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1
三月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两会专递:
1、法制日报: 人大代表建议:应当确立水域污染公益诉讼制度
2、中国网: 环保总局正在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3、人民网环保频道: 张力军:中国政府对奥运空气质量的承诺可兑现
4、人民网环保频道: 解振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监管处罚力度没到位
环境资讯:
5、新华网: 环境专家称污染严重工厂在奥运后也不应再开工
6、新华网: 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获近91亿元国家投资
地方信息:
7、西双版纳广播电台: 多项保护措施让稀有鱼类再现澜沧江
8、人民网-人民日报: 甘肃将投资19亿元拯救敦煌绿洲
9、新华网: 西藏自治区政府禁止发展重污染高耗能工业
重大水事:
10、China Foto Press: 组图:黄河兰州段来水量减少河床裸露
人与自然:
11、今日早报: 国宝镇海棘螈再次面临生存危机
专题报道连载故乡的河-洞庭湖篇:
12、中国经济时报: 步履蹒跚的环洞庭湖经济圈
深度报道:
13、广州日报: “周老虎”余波未了 “野雪豹”视频又现
14、新京报: 水量分配方案欲解永定河争水困局
环境时评:
15、南方都市报: 没有河流的故乡
16、长江商报: “环保部”需要公民权利的呼应
1、人大代表建议:应当确立水域污染公益诉讼制度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3299.html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陆源污染而造成的跨省水域污染纠纷时有发生,虽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但从实践看,由于界属问题、地方保护等原因,推诿扯皮现象较为突出,尤其跨省纠纷的协调统一处理难度大,污染事故很难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从司法层面观察,跨省界流域水污染案件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在诉讼管辖制度的设计上,对跨省污染水域案件审理的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为此提出建议,为及时解决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国家应完善有关法律规定:跨省水域污染案件应由海事法院进行统一审理。
今天下午在浙江省代表团驻地,记者就这一话题,与齐奇代表进行了对话。
记者:据您了解,我国目前因陆源污染造成的跨省海域、水域污染的现状如何?
齐奇:当前,陆源污染海域及与海相通可航水域污染现象比较严重。以渤海为例,据资料反映,该海域内污染90%来自陆源,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从50余条河流不断涌入渤海,每年高达28亿吨,其中污染物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7%。彻底根治渤海环境污染,需要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再如长江,污染也日益加重,长江流域水上事故接连不断,陆源污水排放造成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加剧了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
记者:跨省水污染确实比较严重,相关纠纷的数量想必也是较多的。目前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纠纷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齐奇:此类纠纷涉及利益面广,尤其对民生的影响很大。作为司法机关,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权利的救济渠道是否畅通,司法保护是否充分等问题。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尤其是跨省界纠纷司法救济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地方普通法院对此类案件在处理上受到制约,一些案件或许可以受理,但客观上存在难以进行进一步处理的情况,由此出现推诿现象。同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海事法院管辖的水域污染案件仅限于船舶生产、作业所造成水域、滩涂污染等类型,不包括陆源排污而造成的水域污染。
二是根据我国诉讼法律制度,对水域污染的司法保护需要有人代表国家或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而目前,涉水管理的行政机关虽然很多,有水利、环保、土地、林业、农业、海事、渔业、海洋、交通等部门。但是,由于这些部门之间权力分工不甚明晰、职能存在交叉,由谁来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行使诉讼权利,我国法律、法规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对此类纠纷,我们甚至可以说,大量受损的权利处于无司法救济和保护状态。
记者:你为什么建议跨省污染案件归海事法院管呢?
齐奇:目前,我国有十个海事法院,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主要港口城市,具有按水域、跨行政区域设置的特点,对我国水域资源保护具有独特的管辖优势:
一是海事法院的管辖区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具有对水域污染包括陆源污染水域案件行使专门管辖的优势,可以从法律机制上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二是海事法院法官具有审理海上污染案件的经验和专门的法律知识与技术知识,能够高质量地审理陆源污染水域案件;三是建立海事法院整体上对水域污染案件专门管辖诉讼制度,可以有效地节省国家司法资源,避免管辖冲突,统一司法标准,保证司法公正。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完善?
齐奇:为加强陆源污染水域案件的司法管辖,促进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我国陆源跨省污染水域法律制度和诉讼管辖制度,建议:
一、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对我国陆源污染水域案件的司法管辖现状进行调整,解决陆源污染水域案件管辖不明确问题,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对全国水域内发生的陆源污染水域纠纷案件实行专属管辖。
二、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水域资源保护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对陆源污染水域等水域污染诉讼中公益诉讼等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我国水域污染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空白,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我国水域污染公益诉讼制度。(记者 陈东升)
2、环保总局正在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来源:中国网2008年03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1/110815123409.shtml
中国网消息:3月11日上午10:00,发改委谢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就就环境和资源、节能与减排问题举行记者招待会。以下为部分内容摘要。
[中国环保报社记者]:在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温总理提出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两年过去了,在推进历史性转变方面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张力军]:在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温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
[张力军]:这三个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
[张力军]: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两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三个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环境与经济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环保工作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思想认识上有了逐步地提高。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科学发展看环保、和谐社会看民生。”这点充分说明大家对经济与环境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
[张力军]:四是综合运用多种环保手段。两年来,国家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加大了执法的处罚力度。首次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了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等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国家环保总局还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正在进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进行中国环境战略研究,进行重大水专项的科研工作。这些都为我们环保工作实现“三个转变”提供了支持,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当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对“三个转变”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一些中央提出的政策在地方的贯彻上还有一定的不完善或者不到位的地方,环境的监管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总理提出的“三个转变”落实,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克服的。谢谢。
3、张力军:中国政府对奥运空气质量的承诺可兑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3333.html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专电 (记者张莉)今日上午10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在人民大会堂就环境和资源、节能与减排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张力军表示,专家预测,保障措施全部到位后,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是有保障的,是可以兑现中国政府庄严承诺的。
张力军说,2001年7月,北京申奥时,中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作出过庄严的承诺,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每天北京市要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二是要致力于北京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三是在奥运会期间,这四项污染物的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也就是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三项承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进程。第一项承诺已经兑现,北京市现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空气环境监测体系,每天都对四项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并在主要新闻媒体上发布;第二项承诺应该说也已经兑现,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完成了13个阶段、200多项的治理任务,总投资1200多亿元人民币,使北京市现在的空气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已经达标,可吸入颗粒物也大幅度下降,北京蓝天的天数已经由1998年的100天,达到去年的246天;第三项承诺就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四项污染物指标要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目前,三项指标已经达标,还有可吸入颗粒物这项指标,虽然有了明显地下降,但是还没有达标。针对这个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市政府、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要保证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除了北京自身因素之外,北京周边省市的污染物也会对北京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联动,进行综合整治。所以,北京市、国家环保总局和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市自治区政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共同编制了29届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这个措施经过专家讨论之后,已经国务院批准执行。
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在奥运会之前,六个省市都要在燃煤污染治理、火电厂脱硫和脱硝、建材企业、水泥、化工、钢铁等企业进行治理,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第二个方面,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地区,要对一些企业实行停、限的措施。山西、内蒙古和山东也要对燃煤污染根据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适当限制,实现六省联动来保障北京的空气质量。
张力军表示,保障措施发布之后,六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到目前为止,保障措施中所规定的治理任务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大多已经完成。6月底之前会全部完成保障措施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专家预测,保障措施全部到位后,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是有保障的,是可以兑现中国政府庄严承诺的。
4、解振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监管处罚力度没到位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3494.html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专电 (记者张莉)今日上午10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在人民大会堂就环境和资源、节能与减排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解振华表示,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还十分严峻,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改变,而且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还没有到位。
解振华称,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突出的位置。2007年推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节能减排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但是尽管我们做了努力,节能减排的形势还是十分严峻,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还没有改变。我们的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还不足,节能减排的一些重点治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工作层面看,还存在着认识尚没有完全到位,政策机制还不完善,所以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还没有全部激发出来。
再就是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还没有到位,加上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节能统计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从目前看,“十一五”后三年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节能的任务,要保证每年平均单位GDP能耗降低5%以上,减排任务,把总量减少到7%以上,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解振华强调,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落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主要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十条任务,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今年比去年节能减排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
5、环境专家称污染严重工厂在奥运后也不应再开工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77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秀琼 葛素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10日在北京说,关闭北京周边污染严重的工厂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
他在此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迎奥运环保不是“面子工程”,“如果是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是奥运期间关闭的问题,而是要在奥运之前就关闭,而且奥运会结束以后也不应再恢复”。
他说,北京奥运是一个促进环境改善的契机,但中国的环保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对于高污染企业的搬迁,王如松说,这类企业应该集中在工业园区,采取比较严格的环境管理,使其达到排污标准,而不能简单地让它们“上山下乡”,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关闭污染严重工厂,要注意解决好工人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
王如松同时表示,北京生态用水短缺比生产、生活用水短缺形势更严峻。在对供水地区生态补偿到位的情况下,适度从外地调水应急以保证北京的生态安全是必要的。但长远来看,海水淡化比大规模调水的成本更低。
6、新华网: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获近91亿元国家投资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71
新华网重庆3月10日电 (记者 张桂林)记者从重庆市政府获悉,由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日前正式印发实施,规划中涉及重庆库区及相关区域的治污项目达到271个,规划总投资约90.8亿元。
据了解,新修订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涉及重庆境内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置项目有13项,规划投资19.3亿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2个,规划投资6.7亿元;库区重点镇污水处理项目74个,规划投资9.9亿元;库区重点镇垃圾处理项目71个,规划投资7.6亿元;库区支流综合整治试点项目8个及后续项目11个,规划投资14.1亿元。
此外,规划还涉及重庆库区及相关区域工业污染治理项目86个,每年预计可削减COD(化学需氧量)3.3万吨,规划投资20.5亿元;船舶流动源污染治理项目4个,规划投资10.1亿元;库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投资1.4亿元;库底及漂浮物清理项目规划投资约1.2亿元。
7、多项保护措施让稀有鱼类再现澜沧江
来源:西双版纳广播电台 2008-03-10
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08-03/10/content_12659360.htm
今年入春以来,记者发现景洪市辖区内的大小河流,少了往年撒网捕鱼、甩杆垂钓的现象。据了解,今年二月一号到四月三十号,澜沧江景洪市辖区的江段迎来第二个禁渔期。江中无人、岸边无网、市场无江渔,便是景洪市春季禁渔要达到的目标。禁渔期制度在实施一年来,西双版纳境内澜沧江水系鱼类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人为破坏沿江生物资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致力于澜沧江流域的保护,2003年出台了《澜沧江保护条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澜沧江的生态资源。勐腊、勐海县和景洪市先后对辖区内的江河,实施了渔业分段承包管理,动员江、河两岸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野生鱼类保护。2007年,景洪市又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扶持好渔业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禁渔期管理的宣传力度和检查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春季野生鱼类产卵繁育场所,保护了澜沧江水系的野生渔业资源。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苏有才介绍说:“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前几年处于捕捞强度过大,鱼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地处沿岸六个国家的上游,每年春季,澜沧江·湄公河下游的多种鱼类都回到上游来产卵,所以我们实行了禁渔区制度。现在我们采取了禁渔期制度、人工增殖放流、河道分段管理三位一体的保护措施。06、07年我们已经往澜沧江人工增殖放流鱼苗65万尾,还在大渡岗乡的南满河投放了一些甲鱼苗。今年计划还要向澜沧江人工增殖放流40万尾,我们在努力恢复野生渔业资源。”
全州一系列的水生资源保护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群众自发抵制违规捕捞和举报违法捕捞行为增多,协助渔政执法办案事例也有所增涨,全州电、炸、毒鱼违法案件逐年减少。同时促进了全州各乡镇渔业生产和沿河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澜沧江水域水生动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然野生鱼类品种逐步增多,原来面临灭绝的鰋、双孔鱼、四鰓鲅、中国鲒鱼、后背鲈鲤等被列为国家的名贵鱼类产品,以及一些我国仅分布于西双版纳澜沧江段的珍稀鱼类品种,目前已经在西双版纳州境内的澜沧江内重现。(完)(欧美华)
8、甘肃将投资19亿元拯救敦煌绿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2246.html
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立项实施、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启动、宾馆饭店节水器具改造正在进行……面对生态恶化的严峻现实,甘肃省敦煌市群策群力,防风治沙,关井压田,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得到了省政府批准,共涉及项目20个,总投资19.33亿元。
近年来,莫高窟面临风沙威胁、月牙泉水位下降、湿地萎缩,库姆塔格沙漠正在以每年1至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2006年4月7日,本报关于敦煌面临沙漠化威胁的报道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两次亲临敦煌调研,要求敦煌市竭尽全力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决不能让敦煌重演“楼兰”悲剧。敦煌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的头等大事,确定了“治标与治本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兼顾”的治理思路。
敦煌市主要从推行节水措施入手,着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业节水上,关闭机井167眼,压减耕地2.48万亩,遏制了提取地下水的势头;在城市节水上,引进推广节水器具,全市1/3的宾馆饭店完成节水器具改造,完成居民水表出户改造8000多户;在工业节水上,督促新上钒生产加工企业全部采用了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在绿洲内部,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已经遏制;在绿洲外部,12处大型风沙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
“引哈济党”是拯救敦煌生态的治本之策,该工程环境评价大纲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此项工程实施后,可从根本上解决敦煌地区地下水位及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问题。(记者曾华锋)
9、西藏自治区政府禁止发展重污染高耗能工业
来源:新华网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1479.html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发出关于节能减排通知,要求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禁止发展造纸、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
西藏工业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在上工业项目时更应考虑污染和耗能等因素
“禁止”、“控制”、“限制”和“鼓励”成为西藏节能减排的关键词,除了禁止发展造纸、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之外,西藏还将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限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鼓励先进工艺应用。
西藏将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中型矿山企业,着重搞好拉萨市周边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周边、重要公路干线、铁路沿线和重要水源地的小矿产、小选矿厂的清理工作,关闭或转产拉萨市周边污染大、能耗高的小水泥厂。
10、组图:黄河兰州段来水量减少河床裸露
来源:China Foto Press 2008年03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8-03-11/101215122801.shtml
2008年3月10日,黄河兰州段河床裸露,来水量减少。
2008年3月10日,黄河兰州段河床裸露,来水量减少。
2008年3月10日,黄河兰州段河床裸露,来水量减少。据有关部门介绍:今年凌汛期,黄河包头段遭遇40多年来最严重凌情,近期又是黄河宁夏内蒙古河段防凌开河的关键时期,刘家峡水电厂按照黄河防总调度要求,严格控制水库下泄流量,为宁夏内蒙古河段平稳开河创造条件。目前,刘家峡水电站每天出库流量控制在300立方米/秒以内,确保黄河安全度过凌汛期。目前刘家峡流量减少,致使黄河兰州段河床裸露。(冰涵)
11、国宝镇海棘螈再次面临生存危机
来源:今日早报 2008年03月1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1/045415119452.shtml
1500万年前诞生,目前野外数量仅500尾,大雪重创仍在冬眠的它们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以百计算时,即为濒危物种。
在北仑的瑞岩寺森林公园里,生活着宁波特有的两栖类物种——镇海棘螈。这个与大熊猫一样古老的物种,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属极度濒危物种。公园管委会主任陈君如介绍,其野外数量目前仅有500尾。
日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主席李丕鹏博士专程赶到宁波,勘踏镇海棘螈保护核心区。他临走前忧心忡忡地表示,今年的一场大雪,让镇海棘螈再次面临生存危机。
它是地球古老的居民
镇海棘螈生活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区,早在1500万年前就诞生了,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它白天很少活动,晚上出来,以蚯蚓、蜗牛、小型螺类、蜈蚣等为食,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为冬眠期。它4月产卵与青蛙卵相似。小棘螈必须在水中生活58-88,上岩后永远不再入水。成年棘螈体长7-8厘米,头部大,四肢细长,尾侧扁,常年在溪流边栖息。
70多年前,著名的动物学家张孟闻先生,在镇海县城湾村发现了它,当时定名为镇海疣原,可惜唯一的标本因日军侵华而遗失了,此后50年在城湾村再未发现该种标本。
幸运的是,1978年,浙江自然博物馆教授蔡春抹先生在镇海(现属北仑区)瑞岩寺附近,再次发现了镇海疣原。第2年,蔡春抹等人又采到了标本,因中国仅存该区域有此物种,它又属蝾螈科中典型孓遗类群,故名镇海棘螈。
1989年,镇海棘螈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两栖动物中最高保护等级)。
研究价值媲美大熊猫
李丕鹏博士介绍,早在10多年前,中科院和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专家长期观测后发现,镇海棘螈繁殖群体仅存350尾左右,种群数量比大熊猫、新疆北鲵等极度濒危物种数量还少,甚至有专家认为,镇海棘螈的存在价值和它在动物演化中的研究意义,不亚于大熊猫。
棘螈现存两种,一种就在我国的北仑。
由于镇海棘螈行动迟缓,迁移能力很弱,因此它们对所在的环境依赖性甚强,一旦必需的繁殖水域和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会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甚至可能在该地区灭绝。
人工放养上千尾幼螈
1996年开始,宁波市林业局和北仑区政府联合开展镇海棘螈保护工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当时保护区核心区域只有200平方米。2002年开始,这项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局支持,保护区范围扩大到1.5平方公里。
2001年北仑林场建起了繁殖保护区,并限制周边经济林使用农药、化肥。
专家们还在成都建立了室外人工繁殖场,人工繁殖镇海棘螈获得成功。陈君如介绍,这几年,他们已将上千尾人工繁殖和饲养的幼螈标志后放回大自然,有效增加了种群数量。
北仑选它当女排吉祥物
为让市民更了解这种珍贵的物种,北仑还将2005-2008年中国女排主场吉祥物定为“圆圆”,它的原型就是——棘螈。
即使这样,镇海棘螈的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陈君如说,青蛙、鸟类都是它们的天敌,还有每年的台风,也威胁着它们的栖息地,特别是台风“云娜”登陆期,恰好遇到镇海棘螈的繁殖期,“虽然及时采取了措施,但还是影响到了种群的繁殖。”
前不久的大雪,又让专家们感到担忧,李丕鹏博士也因此专程来到宁波。他介绍说,因为镇海棘螈冬眠时,藏在土壤表层,经历这么长时间低温,也不知道有多少能存活下来。
12、步履蹒跚的环洞庭湖经济圈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2008-02-20 ■龙昊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20/content_7636530.htm
曾热闹一时的环洞庭湖经济圈话题2008年初再度被提起。1月18日,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院长助理王义高建议,开凿津市至石首大运河,打通西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
为了这个建议,王义高花了5年时间到湖南、湖北两地进行实地考察。他说,有了这条大运河,洞庭湖又多了一个长江出海口,将现在的“L字型”洞庭湖改造成“U字型”的洞庭湖。这样我们的洞庭湖就有了东西两个具有经济价值的出海口,并以此构成了“环洞庭湖经济圈”。
两年前,声势浩大的环洞庭湖经济圈话题引人注目——中部崛起的政策优势、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之产业的内移等因素,环洞庭湖经济圈似乎呼之欲出。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如今,环洞庭湖区横跨鄂中南和湘北,城市密集,在这一地区环绕着湖北的荆州、松滋、石首、洪湖,湖南的长沙、益阳、常德、津市、岳阳、汨罗、沅江等十余座城市。因此有人认为,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很重要的是要看洞庭湖经济的表现。
一直胎动的环洞庭湖经济圈却迟迟不见生产?
定位
洞庭湖区治理开发利用滞后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主要原因在水患,也是困扰“环洞庭湖经济圈”崛起的首要因素。加之湖区水系复杂,泥沙淤积严重,湖面萎缩,蓄洪能力降低,灾害频繁,开发利用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我国对洞庭湖一直是按调蓄湖泊定位治理。尽管此间对洞庭湖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提出过许多重大设想与研究,但被相关部门认为在三峡工程建成前不宜采取。
随着长江三峡建设的完成,为深入治理和开发利用洞庭湖区带来新的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张忠法建议,国家要改变治理洞庭湖的思路和支持发展方式,发挥所处中国心脏的区位优势,建立防洪和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化的新样板,把洞庭湖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并全面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人湖之争
第二届长江论坛长沙宣言认为,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河湖泊水系复杂。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区人水争地,泥沙淤积,水质恶化,湿地萎缩,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破坏,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给湖区生态系统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了洞庭湖区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人认为,由于洞庭湖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管理机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了严重的各自为政和相互制约等问题。因此,环洞庭湖区形成统一管理局面是紧迫的事情。
出路
对于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出路,形成了大致一致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一个共同发展的链条。“在环洞庭湖城市圈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圈,既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行政中心的发展模式,符合跨区域合作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实现以城市为点,以交通为线,点线结合辐射城乡。”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曾著有《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他说,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设,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如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四水(湘、资、沅、澧)与三口(长江三大口岸)的关系、蓄洪与泄洪的关系、冲刷与淤积的关系、湖南与湖北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动作
近年来,湖南加大对洞庭湖污染的整治力度,特别是污染大的小造纸企业,实施严格的关停措施。236家造纸企业关停234家。国家环保总局检测报告显示,洞庭湖水质等级已由鱼类无法生存的“劣五类”上升为人类可正常饮用的“优质三类”。
根据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初步规划,在2030年以前,洞庭湖区要达到根本治理,兴利除弊,防洪减灾,使洞庭湖区水利走向良性循环,共需投入990亿元,年均投入30多亿元。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洞庭湖的保护、治理与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的目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更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推进。2007年4月形成的《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第二届长江论坛长沙宣言如是说。(明天请继续收看无河的故乡-如海河)
13、“周老虎”余波未了 “野雪豹”视频又现
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03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82316.html
截图隐约可见一只周身都是黑色斑点、体型与老虎类似的动物。《成都晚报》供图
地点: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
人物:农林局副局长黄勇
3月9日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彭基泰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上,首次展示了甘孜州石渠县农林局副局长黄勇去年10月拍摄于甘孜州石渠县的雪豹视频。据悉,如果录像被证实其真实性,这将是中国第一次在野外拍到的雪豹录像,它所拥有的科研价值和宣传效应不可估量。
昨日一大早,这一新闻以《据称国内首次拍到野生雪豹录像》的标题登上了新浪、搜狐等网站新闻频道的首页。同一天,一直处在“华南虎”事件漩涡中心的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则在博客中强烈要求鉴定虎照。虎照尚且真真假假、悬疑未定,野生雪豹的视频的真实性不免也引起了争议。
昨日上午10时43分,四川网友zencheng在天涯杂谈上转载了四川当地媒体的报道。在文章开头,他写道:作为一个四川人,真得很怕这个是假的,给我们老乡丢脸。事实上,像zencheng一样对野生雪豹持谨慎态度的网友占了大多数。
拍摄者:牧民称雪豹连续出没了几天
记者联系了雪豹视频拍摄者——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农林局副局长黄勇。连线时,黄勇正下乡考察。黄勇在赶回县里的路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石渠县一直有关于雪豹的传闻,有人见过,但从来没有拍下来过。”至于黄勇自己,在农林部门工作了十几年,他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雪豹。“局里有标本,所以我才能在看到雪豹的时候认出来。”
2007年10月8日拍摄当天,黄勇为了其他事到真达乡考察。上午,一个护林员冲进办公室向他报告说:“煞!煞(藏语“雪豹”名)……”据了解,在真达乡一个藏民的远牧点,连续几天都有一只雪豹出没。黄勇说,石渠县有许多信教的藏民,大家平时对野生动物都很保护,即使遇到雪豹也不会去伤害。这次听到发现雪豹的消息,黄勇非常激动。黄勇吃过午饭,带了一台DV,在2名喇嘛的陪同下,前往远牧点。
目的地距离真达乡政府有四五十公里,海拔为3900米~4000米,汽车不能直达,在换乘了摩托车和马后,接着步行。这时,他们看到了雪豹。“看到雪豹时,它正在河边。”黄勇回忆说。借着三四十厘米高的灌木的掩护,他们悄悄往沟边挪。目标雪豹身长一米多,由于距离太远,相机拍不到,黄勇便接过DV,将镜头对准它。最近时,黄勇只和雪豹相距十多米。“当时有风,高原的风,我们都习惯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黄勇一直紧紧跟随着雪豹。
记者在这段视频中看到,画面很摇晃,能听到高原呼呼的风声和拍摄者大口大口的喘气声。镜头随着雪豹的移动而移动,不断地搜索着雪豹的行踪。镜头中,雪豹行走并不慌张,敏捷地向山上走去。途中,雪豹遇到了3头牦牛的围攻,最终逃离了“包围圈”。雪豹终于消失在远处。其间,还有几匹牧马跟随过。
黄勇说,他其实很害怕。“河边上还有雪豹吃剩下的羊骨。尤其看到牦牛袭击雪豹的时候,雪豹只对羊凶狠,遇到牦牛也没有怎么争斗。”
对于这段珍贵视频,黄勇说,他当时只想记录下来留下点资料,“告诉人家我们这里有雪豹,并没有想太多”。
【1】 【2】 【3】
14、水量分配方案欲解永定河争水困局
来源: 新京报 2008-3-11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deep/2008/03-11/021@082405.htm
方案为水权制度破冰,规定河北于枯水期须为北京供水6000万方,权益外的水量可用市场机制交易
长久以来,官厅水库一直是水权矛盾的焦点。它归属北京,却座落于河北,承载着永定河流下的水,向北京输送。
而当水资源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时,上下游水库争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目前共有270多座蓄水建筑物“拦截”在官厅水库上游。
从1996年起,官厅水库无法维持正常水位。这个设计库容为2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去年达到历史最低水位———1.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已能见到库底。
一条河的水量究竟该如何分配?
1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继黄河之后,中国第二份干流水量分配方案。作为水利部水权分配制度的一次试点,这个方案吸引了业内诸多目光。
当《方案》公布后,与水量分配相关的其他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下游官厅口渴
负责为北京供水的官厅水库位于永定河下游,去年上游的自然来水只有4145万立方米,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3月,官厅水库湖面上的冰融化,露出油黑色的湖水,掬水近鼻,有淡淡的呛鼻味道。
“基本上可以说,水库除了汛期的洪水,和排下来的工业污水外,没有其他自然来水。”官厅水库管理处党委书记赵潭说,上游的汛期排洪和工业排污往往同时进行,“也分不清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污水。总之,都是污水。”
官厅水库原为抵御洪灾而建,于1954年竣工。据水库管理处提供的资料,上世纪50年代,水库年均蓄水量为19亿立方米,之后逐年递减,1980年已不足6亿,最近两年水库蓄水量均在一亿立方米左右。
“正常库容要超过2亿立方米。”官厅水库管理处党委书记赵潭说,去年水位低得创纪录。
在2006年之前,永定河流入官厅水库的水都在6900立方米之上。到了去年,上游的自然来水只有4145万立方米,比2006年减少将近一半。
而且从永定河流入官厅水库的水,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
1997年,官厅水库曾因永定河上游工业污染问题,告别了数十年的饮水功能,只能在处理后供京西工业用水使用。
直到2007年,北京市水务局才宣布官厅水库经多年整治,基本恢复饮用水功能。
上游270余座水库争水
河北是个缺水大省,每年有巨大的用水缺口。河北张家口等地,如果仅靠降雨,农业几乎没有收获的可能
永定河的上游位于山西与河北,而河北也是个缺水大省。
河北每年都有数十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河北一不愿具名的官员说,“要保证工农业正常用水,已越来越难。”在“政府不想过多宣传缺水形象,怕影响招商引资形象”的同时,“很多担子都压到水利部门身上。”
怀来县税务局水资源中心主任汪建林说,在河北张家口等地,如果仅靠降雨,农业几乎没有收获的可能。
汪建林介绍,怀来县去年仅农业灌溉消耗的永定河水量,在5600万立方米左右,另外,还必须抽取6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地下水做补充。
地下水的过量抽取,不仅加剧了华北漏斗区的下沉,也影响了大气层的水循环,导致降水量也越来越少。
并且在官厅水库上游还出现了许多水库。赵潭说,“至少有270多座蓄水建筑物。”
这些“水库”,都修建于官厅水库之后,却截流在官厅水库之前。
这些水库修建的背后,是30年来上游经济发展的冲动。上游发展是比小麦、玉米更具经济价值的“超级稻”,和耗水耗能的能源化工企业,是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发展模式。
水利部调水援京
从2003年起,官厅水库免费从上游调水,此后河北获得的调水费从几分涨至几毛。调水让河北更加缺水,其向外省“高价”买水
在《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推出之前,同饮一河水的京冀两地经常要为水权进行协商。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对这种协商关系的解释是,在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之前,北京从山西河北调水,多使用行政手段。
从2003年起,在水利部的帮助协调下,官厅水库便开始从上游调水,河北一名官员说,“一开始还是免费的。”
次年,北京开始付费买水,“起初一方水几分钱,现在涨到了一毛多。”河北水利厅水资源中心工程师李巍说,这些费用主要是为当地的输水行为进行补偿,“这都是象征性要的,并不能体现水的价值。”
水资源中心主任冯谦诚曾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官厅水库免费得水后,卖给京西企业,每立方米水可卖1.2元。
对此,官厅水库负责人说,卖水事宜由北京市水务局操办,“据我所知,有的企业买水的价格只有三四毛。”而每卖出一方水,该水库可获7分钱的回款,以及其他补贴。
而随着河北的地区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也在日益攀升。近三年内,河北输给官厅水库的水也在锐减。2005年,山西河北通过永定河给北京输水6095万立方米,到了2007年,只有1846万。
调水导致了北缺水情况的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向外省市买水。
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中心主任冯谦诚介绍,河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要向山东买黄河水。在以几分钱甚至无偿输给官厅水库的时候,河北则要以0.8元一吨的价格从山东买数亿吨水。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坦承,这样的调水压力非常大。他说,“这几年,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协调河北、山西向北京集中输水,他们都发扬风格放水,近年来每年平均输出7000多万立方米,5年累计输水3.5亿立方米。”
输水6000万方是否合理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方案是按照多年的降水量分析得出。具体每年还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协商办理
为了改变水利部利用行政手段调水的局面,国务院推出《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对于该方案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官厅水库党委书记赵潭对方案寄予一定希望。因为《方案》规定,在正常年份,河北省须保证出境水量达到3.0亿立方米。即便是在特殊枯水年份,河北省也须保证出境水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
所以,若按《方案》,像去年这个特殊枯水年份,官厅水库所获得永定河的水量就会多出1855万立方米。
而河北水利厅水资源中心一专家则认为,要保证北京6000万立方米的得水量,上游的压力会非常大。
河北是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全国平均值1/7的缺水大省,从1999年来一直干旱。
进入21世纪的几年来,河北只有2003年和2004年属于水量偏丰的年份,其余都属于枯水年份。
有专家质疑,本世纪前7年,官厅水库共接到上游自然来水68838立方米,年均9834立方米,达不到方案中提到的一般枯水年份的1.5亿立方米,更谈不上“一般年份”的3亿立方米,如何保证方案能顺利实施?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是按照多年的降水量和来水量等一系列历史数据分析得出的分水方案。并且分水方案是一个宏观的总体框架,具体每年还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由相关省市协商办理,确定年度实施方案。
期待为水权制度破冰
方案明确了各地在水资源方面的权益分配,北京在获得规定的水量后若仍有需要则须花钱买水。但如何买卖还依旧是个问题
对国务院批复的这份分配方案,北京和河北两地的水利官员都表示是一次进步。《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中指出,分配原则以公平、公正为基准。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对媒体表示,该方案明确了各地在水资源方面的权益分配问题。.之前,北京从山西河北调水,多使用行政手段,今后就得结合经济手段,“北京需要水,也要花钱买。”
在没有水量分配之前,北京不知道自己将得到多少水,河北不知道自己还将要支援北京多少水。
“水权分配制度是将跨区域的河流水量,按照科学依据,划给各行政区域,以避免大家各自为政引起的纠纷。”河北水利厅水资源中心工程师李巍说,“各地再有水量的调整,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我国南方不少地方早就开始了跨地域的水买卖,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权交易。”李巍认为,水权要交易,首先要明确各地的水量有多少。
为了补偿从河北地区取水,北京也在这几年内,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北京在密云水库上游的张家口等地,一亩地补偿给当地农民450元推行节水的“稻改旱”工程,被认为是水权补偿机制的探索。
河北一名官员说,“北京领导也经常到张家口承德一些地方拜会当地领导,还支援不少资金和项目。”
国务院在《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复中还表示,在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展开水量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赵潭说,配水之后的水权交易将是水权改革的仍须解决的问题。
交易和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更多的智慧。”赵潭举例说,水量分配方案实施后,一方水在河北如果能产生一元的效益,在北京能产生5元,北京就可以买来,让水创造更多的效益。“关键是,怎么分享这4元钱,从河北买方案外的水,价格由谁定?”
赵潭认为,对于一次试点来说,这些问题也许才是试点的价值所在。
□ 本报记者 孙旭阳 钱昊平 北京 河北石家庄报道
15、没有河流的故乡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8-03-10 汪永晨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803100051.asp
刚刚看到汉江发生污染,20万人没了水喝,又看到山西临汾村民集体向污染企业下跪;刚刚看到黄河兰州段油污水冒起气泡,就又看到广州市流花湖蓝藻爆发,为50年来首次出现。
最近正在召开的两会上,让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感到触目惊心的数据是:我国的COD,即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世界第一,碳排放世界第二,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被中国先民列为四大母亲河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几乎所有支流要么坏死,要么干涸;9个大湖,有7个水质已是五类以下。还有中国的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化学物质处理率不足30%。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其中1/3的城市空气是严重污染。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一半多的城市空气不达标,山西几乎全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
2006年,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组织的“江河十年行”在四川康定木格措采访一位65岁的老人时,他说:这里我小时候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随后我问了同行的12位记者,家乡的河现在和小时一样吗?所有的人不管是来自广东,山东,江苏还是北京的,无一例外,说的都是小时家乡的大江、小河如何清澈,如何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现在,家乡的河脏了,干了,没了。
木格措是贡嘎山中的一个高山湖泊,至今原汁原味。那里原住民的生活在外面人看来也许不那么富裕,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得很快乐。去年蓝藻大爆发的太湖,是中国经济开发的模式,当地人口袋里的钱也是满满的。可是近年来的污染发展到打开自来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臭的。
什么是富裕,什么是幸福?难道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就听凭家乡的大江,小河脏下去,干下去?这样的经济发展还能持续多久?这样的生活还能让人坚持到哪一天?
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也成了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其实,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都发生过造成极大伤害的污染事件。中国本应具有后发优势,在人家走过的弯路中吸取教训。可是没有,诸多的原因,使得我们的污染事件来势更猛,更严重。
用法律制约污染,是国际上通用的办法。美国从1973年就开始实施清洁水法案,这项法案的实施已阻止数十亿磅的污物排入河川,来自工厂、下水道污物处理厂和土壤侵蚀的污染也大幅度减少。欧盟在1970年就开始制定了保护水源和河川的政策,当时主要通过立法保护来自河川及其他水源的水的品质,并集中力量制定水质标准,严格规范饮水的品质及海水与河水的品质。到1990年,欧盟已开始就一般的水源进行管理,目前欧盟正在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防止水污染。以色列不仅有水污染控制的严格法律,而且非常重视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国外,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部十分完善的水法,他让人民遇到有关水污染的问题时有法可依。而我国,现在却正需要这样一部完善的水法,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和工厂的制造过程等,以减少水污染。
防止污染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常常有动力达到妥协,但公众利益会受到损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污染事件让我们看到,当地受到影响的社区一定要参与进去。要执法必须突破利益关系。从个人的经济利益来说,大的权力和资本正日益结合起来,他们联起手来,里面的利益关系比以前还要复杂。我们要突破利益关系,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
积极致力于防治污染长期机制的建立,是防止一次又一次污染大爆发的举措。针对目前一些企业敢于有法不依,保护环境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是不可或缺。
没有鸟叫的春天是寂寞的,没有河流的故乡呢?(作者系知名环保人士)
16、“环保部”需要公民权利的呼应
来源 : 长江商报 2008-3-11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8-3-11/81454.htm
在全国政协中共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表示,环保总局将升级为“环保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有力量,更方便。(3月10日《京华时报》)
国家环保职能部门由“局”而“部”,是一个人们期待已久的好消息。观诸近年来环保总局一系列相当惹眼的动作,如动用区(流)域限批、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推行绿色GDP与“绿色信贷”等,都见证了环保总局的某种“扩权”冲动,当然也极大地表达着环保治理的热情。
但对于中国的环保治理而言,“环保部”是不是一剂足以济世的良药?一个“环保部”要有多大的权力,多少的人力物力,才能抵达并且遍及每一处忧伤的河流,每一处阴霾的天空?又如何一一抚慰那些像山西临汾吴家庄那些跪倒于污染企业门前的村民的悲痛?而那些更加隐匿的污染,又总是会在权力所及之外暗流汹涌。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治理?过往与现实经验已经昭示,公共权力的运用永远离不开公民权利的响应。因此,如果说“环保部”意味着权力体制的理顺,那么更重要的,是以权利体系呼应权力体制。
公众才是环保的主体,这已是一个不惮于重申的环保观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身在其中,更因为一种切身的利益与共同的诉求,总能激发他们更大的监督与制约的力量,从而在环保博弈中真正发挥有效的制衡作用。
如果说过去环保总局曾经一次次上演“孤军奋战”之悲情,其实质就在于因为重重隔阻,使得这种治理无法得到民众有效的响应。而观诸近年来一些地方环境恶化、环保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实质亦在于未能有效保障来自公众的制衡之力,使得公民环保权利与诉求被漠视乃至被抛弃。既使在相关法规明确公众的环保参与权,但它仍处于某种并不确定的状态。厦门PX事件固然以公民权利的胜出作为结束,但PX项目未予民意考量即开工上马的情形,依然是权利倍感尴尬之所在。这样的尴尬,前不久又在广州南沙炼化一体化项目上出现。一种不确定的权利,如何对一种不可遏止的、扭曲的逐利冲动进行博弈?
因此,环保升“部”所带来的治理期待,还应当体现于公民权利体系的确立、对权利行使意愿的激发之中。而我们也相信,在环保总局实现由局而部的权力升格之后,一个完整的公民权利体系亦将实现对“环保部”的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