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三月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两会专递:
1、京华时报: 政协委员:环保总局将升级为环保部
2、人民网-京华时报: 我国正研究开征环境税 排污权要有偿取得
3、新华网: 李烈荣委员:中国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中新社: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母亲河”遭遇空前生命危机
环境资讯:
5、人民网环保频道: 报告:不遏制 2030年环境危害将威胁全球40亿人
6、新华网: 王玉庆委员解析中国环境形势
7、新华网: 王生:长江水污染面临六大危机 急需建立问责和长效机制
8、新华网: 全国首个监控合一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在山西成立
9、新华网: 雷元江代表建议建立东江源国家级保护区
10、人民网-京华时报: 权威人士:南水北调进京水成本约每吨2元
地方信息
11河北青年报: 河北拟引汉江水解决白洋淀干旱危机
12、新华网: 辽宁研发成功水质信息系统监测和预警污染
13、长江商报: 8.4万个污染源将上“环保户口”
人与自然:
14、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据称我国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雪豹录像
专题报道连载故乡的河-延河篇:
15、中国经济时报: 一条河与一段历史
环境时评:
16、人民网环保频道: 美学生五问秦大河气候变化 我学生关注啥
1、政协委员:环保总局将升级为环保部
来源:京华时报 2008年03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0/013215110350.shtml
本报讯 (记者郭莹)昨天,全国政协中共组小组讨论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表示,环保总局将升级为“环保部”。
据王玉庆介绍,环保总局升级为环保部,表明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他说,在这次改革中,由局升为部的不多,环保总局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这样,环保总局将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有力量,更方便。王玉庆透露,局升部只是一种形式,今后还会在人员编制、职能、环保机构的建设上得到加强。
链接·环保30年发展过程
1978年,我国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建委之下。
1982年,机构改革,调整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一个环境保护局。
1984年,考虑到在国际上工作的不方便,改名为国家环保局,还隶属于建设部。
1987年,再次机构改革,改为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直属国务院管理的副部级单位。
1998年,改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正部级单位。
2、我国正研究开征环境税 排污权要有偿取得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8年03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74129.html
7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办第一场提案办理协商会,有关民主党派、全国政协委员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行交流。其间,财政部透露,目前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已经开始研究征收环境税问题。
会上,委员们认为,部分地区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而民主党派就此提出开征环境税,保护环境。
对此,财政部负责人介绍,2007年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投入达到759亿元,今年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民主党派提出的开征环境税问题,该负责人透露,财政部已经和环保总局组织专门的班子进行研究。在研究时,会认真吸收委员的建议。
财政部表示,将构建有利于环保的新机制,首先要推动排污权的有偿取得和交易改革。目前,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已经将太湖确定为试点单位,启动这项工作,今后会在全国逐步推广。对于两会上热议的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财政部负责人透露,已经在着手建立和完善该计划。该负责人透露,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和环境使用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构建一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记者郭莹)
3、李烈荣委员:中国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07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吴晶晶 李惠子)全国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峡库区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是正常的,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不断加强。
“三峡库区历史上就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这和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有关系。”李烈荣说,三峡库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早在宋朝就有记载。从1982年到三峡水库修建之前,也发生过崩塌、滑坡等70多起。
“中国政府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经过了几十年的勘查论证。”李烈荣介绍说,从1986年到1990年,当时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多项专题研究,其中一项就是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掌握了容易发生问题的位置。1999年三峡工程开工后,有关技术部门对三峡库区历史上发生的1302个滑坡进行了研究,对蓄水后不稳定、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采取了措施。2000年左右,国土资源部对库区涉及到的每个县都进行了地质调查。
“为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已经投入了100多亿元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李烈荣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库区156米水位以下的规划已全部完成,现在正在准备170米水位的规划,整个三期规划将于今年9月前完成。
李烈荣表示,下一步将研究今后可能在什么地方会产生新的滑坡,或者老滑坡会否复活,从而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他同时建议,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要有预案,进一步提高灾害预报能力和发生问题后的应急能力。
4、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母亲河”遭遇空前生命危机
来源:中新社2008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57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 (记者 史宝银)“人与河流关系的正确处理,除在法律、经济、政策、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外,还应该从道德上,从伦理深处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的伦理观。”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紧缺、河道断流频繁、河槽萎缩、水污染加剧等问题,以致于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遭到了空前的生命危机。
他说,出现如此严峻的形势,除自然的原因外,人类的原因占了一大部分。这说明,河流伦理观在当今社会的缺失。这种伦理观的缺失,使得人们并不以对河流的过度索取和向河流的废污水排泄为羞耻。相反,却以牺牲流域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的经济指标明显上升为荣。
李国英呼吁社会建立在河流生命意义上的河流伦理观,把传统伦理学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大到河流共同体,确立河流新的价值尺度,维护河流永续生存的权利。
他指出,“河流伦理”的构建,旨在道德领域中唤醒召唤关爱河流的良知。摒弃“作为价值客体的河流只能是服从和服务于价值主体的人”的主体,善待河流、尊重河流,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广泛的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常常比国家法律更加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只有从伦理上,从道德深处,使人们在做出伤害河流的行为时,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不道德的,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李国英说。
5、报告:不遏制 2030年环境危害将威胁全球40亿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3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78677.html
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3月5日在奥斯陆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若现在处理环境问题踟蹰不前,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
总部位于巴黎的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该组织成员国挪威为这个长达520页的《环境展望》报告提供了研究资金,该国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认为此报告强调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制订措施”的迫切需要。
该报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源紧缺、非法砍伐以及污染和有毒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关键领域。报告说:“如果今后几十年我们不采取新的措施,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将面临环境基础的改变。”报告认为,如果不采取遏制措施,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将上升37个百分点,环境危害将造成全球40亿人面临缺水困境,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面临高温、干旱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
但是该研究报告还说,有充分证据表明我们可以做到遏制全球持续变暖。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委员会已经表示,到2030年,全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投入将达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0.06%到0.1%。
报告说,执行绿色环保政策将会导致全球年度经济增长率降低零点零三个百分点。不过经合组织秘书长安吉尔·葛利亚(Angel Gurria)认为: “这个代价并不算大”。他在报告中说,这仅仅类似于一份保险单而已,“如果我们按兵不动,那后果和代价将会更高。”
现在,绿色环保税收、碳排放交易以及污染赔付体系已经纳入工作进程,继而还将改善能源、交通、农业、渔业等危害性最大的生产行业。该研究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建议,包括削减百分之五十的农业补贴,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每吨16.50欧元的税收,以及减少空气污染、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报告说,如果上述措施得以付诸实施,碳排放将减少13个百分点。
经合组织在此项报告中还说,应战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紧密合作。
6、王玉庆委员解析中国环境形势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10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董素玉、黄歆、刘佳婧)全国政协委员、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水资源、大气等污染还比较严重,但各级政府加大了环保工作的力度,污染的发展趋势得到了控制,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好转。
他列举说,“十一五”规划提出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以来,2007年这两项指标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2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下降3.14%和4.66%。
“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的下降以及部分城市大气环境的明显改善都说明中国的环境形势有了好转,但总体控制并不等于环境形势良好,污染还是很严重的。” 王玉庆说。
谈到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时,他说,首先要集中精力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力争按时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同时,进一步加强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7、王生:长江水污染面临六大危机 急需建立问责和长效机制
来源:新华网 2008年3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481
新华网北京人民大会堂3月8日消息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生来到新华网两会直播间,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王生代表认为,长江流域水污染正在呈发展趋势,去年太湖流域、最近汉江流域等水污染问题更应引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王生在担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就一直关注长江水污染问题。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国发展的生命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王生表示,加快长江流域治理开发步伐,维护正常的水管理秩序,迫切需要在现有《水法》等基础上,针对长江特点制定专门法律,规范涉水行为,加强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生说,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流域各省市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由于立法和监管滞后,水污染治理投入不足,长江水环境恶化并未得到根本好转,流域水污染呈发展趋势,正面临六大危机: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遭受破坏,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物面临灭绝;固体废物污染严重,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王生说。
王生建议,在增强环保意识和强化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完善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对因失职、渎职或不作为导致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的,应实事求是追究责任,给予相应的行政乃至刑事处罚。王生说:“环保问责制应当也可以成为推动公民参与的契机与制度平台。”
王生强调,保护环境,还应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预防上做文章。应当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将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评估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8、全国首个监控合一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在山西成立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3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3/09/content_7751584.htm
新华网太原3月9日电(记者叶健)随着全国首个“监控合一”的省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在山西省建成并投入使用,环保人员坐在办公室轻轻按动键盘就可让超标排污的企业停电。
作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些年来山西省已有的治污设施正常运转率不足一半,设施闲置、偷排暗排现象十分普遍。
山西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与传统的在线监控系统即使发现超标排污行为,也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同的是,投资8亿余元新建成的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实现了企业与环保部门的直接联网,环保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企业有超标排污行为,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企业接到报警后必须在4小时内解决超标排污问题,否则将对企业的备料系统进行断电;如果超过24小时超标排污问题还存在,系统就会对企业的进料系统断电,同时环保部门可以据此对企业进行经济处罚。 据介绍,这套系统在科学、准确、随时掌握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实现总量控制、减排调度和应急管理等环境综合管理职能。
据悉,目前山西省已经在重点污染企业中安装监控烟气、废水排放在线设备475套,净化设施监测系统219套,控制系统233套。近期还将完成600多家企业的安装任务。届时,山西绝大多数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将被省环保部门直接监控。
9、雷元江代表建议建立东江源国家级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8年3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90536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胡锦武)东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主要水源,东江源区的水量水质,直接影响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用水安全。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雷元江建议建立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香港等地用水安全。
江西东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位于珠江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源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含安远、寻乌、定南三县,流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每年向下游输出水量29.21亿立方米。通过位于广东的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每年向香港供水11亿吨,占香港淡水供应量的80%,东江水也因此被香港称为“生命之水”。
雷元江说,由于森林资源长期过度采伐利用,产业结构单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空白。近年来东江源区面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源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下降;河流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水土流失状况严重;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生态破坏严重;城镇生活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较频繁。
为此,雷元江建议,国家尽快批准建立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东江源的水量和河流水质,在促进源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同时,使香港等地没有缺水之虞。
10、权威人士:南水北调进京水成本约每吨2元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8年03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76995.html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宁远昨天透露,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段北京―石家庄段目前已基本完工,来自河北的约2亿多立方米水将在奥运之前供应北京。宁远驳斥了最近有关南水北调进京水成本将超12元每立方米的报道,称成本仅2元出头。
宁远说,奥运期间,河北的水库将向北京供水,流量大约在15-20立方米每秒,在一套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下,水的质量和供水安全将有充分的保障。另外,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一些应急预案也已经制订。他透露,在10月之前,河北的水库将至少确保北京能够收到超过2亿立方米的水。这些水主要来自河北的三大水库,水系是河北地方的水系。“现在已经看到水库蓄水能够确保北京奥运需要。根据今年的水情,奥运之后,如果北京还需要,河北也可以给北京供水。”
宁远表示,此次将河北的水放出来是短时间的应急方案,河北的水本不是南水北调的水源,而是为北京奥运保障用水。南水北调的稳定水源是在湖北的水库,在南水北调全线贯通后,每年进京的水大约有10亿立方米。
宁远介绍,南水北调进京的水是多用途的,有的进入到自来水厂到百姓家,也有进入到北京的一些水系中的。近期有报道称专家测算南水北调进京的水成本在12元每立方米以上,宁远表示,这种测算毫无准确性。“最新的计算结果是,南水北调到北京的水的成本大约为每立方米两块钱出点头。”(记者柳志卿)
11、河北拟引汉江水解决白洋淀干旱危机
来源:河北青年报 2008年03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0/053515111723.shtml
本报讯 (记者 吕建歧) “这些水能保持多久,再干了怎么办?”随着黄河水源源不断进入白洋淀,白洋淀干淀危机再次得到了解除,但滚滚黄河水并未冲走淀区居民心里的困惑。
记者了解到,河北正在想各种办法为白洋淀“解渴”,两年后汉江水会为白洋淀“止渴”。
八百万立方米河水进淀
截止到昨日上午8时,已有844万立方米黄河水流入白洋淀,入淀流量超过闸口设计流量1.1立方米/秒,达到了16.1立方米/秒。随着黄河水不断补入,白洋淀水位较补水前上升了15厘米,白洋淀水位达到了6.17米。
据山东水利部门统计数字显示,黄河位山闸已放水2.54亿立方米,进入河北境内1.5亿立方米。
省水利厅建管处副处长周艳坤说,十二孔闸设计流量是15立方米/秒,白洋淀正在大口喝进黄河水。
据介绍,虽然黄河水已经进淀,但引水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去年引水避开春灌不同,今年引水贯穿整个春灌期间,这给沿线输水管理带来不小困难。
呼唤建立长效补水机制
虽然通过应急调水,白洋淀多次避免了干淀危机,但是在长期资源性缺水状态下,白洋淀的“水危机”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需要一个长效的补水机制。
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在太行山前形成一条长464公里的人工河流,并在该省中南部地区形成一个“两纵六横十库”的地表水供水网络,汉江水的到来将改变河北缺水的局面。
12、辽宁研发成功水质信息系统监测和预警污染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3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3/09/content_7751603.htm
新华网沈阳3月9日电(记者姚剑锋)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自主研发的“辽宁省水质信息系统”日前通过国家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系统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在省级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入河排污口的水质与水量监测信息的实时传输、评价和网络发布,解决了以往水质信息传输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繁琐、时效性差等问题,提高了信息采集及应用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据辽宁省水利厅介绍,该系统实现了国家、流域、省、市及观测站水质信息共享,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辽宁省水质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自动监测;为受污染的水系和河流及时提供防污、水质水量调度方案;快速、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趋势预测;对重大恶性水污染事故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评价污染程度等。
13、8.4万个污染源将上“环保户口”
来源 : 长江商报2008-3-10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8-3-10/81292.htm
本报讯(通讯员 李飞 记者 姚德春)截至2 月24 日,湖北省初步确定需要普查污染源有8.4 万个,今起,我省将对这些污染源进行监测和普查,并给它们上“环保户口”。昨天,湖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入户调查启动仪式在武昌举行,这也是我省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全面的污染源普查。
去年,襄樊市已经对污染源普查试点,武汉、宜昌、仙桃三座城市也开展了生活污染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污系数的测定。截至今年2 月24 日,全省初步确定需要普查的污染源有84744 个。其中,在36301 家工业污染源中,重点源14679 家,一般工业源21622家,生活污染源共48296 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47 个。但从初步检查结果来看,一些地方的清查工作存在漏查和信息填报不全的问题。省环保局要求,各县级普查机构务必要在5 月31 日前完成数据录入和审核并上报。7 月31 日之前,省普查办将完成全省普查数据的汇总并上报国家普查办。
湖北省环保局副局长吕文艳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为追踪各类污染源的去向,防止污染源无序“放流”给环境及社会带来危害,湖北省确定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时间表,普查准备阶段的工作定于3 月15 日正式收官,随后全省范围内进入全面入户普查阶段。
为了更好的开展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湖北省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目前已经构建了普查交流QQ 群以及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提供实时的网上技术支持和在线答疑。
14、据称我国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雪豹录像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8年03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0/041415111460.shtml
资料图:雪豹
截图隐约可见一只周身都是黑色斑点、体型与老虎类似的动物。
昨日,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彭基泰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上,首次展示了甘孜州石渠县农林局副局长黄勇去年10月拍摄于甘孜州石渠县的雪豹视频。如果录像被证实其真实性,这将是中国第一次在野外拍到的雪豹录像,它所拥有的科研价值和宣传效应不可估量。此前,野生动物学者、WCS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毕其一生研究雪豹,也从未在中国亲眼见过它们野外的身影;2005年,科考组在新疆首次拍到野生雪豹的消息传出后,曾引起全国轰动。
讲述:有人在甘孜州拍到了野生雪豹?
关于这段录像,记者此前曾见过几张模糊的截图。画面有些发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只周身都是黑色斑点、体型与老虎类似的动物,要么在沟边侧卧,要么在草里行走。联想到“周老虎”以及后来一系列被揪出来的PS照片,估计任何人第一眼见到它们,都忍不住对视频的真实性犯嘀咕。
“我最后悔的是自己太激动了,手在抖,所以效果一点也不好。”记者昨日联系到拍摄者黄勇,他告诉记者,2007年10月8日,他作为甘孜州石渠县农林局副局长,正好在真达乡下乡。上午10时,护林员牛林(藏语音译)突然冲进办公室,语无伦次地报告说:“煞!煞(藏语雪豹名)……”原来,在真达乡普马村然所通(音译,是当地藏民的远牧点,“通”在藏语里意为大坝、宽阔的谷地),连续几天都有一只雪豹出没。黄勇听后十分兴奋,吃过午饭,立即开车前往一探究竟,“有两个喇嘛随行,他们带了一个家用DV,我带了一个普通的数码相机。”
目的地距离真达乡政府有四五十公里,海拔为3900米~4000米,汽车并不能直达,在换乘了摩托车和马,又步行了一段路后,一行人果然有重大收获:大老远,他们就看见一只雪豹趴在沟边,借着三四十厘米高灌木的掩护,他们悄悄往沟边挪去。这只雪豹身长一米多,由于距离太远,相机几乎不能发挥作用,黄勇便接过DV,将镜头对准它,拉近、再拉近……“最近时,我们和它相距只有十多米,”黄勇说,当时他们心里发虚,好在周围有羊的尸体,估计雪豹刚填饱了肚子,而且它在起身离开的途中,遭遇了三头牦牛的围攻,旁边还有一群马,“马也在撵它”。雪豹虽然早就发现有人一路跟随,但无暇顾及。由于寡不敌众,雪豹气喘吁吁地败下阵,悻悻地向海拔更高的地方走去,“别看它并没有跑,我们跟在后面却是累得够呛。”
整个“偷拍”过程大概有20多分钟。当天,黄勇来不及回真达乡,晚上便在就近的牧民家里留宿,把刚拍到录像一连看了好几遍,“兴奋得睡不着觉,吕玲珑老师都没拍到雪豹,可我拍到了!”
黄勇口中的“吕玲珑”,便是我国著名的生态摄影师、四川省和成都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的创始人。他在石渠县待了接近两年时间,出了一本画册名为《太阳部落》。记者见到,在野生动物部分,照片囊括黑颈鹤、斑头雁、岩羊、藏野驴、白臀鹿、藏原羚等等,甚至还有上千只白唇鹿绵延成一条长线迁徙的壮观场面,惟独没有雪豹。
观看:录像里,雪豹在和牦牛打架
记者昨日辗转观看了黄勇所拍的录像资料。整个录像大致有10分钟,器材是普通的家用DV,画面很晃。正如黄勇的描述,雪豹先是趴在水沟边,继而起身,感觉是在踱步,有些步履蹒跚。马群经过时,它也不为所动。能够听到拍摄者不胜体力、呼哧呼哧沉重的喘气声。接着画面更看不清楚了,又过了一会,突然出现三头牦牛,雪豹猫着腰,首先挑起事端,牦牛也不示弱,纷纷将牛角抵向它。结果雪豹败下阵来,好在牦牛并没有乘胜追击,雪豹于是继续向前走,孤独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走出了镜头……
求证:估计被拍雪豹有伤病
黄勇的描述是否可信?为什么专业摄影师也无能为力的事,他却能办到?石渠县到底有没有雪豹?记者带着疑问多方了解情况。
彭基泰认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有横断山脉纵贯全境的甘孜地区,是我国雪豹主要分布区之一。据他在甘孜地区工作近40年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估算,在甘孜地区所辖石渠、德格、白玉、新龙、理塘等6县的9个自然保护区,有雪豹51只~78只,至于整个甘孜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占54%,其中雪豹栖息地约占30%,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按每只雪豹的栖息地面积在3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计算,全州雪豹共有400只~500只。”
吕玲珑也向记者证实,2001年,他在石渠县采风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牧民关于牛羊被雪豹咬死的说法,“它诡秘凶残,听说三个老乡上山挖虫草,一觉醒来,帐篷外的马全被雪豹咬死了,而他们竟然一点也不知情。”为了追踪雪豹,吕玲珑在石渠县境内巴颜喀拉山山脚的无人区守了一个月,“据说这一地带的雪豹比真达乡还多一些。”然而雪豹在白天不出现,晚上才出来活动,第二天只看得到动物的尸体。他曾经有七八个晚上都与雪豹遭遇,只看到发亮的眼睛,“如果能拍到,我肯定不惜生命,关键是没有闪光灯根本无法成像,打开闪光灯,距离太远又根本够不到啊。”拍摄结束,吕玲珑特意在临行时向石渠县打招呼,“一定要继续全力以赴寻找雪豹。”
听记者说黄勇拍到了雪豹的录像,吕玲珑起初非常惊讶,随即又判断,这只雪豹要么受了伤,要么已经老了,“总之估计是处于生命的衰竭状态,饿慌了,才会在白天出来觅食。”而这与黄勇、彭基泰的观点完全一致。
[1] [2] [下一页]
15、一条河与一段历史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2008-02-20张鑫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220/09252008567.shtml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上,没有哪一条河能与延河媲美,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伴随着一个政权的辉煌,成就了陕北黄土高原上最为壮美、最令人神往的政治图景——
1936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辉煌十三年”的延安时代从此开始。延安的巍巍宝塔山和滚滚延河水作为时代的象征,成为上个世纪前期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海伦·斯诺在《一个女记者传奇》中写到:“延安像嵌在城墙和山峦里的一颗珍珠。这个城市有杰出人物的自豪感,有横跨狭窄街道刻画华丽的大理石牌楼,有双层城墙里的砖房。延安挺立在那里守卫着文明……”
山西青年王云风在《奔向光明》诗中赞叹:“万重山,艰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
至上世纪40年代,延安是中国的“民主圣地”的说法已经传遍全国。一时间,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响彻“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嘹亮歌声。多少热血青年男女怀抱理想,跋涉千里,朝圣般来到延安,以延河之水荡涤旧尘埃,跪至宝塔山下,泪流满面,倾吐心声。诗人何其芳说:“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延安因“延水安宁”而得名。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母亲城,那么,延河水与宝塔山就是她的“城徽”,是镶嵌在中国革命航程上永远不老的灯塔。“身长翅膀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70年,邓颖超重回延安,一下飞机就来到延河岸边,当她抬头看见宝塔山时,激动的满眶热泪。秀美的延河水牵系着多少从此踏上革命征程的伟大儿女的魂魄。
而作为延安的化身,延河及其两岸的每一寸土地都封存着革命者的荣光,至今保留着革命纪念地130处168个点。
延河横贯延安城,宋时镇守古肤施府(今延安)的范仲淹曾赋诗“金明阻西岭,清凉峙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但温情的延河并非一如既往的温柔,历史上,延河水患频仍,城垣屡屺,延河之上,历朝历代都造桥,但每逢大水便落花流水。
1959年,人民政府修建了延河大桥,飞架延河,壮美如虹。董必武兴奋地为之题诗道:“秋水盈川没涨痕,步头无渡阻行人,一桥架合乐两岸,宝塔山前不问津”。
延河大桥同宝塔山、延河水相辉映,构成了圣地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也成就了一个单纯年代里青年男女心目中最为亮丽的生命底色。但凡来延安上山下乡、学习考察者,必有一延河大桥上的留影:垂柳袅袅、宝塔巍巍、延河粼粼,照片的右上角,少不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字。
1977年,延河洪灾,延安城遭遇百年不遇之特大洪水袭击,城市里满目疮痍,但延河大桥岿然未动。
如今的延河上,已架起了数座现代化的桥梁,林立的高楼,如织的车流,五光十色的广告橱窗,琳琅满目的名优商品,花团锦簇的街心花园,南腔北调的旅客游人,招摇过市的红男绿女,大呼小叫的坐贾游商,现代文明一丝不漏地渗透进延安这个被斯诺称为“穴居的首都”的昔日的窑洞城市。
当你走进这座延河之滨的城市,你会发现,“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男子已然杳如黄鹤,红袄绿裤绣花鞋的女子也是明日黄花,只有在民间的镜框里才能见到他们的历史身影。
缘水而居,延河之滨的男子多英武高大,棱角分明,一派阳刚之气;女子多窈窕秀美,婀娜多姿,但又不失淳朴之风,“干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来像水上漂”。延河给单调而枯焦的黄土地上滋生出了一道道鲜活水灵的生命风光。
没有哪条河,能够像延河一样,如此偶然而又必然地际会了一段风云岁月,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镌刻上她彪炳千秋的名字,听那高亢激扬的《延安颂》:“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荡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明天请继续收看无河的故乡-洞庭湖)
16、美学生五问秦大河气候变化 我学生关注啥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3月10日 铁铮
http://env.people.com.cn/GB/6975870.html
著名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前两天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是美国得克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发来的。她一气问了五个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从科学的最基本问题,问到了减排。
美国小女生的问题是:第一,你有什么建议,在不影响工业生产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下去,地球什么时候不适合于人类生存了,我们什么时候搬家?第三,你认为要有多长时间才能实现人类从污染的能源转换成新能源,也就是绿色能源?第四,对于老百姓而言,什么时候能够知道气温变化,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样的事情?第五,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知道有关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最权威的说法?
如果我们以当今气候变化为题,在中国学生中搞个调查,其结果恐怕不会很理想。别说小学生了,就是中学生、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原因、由此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也未必能说的清楚。不能因为一个美国小学生问了科学家问题,就推而广之说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关心环境变化、关心社会发展;也不敢说科学家的邮箱里,就没有中国孩子的问题邮件。但据我的了解,不少中国学生对社会越来越疏远,对政治越来越淡漠。
中国孩子更多的关注的是什么?小学生关注的是作业,是课外辅导班,是没完没了地考级和电脑派位还是择校;中学生关注的是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的分数、班级和年级排名,是与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高考;大学生关注的是交朋友、谈恋爱,是考研还是先就业。如此说法或许有些太绝对,但说这是多数中国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并不为过。
凡事都讲究个从娃娃抓起。社会责任感的树立、生态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小培养。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积极的环保志愿者,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推动社会应负有的责任,还是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的。这不仅仅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原因。我国成人中,又有多少关注到了美国小女生关注到的气候变化问题呢?
对气候变化毫无兴趣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这方面的科学家?对社会发展毫不关心的孩子,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