染厂。多年来,这家工厂一直是当地最大的税收来源。在它所处的焦庄户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该厂上班。这家日进斗金的工厂却也是个“环境杀手”。给纱线上色的染料随着废水滚滚排出,把周围的土地都染上了彩色,废水散发出的刺鼻气味终日不散。对依山傍水、以地道战遗址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焦庄户村而言,这实在是大煞风景。
龙湾屯漂染厂还是个能耗和水耗大户。这家产值3000多万元、利润300万元的工厂,每年的能耗却高达8600吨标准煤,水耗35万吨,比全市工业的平均能耗和水耗高了近10倍。为子孙后代着想,龙湾屯漂染厂得关门,而且越早越好。
但是,工厂关门后,厂里那几百号人怎么办?焦庄户村和龙湾屯镇的财税从哪里来?
这个难题让很多像龙湾屯漂染厂这样该关停的企业迟迟关不了。2007年,市工促局、发改委、财政局等8个委办局联手制定了《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三高”企业头上从此有了一道“紧箍咒”。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铸造、小印染、电镀及平板玻璃等7个行业上了“黑名单”,被列为近期重点退出的劣势行业。不同行业各有退出标准,达标无望的企业如果主动关停,政府将给予奖励,让企业用奖金发展替代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按照《意见》,龙湾屯漂染厂关张后能得到100多万元奖金,加上自有资金,转产不成问题。算清了这笔账,龙湾屯人也就下定了决心。
去年8月21日,李万明亲手摘下了在厂门口挂了十多年的厂牌,曾是顺义区乡镇企业明星的龙湾屯漂染厂就此关停。这也是《意见》出台后本市首个主动关停的企业。紧接着,顺义、通州、平谷、大兴和海淀5个区县又相继有28家企业主动退出。它们退出后,每年可节约10.9万吨标准煤,329万吨水,还减少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
去年11月底,龙湾屯漂染厂变更了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范围从织染业变成了低消耗高产出的服装加工业。李万明说,新厂明年就会投产,原龙湾屯漂染厂的340多名职工中,将有316名进入新厂就业,安置率达到91%。而去年11月关停的平谷区东高村东兴造纸厂结合平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东高村小提琴生产的优势,转产提琴乐器,230名中青年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同期关停的通州铸造厂则建起了一座汽车专卖店,进军生产型服务业……
今年1月,首批关停企业拿到了政府发放的2170万元奖金,多的拿到了150万元,少的也拿到了20万元。这让更多达标无望的“三高”企业下决心主动关停。据市工促局产业布局处处长陈世杰介绍,今年本市计划关停40家企业,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50多家企业报名,全年的任务早早就完成了。今年本市不仅会推动一批单个企业退出,还将加大化工、电镀、铸造等行业的产业整体转移推进力度。市工促局还将进退并举,指导退出企业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三高”企业的有序退出,有效地降低了北京工业的平均水耗和能耗。去年本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为29.2吨,同比下降14.1%;本市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11吨标煤,下降10.63%。(本报记者 王刘芳)
7、湖南益阳荣昌锑品:环境违法行为何如此霸道?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3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50588.html
湖南省益阳市荣昌锑品有限责任公司几家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致使厂区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群众反映强烈。这样一家典型的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的“三违”企业,为何能够生存下来?如果没有环境保护部执法监察力量的介入,还要为害多久?
荣昌钒厂及锑品厂违法排污长达十几年,拖欠排污费,甚至绑架举报投诉的群众,我们不禁要问,违法行为何以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为何如此霸道?近年来,一些地方之所以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绝,很大程度上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虽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企业不断违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没有背后力量的支持,也不敢屡屡公然违法。荣昌锑品公司有没有这样的保护伞,值得一查。
这家企业的法人代表是益阳市第三届人大代表,那么,这位人大代表履行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吗?一位人大代表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时,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应当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因此,作为法人代表和人大代表,他应该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应该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但事实正相反,他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多年违法生产,严重损害群众健康。
违法排污企业固然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理应受到严惩,但是,除此之外,还该追究谁的责任?按照法律,地方政府要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这家企业长期违法排污,造成地下水、空气严重污染,当地政府显然是失职的。再者,这家企业长期违法排污多年得不到解决,有关部门难辞其咎。因此,有必要对在这一案件中存在失职、渎职以及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环保责任制落到实处。
8、专家解读环保部门30年发展 呼吁更大体制突破
来源:新闻晨报 2008年03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27/030915232711.shtml
2008年3月11日15时,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说明,宣布“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保总局。”
昨日北京迎来了阳光灿烂的一个春日,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趁着大好的天气,为一个重要仪式做着准备。晨报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将于今日(27日)上午正式挂牌。
挂牌仪式开始前夕,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北京三位“环保智囊”——国家环境经济政策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顾海兵共同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门访问,对“环境保护部”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对其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环境保护部的前世与今生
谈背景 “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危机状态!”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宣布环保总局“升级”时说:“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海兵教授昨日告诉晨报记者:“这次不能简单地用‘升格’来界定环保总局到环境保护部的变化,我们应该说,环保总局是恢复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地位!”顾海兵说,我国曾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后来在改革中撤销了,但事实证明,这个部应当被恢复。
今春,沙尘暴再度袭击北京,顾海兵在人民大学的校园中看到昏黄的天空深感忧虑:“环境保护部的成立固然应当庆幸,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一行动还是显得晚了些,全国已经几乎没有不被污染的河流了,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危机状态。”
说历程 三十年“三级跳”体现中国环保历史性转变
2006年,全国环保形势严峻——“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没有实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当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国家环境经济政策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向全国人大环资委提出了“建立环境保护部”的建议。
王金南向晨报记者回忆,2006年的建议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许多国内外机构研究的体现。他向记者回忆了我国环境主管机构的“三级跳”历程:“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从建设部分离出来,成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10年之后的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又一个10年之后的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成为环境保护部。”
王金南说,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三十年“三级跳”,十年“一大跳”,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决心,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国家意志体现。”
议“入阁”环保部门进入“内阁”提升决策能力
顾海兵告诉晨报记者:“目前我国国务院主要有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一种是国务院全体会议决策,前者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及秘书长,后者也只包括国务院的27个组成部门,这些部门是国务院决策的当然组成成员,其它的委、办、局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从理论上讲不能称做国务院组成部门。因此,环保总局变身为环境保护部,相当于进入‘内阁’,这对于环境监管部门直接纳入国务院日常决策有较大的好处。”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认为,环保总局“升格”后,其管辖范围并未发生改变,但地位得到了强化。“成为国务院‘内阁成员’后,环保部门参与决策的层次不一样了,这使得环保部门进入了我国决策体系的核心层,它将直接负责全国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环境政策的制订和落实,法律的监督与执行,跨行政地区环境事务的协调等一系列事务。从前作为正部级单位的环保总局也具备这些功能,但执法环境较弱。”
论难点 环保相关权利过于分散
在三峡库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环保部门认为网箱养鱼污染了长江水体,但水产部门却认为网箱养鱼是生态渔业,值得大力推广。齐建国介绍,从前有种说法叫“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环保部门管陆上的环保,到了水里就难管了。环保总局从前在许多职能部门的‘领地’行使职权时,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王金南介绍,从前大量与环保有关的职能分散在环保总局之外的十余个部委:外交部负责国际环保条约谈判,发改委负责环保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制定、气候变化工作,政府环保投入由财政部负责,水资源保护由水利部负责,林业局分管森林养护、生态保护,海洋局分管海洋环境保护,气象局负责气象变化、空气质量监测,农业部负责农村水、土壤环境保护,建设部分管城市饮用水、垃圾,国土资源部管理水土保持、国土整治、土壤保护,卫生部负责城市与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
王金南说,环保总局存在时,环境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环保部门与水利部门以及林业部门之间。“2005年吉林化工厂污染松花江、2007年蓝藻接二连三爆发……这些环境事故一旦发生,出来‘扛担子’的总是环保总局。但将板子全部打在环保总局身上,似乎也不尽合理。因为环保总局与其他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更多是有责无权。环保总局实际上触及的领域充其量也就是环境保护的‘半边天’。”
王金南表示,这次机构改革成功与否,就要看环境保护部门的综合决策力、政策执行力、环境监管力和部门协调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相比整合机构的预盼,他最看重的是成立‘环境部’后,环保执法能力能否切实提高这样的实际问题。
[1] [2] [下一页]
9、“环保智囊”建言新生环保部
来源:新闻晨报 2008年03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27/030915232712.shtml
建言一 进一步设立国家级环保委员会
齐建国认为,环境问题几乎都是由于人类消耗资源引起的,如果资源和环境能够统筹起来由一个部门管理,效率会更高一些,这就需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这一建议早已编入《经济与环境,预警机制与政策分析》课题报告,于2006年提交给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并上交国务院有关部门。
顾海兵介绍,自己几年之前就已经提出,我国最高决策层面不仅应该有环境部,还应该有环境委员会,把国家发改委、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都融合其中,办公室可以设在国家发改委,加强协调与制衡,其主任应由总理兼任。
齐建国说,国家级环保委员会的成立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部分,不可能太快。
建言二 行政公开、透明
顾海兵建议,新生的环境保护部的工作要公开、透明,“要使环境保护部率先成为比较透明的政府部门,要像在玻璃缸中一样。环境问题发生后,中下阶层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政府相关工作的透明有利于事情解决。”
建言三 加强立法、执法
齐建国认为环境保护部成立后,通过立法和加强执法能力,可以解决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齐建国举例说,从前的环境污染罚款相关规定限制一个企业一个月只能罚一次,最高不超过五万。企业交了罚款后继续污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其赚取的利润远远超过罚款额度,有些企业因此认为,只要能继续开工,你罚我十万都没问题。现在的罚款额度是根据16年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制订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亟需调整。
顾海兵建议,应该进一步考虑设立环境法庭和环境警察。
建言四 实施垂直管理
顾海兵认为环境保护与其它政府产品相比极为特殊,“河流、空气这些自然要素都是没有边界的,不仅没有省的边界,连国家的边界都没有。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甚至引起了外交危机,由此看来,环境问题很容易引发全国乃至世界性问题,它具有巨大的公共特征,更应该在‘全国一盘棋’原则之下来进行定位。”
顾海兵建议,考虑到环境问题的整体性,环保要实行垂直管理,“像黄河这样的河流,根本不是单个省、市管得过来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垂直体系,其环境问题的死结是解不开的。”
建言五 科学决策
顾海兵建议,环保部的决策要科学,“目前我国环保领域的专家委员会构成还不够科学,类似于货币政策委员会,其十三名成员大部分都来自政府而非学术机构,今后这一问题应该得到解决,要增加学者、特别是无官职学者比例,而且实行换届制度。”
[上一页] [1] [2]
10、环境保护部今正式挂牌 专家称升格将更有执法权威
来源:综合2008年03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3/27/content_7869136.htm
3月27日上午九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揭牌仪式。周生贤部长,潘岳、张力军、吴晓青、周建、李干杰副部长,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傅雯娟,党组成员祝光耀等出席了揭牌仪式。潘岳副部长发表简短讲话,周生贤部长亲自揭牌。
上午9时,在原环保总局的办公地点——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将红布拉下,黑色字的“国家环保部”的牌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一简单的仪式,标志着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唯一升格的机构,真正从国务院直属机构变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过去只能列席国务院会议的环保部门,现在也有了发言权。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
记者探访
内部使用公章仍是“总局办”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环保部发现,电梯口的指示牌上面的“国家环保总局”也变成了“国家环保部”。但是,各层司局的牌子并没有改变。
环保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环保部内部使用的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的公章。
何时会启用环保部公章?第一号环保部文件内容将是什么?环保部内部人士没有透露。
水、气、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将强化
据记者了解,环保部正式挂牌,原环保总局下属司局尚没有形式上的变化。
那么,哪些部门的职能将强化?
“目前来看,控制污染司将会是一个重中之重。”昨日,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现在控制污染司下面有几个处,重点集中在水、气、固体废物这几方面。今后,这几方面将做大做强。
对于是否会考虑各司局的扩编,该位官员说,这得由中编办来审批,这项工作将在6月份前完成。
专家解析
环保部门升格更有执法权威
“从目前来看,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从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变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是,它今后的执法将更有权威。”昨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说。
“两会”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同时,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有力量,更方便。
部长解析
环境执法从严“像钢铁一样硬”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环保执法工作会上,环保部首任部长周生贤表示,“今后我国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
周生贤在会上指出,环保部的“变化”将包括职能有所转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重点更突出,工作效率也要提高。
他表示,今年环境保护部的环境执法将“搞几个重量级的、影响全国的大要案”,对于重量级的大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将一视同仁,严格监督执法。(黄蓓蕾)
环保机构30年“三级跳”
1978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 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11、环保“拐点”需慎言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2008年03月27日:尹卫国
http://opinion.hexun.com/2008-03-27/104801183.html
针对中国环保出现“拐点”的说法,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环境绿皮书,给这种观点大泼冷水。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明确表态,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应当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环境真的出现了拐点?“拐点论”之依据来自于双下降数据,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数字是真实的,去年环保成绩有目共睹,止住了环境形势持续恶化,但这并不说明拐点的到来。首先,全国污染排放总量下降是在强行关闭1000多万千瓦高耗能发电机组以及大量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厂基础上取得的,但下降幅度很有限。其次,国家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最严格的环保政策,才遏制住污染迅速飙升,就是说污染减少是被政策、法律、金融、税收等“组合拳”击退的。第三,去年国家投入巨资支持节能减排,仅中央财政就安排235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果缺少资金,节能减排无疑很难推进。第四,更要看到,目前中国万元GDP能耗量和排污量仍然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大截。可见现在谈论“拐点”未免过于乐观,坐井观天。
事实上,中国经济仍在高污染、高排放上运行,环境形势仍然艰险。世界经合组织(OECD)经过18个月调查,最近出炉《中国环境报告》,认为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河流、75%湖泊、25%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超过1.7万个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数亿人的排泄物几乎没有经过收集和处理,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远远超过当地可以承受的极限。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我们现在没有任何骄傲资本,有的应是警钟长鸣,采取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当经济发展达到某个临界点,环境质量才可能逐步改善,这个临界点就是所谓“拐点”。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环境拐点是人均GDP在6000至1万美元之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依照“格鲁斯曼定律”,达到环境拐点“路漫漫其修远兮”。
笔者以为,中国环保拐点的考核依据应是,万元GDP能耗和排污量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环境持续变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前节能减排压力很大,治理污染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牵涉到企业、地方利益和就业等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企业要生存,不愿治污。政府要财税,不想关闭污染项目。在这种形势下一定要慎言“拐点论”,否则会产生错觉效应,出现对中国环境形势错误判断,使强势的环境政策、手段难以推行,环保阻力增大,造成污染反弹。当前环保只能严不能松。
12、万亿GDP中有多少绿色?
来源: 新京报2008年03月27日 纪卓瑶
http://opinion.hexun.com/2008-03-27/104797383.html
北京湖南等四省市有望跨进万亿GDP省份。辽宁、四川两省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将使全国GDP总量超万亿的省份达到9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
4省市将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新成员当然是好事,值得勉励。但我们也想问一句,中国“万亿GDP俱乐部”成员中,属于万亿绿色GDP成员又有多少?
GDP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反映的只是国民经济的总量,没有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透支,反映不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考量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估算,我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如果除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可能是负数。许多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并且相应的防范机制存在缺陷,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不难设想,一旦考量绿色GDP,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发展很快、成绩很大的地区,就可能暴露出其背后透支环境,透支未来的巨大“黑洞”,因为扣除了环境损失的成本,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可能打折扣,“万亿GDP俱乐部”成员也就有可能黯然失色。但实事求是地衡量得与失,对促进我们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件莫大好事。
13、周生贤:详细解读环保部绝不宽容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8-03-27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02041206587761_1.shtml
从国务院直属机构变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环境保护部是此次大部制改革中唯一升格的机构。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环保部门从过去只能列席国务院的会议到现在有了发言权。
在这被一些媒体称作是环保扩权的升格中,环保部首任部长周生贤在近日的公开露面中用“严”字表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他表示“今后我国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像钢铁一样硬地从严执法”。
公众对这个新部门充满了期待和猜测,在今年“两会”上,尽管曾有被80多名记者包围的场景,但周生贤始终保持缄默,他把自己的履新感言留在了环保部组建之后的首次全国性会议上。
在今天召开的全国环保执法工作会上,周生贤说,他对环保部职能的理解就是,要为人民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
事实上,最近周生贤多次被问及的是“新部门究竟管什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权如何划分”。周生贤今天说,环保部的责权边界要等到中编办的“三定”方案出台之后才能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环保部和原来国家环保总局的内涵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所指的“变化”包括职能有所转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重点更突出,工作效率也要提高。
周生贤提出,今后要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要受到严惩,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埋单的情况一再出现。
而有人担心,过严的环保制度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周生贤的解释说,尽管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重的经济发展任务,环保部门也绝不会宽容污染行为。
自1978年我国成立城乡建设环保部,第一次有了环保管理机构,到今天新组建环保部,之间跨越了30年。周生贤说,环保部成立于我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如果再不加强环境保护就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
周生贤说,温家宝总理曾经告诫环保部门,执法要像钢铁一样硬,不能像豆腐一样软。所以环保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就是环境执法工作会,新部长要为今后环保系统从严执法谋篇布局。在周生贤看来,各地政府换届有可能带来的急功近利式的投资冲动,将会成为环境执法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周生贤认为,当前必须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包括争取确立环境执法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法规执法权限,理顺环境执法监督层级权限,明确国家事权、省级事权、市级及以下事权工作重点和监督检查对象范围;建设规范权威的环境执法监督机构,增加“国家监察”能力,完善地方环境执法监督机构。
周生贤介绍说,今年要重点抓好中央确定的“三湖”(即太湖、巢湖、滇池)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等7个重点地区的环境执法监察,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全天候监管,并将采取投资、信贷、财税等措施确保环境执法政策的落实。
14、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8-03-2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701871206580195_1.shtml
广东近日发布《200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诸多方面情形堪忧。此次发布公报,虽然主管官员不遮不掩,直奔问题,并坦承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要有勇气承认差距,然而,广东环保形势之严峻,尤其是珠三角环境状况之恶劣,已使公众无心于表扬与自我表扬,而不得不再次揪心于广东江河日下的环境状况。
此次公报显示,广州、深圳饮用水源水质未达标,广州近半供水量来自污染水源;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空气质量下降,酸雨污染已达十雨八酸的程度;珠三角城市江段水质亦遭重度污染。在环保机制与污染治理上也很不乐观,全省许多地方至今没有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作为环保硬指标,公共财政对环保的投入、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费征收也落后于其他省份。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复合污染治理难度加大,广东要实现污染减排,已成积重难返之势。
今日人说环保,没有不重视的。早年国内发展乐谈“后发优势”,以为可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旧路,换一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但以先发地区的广东来看,新路未必,旧路重回。现在该谈的,不是论证后发优势如何明显,而是如何在先污染再治理,甚至是只污染不治理的邪路上及时止步,跳出原地转圈、越陷越深的环保困境,为已经不堪重负的生存环境搏回生天。
乐观地看,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持续高涨,官员环保口号尤其响亮,近期还有主管部委合时而上的升级态势,关心环保的力量似乎明显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却是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仍然伴以发展的巨大惯性而持续加重。以珠三角为例,政府的环保努力虽不容抹煞,然而,若说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或是污染局面已经基本控制,甚至已经扭转持续恶化的污染态势,显然只是自夸之词。这即已说明,与业已造成的污染现实相比,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努力仍然大有保留。不痛改前非,戮力而为,污染颓势难能挽回。
环保的社会境遇亦尤其悲切。环保的体制困境,不仅使环境污染持续加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已经跌至底线,而各项有口无心的环保政策,各地口是心非的执政官员,各种重大项目的运作现实,都使苦于生态恶化健康受损却不得纾解的人心,再受行政敷衍的二次污染。许多人虽痛感已到忍无可忍之地,但环境污染属于社会发展的“公地悲剧”,唯有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最有能力、最有资源制止污染、治理环境。公众参与也好,维权抗议也罢,民众所能做的一切,无非还是要推动政府去履行其本就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就此而言,面对污染,民众所能依靠的,最终仍只有政府。体制困境造成环境与人心的双重污染,其后果只能是民众与环境的共同沉沦。
准确地说,要走出环保的体制困境,当下已无任何认识上的不解之谜,而徒剩公权力深陷体制恶症难以自拔的受缚之身。环境维权的与日俱增,部门升级的行政信号,查处大案的官员宣示,钢铁执法的美好愿景,仍不过是十万火急的环保形势之下,环保力量与体制恶斗、与利益撕扯的挣扎与呐喊。而要从这困境里杀出重围,要成功纠正政府体系在环保问题上的系统偏差,这些努力仍失粗浅,远不足以振奋失落的人心,也绝难找回曾经干净的水、空气和泥土。
因此,包括一年一度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在内,政府如今应该做的,一方面是以对生命负责的起码态度,力阻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为生存保留基本之需,为民众也是为官员自己留下希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正视现实,回到环境的常识标准,为长期以来有名无实的治理现实,争回一点基本的信誉。比如:不要令市民饱受灰霾之苦,还要与政府争吵全年空气良好天数;在满目污浊的江河水中,还要为水源水质达标的具体数据你争我夺。
回到人所共知的常识标准,回到基本的自然体验,治理污染,政府要从尊重人心、展现诚意开始。
15、环境漫笔:向“母亲湖”学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3月27日 陈娟
http://env.people.com.cn/GB/7050055.html
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这句话深入人心。许多人都表示,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洱海。
在大理采访,记者发现,大理人对洱海的保护意识非常强:没有乱倒垃圾的,也没有在洱海洗衣服、洗菜的;如果洱海上有漂浮的垃圾等污染物,马上就会有专人清理。
更令人欣喜的是,保护洱海的理念,已经写进当地中小学的地方环保教材,孩子们从课本上懂得了保护洱海的知识,并且用实际行动来关注洱海。洱海的治理保护,把眼光放在了更远的将来!
洱海、滇池,均属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受自然条件、区位等多方面制约,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上世纪90年代以后,洱海、滇池的水质均不断恶化。1996年、2003年,洱海曾两度暴发蓝藻,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而滇池也未能幸免,水质不断恶化,治理形势严峻。
随后,大理市通过理顺体制、健全法制、群防群治、科研牵头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如今,洱海已成为我国保护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水质明显好转,已恢复并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每年还有3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不觉想起滇池。十多年来,滇池投入治理资金47亿多元,虽然一定程度遏制了滇池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但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云南省二〇〇七年环境公报》显示,目前,滇池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滇池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仍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
我国还有不少湖泊治理也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甚至是“越治越污”。为什么?
也许,我们可以从洱海开展系统性、全流域的治理,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和观念等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