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25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网:  专家:祁连山冰川急剧萎缩 危及河西走廊绿洲

2、人民日报: 中国因荒漠化平均每天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3、长江水利网: 长江委首次行使对西南诸河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

4、新华社: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加重黄土高原土壤干旱

 

地方信息:

5、长沙晚报: 湘江长沙段水位5天上涨58厘米

6、新晚报:  24个松花江污染防治项目投用

7、湖北日报: 湖北:五部门启动长江生态保护项目

8、浙江市场导报:  浙江未来三年重点监管太湖

 

人与自然:

9、大河网—大河报: 白天鹅大量飞离三门峡天鹅湖 迁移原因不明

10、新华社: 湖北宜昌野生动物世界又发现两只幼虎尸体

 

2007年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1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七——来自金沙江畔的好消息

 

特别推荐:

12、人民日报: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环保人物:

13、和讯评论:  王金南:为中国绿色GDP积极探路

 

人物专访:

14、中国建设报: 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把脉开方

 

深度报道:

15、中国青年报: 减排指标:太极拳化作铁砂掌

 

 

 

1、专家:祁连山冰川急剧萎缩 危及河西走廊绿洲

来源:中国网 2007-12-22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22/content_9416754.htm

中新社兰州十二月二十一日电 (贾莉丽)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地区,降雨量远低于蒸发量,唯一的水源就是祁连山冰川。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深居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河西走廊干旱区形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而如今,祁连山冰川却急剧萎缩,雪线不断上升。

祁连山,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在海拔四千二百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目前,祁连山有冰川两千多座,每年融化的七十二点六亿立方米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灌溉着七十多万公顷良田,使河西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然而,由于全球气温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冰川急剧退缩。近二十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减少了大约十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两米至六点五米的速度上升。预计,面积在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二0五0年前基本消亡。

因为水源减少,近十年来,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十二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河西走廊绿洲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千里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要道,今为“亚欧大陆桥”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相关专家表示,祁连山冰川存亡关系河西走廊安危,如果祁连山冰川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

近年来,为了千里河西的可持续发展,甘肃在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工农业用水的同时,还根据祁连山独特的地理条件,不断增加人工降雨。根据在祁连山区人工增雨实验所得出的初步结论,大体推算为祁连山—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增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降水,每年可增加降水约七亿立方米。

日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投建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据悉,综合观测研究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变化与适应监测研究,预测未来祁连山区气候环境变化,评估流域未来冰冻圈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2、中国因荒漠化平均每天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097

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近日在中国绿化基金会枫桦治理荒漠化专项基金成立仪式上透露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但我国仍是世界上生态和环境建设十分脆弱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有明显恶化趋势。荒漠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中国绿化基金会枫桦治理荒漠化专项基金由加拿大枫桦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捐资设立,先期捐资为100万元人民币,注资总额将达100万加元。这是我国首个由外资企业捐赠的荒漠化治理基金,将用于防沙治沙新技术研究、推广、技术培训以及沙害治理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沙区农牧民教育资助及相关宣传活动。 (记者刘毅)

3、长江委首次行使对西南诸河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

来源:长江水利网 2007-12-24

http://www.cjw.com.cn/index/detail/20071224/98490.asp

本站讯(特约记者 李真 通讯员 陈敏) 12月21日,记者从长江委江务局获悉,长江委首次开始行使对西南诸河涉河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

今年4月,云南省水利厅正式成立“云南省河道管理局”,并于12月11日派员专程到长江委江务局,汇报云南澜沧江、瑞丽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的有关事宜。长江委副总工金兴平、江务局局长史光前等一行于12月12日专程赴云南瑞丽江及澜沧江西双版纳境内调研涉河项目审批事宜,指导云南省水利厅开展有关涉河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工作。

据了解,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原已授权珠江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已调整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权限的建设项目,其中有国际边界河流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所有建设项目,如澜沧江干流的勐松至南腊河口;依洛瓦底江水系的大盈江、南苑河、瑞丽江、碗町河,怒江水系的南卡江,澜沧江水系的南览河、南阿河等河流的全部边界河段及国境内十公里河段。还有在澜沧江(勐松以上)和怒江云南省境内干流河段;依洛瓦底江水系的独龙江,怒江水系的南定河,澜沧江水系的南垒河、南腊河等河流国境内十公里河段,以及澜沧江以西云南省境内国际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的大型水工程。

4、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加重黄土高原土壤干旱

来源:新华社2007年12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97553.html

  新华社兰州12月25日电 甘肃省气象部门的最新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中国黄土高原雨养旱作农业区的土壤干旱状况趋于严重。

  甘肃省气象局研究员张强说,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使黄土高原0-200厘米土壤总贮水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干旱趋于加重。其中,0-100厘米土壤贮水量减少更为明显,这部分土壤贮水量占0-200厘米土壤总贮水量的比例减少了6-8个百分点。

  张强介绍,如果按照季节而言,随着气候变暖,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土壤水分以春、秋季节减少较多,夏、冬季节减少较少。1991-2003年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秋季土壤总贮水量减少了40-90毫米,而夏季只减少了8-36毫米。

  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土壤里的水分多少,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节的土壤水分原本均未达最适宜状态,夏季相差50-100毫米,秋季相差20-40毫米。随着土壤干旱趋于加重,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大。

  甘肃省气象部门的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雨养旱作农业区0-200厘米土壤贮水量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段减少了2-3个月,水分匮缺从浅层向深层逐步扩展,时段上也有所延长,干旱程度在7-9月最重。

  研究还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1961-2000年平均为每年每公顷77621公斤,但由于气候变暖,土壤干旱加重,气候生产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每公顷每年10451公斤。(记者朱国亮)

5、湘江长沙段水位5天上涨58厘米

来源:长沙晚报2007年12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5/023514593046.shtml

  本报讯(记者 岳冠文) 受近期连续降雨影响,湘江水位开始回升。昨日下午2时,长沙站水位25.77米,比12月19日同期上涨0.58米。专家表示,持续两个多月的特大旱情初步缓解,尤其是冬季农作物旱灾减缓,湘江下游城镇居民供水压力减小。

  从本月10日以来,全省各地陆续发生降水过程,到目前全省平均降雨24毫米左右,尤其是在干旱情况严重的湘江和资水流域,本轮降水有效减缓了干旱情况。据市水文站统计,前日8时到昨日8时,该站点降雨19.2毫米。另据统计,昨日上午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20.5米,湘江湘潭站水位27.46米,分别比前日同期上涨0.08米和0.06米。水位上涨大大减缓了湘江下游长、株、潭等城市居民的饮水压力。

但据气象部门预报,今日随着低槽过境,省内转为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天气又将以多云到晴天为主。气象专家指出,虽然湖南旱情暂时缓解,但旱情依然没有解除,农村部分人畜临时饮水困难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水位偏低而造成的水运困难依然存在,后段抗旱形势仍不容乐观。

624个松花江污染防治项目投用

来源:新晚报 2007年12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5/000814592229.shtml

  哈尔滨新闻网讯(记者 张春杰)昨天,省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据悉,目前黑龙江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116个项目,已有24个建成投用。

  据介绍,黑龙江省共有116个流域治污项目列入国家《规划》,截至11月底,共有齐齐哈尔市讷河污水处理工程、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含酚废水处理工程等24个项目部分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占总项目数的20.7%;哈尔滨市文昌三期污水升级改造工程、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污水治理工程等53个项目正在建设;其余项目正在积极做前期工作,规划项目总开工率达66.4%。目前,全省已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等6个市、1个县建成了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37.2万吨,污水处理率由去年的16.3%提高到32.77%。

  黑龙江省将加快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今后,黑龙江省将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落实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严肃处理违法排污问题。

又讯 昨天,黑龙江省新成立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督查队正式揭牌,该机构将进一步加大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7、湖北:五部门启动长江生态保护项目

来源:湖北日报 2007年12月2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100

21日,五部门在汉启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提出恢复长江中下游的“水下森林”——湖泊中的水草,用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和淡水渔业的影响。

该项目计划在未来的4年里,通过在50个湖泊开展水闸生态调度、灌江纳苗、新建过鱼设施、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培训和推广,恢复至少1500平方公里“水下森林”。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工农业污染、过度捕捞和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许多湖泊的水生植物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危及鱼类生存,还容易导致蓝藻水华和公共饮水危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该计划中国项目主任王利民博士说:“恢复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长江流域水生生态,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是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这个项目,对豚类生存也意义重大。”豚类保护专家、水生所王丁博士认为,因为长江流域持续发生干旱和暖冬,造成长江及诸多通江湖泊的水位超低和局部水质污染,给长江豚类造成了致命威胁。

据悉,该项目是WWF“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的一部分,由WWF、湖北省水产局、安徽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中科院水生所和长江水产所共同承担。

8、浙江未来三年重点监管太湖

来源:浙江市场导报2007-12-25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59521198547640_1.shtml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环保局新闻发言人陈茜表示,未来3年,太湖流域将成为环保重要整治目标。

“811”行动确定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全省所有的省级环保重点、准重点监管区已全部实现了达标“摘帽”。一些重点监管行业也全面实行了监管,如味精行业现已全面完成污染整治;造纸行业制浆生产线已全部关闭;印染行业普遍实行技术更新、中水回用和污水集中处理;基本实现全面淘汰水泥机立窑的目标等。

通过“811”3年行动,我省建成了在全国面最广、量最多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今年上半年COD的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了2.48%,减排幅度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4.05%,居全国第四。

杭嘉湖太湖运河水系既是我省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也是国家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3年来,这一地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化学需氧量得到有效控制。浙江省环保局新闻发言人陈茜表示,太湖是长三角的“心脏”,保护太湖不是一省一市的事情,需要共同行动起来,接下来的3年,浙江省将把太湖水系作为新“811”环境污染整治重中之重。

9、白天鹅大量飞离三门峡天鹅湖 迁移原因不明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2007年12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5/100614597286.shtml

如今在天鹅湖已见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资料图片)

  在三门峡市区西部有两个连在一起、水面达几千亩的人工湖,它们原名叫青龙湖和双龙湖。前些年,数千只白天鹅年年在湖区越冬,因此,三门峡人便把“双龙湖”改称“天鹅湖”。去年冬和今年冬,三门峡人发现,在“天鹅湖”上越冬的白天鹅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在黄河三门峡库区三门峡一侧的其他几个白天鹅“聚居区”,也出现了同一现象。而在人迹罕至、往年白天鹅很少光顾的黄河三门峡库区其他河段,栖息的白天鹅明显增多。

  这一多一少,令三门峡人不禁生出焦虑和担忧:这是人为因素所致,还是自然因素造成?当地林业和动物保护部门更是应急而动,组织科研人员探寻其背后潜在的原因——

  “天鹅湖”的天鹅少了

  昨日,“天鹅湖”畔。记者在湖边道路上绕行了一个小时,仅仅看到三两只白天鹅在湖中短暂停留。而去年的这个时候,记者随三门峡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等部门的100多名干部、民警到这里给白天鹅送食物,那时,天鹅湖上数千只白天鹅几乎遮盖了整个湖面,那情景实在壮观。

  “真令人失望。”几位洛阳客人专门开车来三门峡看天鹅,此情此景不禁叫他们沮丧。

  天鹅少了,在天鹅湖畔钓鱼的人却比往年多了很多。一根根长长的钓竿竖立在河岸边,密密麻麻地包围了半个湖畔。垂钓者说,今年天鹅湖的水比往年深了许多,鱼儿也多了许多,因此来这儿钓鱼的人大量增多。

  “不仅很少看到天鹅,连水鸭也比往年少多了。”一姓张的钓鱼者说,这可能与今年冬季气温偏高有关。

  “你说的不对,主要是今年天鹅湖里的水太深,把滩涂湿地和野生植物都给淹没了,白天鹅找不到食物吃,所以不来了。”另一个钓鱼者持不同意见。

  “我赞同后一种说法。去年以前,天鹅湖水最深处不过一米多,湖区大部分区域水很浅,多为滩涂湿地,小鱼小虾、草籽饵料非常丰富,天鹅漫步其中,随时可以找到吃的。今年水深达几米,滩涂湿地都被淹没了,天鹅找不到吃的,自然不愿来此越冬。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天鹅湖西边有拦河坝,春、夏、秋落闸蓄水,可营造湖水蓝蓝的美景,方便市民消暑度夏。到了冬季,开闸放水,降低水位,腾出湿地,为白天鹅越冬创造适宜条件。”三门峡市林业局湿地保护专家李树拉说。

  据了解,天鹅湖现在归三门峡市园林局管理,要解决水位高低问题,需要该局批准。目前,林业部门正在与园林局协商解决此事。

  它们为何不青睐“老家”

  “关键是要减少人对湿地环境的破坏和对白天鹅生存空间的干扰。”原为三门峡市某机关干部,现在退休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吕升泰说,原先他曾计划在黄河岸边开垦一片滩地种粮,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咱不能破坏白天鹅的生存环境。”吕老先生说。

  他专门作了一项调查,发现三门峡市区西部的天鹅湖、陕县七里河湾、山西省平陆氧化铝厂所在河湾、三门峡大坝上游附近和整个三门峡库区两岸新建的多个简易渡口等处,过去都是白天鹅的主要栖息越冬区。

  “现在,这些地方很难见到白天鹅了。比如,七里河湾有沿黄公路和310国道穿过岸边;平陆氧化铝厂的噪声、污水、烟尘直接破坏了白天鹅在这一河段的生存环境;三门峡大坝上游山西和河南一侧,最近两年各开了两个渡口,来往船只和川流不息的运煤车辆,惊跑了白天鹅。此外,在沿河两岸,不断有新建的工厂、矿场、煤场出现,这都对白天鹅的生存栖息构成了直接干扰和威胁。”吕老先生说,白天鹅离开上述几个栖息越冬区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若不有效控制这些事态的发展,很难说白天鹅会再做出什么抗议行动。林业部门观察发现,陕县桥头河段原是大群白天鹅的越冬地,现在,这里的天鹅数量大减。专家发现,原来的大片滩地种的都是农作物,收获后撒落的大量作物种子是白天鹅很好的饵料,现在栽满了速生杨树林,天鹅的饵料大量减少。再者,树林密集,影响白天鹅的视野,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应对新情况当地在努力

  白天鹅恋上黄河三门峡库区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见证。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白天鹅飞临这里越冬,三门峡市上到党政官员,下到普通百姓,为保护白天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已广为世人所知,“天鹅之城”的美誉也早已远播海内外。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在保护白天鹅与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插曲’,只要正确面对,及时解决,是完全可以克服并扭转的。”当地一位动物保护专家说。

目前,三门峡市林业局正在针对上述新情况制定未来几年的保护白天鹅计划。目前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是,如何协调河务、园林、林业、环保、水利、渔业、航运等有关单位的关系,共同解决好诸如渡口设置、工厂选址等林业和湿地、森林公安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步调一致联动保护白天鹅栖息环境。 (记者 甲蕤 实习生 岳海文)

10、湖北宜昌野生动物世界又发现两只幼虎尸体

来源:新华社2007年12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94760.html

    新华社宜昌12月24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光毅24日向记者证实,东北虎被杀案所在地--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售票室冰箱内发现了两只幼虎尸体,当地森林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

    据介绍,11月28日,动物世界内一只雌性孟加拉虎因难产,产出两只死胎,动物世界

管理员随后将其放于冰箱内对尸体进行保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尸体或其产品应当向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出售或利用,未经批准不得处理。

    记者现场调查获悉,直到22日宜昌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问询此事,管理员才向当地林业部门解释。记者看到,宜昌市森林公安局已查封了这台冰箱。

    曹光毅说,按规定,野生动物世界应首先向林业部门报告幼虎死亡情况,经批准后再作处理。针对该野生动物世界内存在的管理漏洞,林业局将责成其整改,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

    12月20日晨,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管理员发现园内一只6至7岁的雌性东北虎遭杀害,虎头被砍,虎皮被剥。宜昌市森林公安局正在全力侦破,但破案尚待时日。

    据了解,2002年成立的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广西桂林雄森熊虎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占有股份80%,宜昌三峡植物园以土地出资方式占有股份20%。目前占地598亩的动物世界园内,只有5名工作人员从事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和公园售票等工作。

    园内29岁的管理员汪建祥介绍,目前,该野生动物世界内有15只老虎、5只狗熊、6只非洲狮、2只狼、1只金钱豹、60多只猴子以及孔雀等鸟类若干。饲养这些动物每天需要130多公斤肉类和大量红薯、玉米等。目前野生动物世界游客很少,经营状况不佳,12月1日至今只接待了20多位游客。

112007年江河十年行之七——来自金沙江畔的好消息

 

汪永晨

 

今天早上我们从丽江出发,金沙江就在我们车窗外。让我没想到的是,以往金沙江的这段水是那么大,江是那么宽。可是,今天眼前的金沙江变窄了。同时变化的还有雪山。本来在丽江的古街上看到的玉龙雪山上是白雪皑皑。即使是夏天。可是今年,已经是12月份了,玉龙雪山的的雪色还那么少。前两天在木格措当地的老乡就说,都12月了还没有好好下场雪。在丽江2007年冬天,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上的雪,也都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玉龙雪山

今天的第一站我们是要去萧亮中家。萧亮中被当地人称为金沙江之子。为了家乡的一条大江金沙江能自由地流淌,他积劳成疾,生命的脚步停下来时年仅32岁。江河十年行选择的十户人家中有他们一家。

 

金沙江

金沙江边

萧亮中的奶奶今年84岁。亮中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奶奶不再说话。家里人要带她去看病,她就是不去。去年我们江河十年行到他家时,奶奶抱着出生还没有出满月的,亮中弟弟亮远的小女儿素秋,一个劲地对这个重孙女说着什么。家里人说,这是奶奶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我们的车停在了金沙江边一个叫做格子的村庄旁。刚刚的金沙江还是窄窄的,一片一片的沙滩裸露在江心和江边。然而亮中家边的金沙江水面一下就宽了起来,水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闪闪。

奶奶

素秋

年底,是金沙江边的人家杀年猪的日子。今天,亮中妈妈去给表叔家杀猪,明天表叔将到他家来。从亮中妈妈那儿我知道,今年已经58岁的她养了14头猪。

见到亮中妈妈时,她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放下。我们的到来一定会让她想起不愿想起的过去,倒是一岁多的小素秋已经能满院子跑了。亮亮的大眼睛,厚厚的小嘴唇。不知为什么,她的漂亮让我觉得稍稍带了些野性。

新房

这一年来,萧妈妈除了养了14头猪外,还帮着另一个儿子亮东看着他们盖起的新房。并花5000块钱买了一辆拖拉机。说到拖拉机能干的活,萧妈妈的脸上总算有了一点笑容。

拖拉机

我问萧妈妈今年的收成和去年有什么区别吗?她的回答是:没有。金沙江边的这个村庄,基本上没有遇到过洪涝灾害。养猪,种水稻就可以让他们过上踏实的日子。

和我们去年来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时的萧妈妈还在为虎跳峡如果建电站,他们村就要被淹在水中,全村的父老乡亲都不愿移民,这么富足的地方,谁又愿意离开呢。

我们这次来,村里的人虽然没有得到正式的消息,但从各方面得来的信息看,虎跳峡建大坝的方案,受到了从原国家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到水电前辈钱正英等大牌专家的反对。虽然目前国务院颁布的“信息公开条例”还没有正式实施,很多信息发布得仍然不够公开,但老百姓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参与意识,显然有了提高,这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无疑是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的。

萧妈妈在亮中还在时,就常常用自己养猪的钱资助亮中去做关注家乡的环境保护的事。如今,亮中不在了,她在村里人的心中,还是金沙江之子的妈妈。

我们江河十年行一行人站在亮中的坟前,望着金沙江滚滚的绿水,告诉他,他生前关注的大江,依然自由地流淌着,我也在心里许了愿,等到虎跳峡真的不因开发而被破坏时,我们再来告慰他。这个承诺其实也是告诉自己,我们的努力还要继续。

站在金沙江边的我们

离开亮中家,我们到了长江第一湾,水虽然枯得露出了很多江底。但水之清,沙在清水中显现出的线条,依然让同行的记者们,站在山上,走到水边拍了不少照片。特别是太阳西斜时分,水的柔情,水的蓝中带绿,水面沙地的细腻,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水的线条

长江第一湾的那户人家有一个叫李小孝的男孩,去年他给我们唱了一首纳西民歌,竟唱得我们几个人的眼眶都是湿湿的。今年他去了丽江我们没能见到他。他的爷爷李家珍也是一位关注环境的老人。特别是家乡的这条大江,让他时常担忧着。他们家的情况和亮中家差不多。收成年年都不错。靠着金沙江边的土地,他们活得很踏实。我们到他家时,天差不多就要黑了,他还是很兴奋地给我们介绍这,看看那。家里养的兰花今年虽然卖出价钱,但到底老李还是不卖。他还向我们说起了今年他家的水稻留足了自己吃的,还卖了多少钱;种的水果收成也很不错;差不多是靠天吃饭的他们,地里的活儿不经干,他天天还要到石鼓去演奏纳西古乐。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享受音乐,为了文化的传承。

李家珍

虽然我们江河十年行还没有走完。但从已经走的江段看,没有开发水电的江边的百姓日子过得变化不大,而开发了水电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就过得要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或者说是不那么踏实的。

明天我们将要看看洱海,在滇池已经让人们大为头痛的今天,大理却是苍山绿,洱海青。与我们同行的水电水利专家刘树坤,正是洱海治理的规划者。 

1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12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12/24/content_7301650.htm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周生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13、王金南:为中国绿色GDP积极探路

来源:和讯评论 2007-12-24 

http://news.h2o-china.com/interview/expert/659221198484962_1.shtml

王金南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

早期的生活经历,促使王金南一直执着于绿色GDP、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研究。近十多年来,王金南先后主持完成了近40个国家级环境科研项目,其中10多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得了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尤其是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不仅获得了2005年唯一的“国家环境科学奖一等奖”,而且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带有法律强制性的地方环保规划。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即《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该报告的发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于开创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另一种途径,绿色GDP研究小组也获得了2006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而该报告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就是王金南。

王金南1963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浙江武义县,目前任职于中国环境规划院,为该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1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尽管王金南在环境学术界早已声名显赫,但他为公众广泛认知,应该还是对绿色GDP的研究。

资源环境危机:绿色GDP探索更具现实意义

2006年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对《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该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组认为,项目提出的核算技术和方法体系基本科学合理,为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有了第一份报告的良好开端,正当大家翘手以盼第二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出炉时,却不意传来其夭折的声音。事后看来,第二份绿色GDP核算报告之所以不能公开发表,表面原因是两大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对公布报告有分歧,后者以技术不成熟和国际上尚未有先例为由不主张公布,实际上是绿色GDP核算遭到了一些地方的反对。

一些省市在扣除环境成本后,恐怕经济增长为负数,在当前还是以GDP论英雄以及经济增长作为政绩导向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领导不喜欢绿色GDP核算是无疑的。王金南就透露,一些试点省市先后退出了试点。

但是,对绿色GDP核算这一新的核算方式,不仅有来自地方的阻扰,也有来自学界的质疑。一些专家就指出,在尚无国际经验的前提下,超前核算绿色GDP是否符合国情,核算所依赖的统计数据是否完善,核算方法和技术是否科学等方面。如果不能回答这三个问题,绿色GDP核算方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确实要大打折扣。

对于这些质疑,王金南从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了回应。

王金南认为,绿色GDP只是一种大众性提法,绿色GDP核算并不完全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目前核算出的绿色GDP,也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实,人们对绿色GDP争议最大的地方,还在其核算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性。按照绿色GDP技术组设计的核算体系,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物量核算,即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生态破坏量等实物核算。二是价值量核算,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计算。由于价值量核算涉及资源环境的非市场价格问题,主观性较强,准确度难以把握,有学者认为价值量核算不具有意义。对此,王金南认为,只有进行价值量核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GDP核算。因为只有把货币、成本型核算的结果,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的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整,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

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绿色GDP核算要真正让人们信服,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何。因为,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绿色GDP核算涉及到统计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要准确反映资源环境的真实代价,就需要大量的多部门基础统计调查数据支持。然而我国在有关领域的基础统计数据还比较薄弱。

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支持是否有力?对此,王金南并不否认数据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他认为,不能以此为由就否定绿色GDP核算的价值。因为“不仅仅是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支持不够,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基础数据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所以他呼吁,统计部门应会同有关专业部门抓紧建立全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

既然支持绿色GDP核算的数据还不够,以及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超前搞绿色GDP核算,会不会不符合中国实际?王金南认为,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危机,已使得绿色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目前我们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不能开展绿色GDP核算。也不能因为国际上尚未有一个国家官方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我们就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先行探索。

永不言悔:一生欲执着于绿色GDP研究

王金南之所以执着于绿色GDP、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研究,这与他的早期生活经历是有关的。他从小生活在山区,父亲曾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护林人。青山绿水的美景,使王金南对于环境很有好感,当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工程,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王金南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不仅学习本专业课程,还自学和选修了经济学,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经济管理专业上,如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国际贸易等,这对他以后从事环境研究特别是环境经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目前,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上升以及各级政府、老百姓的重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地位正在上升,从而带动了环境经济、政策和规划的研究需求也在快速上升。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十多年来,王金南先后主持完成了近40个国家级环境科研项目,其中10多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4项成果获得了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学者研究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采纳,化为政策。王金南也不例外,只是他更有心理准备。他曾说,“每一项环境政策的研究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政策研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但是,如果不被相关部门接纳的话,你的大量心血很可能就会付之东流。”

比起其他的研究来,环境问题因为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研究的成果更可能束之高阁。王金南主持和参与的很多研究项目就是这样。比如,1994年由世界银行技术援助的当时环境政策领域规模最大的“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他是课题组副组长,负责项目管理、总体方案设计等,到1999年,该课题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直到 2003年,排污收费制度才在全国全面实施。

当然,随着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由王金南主持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不但获得了2005年唯一的“国家环境科学奖一等奖”,而且该规划纲要已通过广东省人大的审议并颁布实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带有法律强制性的地方环保规划。目前,深圳、中山和惠州等地市按照该规划已开始或者完成编制相应的地市规划,广东省环保“十一五”规划和其他一些区域性规划也以该规划为基础进行了编制。

这是令王金南感到欣慰的。他认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最大亮点是:把空间布局在环保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规划提出了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大战略任务。

其中,红线调控,就是要优化空间布局,把整个珠江三角洲划出约12%的陆域面积,这是不能“动”的,如果把这些地区“动”了,珠三角的自然生态系统、大气质量、水环境自然净化等都会遭到巨大破坏,而且难以恢复。

绿线提升,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

蓝线建设,就是要保障环境安全,在补环保欠账的同时预防新型环境问题,彻底改变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重现碧水蓝天净土,把珠三角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

王金南还和他的同事一同提出了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构想。就如何处理生态补偿关系,王金南也有独到的见解。

总之,为了中国的碧水蓝天,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王金南在环境政策和绿色GDP的研究上,仍将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14、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把脉开方

来源:中国建设报2007-12-2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9661198567215_1.shtml

——访建设部科技司建筑节能与新材料处处长梁俊强

一年来,贵州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如何进一步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2007年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组第八组成员、建设部科技司建筑节能与新材料处处长梁俊强,他分析了该省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把脉开方。

问题: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在加快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该省有的部门和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认为该省能源丰富,能源供应不缺乏,另一方面认为气候条件较好,节能意识较淡薄。

对策:对此,梁俊强认为,经济欠发达确实给贵州推行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懈怠节能减排工作。以抗震设防为例,前几年,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刚开始推行时,因为涉及到生命安全,即使要增加成本,也必须做。推行节能工作也是如此,当前我国能源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工作涉及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应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将建筑节能投入看成是必然成本。

问题:贵州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对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方面提出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在节能闭合管理方面,整体的构架已经搭建起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各环节之间仍有脱节现象。

对策:梁俊强说,贵州省建设厅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节能领导与管理机构——省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的工作人员,保证了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但该省除个别县市外,此次检查的贵阳和遵义两市均未设立专门机构。他认为,应尽快设立专门机构,实现节能备案,对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用一条线将整个节能工作贯穿起来,形成良好的闭合管理机制。他分析说,现在节能管理工作在地方建设系统由建管处兼管,建管处只管理新建建筑的节能,建筑节能监管中其他方面,该机构难以顾及,因而形成了管理方面的空档。对此,他进一步强调说,节能监督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管理和研究,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则该项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贵州省已开始进行建筑节能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但目前这些工作均处于起步阶段,该省在建筑节能方面还存在基础数据底数不够清,相关基础调查研究工作较为薄弱问题。

对策:梁俊强认为,该省应做好基础数据的摸底调查工作。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规划应当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贵州省目前正在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试点工作,该项工作可与综合改造工作一起做,通过开展试点,进一步摸清既有建筑能耗的底数。此外,对新建建筑领域政策、机制等方面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查性的工作,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开展该项工作,应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实力较强的企业等的技术力量进行这项工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政策、经济、管理、市场机制等方面为当地的节能提出相应对策。

问题:一年来,贵州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明显增强,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工作覆盖面不宽问题。

对策:对此,梁俊强认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新建建筑的节能达标工作,还应涵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建筑用能系统的节能运行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很重要,不可偏颇。《绿色施工导则》中提出“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贵州及一些欠发达地区偏重于新建建筑的监督管理,他认为,应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建筑物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消耗降低角度,拓宽管理面,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建筑的用能系统节能运行管理纳入管理体系中。

问题:贵州省结合当地实际开发了节能利废的磷石膏砌块、各类粉煤灰轻质砌块等墙体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但该省的一些地区建筑节能材料生产厂家技术、设备、工艺更新慢,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出现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不能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情况。

对策:梁俊强认为,在这方面,贵州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建筑节能工作。他说,一谈到建筑节能工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做外墙保温,门窗等采取节能措施。他建议说,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贵州在建筑节能方面可以走绿色建筑的道路。梁俊强说,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其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要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绿色建筑较之节能建筑,内涵更丰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节能方面,贵州还可考虑通风措施的处理。如果通风措施做好了,夏季就可以不用空调,从而起到节能效果。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高差大、多山地的地理条件,做风环境模拟实验,将建筑在小区环境中布局好,形成良好的小区微环境。而做节能材料方面,在不破坏景观的前提下,可就地取材,研发多样性的新材料。又如该省是火电输出大省,可以利用煤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研发更多的新材料。总之,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应探求适合这一地方的技术路线。

问题:贵州在减排工作方面,相对来说做得不错。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增长较快,引入市场机制方面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在污水处理方面也存在管网配套不完善,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费用收缴率不高,收运系统不完善,设施较为落后等问题。

对策:对此,梁俊强提出,应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位,因为运行费用不足已影响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转。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要加快配套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使污水处理厂发挥减排的作用。大力推进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积极推广湄潭县污水处理厂BOT模式的经验,鼓励以企业化的方式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特许经营。要根据国家“以奖代补”的财政投入政策,完善污水处理量和COD消减量的监测,积极争取国家的奖励投入。而在垃圾处理方面,应尽快开征垃圾处理费,积极创新收费机制。淘汰落后的转运系统,加快转运设施更新。记者 贺慧宇 通讯员 李妍

15、减排指标:太极拳化作铁砂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5日刘世昕 

http://env.people.com.cn/GB/6697552.html

  一些省市最近已经接到消息,环保总局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各地2007年污染物减排成绩单进行核查。

  在“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污染物减排全国交出的是任务没有完成的不合格答卷,而今天前三季度,两项主要考核的污染减排指标首次出现双降。当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喜讯不是数字游戏”。

  其实在更多业界人士看来,数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至少在一些地区,污染物减排已经不再是政府部门手里打的太极拳,而有可能成为官员上升通道的主要指标。

  600次举报一家企业

  赵华林是国家环保总局总量办的负责人,最近几则地方新闻引起了他的关注:镇江市政府已经决定关停当地金河纸业公司的化学制浆生产线。这家企业由于污染严重,被周围群众举报过600多次。被老百姓称为“不怕记者、不怕暗查、不怕挂牌(督办)”的这家“三不怕”企业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曾占到全市工业的41.8%。

  镇江市政府已经把账算得很清楚了,如果还保留这条创造了GDP但也贡献了COD的污染线,那么镇江市今年污染物减排的任务肯定完不成。

  赵华林所在的总量办是环保总局为推进污染减排专门成立的协调机构。7年前赵华林曾负责过“一控双达标”项目,该项目当时要求所有的污染企业必须在2000年1月1日前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否则将被关停。

  说起这一轮减排与上一次“达标”行动的变化,赵华林说,7年前的达标行动似乎就只是一轮环保行动,忙前忙后全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

  由于没有关停企业的权限,环保部门只得天天追着市长屁股后面说,某某企业污染严重,达标无望,建议关停。而环保部门也成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眼中钉,常常一句“你说关就关呀,经济还要不要发展”就被撅回来,一些地方GDP的贡献大户企业,环保部门甚至连门都进不去。

  而今年约束性指标压力下的减排似乎已经让地方政府很着急。上个月国家环保总局曾联合其他6个部级单位派出9个督查组对各地减排的情况进行督战,不少地区给督查组的介绍是,至少在省这一级都已经开了动员大会。

  政府部门的重视还表现在财力上的倾斜。以前环保部门要去财政要钱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近年来一些省市对减排项目在资金上都开了绿灯。

  11月全国河流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河南的省长也曾向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态,“十一五”期间河南县县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

  赵华林说,今后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仅仅是对污染物增加和削减的加减算账,环保部门将更看中的是这个地方的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数字可以造假,但天蓝不蓝,水清不清,是不好造假的。

  减排能否替代GDP

  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也发生了变化,今年3月进行的山西省119个县市区综合考核中,河津和孝义,这两个山西仅有的百强县,因高污染工业的膨胀和环保不达标被取消了评优资格。另外,进行了多届全国百强县的评比今年突然戛然而止,尽管国家统计局的说法是有另外的工作在进行,但更多的猜测是国家对各地发展的指标的测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替代GDP排名的将是节能减排成绩的排名。

  11月底,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已经颁布了关于节能和减排的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的6份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由于有了组织部门参与酝酿,将根据节能减排的成绩对官员进行奖惩。

  由十三条措施构成的考核办法有很细的奖惩措施,从今年起,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级政府部门必须在1个月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同时,考核结果在报经国务院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地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地区,惩罚还未止步。按照考核办法,环保总局还要暂停这些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撤销国家授予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如果继续整改还得不到通过,或者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还将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减排的指挥棒甚至引起了环保部门以外的一些机构的关注。截至今年11月底,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环保总局递交给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黑名单,已经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

  今年7月,环保总局首次把一份写有30家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交给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国的金融机构将不得对这批污染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说,绿色信贷已经显现的作用是逼迫企业必须为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经济损失。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杯水车薪,但绿色信贷就能卡住企业继续发展的资金筹集的路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

  检查组仍有进不去的地方

  政绩观的悄然转变并不等于今年的减排就一帆风顺。

  今年夏天太湖等多个流域暴发蓝藻事件,危及部分城市的饮水安全,在这样背景下,环保总局不得不动用自己手中最大的行政权力,对一些地区进行区域限批。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把“区域限批”这项被称作“连坐”的处罚制度用在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和5个工业园区。

  一些法学专家评论说,区域、流域限批已经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也可以说是环保部门最后的杀手锏,如果这样的重典都不能奏效,那么一些地方政府唯GDP的发展观究竟该怎么改变?

  当时,潘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唯GDP发展观的背后已经不是地方官员执政思路或者观念问题,而是利益的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那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要么乱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项目,要么庇护非法排污企业。

  潘岳说,近年来环保部门在执法行动中见到不少大污染企业门口挂的不是由当地政府“重点督办”的黑牌子,而是“重点保护”的红牌子。比如在“流域限批”的前期检查行动中,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有进去。

  “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环保总局都进不去,由地方管辖的地方环保部门能进去吗?老百姓能进去吗?”潘岳说。要想遏制污染恶化势头,靠环保部门手中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月前,潘岳批评说,由于我国缺少对地区、行业、流域、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大批污染企业的不合理布局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质量,今年夏天太湖蓝藻暴发就是该流域污染负荷超过环境容量的直接后果。更严重的问题时,部门间的利益纠葛曾导致与规划、政策环评相关的法规订立几度搁浅。

  潘岳说,从2005年起,环保部门就在酝酿出台《规划环评条例》,然而这部比法律低一个规格的部门规章,在编制过程中依然不是一帆风顺。潘岳认为,不少部门和地区对规划环评不支持,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规划环评,是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相冲突。

  潘岳说,环保部门现在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有人问,这些项目不都是环保部门审批的吗?的确,这些项目都盖上了环保部门的大印,可这是因为环保部门目前只有对单个项目的审批权,对若干的污染项目挤在一个区域环境能否承受得了,环保部门是没有话语权的。这需要法律赋予环保部门对区域、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