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27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周生贤铁腕治理水污染 实施五大战役

2、人民日报海外版:  浙江嵊泗海域首次打出地下淡水

 

地方信息:

3、光明网—光明日报:  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4、燕赵都市报:  秦市治污百日整治行动展开 不达标企业将面临严罚

5、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6、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90亿元打造供水网络

7、广西新闻网:  盘点环保专项行动:广西关闭700多家小造纸企业

8、兰洲晨报:  甘肃库姆塔格沙漠步步逼近敦煌

 

2007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9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九--怒江边的泥石流

 

环境曝光:

10、网络报:  河北深州市化肥总厂漠视污染和安全隐患

 

特别推荐:

11、人民网环保频道:  回眸2007:中国环境保护十大关键词

 

深度报道:

12、科技日报:  节能减排迎来“拐点” 自主创新•盘点2007

 

环境时评:

13、中国经济时报:  冯永锋:用自然大学拯救自然

14、新京报:   再不治污所有人都没水喝 

15、科学时报:谁来关照中国虎的命运?

 

 

 

1、周生贤铁腕治理水污染 实施五大战役

来源:新华网2007-12-2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60441198719080_1.shtml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4日表示,将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铁腕治污,在今年下半年实施环保“五大战役”。

对环境违法突出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环保总局已经决定,对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长江安徽段的六市两县五区实施“区域限批”,暂停该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加大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今年7月,环保部门将明确重点湖泊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不同湖泊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采取“一湖一策”的治理措施。对已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将在全流域停批增加氮磷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此外,还将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研究化学需氧量减排的政策措施;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特别是要强化针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妥善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周生贤坦承,当前环保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近期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在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总数的87.3%;在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占抽查总数的50.6%;在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占抽查总数的44.2%。

不时发生的环境事件损害了群众环境权益。太湖蓝藻持续暴发,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今年1月至5月,环保总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

周生贤表示,环保部门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针对当前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状况,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环保法律的权威。  

2、浙江嵊泗海域首次打出地下淡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235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秦京午报道:科学家和当地政府部门经过多年努力,在浙江省嵊泗海域实施水文地质勘查,终于打出了丰富的淡水,成为中国在海域进行水文钻探成功的第一例。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古河道海底的延伸部分。勘探表明,嵊泗海域海底以下300米内的第四系地层中存在着三个以上可以开发利用的含水层,水资源十分丰富。经初步评价,其中第一含水层可采资源量为10000立方米/日,水质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水源;第三含水层可采资源量为80000立方米/日,水质经适当处理后,也可作为饮用水水源。如果这些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嵊泗海岛的缺水问题。专家认为,嵊泗海域地下水资源淡水资源勘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海底找水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突破。

3、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7/082514612858.shtml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冯蕾今天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近日批复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以水污染物排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这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又一新的重大举措。

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主要是通过改革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办法和排污权使用方式,建立排污权一级、二级市场和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排污权行政无偿取得转变为市场方式有偿使用,推进建立企业自觉珍惜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和水环境质量的好转。此项试点主要包括四点内容:一是要建立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价格,将排污指标作为资源实行初始有偿分配;二是2008年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初始有偿出让,建立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一级市场,2009年在太湖流域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三是2008-2010年逐步建成排污权动态数字交易平台,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四是研发一批排污总量控制技术和先进管理系统。

4、秦市治污百日整治行动展开 不达标企业将面临严罚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7年1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7/090213153824s.shtml

  本报讯(记者张辉)昨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环保部门近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污染企业整治百日行动,期间,环保部门将本着“排查到位、处理到位、整改到位、移送到位、责任追究到位”的原则对秦市118家重点企业逐一排查,不达标企业将面临严格处罚,目前整治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此次行动至明年3月下旬结束,行动内容是以河流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数据以及群众信访举报线索为依据,逐区域、逐河流、逐超标河段追根溯源排查污染源,找出“污染元凶”,对排查出的不达标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

  整治的重点行业为造纸、淀粉、酿造、钢铁、水泥、化工、选矿、玻璃等。重点区域和河流为石门寨地区,七河(洋河、饮马河、人造河、青龙河、戴河、石河、汤河)流域。

整治行动要求对重点行业、区域和流域内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建设项目的审批情况和“三同时”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排查出不能稳定达标和违法建设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坚决依法取缔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及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违法建设项目,做到彻底断水断电、拆除设施、清理现场;对违法建设项目、严重超标的违法企业及屡查屡犯、偷排偷放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一律依法责令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整改期间要限产限排、确保达标排污,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责令停产整治;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或因管网不配套,出水浓度超标等原因,处理能力达不到60%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责令限期整改;对超标排放企业数量多、污染严重的县区发出区域限批预警。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实行区域限批或流域限批。

5、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12-2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60391198718680_1.shtml

     备受关注的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近日,吉林省召开了情况汇报会。

今年以来,吉林省按照国家的部署,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各项任务。一是着力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吉林省列入“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86项,总投资50.39亿元,目前到位资金14.89亿元,47个工业点源治理项目中已有14个竣工,25个在建,其余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30个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中有18个开工建设。吉林晨鸣纸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使企业稳定实现达标排放,今年可实现COD削减6500吨。二是千方百计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预计吉林省今年可实现COD减排量6万余吨,二氧化硫减排量3万余吨,两项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均可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理。松花江流域已建成污水处理厂7座,实际处理能力为68.7万吨/日。四是加强环境执法与监管,确保工业污染防治取得实效。一批设施不完善、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被停产治理或限期治理,第一批取缔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造纸企业93户,淘汰落后产能12.4万吨,同时加大了对糠醛企业的环境监管。五是把住入口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通过扎实的努力,吉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松花江主要监测断面水质保持稳定,局部区域水质有所好转。

6、河南南水北调配套工程90亿元打造供水网络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2007-12-27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dynamic/660581198723729_1.shtml

12月27日讯 历时四年,我省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规划“大盘”最终敲定。12月26日,记者从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规划》近日经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配套工程前期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配套工程是指中线总干渠沿线分水口门到各受水城市水厂之间的输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我省水量37.69亿立方米,这些水将通过配套工程流入各个城市,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总干渠河南段设置分水口门39处,向我省42座城市供水,其中包括11座省辖市、7座县级市、24座县城。配套工程规划铺设输水管道68条,总长973.91公里,修建渠道10.7公里,利用河道输水14.2公里。采用2007年第1季度价格水平,工程静态总投资约计90.15亿元。

由于南水北调供水过程不均匀,需通过调蓄工程调蓄,使之与城市相对均匀的需水过程相匹配。配套工程将充分利用总干渠沿线的白龟山、兰营、尖岗、常庄等7座水库进行调蓄,可对南阳市、平顶山市、郑州市、叶县、新郑市等5市县供水进行调蓄,其余无调蓄水库的受水城市(县、区)设置38座调蓄池,以保障这些城市在输水管线检修及遭遇突发事故时正常供水。

据悉,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将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达效,配套工程开工后,要在8年内全部建成并达到设计供水能力。配套工程的单体工程有望明年开工。

7、盘点环保专项行动:广西关闭700多家小造纸企业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07年1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7/044414613376.shtml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南宁讯 (记者肖世艳)在2007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广西共关停了70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这是记者12月26日从自治区环保局获得的消息。

  据介绍,广西有应淘汰关闭的造纸企业792家。经督察、督办和整治,目前已关闭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企业613家,关闭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46家,关闭排放不达标、年产1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企业103家,削减COD排放量5.97万吨。

  南宁市政府制定了造纸行业专项整治方案、再生造纸行业的准入标准,全市100多家以废纸为原料的再生纸企业按准入标准全面停产整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制浆生产线被淘汰。玉林、梧州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顿,两市分别关停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纸厂各300多家,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8、甘肃库姆塔格沙漠步步逼近敦煌

来源:兰州晨报2007年12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236

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指着一张卫星图上“虎视眈眈”的沙漠说: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在敦煌城和库姆塔格沙漠中间,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绿色屏障。66万公顷的保护区内,现存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而库姆塔格沙漠则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湿地萎缩 库姆塔格沙漠逼近

西出敦煌180公里,是西湖自然保护区。在玉门关附近登高远眺,大片戈壁荒漠和西湖湿地镶嵌共存,大漠深处的芦苇等植被随风摇曳。

当地老百姓都说,西湖自然保护区是个神秘而特殊的地方。

“西湖保护区紧挨罗布泊,紧连古楼兰,与即将合二为一体的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沙漠相接,是阻挡库姆塔格沙漠东移并侵袭敦煌和河西走廊的第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也是维系敦煌和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西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这样解释西湖保护区的神秘和特殊性。

1963年起,在西湖自然保护区附近建设的阳关林场,是距离保护区最近的人类生活区。林场的一些老职工在谈及保护区几十年的变化时大都露出痛惜之意:“那个时候,晚上睡觉时还能听见狼叫声,西湖保护区内河水潺潺的声音十分真切;可现在就是到西湖深处找点水喝都很困难,狼、野骆驼就更难见到了。”

变化似乎在瞬间。“上世纪70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大面积砍伐胡杨树做建筑材料,运送胡杨的卡车一辆接一辆,当地农民也经常进入西湖砍伐胡杨当柴烧。至于在西湖中游牧的牛羊,那就多得数不清了。”

年届七旬的敦煌市南湖乡二墩村农民段海林,是深入西湖腹地次数最多的当地农民之一,据老人回忆:“解放初期,西湖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好几条,到处是芦苇、胡杨,一个人进西湖是件可怕的事,害怕迷路,也害怕成群的狼会随时出现。”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任所长杨根生,1973年前后曾因帮助部队搞测绘多次进入西湖及库姆塔格沙漠,老人曾多次向他的朋友和媒体记者描述那时的见闻:“那时候,我看到过不少野骆驼群,最小的一群也有上百峰骆驼。”

然而,西湖胜景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后黯然失色。现在在保护区中穿行,不见一丝地表水,灌木丛林成片枯死,湿地萎缩、荒漠化现象触目惊心。

“西湖自然保护区现存湿地仅有11.35万公顷,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5,成活的胡杨树零零星星不足1万公顷。随着湿地的萎缩,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原有的豹子等野生动物已绝迹,游离于这里的野骆驼也仅存40余峰了”,吴三雄局长痛心地对记者说。

吴三雄说:“湿地萎缩是上游河道截流、地下水位下降、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是由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的。湿地虽然远离敦煌绿洲100多公里,但在水的来源上同绿洲一脉相通。绿洲渗入地下的水越多,湿地的水位就越高;绿洲消耗的水越少,流入湿地的地表水就越多。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是敦煌绿洲和西湖湿地的生命之源,不仅直接滋养了敦煌绿洲,而且通过渗入地下和末端流入低海拔的西湖,形成了天然湿地。疏勒河上游修建了一些水库后,下游就断流了;加之祁连山雪线大幅度上升,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逐渐减少,湿地随之不断萎缩。”

西湖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监测科科长袁海峰告诉记者:“打井取水、拦蓄截流地表水,致使疏勒河和党河在上世纪70年代断流,西湖基本上没有了地表水源补充;上世纪80年代初,西湖的少许河床还有些渗水,但现在没有了。西湖现在的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和阿尔金山雪水下渗潜流,地表水只在3至6月雨季才有。”

在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三雄翻开一张库姆塔格沙漠卫星云图,敦煌市、西湖保护区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罗布泊就像一只硕大的人耳朵聆听着近邻的变化。吴三雄说:“西湖的核心区腰湾墩海拔与罗布泊一样,约820米。目前,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4米的速度向西湖核心区推进,如果这个核心区湿地消失,距此180公里外的敦煌城最后的屏障也消失了。只有保护好西湖湿地,才能阻止沙漠东移,影响沙漠摆动的方向和速度。”

大肆采石 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

戈壁风凌石,又称风砺石,是分布于荒漠戈壁滩的石块,历经千百万年来风蚀沙砾、自然雕琢而形成的造型奇特的一种天然石块,是西湖保护区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接壤地区的特有资源。

伴随着各地盛行的“奇石热潮”,敦煌市收藏、买卖奇石的个人和店铺在一两年的时间内犹如雨后春笋大量增加。漫步敦煌沙洲市场商业一条街和莫高窟、月牙泉、古阳关、玉门关及雅丹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到处可见兼营、专营奇石的商业店铺,一种名为“风凌石”的石头,是这些店铺的主打商品。然而,随着这种产业的兴起,一双双“黑手”伸向了盛产风凌石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了解到,2006年—2007年两年,敦煌、新疆、内蒙古等地突然掀起戈壁风凌石买卖热潮,在戈壁滩上沉睡了亿万年的风凌石一时间成为“香饽饽”。一些个人和商贩由近及远大肆进入保护区,采石活动由零星开采发展到车辆大批量拉运的规模,西湖保护区内的风凌石资源面临枯竭,西湖湿地再度遭到人为破坏。

敦煌市沙洲市场一位经营奇石的老板向记者透露:“一块风凌石的售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些店铺经营风凌石的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20多万元。”

采石活动对西湖生态环境构成的危害,让西湖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职工深感揪心。

吴三雄说:“罗布泊和敦煌西湖是我国野生双峰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之一,采石者长驱直入进入保护区腹地,少数不法之徒碰见野骆驼等动物肆意追杀,在泉眼附近设暗堡、埋炸药,残害野生动物。同时,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采石车辆大量涌入,翻沙漠、越草地,在20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活动,湿地植被被毁坏,原本被砾石、灌草、盐碱壳覆盖的假戈壁等原始地貌被活化,容易形成沙尘源。”

袁海峰补充道:“采石者每次进入保护区的时间一般为3到5天,在宿营地开挖地窝子食宿、取暖,肆意毁坏胡杨、红柳等沙生植物,用火不当还会引发火灾。2005年9月,采石者在核心区腰湾墩引发火灾,烧毁天然植被200多公顷。此外,采石者结伙组队,圈地划界,时而引发械斗,治安案件多发。”

袁海峰说:“据我们了解,新疆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的奇石市场十分火爆,经销风凌石的商家,其规模和销售量远大于敦煌市场,他们的采石地点首选敦煌西湖和新疆罗布泊地区。去年6月份以来,管理局对进入保护区采石的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先后查处以采石为主的违法案件40多起,涉案人员80多人。2006年下半年,进入保护区采石的车辆120辆以上。从今年查处的采石案件来看,80%的采石者来自哈密。”

尽管管理局采取措施长期监控,打防结合,也查处了一批非法采石案件,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人仍然铤而走险,甚至以“发展奇石产业”为幌子,千方百计以合法化的身份进入保护区采石。据吴三雄介绍,去年12月,敦煌的4名采石者竟联名给敦煌市市长致信,请求协调他们进入保护区采石。

条件滞后 保护管理工作遇困难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2005年8月正式组建,现有事业编制25人,临时护林员80名,一期建设工程正在实施,目前只有2个保护站、1个气象监测站和1个生态定位监测站。从去年开始,管理局全面禁牧、禁采,清退放牧点23处,牲畜21600余只;在车辆易入路段建围栏、竖标牌,封堵路口25个,建设围栏21公里。由15名职工组成的林政稽查队伍围追堵截私入乱闯车辆,查处了一批非法采石案件,处理违法人员63人。“打击采石行为将是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66万公顷的管理范围,人力、资金、设备等条件滞后,执法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吴三雄忧心地说。

袁海峰告诉记者:“保护区区域广阔,地势平坦,到处是入口,设卡难,巡查更难。目前没有森林公安机构,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被围攻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12月5日,8名林政稽查队员拦截运石车辆时,遭到13名哈密采石者的围攻;今年3月13日,执法人员再遭16名采石者的围攻,一名护林员被打伤。此外,目前处理采石活动的依据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理》、《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由于对采石者的处罚程度轻微,不能触及其根本利益,采石活动屡禁不止。”

9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九--怒江边的泥石流

汪永晨

 

12月24日一早,我们离开大理前往怒江。已经是12月了,怒江的江水一定是绿色的,车上的人期待着。

我们的车在六库停下时,车上不少人是第一次看到怒江。其中南方周末的记者和南华早报的记者2004年5月和2007年3月都到过怒江。在他们的心中,怒江是绿色的,而他们前次到怒江时因为季节是在春夏,那时的怒江是发怒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今天看到绿色的怒江时,他们更是惊奇江还能有这种颜色的。

我们在怒江吃中饭时,网速不慢,我把前一天夜里写完了的江河信息发出了。

带着黄带的怒江

我们的车离开怒江州政府没开一会儿,我就发现江水怎么会有那么长、那么宽的一条黄带。这时我们的车也开不动了,只有等在江边。往前走,找到了黄带的原由:20分钟之前,这里发生了泥石流。

泥石流滑

穿越泥石流

也不是雨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泥石流?我们也不知道。为了去赶傈僳族人过圣诞,我们的车在泥石流这边等,我们则租了车向福贡边上的一个山上的赤恒底教堂赶去。

怒江的冬天

很巧的是,我们见到这个教堂的传教士时发现,他是2006年我们在怒江做100个村民调查时采访的其中一位,他叫胡磊卫,不久前调到了这个教堂。

按照傈僳族基督徒的习惯,他们从23日到25日整天都要唱赞美诗。我们去的赤恒底教堂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所以方圆很远的人都要爬上山,来参加这个教堂的圣诞节。

江边的老人

江边的孩子

傈僳族的圣诞节,除了大家一起唱赞美诗以外,还有很多文艺表演。台上的他们用傈僳语,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赞美诗,伴奏所用的乐器是吉它、电子琴、架子鼓。傈僳语,赞美诗,架子鼓,这就是怒江和生活在怒江边人的文化和生活。

在怒江,随便一家,我们就会发现,几个民族,几个宗教在一个小家庭,或一个大家庭一起生活,一起劳作。

本来,听说这个教堂圣诞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就是从晚上11点到零晨他们要一户一户地去唱赞美诗,企求平安,幸福。可是后来他们告诉我们,这个活动是要在25日圣诞节的当天。

怒江边傈僳族教堂 圣诞节

过圣诞节的孩子们

我们一群记者的相机在人家的庆祝活动中走来走去。我们很是不好意思,可他们的脸上,都是慈祥的微笑。还把他们为表演者献的花环,也都带在了我们的身上。

在怒江边过圣诞

当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着怒江的自然,怒江人所拥有的文化、传统时,江边的孩子们开始扯开噪子大声喊着:怒江,怒江。

孩子们为怒江祝福

今天看到的怒江还不是最美的江段和最美的颜色。一位叫小康的怒江小伙子告诉我们,他和他的朋友们都很关心在怒江建电站这事,他们说外面的人都那么关注怒江,我们家乡的江边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如果不保护就会失去,所以这个小伙子说真的很高兴认识我们,而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怒江人和我们一起关注,留住这活着的,有生命的怒江,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今天,从六库到福贡,我们没有看到江上为建坝而进行的勘探。有一艘勘探船在江中心,上面却没有人。去年,我们在怒江看到的两岸那热热闹闹的勘探场面不见了。

今年七月在新西兰圣诞岛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世界遗产被警告。大会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对目前影响遗产的一些做法要进行改正的态度表示欢迎,同时也说,如果明年不改,将会给予黄牌警告。

明天,我们进入怒江大峡谷的深处,我们将会看到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间的怒江是怎样在激流中奔腾的。我们还会看到怒江边大山上的石月亮,第一湾和石门关,还有去看望那个只有6个学生,一个老师的四季桶小学,孩子们还好吗?

怒江的傍晚

10、河北深州市化肥总厂漠视污染和安全隐患

来源:网络报2007-12-2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60321198717467_1.shtml

  “慢性毒药”、“定时炸弹”就在村民身边

  从2008年1月起,我国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查污染源。然而,就在2007年12月20日,当本报记者到河北省深州市采访时,路旁天平沟河道里乌黑、混浊的污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是从深州市区流过来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最后随着天平沟流入了天津的渤海湾。”沿着带有泡沫与恶臭味污水的河水,记者一路去查找污水的源头。

  2007年12月17日,本报记者一行两人由北京沿着106国道,来到河北省深州市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来深州采访的起因是本报接到河北省深州市旧州村村民反映,由于深州市化工厂的粉尘、地下水和噪音等污染,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该村曾多次向深州市相关主管部门反映,但一直没得到解决。

  被污染的河流

  天平沟是流经深州市的一条小河流,是当地排涝主要工程所属河流之一。附近居民回忆起以前的天平沟时充满感情,有人描述道:“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到天平沟去洗澡,摸鱼,挖泥鳅。有很多外地来的小船,船上带着鱼鹰在小河中穿梭。”

  如今的天平沟,与居民们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大相径庭。清澈的河水再也无法觅寻,记者眼前看到的只是一条泛着乌黑的混浊的水沟,随着冬日北风飘来的,还有这条水沟散发的浓浓恶臭。

  循着污臭的天平沟,记者往上溯。由于臭味实在明显,记者毫不费力的发现了离河不到一公里处的深州市化肥总厂。该厂占地很广,大门旁围墙上“深州市化肥总厂”几个金色的大字十分醒目。

  深州市化肥总厂的排污口位于北向的公路旁,记者打开污水口上方的井盖,井下涌出剌鼻的氨味,井的污水表面含有浮油和浑浊的悬浮物。

  记者经过仔细查探发现,深州市化肥总厂排出的废水,从地下通过地下管道经过近一公里的“长途”运送,十分隐蔽的送到河里。不注意的话,是绝不会发现其中就里的。

  水污染的恶果

  深州市的旧州村紧邻着深州市化肥总厂,记者看到,有些居民的家离深州市化肥总厂只有一墙之隔。记者随机走访了家住化肥厂周边的村民,了解到的情况让人震惊。

  深州市化肥总厂的工业废水是否经过污水设施处理后,再向外排放值得怀疑。今年年初深州市环保局的水质监测报告显示:深州市化肥总厂周围的旧州村地下水污染物已严重超标。1月22日、23日、24日,采样地点为变电站北100米、中心街西头70米、王谦院内、旧州村南(化肥厂西邻10米),这些地点的氨氮远远超过相应标准。如在旧州村南(化肥厂西邻10米)监测显示,水中氨氮为159.4mg/L,而标准为≤0.2mg/L,水中氨氮含量为标准含量的797倍。

  同时,由于化肥厂长期采用地下水,使村民地下水浇地的井由原来的十几米,下降到现在的300多米。旧州村的南井反复打、反复坏,该村一位姓王的村民对此十分愤怒。

  虽然年初环保部门对化肥厂的污染问题做了监测,但据记者所见,情况并未见好转。

  因为地下水污染严重超标,村民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污水已经污染到了地下水。”一张姓村民介绍,由于地下水遭到污染,村民们不得不放弃祖祖辈辈吃惯了的地下水,每户花1000元从深州市自来水公司引自来水吃。

  农产品受水污染影响更大,果树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有些村民以前赖以支撑家庭经济的蜜桃种植,因为蜜桃对环境污染的敏感而绝收,造成收入锐减。

  不仅仅是水污染

  据旧州村村民尤庆良反映,深州市化肥总厂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占地约40余亩。2003年10月份进行征地扩建,现在深州市化肥总厂距村民住宅只有一墙之隔,最远也只有千米左右。

  化肥厂从2003年开始生产甲醇与液氨,以前主要生产碳酸氨。自从扩建后,碳酸氨由以前的50吨上升到现在日产300吨,日产液氨100吨(易燃易爆产品)和甲醇100吨(有毒产品)。

  他说,村民们最担心的是不仅仅是地下水污染,还有粉尘、工业废气、噪音,还得时时防备有爆炸物飞出。

  在尤庆良的家,他指着玻璃窗上厚厚的一层灰尘说:“我们都没法晾衣服,如果在院里晾衣服的话,上面就落一层灰。”从化工厂排出的烟尘、粉尘、硫黄气体和氨气体长期笼罩在旧州村的上空,这些工业废气对村民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名在当地行医四十多年的医生说:“本村近几年来村民发病率很高,尤其是上呼吸道疾病比较多,和呼吸道有关的癌症也急剧上升,市人民医院的检查说与村民居住环境卫生有绝对的关系。”

  深州市化肥总厂的生产机器昼夜不停,机器轰鸣声无时不在。资料显示,今年年初对化肥厂噪音污染的监测中,在旧州村刘英合家、刘超家、王汉民家,院内、屋内(开门)、屋内(关门)等监测点采样显示,依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均超过相应的标准。然而直到如今,机器仍然轰响依旧,村民苦不堪言。

  更让村民恐慌的是,深州市化肥总厂发生过两次爆炸,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十年前,一名本村的老者当时被震倒,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2004年春节前,一块300斤重的铁块炸出200多米远,附近村民家的玻璃被震碎,所幸的是没有对附近的村民造成伤亡。

  被无视的安全生产条例

  12月18日上午,在化肥厂门口,旧州村村民指着两辆大罐车对记者说:“这是外地的车来化肥厂拉液氨。”一辆车牌号为辽GB191挂的车罐后面印有“爆”“毒”字样,并在车牌右侧有“危险”黄牌提示。据旧州村民讲,“像这种拉液氨的车每天来很多,全国各地的都有。”

  化肥厂从2003年扩建后开始生产甲醇与液氨,液氨日产100吨,甲醇日产100吨。

  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的扩建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对该企业进行环境测评,并出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若涉及到需要征地的,需经当地政府部门对企业使用土地审批后,方可进行厂房扩建。但在审批前,企业必须上报扩建后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项目。

  甲醇与液氨是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前必须经过当地安监局的审批,符合生产相关条例中环境和条件的,方可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规定中有这样一条: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必须远离人口密集地。然而,厂房与旧州村居民区可以说仅一墙之隔,该村居民多达2300余人。同时,在厂房千余米内的还有深州医院、深州二中、深州农业局、直属粮库、商业街等,均为人口活动密集区。这样的环境下生产易燃易爆、有毒化学物品,给居民的安危带来的威胁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不禁疑惑:深州市化肥总厂在扩建后生产甲醇与液氨,相关部门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让其合理通过审批,合法的拿到批文,从而进行扩建、生产的呢?同时,深州市环保、安监、工商、公安等部门是怎样对深州市化肥总厂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监管的呢?

  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有知情者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有河北省当地媒体对深州市化肥总厂给周边居民带来的污染做过报道,该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付艳波理直气壮地对媒体说过这样的话:核工业污染还大呢,不是还要搞?

  相关链接

  甲醇生产过程中原料一氧化碳的危害性

  1.甲醇的生成是基于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气发生反应而进行的。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极易发生爆炸,通过呼吸使人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中毒。轻度急性中毒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虚脱,严重急性中毒症状为昏迷、呼吸困难、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严重者窒息致死,低浓度长期吸入,能引起神经机能的降低。

  2.产品甲醇的危害性

  产品甲醇为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甲醇通过食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刺激呼吸道及胃肠粘膜,引起血管痉挛,形成淤血和出血。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使视网膜因缺乏营养而坏死。中毒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不清,严重失明,瞳孔放大,呼吸困难,因心脏障碍、肾障碍或尿毒症死亡。

  3.辅助物料氨的危害性

  在甲醇生产过程中需用氨进行制冷。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穿透性,与眼睛、皮肤接触易发生严重灼伤。氨对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高时,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能增强,引起痉挛,心跳停止,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皮炎。

  4.氨燃烧爆炸特性

  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爆炸极限为16%~25%,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武剑波 实习记者 张社旗

11、回眸2007:中国环境保护十大关键词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2月27日 扎西

http://env.people.com.cn/GB/6704405.html

  2007年的环保大事均席卷全国,波及海外,其间风云变幻,热闹非凡。回顾2007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不仅在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且在成长的道路上实现了“生态文明”的质的飞跃。新年将至,记者以十大关键词方式对2007年环境保护事业进行了回顾和盘点……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

  2007年环境保护中最激动人心的关键词莫过于“生态文明”,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也将节能减排从行为实践推向了文明建设的高度。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到了不能麻痹,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兴盛。对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经着力实施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四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放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来建设。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拐点”,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首次出现双双下降。

  节能减排

  纵观2007年的中国环保,“节能减排”无疑是贯穿全年的第一大关键词。年初,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观”,也改变着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曾有国外媒体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中国的这场节能减排行动。2007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临近年终,权威部门传来的讯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2007年,节能减排首次出现“拐点”。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国人看到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目标的希望,明年将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年。完成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2】 【3】 【4】 【5】

12、节能减排迎来“拐点” 自主创新•盘点2007

来源:科技日报2007-12-27  李禾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60481198719993_1.shtml

今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河流污染防治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高兴地宣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拐点”。

  同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环境保护是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之一。

“让环境休养生息,实现节能减排,科技就是要回答哪条路径是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环境效果,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司长赵英民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落实的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了3亿元,相当于过去五年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总和。

水污染技术:彻底根治蓝藻

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定的硬指标,但是我国“十五”环保指标没有完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还只是一降一升。

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势必会引发各种污染问题。今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威胁到无锡市的饮用水安全;无独有偶,安徽巢湖、云南滇池、秦皇岛市水源地洋河水库等地也相继暴发了蓝藻,研制出彻底解决蓝藻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当务之急。

让人欣慰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安徽巢湖蓝藻暴发时,中科院的科研人员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理,使出水口的COD、总磷、总氮和藻浓度比入水口湖水分别下降97.59%、85.28%、60%、99.52%;由于新成果加入了磁分离技术,还实现了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

水污染防治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单个技术的突破外,我国还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投入逾百亿。水专项将重点解决饮用水安全、流域性环境治理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共性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赵英民说,国家希望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脱硫技术:节能又节地

10月26日,随着河南新乡、开封等10个省辖市13家企业的54台小火电机组的集中爆破拆除,标志着今年国家关停1000万千瓦高耗能、高污染小火电机组的目标提前两个月实现。

电力行业排放了全国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硫,成为减排的重点领域。《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61.4%,二氧化硫排放要减少800万吨。为完成规划,各地一面关停不合乎国家政策的小火电,一面给大火电机组安装脱硫设备。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7412万千瓦,是新投产燃煤机组装机容量的1.5倍。

尽管有国家的强制要求,但是很多火电厂还存在不安装脱硫设备,或者即使安装了脱硫设备也不运行的“阳奉阴违”情况。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东南大学教授孙克勤解释说,这是由于大型火电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庞大、技术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一次性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高昂等问题造成的。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的数据:直到2005年,我国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大型火电烟气脱硫技术,从国外引进技术,是高达数十次的重复引进,光引进费用就高达3.2亿元,另有技术使用费3亿元。

于是,江苏苏源环保公司开发了新型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共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在江苏徐塘发电厂等企业运行监测显示,该技术可节约10%%—15%%的投资、20%%的运行电费,减少装置占地面积,脱硫率超过了96%%。据统计,全国已有24个电厂13000兆瓦的机组使用了苏源环保公司自主研发的脱硫脱硝技术,减排二氧化硫、氨氮化合物分别达到每年45万吨和1.5万吨,每年减少酸雨损失92亿元,业绩居中国同类自主技术之首。

处理技术:消化中国式垃圾

我国每年约产生54亿吨农业、工业和生活的各类固体废物,其中近一半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由于相当部分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过于简易或者不达标,实际无害化处理率约为30%到40%;全国660座城市中,有220座被垃圾包围。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倪明江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发达、土地资源比较紧缺地区优先选择的方案之一。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不完善,使得垃圾成分非常复杂、水分含量高、热值低,甚至夹杂大量不可燃的建筑废料等,进口的“洋设备”“消化不良”,所以必须采用合适中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作为国家化重大项目,浙江大学研发成功的高效燃烧我国垃圾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以及流化床设备,具有对各种燃料均有很强适应性、容易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高效脱硫等优点,处理费用仅为引进设备1/3到1/2。该技术共获得了13项专利,其中有6项是发明专利。

目前,以该技术投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共13座、焚烧锅炉32台,垃圾处理量达到每天将近1万吨,约占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4,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环境小卫星:强化监测能力

我国将在2008年上半年发射首颗生态环境卫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生态环境卫星的发射将大大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将为环境预警预报带来更科学的数据。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察大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赵英民说,环保科研的任务就是为制定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等提供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水平。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每年约产生3000万个环境监测数据,但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与研究手段基本停留在常规阶段,即主要采用基于地面布点采样的物理或化学分析测量的方法进行,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而且费用较高,特别是现有环境监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及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站点稀少,代表性不够,迫切需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目前的地面监测,全面及时和准确地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软件研究”是我国针对环境卫星和环境遥感领域首次组织的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发射的环境一号卫星能解决环境遥感领域的关键技术,即提升了我国环境遥感应用水平,又为环境卫星发射后的卫星业务化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全面强化国家的环境监测能力。

13、冯永锋:用自然大学拯救自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03867.html

  “如今一切有了着力点”,冯永锋说的“着力点”是指环保,他说环保使他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

  现为某中央级党报记者的冯永峰,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其环保缘始于1997年,当时就职于西藏日报驻林芝记者站的他,恰遇第二期“大学生绿色营”到藏东南调查天然林砍伐情况,期间,绿色营的创始人唐锡阳将冯吸纳为绿色营成员。

  然而,真正开始关注环保并付诸行动,得从冯的云南行说起。

  2004年底,冯永锋去云南出了几次差,云南当地的生态现状让他触动颇深,并产生了一个想法,将云南的真实生态遭遇写成一个调查报告。

  随后,冯永锋先后十多次出入云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由于时间、人手、经费等条件限制,冯写了两个案例,一是云南的大面积生态替换,经济林替换了天然林;另一个是迪庆州的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与社区保护的共同冲击。最后,这一调查报告成稿为《拯救云南》一书。

  虽然调查报告出版给冯带来了很多麻烦,包括其所在单位对他的批评和处罚,但他已对环保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此。除了报道领域由原来的科技转为环保外,业余时间,他更是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察,遍访各界环保人士,多次徒步实地考察众多河流、水源、垃圾填埋场、山林。

  在拥有充分的一手环保资料后,冯永锋开始撰写他的第二本环保专著——《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从北京看中国城市环保出路》,于今年4月份正式出版。

  该书以北京为样本,从“问城”、“问废”、“问湿”、“问气”、“问天”、“问路”、“问荒”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探寻中国城市的环境出路。

  正如冯为该书所写的序一样,“不要做一个只会写作的环保主义者”,2007年,是冯重大转变的一年。

  2006年8月份,一贯思维活跃的冯永锋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成为“自然大学”的雏形(见本报今年4月4日《直面身边的污染》)。

  2007年3月17日,这一想法以“走水”的形式在北京开始试行,4月15日“城市乐水行”正式启动,借助于北京地球村、绿家园、绿十字等环保公益组织,厦门、兰州、天津等城市也先后开展“自然大学”活动。

  “这所世界上最奇怪的‘大学’能够让激情型社会成为可能。要喜欢大自然,要参与环保,光讨论、开会、培训、下决心,是没有用的,必须亲自到自然界中看,看它们的苦难,看它们的美好。”冯说。

  在冯看来,面对没有专职人员、毫无经验、没有经费等困难,这一最初的突发奇想能演变为现在逐渐成型的自然大学,靠的是“激发型社会生态”,即参加自然大学的每个人都正派、坦荡、互相支持,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学生,都是“大学同学”。

  “而传统的管理型社会生态,其金字塔型的竞争机构往往导致人心灵恶化,不可能关注公益,不可能保护自然。”

  只要自己在北京,冯永锋一定参加北京的“城市乐水行”,作为一名活动的发起人,也作为一名参与者,通过近10个月的活动,冯与几个铁杆的参与者逐渐形成了一些清晰的“办学”模式:“自然大学”下面可开展数个学院,如水学院、鸟学院、植物学院等,这些学院活动的开展视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而定,由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具体学院项目,项目下设教授、班主任、学生会干部、课代表等职务,另外学院还开设有研究中心。

  以北京自然大学水学院为例,目前有探路班和考察班,探路班的职责为探清沿途路线情况,以供考察班使用。

  班主任从参加足够次数的学员中选拔,负责3个月课表的制订和每次活动的内容设计,另外还负责聘请教授(能够较长时间参加)和客座教授(在每次参加的同学中发现)。

  更多的具体事情将由“学生会干部”来分担,他们与班主任一样,都是一次可担任三个月任期,然后改由他人就任。学生会干部分为:宣传委员(包括宣传资料的印制和发放)、文艺委员(路线开发和活动设计)、学习委员(活动总结、资料上传、资料积累、资源共享)、劳动委员(每期活动的后勤保障,比如测水工具、旗帜、标志等)、安全委员(包括沿途的安全防护和医药急救服务)。

  课代表则分为测水课代表、文化课代表、生物课代表、社区课代表,他们分别负责每次考察活动中的测量、记录、访问等内容。

  虽然“办学”模式渐次清晰,但自然大学仍面临着众多问题,如经费欠缺、缺乏专门的项目官员、活动过程的“课件设计”不够、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度不足、经验仍很欠缺等。

  “惟一的方法就是坚持,在坚持中让更多的人进入,与所有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大家的智慧。”

  冯永锋开始乐观地计划着明年可能实现的事情,大量申请各种可能的资金支持,争取31个省会城市和7个计划单列市都能够开展;与中国科协全面合作,尽可能成为其环保科普的一个重要活动。

  另外,他正筹办“自然大学研究中心”,即以小额资助的方式,开展一些志愿小组的兴趣调研,比如“北京的坑塘现状研究”、“发现我们身边的工厂”、“全国城市笼养鸟调查”等。

  “生活比以前有了着力点,文字与原来相比,更实在,少了漂浮和空洞。”冯平静地介绍着自身的变化。

现在北京自然大学水学院逐渐加入了几名小“大学生”,最小的才6岁。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坚持参加每期的“课程”。活动中,冯永锋时常牵着他们的手,行进在北京的河道边。

14、再不治污所有人都没水喝 

来源: 新京报2007-12-27 □冯永锋(北京 记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2-27/011@073707.htm

   回望07 系列评论之三 “蓝藻”

  2007年滇池蓝藻大暴发的时候,当地政府部门却乐观表示,昆明从其他地方引水的工程已经竣工,居民可以喝上放心水。而在6月初太湖深度恶化导致多个城市饮水不安全之后不久,又传出了江苏沭阳20万居民没水喝的新闻,接着长春的饮用水源也出现污染。中国水污染集中暴发的趋势,如影随形,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威胁到国人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可能第一次被“震动”了:原来环保离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

  环保,最大的责任在政府。政府与私人和企业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公益责任,政府的意义就在于它要成为最大的公益组织和最大的环保组织。倡导个人环境责任、倡导企业环境责任,首先政府须坚定兑现其环境责任。政府要把其责任向社会延伸,就得“聪明发展”;而要聪明发展,就得聪明地对待污染防治,把治污当成机遇,把污染控制当成施政才能的最佳体现窗口。

  可以说,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中最基础的工作,而水污染防治又是其中最容易做好的。然而,我在全国各地采访时,许多地方政府都皱着眉头揪着心,把污染治理当成包袱。企业要交排污费,要“达标排放”,会增加产品成本,于是认为环保是个负担,这多少可以理解;个人要交排污费,有些人逃避责任,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地方政府部门也不能坦然承接治污的责任,就会有负人民保护生态的委托。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幸福,而若要人民幸福,首先就得环境美好。

  人民是愿意为美好环境付费的。水流进一个城市,就是帮助这个城市新陈代谢,把纯洁留给人类,把肮脏融入自身,当它再流出一个城市时,水量并没有下降多少———按照城市建设部门最传统的折污率,至少有80%以上的水流出。这些水,如果都经过治理,还原成干净之水、清纯之源,下游再用起来,自然界再循环起来,不会成污染负担。由于水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容易计量的,污水处理费又捆在水费中一起征收,足额收取率比垃圾费高多了。

  每当人们追问某些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为什么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如此缓慢时,这些副市长大多会摆出两条理由,一是管网不配套,二是污水处理费征收太低;有些“落后地区”的副市长,更是摆出一副贫困姿态,为自己不治污找财政补贴的理由。

  但是,有许多公司准备投身污水处理产业,显然,这产业里有“诱人的黄金”。业内人士测算,只要污水处理费平均每吨收到8毛钱以上,污水处理厂就可以保本微利运行,污水处理产业会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为此,国家建设部出台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费都征收到8毛钱以上。一个人按照一天用水200公斤计算,一年也不过只用水七八十吨,最多需要交纳五六十元,很少有人交不起。2003年,河南提出要在2007年底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建污水处理厂时,没有人相信,而现在,据说河南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他们可能成为全国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模范省份。他们的保障措施就是两条,一是把污水处理费提高到平均8毛钱;二是想方设法争取管网配套建设资金。这样的省份是明智的,因为良好的环境是给经济增值的,只有良好的环境才可能在招商引资时,招引到高规格的企业,进而带动本地向高雅文明的方向发展。

现在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在中国,环境保护不存在先进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地方都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不能蔑视生态的权利,都不能以剥夺自然界的健康为代价。自然界在身体实在容无可容,忍无可忍的时候,让污染的后果,冲破人类所有的堤防,让人类浅浅地亲身体验一下污染的滋味。这不外乎在警告人类:再不治理污染,所有的人都可能没水喝。

15、科学时报:谁来关照中国虎的命运?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12月27日朱达志

http://env.people.com.cn/GB/6706674.html

  一头老虎离我们有多远?如果就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而言,无论是轰动天下的华南虎,还是一个月前沈阳那头被同类饥不择食PK掉的东北虎,抑或前几天宜昌那头被人残杀的东北虎,离我们人类的命运其实都很近很近。

  并非虎年的2007年岁末,有关老虎的新闻接二连三地发生。这边厢,周正龙的虎照风波方兴未艾,又从遥远的沈阳传来5只东北虎“同室操戈”的惊人消息;当我们还在为5只大虫“相煎何急”而喟叹不已时,又闻听湖北宜昌的一只东北虎被不法之徒凶残杀戮,抽筋剥皮——12月20日晚,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在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内被残忍杀害,有关方面已将其定性为“重大非法杀害野生动物案”,当地林业公安部门正抓紧破案。

  别以为沈阳那只可怜的老虎仅仅是死于同类间的自相残杀,它们是因为饥饿而发生争斗,并最终酿成惊人惨剧的。肉食类动物本来应该每天喂食,可沈阳市野生动物园只能保证3天喂一次,食物质量也每况愈下。相关记者在虎园内看到,行凶的4只老虎虽说都是十三四岁的成年雄虎,但其体态明显偏瘦,肚皮干瘪,有气无力,雄风不再。

  沈阳野生动物园是一家私营企业,去年因为经营不善一度闭园,园内所有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威胁。事情发生后,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沈阳市政府也提供了200万元借款,野生动物园才重新开园。但如今又到旅游淡季,资金状况仍然捉襟见肘。

  人工饲养老虎花费巨大。在武汉动物园,成年老虎每天要进食5公斤以上鲜肉,其中东北虎食量最大。自2002年创办以来就一直发包给私人经营的宜昌市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一年的门票收入才50万元上下。它究竟是靠什么维持日常运转的,连宜昌市林业局的新闻发言人也直言“不清楚”。

  野生动物园要么是私营企业,要么是私人承包企业;承担国家野生动物保护职责的林业部门发言人竟不清楚它们的资金来源和构成。国家和政府究竟应该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承担什么样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职责?怎么处理好动物保护和经营之间的关系?发包给个人经营后,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吗?这些问题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华南虎和东北虎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自然生物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生存状态和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关系甚大。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中国有过相关的庄严承诺。所以说,保护好野生动物是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责任。而当资金捉襟见肘,谁又能保证经营者不会铤而走险“与虎谋皮”,或者放任饥寒交迫的虎类自相残杀?

  野生华南虎的处境众所周知,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也在一天天地减少。而像中华鲟这些长江特有的动物,也早已极度濒危甚至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多的珍稀动植物还将面临同样的命运。而它们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命运。正如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专家所说:生物多样性就像存在银行中的钱,而我们正在抢银行。

  停止抢劫,或者好好为银行扎栅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