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17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兰州晨报: 国家发改委批复甘南水源补给规划

2、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冰川面积萎缩严重 5年缩小7.4%

3、新华网:  中国将斥巨资治理生态恶化严重的石羊河流域 

4、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2007"绿色人物"揭晓 ""元素受关注

5、台海网: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水资源2030年耗尽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山西今年已关停污染企业4287

7、新华社:  乌鲁木齐实行环境“红黑榜”曝光制度

8、齐鲁晚报: 山东各市三种“减排”数据不被认可

 

气候变化:

9、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全球变暖 引发十大惊异现象

 

民间环保:

102007江河十年行――从柏条河到都江堰

 

深度报道:

1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排污权交易迈向制度化

12、中国新闻网: 几年间70多人死 浙江坞里村因污染变“癌症村”

 

环境时评:

13、新京报:  “怒江建坝”是民生问题 

14、第一财经日报:  气候变化灾难前,没有谁是幸运者

15、新京报:  绿色年度人物见证水危机

 

 

 

1、国家发改委批复甘南水源补给规划

来源:兰州晨报 2007年12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556

有“黄河蓄水池”之称的甘南黄河重要水资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环境有望得到根本改善!记者12月16日从省上有关部门获悉,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甘南黄河重要水资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近日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这项估算总投资44.51亿元的工程实施后,将极大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三大工程17个子项目,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其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19.78亿元,占总投资的44.44%;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工程投资22.44亿元,占总投资的50.42%;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工程投资1.63亿元,占总投资的3.66%。在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投资中,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1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1亿元,包括整合现有渠道公共基础设施投资0.51亿元,新安排中央投资3.7亿元。

据悉,我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000米,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其支流洮河、大夏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之称。黄河在甘南玛曲全长433公里,径流量增加了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18.6%。黄河、洮河、大夏河等120多条干支流纵横全区,水域面积达360平方公里,占甘南州土地总面积的0.8%。甘南州在涵养和补给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维系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生态变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和草原超载放牧等多种原因,使甘南州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5年,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就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批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从不同角度给予密切关注。2005年,中科院兰州分院程国栋等12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关于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资源的建议书,2006年3月15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评审会,原则通过了对《规划》的评审。

2、我国冰川面积萎缩严重 5年缩小7.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59002.html

  本报兰州12月15日电 (记者彭波)日前,一项由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任组长的“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显示,在该项目组所调查的近2万平方公里无表碛覆盖冰川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5年来缩小比例为7.4%。这表明,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物质目前亏损十分严重,冰川储量变化监测已迫在眉睫。

  据了解,在项目组所调查的近2万平方公里无表碛覆盖冰川中,绝大部分都处于面积缩小状态。其中伊犁河流域、准噶尔盆地、雅鲁藏布江上游区等冰川萎缩最明显,萎缩比例在18%以上。祁连山、阿尼玛卿山、澜沧江等地区在10%以上。青藏高原中部、喀喇昆仑—西昆仑山等地区冰川萎缩幅度相对较小。

冰川融水历来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大部分内陆河流其源头即发源于此,我国冰川每年提供的融水量基本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据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我国有冰川4.6万余条,总冰储量为5590立方公里。

3、中国将斥巨资治理生态恶化严重的石羊河流域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6/content_7258820.htm

    新华网兰州12月16日电(记者朱国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日正式出台,中国将投资47.49亿元治理这一生态恶化严重的流域。

    石羊河是中国西北省份甘肃境内的一条内陆河,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东端,发源于祁连雪山,最终流入巴丹吉林沙漠和腾

格里沙漠之间的青土湖。因为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又是阻隔两大沙漠合拢的天然屏障,石羊河流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最近的50多年里,这一流域的人口、土地面积不断增长,对河水的利用逐渐超出了河流的承载能力,目前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150%以上。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沈青林介绍,根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此次治理总投资达47.49亿元,其中2010年之前投资31.04亿元,2011-2020年投资16.45亿元,以中央投资为主。

    根据规划,石羊河流域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等。

规划提出,到2010年,河流上游留给民勤绿洲的水量由现在不足1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绿洲开采的地下水水量由现在的5亿多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使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到2020年,在实现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持续回升的同时,力争其北部湖区、石羊河尾闾出现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

42007"绿色人物"揭晓 ""元素受关注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2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599

谁是2007年度的“绿色英雄”?近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九位个人荣获“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河南周口市“淮河卫士”会长霍岱珊;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前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江苏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著名导演张艺谋、冯小宁。另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集体获得特别奖。

获奖者多为“水”英雄

今年的一系列水危机让“水”成为本年度无可争议的环保主题。年度人物的评选结果反映了这一特点:超过一半的获奖者与水有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九个年度人物奖之外,评委会将“特别奖”颁给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全体16名工作人员。不同于颁给个人的“年度人物”,“特别奖”是评委会专门为环保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设立的奖项。2005年,由企业家组成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荣获此奖;2006年,“绿色GDP”课题组荣获此奖。

此次获奖的环保总局环评司,被称为“风暴背后的人”。2005年以来他们发动的四次“环评风暴”,不仅使环境问题首次从边缘进入宏观经济和公共生活的核心,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环保思潮的兴起。尤其是2007年实施的“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更是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评委会评语对环评司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特殊的发展时期,他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勇气,推动环保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力量;他们前瞻性的工作方式,成为政府创新的经典案例。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对于公众参与的一贯坚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出了有益探索。”

从“水”历史中寻找生态文明

时下,触目惊心的污染镜头已成为大多数环保节目的固定招牌,但此次颁奖典礼却令人意外地由江河的历史文化特征切入,彰显出环境保护的内在文化意蕴。

两个小时内,颁奖典礼一一回顾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和西南江河的人文历史,并与摄制组三个月内实地拍摄的各个大水系现状进行对比,构成一份完整的2007中国水报告,揭示出江河流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凸现水的危机将会导致的文化和文明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说:“大江大河,是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承载物。保护江河,不仅仅是保护个人的财产、健康或者环境权利,更是保护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文明。”他还指出,中国的环保理念这些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技术的问题变成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问题。现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预示着中国的环保理念即将进入“伦理和价值观”这一最根本的层面。

5、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水资源2030年耗尽

来源:台海网2007-12-17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655651197855756_1.shtml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警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可用水资源到2030年可能耗尽,抗旱形势更趋严峻。

据BBC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机构和全国省级单位发布《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而近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水需求增加,干旱缺水问题越趋严重。

《通知》指出,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中国用水量到2030年将达到或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也就是水资源基本耗尽。《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制定抗旱应急计划,投放更多资金到节水技术和人工降雨等方面,以及提高耕地抗旱能力。地方政府必须拟定抗旱物资补贴优惠政策。

此外,《人民日报》14日也发表时评,警告干旱可能已经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时评明言,局部地区的旱情“极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时评指出,近日公布的11月份中国通胀数据同比上涨6.9%,其中仅是鲜菜价格就出现全国上涨28.6%,一些旱灾严重地区的蔬菜价格涨幅更大。

据中国政府估计,中国占有全球水资源的7%,但这需要分配给全球人口的20%使用。科学家此前已经说明,除非拓宽农作物品种和顺应气候变化改良耕作方式,中国到2030年的谷物生产量可能下跌10%。

6、山西今年已关停污染企业4287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1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541

新华网太原12月16日电(记者 陈忠华)记者日前从山西省环保局获悉,今年以来,这个省已关闭污染企业4287家,全年可望完成二氧化硫9万吨、化学需氧量1.26万吨的减排任务。

在关停这些污染企业的同时,相关部门还拆除了近5000根废气排放筒,关闭了568个废水排污口,涉及投资1042亿元。

今年以来,吕梁市关停了553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集中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突出环境问题,由污染典型变成环境整治典型;临汾市以列入首批“流域限批”的襄汾县为重点,关停污染企业367家;晋城市限期解决小冶炼污染问题,关停企业282家;忻州市重拳出击整治黄河“黑三角”污染,开展环保百日攻坚行动,共关停污染企业596家,取得了明显成效。

7、乌鲁木齐实行环境“红黑榜”曝光制度

来源:新华社2007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1289.html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6日专电(记者李晓玲)为了改善采暖季空气质量,乌鲁木齐市环保部门设立“红黑榜”制度,曝光供热企业中的违法排污等问题,接受社会监督。

    据了解,在今年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中,乌鲁木齐市环保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制定了“红黑榜”制度,每周出动上千名环保执法人

员,对近1400家供热企业进行检查,并在当地多家媒体上公布供热企业“红黑榜”,对各项措施到位、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登“红榜”进行表扬,对违法排污或存在问题的单位登“黑榜”督促其早日整改。

    截至12月5日,已经有52家供热企业登上“红榜”,23家企业登上“黑榜”。由于当地媒体随同执法人员多次对企业进行实地跟踪报道,“红黑榜”制度在社会上引起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响,提升了环保部门对供热企业各类污染防治设施运转的要求,供热企业也开始加强自律自查,大部分上了“黑榜”的企业及时整改,已经有19家供热企业从“黑榜”上“除名”。

随着城市的发展,乌鲁木齐冬季的大气污染正在由单纯性的煤烟型污染向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方向发展。全市近21万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8000台小锅炉、近1万台烧烤炉和3万多个燃煤炉排放的严重超标的污染物,是造成乌鲁木齐冬季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污染源。

8、山东各市三种“减排”数据不被认可

来源:齐鲁晚报2007-12-17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5441197853340_1.shtml

山东省提出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年度减排目标。省环保局负责人强调,各市要认真执行环境统计管理办法,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减排考核要拧干“水分”。

按照国家下达的减排计划,山东省与各市签订的“十一五”减排目标责任书中确定,“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0%,化学需氧量下降18%,年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化学需氧量下降3.5%。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实现“十一五”总体减排目标,我省提出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年度减排目标。

山东省环保局负责人强调,总量减排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统计是实现总量减排的重要保障。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要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作为统计工作的重点,把基表的准确性作为重中之重。今年统计数据审核时,省局将对基表填报质量进行审查,对发现基表数据失真甚至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并将在减排考核中予以体现。

山东省要求,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其减排数据将不被认可。

其一,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不正常、满负荷运行率过低的,重点监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外排废水不能稳定达标的,燃煤电厂烟气旁路偷排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不与省局联网的,都不予认可其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对发现超标排污3次及以上的重点减排项目,将不计算削减量。

其二,目前一些地方的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施安装较慢,部分已安装的在线监控设施运转不正常且未与省局联网。特别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如果到年底不能与省局联网,将不认可总量减排的数据。

其三,污染减排台账是减排核查的重要依据。各级环保部门要对各减排项目逐一健全污染减排台账,重点是健全监督性监测报告、减排设施运行原始记录、燃煤电厂脱硫设施168小时移交记录等。同时,要重点审核档案中各类数据的衔接,确保削减有依据,运行有记录,计算真实准确。对年底因档案不健全、影响全省减排任务完成的项目,省里也将不认可该减排项目的削减量。(吴修安)

9、全球变暖 引发十大惊异现象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07-12-17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655721197859657_1.shtml

气温上升、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气象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造成了上述影响,同时引起了十大惊异现象。

过敏症加剧:许多植被出现早开花、产出更多花粉的现象,与全球变暖引发的众多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每年春季持续的时间变长,人类呼吸的花粉过敏原就更多。

动物逃亡:动物栖息环境大大改变,它们被迫逃亡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北极熊正经受类似的遭遇,因为它们居住的海冰环境正逐渐融化。

北极圈植物生长旺盛:北极圈内的植被长时间埋在厚厚的冰层里,冰层在早春时就慢慢融化,这些植被将会肆意疯狂生长。

北极圈内湖泊逐渐干涸:在过去数十年里,北极的125个大湖泊逐渐消失。

永久冻结带解冻:全球变暖不仅使地球表面的大量冰层融化,地面以下的永久冻结土壤层也逐渐解冻。

鸟儿重新调整生物钟:全球变暖,地球开始出现早春,迁徙的鸟类可能因此错过捕捉食物的最佳时节,有些鸟儿只得调整自身的生物钟,选择更好的时机努力生存。

人造卫星运行速度加快:大气的最外层是非常薄的,但是空气中的分子仍然可以产生拖曳力而减慢人造卫星的速度。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大气冷却现象将会愈加严重,大气将会愈加稀薄,最终大气分子产生的拖曳力将会愈小。

山脉反弹增高: 山脉顶部的大部分冰雪融化,使得山脉的负重减轻,导致其有反弹增长的趋势,且越来越快。

文化遗产遭破坏:海平面上升,恶劣的天气变化,种种相关问题都将彻底的毁灭不能替代的人类文化遗产。

森林野火猖獗:早春的出现使得冰雪更早融化,深山密林将会变得更加干燥,从而增大野火出现的几率。记者 田芳

102007江河十年行――从柏条河到都江堰

汪永晨  文/摄

    连续将要用十年的时间走江河、纪录江河的变化、保护江河的自然流淌。2007年12月16日开始了我们第二年的“江河十年行”。
    今天从成都出发,我们先去了最近引起很多人关注的柏条河。

    柏条河,向成都市中心区400万人供水。它也是目前都江堰六大河渠上唯一一条没有建坝的河渠。其他5条河的情况分别是:蒲阳河上28座;走马河上20座;江安河上17座;沙沟河上21座。五条河渠上总计有99座水电站。

    今天我们看到露出河滩的柏条河时,“长枪短炮”的动静引来了不少当地的居民。走过来和我们交谈的他们对柏条河将要建水电站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这里的风景是自然的,修了坝水的流速会减慢,水质就难保证了。”说这话的是一位83岁的老人。

    我们特意从成都请来的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段益生告诉我们,柏条河上要建十级电站,让他着急的是,柏条河是大自然的,是全社会的,柏条河的水利资源是公共资源,而不是部门财产。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苏苏则认为,综合整治柏条河的顶级项目目标应当定位于维护柏条河的健康生命。保障成都市的供水安全。最近国家总理在他们研究会上书上做出了重要指示。随后水利部已经有人下来了。
    离开柏条河我们就到了都江堰。和去年一样,天还是灰蒙蒙的。地质学家范晓去年就对我们说紫坪埔电站的修建,让都江堰最精华的四六分水和飞沙堰几乎不再起作用了。这一用了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硬是让我们这代人一步一步地废弃。
    作为地质学家,让范晓担心的依然是库区周边的地质状况。由于坝修建后公路的改建,这几年虽然没有大的地质灾难,但小的滑坡和泥石流却是有所增加的。

    今天,我们到紫坪埔时,水库里的水还有高峡出湖的感觉。可是今年5月份,我曾在报纸上看到因为来水减少,如果再不来水,干涸的岷江就有让紫坪埔电站破库取水的可能。我问范晓这主是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吗?范晓说,当然也和建坝有关。我们的老祖宗李冰父子修建了2264年的都江堰,灌溉出了天府之国成都。而我们这代人建的大坝才用了不到一年,就要破库取水了。


    今天我们找到去年定下的,十年要跟踪访问的紫坪埔移民陈明家,铁门紧闭。而且不光他家,周围的人家也都是铁的卷帘门从上拉到下。上次来挺热闹的一条街,这次却冷泠清清。好不容易看到有一户开着的小卖部。过去打听,才知道陈明的女儿已经在医院分娩,而我们去年还只是听说的陈明的女儿快要结婚了。陈明的老伴去伺候闺女了,而本来想在移民后政府给的宅基地上盖起楼,开个饭馆、旅馆的打算,终因实在没有生意,不得不关张了。陈明自己也只有跑到阿坝去给别人打工做饭。

    我们在那儿还希望再打听点陈明家的消息时,他家旁边的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大包走出来。说是要送两个孩子去上学。去年就知道移民搬到这里,学生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今年问了,还是要走一个小时。就没车吗?我们问。回答是:有,要2块钱一张票,太贵了,没坐过。这家两个9岁、11岁的孩子,每天走两个小时路回家 都已经习惯了。最近总算是能住校,不用天天跑了。
    陈明的这个邻居家,八成新的房子上写着“放心商店”,可大门却是关着的。在我们的要求下这位看起来40多岁的妇女把卷帘门打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排空空的货架。她很无奈地说:没有人来。如今他们家的日子是靠男主人上山采草药来维持的。
    离开她家时,我在心里问自己,明年不知他们家会有变化吗?而我们去年选择的其他9家生活得怎么样?


    去年我们就想去看看几年前因川化而污染的沱江,现在怎么样了。段益生带我们到了郫河中支。这里是川化排污水的河。做好思想准备的我们一到这儿,就听当地人说,自从污染事件后中,政府和厂里都花大力气做了改造,现在的河水没有氨水味了。惨痛的教训带来了改变。改变一定要靠惨痛的教训才能换来吗?


    有意思的是,在川化门口,我们这群人明目张胆地拍地拍摄,保安并没有管我们。我过去问他们:厂里每年给你们体检吗?两个50多岁的男的说,有。我又问:在化工厂工作会不会影响身体?这次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不回答这样的问题。接着说:你们差不多了。说话的口气很友好。


    天快黑时,我们结束了今天的访问。明天我们将走大渡河,赶到木格措。因为范晓明天不能和我们同行,晚上记者们采访了他。他对今天大渡河的描述,让我们不能不为干流、支流上将要建356座水坝的大渡河忧虑。

11、中国排污权交易迈向制度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1253.html

  何为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将一个企业节约下来的污染排放指标,作为商品出售给缺少排放指标的企业。举例说,如果A企业2008年的COD(化学需氧量,能够反应水的受污染程度)排污指标为1000吨,而事实上它只需排放800吨,那么,它就可以将富余的200吨通过交易中心与需要购买排污权的B企业进行交易,以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近日,浙江省嘉兴市成立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中心,此举标志着中国的排污权交易正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专家认为,排污权交易制度将有力促进中国的污染控制办法由过去的“排污收费”向排污权交易制度所体现的“总量控制”策略转变。

  从“付费即排”到“有权可排”

  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总量控制”的污染控制策略。即无论排污权在排污者之间如何交易,区域内排污总量是不会增加的,区域内环境质量不会有恶化的危险。中国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赵华林表示,与之前“排污收费”的控制办法相比,中国要建立的这种排污权交易制度,将促使企业走出“付费即排”的老路,取而代之的是须先领到政府按量分配的“排放指标”,方可排放污染物。

  我国2003年出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体户,应当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此即“付费即排污”的污染控制办法,其更多是依靠政府行为来推动环境保护。此条例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企业缺乏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一些排污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宁愿缴纳排污费。有些排污大户甚至在资金预算中,专门列出了排污费和超标排污罚款支出;另一方面,由于90%的排污费可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一些地方还存在政府默许排污的现象。这样一来,尽管政府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排污不受总量限制,环境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嘉兴经验:初试交易制度化

  在嘉兴市正式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从2002年开始在部分省份启动了排污权交易的综合试点。几年间,包括江苏南通、浙江嘉兴在内的不少地区已有排污权交易的实例,不过都是在环保局撮合下,企业间点对点的交易。

  “嘉兴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成立,让原先零散的,个别的排污权交易向制度化、规模化转变。”赵华林说。他表示,国家环保总局正联合财政部,将连续3年每年下拨1800万元人民币,在太湖流域建立一个大型的排污权交易平台。

  从国外实践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模式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规定的排放指标,每份排放指标视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一定方式,如招标、拍卖等,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根据使用情况,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区域内排污总量一旦确定,排污权就成了稀缺资源,有限的排污权必然带来价格不斐的交易,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自然会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赵华林指出。

  “总量控制”应成首要措施

  正如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最近所述,排污权交易制度要在中国推行,还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例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利益分配,如何保证政府初始分配的公平,如何防止多占多要,以及由于缺乏全国垂直统一的监测网络,如何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真正规范等问题。因此,排污权交易政策还需要根据国情进一步研究和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排污权的核定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所以导致经济发展与环保总量控制之间出现矛盾,使得排污总量的确定成为排污权交易的难点。

12、几年间70多人死 浙江坞里村因污染变“癌症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12-1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55911197872709_1.shtml

12月17日电 钱塘江畔,自古以来便是举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坞里村就是位于钱塘江畔的一个原本富庶、美丽的村庄,然而今天,坞里村却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在这个不到2000人的村庄里,几年间先后有70多人死于癌症,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5岁。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为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内容:

2007年12月8日清晨6点,浙江萧山南阳镇坞里村的渔民韦东英夫妇,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比起10年以前,韦东英夫妇每天打到的鱼少得可怜,有时辛苦一天的收获可能只有一条,她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钱塘江水被污染了。污染的江水不仅坏了他们的生计,还给他们生活的村庄带来了高发的癌症。

2007年4月19日,韦东英用日记记下了村里一位得癌症的26岁年轻人的症状。

记者:那这些年患上癌症的村民有多少呢?

韦:大概是,已经死掉的,以前加上他们统计的50多个,后来04年死掉的和05年死掉的,06年、07,大概是70多个吧,现在。

记者:都是什么样的癌?

韦: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血癌,都有。

记者:年龄呢?

韦:年龄,有20几岁的,30几岁的,四五十岁的,60多岁,70多岁的,年龄大小不一样。

记者:最小的呢?

韦:最小的就是那个04年死掉的那个海峰。

记者:他多大?

韦:25岁那年。

2007年12月7日,我们的记者来到坞里村,在韦东英的带领下,寻访了几户癌症人家。然而,他们似乎并是很愿意面对镜头,最终一位叫丁森严的小伙子接待了我们,2002年,他正值壮年的父亲死于肺癌。

记者:他发病的那种病症是大概什么样的状况?

男:老是咳嗽,饭反正也吃不下,吃稀饭,米饭他根本吃不下。医生也问了,他说我们这里反正很多人,都是这种,有好几家发生这种病,就是癌。

记者:村子里面突然一下有这么多人患了癌症,大家怎么说呢?

韦:这样下去怎么办,就特别就是天热的那几个月里面,就一下子死掉了六七个人,他们说吓死人了,死了这么多,慌都慌死了,都有恐慌的感觉。

在癌症村 村民要关着窗门才能睡觉

韦东英,今年39岁,1991年由江西嫁到浙江萧山南阳镇的坞里村,她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坞里既没有今天如此恶劣的污染,也没有高发的癌症。

韦:刚来的时候,我还可以到钱塘江里面去游泳,内河里面,我们还可以去摸那个螺丝。

这里就是村民们所说的,给坞里带来严重污染化工园,1992年,伴随着它的破土动工,坞里人的生活环境开始迅速变坏。村里的空气中开始常年飘着刺鼻的怪味。

村民:是旁边那个热镀锌厂,真的没办法。热天还可以,热天因为是东风,一到下半年,风就往里吹了,这里真的没办法过。如果睡觉都是窗门关着睡。

记者:就是那一家厂的问题吗?

村民:就是这个厂,就是这个的气味。

韦:我们经常不敢开门窗过日子。像今年夏天的时候,环保局的人给我打电话,他说,环境已经好了一点,我说好什么,我们晚上过不了,没办法过,气味臭死了,现在天这么热,你们又停电,我们真的是没有办法过了,你总要弄一条路给我们走,他怎么说,我们以后会想办法弄好,加强,加大力度,保证你们那里不停电,我说我们好端端的空气,我们不能呼吸了,我们要在家里面开电风扇,开空调过日子,那这个电费,你环保局付呀?

除此外,从1997年前后,村里日常生活,世代依靠的井水也不能饮用了,村民们只得靠付费的自来水过活。

村民:这个井以前很好很好的,水很清的,现在糟蹋了。

记者:以前清是怎么清啊?

村民:下面一颗米都看见了。

灌溉用的水却只能还是污水,坞里村的村民们不得不用这样的污水来灌溉、浇田,不得不常年食用被污染的粮食、果蔬。

记者:对你们当地种的庄稼,会有影响吗?

韦:有,怎么会没有影响,他们放出来那个水,水稻都给他们有毒的污水放出来,水稻都焦了。

韦:像我们种的那个菜,还没有,刚刚种下去,前两天看得很好的,一下子就黄掉了,像我种的那个金橘,别人家种的金橘,前两天还好端端的,过了两三天,一下子就全部掉光了

记者:现在当地的土质,还能够种庄稼、种粮食、种菜吗?

韦:现在地不多了,就是屋里稍微有一点。

污水排入钱塘江,辽阔江面也跟着污浊起来。对此,打鱼为生的韦东英夫妇,体会更深,自2000年以来,他们每天打到的鱼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还浸着扑鼻的怪味。

记者:钱塘江里面的鱼有没有变化?

韦:钱塘江里面,鱼也少了,鱼少了不算,要捕到一点鱼还卖不出去,有那个味。

在这样的环境下,坞里这个曾经秀美的江南鱼米之乡变了颜色,2002年征兵,全村居然没有一个青年体检合格,癌症病人也在这个时候多了起来。此时,村民们才开始赫然警醒,他们开始改变家乡的努力。

污染使村妇变成了“环保卫士”

饱尝污染之苦的村民们开始寻找环境变坏的原因,不远处化工园里源源不断排出的废水在此时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村民:以前我们到外面小时候去玩,沟里很多鱼,现在这个沟里已经都是农药了,都是绿绿的、水黑黑的这种,哪还有这种东西,我小时候老是抓鱼玩,现在到钱塘江里去看一下,这个水也不是很清,它就是有点黄,跟药水一样。

记者:你一直都说污水达标排放是根本没有达标的,但是证据是什么呢?

韦:因为我们看见有颜色的。

记者:你取出的有颜色的样水,去送过检验吗?

韦:我们乡镇,南洋镇,拿我们坞里村村民的血样和水样去检测,检测出来的结果没有公布给我们,后来跟他一起去的那人说,这个结果不能公布,要公布出来,天下就要大乱了。

2003年,一家镀锌厂又建起来了,位置就在距韦东英家不到10米的地方,这一次她和村民们终于忍无可忍。

韦:开始是骗我们,说五金厂,后来就变镀锌,五金厂大不了就是一点噪声,时间长了,可以不要紧,那这个,它有毒气,像这样的厂要离民房最起码要五公里,三到五公里才可以造,那你离我们民房不到10米,那肯定是对我们没有好处的。

韦东英联合村民们去向化工厂谈判,虽然谈判没有任何结果,但她却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变成了村里的环保卫士。4年环保路,只有初中文化的她还写下了几本厚厚的环保日记。

记者:日记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韦:03年的年底,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那天开始写的。

韦东英从此养成了写环保日记的习惯,日记中记录着她作为一个环保志愿者的孤单和委屈。

为了保留排污证据,韦东英还学会了拍照。4年来,她积累的证据照已有5斤多重。

作为自封的"环境监督员",韦东英经常会拉着丈夫一起去检查排污。因为担心环保局的人赶到时偷排已经停止,而没有证据处罚,韦东英就用旧矿泉水瓶子接下污水,作为"样品"。

记者:污水从来没送到质检部门做检测?

韦:没有,谁来给我们测,他们说我们取这个污水,没有人给我们作证,用不着,不能测。我也没有去测。我叫环保局测,环保局说,我取来的污水不能测,用不着。

记者:但是环保局的官员,也曾经在媒体上澄清过,说现在所有的化工厂,都已经达标了,认为你说的话是没有道理的。

韦:所有达标的,那前几天,我们跟那个中央电视台的人,还拍到,他们污水,内河里面放的,全部是泡沫。

对于韦东英的不满,萧山环保局也表示了苦衷。环保局现有三支督察中队,通常,在接到企业偷排污水的举报后,会在2小时内赶到现场。但是督察队很忙,平均每天都要跑3―4个地方,如果接到举报时正在另一个执法现场,那么2小时内就无法赶到。环保局的无奈和韦东英的抱怨便构成了中国水污染治理困难的最好实例。

自举报污染以来,仅各环保部门回复的信件,韦东英就积攒了满满一大包,但是她想要的结果却迟迟不来。

韦:后来我们那里的村民这样跟我说,你一个人写没有用的,要你去写联名信,然后大家签字,才有用。后来就叫大家签字,按红手印,就写那个联名信,写到6月份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弄,把照片拍好,我也做了个记录,后来那个记录跟那个照片,04年9月份的时候,寄给国家环保总局,给潘岳局长。

后来到10月底,11月初的时候,《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拿潘岳局长的批阅,到村子里去了解污染情况,去调查。

记者:写日记,举报污染这么多年,你认为有结果,有效果吗?

韦:没有结果,有什么效果,我们弄这么多年了,结果也没有,媒体倒是来了一拨一拨,老百姓们都心灰意冷了,都没有人愿意再去做这件事了。

记者:媒体的采访有帮助吗?

韦:媒体的采访,采访一次,登一次报,他们反正就做一次行动,就是这样了。

记者:但是也很难说你的举报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因为毕竟肖山市环保局当时在2004年底之后,也曾经大张旗鼓地说要对南洋的工业园进行整顿。

韦:整顿,他们说今年要关闭,时间也到了,他们关了哪一家厂?

记者:今天我们去现场,看这些排污口,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吗?

韦:晚上去,可以看得见,白天没有。

韦东英所指的是,2004年末南阳化工园被限期搬迁的事件,当时,化工园作为"杭州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被限期在2007年底全部搬走。然而一直等了2年多,她却并没能看到化工园的消失。这个结果让韦东英感到气愤,她决定再次向国家环保总局举报。不过这一次的她显得有些孤单----从前和她一起写联名信的村民们,现在却几乎没人再拥护她了。

不仅如此,一些非议也开始在乡间传播,有人说,韦东英举报是为了自家的鱼塘,还有人说她拿了黑钱。

记者:很多人还是对你这样做的一些想法产生了质疑,认为说你做这些事情,完全是一种图私利,像你老公打不到鱼了,你们家的噪音太重了?

韦:我一开始,我就说,我做这件事,为我自己的子孙后代,有这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我子孙后代生存环境没有了,那我肯定为我自己,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心胸,为你们,我人这么小,我怎么能帮你们?

非议之外,危险也渐渐袭来。有人恐吓韦东英:要小心自己的性命。

13、“怒江建坝”是民生问题 

来源: 新京报2007-12-16【汪永晨·绿家园】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7/12-16/011@012709.htm

  如今,要想拿到公务员的准入证,就要先回答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什么关系,就要回答职能部门工作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应该怎么修补。这是新鲜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检验新一代政府官员的标准。

  2007年全国公务员考试的试题,在给了背景材料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一,对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存在重大争议、重大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各是什么?二,根据给定材料分析对搞好水电资源开发有何重要启示。三,某职能部门对反对开发怒江水电资源的意见进行了答复,请问该答复存在的明显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修补?四,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对某种错误倾向进行阐述,并给予澄清。(12月10日《新京报》)

  怒江能否建坝的试题出来后,有一种说法讲,该题目与政治或时事联系太紧,而把公务员试题政治化或时事化并不是一个好的思路,“非常有害”。

  我不这样认为。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问题归为政治问题呢?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水电是不是清洁能源、我们是不是要为后代留下一条没有开发的,还能自然流淌的河,这更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的问题,也是人类尝试着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以前因人类的无知,做了很多与自然不协调的事。在一次次大的生态灾难面前,在冰川融化、河流干涸,白鳍豚再也看不到了,地下水也被污染了的今天,我开始懂得人类不能胜天,我们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所以,这是民生问题。

  2005年关于人类是否应该敬畏大自然,在社会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参加争论的很多人希望的,就是在论争中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大自然,应该如何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共生共存。

  是否敬畏自然的争论与关注,和怒江是否可以建坝的争论是一样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究竟是不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有政府和工程部门说了算。保护环境是一句口号还是要有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不是由法律保障的公众的权利。

  如今,要想拿到公务员的准入证,就要先回答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什么关系,就要回答职能部门工作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应该怎么修补。这是新鲜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检验新一代政府官员的标准。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尽管可能会有很多缘由,但希望为国效力一定是很多人的抱负。当今社会,要想为国效力,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个大命题,用句老话:是考验也是机遇。而迎接这样的挑战需要很多前期准备和知识积累。而这一些准备和积累能得到政府的关注与要求,又是多么重要。

  在这些考生今后的工作中,也许不会涉及怒江要不要建坝的问题。但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是21世纪每个人必将会遇到的问题。如何面对,如何回答,关乎的不是个人的前途与命运,而是国家未来要走的路。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14、气候变化灾难前,没有谁是幸运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62244.html

  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波三折。由于美国起初不同意达成具体的减排目标,会议不得不延长会期,但所幸在12月15日,美国代表突然改变立场,令会议出现转机,而后终于达成共识。尽管于当天发表的最终决议案删除了具体的减排目标,但与会的190个国家和地区同意启动谈判,在2009年之前制订条约,以取代2012年届满的《京都议定书》。

  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若坚持原有立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难以达成任何协议。出于国内能源巨头的利益等原因,美国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在减排义务上对发展中国家过于斤斤计较。当然,美国在最后一刻突然改变立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转变行为还是值得赞赏的。

  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世界抗暖化行动安排“路线图”,因此责任重大。以77国集团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就发达国家在第二承诺期中继续率先减排,以及按规定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义务等方面达成共识。欧盟则支持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并明确表示不给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义务,愿意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遗憾的是,美国代表团一直坚持,美国仍将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不会同意大会关于强制性减排的方案。美国的理由是,在减少废气排放量上,工业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应一视同仁。美国这种无视各国经济发展差距和技术水平的做法,理所当然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即使是欧盟,也不支持美国的建议。

  欧盟清楚,美国用来杯葛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换技术”并非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它其实首先有利于发达国家。“减排换技术”也就是现在国际间正在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该机制从2005年启动,旨在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数量可用于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视作本国减排指标的一部分。由于发展中国家减排成本较低,发达国家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达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及先进技术,可谓“双赢”之举。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援助与经济资助是应对全球变暖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而且在《京都议定书》项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渴望的,也是各种减排合作机制下资金和技术的转让与援助,但正如中国代表在大会上所指出的,“减排换技术”不是对发展中国家发慈悲,美国不应把技术转让看作一种慷慨的姿态或是慈善行为。

  抗拒全球暖化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在全球暖化面前,人类具有共同的命运。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主持完成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届时,全球GDP的五分之一都有可能灰飞烟灭。而在抗拒全球暖化方面,发达国家尤其要负起主要责任,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都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在享受现代化的成果,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在为温饱和贫困问题苦苦挣扎。所以,要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秘书处的统计数据,与1990年相比,2004年欧盟的排放基本持平,日本增长了6.5%,加拿大增长了26.6%,澳大利亚增长了25.1%。除了德国和英国以及一些经济转型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未能实现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减排目标。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虽然不必承担强制性减排责任,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力争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在抗拒全球暖化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气候变化已经把各国纳入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关系体中。尽管出于经济、政治、科技、外交、环境利益考虑,各国或各经济体在“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问题上仍会有较大分歧,但美国态度的转变以及大会达成的共识再次表明,全球携手的机会犹在。而在全球变暖面前,也唯有各国携手合作,才有可能阻止气候灾难,否则,没有谁会是幸运者。

15、绿色年度人物见证水危机

来源:新京报2007年12月1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576

对公众来说,水污染和危机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纯粹话语,而是生命、健康和财产,是和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与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事情。

“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12月14日在京揭晓。今年年度人物评选突出水主题,因此,10个获奖者中多数是与水有关的“水英雄”。例如,治水大师张晓健、淮河卫士霍岱珊、发起“江河十年行”行动的汪永晨等。

选择“水”作为本届绿色年度人物的主题,可谓切中了今年环境问题的要害。无锡太湖蓝藻暴发和厦门PX化工事件,无疑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环保事件,而它们都与水有关。尤其是无锡太湖蓝藻暴发,让人们不得不直面逼近我们的水污染危机。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演进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更与以黄河和长江为代表的水系息息相关。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仅仅是一代人的时间,曾经养育了我们生命的河流和湖泊,都基本上被污染甚至干涸了,我们身边奔流的水不再清澈,甚至不再能哺育生命。黄河、长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太湖、巢湖、滇池等各流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污染和生态问题。

据统计,我国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不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不仅如此,遍地开花的各类开发项目以及化工厂、造纸厂等,已经把乡村的水资源弄得几近枯竭,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从颁奖晚会现场所播出的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水污染画面看,水的问题确实到了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动摇中华民族发展根基的时候了。

近年来,在我国频频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影响面大、损失严重、后果短期内难以消除等特点。纵观各类水污染事件,其背后都有共同的原因,这就是:偏低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政府纵容下的企业肆意枉法、在财政制约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的无力,以及始终隔靴搔痒般的行政性监管和处罚。

尽管从国家尤其是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来说,对水污染事件和水问题高度重视,也曾采取各种包括立法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监督治理,比如,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因多次发起环评风暴,运用“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形式遏制污染,而获得了今年年度人物特别大奖,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刺激下,在没有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前,在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和升迁机制还主要来自GDP时,即使再施以更多的行政性、运动性的治理措施,仍然不可能指望水污染状况奇迹般地出现好转。

要解决中国的水污染和水危机,从根本上看,必须明晰初始水权,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综合采用法律的、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以及科技的措施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虽是解决水危机不可缺少的主体,却不是惟一的主体。在现代社会的水危机中,最感到焦急,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首先不是政府,而是公众。对公众来说,水污染和危机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纯粹话语,而是生命、健康和财产,是和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与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也要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让公众充分地参与到保护自己的水资源当中去。

拯救水,拯救江河湖海的美丽,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使命与责任。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水英雄”的当选,让人们见证了水危机,也唤醒了人们的水意识,让人们看到了治理水污染的力量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