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3-17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报道:

1、南方都市报:  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

 

环境资讯:

2、新华社:    联合国称全球30个山脉冰川加速消融

3、新华网:    四大分歧困扰20国集团气候会议

4、长江晚报:   将湘江水污染治理纳入国家重点治理项目

5、中国环境报:  建议立法推进流域统一管理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江苏省长称争取10年内根治太湖污染

7、山西晚报:   山西:脏兮兮!太原近半污水直接排进汾河

8、燕赵都市报:  北京官厅水库停止向外输水保障奥运

9、新华网:    重庆整治"两江四岸"散排污水口 保护长江水环境

10、新华网:    山西:二氧化硫排污实行差别收费

 

重大水事:

11、新华网:    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获国家投资90.8亿元 

 

深度报道:

12、民主与法制时报:  解析环保总局升部35年历程:发展为环保让路

 

环境时评:

13、新京报:    有争议的开发应依法召开听证会 

14、金融时报:   亟待扩权的中国环境保护部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摘帽子"工程?节能减排考核不妨多些暗访

 

 

 

1、电站悄动工/怒江再告急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8-03-17卢斌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3170026.asp

 

  ●怒江大水电开发第一步的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

  ●数十座小水电已发电试运围剿怒江峡谷

  ●国务院参事考察怒江质疑其水电开发  

  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

  六库城区以北、怒江左岸的小沙坝村已成一片废墟,100多户村民搬迁到下游的“新农村”,目前两三百名工人正沿江筑堤修建渣场,计划今年4月前完工,同时一条长3.56公里的公路即将开建,完成后主要为六库水电站提供服务。

  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

  水电开发前景引来高耗能产业

  2月21日,21家环保NGO在北京共同呼吁,提请有关部门公示怒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相关信息,作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

  紧接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程师刘树坤教授,写信给国务院总理,就怒江水能资源开发问题,请求政府部门慎重决策。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3月2日发表文章指出,“怒江是中国人民的怒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遗产,不是地方政府的怒江,更不是利益集团的怒江”,必须尽快改变当前封闭的水电开发决策程序。

  21家环保NGO在公开信中称,怒江峡谷地处中缅边界的横断山脉腹地,电力东送势必要付出高昂成本,而通过高耗能产业就近消耗电能,有助于实现水电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怒江水电开发的前景已经开始吸引高耗能产业落户怒江。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动工兴建:兰铅一期10万吨电锌项目已建成投产,兰铅二期10万吨电锌、3万吨碳酸锶、16万吨尾气制酸项目和18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泸水工业园区的高耗能10万吨工业硅项目已开工建设。而这些高耗能产业一旦全面上马,有可能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

  面对再次涌起环保呼声,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今年“两会”期间对媒体说:“我是支持搞的这一派。”他表示,“我们必须这么做,不仅仅是在怒江区域,还包括其他河流”。

  在白恩培表态之前,怒江州委、州政府就已明确了“争取大电不动摇,发展小电不放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规划。

  如今,六库各大宾馆客房都摆放着一本名为《商界名流》的杂志,封面文章《段跃庆纵论怒江二次大跨越》中写道,“怒江州的博士书记”段跃庆,半年多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满腹经纶,审时度势”,“力透纸背谋划出怒江实行二次跨跃的宏伟战略目标”。

  文中将解放初期怒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过’(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定义为“一次跨跃”,而今天的“二次跨跃”则是打造好包括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和国家级生态多样性基地和世界级旅游品牌在内的“三个基地一个品牌”。

  最近,怒江州又提出,将“生态立州”摆在发展思路的第一位。云南一环保组织的负责人说,怒江地方政府既要矿电又要生物多样性和旅游品牌,其表述显得“自相矛盾”。

  一边接“警告”一边悄施工

  怒江在国际上有多顶桂冠,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7月2日,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作为中国惟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4条标准的保护区,仅仅花了18分钟就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正当人们还沉浸在申遗成功的喜悦中时,2003年8月,《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主持的专家评审。此后,“三江并流”连续4年被联合国遗产大会“警告”,列入重点监测保护项目。

  2006年4月5日至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前往云南提交报告指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被改划边界以适应开矿、建大坝等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当年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作出了《第30COMN1083号决议》,要求中国就专家了解的情况在2007年2月前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一份报告。

  中国政府后来在2007年1月提交报告解释,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基础规划,提出了“十一级”开发规划。因其中的闪打、贡山两级水坝在遗产地内,后将“十一级”方案改为“九级”,规划总装机1828万千瓦。目前,《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基础规划仍在进行论证、研究阶段。

  报告最后还表示,中国对遗产地的保护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在遗产地内进行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

  去年5月25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夕,云南省政府宣布,在该省境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域将坚决“不建电站不开矿”,实施重点保护。

  随后,在2007年6月23日举行的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的整改方案并没有遭遇更多麻烦,但大会要求中国必须为在怒江中游建大坝等工程可能对“三江并流”带来的环境破坏制作一份完整的科学的评估报告,并于明年的世遗大会上提交。如果明年“三江并流”再得不到有效整治,“世界遗产”的称号很可能被取消。

  联合国专家特别要求中国将日后对“三江并流”附近的每一个工程计划都及时公开透明地公之于众,“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

  然而,2003年的一幕仿佛再次上演,大会结束不久,2007年7月9日至10日,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州长侯新华赴京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办就“怒江问题”作专题工作汇报。

  2007年7月20日至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有关部委调实地考察和调研,并于23日与云南省政府就怒江总体发展举行工作座谈会。

  会上,各部委官员表示怒江应优先发展水电。国家发改委官员称,对水电开发,国家发改委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近期优先考虑一库四级实施方案,两库十三级资源开发方案,应视今后深入研究论证,再予考虑。

  据在六库电站场内施工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的工人反映,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进场施工。而此前,2007年1月,小沙坝村村民就响应政府号召,离开祖屋,移民搬迁到下游的“新农村”。

  被绕过的规划环评程序

  中国去年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最后提到,对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水坝建设和采矿活动可能对遗产地造成的影响,进行严格、科学地分析评价。

  据怒江州委机关报《怒江报》消息,目前怒江的水电环评规划已经完成。

  2005年,环保组织和专家学者就曾联名致信相关部门,提请在怒江水电开发中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吸收公众参与环评。2006年2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在环评初期就应进行信息公开,又为这次的提请公示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

  有关部门对此则讳莫如深,环保组织的要求至今未得到正式回复。

  中国政府的报告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

  《水法》规定,水电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说,特别是在水电开发有争议的地区,比如三江并流地区,根本没有必要马上就作出决策。

  让翁立达担心的是,目前水电公司在“三江并流”跑马圈水,工程一旦施工,已造成既定事实,就很难改变,而且大多都是梯级开发,首尾相连。针对长江上游疯狂的水电开发,水利部前部长汪恕诚在“长江论坛”上曾感慨说:“下手太狠了,每一米都不放过。”

  民盟云南省委员会去年提出了怒江流域应统筹规划后开发的建议,指出怒江流域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综合的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更缺乏流域的综合保护和发展的规划。现在仅有的水电专业规划并不能代替流域的综合规划。

  这份建议同时提出,有人认为协调控制区靠近江面,可以开发,不属于保护范围。但既然是世界遗产,就应该考虑它的完整性。怒江生物的多样性往往就是由于垂直分布的地质环境所致,从江河到山顶全都应该属于世界遗产保护的范围。而水电开发必然造成人类生活区域抬升。

  在调查中,专家发现,目前所使用的一些关于怒江的基础数据大多都沿袭多年前的说法,而且来源不一,版本多样,有的同一数据出入竟达十多倍。

  “即使有流域综合规划还不够,还要进行流域规划的环评,环评通过后才能制定水电项目的规划,水电规划通过环评后才能开工。”云南一NGO的负责人如是说,“六库电站现在的情况则是绕过了这一程序。”

  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强调,今后没有流域规划环评不能批复水电项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表示,“规划环评是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规划环评突围中国水环境危机。

  “以租代征”引发移民问题

  小沙坝村民高高兴兴搬进新家已经一年多,但如今的“新农村”生活并未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相反,由于不满政府的一些移民政策,他们最近已经多次阻止水电站工人进行施工。目前,由于无法施工,驻扎在旧村的二三十名工人已经领路费回家,等待移民问题解决后再返回开工。

  “新农村”离旧村不到1000米,怒江从村旁汹涌而过,从江对岸看去,一栋栋漂亮的二层洋房整齐地排列着,下面是商铺,上面是住房。这里是怒江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离开了土地,村民对今后的生计感到担心,“新农村”里不能养猪,更无法养牛,就连养鸡也存在困难,而且没有一块菜地。村民称,上级提倡靠出租铺面来提高收入,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村民连人的住房都紧张,而且目前也无人愿意租用他们的铺面。

  最让村民不满的是,政府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占用他们的耕地。“租也就租了,他们为什么还要挖?”一名村民抱怨道,“就像你租别人的房子,你能把房子拆了吗?”

  “以租代征”是国家三令五申屡次禁止的违法行为。200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但是,为推进六库电站的建设,小沙坝村民搬家后,怒江州政府去年10月制定颁布《六库水电站左岸施工区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明文写着,六库电站是怒江大电开发“两库十三级”中拟定最先启动开发的水电站,是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怒江流域开发的“试验电站”。由于多种原因,六库水电站建设项目有待于下一步国家正式核准,为尽快推进电站建设准备工作,在国家为核准前,对施工区移民群众实行过渡期生活补助政策。

  《方案》援引了国务院令第471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作为相关政策依据。然而,该条例明确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时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而大纲获得批准后,还要根据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移民。

  据小沙坝村民反映,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未征求他们的意见,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移民安置规划。

  去年的“怒江州总体发展思路工作座谈会”上,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罗正富请求国家有关部委重点帮助和解决好《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的核准、移民搬迁安置等问题。实际上在这之前,小沙坝村民早已完成搬迁。

  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对怒江水电开发作出“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国家发改委后来多次组织研讨。但《方案》中透露,自2003年以来,六库电站及整个怒江流域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一直未停止。“各级政府的态度是:虽然电站建设项目未经正式批准,但六库电站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不能停止。”

  水电开发等于脱贫致富吗

  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扶贫。怒江官方统计显示,“十五”末期全州贫困人口有27.53万,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0%,有4.5万特困户居住在茅草房内,占全州农户总数的47%。

  “你不能要怒江区域的人们还穿着兽皮,以生态旅游的名义,让所有人来参观。”在全国“两会”上,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记者说,“他们也有生存以及发展的权利。”

  事实上,从六库沿怒江大峡谷一直北上至丙中洛,已很少能看到茅草屋,大多是以石棉瓦为屋顶的房屋,而这些沿河而居的农户正是受水电开发影响最大的人。有消息称,马吉电站建成后,整个贡山县城将沉于水底,而在县城内看不到一间茅草屋。

  一名依然住在小沙坝旧村的村民称,有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们也还住着茅草屋里。“我家的房子按现在的价钱可以卖四五十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给我的补偿不合理,所以我不搬。”说起穿兽皮,她咯咯地笑了,“我的衣服有花一两百元买的”。

  “为了强调怒江水电开发的重要性,怒江老百姓的贫困被过分形容和扩大化了。”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汪永晨说。

  怒江地区虽处偏远,但城镇物价并不低,甚至超过了省城昆明。小沙坝村在怒江属于较富裕的村子,移民搬迁后,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日俱增。甚至有传言说他们未来将靠捡垃圾过日子。“我们相信政府不会让我们那样。”一位村民表示。

  终于,去年年底,带着对“新农村”的疑惑,86位村民签字画押向县政府提交了《六库镇小沙坝新农村全体村民意见书》,称“新农村建设本是一片喜悦和幸福的景象,而我们小沙坝村却是一片紧张和忧虑的景象,因为全体村民对政府张榜公布的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无法接受。”

  村民们提出,征用土地绝对不能实行“以租代征”的方式,“总之一句话‘钱未到,绝不能动土地’”。

  作为怒江水电开发重点的怒江州沿江台地很少,而台地都多在江边,集中着怒江州大多数的居民,其他村寨大多也都沿河谷分布,建大坝淹了耕地,把人迁走,而怒江州是一个全州找不出一块足球场的地区。“即使按照目前公布的4万-5万移民人口,移民安置较为困难。”云南省民盟的建议中说。

  翁立达说,水电开发不等于脱贫致富,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现在有的地方政府的概念很成问题,想法很天真。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发展当地经济,这跟目前的政绩考核机制有一定关系。

  福贡县境内的亚目河是怒江的一条支流,其上已建有三个小型水电站。当地居民为电站打工,将几十公斤的沙沿陡峭的山坡背到山上,干一天能挣到30元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上游的迪麻洛水电站工地,一个电力部门的技工称,他一天只需上两个小时的班,每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在六库电站料场,工地工人几乎都来自外地。

  而在已经移民的小沙坝村,村民们正为将来生计发愁的同时,村主任已购置了四辆货车、两辆挖掘机和一辆推土机,准备在未来的电站建设中大干一场。

  “怒江水电开发是否真的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富裕?”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最近考察怒江时看到,水电站建成后,高压电线从老百姓破旧的屋顶上横过,但他们依然生活在无电的黑暗中。“怒江人民生活贫困是不争的事实,但开发水电是否是怒江唯一的出路?”任玉岭说,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傈僳族青年小林(化名)对听说六库电站开工的消息感到十分难过。“在支流上到处建小水电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在干流建大电站?”他说,“我们傈僳族只有懒死的,没有穷死的。”

  疯狂的小水电已肆虐怒江峡谷

  每年夏天,福贡县城周围的小河咕咕作响,河水在山上一些地势平缓的地方会蓄积,变成一个个清澈的池塘,傈僳族孩子喜欢在那里戏水,鱼儿从身边游过,山花烂漫。这是小林对童年的记忆。

  “我听说周围几乎每条支流都卖给老板开发水电了。”对目前如火如荼的小水电开发,小林忧心忡忡。从六库前往丙中洛,在建和建好的小水电站遍布怒江两岸,大山被刨成乱石堆,一条条为电站所修的公路在山体上刻下Z字形的伤疤。

  “触目惊心,千疮百孔。”任玉岭如此形容。而这只是怒江小水电开发的一部分,更多的电站隐没在山林中,大部分是近两年兴建的。在大电未正式宣布开工之前,怒江峡谷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福贡境内的怒江支流亚目河,其上就兴建了3座小水电站。“原来水很大很清,但现在水浑了而且变小了。”小林说。

  贡山县迪麻洛又被当地人唤作“鲜花盛开的地方”。如今在这里正在修建一个较大的电站。迪麻洛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2万千瓦,总投资为3.5亿元已经开工3年,还有两年才完工,一个水库建在风化严重的山中,大坝是个土坝。“不禁让人想起1975年的板桥水库。”一名环保人士说。

  据怒江官方的数字,截至去年底,共有45家企业进驻怒江开发中小水电,协议开发65条河流,拟修建85座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35.73万千瓦,概算总投资60多亿元。目前已发电试运25座电站,新增装机容量35.175万千瓦,这已是将修建的六库电站18万千瓦的近两倍,而此前怒江州总装机容量仅6.36万千瓦。

  上帕河流过福贡县城,灌溉了下游几公里的土地,河谷里有许多珍稀植物。2006年,小林听说这条河将修电站,便买了一部单反相机,他想把家乡河流美景留下来,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相片里。

  福贡县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入19家水电企业,并就境内的27条怒江一级支流的水电开发权达成协议,规划建设电站35座。自2003年以来,随发电量不断增加的是税收,地方财政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政府报告说:“我县中小水电开发建设已经在财政增收上展现了其魅力。”但当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收入却无明显变化。

  怒江地质结构不稳定,属地震多发区,几乎每一个支流入口都有过泥石流发生。很多小水电站或悬在峭壁或落于坡底,旁边多有泥石流痕迹。“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稍有动静就会被冲掉。”中国科学院成都土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勇看后表示忧虑。

  位于泸水县大兴地与称杆乡交界处的溶洞“瓦拉亚窟”,是怒江有名的景点。景区内的芭蕉河上修了一座水电站,去年端午节前后,电站放水,结果大水灌入洞中,最后从洞口涌出,将洞前面的公路冲塌。

  杨老板承包了某景点,他介绍,水一直流了半年,现虽然已经洞里水流干净了,但那次事故后生意就不好做。电费是他最大的成本,虽然上面就是电站,但发的电经过电网后卖给他是7毛一度。目前,他还没有获得赔偿,因为政府还未定性这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分明是电站造成的嘛,这里几百年都没冲过水。”

  “能不能把怒江留给子孙?”

  2003年以来,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此起彼伏,政府、NGO、专家学者以及无数的新闻媒体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但很少听见怒江当地的普通老百姓的声音。

  小林对“怒江的生态环境已被当地老百姓破坏严重”这一说法感到愤懑。他说,“希望大家深入我们的山林,深入我们的生活。傈僳族都会在屋旁种竹子和桃树,被严重破坏的地方要么是大型机械在修公路,要么就是在修电站。”

  在全国“两会”上,白恩培对媒体说,“如果你没有亲身前去,你可能会质疑怎么能在那么美丽的地方建水坝。但事情并非如此。我们计划建造的地点是在偏僻的边境地区,那里的树木几乎全都被砍倒。”

  白恩培承认,说服环保组织放弃反对意见可能较为艰难,但他又表示,计划在今年内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环保人士代表,赴怒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我们也欢迎所有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与我们进行对话和沟通。”

  环保人士对此表示欢迎。“我们也希望平等公开地对话。”云南一名NGO的负责人说。

  3月初以来,随着六库电站开工的消息被公开,陆续有记者到六库采访。与此同时,小沙坝村周围出现了很多穿便服的人,他们不让村民和记者接触。设在怒江公路入口的边检站也接到指示,让前来采访水电开发的记者原路返回。“不能让人破坏了怒江的发展。”一名边检工作人员说。

  “怒江的电对全中国来说可以没有,但怒江对我们却是惟一的。”小林认为家乡是最美的地方。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在结束对怒江的考察后感慨:“是不是每一条河流都急于开发,能不能把怒江留给子孙?”  

  政府文件证明“未核准”

  怒江州政府去年10月制定颁布的《六库水电站左岸施工区移民生产安置临时过渡方案》中透露,自2003年以来,六库电站及整个怒江流域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一直未停止。“各级政府的态度是:虽然电站建设项目未经正式批准,但六库电站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不能停止。”

被领导说穿兽皮的怒江人,对面江上已经把怒江破像的工程正忙

穿兽皮的人说,过生日老婆给买的金戒指

今天怒江边

今日江岸

绿水边

正在被挖掘中的江边

支流迪麻洛河拍摄地海拔1888米,上面的挖洞还要高很多

几乎全被开发了的支流中的一条

村领导的新车

农民新村的家住不下的人家只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没有修坝的支流

2、联合国称全球30个山脉冰川加速消融

来源:新华社2008年03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06508.html

  新华社内罗毕3月16日电(记者赵卓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表声明说,最新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全球30个山脉冰川的消融速度比前一年大幅加快。

  声明指出,根据瑞士苏黎世大学世界冰川观测中心的数据,2006年全球9座山脉的30个冰川的厚度平均减少了1.4米水当量(1米水当量相当于冰川厚度1.1米),大大超过2005年减少的0.5米水当量。

  世界冰川观测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最新数据显示,上述山脉冰川的消融正呈加速趋势,且没有停止的迹象。

  在1980年至1999年间,这些山脉冰川的厚度平均每年减少0.3米水当量,1998年则减少了0.7米水当量,创下此前20年来的最高纪录。而在2000年至2005年间,这30个山脉冰川平均每年减少的厚度为0.5米水当量,其中2003年、2004年和2006年的减少量都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

  从2006年的情况看,上述冰川中消融最快的是欧洲的一些冰川。例如,挪威的一个冰川的厚度减少了2.9米水当量,而前一年它只减少了0.3米水当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指出,山脉冰川是许多大河的源头,冰川水资源的流失必将对人们从这些河流获得饮用水及生产用水产生重大影响。

3、四大分歧困扰20国集团气候会议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936

第四届20国集团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16日在日本千叶县闭幕。虽然与会国家表示,支持联合国推动达成减排国际框架、遏制气候变化的努力,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在会议中仍然没有得到弥合。

分歧一:“主要排放国”定义

这次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的20个国家也被认为是全球二十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总量占到全球排放量的80%。其中,美国是温室气体排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迄今唯一一个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工业国。

美国总统布什曾表示,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仅履行自愿减排义务的情况下,美国接受约束性减排义务“不公平”。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排放国”也签署约束性条款,美国才会考虑加入《京都议定书》。

然而,这次会议上,有关“主要排放国”的称谓让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

与会代表认为,虽然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但如果以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水平只能算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零头”。

“举例来说,印度每年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吨,美国人均为20吨,”与会印度代表团官员阿贾伊·马图尔说,“因此,我不知道为什么印度应该算是主要排放国。”

分歧二:行业节能目标倡议

会议中,主办国日本提出一项行业节能目标倡议,主张各国对包括水泥生产、发电行业在内的具体工业领域设定排放标准,然后再综合这些领域制定国家减排目标。

这一倡议不仅遭到发展中国家反对,还受到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质疑。

英国负责能源的国务大臣马尔科姆·威克斯14日在日本接受采访时说,一旦设定国家减排,每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负责。而如果引入行业节能目标概念,实现目标的责任划分可能复杂化。

“我们要监督这些目标,如果设定行业目标,我们就不太清楚应该如何开展监督工作,”威克斯说。

此外,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具体工业领域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行业目标应该考虑到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现状。

“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路透社援引一名与会代表的话说,他抱怨日本方面似乎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这种顾虑,“人们会听取和理解这个问题,但你(日方)不能就这样把自己标准推到别人嗓子眼上,而不顾及他们的国内情况。”

分歧三:资金与技术转让

路透社报道说,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节能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所承诺。比如,布什政府已经承诺在未来3年中提供20亿美元资金,英国承诺从政府“环境改革基金”总额16亿美元中提取部分资金;日本方面已宣布建立一个总额100亿美元融资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

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会上对这些承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南非环境和旅游部长马蒂纳斯·范斯卡尔奎克说,发展中国家应该被允许更多地参与到这些资金的管理中。

范斯卡尔奎克说,虽然发达国家已经做出各自承诺,但发展中国家直到过去几周才了解到资金相关事宜,比如这些资金由世界银行管理。

“许多国家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表达过担忧,”一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立场是,这不是慈善项目。资金的使用与2012年后的(减排国际框架)协议息息相关,因此使用这些资金时应该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更多协商。”

分歧四:减排参照年份

关于减排目标的参照年份,日本在会议上提出了不同意见。

此前,欧盟已经承诺到2020年实现在其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减排20%目标;不过,日本希望将参照年份设定在2020年,同时把目标定为“到2050年实现减排50%”。

路透社援引日本方面的解释说,早在1990年前后,日本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投资到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因此日本在1990年的减排参照指标“起点高”,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失公允”。

“对于排放水平的基准年份,各方还没有达成共识,”印度代表团成员普拉尚特·皮斯说,“欧盟一些国家希望是1990年,还有许多国家仍然没有确定。”

4、将湘江水污染治理纳入国家重点治理项目

来源:长沙晚报 2008年03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7/075115162974.shtml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 刘韶林)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刘晓武,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将湘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列入“三河三湖”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蓝藻及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议》,恳请国家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向湘江流域倾斜。

  湘江是湖南省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的主动脉,流域内人口超过4000万人,占全省的60%以上。由于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水污染物排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湘江带来较严重的污染,部分江段水环境质量已达不到区划标准,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据统计,湘江流域内排放的工业废水,约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0%,造成部分断面镉、汞超标,对湘江水质构成威胁。石油类排放总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70%,致使湘江水域大部分断面石油类超标现象严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后,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就更高。目前,湘江流域的水质还没有达到生态型社会的标准,还需得到进一步治理。

  刘晓武说,我国在“十五”期间投入1234亿元巨资,建设了1000多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以改善“三河三湖”(指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巢湖、滇池)的严重水污染状况。经过几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晓武建议,将湘江流域列入“三河三湖”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蓝藻及水污染治理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向湘江流域倾斜。重点治理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废水废渣、湘江株洲霞湾段及两岸的重金属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清水塘工业区一律不得新上有水污染的工业项目,排污未达标企业全面限期整改,全面治理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等污染源,确保长沙、湘潭二市及湘江下游其他区域的饮用水源安全。

5、建议立法推进流域统一管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3-17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38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治理跨界污染上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2007年,全国地表水27%的国控断面水质劣于V类标准,58%的断面达不到Ⅲ类标准……“分析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一语中的。

  委员们认为,立法滞后、法制不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机制及流域管理乏力,成为我国流域管理体制最根本的症结。

  民进中央提案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太湖流域的污染问题是我国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我国目前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在体制安排上与流域性污染不对称,由此导致各行政区污染责任不清,相互推诿。”

  全国政协委员温香彩认为,应改革流域机构的原有模式,在流域管理中把规划与环保统一起来。建立完善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和协商决策及协调议事机制;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服从流域的综合管理;加强各地政府、部门协商和合作,形成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执法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管理体系。

  温香彩认为,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中虽然也有对流域管理的原则性规定,但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对跨界污染问题如何处置缺少法律规范。同时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

  温香彩建议,把流域作为独立完整的客体进行调整和规范,尽快制定《流域管理基本法》,各流域以该法为参照进行流域统一管理。法律的内容除了规定流域管理体制和流域管理事项之外,还应规定与整个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事项,如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防洪以及生态保护等。在流域综合管理框架下制定流域综合规划,把规划与环保统一起来,考虑对涉水行业的统一管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处理过程中所带来的冲突。 

6、江苏省长称争取10年内根治太湖污染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3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6/214015160242.shtml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 石永红) “去年5月下旬,太湖蓝藻提前暴发,使无锡水源地一度受到污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说,江苏将更加积极实施环保优先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

  罗志军代表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确定了“应急治藻、铁腕治污、科学治水、彻底治太”的整体思路和治理方案,及时采取了调水引流、提高自来水净化处理水平、狠抓截污控污、捞藻清淤、严密监测预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检查考核等措施。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太湖应急治理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全湖水质有一定程度好转。

  罗志军说,太湖水污染给江苏环境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重,消耗排放多,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江苏过去曾经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这就是“没有绿水青山,难保金山银山”。

  罗志军代表表示,江苏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积极实施环保优先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二是下更大力气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治污减排工作。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拟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种手段,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打算用5年时间有效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再用5年至8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三是依靠技术进步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四是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7、山西:脏兮兮!太原近半污水直接排进汾河

来源:山西晚报 2008年3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933

16日,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太原市每天产生的55.5万立方米污水中,有49.6%未经任何净化处理,就被直接排入汾河;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约31万立方米污水中,也只有约1万多立方米达到国家要求。污水净化处理工艺的落后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了太原市稀缺的水资源。

目前,太原市区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6座,分别是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北郊污水净化厂和殷家堡污水净化厂、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和太化南堰污水处理厂;前4座属市政部门管理,主要处理生活污水,另外两座主要处理大型企业污水。

2002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始执行新标准,要求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A标准。但在太原,现只有北郊污水净化厂可达标准,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和河西污水净化厂可达二级标准,而殷家堡污水净化厂因设施严重老化仅达三级标准。

按规定,污水净化处理成本要达每吨水1.2元以上,才能维持基本运行。而市政下属的4个污水净化厂,现平均处理成本是每吨水0.40—0.5元左右,故只能勉强维持运转。

为在2010年前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太原将完成3项工程建设。新开工的城南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将达20万立方米/日;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的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处理能力将达15万立方米/日;杨家堡污水净化厂也将进行升级改造,全部出水水质均可满足国家一级A标准。工程完工后,太原的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50.4%增至90%以上。

此外,娄烦县将在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一期工程。届时,该县产生的污水将不再向汾河排放。

8、北京官厅水库停止向外输水保障奥运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8年3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941

本报张家口电(记者李彦宏)由于连年干旱,近几年来,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和张家口怀来县境内的官厅水库库存一度达到历史最低。近日,记者从官厅水库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官厅水库已经停止向外输送库存水,力争多蓄水,为北京市奥运期间的用水做好保障。

3月12日,记者从官厅水库管理处了解到,由于库区上游流域遭遇了将近10年的干旱年景,官厅水库的库存量频频达到历史最低,因此,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官厅水库已经“一次也不放水了”。目前,官厅水库的库存量刚刚达到1.3亿立方米,在去年夏季库存量曾一度不足1亿立方米,为有史以来的最低。为了保护官厅水库的水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给2008北京奥运会多储备水量,在去年10月,蔚县的壶流河水库以及山西的册田水库分别向官厅水库进行调水,水库的库存量达到了1.3亿立方米。官厅水库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多蓄水,为奥运会的用水提供充足的保障。

目前,官厅水库的水质为三类到四类水质,经过80公里的山峡输送至北京后,水质可以达到三类。2007年8月,官厅水库被重新启用为北京饮用水水源地。

9、重庆整治"两江四岸"散排污水口 保护长江水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8年03月16日

http://sci.ce.cn/yzdq/hb/hbxw/200803/16/t20080316_14853695.shtml

    记者日前从重庆市政委了解到,重庆市将对渝中半岛“两江四岸”的散排污水口进行集中整治,以保护长江和嘉陵江的水环境。目前,首期B干管滴水岩至朝天门段的37个散排污水口已于近日启动。

    长期以来,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长江和嘉陵江)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污水管道或暗管,将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和嘉陵江,污染水质。为此,重庆市于2004年启动了A、B、C、D四条污水截流干管线和二级管网工程建设,截流后的污水送到唐家沱和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当时主城排水工程管道设计时,考虑到防洪原因,原则上只对标高为191.04米以上的污水管道进行截流,而此标高以下的管道(低水位管道)则没有在处理范围内。

    以嘉陵江段为例,目前从嘉陵江渝中半岛的朝天门至磁器口,标高在191.04米以下的散排污水口达到46处,污染嘉陵江水质,影响饮用水源。据了解,经过详细规划设计,目前,从滴水岩至朝天门段的37个散排污水口的整治工作已经启动,将根据江水上涨速度,按照由下至上的施工策略,增加截流口和增加设备泵抽污水进入主管道,确保在今夏汛期到来前将37个散排污水口通过提升水位进入二级管网。另外9个散排污水口,将随旧城改造、工厂搬迁时水管升级换代进行解决。

    据悉,随着渝中半岛的整治启动,重庆“两江四岸”的其他主城区也将进行散排污水口整治。 

10、山西:二氧化硫排污实行差别收费

来源:新华网2008年03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7009776.html

  新华网太原3月17日电(记者 陈忠华)记者日前从山西省环保局获悉,为推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改革,从4月1日起,山西省将执行新的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对不同的排污行为实行差别收费,每公斤收费相差了一倍。

  根据山西省物价、财政和环保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对未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或二氧化硫排污超标的单位,二氧化硫排污费收费标准由现行的每公斤0.63元,提高到每公斤1.26元;对已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并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单位,二氧化硫排污收费仍执行每公斤0.63元的老标准。

  据了解,这一新标准将从今年4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09年12月31日。对不按规定核定排污量、计征排污费或者减免缓缴排污费的单位,山西省环保、财政、物价部门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对拒报、谎报排污量,以及不依法按时足额缴纳排污费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11、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获国家投资90.8亿元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3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6/content_7800461.htm

    新华网重庆3月16日电(记者张桂林)记者从重庆市政府获悉,由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日前正式印发实施,规划中涉及重庆库区及相关区域的治污项目达到271个,规划总投资90.8亿元。

    据了解,新修订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涉及重庆境内的城市生活

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置项目有13项,规划投资19.3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2个,规划投资6.7亿元;库区重点镇污水处理项目74个,规划投资9.9亿元;库区重点镇垃圾处理项目71个,规划投资7.6亿元;库区支流综合整治试点项目8个及后续项目11个,规划投资14.1亿元。

12、解析环保总局升部35年历程:发展为环保让路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8年03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7/092515164141.shtml

  □本报记者 李梦娟 综合报道

  3月11日,备受瞩目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笼,以“大部门制”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箭在弦上。其中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环保事业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始,至今历经35年,从“发展、环保谁先谁后”的争论,到“边发展边环保”,再到“环保风暴”,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渐次增强。

  如今,“总局升部”,这一历史性转变标志着环保工作已进入国家政治经济主干线。

  3月11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期待已久的“大部制”改革方案终于出台。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按照机构改革方案, 新的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这不是简单的机构升格。”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坦言,以自己30多年环保工作的经验来判断,环境保护部的组建意义深远。今后在人员编制、机构、职能等等方面都会有所加强,这样也更有利于环保工作。此外,升部后在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上也会有很多方便。他表示,相信升部后环保部门一定会不负众望。

  事实上,早已有将环保总局升为环保部的呼声,因此环保总局此次顺利“升部”也在众人预料当中。2003年,黄细花作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提高国家环保总局的地位。2007年,她于全国“两会”期间正式提出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应改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如今,心愿得偿。

  分分合合几十载

  达成心愿的不仅仅是黄细花,还有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就是其中之一。曾担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素有“中国环保之父”之称的曲格平见证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历程。

  曲格平回忆,中国的环保事业是在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之下开展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基本思路,许多都是在那时提出的。从1970年到1974年四年多的时间里,周总理对环境保护作了31次讲话。

  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人都对周总理提出的环保问题感到生疏。他说,在许多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激起了社会公愤,经济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对我们中国来说虽然还是个新课题,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一旦工业发展起来,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如今,周总理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被认为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始。在曲格平看来,这次会议“使大家从模糊的认识中猛醒过来。它的功绩,不仅在于它制定了一些方针、政策,最主要的是唤起了国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规划,设立了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其名称叫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此环境保护被列入了议事议程。

  此间,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973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名义,加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58个理事国之一。

  其实,早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就提出了建立环保部的设想,可惜当时环保问题远未成为全社会共识,最终未被采纳。当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改为建设部。环境保护部门分出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直属局。10年之后,成立环保部的呼声已经甚高,但因为当时机构改革的主旋律是削减过多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因此,1998年环保局仅仅是升格成了国家环保总局。

 [1] [2] [3] [下一页]

13、有争议的开发应依法召开听证会 

来源: 新京报 2008-3-16 □汪永晨(北京 环保志愿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3-16/011@085621.htm

  ■ 视点

  我们今天的环保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2003年9月1日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自从这部法律颁布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就成了法律赋予公众的权利;举行听证会,就成了环境保护的执法依据。

  2005年举办的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国家环保总局通过互联网对环境影响评价草案进行了全文公布。随后4月13日召开的听证会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史无前例。

  圆明园“防渗”以完全向社会公开的形式在国家环保总局办公楼举行。热心环保事业、关心圆明园遗址命运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公告申请参加了听证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证据,表达心愿,贡献了智慧。项目单位和利害关系人,在听证会上提出了证据并进行了申辩和质证。

  遗憾的是,从圆明园听证会召开到现在整整三年了,有关环保的国家级听证会仍然寥寥。

  如今,我国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特别是一些水电项目,有些甚至是在世界自然遗产之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地农民已经被移民了,可这些项目的环评报告却在民间一而再,再而三提请公示后,依然难以做到,听证会难以召开。一些大型项目为了开工,甚至可以改划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的范围。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了发达地区,正在向偏远,落后,生态更加脆弱的地方迁移。环评报告的公示,听证会的召开,在这些项目前,行同虚设。

  保护环境重要,还是发展经济重要,这些年来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

  应该说当然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做什么都应依法行事。《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中提出的公众参与,听证制度,在现实中为保护环境发挥了多少作用?这些法律又保护了多少公众的利益呢?如果没有起到作用,如果没能保护公众的利益,就要问问为什么?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今年五一就要正式实施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过:这一办法是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积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公众是环境保护最大的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就是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公众行使项目建设中、企业排污的环境监督权,而不是在造成既成事实后产生冲突,缓和与化解因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

  知情与参与,是公众的权利,更是目前难以解决的很多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14、亟待扩权的中国环境保护部 

来源:金融时报 2008-3-17

http://www.zzdnews.com/xwgz/200803/9053.html

面对地方经济利益的强大力量以及环保执法权力的有限空间,如果不及时进行制度性扩权,中国未来的环境部,即令换了帽子,其既往面临的捉襟见肘的尴尬恐怕仍然难以消失。

中国“两会”期间公布了将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的计划,无疑给缓解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增添了一抹曙光。在几位省部级地方大员拿官职作为“节能减排”达标的承诺抵押之后,中国政府关于扭转既往发展模式的决心,再次收获更多的证明。

国际义工组织者、丹麦人Lotte还记得她 1990年第一次来中国时的场景:站在浦东的地头,和她对话的,不是今日在各个跨国银行供职的匆匆白领,而是荷锄耕地的江南农夫。彼时的Lotte想象不到,中国之后的18年,会发生这样惊人的变化。此时的中国,正在为如何扩大对外出口想尽办法,不像今天正为过量的顺差担心。

持续30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然而,这个向来对环境和气候极为依赖的农业国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却令人痛心地陷入环境高危状态——在消耗了数量惊人的煤炭、石油、钢材以及水泥等建材后,中国创下了另一个记录: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

面对地方政府气势如虹的增长需求,环保部门的令箭或提醒,常常被更强的呼声所掩盖。在各个诸侯的经济“军备竞赛”当中,官员由地方任命的地方环保机构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协助”通过有关环境测评。而在北京的国家环保总局,面对地方经济的破坏型扩张群像,焦急之中,手段有限。

国家环保总局的高级官员曾向有关媒体证实:被中国先民列为四大母亲河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几乎所有支流要么坏死,要么干涸;9个大湖,7个的水质已是五类以下。而大城市集中的华北平原地区,则形成了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大漏斗。

环境风险高发期在中国人均收入远远不及西方之时,提前来临。著名的松花江污染,几乎酿成国际性事件。其后,水污染事故几乎每两天一次的速度发生。大批分布在江河湖海左近的污染性工业项目,令中国业已脆弱生态处于危险的包围之中。

恶化的环境,令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空前的压力。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前提下,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须尽快完成的作业。

在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之后,中国试图将其飞速的增长快车纳入健康的方向。3月11日公布的中国内阁改革方案中,主管环境保护的国家环保总局计划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在众多或合并或削权的机构调整声中,环境部的高调升格令人瞩目。这是中国在本国环境态势已退无可退的境地下,做出的危机抉择。中国环境部的亮相,既让国际社会期待,也让观者暗自担心:几百人的编制,面对如此广泛、复杂的环境透支能否胜任?

在官方开始采取战略性措施扭转中国环境的危险现实之前,形式多样的民间机构已经开始在为恶化的环境预警或干预。普通百姓也意识到,环境生态问题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不能听之任之。被认为是中国公民社会逐渐发育的几个标志事件,比如非政府组织在怒江大坝项目上的干预行动,厦门PX项目风波,上海市民反对磁悬浮延长项目的和平散步活动,提前在民间推动了对环保问题关注的预热。手段相对有限的国家环保总局对于民间力量介入环保,曾表示了罕见的欢迎。环保总局的官员也高调表示,NGO是环保部门的天然盟友。

相较于民间环保力量的风生水起,官方监督机构的力量则显得长期亏缺。幸运的是,此次发展政策调整,已被列入中国统一的战略规划。刚性的节能减排指标被分到各省的考核指标之中,因危机而产生的压力传递透过中国紧密的行政系统,应能产生巨大的调试效应。

然而,中国增长模式的改变,尚需相当的时间或金钱成本。而中国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实,使得产业淘汰更新显露出由东向西迁移的痕迹。在沿海业已富裕的地区提升门槛、逐步把可能带来环保麻烦的粗放型企业淘汰出局时,或许在欠发达的西部,正是地方部门欢迎的新经济增长点。

即使在沿海地区,一些能给地方GDP带来增益的大型项目,在官员有限的任期内,匆匆上马,以尽快形成政绩。广州南沙的石化项目,因未经环境测评便露出上马迹象而受到当地媒体的批评。环保部门在此风波中的缺位,再次传递了令人担心的信号。

目前人数只有美国环境署六十分之一的中国环保部,在获得更多扩权,特别是获得针对地方行政决策的有效否决权之前,要扮好中国环境监督领军者的角色,显然十分困难。

中国环保,必须升格与扩权同步。这种扩权,一方面是为官方的环境保护部授予更多的有效行政手段,包括对地方立项的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则应向来自民间的环保行动提供更大话语和活动空间,以形成广泛的监督网络,填补官方监管的空白点。

15、"摘帽子"工程?节能减排考核不妨多些暗访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3月17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7005608.html

  2008年3月11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就环境资源和节能减排问题答记者问。(3月11日新华网)

  此前,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曾说过,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就是“摘帽子”工程。不仅如此,解振华指出,今年5―6月份,国务院要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公布。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要作出说明,限期整改,而且这一年不能评先选优,也不能给予其他的荣誉称号。另外,对这个地区和这个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最后的结果还要交给组织部门和国资委,作为对各省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摘帽子”工程不仅要摘主要责任官员的“乌纱”,还要“摘”当年的先进和荣誉称号,更要“摘”批准当地部分新上项目的“印把子”。

  今年3月和6月分别对政府和企业进行考核,笔者建议检查考核中应做到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既要明查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更要暗访现场,重点检查依法关停的排污企业关停了没有,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有无恶意偷排污染物的现象。从违法的主观性与技术性角度看,私设暗管偷排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不仅影响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考核组应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各地污染源现场进行暗访,先“捉活的”再说话。

  同时,对当地群众进行随机的民意调查,听取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了解节能减排的细节性举措到底落实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考核组应对直接责任人采取追责制度――完不成指标,除省长辞职外,只要发现监管者失职的一律层层级级追究到底。如对恶意排污、造成一定后果的企业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应依法究责,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对根据偷排案件线索发现的地方环保部门懈怠监管,失职渎职行为的逐级问责,绝不因为地方行政首长摘了“乌纱”,就“保护”了其他监管失职人员。

  只有采取明查暗访与民意调查,对偷排放负有环境监管失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直至依法追究刑责,才能保障节能排考核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才能督促环保部门有效地遏制恶意排污行为,才能使失职渎职者有切肤之痛,才能使节能减排真正成为“摘帽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