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发表
2、中国环境报: 国家实行水质考核制度
3、中华工商时报: 周生贤:危害环境的个人和单位都须补偿环境损失
4、华商报: 明年有望引黄河水解渭南“干渴”
5、新华网: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提前发电
6、北京晚报: 十不合格景区限期整改 广西桂林漓江等"上榜"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北京周围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8、当代商报: 湖南有偿使用水能资源防止"多龙治水"
9、南方都市报: 广东全省20多座水库发现蓝藻
10、新华网: 吉林省将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2007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1、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八――洱海的今天
特别推荐:
12、《科学时报》:生态文明,中国不能再迟到——环保NGO人士谈生态文明
13、人民网: 刘友宾: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
环境时评:
14、光明日报:“治理水污染,体制机制比什么都重要”
15、红网: 有感成龙“环保就在身边”
1、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发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12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6/101414605655.shtml
中新网12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26日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全文1.6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
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二,具备了较强的能源生产供应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首先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着重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提高供应能力,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白皮书强调,“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将继续以本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白皮书说,煤炭、石油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中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2、国家实行水质考核制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12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65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12月23日在京开幕。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坤仁向会议汇报了水污染防治法草案的修改情况。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之后向社会公布了草案全文,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社会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对草案进行了修改。
周坤仁说,自9月5日至10月10日,共收到通过网络、信件提出的意见1400多件。12月,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进行了审议,并提出了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建议在修订草案第三条中增加“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和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染”的规定。
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议在“总则”中增加“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的规定。
建立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议在第七条中增加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区域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扩大排污许可证范围
针对第二十一条内容建议修改,个体工商户数量庞大,但排污量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按照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只要达到排放标准,就不作为许可的管理。作为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的废水,没有许可证就禁止排放。
禁止私设暗管排污建议在第二十四条增加“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并在增加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超标排污按照应缴排污费倍数罚款建议修改修订草案第七十二条,一是对超标排污的罚款数额,按照排污者应缴纳排污费的倍数确定,以充分体现“过法相当”的原则,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二是,对限期治理期间,通过限制生产、限制排放不能消除对环境的严重危害的,可以责令停产整治;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污染损害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建议在第八十二条中增加规定,污染者对污染损害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一是根据污染损害赔偿的特点,增加举证责任倒置,如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二是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水污染防治的特点,增加了共同诉讼,对污染损害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可以依法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共同诉讼。三是增加了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
3、周生贤:危害环境的个人和单位都须补偿环境损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7-12-26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703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此间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周生贤说,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
4、明年有望引黄河水解渭南“干渴”
来源:华商报 2007年12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95
如何解决渭南中心城市和卤阳湖开发区缺水和供水成本高的问题,日前,渭南市正加紧筹备抽黄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渭南市地处水资源贫乏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四分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该市正在开发的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也面临缺水问题。
“如何解决渭南城区和卤阳湖开发区缺水和供水成本高的难题,一直是政府考虑的重点。”在12月13日召开的抽黄供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协调会议上,市长曹莉莉要求,充分认识开发黄河水资源的紧迫性和建设抽黄供水工程的重要性,在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的基础上,引用黄河水,是一项“费小效宏”的工程,有关渭南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她要求,抽黄供水工程要在明年10月底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编制完初步设计,争取在当年开工建设。
据悉,渭南市计划开发利用已建成的东雷二期抽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入渭南城区和卤阳湖开发区,既不影响二期抽黄工程原来的农业灌溉,又较大程度上解决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问题。
5、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提前发电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6/155214607686.shtml
新华网南宁12月26日电(记者王勉 覃广华)中国已投产发电的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工程首批3台机组26日正式发电。
龙滩水电工程1号、2号、3号机组相继投入运行,分别较国家批复工期提前了8个月、11个月和14个月。
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需要安置贵州、广西两省(区)的10个县共8万多移民。按规划,主体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实现截流。预计2009年12月全部完工。
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珠江干流红水河上游的广西天峨县境内,是中国内地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以及位于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电站的特大型水电工程。因为溪洛渡电站还未正式发电,所以龙滩水电工程成为已投产发电的第二大水电站。其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正常蓄水位400米,共安装9台70万千瓦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
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将创造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波说,龙滩水电工程首批3台机组提前投产发电,对于满足广西、广东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缓解全国用电紧张局面,优化华南地区电源结构和电力结构,改善红水河通航条件,提高珠江水系防洪标准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工程还通过科学调水使红水河下游岩滩、大化、乐滩等梯级电站累计增发了4亿多千瓦时电量。
6、十不合格景区限期整改 广西桂林漓江等"上榜"
来源:《北京晚报》2007年12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03652.html
记者12月26日从建设部获悉,湖南猛洞河、广西桂林漓江等10个“不合格风景名胜区”被通告批评,并令限期整改。
此次被“限期整改”的10个风景名胜区是:辽宁省金石滩、福建省桃源洞—鳞隐石林、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城头山景区)、湖北省大洪山(钟祥景区)、湖南省猛洞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重庆市辖区)、四川省石海洞乡、贵州省赤水、云南省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全国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已达国土面积的1.13%。(实习记者窦媛媛)
7、北京周围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201
新华网石家庄12月26日电 (记者 李俊义)河北省林业部门说,近年来,河北省保护湿地的步伐加快,北京和天津周围地区的滦河河口、衡水湖、白洋淀、北戴河沿海等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未列入保护范围的湿地也正在规划之中。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地处京津周围的河北省有较丰富的湿地资源,全省湿地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9%。这些湿地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洪抗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白洋淀、塞罕坝、衡水湖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获得国家项目投资逾2500万元,在北京周围拟建的张家口沽源闪电河、尚义黄盖淖、张北安固里淖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到2015年,河北省将在京津周围新建19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保护面积近60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中,既有为涵养京津水源的湿地保护区,也有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区。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经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9个,总面积达14.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其中,张家口坝上、白洋淀、昌黎黄金海岸、滦河河口、北戴河沿海、沧州南大港、衡水湖等7个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
8、湖南有偿使用水能资源防止"多龙治水"
来源:当代商报 2007年12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93
《湖南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将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省首部水能资源管理法规,也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建立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地方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的施行将有效防止再度出现“多龙治水”、“政出多门”。
开发水资源须按规划进行
《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必须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必须按照规划进行。不符合规划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或者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开发。
《条例》还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审批或者核准前,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农业、移民、林业等有关部门的意见。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依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组织工程验收等。
将出台水资源有偿使用办法
庞道沐指出,《条例》对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工程安全和公共安全,推进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水能资源的有偿使用,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充实了资源管理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据悉,依据《条例》,省政府将尽快出台水能资源有偿使用的相关办法。
9、广东全省20多座水库发现蓝藻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6/025014601704.shtml
本报讯 (记者 刘荣 吴旦颖)广东全省发现20多座大型水库有蓝藻,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发生大危机。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李粤安提醒全省各地,防止发生大规模的蓝藻危机事件。
蓝藻如暴发危害大过江苏
昨日,广东省首次节水型社会建设暨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深圳举行。主持会议的李粤安在谈到节水工作可能会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认为大型水利工程有利有弊,特别是过度兴修大型水利破化了原有生态,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灾难。他举例说,今年太湖蓝藻污染暴发事件,除水污染之外,过度大兴水利工程也是导致其大规模暴发的原因。
在谈到蓝藻的危害时,他透露,目前在广东有20多座大型水库也发现了蓝藻。“广东出现蓝藻,如果真的暴发,速度和危害可能会更大,因为广东相对江苏来说,温度高,日照强,都非常适合蓝藻生长。”他说,广东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警惕,防止类似太湖蓝藻污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但李粤安没有具体透露哪些水库发现了蓝藻。
广州水库尚未发现蓝藻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水利专家吕品祥说,只要出现了蓝藻,就说明这座水库已经受到污染了,特别是现在冬天很快就要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气温升高时,更应该警惕蓝藻暴发,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广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州市因为水体交换比较快,因此包括黄龙带和流溪河两大水库在内都没有发现蓝藻。但广州也有这方面的担忧,目前市水利局正和暨南大学合作研究消灭控制蓝藻的课题。“如果发现,一定会及时向公众公布。”
10、吉林省将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216
新华网长春12月26日电(记者姚湜)吉林省政府说,吉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将于本月31日24时开始,全省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将接受普查。
据吉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林溪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试点工作,12月31日24时,吉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将正式开始。
王林溪还说:“吉林省计划在2008年开展全面普查,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检查和调查,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进行审核验收等。在2009年计划完成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发布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
根据已经开展的全省污染源普查对象清查工作结果,吉林省初步确定省内纳入污染源普查范围的工业污染源约5.4万户、生活污染源约10.8万户、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200余个。
吉林省将根据各类污染源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分类普查,各类普查对象的普查内容有所不同。其中,工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登记信息,原材料消耗情况,产品生产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
11、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八――洱海的今天
汪永晨
关于金安桥水电站,国内外媒体都进行过不少报道。因为它是在长江主干上尚未进行环评就开始建设的大坝。2004年《南方周末》上一篇“虎跳峡告急”的文章中就提到了它的违规。2005年先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后是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栏目,都对这个大坝没有完成环评就开工进行了舆论监督。不过,这个大坝最终还是获得了环评的通过。
金安桥水电站所在的金沙江
大江被拦
坝前
一条大江是如何被截断的?我们拍到的照片或许能让大家看看。看看这条大江如今的模样。不过今天,在发展是硬道理、河流里的水不被开发利用就是白白地流走了的观念的指挥下,中国的大山,中国的大江,又有哪一个,哪一条不是这样了呢?
刘树坤研究员在接受采访
开发电站的金沙江峡谷
这次和我们同行的水利水电专家刘树坤是洱海治理的设计者。云南滇池现在的污染,已经到了让人叫可怕的地步。而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却被人们认为是从污染到治理的一个典范。
洱海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面积251平方公里。洱海的来水主要为降水和融雪,入湖河流大小共117条。
在大理有这样一句口号“洱海清,大理兴”,把一个湖泊的好坏提高到这样高度的城市不可能不重视保护城市的河流,而真的重视了保护了,让湖泊与河流清澈起来应该说也不是做不到。
洱海
刘树坤在接受我们对他的采访时,对洱海能做到今天这样保持着较为自然的现状,强调的做法有这样几条:一是流域污染物的管理,对流域生产生活方式的管理;
二是对城市的污染源的限制,其中包括杜绝污染企业进入洱海,对以往就在的企业进行搬迁和整治。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三是对农村污染物采用生物槽,就是通过卵石、碎石槽,形成生物膜,这些生物膜可以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
目前,城市污水有污水处理厂,而农村的水源污染,很大程度是生活垃圾的污染。
在刘树坤专家的治理中,还对洱海源头的一些湿地进行了管理,增加湿地的净化能力,推广河长制度。也就是每人分管几百米,不让污染物进入洱海。这样的“包产到户”责任分明,使口号有可能变成现实。
洱海的傍晚
刘树坤在洱海前
“在海岸培育湖边生物带,拦截和净化湖边进入湖泊的污染物,也是治理洱海的重要措施。
在洱海,刘树坤和我们讲的他治理洱海的办法还包括:对游船进行了排水的垃圾回收,取消了渔船油力系统。禁止网箱养鱼。
还有一条,刘树坤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政府成功地控制了下游西洱河电站的建设。这样才使洱海能一直保护比较高的水位。从这点看,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上,大理人是把保护放在前面的。当然能做到今天这样,并不容易。
作为水利水电专家,我问刘树坤,为什么会对治理湖泊污染这样投入。他告诉我们,现在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水利的发展是分为这样五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防洪,第二阶段是供水,第三阶段就是污染治理,第四阶段是景观设计,第五阶段是保护河流里的生物多样性。
在洱海的治理中,最难的是什么,我问刘树坤先生,他说是生产的管理。比如具体做事时,像西洱海不建电站,取消网箱养鱼,这些都是在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做法。还有如今的洱海,湖周建立的湖生物带,需要占地,占地就会有移民问题,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真的下决心去做。治理洱海,他们是把每一个住在湖边的人都调动了起来一起做的。
当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经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时,很多流域也提出了不少的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洱海,在治理时,更强调的是具体怎么做。
如今在大理,开展爱护洱海的宣传教育,是从小学生做起的,并且提出了保护洱海就像是保护眼睛一样。调动每一个人的热情,提高每一个人对保护自己身边湖泊的责任感,使得洱海的治理,钱花得并不多,成效却很大。
有关滇池的治理,刘树坤也强调:要挖掘和发扬本地的优秀的水文化,通过这些实现人水和谐。把保护滇池纳入滇池流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治理过程中,要增加亲水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洱海清,大理兴。如今是大理人写在墙上,挂在嘴边,采取了实际行动要做的事。采访了洱海的领导后,我最希望的是,滇池是不是能学学洱海的经验。
明天,我们就要走进怒江了。
2006年江河十年行拍摄到的洱海日出
2007年江河十年行拍摄到的洱海
2007年江河十年行在大理观看演出《蝴蝶之梦》。
我们希望,洱海在今后也可以一如既往地美丽。
12、《科学时报》:生态文明,中国不能再迟到——环保NGO人士谈生态文明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12月26日易蓉蓉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80
任何形态的文明首先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人类已经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不同的文明阶段,其实说到底是对于先进农业技术工业发明的尊崇,也不外乎是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财富的向往。真正的生态文明体现在人类对于所依存的自然世界的尊重和珍惜,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生态文明肯定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十七大报告以官方身份再次肯定了它,它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开宗明义。
生态文明不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词语,而是自古有之。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如此。作为价值观的一种,生态文明其实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只是隐藏在其他意识形态的背后,期待我们再次发现。
中华文明蕴含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夏青程日免布,是保佑我们的神山:他不需要非常昂贵的头饰,山顶上皑皑的白雪就是他最昂贵的头饰;他不需要非常华丽的衣裳,山腰上茂密的森林就是他最好的衣裳;他不需要非常漂亮的足饰,山脚下清净的流水就是他最好的足饰。”
“我是雪山上的雄狮,没有了洁白的雪山和冰川,雄狮怎能存活?我是徜徉在草甸上的马鹿,没有了草甸上五色的鲜花,马鹿怎能欢快?我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没有了悬崖上的香柏树,我的心情怎能愉快?我是水中游弋的金鱼,如果没有清净的流水,鱼儿怎能畅游?”
谁能想到,这些富含哲理的优美诗歌竟然是云南德钦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创作的民间艺术——弦子歌舞。
“弦子歌舞与当地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自我娱乐和教育、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重要艺术形式,更关键的是,弦子歌舞传承着当地藏族人民对生命、对养育他们的环境的认识——他们认为任何一样东西都有生命,而各种生命形态的存在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力求通过藏文培训班、文化采风、弦子歌舞擂台赛等各种形式,竭力发掘藏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并传承下去。”云南卡瓦格博文化社创始人斯朗伦布介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蕴含着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源泉,卡瓦格博文化社成立于1999年,力求传承藏民族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了一个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原生态保持最完整的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纯侗族村寨。这个村庄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整个村寨隐蔽在深山上,距公路有4公里之遥,从外面完全看不到村寨,村寨的后面是一片原始森林。5座鼓楼耸立,清一色木楼。这里的侗人迄今生活在自然生态的循环中——祖祖辈辈只栽糯谷(人类最早的谷种),不吃籼米;吃饭不用筷子,用手指;厕所建在自家的鱼塘上,排泄物养鱼;稻田养鱼,插完秧后从鱼塘里把鱼捞起来放置稻田,种田不用化肥,鱼吃寄生虫;收割不用镰刀,手摘禾;碾米不用机械,传统舂米;谷仓不在家里,在水塘中央,防鼠防火防贼。他们的文化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他们所有的文化都是靠口传心授。侗族的原始宗教和文化使得他们自觉地保护黄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而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文语言本身就印证了生态文明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绘画、建筑、文学还是宗教,世界任何角落的每种文明都从对自然的欣赏和崇拜开始,可以说生态文明其实自古有之。中国是工业革命的迟到者,但经历了教训后需要及时醒来,别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我们需要尊重下一代生存和生活的权利、尊重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世间万物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尊重是平等的基础。”绿色和平媒体主任王晓军的工作方式就是把复杂而深刻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用直接浅显的说法重新表述、重新解释,变成故事来讲。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
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谈到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演变历程,环保NGO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需求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给其他生命形态平等和尊重。否则,人类就会自尝苦果。”汪永晨说。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年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是,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等于甘肃和青海的总和。世界银行给出的另一个统计数据是,如果仍然毫无节制地发展火电,2020年我国因为燃煤污染所导致的疾病将损失GDP的13%。
“任何形态的文明首先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人类已经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不同的文明阶段,其实说到底是对于先进农业技术、工业发明的尊崇和对精神世界和物质财富的向往。真正的生态文明体现在人类对于所依存的自然世界的尊重和珍惜,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王晓军说。
“生态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一直纠缠在一起的,无法清晰地剥离开来。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的恩赐,工业进步期望脱离对自然因素的依靠,精神世界的升华是对自然万物的提炼,而物质欲望产生于对自然世界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绝望。生态文明是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总结了对与错、体会了罪与罚后的警醒。因此叫作‘回归’也罢,称作‘演变’也罢,生态文明实际是醍醐灌顶和跌爬滚打后,人类更理智、更清醒、更具智慧的一种意识。”王晓军说。
“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和遗忘是环境受到威胁的最根本的原因。原来的神山面临着普遍的威胁,甚至有不少被完全废弃。而今藏与汉、传统与现代……各种不同的观念在撞击、融合,宗教和道德对人们的约束随着人们对现实利益的渴望而不断弱化,一旦有经济利益和现实处境的推动,神山的整体信仰体系就可能彻底崩溃。”斯朗伦布说。
生态文明将成为环保工作坚实平台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表明,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渴望。生态文明这个词汇的出现以及其被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同样是在严峻的环境灾难之中不得不进行自我批评,并直面问题寻求实际解决之道的体现。作为全球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绿色和平希望这个概念能够成为中国将来经济发展的基准,成为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坚实平台,切实及时并富有成效地改善中国的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绝不等同于保护自然生态,但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给自然生态喘息和休养的机会。
“绿色和平一直强调在尊重地球环境基础上的人类发展。在过去两年间,绿色和平两次考察了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珠峰地区,见证了世界最高峰冰川的消融。今年4月,我们又组队前往拍摄了冰川照片,对比40年前拍摄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图片,对比鲜明,效果很好。根据目前的消融速度,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失。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冰川加速退缩。”王晓军说绿色和平的很多环保实践都对应生态文明的理念。
而这些天,汪永晨为金沙江中游河段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示兴奋着:“不仅是我一个人,可以说所有关注中国西部修建大型水电工程的人都很兴奋,因为这是第一个在长江干流上被公示的水电项目。”
10月30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云南省环保局,将金沙江中游河段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进行公众参与公示,公开征求公众、专家和社会团体对工程施工、工程运行、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仅有公示环评还不够。阿海水电站2006年11月18日召开的咨询会议,没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态的专家、没有作为利益相关群体的当地居民。多年来,中科院水生所一直呼吁,现在长江很多洄游性鱼即将灭绝,半洄游性的四大家鱼的鱼苗减少了97%,可是在金沙江中游建大型水坝公示的环评参与者中,却没有见到他们。”汪永晨说自己的心情更多的是焦急。
庆幸的是,十几位学者、记者、NGO人士写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答复。一位环保局的官员回信说:“感谢发来你们对项目环评文件的评议意见——这是我见到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对一个建设项目方案的最全面的意见。其实,无论你们的意见是否准确,作为公众,你们展示了对于环境的高度关注——我认为是一批知识分子对于环境的良心。当然,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赋予你们的合法权利。我作为一名普通公务人员,对你们的环境责任意识表示我的尊重。你们说出了你们的关心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有利于决策机关综合考虑、科学决策的。”
汪永晨说:“公示这份环评报告是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后在保护环境方面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公示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能真正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纳在工程建设中。”
“从2003年四川贡嘎山下的木格措,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怒江,到虎跳峡是否能修大型水电工程,中国的专家、学者、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关注了整整4年。我们这群人被称为‘反坝派’,其实,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建大坝,强调的是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维护《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程序正义。”
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创造
“我们发现,环境保护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古老的话题,几千年前人们就关注到了环境与人的关系,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实践他们的理念。我们在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支持下作了梅里雪山地区神山调查,调查了神山的藏语名字、汉语意译、精确的GPS定位数据、传说故事、神山敬香文、环境现状、资源利用现状、潜在威胁等。发现不大的项目区里,就有将近100座神山、50个日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避难所。当地藏民和自然之间不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母与子般相依为命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要如何着手?“首当其冲应当改变的是国内普遍认可的追求速度、忽视后果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决策者真正认识到:如果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众的生活质量,那任何所谓财富的累积不过是自我欺骗式的海市蜃楼,并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王晓军说。
“只有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绝不符合中国实际。”汪永晨说。
“国际社会、国家政策、公司及社会的任何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将生态文明和生态尊重落到实处。一个概念的提出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基础上、停留在口头或纸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于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与实际行动,也同样需要第三方的民间组织进行没有偏见或短视利益的监督与催促。”王晓军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很多外国科学家来中国作科研,给中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学研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科学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了很多这样的外国科学家,有揭开沙图什贸易和猎杀藏羚羊之间联系的美国动物学家、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副总裁乔治·夏勒,有质疑中国大面积毒杀高原鼠兔的生物多样性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安德鲁·史密斯,有帮助中国设计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的美国生态学家、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前首席科学家木保山(Robert K. Moseley),20年来关注中国西部生态、关注西部国际狩猎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美国蒙大拿大学林业与保护研究院野生动物学系研究员理查德·哈里斯……他们的故事广为人知,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
乔治·夏勒是第一位在中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长达50多年,74岁高龄仍然每年在野外工作8个多月,被合作多次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奉为“偶像”。1980年开始,夏勒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在中国研究大熊猫。1984年,他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深入研究了藏羚羊、西藏盘、岩羊、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野骆驼、藏野驴等,他的言传身教和科学方法也培养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野外研究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事沙图什贸易的商人一直在向欧美消费者宣扬,制造沙图什披肩的原料来自北山羊、野山羊、家山羊的羊绒,甚至是西伯利亚鹅的羽绒,以掩盖沙图什背后对藏羚羊血腥的屠杀。1992年夏勒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向人们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制造沙图什的唯一原料是藏羚羊的羊绒,采集这种绒的唯一办法是先把藏羚羊杀死,由于沙图什贸易,将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几十年中消失。他的努力促使欧美世界禁止血腥贪婪的沙图什贸易,推动了对藏羚羊的保护。他正直的性格让他多次揭示事实真相,成为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楷模。
“他们带动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乃至生态文明的建设。”大自然保护协会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负责人龙勇诚说,应该肯定这些外国专家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启蒙作用。
生态文明的成功建设所带来的影响是更合理和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多一点理智的思考、多一些聪明的权衡、保护环境珍爱环境的利益是任何人、任何国家或政府都明白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去——很简单,购买木制品时注意木材的来源和材种,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将家中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泡,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等等。生态文明的落实需要从口头到行动,而每位公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参与都能够直接影响或者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王晓军说,一种新的价值观需要大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才能真正改变。
10年前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开始萌芽之时,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去山西一所偏僻的希望小学捐赠环保读物、开展环境教育。学校里的人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环境教育,“只是觉得这个老头来我们这图啥呢,怪怪的,不会是骗子吧”。十年过去,估计再也没有地方老百姓把这位“绿色布道者”当骗子,而是热情的邀请、踊跃地参加,生态文明的理念将成为社会共识,将落实到每个机构、每个个体的行动上。
13、刘友宾: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
来源:人民网2007年12月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12/25/content_7307618.htm
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 刘友宾
在环境保护部门,人们熟知一句话:环保靠宣传起家。在宣传的各个领域中,新闻报道覆盖面广,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对环保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广大环境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揭露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报道环保工作进展,努力促进一些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为破解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献计献策,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多年来,正是在包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约束性指标。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总纲。中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推进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南。
环保靠宣传起家,还要靠宣传发展。环境新闻,大有可为。实现“三个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大力参与和支持。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环境保护,也为广大环境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综观近年来的环境新闻报道,我们高兴地发现,随着我国环保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关注面在不断扩大,环境新闻报道正呈现出新的气象,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记者在用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看待环境问题,用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开展环境报道。
突破简单的“曝光”模式 舆论监督与引导并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环境新闻是从“曝光”起步的。特别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环保总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揭露一些地方政府玩忽职守和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环境污染事故,通过舆论监督,促进了一些环境问题的解决,显示了新闻报道的力量。“曝光”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使环境新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错综复杂的中国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环境治理与反弹的矛盾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环境新闻的“曝光”模式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曝光”不是环境新闻的惟一模式,“曝光”模式本身也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对环境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认识,为“曝光”而“曝光”,而不是以严肃负责的态度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变为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甚至编造数据,哗众取宠。
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实事求是,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舆论监督与引导并重,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比如,2006年没有完成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对这样一个新闻事实,新闻界并没有出现一窝蜂的“炒作”,既报道没完成年度指标的事实,也客观报道一年来环保工作的进展和社会各界为污染减排工作做出的努力,同时深入分析了制约完成年度指标的深层次原因,令人信服地说明约束性指标的导向性作用开始显现,新闻报道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树立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破浅层次的道德义愤 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深度报道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环境问题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必须靠发展去解决,特别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既不能宽容污染,也不能停止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我们既不能像极端环保主义者那样,反对发展,幻想回到农业文明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原始社会,也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道路,而是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如果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只是用旧时代乡村绅士的眼光打量当今世界,不仅是环境问题,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让其发思古怀古之悠情。
简单地出于道德义愤观察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就可能以极端的而非理性的、破坏的而非建设的、落后的而非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心理,把中国的环境问题看得一团漆黑,悲观失望,而对环境保护的进展,对中国人民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艰辛努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按照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取一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和城市进行环境治理,在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繁重,治理工作有进展,有不足。对进展不能沾沾自喜,对不足也要客观分析。
如果因为一次污染事故就全面否定治理进展,甚至以幸灾乐祸的不健康心理大加渲染,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2004年,淮河出现了严重污染事故。作为国家环境治理的重点流域,如何看待淮河治污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人民日报集中推出“我为治淮建言献策”专栏,经济日报记者实地走访淮河,推出“淮河治污千里追踪系列报道”,编辑记者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报道淮河环境问题,编发了大批有事实、有分析、有深度的文章,既报道淮河治理的进展,又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人们理性认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曾培炎副总理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指出,“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监督作用”。一年之后,《中国记者》杂志(2006年2月)就水污染报道专门组发了一组稿件,对个别记者"虚构事实,炒做新闻"的淮河治污报道进行了反思,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最近读到《北京青年报》记者孙丹平的一篇文章,她特别强调,环境报道“应注意科学的问题”,“良知不能代替深入细致的采访”,“遇到业内兴奋点,勿忘客观公正”。她认为,对环境问题要深入采访、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跟风,对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报道要以人为本,力戒偏激、片面(《环境报道中的调查研究》,《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如何用积极、建设性的报道引导公众理性、客观、准确地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战胜污染的信心,而不是用主观色彩浓厚的煽情语言激发公众的道德义愤,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突破孤立封闭的污染视角 树立大环保观念
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封闭的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三个转变”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同步、并重,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都是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向纵深推进,不仅理论上在突破,实践上也在不断探索,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环保听证、区域限批、环境文化建设、绿色GDP核算、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正在主动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联系,逐步进入综合决策。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专业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逐步扩展。环境保护起步阶段,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尚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认识,决定了早期的“曝光”模式必然通过报道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日益高涨,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新闻也在与时俱进,报道的重点已经从单纯报道污染问题到综合开展环境报道。特别是如何有效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深层次问题,正成为许多记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报道不等于环境污染报道,记者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污染事故,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进行道德谴责并追究其责任,他们更加关心制约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投入等深层次问题,关心环境保护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思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突破环保困局,触角逐步深入,视野越加开阔,思想日渐深邃。就环境论环境的报道在减少,大环保的观点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伴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环境新闻必将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中国的环境新闻工作者必将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谱写新的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
14、光明日报:“治理水污染,体制机制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87
要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注重源头治理
“水污染防治的问题就出在体制上,治污不治水,治水不治污,这个问题不解决,污染问题就会是老样子。”正在此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今天上午分组审议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路明委员在审议时如此坦言。
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对官厅水库实施工程改造,治理后门头沟的水变成三类水。路明今年就北京官厅水库的修复和水污染治理前后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体制比什么都重要”。
他建议在草案总则关于防治的原则部分再加两句话:一是从源头抓起,二是加上“治理水污染一定要按水系的自然规律统一治理”。“现在的治理大都是末端治理,重视污水处理,如果不从源头抓起,后面治理的难度就会加大。”路明强调说。
草案对制定水污染排放标准作出了规定。路明对此表示赞同,他同时指出,“现在我们有个概念,叫‘达标排放’,所谓达标排放的水仍然是劣五类的水。这个水仍然是有污染的。”
“从国情出发,经二级处理的水,要经过湿地系统、土地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如果说用电能深度处理,减少了污染排放,却浪费了更多的能源。”他说:所以排放标准的问题要再细化一点,要规定得更明确。
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当长期享有
草案第7条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区域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倪岳峰委员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但是目前的写法似乎是在扶贫。生态补偿不是扶贫,是上游地区应当享受到的补偿,即使上游地区经济有所发展,补偿政策仍应享受。”他建议删除“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这几个字。
草案第5条规定了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韦汝勤说,“这一规定把该地区行政官员的政绩和当地水环境的好坏联系起来,就能促使他们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改善水环境的状况。”
会前,人大常委会组织列席这次会议的全体代表参观国家环境监测中心,他们观看了实时监测系统,感觉这个系统是非常先进的,能够全面掌握全国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等状况,并且能够及时预报和制定紧急措施。
“但是遍布全国的检查站人员不属于总站管理,是在当地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只是定时向上传输这些数据,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工作人员上传的数据如果不是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参数,就不能正确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还有可能会在上传的数据上做一些手脚。”韦汝勤建议草案应该对缓报瞒报数据的行为作禁止性规定。
对水污染的责任人要规定刑事处罚条款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谭惠珠对草案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没有“刑事”的规范。“有的时候不对应该负责的人重重惩罚一次,他们不会由于要对他罚款而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办事方法。”
发放给会议代表的参考资料显示已有十七位常委委员提出了应该设立刑事责任。谭惠珠说:“现在的法案里没有一条写到刑事责任。草案第80条有‘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规定,但是整部法律草案里面没有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处分,因此这样写了也等于是没有写。”
谭惠珠举例说,在香港,有关卫生的条例就规定:在饭店里面,假如有耗子或者其他不干净的东西,第一次发现是罚款,第二次是重罚,第三次是关停,如果再犯的话就要坐牢。她指出:“假如我们不把刑事责任放到有关人的头上,他们不会觉得痛。刚才叶如棠委员说水资源很宝贵,我认为水资源比石油还要宝贵。石油等能源我们还可以用太阳能、核电来代替,但是水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不可替代。如果不加以严惩的话,水污染防治就难以有好的效果。”
“排污许可证”不是“合法排污”的证件
修订草案第21条规定,“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司马义·艾买提副委员长说:“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取得排污许可证就可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这些排向水体的废水、污水是否还需要处理?有没有具体的排污标准?”他指出:草案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毫无疑问,如果不加任何限制,是不利于水污染防治的。”
司马义·艾买提表示:“排污许可证不是合法排污的证件,取得排污许可证后,企业也必须对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方可向水体排放。”他建议草案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郭凤莲委员建议在草案第3章第13条维护水体的生态功能中增加两个字“面源”,就是对水的面源保护,维护水体面源的生态功能。她发现一些水库的面源污染非常严重,“不少地方老百姓在水库里又洗衣服,又倒生活污水,还在里面洗车,带来很大的污染,面源污染确实很厉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该增加‘面源’两字。”
郭凤莲还建议增加“水系流域保护区,禁止矿产开发”的相关规定。“在矿产资源比较富裕的地方,紧靠水系流域的矿产资源比较多,因为矿产资源开采,供水水系的地方污染很严重,这是看不见的污染。”她说,“虽然矿产资源值钱,但是人生命更值钱,多少钱也买不来人的生命,所以要加大对水系保护区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本报北京12月25日电)本报记者袁祥
15、有感成龙“环保就在身边”
来源:红网2007年12月26日 陆志坚
http://env.people.com.cn/GB/6701106.html
今年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仪式,成龙作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副会长,专程从香港赶到北京参加。作为世界级巨星,拍戏之外,只有两件事让成龙牵挂,那就是慈善和环保。今年一月,成龙在北京启动“成龙新日环保计划”,将一辆自己拍片用过的新日电动车卖出10万元的价格,这笔钱作为该计划的首笔启动资金,用于下一步的环保公益事业。成龙最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环保就在身边。”(12月24日人民网)
近年来,明星与环保俨然成了一对出镜率较高的“联体婴儿”,全球气候变暖、减碳行动、节约木材、杜绝奢华包装、抵制皮草等等的环保话题,几乎每次都有一个或几个大腕明星自觉、自愿、自发、自创地担任起“扛大旗”的角色。在刚刚揭晓的“2007绿色年度人物”中,著名导演张艺谋、冯小宁等明星便榜上有名。
而成龙的“环保就在身边”,尽管言语朴实、无华,却折射出了一种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和环保自律意识。“其实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环保这么大的工程,要全中国每一个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是2005年设立“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大奖时,成龙的开场语,也表明了他对这项公益事业的希望与寄托。
事实上,成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努力为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而鼓与呼。2004年3月,他在出任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一职的当天,便身体力行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搬运长城废砖,并现场演示自己如何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捏扁后再丢到垃圾桶里。作为演员,每次拍戏结束,成龙都会将矿泉水瓶子收拾干净。为杜绝浪费,成龙还倡议大家将姓名写在矿泉水瓶子上。
显然,作为著名的“功夫之王”,成龙的环保意识让人感动。而品读其的“环保就在身边”,更让人感触颇多。环保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说其复杂就在于环保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一张纸、一滴水、一口痰等等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环保意识。特别是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像成龙一样着眼于“小”,以自己的“细微”影响和感召他人热爱环保、遵守环保、推动环保,既是一种道义要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环保就在身边”。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为了明天的生活更美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当读懂这句话,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