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6
三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新社: 联合国秘书长:迫切采取行动解决全球水危机
2、新华网: “中华水塔”资源型缺水严重
3、新华网: 全球变暖加剧西北水资源短缺矛盾
4、东方早报: 我国首家水资源保护公募基金在沪挂牌
5、中国新闻出版社: 国内民间环保组织 发布中国环境绿皮书
地方信息:
6、新华社: 太原市人均拥有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量的8.4%
人与自然:
7、长江商报: 汉阳惊现世界级濒危鸟类紫水鸡
环保法规:
8、中国环境报: 专家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中的亮点和难点
环境曝光:
9、长江商报: 花马湖电排站港 十年污染之困
深度报道:
10、甘肃日报: 水资源危机正向我们走来
11、人民网-人民日报: 华能北京热电厂减排调查:如何由"黑"变成"绿"
12、人民网-市场报: 记者调查:环保袋不实用 塑料袋还在送
环境时评:
13、中国经济时报: 周生贤:部跟局肯定不一样
14、新京报: 消除白色污染从细节抓起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各抒己见:警惕“污染搬家”
1、联合国秘书长:迫切采取行动解决全球水危机
来源:中新社2008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37984.html
今年3月22日是第16个“世界水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水日的致辞中表示,今年,世界水日恰逢国际环境卫生年,这迫切要求我们推动各方就这一影响到地球上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危机采取行动。
潘基文在致词中说,每二十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全球二十六亿人所面临的恶劣卫生条件。而造成这些生命夭折的原因是我们完全知道如何预防的。卫生条件差,加上缺少安全的饮用水和良好的保健服务,造成骇人的全球大量人口死亡。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生存下来的人们也很难有机会过上健康而又能从事生产活动的生活。
二000年通过《千年发展目标》的各国领导人设想到二0一五年,将无法获得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但是我们离实现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专家预计,到二0一五年,将有二十一亿人仍然缺少基本的卫生设施。按目前的速度,撒哈拉以南非洲要到二0七六年才能实现该目标。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这一工作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阻碍,包括人口增长、大面积贫穷、用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投资不足,而罪魁祸首则是缺乏政治意愿。让我们超越宣传的层面,让我们推动各方采取切实行动,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记者 阮煜琳)
2、新华网:“中华水塔”资源型缺水严重
来源:新华网2008年3月23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1395
新华网西宁3月22日电(记者吕雪莉)22日是“世界水日”。记者自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获悉,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节约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迫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三江源”“中华水塔”之称。但是,青海省境内水资源量并不丰富。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青海省单位面积产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居全国各省区第27位;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均,不需调节即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有限。
同时,青海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人口及工业、城镇布局不相匹配。特别是湟水流域,人口、耕地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均占全省一半以上,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3%,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资源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
多年来青海省出现了水利工程老化、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水资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这位负责人表示,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全球变暖加剧西北水资源短缺矛盾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2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1378
新华网银川3月22日电(记者 姜雪城)记者在严重缺水的我国西北地区调研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矛盾。而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气候变化趋势,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未来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等5省区及内蒙古西部,干旱缺水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据气象资料显示,过去百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65摄氏度,西北气温变化的强度又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冰川和高山积雪是调节西北水资源量的“固体水库”。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线退缩。据甘肃和青海两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估算在过去40多年间,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约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雪线上升了30米-60米,直接导致部分内陆河源头来水量显著减少。
近20年间,西北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增加,时空分布却更加不均,很难被有效利用,同时伴随气温升高,冰川和高山积雪消退、湖泊湿地萎缩,蒸发量加大,各地可用水资源基本呈现进一步减少趋势。据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西北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5.8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80.5%。
预计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形势时,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可能变得暖湿,但由于西北地区降水基数过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而且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高山积雪和冻土等固态水体加快消融,蒸发量也会继续增加。
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预测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9摄氏度-2.3摄氏度,由此可能导致冰川面积将比目前减少27%,其中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基本或完全消失。加上生产和生活用水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至2030年,西北每年约缺水200亿立方米。
4、我国首家水资源保护公募基金在沪挂牌
来源:东方早报2008-03-24
http://news.h2o-china.com/finance/information/700541206320039_1.shtml
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下称“水基金”)22日在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水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专项公募基金会,水基金除了向公众展开“爱水、护水、节水”的宣传外,还积极投资水处理项目以及向水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等。
据了解,水基金由宝钢集团、上汽集团、上海文广集团、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同济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去年12月28日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批文,上海市水务局是其业务主管部门。
水基金秘书长梁忠平向早报记者介绍,“水污染往往是一个流域性的问题,所以水基金并不局限于上海,而会在整个长三角开展业务。”水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了社会捐献之外,还会参与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并保证每年利润的70%投向公益项目。
目前,水基金已经和上汽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安吉租赁携手,在长三角城市谋求合作。合作内容包括水源地保护、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备投入运营、污水处理技术运用推广用等进行选择性的投放,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
5、国内民间环保组织 发布中国环境绿皮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03-24
http://china.jinghua.cn/c/200803/24/n883927.shtml
国内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编写的2008年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危机与转机并存的格局,充满转型和博弈的张力。
《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包括总报告、20篇专题报告和年度环境大事记等。书中认为,虽然环保转机的曙光隐约可见,但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生态恢复和环保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注定曲折而漫长。
“中国环境绿皮书”自2005年起每年由社科文献社出版,重视从公民社会的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和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
据悉,荷兰布里尔学术出版社曾于去年推出2006年版“中国环境绿皮书”英文版,并将持续出版并向全球发行。(记者 孙海悦)
6、太原市人均拥有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量的8.4%
来源:新华社2008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33520.html
新华社太原3月23日电(记者晏国政)在第21个“中国水周”期间,太原市向各行各业和全体市民发出倡议:爱惜每一滴水,共建人水和谐。
太原市在倡议中说,要转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牢固树立惜水、节水意识;各机关、团体和单位应率先垂范,切实强化节水措施和管理责任,做节约用水的示范者、推动者;工业企业要大力推广和使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耗水工艺技术,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做到节水减污;农业通过全面推广渠道防渗和田间节水技术,大力发展高新节水农业;服务业积极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不断降低耗水量;家庭和个人要自觉行动起来,坚持一水多用,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学校加强节水教育,让青少年了解节水知识,强化节水意识,培养科学文明的用水习惯;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水知识、传播节水理念,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据介绍,太原是缺水大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市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17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8.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现象加剧,太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单位和市民节水意识薄弱,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下。
7、汉阳惊现世界级濒危鸟类紫水鸡
来源 : 长江商报2008-3-24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8-3-24/83012.htm
本报讯(记者 许兰超 通讯员 潘明亮 魏专)前日下午3点左右,一只受伤的世界级濒危鸟类——紫水鸡在汉阳区一工地上被人发现,并于昨日送到了东湖鸟语林。
发现这只鸟的是华润置地的一名工作人员,经他仔细观察发现其腿部有伤,在进行了简单包扎后,昨日送到了东湖鸟语林求救。经专家介绍,紫水鸡是一种美丽的大型水鸡,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仅罕见于西南部地区,属世界级濒危鸟类,19世纪后世界各地都非常罕见。
8、专家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中的亮点和难点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03-24 常纪文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700871206342067_1.shtml
水污染损害责任承担规定的一些变化——
在此次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的过程中,很多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了加强保障受害者环境、经济和人格权益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设,这涉及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创新问题。但各方面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存在比较明显的分歧。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这些分歧性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一、不可抗力是否应免责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损失的,免予承担责任。”在此次修订《水污染防治法》时,一些专家认为,这条规定对受害者不公平,因为即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发生作用,但如果没有企业的排污行为,也就没有受害者的利益损害结果。
专家们在研究美国《清洁水法》和《超级基金法》、欧盟《环境责任指令》、德国《环境责任法》、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瑞典《环境保护法》和《环境损害赔偿法》、日本《水污染防治法》、蒙古的《民法典》和《自然环境保护法》、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印度《公共责任保险法》等国立法之后认为,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把不可抗力作为排污企业及其保险公司免责的情形。也就是说,我国在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是符合世界立法惯例的。
不过专家们仍指出,上述国家虽然没有强调排污企业及其保险公司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的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强调了国家社会安全保障作用。这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组建补偿基金、政府财政资金援助和社会补偿等形式来加强对受害者的补偿。于是这部分专家指出,应当在修订《水污染防治法》时采纳这项制度。
另外一些专家则指出,我国政府对包括污染受害的受灾群众实行救助已经很多年了,有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机制,没有必要在这一法律中规定法律机制。这一观点得到立法机关的采纳。于是今年2月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条规定中的“不可抗力”实际上就是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损失”的情形。由于一些国际环境条约规定了核材料水上运输的绝对无过错责任,即核污染损害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有关主体也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在这一条同时规定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限制条件。
二、受害人的行为导致损失的情况下,排污单位是否免责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针对这一条款的规定,专家们认为,此条规定对受害者不公平。如农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表面无异常的河、沟、渠、湖泊水引进农田,最终造成损害,由于农民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进污水最终受害,依照此条的规定,则无法拿到赔偿。一些基层法院在审理中还基于“农民引进表面无异常的污水进行灌溉或者养殖应当事先监测而没有监测”的理由判决农民败诉。
有些专家们提出,水环境监测的责任在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如果他们没有公告或者提醒,一方面说明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有过错,另一方面说明水是可以为农民引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引用水的无过错行为造成了自身的损害,应由排污方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观点得到了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的采纳:“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责任。”此款还规定“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实际上加重了排污企业的监管义务和法律责任。按照这一条款的规定,污染损害如果由受害人的轻微过失造成的,排污企业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污染损害如果由受害人的重大过失造成的,排污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环境法律责任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突破。
三、第三人的行为导致损失的责任承担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在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条规定与国外典型立法关于“第三人”责任的规定是一致的,但在中国,很多情况下第三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环境损害但无力赔偿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目前社会保障的法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为了充分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一些专家提出,第三人的危害行为得逞往往与排污企业的内部监控、巡查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应当建立排污企业和第三人的连带责任,即“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这些专家认为,这样规定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监控义务,是对中国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又一大创新。
不过,一些传统的民法专家和环境法专家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种连带责任的主张虽然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却不利于保护排污企业的利益,不符合传统民法的原理,因为第三人和排污者之间既不会事先签署环境侵权连带责任约定的合同,也不会构成对受害者的共同污染侵权行为。
立法机关突破传统的法理,做出了创新性的规定。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四款规定:“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一些法学学者分析认为,不加大企业的环境责任,水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水污染防治法》的这次修订,也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把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逐出局。
四、排污方和受害人的混合过错导致损失,责任如何承担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没有规定排污方和受害人的混合过错导致损失如何处理的情况。在有关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环境污染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排除过错责任。一些专家指出,如果受害人的故意损害行为和排污方的过错共同导致损害的发生,可以考虑由双方分担损失。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合理,但已被《民法通则》明确采纳了,没有必要再专门做出规定。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没有规定混合过错情况下的污染损害责任。
综上所述,《水污染防治法》的此次修订,在法律责任方面既继承了以前法律创设的一些好制度,又做出了一些创新。继承和创新的一个明显进步之处在于立法者既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又强调了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9、花马湖电排站港 十年污染之困
来源 : 长江商报2008-3-20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8-3-20/82489.htm
该湖面辖属鄂州黄石,两地环保部门互相推诿,村民上访近10年未果
◆核心提示
花马湖,鄂州市第二大湖,面积1 万余亩,紧邻黄石,其水系多条支流连通两市。电排站港是花马湖水系的支流之一,港边分布着鄂州市花湖镇胄山村500 余户村民及5000 余亩的耕地和养殖厂。电排站港虽属鄂州管辖,但是该村离黄石市区不过10 多分钟车程,连村民们的手机号都是黄石的。因为湖水遭到污染,10 多年来村民们饱受其苦,村副书记上访近10 年没有结果。两地环保部门则认为是“地形复杂”,水源污染责任的源头在对方。
3 月16 日,记者来到电排站港,虽然下着大雨,仍有阵阵恶臭袭来,港里水面发黑,两边堆满黑色的污泥和生活垃圾,还有两个排污口正流着黑水。离花马湖约4 公里地段分布着纺织、制药、食品等多家企业。
昔日风景湖 今日黑水横流
“我家住在花马湖旁,这里有数不清的湖泊,有‘千湖之城’的美称。春天,小荷尖尖从湖底冒出,各种水鸟,从远方飞来,水鸟在湖边低着头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
花马湖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007 年4 月,黄石当地一家媒体刊登了该市广场路英才学校一位小学3 年级学生的作文《美丽的花马湖》。正如文章中所写,在两市居民心中,花马湖一直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一座巨大的宝库”。
花马湖面积1 万余亩,整个水系跨越鄂州、黄石两市的花马湖,是鄂州市第二大湖。约5 公里长的电排站港是花马湖的支流,位于鄂州、黄石两地交界地带。鄂州市花湖镇胄山村有500 余户、1700 余人,及在两市居民心中,花马湖一直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一座巨大的宝库”。
5000 余亩的耕地和养殖厂分布港边。村民丝毫没感到这是“美丽的湖”,相反,他们却因此伤透了脑筋。几公里长的电排站港,常年黑水横流,港边充满刺鼻的恶臭味。一到汛期,港里的污水直接流入花马湖。
担心井水污水 村民自备纯净水
梅向新直叹气:“哎,守着港水,养殖却一直靠天下雨。”
花湖镇胄山村,虽属鄂州管辖,但该村离黄石市区不过5 公里。上世纪80 年代后,随着黄石的发展,两地交流日益紧密,不断有黄石的企业和居民搬往胄山村,该村也利用“城边村”的优势,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梅向新是当地的一家养殖户,70 多亩鱼塘离花马湖不到2 公里,分布在电排站港周围。梅向新站在鱼塘埂上,看着一边是干涸的池塘,一边是一港污水,直叹气:“哎,守着港水,养殖却一直靠天下雨。”
担心缺水,梅向新投放的鱼苗越来越少。港水未被污染时,他的鱼塘每年每亩产鱼一两千斤,现在不过几百斤。梅向新说,十几年前,该村有20 多户村民养鱼,由于港水被污染,缺少水源,现在仅剩3 户。
饮水机在这个村中较为普遍。“井水离污水港这么近,吃了心里不安啊”,梅向新说。2007年12 月,国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胄山村装上了自来水,在这之前,村民们担心自家的井离港太近,家庭条件好点的,都买了饮水机。
梅向新算到,1 桶水4 块钱,两三天一桶,为此,他家一年为喝水要多付五六百元。
梅副书记点了根烟,慢慢地说,“十几年来都这样,我们早麻木了”。
电排站港与花马湖的交汇口有一排木头搭成的小围堰。村民杨登喜介绍,为防止汛期电排站港的污水进入花马湖,湖边的养殖户想尽办法,“能挡一点算一点”。
副书记:上访了近10年都绝望了
梅子贵气愤地说,“我们村受了十几年污染,黄石、鄂州两地却都说没办法”。
胄山村副书记梅子贵为此上访了近10 年,他直摇头,“绝望了,绝望了”。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们鄂州也没办法,你们要向黄石反映”,梅子贵向记者学舌,“这不是我们黄石的责任,你们属于鄂州”。梅子贵经常被两地相关部门踢“皮球”。“这不是一个地区可以处理的,这是跨地区的历史性问题”。多年来,胄山村副书记梅子贵和村民们多次上访两地,经常得到这样的答复。
梅子贵清楚地记得,2003 年11月13 日,他陪鄂州环保局等部门现场查看污染情况,黄石环保部门随后也去了现场。两地环保部门在公开场合却没就此事进行交谈。
梅子贵气愤地说,“我们村受了十几年污染,黄石、鄂州两地却都说没办法”。
部门态度:污染责任不在我们
“这都是旧闻了,扯了十几年的皮。各家都为各家的孩子说话。”
黄石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吴颖称,鄂州是上游,黄石是下游,只有汛期下了暴雨,电排站港水位上升,才会回流至花马湖。
一工作人员解释,“枯水期关闸后港里是死水,鄂州有关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关闸后没有及时抽水,死水放一段时间肯定臭了。”
鄂州市环保局研讨此事后给出结论:“按目前情况看,大部分还是工业污水,而鄂州在附近没有一家企业,污水自然是黄石排放的。”并表示,“污水肯定不是我们的,我们只能处理自己区域的企业。”
鄂州市环保局鄂城区局相关人员也表示,“是黄石监管不到位,仅在蔬菜种植上,按一半的土地受害计算,1300 亩每年平均每亩减收500 元,年损失65 万元,10 年损失就达650 万元……”
黄石环保局一位知情人士颇为激动地说,“这都是旧闻了,扯了十几年的皮。各家都为各家的孩子说话。”“很复杂,这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办得好的事,遇到这些情况要找省环局保仲裁”。
◆老人印象
以前钓了鱼直接下锅
75 岁的廖德华老人在电排站港边住了几十年,他指着一港黑水,双手颤抖着说,“夏天,港水周边都是臭皮蛋味,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
“20 年前,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我在河里钓上一条鱼就直接下锅……”廖德华轻轻摇头,反复念叨,“现在这一带最常见的钉螺都绝迹了,整条港连条死鱼都没有”。
廖德华在电排站港边种了一小块菜地供自家吃,即使离港不过两三米,也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天,75岁的廖德华就从家里挑自来水灌溉,大桶的水挑不动,他就换小桶多跑几趟。“港里的水这么脏,用这个种菜哪个敢吃。
◆专家访谈
访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专家、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吴让松处长
跨区域污染敲响了环保统筹警钟
考核不达标将“一票否决”
长江商报: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保工作在城市圈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
吴让松:去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将环保提到很高的程度,是一个硬指标。节能减排等任务将作为对城市圈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未达标的将被“一票否决”。同时,要提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目前,省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统筹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划和保护的初步方案。从今年起,湖北省将统筹武汉城市圈的环境规划和保护,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圈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探索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等机制。
跨区域的纠纷还要靠上级
长江商报:您提到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要协同监管,而花马湖电排站港的污染纠纷,两家环保部门各执一词,都表示难处理。为何两地交界处成了环保工作的复杂地带?
吴让松:跨区域的污染纠纷屡有发生。跨区域污染,不仅涉及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为了经济增长,鼓励扩大生产,没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各地互相推委,跨区域问题就更难解决。
长江商报:这起纠纷也给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武汉城市圈统筹环保工作提了个醒,遇到类似问题,当地相关部门该如何处理?
吴让松:遇到这种情况,城市圈各地的环保部门要互相协调,认真调查,处理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能给出模糊概念,更不能互相推委。目前看来,主要还是靠上一级相关部门调查后,区分各地责任,协调各地共同出资,共同处理。
统筹城市圈环保主抓三方面
长江商报:武汉城市圈由9个城市组成,在多次会议上都提出要统筹城市圈的环保工作,您认为该如何统筹?
吴让松:要实现武汉城市圈统筹环保,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要加强行政管理,统筹规划,建立联合执法、互相补偿机制;其次要有投资主体,建立共同的投资公司,解决跨地区的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要有解决问题的平台。吴让松透露,目前正在考虑设立武汉城市圈环保基金。
10、水资源危机正向我们走来
来源:甘肃日报 2008-03-24 08:49张洞若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700531206319778_1.shtml
湖泊干涸、河道断流、雪线上升、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3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六届“世界水日”,为期7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水周”也同时拉开帷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社会的焦点再一次投向了水———湖泊干涸、河道断流、雪线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日益枯竭的水资源,正成为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心腹大患”。
作为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我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77毫米,水资源总量不足3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约11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亩均占有量404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省县(市、区)中有63个程度不同地存在缺水问题,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上百亿元,有近300万亩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
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势必阻碍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已日渐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也牵动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目光……
为一条河流立法
石羊河流域可谓我省水资源危机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这一地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上游用水挤占下游用水……致使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石羊河源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曾几何时,山上的皑皑白雪化成数百条大大小小的溪流汇聚而下,携着清澈的石羊河水,哺育了河西走廊面积最大的绿洲———武威、民勤、古浪绿洲。如今,水草丰美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遍及绿洲的无数泉眼枯了,汩汩流淌的万千溪水枯了,生机盎然的湖泊、沼泽枯了……
仅仅数十年,石羊河流域便有大大小小几百条河水断流。省水利厅提供的数字表明,石羊河进入下游民勤的地表水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不足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随着需水规模的扩大,为弥足水资源不足,当地一度大规模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以每年近1米的幅度迅速下降,井深也从最初的几米,渐渐到达60米、100米、甚至300米。
“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水的消耗量急剧增加。面对越来越少的地表水资源,人们又不停地大规模打井取水,直到地下水开始枯竭,生态环境出现严重危机……”一位学者这样描述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悲剧。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面对石羊河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先后10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一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攻坚战,也由此全面展开。2006年初,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同年2月,省委、省政府先期启动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至此,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2007年9月1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进一步理顺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将“行政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内容纳入了管理体制之中,体现出我省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进步;围绕水资源节约,《条例》从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等几方面,对建立节水投入保障和激励机制做了明确规范;针对流域内地下水超采严重的情况,《条例》通过强化审批管理和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强化了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制度。
这是我省第一部关于流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伴随这部法规的出台,总投资47.49亿元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也通过了国家审批。不堪重负的石羊河,终于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春天。
让更多人喝上放心水
2007年9月,会宁县北部干旱地区农村饮水供水工程暨新堡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竣工通水。至此,该县北部山区11.8万多名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靠天吃水的困境,喝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
会宁县年均降水量只有31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因素。曾几何时,持续数年的特大干旱,曾让这里许多的村落颗粒无收,更让成千上万的村民感到沉重的生存危机;由于缺水,当地人每天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挑水,每方水高达50多元,每户每月花费近200元;由于缺水,杨赵村大部分村民忍痛卖掉了牲畜,因为牲畜喝得水多;由于缺水,老鸦村几乎寸草不生,8成以上的村民一辈子没有洗过澡。
极度缺水的状况也发生在环县、靖远———为解决农村干旱缺水和群众饮水困难,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和谐抓民生的重要任务和要办的重点实事之一,先后建成环县、会宁、靖远三县极度干旱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21万人的饮水困难。
此外,仅去年一年,全省便新建、续建了360处集中供水工程和1.2万眼集雨水窖,使91.5万农村人口告别了多年的“渴望”,喝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也从2006年的28%提高到32%。
针对全省极度干旱区群众饮水困难的实际,省委、省政府还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2.7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4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3.8万眼,以解决8个市州、25个县(区)、116个乡镇、492个村45万人饮水极度困难问题。
解决饮水困难的同时,饮水安全问题也尤为重要。“涉水卫生”是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统计,当前全球约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同样的威胁也在我省农村客观存在。记者曾在陇东一些村庄看到,人畜饮水常年依赖低洼蓄水,一到夏季,水中就长满成串的绿苔,还漂浮着红色的小虫,其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省水利厅相关资料也表明,截至2007年底,全省还有1038万人程度不同地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水质不达标的占到51%,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力不达标的占到49%。水质不安全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以及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等。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依旧任重而道远。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应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危机,节约用水无疑是当前唯一的出路。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水资源消耗,2002年,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一场规模浩大的节水“攻坚战”在陇原大地全面启动。
多年来,农业用水一直是我省用水大户,占据了年用水总量的近80%,而用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2%。提高单方水效益、挖掘田间节水潜力———以农田节水为突破口的节水农业,也因此成为我省节水工程的重头戏。
2006年,一项名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并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短短两年时间便达到了60万亩。这项技术通过利用农膜覆盖来积聚雨水,再透过渗水口进入作物的根部区域,可使农作物增产32.1%,水利用率提高31.7%。
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农民屈正元就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去年,他家7亩地玉米全部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亩产达到了600公斤;而过去即便碰上好年景,半膜覆盖的玉米亩产最多也不过400公斤。
在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河西走廊地区,以日光温室、膜下滴灌为代表的节水技术也在不断扩大使用面积。据统计,仅去年一年,石羊河流域新建3万亩大棚,武威市也因此成为全省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地区。
民勤县把发展日光温室确定为关井压田后确保农民收入增加的支柱产业,去年新增了1万亩。当地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过去传统的大田单方水效益只有8元,改建日光温室后单方水效益达到了25元。三雷乡赵湖村村民马新民也高兴地说:“一座日光温棚的收入是大田的10倍,而用水量却不到五分之一,既增产又省水!”
膜下滴灌的节水作用同样显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亩膜下滴灌可节水150立方米,以此推算,全省700万亩灌区可节水10亿多立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省可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三分之一。
眼下,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正不断扩大,相继有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去年底,全省节水灌溉工程年节约水量达到了6.63亿立方米,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了62%,灌溉水利用率达到了47%,农业用水实现负增长。
11、华能北京热电厂减排调查:如何由"黑"变成"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3月24日 冉永平
http://env.people.com.cn/GB/99257/7033274.html
囿于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减排难题,燃煤电厂被称为“环境杀手”,然而,地处北京五环路以内,装机容量84.5万千瓦的华能北京热电厂,却没有给北京市的蓝天添黑,主要污染物排放甚至优于欧洲国家水平——
燃煤电厂
照片为华能北京热电厂生产现场一角。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是完成 “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需要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需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还需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针对当前节能减排中的热点、难点,《产经广场》自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敬请关注。
热效率为何能高出20%
□企业节能显著,除了利用先进技术外,热电联产的生产方式是关键。
□普通电厂发电余热只能浪费掉。若能把余热在冬季用来供暖,在夏天用来供冷,烧同样的煤,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华能北京热电厂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装机容量84.5万千瓦、担负北京市10%的供电、70%的供气和30%的集中供热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企业是全国供热容量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机组全年平均热效率在60%以上,比常规火电厂高出20个百分点。而在供暖期,机组热效率更是高达84%。
该电厂的锅炉采用了液态排渣、低氮燃烧、飞灰复燃等先进技术,锅炉效率接近94%。与常规30万千瓦机组比,仅锅炉效率高这一项,按年发电50亿千瓦时计算,华能北京热电每年就可以节约标准煤42万吨。从1999年投产以来,电厂已经累计节约标准煤400多万吨。
厂长蔡洪旺告诉记者:“企业节能显著,除了利用先进技术外,热电联产的生产方式是关键。而如果在热电联产基础上,下一步再加上‘冷’,变成冬天供热,夏天供冷,实现热电冷联产,热效率至少还能提高10%。今年夏天,用发电余热制冷将首先在企业内部试点,到时候,企业内将全面消灭用电的空调。”
据华能集团的环保专业工程师曾德勇介绍,热电(冷)联产效率高道理很简单,普通电厂,发电余热只能浪费掉。而如果能把余热在冬季用来供暖甚至夏天用来供冷,烧同样的煤,效率当然大大提高。因此国家也一直鼓励热电(冷)联产。但是热电(冷)联产也有前提,那就是必须依托城市。因为热包括冷都不同于电,无法实现长距离输送,因此如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户,热和冷就没有用武之地。
但也有环保人士指出,如果火电厂的污染问题不解决,在大城市周边建火电厂大家就会有顾虑,因此热电(冷)联产虽然节能,但是从环境考虑似乎也难以实施。那么华能北京热电厂污染问题解决的如何呢?
排放指标何以优于欧洲标准
□脱硫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
□脱硝后,锅炉烟气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指标甚至优于天然气发电机组的排放水平。
□没有一定规模,热和冷就无用武之地。
火电厂的四大污染物是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据介绍,华能北京热电厂在上述四大污染物排放上不仅达到国内领先,而且一些指标甚至优于欧洲电厂。
比如在二氧化硫治理方面,2005年电厂投资4.6亿元,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烟塔合一技术,应用于电厂的脱硫工程,脱硫效率达到96%以上,脱硫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由原来的420毫克/标立方米左右降至50毫克/标立方米以下,不仅大大低于北京市的排放标准,而且还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2007年,电厂在燃煤量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同比减排6852吨,降低了91%。记者亲自到电厂脱硫现场实地考察,在那里闻不到普通电厂的异味。可见,华能北京热电厂的脱硫效果还是相当彻底的。
为了降低氮氧化物排放,2006年电厂又投资2.7亿元进行脱硝工程建设,2007年底全部投运,锅炉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400毫克/标立方米左右降至50毫克/标立方米以下,这一指标甚至比天然气发电机组的排放水平还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据蔡厂长介绍,目前企业正在建设国内首个“燃煤发电厂捕集二氧化碳试验示范工程”,年补给二氧化碳3000吨。此项目将在奥运会前投产,届时,华能北京热电厂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具有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捕集设施的节能、绿色环保燃煤电厂。
是“个案”还是具有典型意义
□环境压力大,使企业在环保上不得不大规模投入。
□环保投入同样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
□政策扶植鼓励企业在减排上大胆投入。
华能北京热电厂为什么减排做的如此出色,它是一个个案还是具有典型意义?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通过深入调查、交流,记者得出以下一些答案。
首先是压力。由于华能北京热电厂地处北京,加上奥运会,因此环保成为电厂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企业在环保上就舍得投入。近两三年,华能北京热电光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两项,就投入了7亿多。
有关电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许多火电厂远离中心城市,这固然是从城市环境容量考虑。但是,如果这些电厂由于压力下降而放松环保,等于是“污染搬家”,污染物排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把火电厂建在哪里,而是火电厂能否“由黑转绿”。
其次是经济账。企业那么大的环保投入,能不能有效益?会不会亏损?减排与节能不同,节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摆着,而减排对企业似乎只有投入,看到的只是社会效益。但是如果企业减排除了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甚至因此出现亏损,那么企业减排恐怕也走不远。
华能北京热电厂去年效益不错,这说明减排做得好,同样能让企业在变废为宝中获益,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
蔡厂长对记者说,火电厂烧的是煤,煤浑身都是宝,所以,环保做好了,火电厂也是个聚宝盆。比如电厂灰渣和脱硫的副产品,就是市场上抢手的建筑、施工材料,每年都为电厂带来可观的附加效益。再比如二氧化碳,一旦实现了回收,不仅对环境做了贡献,而且提纯后的二氧化碳纯度达到99.5%以上,可用于食品行业,又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
记者在脱硫现场看到,脱硫后产生的石膏,电厂连堆放都不用,一出来就被建筑部门的车拉走了。可见,这些过去的有害污染物在处理以后,的确变成了宝贝。
此外,由于电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边上,使得电厂可以大量使用城市中水,从而大大降低用水的成本。据介绍,华能北京热电厂是全国第一家利用城市污水运营的节水型热电厂,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昆明湖的容量。自1999年投产到2007年末,电厂累计合理回用城市污水8460万吨,不仅为北京节约了大量宝贵的优质水资源,而且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上述减排效益也同热电联产一样,有个前提,那就是电厂要在城市周边,否则,那些减排副产品就很难有市场销路,同时也没有那么多污水可用。因此,电源如何布局才最合理,也是我们今后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当然,也毋庸讳言,上网电价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比如脱硫,国家每度电补贴1.5分),也是让电厂能否真正有热情投入环保的关键,据蔡厂长说,近年来北京市对于电厂减排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极大鼓励了企业在减排上大胆投入。有关电力专家认为,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华能北京热电厂节能减排能达到如此水平,这对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2、记者调查:环保袋不实用 塑料袋还在送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8年03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33322.html
消费者说,“不可能不用,所以也不可能全禁”
据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超过30亿只,其中每天光买菜就要用掉10亿只塑料袋。目前北京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2.2亿只餐盒、农用膜675万平方米,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白色污染”占整体生活垃圾的3%。塑料袋几乎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关联。
超市
《市场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各大超级超市,发现除了宜家、万客隆等有限的几家已经开始实行塑料袋收费外,其他超市的塑料袋基本上还处在免费赠送阶段。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超市均在收银台的明显位置设立了绿色环保通道,从该收银台结账则不提供塑料购物袋。不过记者也发现,不少超市的绿色通道名存实亡。记者在一家著名的外资超市看到,至少有3位从绿色通道结账消费者要求提供塑料袋,而收银员痛快地提供了。甚至当记者从该处结账时,收银员在没有询问的情况下,就直接为记者购买的商品套上了塑料袋。
“到6月1日才开始限制,现在能用一天就用一天。”采访中,绝大多数的超市工作人员都这样向记者表达对“限塑令”的态度。而适时推出的环保购物袋,目前也在不少超市销声匿迹。比如乐购大成店,仅在“限塑令”刚公布时推出过购物到一定金额送购物袋的活动,目前已经完全没有存货了;而在沃尔玛大郊亭店记者也听到了类似的回答;家乐福的环保购物袋售价3.9元一个,但有货的店面极少,收银员也并不向消费者推荐;世纪华联的购物袋售价高达17元一个,虽然做工相对精美,但几乎没什么人购买。
万客隆是记者采访中唯一一家已经开始实行塑料袋收费的超市,售价1元一个的红色塑料袋质地很厚,但购买者寥寥,由于塑料袋收费已经实行一段时间了,大部前来消费的顾客都会自行携带购物袋。不过,万客隆仍然免费提供塑料袋以方便顾客包装食品等易污染的商品。“不可能不用啊,买肉买鱼买蔬菜,要么有油要么有水要么有土,买哪样不得有个袋套着?”采访中,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万客隆的方式应该是6月1日以后超市的普遍做法:“不可能所有塑料袋都要钱吧?那样,买包馒头不得贵出一倍?”有些超市推出的环保购物袋,也因为“外表不好看、使用不方便”而不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农贸市场
记者走访了包括北京东郊市场在内的7家农贸市场以及居民区的早市。对于限塑令,这些商户都表示知道,不过他们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现在塑料袋家家都是白给的,没人管,也没人说怎么收费。这么多家商户,一个塑料袋你也要钱,谁还来买你的东西?”记者在居民区的早市看到,虽然有部分居民携带了购物袋,但也都要求商贩把蔬菜用塑料袋包好后才放入自己的购物袋,“不然容易弄脏,老得洗”。难怪有人担心,农贸市场会成“限塑令”执行“死角”。
有专家认为,如果只是单方面限制、甚至禁止生产和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却没有及时推出另外一种替代产品,便很容易使商家和普通百姓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尴尬境地。
“有偿使用最终是为了减少、直到杜绝使用塑料袋。但塑料袋价格非常便宜,大多数消费者都负担得起,弄不好大家就会从习惯无偿使用变成习惯有偿使用,背离了‘限塑’本意。”这位分析人士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绿色环保、功能性更强的替代品。既不影响人们便利的生活方式,又实现了环保。”
3月22日,“世界水日”,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在北京一家超市门前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宣传节能减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焦志延告诉记者,只有在广大消费者中倡导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管好塑料袋”才会成为可能。
13、周生贤:部跟局肯定不一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03月24日 李慧莲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3-24/000003440493.html
环保刚刚由“局”升“部”后,首次公开亮相并发表演讲的首任部长周生贤,在照稿子念完接受与会者提问时,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感谢胡鞍钢”。理由是“两会以前我在总理的案头上发现了一份胡鞍钢先生写给总理的请求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的一条建议,看了以后我很高兴,所以借此机会对您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23日下午4点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现场,已经听了整整一天会议的听众们已有些疲倦,周生贤的这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记者这才注意到第一个向周生贤提问的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知道了“胡鞍钢这个高产的理论家,也是我国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向来对环保工作非常关心”(周生贤语)。最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与环保部成立之间的关系。
出身平民、从宁夏大罗山脚下的中学老师一路走来成为正部级官员的周生贤,在宁夏生活和工作了50年,从公社党委书记做起,当过县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秘书长,44岁时成为宁夏自治区副主席。1999年进京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2005年松花江事件后,临危受命出任环保总局局长。随后在全国展开环保安全问责,同时展开被媒体称之为“新一轮的环保风暴”:连续否决了7个大项目,叫停11家对饮用水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查处10个大型违法项目。在业内以“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著称,有“环保卫士”之誉。
环保总局升格为部使社会各方对其职能有更多期待:它能在更高层次、更为有力地参与综合决策,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应该是胡鞍钢在提问前说周生贤“作为第一任部长,承担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挑战”的原因。
不过,人们从周生贤那不紧不慢、略带宁夏口音的演讲中既能感受到他的紧迫感,也能感受到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用数据和事实分析了中国环保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表明他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我个人理解,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资源,留下污染,产生GDP。而我们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是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当然GDP有多少就算多少。所以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合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不是对立的,对立起来就不好做工作。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完全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意,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周生贤履新后第一次公开演讲中的最大篇幅还是用在阐述他的环保理念及对策上。与会者听到了他“为了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发展环境保护理论。以及他的“为逐步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我们所确定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重点工作思路”。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二、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同步转变;第三、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办法来保护环境,逐步转向既依靠行政手段,又依靠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来保护环境。
和国人一样,国外的专家也对“环保部将会是怎样一个部”充满好奇,听听周生贤的回答吧:“虽然三定方案没有出来,但是我可以断定,新组建的环保部在以下四个方面肯定是与过去不一样的:第一职能要转变,第二工作方法要更新,第三工作重点要突出,第四工作效率要提高。”
14、消除白色污染从细节抓起
来源: 新京报 2008-3-23 【蒋高明·生态家园】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8/03-23/021@074743.htm
如果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消除了白色污染,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并不亚于我们登上了月亮。然而,严酷的现实是:消除白色污染远比“上天”还难。
“两会”期间,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陈飞的特殊“行李”吸引了记者眼球。他带了56个菜篮子和3000条手帕入会,送给与会代表,试图通过具体行动,疾呼全社会消灭白色污染。
2000年夏,陈飞家住的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水猛涨,江面上漂浮起成堆的塑料袋。从那时起,这个富裕起来的浙江农民开始用实际行动向白色污染宣战。他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带头重新拾起菜篮子,用上布手帕,告别一次性塑料袋和纸手帕。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出现在陈飞的家乡珠岸村;杭州菜市场上不少人重新提起菜篮子买菜。
可见,比起庞大的“登月计划”来,环境保护并不是了不起的难事,困难的是坚持,这要求每个公民从具体细节做起。如果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消除了白色污染,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并不亚于我们登上了月亮。然而,严酷的现实是:消除白色污染远比“上天”还难。
餐馆里的一次性塑料膜,一次性餐桌布,一次性饭盒;香烟盒上多余的塑料膜;磁带、光盘、精品服装上的包装膜;书本、杂志封面的塑封膜;酒店里的一次性牙刷、梳子、拖鞋;飞机和火车上塑料餐具和包装盒……当人们消费这些产品时,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白色污染。那些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塑料制品无法通过生物的作用降解再利用,多被填埋或焚烧,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人们自觉地拒绝这些物品,则白色污染可在源头上得到控制。
然而,消灭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仅靠环境志愿者有限的呼吁和带头作用其力量显然不足。懒惰是人类的天性,图省事、图方便才出现了过多的“一次性”制品面市。关键的是,在提供这些“一次性”的过程中,有人从中牟利,才使得消灭白色污染仅停留在“口号”阶段。
要从源头上治理白色污染,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必须重点整治制造白色污染的企业,“迫使”那些企业为环境保护埋单。具体的做法包括:一是提高生产“一次性”用品的税收;二要宣传教育公众拒绝使用对生态造成危害的产品;三是加强环境保护执法。
从今年6月起,国家将禁止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将提供免费塑料袋。到时候能否禁得住,还要看具体的替代措施,重新提起菜篮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全社会关注环境,尤其名人带头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让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有希望。今年,接待“两会”代表的酒店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就是在环境保护具体细节上迈开了重要一步。然而,这样好的举措何时能在全国的各大饭店、宾馆,尤其是星级宾馆实施,并形成环保制度?
由于人类追求享乐生活,地球生态系统已超负荷运转。现在人类利用的已不是地球的“利息”,而是动用了为后代储备的“本金”,并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行动上,不妨从消除白色污染这个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小事抓起。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15、各抒己见:警惕“污染搬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3月24日 萧然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7033648.html
大城市环境压力大。比如北京,每天都要播报环境指数,政府也制定了每年的蓝天计划,每到年底,环保部门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指标落空。因此,对企业减排,政府管得特别紧。
如何解决大中城市的环境问题?目前一个流行做法就是“搬迁”,即把污染大户,比如火电厂、钢厂等迁到远离城市的某个地方,这似乎已经成为趋势。
对大中城市而言,污染源外迁的确是提高环境质量立竿见影的办法。而且,把污染重的行业从人口稠密地区迁到人口少、环境容量相对大一些的非中心地区,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污染源只是简单的搬家,短期内对这些大中城市的环境虽然能够见效,但是从长远看,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边远乡村,天空还是那个天空,大地还是那个大地,城市眼前的污染物暂时是看不到了,但实际上,由于它并没有消失,搞不好,一阵风又会吹回来。
而且,污染大户简单搬家的负效应还远非这些。
火电厂、钢厂等污染大户如果在大中城市,企业就被套上了环保的“紧箍咒”,不仅环保部门天天盯着,周边的市民更是几万、几十万双眼睛盯着你。因此,在这样“千夫所指”的巨大压力下,企业不管愿不愿意,都不得不注重环保,不敢随便排污,否则很难消停。
笔者去过山东一家地处城区的钢厂。这家钢厂领导就说,市民比环保部门还厉害,如果我们的排放做得不好,老百姓从厂门口经过要捂鼻子,不用环保局来,市民就会堵大门,我们对减排工作哪里敢怠慢!
的确,从近年曝光的环境污染事件看,还真没有多少是发生在中心城市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企业减排并非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足够的压力下不下决心的问题。
相反,钢厂、火电厂等污染大户搬到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如果这一地区经济再落后一点,当地政府如果再只要GDP,不考虑环境,那么企业的环保压力就会陡然下降。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这话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减排,这恐怕对环境绝非好事。
所以,从全局来看,要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一方面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制约污染,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方能彻底根治污染,实现零排放。简单地让污染大户搬迁的做法,不但非治本之策,反而会延缓企业污染治理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