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18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中国将斥巨资保护黄河“蓄水池”

2、中国新闻网: 中国拟建全国统一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3、人民网综合: 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20年建立

 

重大水事:

4、人民网:  院士潘家铮驳斥三峡大坝裂缝传闻

 

人与自然:

5、人民网—《京华时报》:  57种动物入选动物保护名录 买卖画眉将受处罚

6、南方日报:  濒危鸟类岩鹭群出现南澳

 

民间环保:

7、科学时报:大学生 环保路上要躬行

 

特别推荐:

8、云南电力报: 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存在博弈之说吗?(一)(水博)

 

环境曝光:

9、人民网—《人民日报》:  围垦、放牧、盗猎 新疆青格达湖湿地伤痕累累

 

深度报道:

10、长江商报:  “你听鄱阳湖湿地干裂的声音”

环境时评:

11、人民网—《人民日报》:  潘岳:环保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

12、东方网:  提高环保违法的成本

13、新华网:  为巩俐委员的“从我做起”叫好

 

江河十年行专题报道:

14、柏条河“命悬一线” 15级梯级电站锁死成都水脉

15、2007江河十年行之二——青衣江,一条大江的伤感

 

 

 

1、中国将斥巨资保护黄河“蓄水池”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8166.html

  新华网兰州12月18日电(记者连振祥)中国将启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工程,工程估算总投资44.51亿元。该项目近期已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带被誉为黄河的“蓄水池”,黄河在其境内流经433公里,一级支流有27条,二、三级支流更多达300余条,加上众多雪山、草原和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沼泽草场,构成了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涵养体系。据测算,黄河在甘南境内的补充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45%。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甘南草原近年来出现严重沙化现象,433公里黄河干流两岸已出现220公里长的流动沙丘带,面积达5.3万公顷,影响甘南草原对黄河水的补给,进而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经国家批准的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三大工程17个子项目。工程实施后,将有效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

2、中国拟建全国统一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12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8/144914548831.shtml

  中新网12月18日电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近日表示,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业务能力,以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海洋系统内的单位之间要解决好技术层面和组织管理层面上的各项问题,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形成监测网络。

  中国海洋报的报道称,王飞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李立新等陪同下,考察了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下辖南澳、汕头、遮浪、惠州等粤东地区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点,以及汕头市海洋与渔业局、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

在考察汕头海洋环境监测站时,王飞副局长充分肯定了海洋台站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和模式。针对目前海洋环境监测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王飞副局长强调,海洋环境监测应逐步打破部门界限和行政界线,优化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力量布局与资源配置,提高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3、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20年建立

来源:人民网综合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7315.html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日前印发。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205个设市城市及350个问题突出的县级城镇饮用水安全问题。

  据悉,当前城市饮用水安全现状和主要问题是: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量供给不足,净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供水管网漏失率较高,水质监测及检测能力不足,应急能力较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规划》明确了主要建设任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工程为主,水源调配、现有水源挖潜改造与新水源建设相结合,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重点进行净水与输配水设施改造、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供水水质和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应急预案。

4、院士潘家铮驳斥三峡大坝裂缝传闻

来源:人民网2007年12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8/092814546698.shtml

  [提要] 20036月蓄水成功以来,三峡大坝已顺利运行了4年多,但外界对大坝的质量却有一些议论。对此,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称,像三峡这样高质量的大坝,500年没有问题,寿命甚至会更长!

  三峡大坝已顺利运行4年多,对于大坝质量,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表示——

  三峡大坝:500年没有问题

  自2003年6月蓄水成功以来,三峡大坝已顺利运行了4年多,但外界对大坝的质量却有一些议论。

  对此,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在接受采访时说,因有着科学合理的设计、优质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运行维护,三峡大坝质量优良、安全可靠。

  对于“三峡大坝可以管500年”一说,潘院士说,这虽然不是一种正式说法,但并非没有根据。以我个人之见,这样高质量的大坝,500年没有问题,寿命甚至会更长!

  两套系统严把关

  潘家铮强调,混凝土的质量是影响大坝寿命的关键性因素。十几年的实验证明,三峡大坝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很合理,混凝土十分稳定,保证大坝具有足够的抗压性、密致性和耐久性。据悉,大坝是按照抵御烈度为七度的地震标准设计的,而三峡地区历史上的地震烈度不超过六度。

  据介绍,大坝的承建单位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经验丰富。同时,三峡工程设置了班组、施工单位、三峡总公司和国务院质量检查组四级由下至上的检查体系,随时对大坝的质量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和把关。“我们每次都是彻彻底底地检查,确实没有问题才能验收。”潘家铮说。

  此外,大坝内部安装了很多检测仪表,可以时刻观察大坝的运行情况,且定期有人对大坝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马上报告。这两套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系统保证了大坝的安全运行。

  大坝“裂缝说”真相

  针对国外个别媒体“三峡大坝出现裂缝,是"豆腐渣"工程”的报道,潘家铮指出:“危害大坝安全的结构性裂缝并不存在,裂缝有手掌一般宽的说法,更是纯属无稽之谈。”

  据介绍,三峡大坝的缝有两种。一种是设计的缝,即大坝横截面上的纵缝与横缝。因大坝体积巨大,需分成多块建设,然后在接缝处进行灌浆处理,形成一个密实的整体。潘家铮说,由于热胀冷缩,个别坝段中已经灌好的纵缝,有一部分会被重新拉开,宽度只有0.1毫米左右,细如发丝,被称为“纵缝脱开”。根据力学原理,受蓄水的压力作用,坝块之间的纵缝又会重新贴合。经过严格的计算和研究,这部分重新拉开的纵缝,对大坝的变形和应力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他还强调,这种纵缝脱开的现象,在其它高的重力大坝中同样存在。

  另一种是浅层裂缝。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表示,受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气候干湿等因素影响,大坝表面会产生细微裂缝,裂缝长度均在3米以内、宽度仅0.1毫米,同样细如发丝。这些浅表裂缝通过灌浆及表面处理便可解决,对三峡大坝的结构安全不会造成影响。

  “我们对这些浅层裂缝进行了严密的检查和修补。大坝内的仪表显示,并没有水渗入这些裂缝。而且在三期工程右岸大坝的建设中,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600万方混凝土的大坝上没有出现一条裂缝,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过的事情,我们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潘家铮说。

  三峡工程是生态工程(链接)

  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表示,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它提供的是清洁能源,如果改用煤炭发电的话,每年要向大气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而且大坝防洪的作用不可替代,还可以带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据了解,现在库区的治污能力已超过排污量,三峡长江干流水质始终优于三类,有的地区已达到二类标准。

  对于近两年来川渝地区的水旱灾害,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解释说:“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三峡库区的影响非常有限,对气候的影响不超过10公里,对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摄氏度。重庆地区的暴雨是在上万米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三峡大坝只有185米,因此不会造成影响。”

据了解,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仅珍稀和经济鱼类,就已放流多达2亿条。同时对一些珍稀特有的陆生动植物,也做了很好的保护。

557种动物入选动物保护名录 买卖画眉将受处罚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7093.html

  昨天(17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宣布,本市首次调整市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画眉、八哥等7种因市民饲养而“移居”北京的外地鸟类首次入选市二级保护动物。从明年1月1日起,市民若买卖这些鸟类将受到处罚。

  画眉等“移民鸟”入选

  此次调整有57种动物被首次纳入保护范围。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保留原有的哺乳纲和鸟纲的基础上,新增爬行纲和两栖纲。有19个物种被调整为一级保护动物,其中,首次列入的有12种,由二级调为一级的有7种。

  本次名录调整中,有7种本市无自然分布的物种被列为市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是画眉、八哥、鹩哥、红嘴相思鸟、银耳相思鸟、丝光椋鸟和红梅花雀。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高士武介绍,这些鸟类多年来被作为宠物饲养,一些物种逃至野外生存,对本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八哥已能够在本市越冬生存,因此,借调整名录之机,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理,维护生态平衡。

  据介绍,调整后的名录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这些鸟类严禁买卖,进行买卖者将被处以经营额10倍以下的罚款。

  野猪因数量增多“降级”

  野猪在此次调整中由一级降为二级。据专家介绍,根据群众反映和调查,野猪近年来数量增长很快,2000年以前资源调查显示,全市约有50头,主要分布于门头沟、延庆、昌平等山区县,近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已对局部地区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若将野猪继续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待其数量继续增长,危害加剧,特别是可能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胁时,再依法处置,需要得到市园林绿化局批准,程序很多,不利于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若降为二级,区县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就有权处置,既便于管理,也能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埃及雁隐身百年被除名

埃及雁、白喉莺和横斑莺在此次调整中从保护名录上消失。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埃及雁已有100多年未见;白喉莺自1918年10月8日采到标本后一直未见其踪迹;横斑莺同样近百年不见踪迹。因此此次调整过程中,专家建议从名录中去掉以上3个物种。

6、濒危鸟类岩鹭群出现南澳

来源:南方日报 2007年12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8/092314546776.shtml

  本报讯 日前,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到南澳候鸟保护区核心区——勒门列岛进行候鸟科研工作时,在乌屿、赤屿发现了7只岩鹭,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末在南澳发现1只岩鹭以来,再一次发现这一世界濒危鸟类,其中在面积仅有0.016平方公里赤屿岛发现的岩鹭就有6只,令人惊喜不已。

  岩鹭为中型涉禽,是十分稀少的典型海岸鸟类,被海内外专家确认为“世界濒危鸟类”。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仅发现了3只岩鹭,便引起了国内轰动。据实地考证的鸟类专家介绍,世界濒危鸟类岩鹭分成黑色和白色两种色型,这次发现的全是黑色型岩鹭,发现的聚群数量为我国1990年以来所未有。

  近几年,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另一方面,努力加速保护区核心区——勒门列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造和建设步伐,使这里成为拥有100余种植物的海上独特“小草原”。南澳赤屿、乌屿四周尽是悬崖峭壁,附近海域礁岩星罗棋布,终年群聚着丰富小型鱼、虾、蟹类水产资源,为岩鹭的栖息、繁殖、觅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7、科学时报:大学生 环保路上要躬行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8258.html

  从1991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大学生环保社团(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算起,大学生环保社团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限制,在目前成立的500多个大学生环保社团中,尚存在着组织松散、人员流动性大、资金相对匮乏等不足。对此,有专业环保人士提出,一方面要肯定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影响并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参与环保做起。

  12月16日,一群青春靓丽的大学生,身着自己设计的服装,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服装秀,有趣的是,他们设计的服装用的原料全是来自于他们回收的垃圾,比如报纸、易拉罐、塑料袋等等。在展示设计灵感的同时,他们也在宣传着这样的环保理念——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记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一个小组十年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看到的。

  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交通大学唯一的公益类环保社团绿色之家也为其成立1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据绿色之家新任会长郝攀峰表示,庆典的活动也体现了环保的节约意识——因为他们没有拉赞助,也不搞铺张浪费的场面。“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关键在于唤醒环保意识,激起大家的行动,使得环保能够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

  自发成立占多数

  我国的大学生环保社团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最早是北京大学在1991年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协会,此后的3年间,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非常缓慢。

  1993年起,有一对大雁每年都飞到北京紫竹院下蛋,可是蛋每次都被人拿走。1997年,一些和大雁有深厚感情的居民写信给《中国林业报》,希望能够提供帮助。从1997年3月30日起至4月27日,北林大山诺会组织百余名志愿者进行了长达28天的守护活动,保护紫竹院的大雁平安地孵化出小雁。山诺会作为大学生环保社团,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宗旨,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关注。

  此次活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仍然记忆犹新。她表示,那时候大学生环保社团并不是很多,所以保护大雁的事情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不像现在,社团多了,媒体的关注反而却少了。

  据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份《关于中国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仅有7个大学生环保社团。从1995年开始,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始迅速发展,到2000年,社团数量为1995年的7倍,达到第一次高峰,之后有所回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54所高校组织成立了501个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在成立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中,地域分布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如在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各有1个,而仅在北京就有30多家大学生环保社团。也就是说,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迅速,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社团发展缓慢。同时,在成立的大学生环保社团中还有一个现象,即近92%的都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学校组织成立的少之又少。

  有意思的是,在早期学校倡议成立的学生环保社团中,多以促进生物和环保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为主要目标,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以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为宗旨。这段时期的学生环保社团大多在校内开展,社团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也比较少。

  数量壮大问题却凸显

  据北京林业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1998年以后,各地学生环保社团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此时的学生环保社团均以提高大学生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为主要宗旨。社团活动开始走向校外,对外联系方面有所突破。在2001年,由于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清华大学绿色环保协会和四川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获得中国环保界最高荣誉地球奖等的影响,大学生环保社团进入了飞跃发展的一年,并开始走向了国际舞台。

  然而,尽管数量在壮大,一些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组织环保活动时,追求短平快的浮躁心理却已经凸显。

  对此,汪永晨表示,她接触的一些大学生都在想着搞点比较容易而又能出彩的活动,都不太愿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她举例说,前不久,她召集的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乐水行”对北京的南护城河进行考察时,北京某高校的一批学生也报名参加了。可是,在沿着南护城河走了没多久,这些学生觉得活动比较辛苦,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于是都走了。汪永晨表示,这些大学生缺乏耐心,只想着搞活动的热闹好玩,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环保的意义所在。

  而据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环保社团负责人表示,由于会员多是大一的新生,对于环保以及怎么开展活动确实缺乏较深刻的认识,浮躁心理很容易显现。据他了解,有的社团甚至就只有几个人在忙着搞一些海报宣传、发放宣传页等看起来热闹却缺乏实效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只想着通过活动来引发媒体的关注,以期宣传社团和学校本身。

  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社团的发展壮大,也有一些人想搞校际之间或者整个城市的环保社团联盟。但是,由于多数社团都只顾着自身的一些利益,已经成立的一些联盟也只是徒有虚名,难以展开实质性的联合活动。

  选择特色求发展

  汪永晨表示,大学生其实应该从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环保开始做起。一些学生环保社团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就是这样一个扎根校园的社团。“我们一直以来都把校园作为开展服务的主要基地,尽量做一些能让同学们都能参与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北京交通大学绿色之家的新任会长郝攀峰对于开展环保活动有着非常质朴的认识。他表示,不求轰轰烈烈,关键在于唤醒环保意识、激起大家的行动,使得环保能够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在日前举办的该协会的10周年庆典中,郝攀峰认为也体现了一种环保的节约意识,因为他们没有拉赞助,也不搞铺张浪费的场面,而是以与新老会员聚会等简单形式来进行纪念。

  10年来,绿色之家已经形成了5个特色活动小组:绿色助学、环境宣传教育、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绿色分享。他们通过对观察校园里的动物、维护树木等,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其生存环境,还深入挖掘校园的绿色文化,将学校的植物等编到校园画历上,方便师生们获取相关知识。在绿色助学(回收)小组,他们与一些NGO组织合作,挑选一些学生宿舍作为绿色宿舍并挂牌回收废纸袋等,将之换取纸制环保铅笔并亲手送到青海、江西等省贫困小学的学生手中。“实际上,我们在助学的同时也向更多人宣传节约资源的理念,使绿色助学真正实现了它的双重意义。”

  绿色之家第七届会长张伯驹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出席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2005年世界青年大会,并出访了韩国、印度,有了环保社团的一段经历之后,环保事业成为他的终身选择。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选择在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做专职。在他看来,虽说大学生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能顺手关上、当电池用完后能分类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等等,一件件小事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出我们的环保意识。

  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环保活动的社团大约有20多个,作为专业的院级环保社团,绿手指协会是通过这个做水资源调查项目发展起来的社团。副会长林森介绍,他们在城市做活动更多一些,主要是关注水资源状况。如他们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联合做了很多北京市内的水资源调查项目,后来演变成奥运水系的调查,出了很多成果。“我们是环境学院的,有这方面的优势。”

  李雨柯在接受采访时还送给了记者2006年的《山诺》会刊,以及记录山诺会2006年暑期科考的《R部寻根文集》,内容涉及各种活动、同学们的感受、课题调查的成果和一些环保的常识等等。期刊从封面设计到卷首语、编者按,样样不少。不仅有会刊,山诺还有自己的网站、有名为《山诺之歌》的会歌、有几个部门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山诺手册》等等。山诺会成员喜欢叫自己的队友为“山友”,在这个集体中,山友们相亲相爱,为着一个环保的理念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克服人员流动与资金瓶颈是关键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组织的一系列环保活动,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绿色的渴望和对环保的热情,对当地环保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激励作用。但是,这些大学生社团还是存在发展上的一些障碍。

  北京林业大学团委负责环保组织的黄鑫老师表示,大学生的环保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基点,兴趣与理想结合起来的动力非常大,他们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也有脚踏实地的作风,应该说绿色环保组织的大学生们是一个精英群体。但大学生社团组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人员流动性很大。

  郝攀峰表示,资金一直是协会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有很多人,包括已经工作的原会员想要赞助他们搞活动,但绿色之家的章程却没有提及对赞助资金该如何处理。所以,他想组织协会的管理层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对章程作一些修改,以利于获取赞助来开展活动。“不过,虽说资金有限,但我们尽量开展一些投资小却能见到效果的活动。同时也会严格财务制度来保障协会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李雨柯也表示,协会大了以后,人越来越多,怎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他们尝试过几次的部门改革,但都不能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而在工作时也会遇到时间上的问题,毕竟是学生,每个人都要学习。不像社会上一些专业的环保社团,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人员。所以大学生社团有时开展活动或某个项目会比较困难。“虽然在大学内影响比较大,但是到社会上的影响可能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作为过来人,张伯驹表示,搞活动,不仅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更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搞清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最后选择好该做什么。这样,会员们才会从行动上到意识上都有一种环保的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认为,作为一群靠共同理想支撑起来的团体,环保社团对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行为养成等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社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大学生活的表面。“希望他们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有针对性地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高艳说,“我想,这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8、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存在博弈之说吗?(一)(水博)

来源:云南电力报 2007年12月1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681

如何在大力开发水电的同时,又能维护河流的生态,一直以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社会各界极其敏感的话题。有人说,大力开发水电必然会破坏河流生态,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对立性矛盾,因而反对大力开发水电。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二者之间真的存在不可调和的博弈关系吗?二者的关系能不能达到和谐发展、共同双赢的局面呢?

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关系到底如何?是目前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然而,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关于生态的定义。现代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因为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关于生态学,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

由生态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所谓生态环境的好坏的判别标准一定是要相对于某种生物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因此,我们所说的要保护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考虑社会自然生态,并非就一定是指原始的自然生态,否则难免会使生态问题在逻辑上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境地。

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今天的地球,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者说是“社会的地球”。这就是我们的地球生态。

考虑河流生态也同样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前提,否则,我们就无从谈起鉴别河流生态的好坏。例如,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对于现代人类社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就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决不是什么生态保护,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特别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所谓的生态保护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类存在的社会化的环境。

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存在博弈吗?

近来,媒体上有篇题为“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的博弈”的文章,引起了业内人士极大的关注。该文的作者似乎从心里就不大承认水电开发对于人类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文明活动。而需要一再强调的是:水电开发对于人类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文明活动,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我们单独强调说水电对现代人类文明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因为我们还有多种取得电力能源的方式。但是,实际上大型水电一般都是水利工程的副产品。大型水电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人类对水资源天然分布的不均匀的调解,必须依靠大型水库进行。纵观全世界的现实,没有大型水库的调解,几乎就不可能维系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社会。因而,水电开发的社会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大型水库的水资源调节功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把水电开发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就不会去大张旗鼓地论述什么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博弈的问题了。

对“跑马圈水”的忧虑是根本不必要的

有人称:当前的情况是,10000亿千瓦时的水电开发权已被几大电力公司当作“金娃娃”紧紧抱住,并迫不及待地进行开发,人们甚至用“跑马圈水”形容长江上游当前的水电开发态势。环境、生态、移民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形势令人十分忧虑。

这种担心水电开发过快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我国大型水电的开发历来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进行的,不存在任何无序开发的问题。反之,我国的水资源开发长期受制于我国的经济能力,以至于我国解放50年以后,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10%,全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仅为四千多亿立方米,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这使得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十分突出。雨季的洪涝灾害和旱季的严重缺水,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受到投资体制的制约,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一直不能摆脱困境。直到2002年国家实行了电力体制的改革,把过去由国家统一投资、开发的水能资源开发形式,改为划分成五个电力集团互相竞争,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水能资源的开发建设。

显然,这一改革措施收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突出效果。我国长期受制于资金制约的局面迅速得到了改变,水电资源开发成为各大电力集团以及社会上很多投资者竞争的热点。然而,这种“跑马圈水”的局面也引来社会各界的一些担心,包括参与竞争的一些大电力集团,也有人抱怨应该恢复原来的国家统一开发机制。但是,对于这一点,原来曾经长期担任国家水电发展负责人,后来又担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多次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回击社会上的种种非议,并对社会各界水电开发的积极性给予高度的肯定。从国家发展的大局上看,我们不能不承认,电力体制的改革、水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国水电开发受资金制约的被动局面。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成果,我们决不能认为这种投资形式的改变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不能否认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型水电开发,还都是严格的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进行的。“跑马圈水”的局面是社会各界水电开发积极性高涨的表现,是我们改革开发的巨大成果。形势一片大好,而绝不是什么令人担忧的事。

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河流开发比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即使我们国家从现在起按照目前梯级开发规划,大力开发水资源,若干年后最终的开发结果恐怕也可能就是相当于今天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很多人对一些企业的积极开发水电的“跑马圈水”颇有微词,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任何大型的水电站的开发建设都不可能超出国家的统一规划,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开发建设大型水电的决定权都在于国家。所谓失控和无序开发的现象对一些地方管理的小水电来说或许确实存在,但是,如果用它来形容我国的大型水电开发现状,完全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猜测。总之,我们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和运用市场经济杠杆,调动起来的水电开发的社会积极性,是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

关于“水电规划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的评价

有媒体这样报道:“2007年5月,笔者有机会参与水利部组织的‘长江上游水电开发情况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以及对许多相关材料的分析,笔者强烈感受到,在水电开发规划和审批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府职能错位和职能缺位情况。结果,水电规划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引起河流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诱发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

大型水电作为水资源的一部分确实存在着一些管理机制上的问题,例如,管理我国水资源的国家水利部,至今仍然还是不负责对大型水电的开发管理。这是不是属于“水电开发中政府职能错位与缺位”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是如果要是说什么“水电规划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引起河流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诱发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污蔑。因为我国的水电规划是早在我国新《水法》颁布之前就由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的,而所谓“专业规划要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的提法是新《水法》中才增加的内容。目前水利部正在根据新水法组织对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修订,至今还没有完成。我们怎么能由于新的“流域综合规划”还没有制定出来,就埋怨说以往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水电开发规划是“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的呢?

我们认为,从维护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来看,在我国的水电规划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而且已经开始实施了之后,才颁布和实施的新《水法》以及即将修定的《流域综合规划》,倒是应该很好地考虑如何与以往已有的国家水电规划相衔接,协调好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保证我国水电开发政策的连贯性。

不少人都认为,目前国家的体制中水利部不管理大型水电和南水北调是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电发展的重大损失。因为,我国水资源的根本问题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而大型水电又恰恰是龙头水库的副产品,没有足够的大型水电建设,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大型水库,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矛盾。但是由于水利部不管大型水电,所以,从产业政策上对大水电的支持往往就考虑得不够。例如,新《水法》中只强调了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流域综合规划,而没有很好地反映出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一般来说综合规划也应该是在区域规划和专业规划提供的基础上制定,并由其构成的。实际上,搞过实际操作的同志都知道,专业规划的制定,需要进行大量的考察、基础调研工作。制定流域综合规划的时候,既不可能脱离这些基本的数据,也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基础的调研工作。因此,仅仅强调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这一方面是不够全面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疏忽,才给国内外的一些反水坝舆论提供了污蔑我们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水电规划是“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引起河流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诱发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的口实。而且,传播这种污蔑水电开发规划的谣言,还有意无意地起到在不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挑拨离间的作用。

针对这种谣言,曾参加过“长江上游水电开发情况专题调研”的一位水利部负责流域综合规划工作的老专家曾经有力地回答说:“大渡河的水电开发规划就是当年他们亲手做出来的,现在修订流域综合规划的也还是他们,这怎么能说以前的水电规划是‘脱离甚至违背流域综合规划’的呢?难道是我们自己违背了自己?”

总之,我觉得目前我们国家的水利部不管大水电的现状,不论是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还是水电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些专业人员,就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为了迎合一些部门利益的偏见,就不顾事实地去发表一些对国家发展不利的所谓“专业”意见。

不应轻易地否定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有人还说:“无论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都只是以市场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没有注意到市场经济体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关系。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的今天,这种忽视将威胁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仅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不能全面指导当今的经济活动;必须将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起来,建立新的经济学理论,才能保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妨将这种新的经济学理论称为‘绿色经济学’。”

我觉得这种说法说明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还没有真正搞懂经济学。持此观点的人甚至断言说“无论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都只是以市场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没有注意到市场经济体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关系”绝对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学的误解。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劳动对象的具体内容主要就是各种资源和环境。众所周知,生产力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如果作者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不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那么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又能是什么呢?

我本人非常赞同进行绿色经济、绿色GDP的研究探讨,《人民日报》也曾经发表过我探讨有关水电的绿色GDP的看法。但是,我们研究探讨绿色GDP也不能忘乎所以,不能用来作为一种否定以往文明和历史的理由。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生事物,而不能是抱着一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心态,去炒作新生事物。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社会进化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的认识的升华。而绝不是什么对以往人类文明活动的否定。至于绿色经济和绿色GDP的研究探讨,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否定和替代传统经济学。从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到今天已经30年了,而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绿色GDP。前几年我国一些曾经试行绿色GDP的省份,也有很多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科学性纷纷退出。难道能说是30年来全世界都还不承认可持续发展吗?当然不是。只能说绿色经济、绿色GDP的新概念,既不能取代传统经济学,也不能等价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而绝不应该是对历史上人类文明的否定。无论在水电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如此。

9、围垦、放牧、盗猎 新疆青格达湖湿地伤痕累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6585.html

图为村民们开着推土机在湿地内开挖鱼塘。

  “青格达湖湿地正在以每年减少600亩的速度逐步消失……”12月11日,记者接到新疆野生鸟类保护委员会会长魏莱的来电后,即刻驱车前往距离乌鲁木齐市不足30公里的青格达湖湿地保护区探访。

  虽然几天前刚下过一场雪,但湿地被破坏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

  进入湿地保护区两三公里,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土坑”出现在眼前,旁边是稀稀拉拉的芦苇丛。知情人告诉记者,到来年开春时,这些土坑就成了附近村民的鱼塘,“就是这些鱼塘一步步吞噬着青格达湖湿地。”

  在青格达湖水库老龙河入水口处,湿地被田埂划分为一块块田地,枯黄的向日葵秆、水稻根残留其间。而在库区南面,一道几十米长、一米多高的堤坝弯弯曲曲地围在水库边,将水库和田地分割开来。

  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夏玉东气愤地说:“为了不让开垦的农田被淹,村民便在库区边建了这座堤坝。为了挖鱼塘,成片的红柳、胡杨被肆意破坏。”

  青格达湖湿地内植被主要以红柳、芦苇、胡杨为主,保护区是全开放式管理,围垦、放牧、盗猎、甚至纵火等事件连年发生,湿地植被严重被毁。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湿地每年都要发生5至8起火灾,平均每年有200多亩植被被大火吞噬。

  青格达湖湿地被誉为“乌鲁木齐之肾”,对调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的气候及保护生物多样化起着重要作用。青格达湖湿地还为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和充裕的食物,是国际性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过去,每年春秋季节,保护区内鸟类能达到五六万只,经常出现鸣声鼎沸、鸟群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而如今,湿地惨遭破坏,许多珍稀鸟类已逐渐消失。

  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的资料显示,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青格达湖湿地,10多年来,已经锐减了12000多亩。

10、“你听鄱阳湖湿地干裂的声音”

来源 : 长江商报2007-12-18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2007-12-18/71247.htm

■鄱阳湖遭50年来最大旱情,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50平方公里

■专家表示中国最大淡水湖正面临消逝的命运

【核心提示】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内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而今年,由于遭遇了50年以来的最大旱情,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已减少到50平方公里,不足东湖——位于武汉市内的中国最大城中湖的两个大。

水域面积减少的背后,是上千万人喊渴,航运、渔业受到严重影响。

当地一份报纸痛呼——“曾经,我们的母亲湖——鄱阳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而今……持续数月的鄱阳湖干涸,导致湿地锐减、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渔业受损、候鸟保护形势严峻……”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今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很多渔民甚至无法捞回本钱。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2005年,有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今年,随着水面的缩减和食物的不再丰盛,来此越冬的鸟儿连40万都不到。

遭遇罕见干旱

12月17日,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雨很细很小,天空有种灰蒙蒙的阴冷。但即使是这场小雨,在今年的鄱阳湖地区已很难得。

这个位于鄱阳湖边上的小镇居民平日以打鱼为生,30多公里的康山大堤沿线,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在锣鼓山口岸,一个小型的港口,集中着数十条渔船。几个月前还热闹非凡的港口,此时变得异常冷清。

袁如山,一个33岁的渔民,将两手套在袖口里,在数十条渔船之间来回穿行,希望能找到几个渔民聊会天。但是,在这个无鱼可打的季节,渔民们大多已经回家了。

“没有鱼了,还在这里干什么哦?”袁如山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吸了一口。在他面前是水深还不如平常小河的鄱阳湖,已没有可以下网的地方。

 “今年是干得太厉害了。”袁如山叹了口气。这些渔民,唯一盼望的就是来年丰水期快点来临。“希望明年是个丰收年。”袁如山说。

绝望的渔民

鄱阳湖大旱,影响最大的是渔民。

袁如山有点担心即将到来的春节:今年年初向别人借的钱该还了。一家几口人还得吃饭。但忙活整年才2000多元的收入,怎么也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按照往年的情况,一年打鱼的收入怎么也会有7000元以上。而今年,因为干旱,鱼少,收入猛降。

“来年还不知道从哪里弄钱来开工呢!”袁妻在一旁说。

也就在今年,袁如山多次经历了一网下去一无所获的困境。“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幸运的时候,一网能够捞上千斤鱼呢,几乎是今年一年的收入。”

打鱼的旺季是7-9月,“今年我们很多渔民在8月就收网了。”袁如山说,收网的原因是因为打鱼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一天的开支。而现在,越发没鱼可捕了。所以,很多渔民都选择了回家休息。

在锣鼓山港口有一个由大船改造而成的小商店。王师傅是商店的老板,他的小店的收入,直接反映出渔民收入的状况。

王师傅说,他的商店在此已开张数年,主要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鄱阳湖上打鱼的渔民是他唯一的顾客。“几年了,就数今年的收入最少”。他说,前几年收入高的时候,渔民都抽5元以上的香烟,而今年,更多的渔民只能抽3元一包的了。而他小店的收入也急剧下降。“再这样下去,我的商店可能也开不长了。”

今年是渔民们公认的最大的灾年。就连此前被认为收入最稳定的承包户,今年也连续传出亏损的消息。

随着鄱阳湖的鱼越来越少,鄱阳湖的渔民也越来越少。

据了解,鼎盛时期,康山乡在鄱阳湖打鱼的渔船有800多条,而现在只剩下300条左右。“估计明年打鱼的人会更少了。”王师傅说。

干旱无疑是影响渔民收入的最主要原因。袁如山说,3月份是鱼类繁殖的最好时期。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类会在草洲上产卵。而今年3月,鄱阳湖的水位一直很低,很多鱼类无法完成产卵繁殖,直接导致了鄱阳湖鱼量的减少。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今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很多渔民甚至无法捞回本钱。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减少的候鸟

当渔民已捕不到鱼时,很多以小鱼为生的候鸟,逐渐抛弃了鄱阳湖这块它们原来青睐的越冬地。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早些年,鄱阳湖候鸟的真实写照。

康山乡大湖口,是鄱阳湖最好的观鸟地之一。

12月17日,在濛濛的雨雾中,大湖口依然能看到成群的候鸟。体形修长的丹顶鹤在浅水处悠闲地散步,三五成群的天鹅在水中慢慢游荡,当人走近时,成群的野鸭快速地飞向远方。

“今年的候鸟比往年少多了。”大湖口的50多岁的老居民王永海说。他指着大堤边上的芦苇地说,候鸟多的时候,大堤边上都是成群的鸟。而远方的湖汊里,更是被数量巨大的野鸭将水面覆盖成了黑色。“那时候,鸟太多了,晚上的叫声让人都不能睡觉。”

王永海说,当年没有对候鸟实施保护时,一个晚上可以抓上百只鸟。

因为鱼越来越少,在康山当地甚至出现了“人鸟争食”的现象。渔民从湖堤上挖条沟,直接引水到低水位的河里,将湖里的水排干,以这种方式“涸泽而渔”。当渔民为生计疯狂捕捞的同时,岸边的候鸟也无食可觅。

记者在鄱阳湖湖边看到,大量湖边湿地已完全干涸,甚至干裂变硬。这些干涸的湖面和湿地无法为候鸟提供足够的食物。

大堤边上的水泥护坡上,晒满了只有几厘米的小鱼。“原来我们是不要这些小鱼的,现在大鱼没有了,小鱼也被打起来了。”袁如山说,这些小鱼原本应该是候鸟的食物。

没有了丰盛的食物,前来越冬的候鸟自然减少。据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有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2006年,当鄱阳湖水面面积只剩几百平方公里时,候鸟锐减至40多万只。“今年的候鸟数量就更少了。”余干县候鸟保护区的一位人士说。

几近干涸的鄱阳湖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这是江西当地水利系统对鄱阳湖的描述。

12月17日下午,康山乡水文站站长徐永兵站在康山大堤上,用手指着已退出几百米的河滩说,丰水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汪洋,“水最大时差点就漫过了湖堤”。

因为枯水,康山水文站设立的水位标尺也已一根根露出水面。如今的鄱阳湖,已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壮阔,倒像一条几近干枯的河。湖边退出的河滩已龟裂,就像渔民们丢弃的一张张鱼网。湖中随处可见露出水面的滩涂,滩涂上大大小小的水窝,形成湿地。水浅的地方,甚至徒步就能走到湖的对岸去。

当日上午,康山水文站刚刚测量的鄱阳湖该站水位为12.19米。根据每天的监测情况显示,近一段时间,鄱阳湖的水位每天以1厘米的速度下降。

“按照目前的状况,过不了多久,就可能下降到历年同期12.05米的最低水位。”徐永兵说。

降水少,是今年鄱阳湖大旱的主要原因。康山水文站的资料显示,以往每年该区的年降雨量都可达到1500毫米以上,而今年截至目前,年降雨量尚不足1000毫米。“如果不是今年7月长江对鄱阳湖的一次倒灌,现在鄱阳湖的水位恐怕早已达到历年11.97米的最低水位了。”

据了解,鄱阳湖是季节性湖泊,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冬季枯水期,水面面积也大多保持在数百平方公里。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鄱阳湖的水面面积已减少到区区50平方公里。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目前的水面面积已不足两个东湖大。

鄱阳湖大旱,千万人喊渴

12月17日,江西南昌细雨濛濛,如果不是牛毛般的雨带着刺骨的寒意,还以为是在梅雨时节的江南。

然而,江西正经受着干旱的煎熬,鄱阳湖遭遇了50年来最大的旱情。

江西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湖口县7个乡镇22个行政村4.6万人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出现用水困难。而今年大旱,除沿湖工农业供水严重受影响外,周边600多万名城镇居民生活也大为不便,对包括南昌、九江的1000多万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而航运、渔业的影响更为明显。

“现在从南昌到鄱阳坐船走赣江支流得绕弯。要多走上百公里路。丰水季节,有不少航道可以走1000吨的航船,但目前只能走200吨的渔船。”当地一位居民这样介绍。

鄱阳湖的干旱存在周期性?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影教授认为,长江中上游来水偏少,也是导致鄱阳湖大旱的另外一个重大因素。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型湖泊,一旦长江水位降低,与湖面形成落差之后,湖内的水就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比如,2006年七八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旱情,长江中上游来水明显偏少,当年8-12月,五河入湖水量为211.5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少22%。

“鄱阳湖的干旱存在周期性”,在江西采访期间,坚持这一看法的专家为数不少。刘影表示,已经有专家得出了一致的观察结论:鄱阳湖干旱以10年为一个周期。

当地媒体的报道专门进行了比较分析:“上世纪60至70年代,鄱阳湖水量偏少,70至80年代,水量比较多,80至90年代,水量中等,90年代至2000年,鄱阳湖水量较多,1992年、1995年、1998年、1999年四年出现严重的洪水灾害,但是自从2000年之后,鄱阳湖连续几年出现旱情,进入了干旱期。”

枯水问题是鄱阳湖的慢性病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谭晦如说,2003年以后的几年,鄱阳湖包括长江流域降水量开始偏少,流域性的枯水问题开始呈现。

2003年江西大旱,湖口县鄱阳湖水域的水位才有7米多。2004年、2005年的8月份,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非常少。2006年10月份,鄱阳湖就到了历史最低水位。

现在,鄱阳湖的枯水期被“拉长”了。以前,一般是每年12月份鄱阳湖才进入枯水期,到第二年3月份结束。正常情况下,鄱阳湖在每年10月份水位才开始下降,次年4月份开始上升。但最近三四年,鄱阳湖在10月份就到了以前12月份才能达到的低水位情况。这一情况与长江水位变化情况类似。

最近几年,江西省山江湖委办公室提出课题,研究鄱阳湖枯水问题,或者说是生态缺水问题对湖区生产生活供水、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对水生植物、鱼类资源、鸟类栖息,以及渔业生产、农业生产、血吸虫病防控等的影响和对策。

谭晦如形象地比喻:洪水是疾病,枯水是慢性病。慢性病往往得不到重视,但是一旦造成生态缺水后果就不堪设想,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候鸟保护神”的忧虑

“我的职责之一就是让这些候鸟安全越冬!”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观华说,现在觉得压力很大:“鄱阳湖水位降低对鸟类有很大影响!”

据介绍,鄱阳湖干旱导致候鸟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很多候鸟逐渐离开鄱阳湖核心地带。即使是继续栖息在鄱阳湖内的候鸟,也因为水域面积的急剧减少而不得不集中挤在大湖池等两个湖泊内。

“目前,两个湖内集中了数万只候鸟,候鸟过于集中在一起,一旦禽流感疫情发生,大批候鸟将面临灭顶之灾!”刘观华担心地说。

另外,干旱使候鸟的食物来源急剧减少,直接威胁这些候鸟的生存。

据介绍,不同的鸟类吃不同食物,有的吃草根,有的吃鱼虾,比如:白鹤的食物为枯草块茎,但由于目前水位不够,对枯草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干旱对植物带来影响,进而逐渐扩散到这些前去栖息的候鸟身上。

“这几年我们做了调查,保护区重要鸟类白鹤、东方白鹳,因为干旱不断向边远地区分散。 ” 

◎旱情

降雨量半世纪来最低

2002年,年平均降水2011毫米,降雨偏多20%;

2003年,年平均降水1350毫米,降雨偏少20%;

2004年,年平均降水1436毫米,降雨偏少15%;

2005年,年平均降水1732毫米,正常;

2006年,年平均降水1678毫米,正常。

以上是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爱华为本报记者独家提供的数据。

截至2007年12月16日,江西省年平均降水1251毫米,偏少24%。尤其是今年9月15日以来,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为42毫米,创近50年以来历史最低。江西境内50个县的降雨量之少,也创历史最低。

而鄱阳湖流域降雨偏少,又导致了五河(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入湖水量相应减少。

◎追问

旱情对气候有无影响?

谭晦如认为,鄱阳湖和长江流域的枯水状况,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关。从现象上来看,长江流域降雨出现异常,区域降雨不均匀,长江以北雨水较多。具体体现就是这几年淮河经常发洪水,黄河流域的降雨量也不错。但长江流域降水量减少,而且在区域上非常集中。长江的枯水情况对长江下游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鄱阳湖附近居民就“靠水没水喝”。

鄱阳湖干旱,对未来江西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气候有无影响?“肯定有!但具体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气候,尚没有研究。枯水期湖区植被也会受到破坏,从而直接影响渔业,这个问题目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谭晦如等数名专家均如此表示。

◎前景

若干年后,

鄱阳湖将自然消失?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谭晦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若干年后,鄱阳湖将自然消失。

他解释,鄱阳湖的植被分成湿地植被和水生植被。按照湖区的演替规律,湿地会逐渐下沉,湖泊面积会逐渐变大,水生植被会越来越占优势。但同时,由于上游泥沙会逐渐堆积,湿地沉降的速度如果慢于泥沙淤积的速度,湖泊面积就会相应减少,最终,很多年之后,鄱阳湖也将自然消失(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

尽管目前鄱阳湖还在沉降,但沉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泥沙淤积的速度。

■ 有关鄱阳湖

长江中下游最大调蓄器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取代了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淡水湖。为中国淡水渔业主要基地之一。鱼类达90余种,以鲤、鳙、鲫、鳊、鳜、鲶、鲭等较多,以鲥、银鱼著名。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1、潘岳:环保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7040.html

  在环保复位的过程中,“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它的强势,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建立环保的权威;但“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没有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而且过于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

  近年来,媒体把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称作“风暴”。这个名字很浪漫。但现实却是一场没有丝毫浪漫色彩的、漫长而艰辛的拉锯战。每一次,“风暴”都跟在突发事件和被动形势后面“亡羊补牢”;每一次,“风暴”都未能如愿变成常规性制度固定下来;每一次,“风暴”能改变的都远远不如人们期待的多。是该告别“风暴”寻找新路的时候了。

  什么是新路?制度建设。在环保复位的过程中,“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它的强势,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建立环保的权威;但“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没有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而且过于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我们需要的是更长久、更富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制度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在“花瓶”和“令箭”之间,在不同部门、地方和行业的利益冲突之间,在人们过高的期望和可能不那么完美的结果之间,亦有夭折的可能。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环境指标的考核问责制度未到位外,从经济上讲,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必要的行政办法”指的便是“区域限批”这类手段,而经济手段则指的是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策体系。原因之一是没算好两笔账。一笔是照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还将付出多少环境资源代价?第二笔是实行了环境经济新政策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政策实施和增长模式转型成本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受得起?算不清这两笔账,决策起来就少了些科学依据。

构架绿色理念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社会和政府将构成绿色责任、绿色参与、绿色行政的有机主体,将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合力。惟其如此,“绿色中国”才有望实现。

12、提高环保违法的成本

来源:东方网 2007-12-18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6371197943492_1.shtml

  早在1984年,我国就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然而,江河湖泊变味、变臭、变黑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以至前两年出现了松花江水污染、哈尔滨断水的“惊天大案”。倘若说我国环保部门对水污染的环保问题袖手旁观,那似乎也有违事实。我国已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企业72万多家,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保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一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单位实行挂牌督办。由此可见,我国惩治违法排污的声势不可谓不大,决心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大。

  那么,为何违法排污仍屡禁不止,总体上难以扭转这一趋势?为何污染物排放量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有些地区违法排污愈演愈烈?据今年9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报告”指出,处罚过低已经成为环境执法机构的一个“软肋”。中国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十分严重,较低的处罚标准使执法机构手中的“大棒”变成了“软柿子”。课题组利用调查的数据作了计算,一个地级市的企业如果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受到的经济处罚是4.97万元,而该企业违法期间获得的收益是232万元,违法与守法的成本相差46倍。无怪乎,媒体会提出这般质疑:中国环保法究竟是在鼓励人们保护环境,还是在鼓励犯罪?

  我们不妨举一则典型的个案:广东东莞福安纺织印染公司违法排污,如果按处理成本每吨一元计,每天必须支付环境治理费用4万元。但根据《水污染防治法》,最多也只能按上限一次性罚款20万元,这仅相当于这家企业5天的污水处理成本。试想,如此“高高举起轻轻打下”的处罚规定,对企业是九牛一毛,何以有威慑?“得可偿失”治理违法排污的结果,只能是越治越“污”。

  今年9月5日,全国人大全文公布了《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新草案在严格政府的水污染防治责任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水污染防止责任,其中包括确立全面的污水排放许可制度以及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在具体处罚上,新草案将处罚最高限额由以往的20万元升至100万元,提高了5倍。正如《水污染防治法》起草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所说:“虽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力度还是不大。”在他看来,处罚额度应该突破上限,只有罚得违法企业“倾家荡产”,才会对它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才会对效仿者起到“杀一儆百”的威力。

  要说环保违法的成本,美国46亿美元的罚金委实令人咋舌。1999年,美国9个州、相关环保组织以及美国环保局联合将美国电力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该公司对火电厂进行再建改造时,没有按美国《洁净空气法》的要求安装污染控制设备,致使其排放物形成酸雨,对自由女神像等美国标志性建筑以及纽约上州的阿迪朗达克山地造成无可挽回的污染损害。日前美国电力公司和美国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协议,同意接受46亿美元罚金,从而了结了对其长达8年的环境污染联邦诉讼。美国46亿美元环保罚金给人们一个启示:向重罚要碧水蓝天!

据11月21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从明年1月1日起,太湖地区企业将告别排污资格无偿获得的历史,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江苏省建立排污权初始价格,变以往无偿使用排污许可证为“掏钱购买”排污指标(其“价格”比治理成本高出一倍),这是加快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必经之路。该省之所以“高价”卖出排污初始分配指标,就是要给企业带来约束力,促使企业珍惜排污指标,把排污总量削减下来。既给企业污染减排增加了压力,又实现了排污权使用的有偿化,真正体现出“占用多少环境资源,就得支付多少成本”的环境价格理念,把“环境有价”落到实处。一旦提高环保违法成本,水污染的治理有望转机,整个环保工作也将在法治化的背景下有望健康有序地发展。 沈栖

13、为巩俐委员的“从我做起”叫好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70178.html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2日电 (记者张乐、裘立华)著名电影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巩俐今年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巩俐的提案提到,“我们的环境太糟糕了,露天垃圾随处可见。大家都寄希望于国家投入多少钱,而很少想想我们每个人该做些什么。”她感叹在国外拍戏时,外国同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让她感到震惊,相比国内电影界的做法,可谓是天渊之别。

  然而,有不少网民和媒体却批评巩俐的提案文字幼稚,"俨然一篇小学作文或活动倡议书",难登参政议政的大雅之堂。记者认为,这样的议论有失偏颇。衡量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其是否关注社会的焦点难点、反映百姓的所思所想,看其是否真实反映来自基层一线的民声民意,为推进人大立法和国家政策的制订、贡献真知灼见。未见得和文字水平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代表身份和议政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文化程度和文字水平不高的代表、委员,并不一定就提不出高质量的议案和提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作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说明时表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将进一步提高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如论才学和见识,农民工代表未必比得上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代表委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反映基层民声。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的代表。如何结合自身关注和擅长的领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全国和省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建议案,向国家机关部门反映人民呼声,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代表和委员的神圣职责。

代表人民参政议政,巩俐提案的文字幼稚也罢、老练也罢,能反映百姓民声就是好提案。衡量一个代表委员是否忠实履行了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关键不是看议案、提案的文采,而是看他反映的内容是不是百姓关心、并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巩俐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小处着眼反映了关注环保的大主题,并呼吁"从我做起",体现了一名政协委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所履行的职责。相较于不开口说话、不反映基层民声,只谈成绩的极少数代表、委员,巩俐的行为值得赞赏。

14、柏条河“命悬一线” 15级梯级电站锁死成都水脉

 

文/章轲

 

都江堰管理局计划在柏条河上修建10级梯级电站,上图为水电站规划示意图

 

    图说:柏条河是都江堰内外江六大河渠中最后一条自然河流, 也是成都市四百万人口的水源地。

 

    一份《紧急呼吁!请科学决策、谨慎对待柏条河开发项目》的报告昨日送到本报记者的手中,据悉,这份报告也同时提交给环保、水利等国家有关部门。

    这份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提交的报告长达2800多字,报告呼吁,作为都江堰内江四大干渠之一和成都数百万市民的饮用水源,柏条河上不应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此前,部分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发改委、成都市水务局也都对此发表了看法。

民间反对

    “半个多世纪来,我省水利资源与水能资源开发虽然成绩很大,但是也存在一些失误。”四川省政协委员聂秀香称,以岷江为例,上游水电站的无序开发造成许多负 面影响,为社会广泛关注;中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总的来说,对河流索取太多,关爱太少;要水要电过多,保护生态过少。

    柏条河开发项目引起各方关注始于去年4月,但早在2004年,四川省水利部门就着手柏条河开发项目的设计规划。

    2004年,都江堰管理局委托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都江堰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柏条河综合开发规划报告》(下称《开发规划 报告》)。同年9月,该规划通过了四川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这份报告提出,拟在柏条河胥家至三道堰全长44.76公里的河道上开发15级梯级电站,总 装机容量为10多万千瓦。柏条河梯级电站开发是柏条河综合开发中的项目之一,综合开发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总体规划有电力、旅游、房地产、沙石等项目。

    2006年4月10日,承担了该项目环评任务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该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都江堰灌区柏条河综合开发信息公告》以及《公众意见调查表》,就该项目征求公众意见,意见征求于2006年4月21日结束。

    4月20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志愿者无意间进入四川省环科院网站,看到该信息公告和调查表,随紧急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对该项目进行论证。

    4月27日,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下,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组织召开了“都江堰灌区柏条河综合开发项目恳谈会”。与会20多位专家学者对在柏条河上修建15级水电站的开发方案一致反对。

    2006年8月底,以四川省科协聂秀香为代表的7位省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科学决策、谨慎对待柏条河开发项目的提案》(第九届四川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853号提案),要求对于拥有独特生态价值的自然河流进行开发特别需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慎重决策。

部门谨慎

由于这一项目涉及到成都市的切身利益,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十分谨慎。据了解,2006年7月28日,都江堰管理局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到成都市水务局, 就柏条河的综合开发交换意见。水务局认为鉴于柏条河的现状,对其进行治理十分必要,完全赞同,但对在柏条河上大量兴修电站进行旅游和房地产开发提出了不同 看法。

    本报记者拿到了今年6月14日成都市水务局《对政协成都市委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0号提案的答复》文件,文件称,“柏条河是都江堰灌区内江水系四大干渠之 一,按管理权限属省管河道,由都江堰管理局负责管理。但是,柏条河全河段均在成都市境内,其开发方案与成都市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息 息相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文件称,“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修改后的柏条河综合开发的具体方案,但我们将以负责的态度坦陈利弊,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希望把柏条河打造成一条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景色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让柏条河永葆青春,造福万民。”

    2006年9月21日、11月21日,四川省发改委先后两次对聂秀香等委员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在9月21日的答复中,四川省发改委表示,“在规划中要重视 柏条河两岸的生活、生产污水治理,并与河道建设同步实施”,并“建议柏条河开发规划要广泛征求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做 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

    在11月21日的答复中,四川省发改委透露,“据了解,省政府在征求省级相关部门意见后,由于环保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未批准都江堰柏条河开发项目规划,同时要求省水利部门对都江堰柏条河开发项目规划重新论证。”

    但知情人士昨日告诉本报记者,四川省政府有关部门近日已原则同意柏条河开发项目。柏条河开发箭在弦上。

利弊得失

    对于柏条河开发,正方、反方均列出了各自的理由。

    反对意见主要包括:项目采用混凝土砌河岸、卵石铺河底的全渠硬化防渗漏方案,阻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危害水生态系统,破坏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河流自然 生态功能丧失;梯级电站建设抬高水位,导致部分河段水面高于地面,形成两岸防洪安全隐患很区域内涝及浸没影响;闸坝蓄水导致水流速度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 弱及水环境容量减小,规划梯级电站施工期排污和两岸污染物的排放会造成水质污染;梯级水电站的建设,破坏了都江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柏条河的历史 人文、美学价值也被破坏。

    “自然河流形成的绿色廊道对城市环境的作用远大于很多被称为‘城市绿肺’的人工绿地。其通过多年自然选择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护的功能和一定的修复能 力。”聂秀香认为,综合开发后修建的沿河人工绿地将使这种能力丧失,鸟类、鱼类食物减少或失去、栖息地丧失,从而使物种数量和单种数量减少,区域生物多样 性减少。全渠硬化带来的损失和增加的维护费用,与规划开发的小发电量、高投资的梯级电站效益相比,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所编写的《柏条河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也指出,“按照规划,柏条河上将新建15级电站,这明显与规划本身所称的“建设都江堰到成都的供水快速通道”相矛盾。试想在44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设15个收费站,再快的车速度也会慢下来。”

    但《开发规划报告》认为,柏条河两岸城镇发达,人口密集,现有防洪能力仅2-5年一遇,两岸人民财产安全无法保障。现有柏条河河床边坡基本没有衬砌,渠道 水利用系数低(仅0.75),输水损失严重。同时,两岸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及垃圾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成都市供水质量。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有关环保的问题可能只是借口。水利部门更看中的是水电资源。

据《开发规划报告》预测,“随着灌区的发展、紫坪铺水库建成投入运行,柏条河的水资源将进一步增加,其水能蕴藏量约15万KW。电能质量优越,是其它河流电站所不能比拟的。”

15、2007江河十年行之二——青衣江,一条大江的伤感

汪永晨 文/摄

今天早上我们从成都出发,沿着青衣江西行。二郎山离我们越来越近。

成都出发没多久,我们就进入了大山。大山里穿行的青衣江不时被电站截流。有一个大山脚下,水电站坝址处,因路基塌方,半条路都塌了后的泥土将砾石滩中仅有的水染黄。就在我们非常遗憾地要离开那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电站的名字叫胜利电站。

同行的水电专家刘树坤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大峡谷里修电站,会让河流的三个连续性被破坏。一是河流水流的连续性被破坏;二是河床的连续性被破坏,另外一个是水生生态的连续性被破坏。

今天我们走的这段沿江路我已经走过很多次,虽然不是每一次都对当地人有深入的采访,他们的生活近年来是不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也不是太清楚。但每一次从这里走过,能亲眼看到的是,河里的水越来越少。

在一个叫华能雨城电站的地方,经常在川藏上开车的司机小李告诉我们,当时我们眼前那干干的,几乎没有一滴水的河床所在地的地名,叫雨城,

志愿者章轲在干枯的河道里拍摄。摄影马军

沿着今天的青衣江走,眼前的江让我们不能不走向一户人家,我们想问问这样被人为改变了的江,对生活在江边的百姓会有什么影响吗?

在天全县,小河乡,响水溪村江边的禁门关电站旁,一位50多岁的村民正在水龙头边洗猪蹄。他对电站的认识是:现在用电两毛钱一度,发电可以让地方获得税收。只是坝上的河床在修了坝后提高了十多米,沙子淤得太多了,要是来的水大了,还是有点危险。

不过这位当地人还是认为,为了给国家发电,修电站还是很有必要的。当他和我们说到天全县现在是全国小水电站的试点县时,他脸上的神情还颇有些得意。

而他的邻居,一位女士除了说现在用电方便,便宜了以外,也还是有些忧虑。她说,每当电站放水时的水雾,会影响玉米抽穗时的传粉,会影响老玉米的产量。她说的这种毛病到是我第一次听说,以后要找专家问问。

让这位妇女不满的还有,她家的地修坝时说不会被淹,所以也没有得到赔偿。可是后来来了洪水,水还是淹了她家的一亩地。为此他们去找了很多次,希望也能得到赔偿的要求却没有被有关部门解决。我们问她那怎么办?她说:没办法。

.禁门关水电站只有.四个发电机组,估计装机容量也只有一万千瓦左右,可是却.毁了一条大江,同行的人忍不住地在问:值吗?.

.天全县是我国大熊猫的重要居住地,因为要修水电站,已经有很多次重新给自然保护的划了界,甚至连核心区也没有放过地被改过。.

青白江干流及支流上同时出现的三台电站。摄影马军

我们江河十年行的车走到天全县的脚基坪时,我们下了车。因为我们知道在一个四周都是大山,山上挂着瀑布的地方,一眼望去,有三个水电站相继在建。今天的天很蓝,今天的云很白,今天大山上的树依然是绿绿的,只是山谷中的溪水已被砾石掩盖,水泥堆积的建筑工地和建成的电站及因有了电站而建的锰矿厂,使得 自然中的峡谷成了水泥和砾水堆积的工地。           

翻二郎山之前,车上外的雪景,让我们一车人总情是换了换心情,在刻有那首著名的“二郎山之歌”的石头前,在眼看着雪山的壮观中,拍下了一行人的集体 照。.没过二郎山之前,穿行在大山中的我们,看到峡谷两岸大山上的是高大的乔木,大山上的美景,也是由一棵一披满了树挂的大树和大山共同装扮的。而翻过二朗山,大渡河展现在眼前后,峡谷两岸山上就不是大树,而是绝壁和灌木了。

天快黑了的时候,我们的车开到了泸定桥。这是在我们中国小学的教课书里就会提到的地方。可是今天,我们车上的水利水电专家刘树坤指着我们眼前看到的,上次来还没有的,今天已经开山砍树,正在修建的泸定电站对我们说,这个坝高会在一百米左右.的大坝虽是由专业施工队在修的。可是这个大坝的下面说是泸淀县城,大坝要是出一点问题,泸定县城可是要被毁的。一般平时水的流速是每秒三米.,而大坝要是垮了,每秒的流速就是三十米。刘先生说,在国外选坝址是要 非常仔细的,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所以有的大坝十几年也建不成,因为当地民众有意见。

看着这正在修建的工程,我们问路边的工人,这座大坝十年能修完吗?他说,哪要那么长.时间。.

离开泸定,沿着瓦斯沟很快就到了康定,过了康定的跑马山,我们就来到了木格措的脚下。也就来到了我们选定的第二户人家。荣东江措的家。一家人都在等我们。我们也迫不及待想见到这家的小孙女,去年我们中好几个人都想认做干女儿的小卓玛,这家的孙子次里。走进院子后我们知道,次里正如上次说的,要到珠海 和他在那打工的爸爸妈妈团聚去了。为了有人管他的学习,次里离开发大山住进了城里。不知我们将要走的江河十年行的后几年,我们还能见到他吗?

卓玛在院子里出现时,我和同行的任琴都叫了起来:卓玛长这么高了,孩子长得就是快。而这家的66岁的男主人荣东江措,在我们去年来的几个人的眼里, 怎么也年轻了不少。我们问他这一年家里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他说,今年通往木格的路在铺柏油。因为修路是封闭的,所以他家一年都没有旅游的人住了。因为天冷了,修路的人下山了,我们一行20多人,是他家今年接待的第一批客人。

还有什么变化吗?荣东江措说,那就是都12月了,这里还没有好好下过雪。以往9月就要下雪的。去年,我记得老人说过,现在的木格措和他小时候比,没 有什么变化。当时让我们这些家乡的河有不少变小了变脏了的人羡慕得不行。但是今天他却告诉我们,木格措今天下雪的多少,和时间和以不一样了。老人不知道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说现在的木格措没有以前那么冷了。

我们问老人,还担心这里会修电站吗?他说不担心。因为这里现在修路是政府在出钱,要是修电站,那就应该是水电公司掏钱了。

那现在一大家子人靠什么生活呢?挖虫草,采蘑菇挣得钱够花。

现在让荣东江措一家担心的和去年还有一件事一样,就是听说有人把木格措承包了,这样人家要经营,就可能要把他们搬出去。这是他目前最担心的。知情权,在这里老百姓还不是太知道是什么。

不过老人说,村里的人心都很齐,今年修路为了堆沙石,施工队要砍河边碗口粗的一片桦树,村里人硬是坚守了五天,没让他们砍。

荣东江措和我们说,明年路修好了,国家要是同意我们还住在这里,我们家就可以再扩大一些接待面积。老人对此充满了希望。

不过听我们说明年要取消五一黄金周了,他问了好几遍,真的要取消了吗,定了吗?满心想靠旅游发家致富的他们当然希望长假越多越好。但面对国家的规定,荣东江措老人笑着说,到我们这来旅游的人现在越来越多。

我们去的这几天,老人还在盼着一件事,就是当地60岁以上的,退耕还林的老人,国家每年要给补助,户口本已经拿去两个月了,可还没有消息。老人在等着。

还有,因为修路,家里的房子被推土机震得屋顶上裂了缝。老人说,修路的老板说要给陪。可是好几天了,还没等到他们的人来。老人认为,他们一定是会给修的。

昨天,我们去的第一家,都江堰紫坪埔的移民陈明,因为没有生离开了刚刚修建没多久的两层小楼的家外出找工了。而不再修水电站,保留下来的木格措山里的老乡却在筹划着怎么再推大自家的生意。

明年我们再到木格措的时候,小卓玛没准会和我们一样高了,而荣东江措一家人是不是还住在今天这座藏式小楼里,只有明年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