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12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跨国公司关注气候变化威胁 

2、兰州晨报:调查显示祁连山冰川5年萎缩10%

3、新华网:  南极升温速度超平均水平5 企鹅处于危险境地

4、新华网: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旱缩至不足50平方公里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桂林连续干旱少雨 旅游黄金水道漓江面临枯竭

 

重大水事:

6、长江日报: 中游喊“渴” 三峡送水

7、新华网:   长江干线频频发生“超吃水”船舶搁浅事故

 

气候变化:

8、新华网:   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出现显著变化

 

人物访谈:

9、中国网:   魏复盛: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日甚

 

深度报道:

10、人民网环保频道:  质疑:圆明园防渗是“必须的”?

 

环境时评:

11、中国网:  关灯,别等到断电时

12、光明日报: 节能减排:谁会成为“马谡” 

13、广州日报: 伦敦拥堵费失灵,我们还学吗?

14、中国经济时报:  一块巨大的“蛋糕”已经摆在环保行业面前

15、南方都市报:  水价上涨的两个前提

 

 

 

1、跨国公司关注气候变化威胁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1/content_7231722.htm

 新华网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11日电(记者张小军 林小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有不少来自跨国公司的代表,这些跨国公司一方面在积极寻找面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应对之策,同时也在寻觅由此可能带来的商机。

    美国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苗思凯11日在此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企业不能建立在死亡的星球上,而气候变化正在威胁地球的生存。”

    国际商会和世界实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0日在这里共同举办了“巴厘岛全球企业日”活动,吸引了来自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等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不少跨国公司在活动中介绍了其正在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以杜邦公司为例,据苗思凯介绍,1990年至2003年间,杜邦公司在其生产过程中减少了约72%的温室气体排放。

    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商界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威胁,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到了其中所蕴涵的商机。比如说,国际排放交易联盟派出300多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参加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析人士说,这是近年来碳交易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的一种反映。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已达到300亿美元。

2、调查显示祁连山冰川5年萎缩10%

来源:兰州晨报2007年12月1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258

从日前在中科院寒旱所召开的“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年会上传来消息说:调查的近2万平方公里无表碛覆盖冰川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5年来缩小比例为7.4%。也就是说,受气候变暖影响,冰川物质亏损十分严重,冰川储量变化监测已迫在眉睫。项目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李吉均、程国栋,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参加了项目年会。

据秦大河介绍,冰川是我国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干旱区绿洲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我国有冰川46298条,总面积5.9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总冰储量为5590立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的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国境内的冰川每年提供的融水量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如塔里木河各源流区冰川融水补给比例多达30%-80%。正是由于冰雪的存在,才使得我国深居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也使得我国干旱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地带性干旱区。这种冰雪-绿洲景观及其相关的水文和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存在的核心是冰雪,没有冰雪就没有绿洲。

研究表明,所调查的近2万平方公里无表碛覆盖冰川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缩小比例为7.4%。其中伊犁河流域、准噶尔盆地、雅鲁藏布江上游区等冰川萎缩最明显,萎缩比例在18%以上;祁连山、阿尼玛卿山、澜沧江等地区在10%以上;青藏高原中部、喀喇昆仑-西昆仑山等地区冰川萎缩幅度相对较小。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冰川厚度减薄十分明显,如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缩小不明显,但海拔4400米以下区域冰面高程降低了20-25米,海拔4400-4600米冰面高程下降10-20米,海拔4600-4800米冰面高程下降约5米,4800米以上区域变化不明显。羊龙河5号冰川末端退缩约260米。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厚度测量结果比较,发现23年来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米,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0米。

3、南极升温速度超平均水平5 企鹅处于危险境地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43387.html

这是11月23日在南极乔治王岛拍摄的企鹅照片。

12月1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布名为《南极企鹅与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说,气候变化使南极企鹅数量大大减少,因为冰层融化使它们失去了抚养幼仔的场所,并减少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南极的升温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使一些企鹅如帝企鹅、帽带企鹅、金图企鹅以及阿德利企鹅等处于危险境地。 新华社发(赵文敬摄)

4、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旱缩至不足50平方公里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307

新华网南昌12月12日电(记者郭远明)位于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但最近人们发现,鄱阳湖平时动辄几千平方公里的浩瀚水面消失了,现在湖泊水域面积竟然不足50平方公里。

据江西省水文局介绍,鄱阳湖是季节性湖泊,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350平方公里,冬季水面也大多保持在数百平方公里。而12日8时,鄱阳

湖星子站实测水位7.48米,相应水域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保有水量仅1亿多立方米。

今年以来,江西出现了罕见的夏秋冬连旱。据江西省气象部门统计,9月15日至12月初,江西全省平均雨量仅为3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8成,为1960年以来同期最低。

江西省水文局统计,截至12月初,江西多条河流长期处于历史最低水位。目前江西5条河流入鄱阳湖总流量约500立方米/秒,不足多年同期均值1233立方米/秒的一半。12日,鄱阳湖湖口站出流924立方米/秒,入湖水量少于出湖水量,直接导致鄱阳湖水域面急剧减小。

5、桂林连续干旱少雨 旅游黄金水道漓江面临枯竭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43418.html

桂林阳朔码头上停靠的因漓江水位下降被迫暂时停航的游船(12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

  今年入秋以来,广西桂林市连续干旱少雨,10月和11月两个月的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9成,创1979年以来的新低。持续干旱使桂林著名的旅游黄金水道漓江水位急剧下降,部分河段干涸。83公里的漓江游览航线目前通航仅10多公里。昔日闻名世界的百里“山水画廊”面临枯竭威胁。

【1】    【2】 【3】 【4】

6、中游喊“渴” 三峡送水

来源:长江日报2007年12月1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261

今年10月至今,长江中游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秋旱,水位大幅退落。三峡水利枢纽及时发挥调蓄功能,加大下泄流量,维持航道水深。

长江航道局昨日介绍,11月1日至12月9日,中游宜昌、沙市、监利、城陵矶、汉口水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水位低了1米多。12月7日,汉口水位2.17米,如此低水位比去年提前了近一个多月。同时,上游来水偏少,宜昌流量最小只有4700立方米,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长江中游严重缺水。

12月3日,长江航道局向长江航务管理局紧急求援,请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三峡枢纽局次日即加大三峡大坝下泄流量至每秒5450立方米,比前一日增加250立方米。6日8时,增为每秒5500立方米,7日8时,维持5500立方米水平。

航道人士介绍,三峡水库可供补水的库容有限,一个星期后,将只能是来多少水放多少水,无力再给长江中游大量补水,中游航道枯水状况一时恐难缓解。

7、长江干线频频发生“超吃水”船舶搁浅事故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308

新华网武汉12月12日电(记者田建军)进入枯水期以来,长江干线频频发生“超吃水”船舶搁浅事故,严重破坏航道,威胁长江通航安全。

据长江航道局最新统计,10月份以来,长江干线共发生40余起船舶搁浅事故,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太平口、窑监、界牌、牯牛沙等浅险水道,其中中游26起,下游16起,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的10多起。

长江武汉航道局局长王先登介绍,由于今年长江流域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秋旱,上游来水偏少,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下落,浅情严重。目前,长江中游太平口、窑监等重点浅险水道维护水深为2.9米,为留足富余水深,只允许吃水2.7米的普通货船通行。由于“超吃水”冒险航行,枯水期以来,一些船舶频频在中游搁浅。

据介绍,“超吃水”船舶频频搁浅,严重破坏了长江航道条件,使本已十分紧张的通航形势雪上加霜。目前中游的太平口、窑监和下游的牯牛沙水道正在实施禁航疏浚施工,每天禁航时间超过4个小时,过往船舶积压明显,长江通航严重不畅。

目前,长江航道局已成立枯水期航道维护领导小组,并调集了18艘挖泥船、100余艘航标维护艇、15支测量队,以及1000多名航道职工在长江沿线展开疏浚和维护,24小时守护航道,保障枯水期长江通航安全。

与此同时,长江海事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在宜昌港、城陵矶港启动减载基地,对通过中游的船舶吃水实行严格控制,并对重点船舶进行全程护航,严防“超吃水”船舶进入长江重点浅险水道。

8、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出现显著变化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44641.html

  新华网西宁12月12日电(记者 叶超)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变化敏感区。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的气候受全球变暖影响出现了显著变化。由于青藏高原的气候相对全球具有超前变化的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中国科学家的关切。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气温升温速率显著高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降水总量增加,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更加不均。

  青海省气象局对青海高原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数据分析表明,近5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地表气温每10年上升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以每10年0.44℃的速率上升。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西藏地区年平均地表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的速率上升。

  由于气温显著升高,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已屡破极值。2006年,对气候极为敏感的青藏高原39个国家正式气象观测站中有13个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2006年冬季,“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7.9℃,比1971年-2000年的年气温均值高出3.7℃,这是该地区有气象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季。在西藏,2007年10月以来,西藏各地28个气象观测站中有10个站测量到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极值。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在最近50年中,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平均每10年增加0.22℃。

  青藏高原的气温上升不仅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更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气温每10年0.13℃的升温速率。

  中国科学家已经证实,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相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5年以上的超前趋势。同时,青藏高原的存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从而形成了亚洲季风。

  正是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得中国科学家对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的显著变化十分关切,期望通过研究帮助了解全球变暖的规律并预测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研究员陈晓光指出,青藏高原气温的显著上升已使整个大气向不稳定趋势发展,低云量不断增长,强对流天气过程明显增多。1961年以来,青海省雨、雷暴、冰雹等灾害次数增加明显。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介绍,青藏高原降水增加后积雪增多,上空大气热源在近50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春夏两季高原东、中部地区热源均明显减弱。这可能是导致中国近几十年来“南涝北旱”的主要成因。因为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使得到达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相应减弱,主要水汽区南移。

9、魏复盛: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日甚

来源:中国网2007-12-12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4011197446027_1.shtml

魏复盛院士话环保健康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正在为你直播的中国访谈。每当我们谈起环境保护时,很多人想到的是南极企鹅、某某海域的海生物被污染了,或者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这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问题,但当海水侵袭、台风肆虐、沙尘暴及引起轩然大波的太湖水污染等环保事件频上报端时,我们真正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称:我们正对地球本身发起战争。如果环保问题再不受到重视,这将事关人类文明的兴衰存亡。在巴厘岛联合国气侯变化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先生,请他来为大家谈一谈环境保护与健康的问题。非常欢迎您来到我们访谈现场。首先,您能不能给我们中国网的网友打一声招呼呢?

[魏复盛]:

大家早上好。

[中国网]:

您开始学化学,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走上环保之路呢?

[魏复盛]:

我是70年代走上环境保护。汞污染,核污染,二氧化硫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化学问题。所以直到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有60%-80%都是化学问题。所以我感觉到,我学的化学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应该做一份有益的工作。所以我就对环境保护就特别的关注,特别有兴趣。

[中国网]:

现在环境污染其实有很大的成份是和化学污染有关的。您以前最开始也是从事化学这一块的工作,是怎么接触到环境保护问题的呢?

[魏复盛]:

1973年,我在化学方面进修,当时知道我们北京西郊大学受到了污染,当时他们正在做一个西郊污染的评价。北京市的水库受到污染,总理已经批示要对调查,当时上游的污染。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环境保护。

[中国网]:

魏院士,您常年对我们各大城市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您能不能对大家说一说,我国各大城市保护状况是什么样的?

[魏复盛]:

各大城市现在在环境保护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消减污染物来保护环境,但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很快,所以各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50%以上还不达标,能够达标的只有40%几。所以他们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的污染。一个就是二氧化硫的污染和氮氧化物的污染,这些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害的。

[中国网]:

这些污染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造成的呢?

[魏复盛]:

颗粒物的污染一个是燃煤的烟尘,一个是汽车的尾气的碳黑和一些尘,还有建筑尘,还有冶金引起灰尘的污染。再有就是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后,形成了二次污染,形成硫酸铵、硝酸铵,这些也形成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空气中长期飘浮,影响蓝天的出现,也影响了空气的清洁度。

[中国网]:

您谈到的污染在化工业比较发达,或者是汽车比较多的城市,污染就会更大是吗?

[魏复盛]:

是的。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中国网]:

除了咱们说的城市的环境污染,我还想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现在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魏复盛]:

农村可以这么来考虑,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农村搞责任田,承包责任制,经济开始好转,城市老百姓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但是,后来城市搞环境保护,很多项目不搞了,污染就下乡了。很多污染中小企业就转移到农村去了。农村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是一个方面;另外,群众喝的水,因为很多地方或者是地表水,浅层的井水,这些很容易受到污染,受到污染以后,就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现在,我国大约3亿农民,他们喝的饮用水是不安全的,是不达标的。

[中国网]:

刚才魏院士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国城市农村一些环境污染的状况。我还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环境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

[魏复盛]:

现在我们的环境发展还在一种持续的污染。根据中东西不同的发展经济水平,有局部地方得到了控制,环境自然有所好转或者有所遏制。但是因为我们工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0%,这样污染物按照排放速率,排放强度也要增加10%。如果说我们一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的2%,实际上总的污染物还是有增长的趋势。另外,我们的环境已经污染比较严重了,现在要恢复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长的过程。因为,我们过去污染欠帐太多,现在要逐步还清这个债,你还这个债需要多年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的。

[中国网]:

看来这个工程还是很巨大的,需要我们长期持续的完成。魏院士我们看到,今年6月份太湖水污染事件,以及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都是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大家对水污染的问题,就非常非常关注。刚才你也谈到了,在我们农村,现在一些水环境也不是很好,那么能不能给大家说一下,像我们刚才谈到的太湖水事件、松花江水事件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有必然原因的?

[魏复盛]:

这个问题是突发的污染事件,但是它有必然的产生的条件。比如太湖,它是四周经济高度发展,人口非常的密集,而很多工厂都在偷排污水,所以都把太湖当成是污水桶。这样这些污染物,禽畜粪便污染,农业废水污染,造成了污染。这些化学物质的存在,给藻类创造了条件。在气侯适当的条件下,这些藻类大爆发,特别是蓝藻大爆发,它爆发之后,很快就要死亡,死亡的时候,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使水就缺氧,那么鱼虾就死亡。然后,水质发黑发臭。水是腥臭味很大,人是无法饮用的,自来水厂无法处理。

这样的现象看来是个突发现象,实际上是我们治理太湖,没有真正的完全截断污染源,这边治理,那边继续污染,这边改善环境,那边继续破坏。改善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所以水资源继续恶化,这个事情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人们去太湖里面坐船去转一圈可以看到,都是绿藻、蓝藻。它只是气侯温度条件适宜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这个爆发有它的必然性。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必须治理太湖或者治理边上其他的水污染。首先,必须把污染源管住,从源头把污染控制住,不让它往湖里排,让它符合要求以后再排放出来。

[魏复盛]

所以说其实这种污染也不仅仅是咱们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这样简单的问题,它其实是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对水底生物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治理。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新闻,漓江的河流,已经被截留了,油船过不去了,我们看到这个消息会非常担心。我们是非常向往的旅游胜地,我们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一定要下漓江,这种水污染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太湖水或松花江的事件,其实和我们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密切了。我们有没有一些更多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水和环境呢?

[魏复盛]:

温总理去年环保大会上有一个讲话,叫实行环保工作的三个战略转变,一个是过去重经济、轻环保,要转变为环保和经济并重,也是一个转变。

第二、经济在先,环保滞后,要改变环保和经济同步。

第三、过去使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转变为综合的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等,和管理的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三个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认识,就环保论环保,搞不好环保。因为环保每一位领导者决策是不是正确,决策不正确,污染问题得不到控制。涉及到每一位企业家,是不是对社会尽到责任,他把污染物控制住了,不偷排,不超标排放,对社会尽到责任。对企业家有要求它有很大责任,对老百姓也有责任。我们每一位老百姓,每天要排放废水,生活废水,粪便要排泄,水要进行处理,所以我们需要交污水处理费。我们要扔垃圾,有些是有害垃圾,有些虽然无害,但是它影响环境的视觉,纸张乱扔。虽然它是没有大的害处,但是影响了观瞻,使景观非常难看。另外我们使用的化学品, 不能乱扔,比如废旧电池,有重金属污染,乱扔就污染了环境。

环境保护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说每一个人都要从我们做起,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每一个企业到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共同的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大家都要共同的爱护这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护我们的母亲。

[中国网]:

魏院士谈的非常好,很多网友可能在意识里有这样的思想,觉得这种化学污染,其实与我们个人来说没有多大关系。就是那些污染只是同重工企业,大企业才有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魏院士谈到了,我们乱扔一个电池、一个塑料袋都是对环境污染。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污染,都是由我们个人造成的。可能我们网民朋友们没有意识到,对于我们的生活不良习惯有关的。魏院士您能不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平时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会给大自然带来污染。

[魏复盛]:

我们现在提倡绿色消费,我们吃饭不要浪费。我们到饭馆吃饭,有人讲排场,点了一大堆菜吃不了,最后成了垃圾。垃圾需要处理,既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环境的污染负担。现在中国人有时候好讲面子、排场。但是,不节约消费,不是一种绿色消费。我们有的家庭喜欢豪华的房屋,装修有污染,有机物的污染,或者是泡沫的污染等等,这样不利于健康;还有一些吸烟在室内吸烟不仅危害自己的健康,蓝藻释放出致癌物来,还有金属氧化铬,那样吸烟对本人是有害的这样会伤害您的家人,被动吸烟的危害,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表明吸烟的家庭儿童或妇女他们患呼吸道疾病感冒小船的比例比家庭不吸烟的人比例要高,其实证明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中国网]:

而且刚才您谈到咱们的不良习惯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些危害,其中您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

[魏复盛]:

刚才我讲的是被动吸烟,豪华装修这些,还有夏天的空调。在空调里面容易造成细菌,温度不高,湿度非常大。我们室内的环境污染物质比室外也高。所以我们需要经常的进行通风换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农民的室内环境也是污染比较重的。因为他们是房子比较矮小,通风不良,阴暗潮湿,而且烧饭采暖都是通风不良。烟熏火燎的,对他们的健康也不利。

我们在一些地方也发现,比如说室内烧烟的引起肺癌的高发,特别女性肺癌的高发,这是一个表明。还有一些地方,我们新的一些地方烧含高氟的煤,这样会影响环境,会引起人们的氟中毒,比如说氟斑牙等。现在农村要使用沼气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对农民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网]:

刚才魏院士也是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咱们举了很多例子,在生活里哪些情况会造成污染。我们怎么样才能远离污染,怎么样才能消除污染呢?

[魏复盛]:

我们前头说了,环境保护不要去污染环境,如果我们有的地方是没有办法排放一些污染物,现在也有治理技术,也有治理的方法,我们需要花钱,需要投入,这个投入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投入以后,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可以保护我们的健康,实际上这个代价是需要花的,是需要这么做的。我们不要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们对周围环境需要了解,我们对违法排污和违反环保的一些行为,我们应该进行举报。应该进行监督,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来保护环境。

[中国网]:

刚才魏院士您也是谈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吃一些无公害食品,这也有网友问到相关问题,我们在市场上看到无公害食品或者是绿色食品,怎么定义的不清楚,请魏院士给我们介绍一下。

[魏复盛]:

无公害食品它的各项污染物指标是符合健康标准的,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那么这种食品对健康不会产生危害,这叫做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就是说生产绿色食品的基地、土壤是符合环境资源标准的。它在生产过程当中不违规使用一些剧烈农药、高残留农药,它都尽量的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进行生产,生产条件是绿色的,生产出来的食品、比如粮食、蔬菜比无公害食品高了一个档次。无公害食品是一个基本条件,而绿色食品是在比较良好的环境和生产方法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质量更好的良菜。它对身体健康更加有利的,这叫做绿色食品或者绿色蔬菜。

[中国网]:

所以说咱们在生活当中还是多吃这种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对大家的身体健康还是有好处的?谢谢魏院士。咱们再关注一下其它网友的提问。

[网友]:

现在我们装修污染也是比较高的,在装修里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空气污染,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避免它和减少它们对我们身体的污染呢?

[魏复盛]:

装修污染一个是胶、有机胶、黏合剂,有机胶是用甲醛生产的树脂,酚醛树脂等等这些树脂这些不好,就残留甲醛,甲醛在胶里,或者在家具里会释放出来。装修完了房子进去以后会感觉到刺眼睛,这就是释放了甲醛,甲醛的释放可能完全释放要达到安全浓度,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装修的时候,不使用醇的树脂胶,尤其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二甲苯、这类的溶剂,这些东西用完了以后,有机溶剂马上挥发掉了,这些是有害的。所以不要使用含有苯类的有机溶剂来做胶。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买家具,家具搬回家家具也不断释放出污染物质,就是有味。有味的时候浓度很高,人感觉到不舒服了。特别是儿童或妇女受伤害儿童。如果有条件,经常开窗、通风,至少三个月以后再去住,或者是半年再去住就更好了。因为让它释放、排放出来,然后扩散掉,把室内的浓度大大的降低,降低到一个安全限制下,这样再搬进去住可能就比较适合了。

[中国网]:

要多通通风,使挥发出来的污染物排放了,咱们再搬进去住,对我们健康有好处。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其它网友的问题。

[网友]: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很多会患有各种呼吸道疾病,这些问题是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吗?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是不是只能默默的承受?

[魏复盛]:

现在城市里面呼吸道疾病跟大城市空气污染是直接相关的。它的污染有化学污染,也有生物污染,所谓化学污染,比如说汽车尾气的污染,里面挥发性有机物,醛类还有一些颗粒物污染,这对我们呼吸健康有害。还有一些工厂,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我们健康也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感觉到,如果现在气温比较高,而风速比较大,空气的污染物有利于扩散,扩散有两个:一个在水平方向扩散,风把它吹走了,一种是它产生空气上下对流,把它上下输送,输送到高空,然后再到外地。这个时候蓝天白云就出来了,大家会感觉到天气好,空气污浊度小,是很明显的例子,如果这一个礼拜都不刮风、不下雨,空气污染物越积越多,浓度越来越高,人感觉到很不舒服。这是因为空气污染物浓度是在不断的增加,这个时候我们到医院看一下,冬季连续一礼拜不刮风,医院里头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人满为患,连走廊里都挤满了人,比平常门诊的病人增加了30%到60%这样的程度,很多城市有这样的报道,这个跟城市污染关系非常密切的。

[网友]:

我想了解一下癌症与污染的关系?

[魏复盛]:

癌症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也有环境污染的因素。也有个人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这是很复杂的。但是环境污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比如说在现在最近几年,儿童白血病的病例在上升,因为城市里面空气污染家庭装修污染以及汽车尾气污染,燃煤污染都会释放出苯出来,苯被儿童呼吸以后,是致血癌的主要危险因子,这也是跟苯的化学污染是关系比较密切的。

又比如说我们大城市从60年代到现在,得肺癌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一倍到二三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城市能源的消耗增加了十几倍,我们的污染是大量增加,特别是其中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肺癌的致癌物叫苯丙AB,这个化合物现在证明了是可以致癌的。大城市的癌症的增加跟空气污染有密切的关系。

又比如说我们农村河南的林县在70年代食道癌高发,很多人到那做研究,找了很多的原因,最终我们有专家坚持了3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主要红曲溪是饮水,饮水受到了地表水的氮肥的污染,肥水的污染,硝酸盐进入到人的胃里,可以合成一个致癌物叫做亚硝胺,亚硝胺导致了食道癌的高发。后来经过了改水,改成深层地下水,经过改水以后,十年以上以后,食道癌就开始呈下降的趋势,所以证明污染是跟癌症高发是有密切关系。

[网友]:

前不久媒体上报道了有关二恶因,主要是怎么产生的,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有什么防范措施呢?

[魏复盛]:

二恶英是毒性最强的致癌物,因为它很小的剂量就可以使人致癌,或者使动物致癌,那么二恶英在20多种过程都会产生二恶英,垃圾焚烧会产生,特别是烧塑料,只要是有能耗物存在,在高温的条件下,就能够生成,随着排放就会产生。在应对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制订了规划解决二恶英的问题。

[魏复盛]:

国外发展二恶英毒性那么大,我们采取了防范措施,现在中国正在做调查,看我们每天摄入二恶英首先是多少?这一点一方面我们认识到毒害非常大的,产生害处是跟剂量、浓度有关系。如果我剂量非常非常的低,它就不太可能产生,可能进出我们体内以后,就已经很快就代谢掉了。如果我们产生浓度很高,我们代谢不出去,可能就会伤害我们的身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不要恐惧,二恶英是个污染物,不是我们比人家污染重,我们二恶英的污染来,我们比国外要轻。特别有好多持久性的有机化合物,我们比国外要轻,原因是我们工业是后发展的。他们前段发展发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开始注意问题了。

[网友]:

我们环保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怎样的水平,废物利用率是如何呢?

[魏复盛]:

我们环保技术水平不高,我们环保产业形成大的市场或者说这方面还是跟国外比起来还是比较滞后的。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我们的环保市场和环保产业,使我们在环保的治理和处理都能够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这样的话,我们要通过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我们要少消耗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等于少消耗,相当于少排放,这是从源头来控制的,另外,废物可以再利用,下一道工序生产过程的原料来加以利用,所以如果把高度煤气排放到空气中去,就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引到发电厂去发电,就是能源、资源。如果钢渣堆积如山的钢渣还有害环境,负责吸收起来把它磨碎以后可以作为水泥原料,可以少开山采石。如果把废盐酸加以利用,把这些废钢铁拿稀盐酸去溶解。这样产生一个新的产物,生成净水剂,既减轻了污染,又得到了利用,又形成的新的产业。现在我们通过立法来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办法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轻污染和消除污染,充分的利用资源,这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办法。

[中国网]:

这是不是也是我国对环境保护之路的方向和趋势呢?有没有制订具体目标呢?

[魏复盛]:

现在我们清洁生产促进法法律已经颁布了。今年12月份循环经济法要进行再次审定,也可能在这届人大要把它通过,作为国家的法律来进行推行,所以我们将来会推行。现在国务院提出了两个限制因素,一个是节能,一个是减排。这也是体现出这两个是硬性指标,做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我们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们能源要减少,我们污染物排放量要减少,难度是很大的。但是这是各级领导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过去GDP的因素,GDP增长的快,你就是英雄,我的GDP增长的慢我就不行。干部提拔也根据这个来提拔。所以以消耗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换GDP的增长,这样破坏了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省市,它的GDP和它的经济指标都是超额完成的,但是它的环保指标大多数是没有完成的,这就证明了是一个人的认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认识很高,但是越到下面认识就越来越低,所以落实的就越来越差,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观念的改变,这是考核制度的改变,我们应该反过头来这样想,我们经济的指标没完成,但是我们环保指标超越完成了,要变成这样的状况,我们环境的改善和环境的好转就有希望了。

[中国网]:

非常感谢魏院士今天能够来到我们的访谈现场我们从魏院士话中听到很多建议,以及对我们整个生活,对我们每个人,对环境的一些建议,我们也看到国家对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对人均环境的考核,乃至在十七大报告当中第一次看到了环境问题的写入这都是一种态度和转变,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这种转变,也希望各位民众、网友能够向我们魏院士提出的那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动建造一个绿色的和平家园。非常感谢魏院士今天能够做客中国访谈,谢谢您,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再见。

[魏复盛]:

再见。

10、质疑:圆明园防渗是“必须的”?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2月12日赵永新

http://env.people.com.cn/GB/6645632.html

——对南方周末《圆明园铺膜事件的另一种声音》一文的商榷

  11月22日,南方周末刊发了该报记者石岩采写的报道《圆明园铺膜事件的另一种声音》。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了她在2005年圆明园防渗风波中的观点: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应为“衡”——笔者注)看来,铺防渗膜是圆明园整修山形水系的正常工作。

  “圆明园是水景园,‘圆明园四十景’中临水的景点占了25个,另外的一些景也有溪流环绕。没有水的圆明园是不可想象的。”郭黛姮查过史料,盛时的圆明园也要从万泉河和玉泉山引水,那时“海淀”还是名副其实的“海淀”。“水源丰沛而需要补水,原因是地质条件欠佳。防渗是必须的。”郭黛姮说。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商榷。

  一、“铺防渗膜是圆明园整修山形水系的正常工作”,其实并不“正常”,原因有二:1、《环境影响评价法》早于2003年9月1日就开始颁布实施,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耗资3000万元(按照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这样的项目必须事先做环评)的铺防渗膜却没有进行环评就上马了;2、铺防渗膜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衬砌驳岸和改建驳岸,都未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报批。因此,铺防渗膜是一个违法工程,分别违反了环评法和文物保护法。后来,由于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不作为,防渗事件一直局限在环保的层面上进行。

  二、“圆明园在历史上是水景园”没错,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就得重现当年“河满湖平”的盛世景象。原因有二——一是时下的圆明园定位是文化遗址,而遗址保护的重要原则,是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或者说原真性)。而圆明园遗址并不仅指大水法、西洋楼等还存有地上建筑遗存的部分,而是指整个圆明园。要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原真性,除了要保持大水法、西洋楼等遗迹外,还应保持“残山剩水”,而不是恢复盛世的山形水系。因为,“残山剩水”才是与“残垣断壁”相匹配的,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共同维持着文化遗址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试想,如果一边是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残垣断壁”,一面是河满湖平、游船如织、荷花蔽日的“盛世景象”,不仅非常不协调、不匹配,破坏了遗址的整体风貌,而且严重消解了圆明园丰厚的教育、认知功能。

  第二个原因,目前北京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已经与两三百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当年,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泉水涌冒,而且还有万泉河和玉泉山的“二水溶溶”。目前是什么情势?地下水严重超采,每年缺水4亿立方米左右。为了保障北京市民的饮水安全,每年不得不投入巨资,从自身尚且缺水的河北、山西长途引水(这样做是否合法、合理、公正,姑且不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圆明园恢复盛世“河满湖平”的太平景象,无异于痴人说梦。综上所述,目前的圆明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保持1.5米的地上水位。

  三、“防渗”不但并不是“必须的”,而且其思路就是错误的,违背了圆明园当初的设计原则,以及生态学原理。

  解决缺水问题的正确思路,应该是清华大学教授钱易院士在圆明园听证会上所阐述的: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具体到圆明园来说,一是节水优先,即“以水定景观”,多保留、栽种北京耐旱的本地草木,而不是一味铺种需水量大的草坪和“观赏花木”;二是多渠道开源,包括使用再生水和雨洪利用等。当时北京空军指挥学院李小溪老师就一再提议,圆明园附近就是再生水大户——清河污水处理厂,应该考虑使用再生水。如今,这一提议已经付诸实施:据《北京青年报》今年11月20日报道,北京市排水集团旗下的中水公司已与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署了《再生水供应协议》,供水水源来自清河再生水厂(即清河污水处理厂——笔者注),每天将有2万吨再生水源源不断输入圆明园。即使按圆明园管理处的说法,常年保持1.5米的水深每年需水量为900万方,清河再生水厂每年提供700万方,加上北京市水务局每年提供的150万方,就基本够用,不必花那么多钱铺防渗膜。更何况,圆明园真正需要的是“残山剩水”呢!

  铺防渗膜的做法违背了圆明园最初的设计原则。圆明园重要的设计理念,是师法自然、山因水活、山水一体。“师法自然”无需解释,所谓“山因水活、山水一体”,是指:山和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上的植被除了依靠雨雪等天然水浇灌,就是依赖河湖中的水——一方面,河湖中的水渗漏到地下,滋养植物的根须;另一方面,山和水之间的石头驳岸中间留着许多缝隙,这些缝隙是连接山、水的天然通道,靠岸的植被,在很大程度是通过根须吸收河湖水存活的。这些缝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河湖中水生物的栖息、繁殖地:古人修筑驳岸时,沟缝的材料不是水泥,而是用糯米汤和鸡蛋清和成的草木灰浆,水草、螺类等水生物可以在这里繁殖、生长。关于这一点,有照片为证。

  为了做到“滴水不漏”,在河湖底部铺防渗膜,并用水泥把参差不齐的驳岸抹平封死,把浑然一体的山、水完全隔绝开来,显然是与古人的设计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最大的防渗效果,施工人员“借整修驳岸”之名,采用现在建防渗墙的做法,把原来的石头驳岸拆掉,先在里层砌一道中间夹着防渗膜的红砖墙,然后在外边胡乱堆上石头,掩人耳目、以假充真——这不是“整修”,而是“重建”;不是保护,而是破坏!对此,北大的教授俞孔坚、崔海亭、陈昌笃、谢凝高、李迪华等六位专家,在2005年5月就联名给新华社记者写信,郑重指出:这些驳岸是圆明园遗址在历经沧桑后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构筑物部分,其采用的工程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此举已经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文物部门难以理解的沉默,这一破坏文物的事件没有得到追究。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铺膜后的福海湖底裸露、光秃秃一片,其实是一种假象——经过100多年的自然演化,在圆明园的许多河湖干枯之后,河道和湖底长出了许多耐旱植物,如芦苇和其它北京土生杂草。即使在河湖干涸的情况下,这些耐旱植物也生长得非常茂盛。为了防止火灾,圆明园管理处每到秋季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进行“打草”。因此,如果不是在铺膜前把杂草全部铲除,即使是干涸的福海,也还是“芳草萋萋”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梁从诫、俞孔坚等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圆明园是北京市内目前仅存的拥有如此丰富的乡土植物的地方,应该在发挥其文物、历史教育功能的同时,把圆明园建成一个乡土植物园,发挥其生态教育功能。

【1】 【2】 【3】 【4】 【5】

11、关灯,别等到断电时

来源:中国网 2007-12-12 王玉初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7-12/12/content_9372899.htm

开灯,关灯,开灯……这一细小的动作往往发生在人们生活的不经意间,实在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罢了。可是,有一种“关灯”却让人倍感温感,尽管它带来了暂时的黑暗,却告诉人们:只有时刻不忘黑暗,才会让人类拥有长久的光明。

12月8日,德国举行了年度最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主要城市标志建筑物在晚上8点时熄灯5分钟,以推广人们采取行动保护气候的宣传。(12月10日中国新闻网)这一行动的口号是“关灯!为了我们的气候”。据悉,有数百万德国人参加了这一环保活动,不但柏林的标志勃兰登堡门、科隆大教堂、新天鹅堡、德累斯顿的尊格廊等建筑熄灯了,不来梅、纽伦堡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圣诞庆祝灯光也被熄灭了,就连汉堡的红灯区也参加了这一象征性的环保活动。事后,有人还计算出了德国关灯5分钟共节约了1000兆瓦的电力。虽然那也是一个不小数字,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行动的象征意义及对社会的警示价值。

当我们在感受我们城市的夜晚越来越明亮、越来越色彩斑斓时,可曾想到,我们节能减提排的任务有多重?我们环境的压力有多大?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只有一个地球》,它带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憾。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地球”,它不该是绝望者的呻呤,而应该是智者的呼喊,每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律。天生万物,有昼有夜、有黑有白、有明有暗……这一切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则样也是一种警示。当人们遵循它的规律办事时,它便驯服得如绵羊;如果人类要逆其而行,它便是一头嗜血的猛兽,将带给人类以灾难。所以说,在我们追求光明的时候,别忘了让黑暗相随,让黑暗时时刻刻地警示着我们的每一举动。因为我们需要光明,但更需要长久的光明。

如今,我国已明确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发展的指针,亦是万众的期盼。而具体到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我们是否对此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又是否该做出些实际行动呢?

关灯,只是按一个开关,就是那么一个轻巧的举动,我们是否能做到呢?每天关灯5分钟,体味5钟的黑暗,在黑暗中思考5分钟……每到夏天,我们在倡导推广空调要调到26摄氏度;那到了冬天,我们的暖气是否能让人不觉得寒冷就行了,最好别弄成“室外是冰天雪地,成室内却是挥汗如雨夏日”!还有,在断电之前,除了人走关灯之外,我们城市的霓红灯、景观灯是可以少亮几盏?我们的节能灯,节能建筑是否该更有效地推广呢?

“关灯5分钟”,别等到断电时!德国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12、节能减排:谁会成为“马谡”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12/12/content_7232882.htm

    近日,浙江省列入国家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名单的15家企业已经全部按规定拆除,淘汰炼钢炼铁总产能共113万吨。

    北京平谷区东兴造纸厂近日停产关门。至此,北京市2007年已关停24家企业,它们全部是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

    青岛市恒光热电有限公司、万杰集团公司、山东鲁南铁合金总厂、山

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市庆云山水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日前被“一票否决”。这是山东省首次因节能而对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如果你不理解地方政府为何围绕节能减排下如此“狠棋”,又为什么如此整齐划一,不妨打开上月发布的《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通知称,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等方案和办法。《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的考核对象有两类:一是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二是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考核方案设置节能目标完成指标和节能措施落实指标两大类。其中,节能目标完成指标是否决性指标,只要没有实现节能目标,均为未完成等级。

    再看上述方案的规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的节能评价考核,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监察部、人事部、国资委、质检总局、统计局、能源办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进行,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评价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告。对千家企业的节能评价考核,按属地原则由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结果由国家发改委审核汇总后,向社会公告。值得关注的是: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评价考核结果将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相关规定,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所谓一票否决,就是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国家暂停对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千家企业如果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国家免检等扶优措施,对其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暂停核准和审批。对千家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考核评价结果,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说得更明白一点,中央政府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已亮明“挥泪斩马谡”的决心。

    自“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以来,节能减排效果虽已有所显现,但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仍可谓大量存在。深究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

    “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如果谁对这个道理认识仍然不到位,谁就可能把自己推到马谡的难堪境地。(山峰)

13、伦敦拥堵费失灵,我们还学吗?

来源:广州日报 2007-12-12

http://www.jxnews.com.cn/jxcomment/system/2007/12/12/002631074.shtml

  伦敦五年前推行车辆拥堵费征收方案,已经收取了8亿英镑,但现在交通状况却毫无改善。行政费用花费掉了拥堵费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被削减(12月11日《东方早报》)。

  一段时期以来,在交通堵塞无法改观的情况下,深圳、上海等城市都曾有过“征收车辆拥堵费”的政府动议,且称是在借鉴国际经验。

  公众理解政府的难处,可动辄通过强制性财政手段限制群众“路权”,是不是也有“懒政”的嫌疑呢?换言之,国家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政府应当保障群众的行路安全,提供便捷的出行选择,并进行公共品调控分配,提供更多“小康硬件”。这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部分,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出现了交通拥堵,政府首先应该想到的应是如何优化现有的交通资源,而不是动用经济杠杆为群众设置“行车门槛”。

  如果不能真正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宜乘”公交系统,就是实施了拥堵费,能发挥暂时的调节功能,时间长了,人们的心理接受力增加了,就会在“方便”和“花钱”之间选择前者,花钱购买方便。拥堵费的经济杠杆和调节功能就会失灵。正源于此,伦敦征收拥堵费带来的效果在逐渐消退,“拥堵在持续上升,目前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等待2.27分钟,而在2003年2月,也只要2.3分钟”。拥堵费经济调节功能有效、有用,但毕竟有限。

  伦敦“拥堵费失效”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拥堵费可能是解决拥堵的权宜之计,但绝非长久之策。政府征收拥堵费后,不能就此陷入“不断加大征收费额”的“收费期待”和“收费循环”中,而是要借助拥堵费这样一大笔财政收入,加大城市公交系统的改善和改进,让群众得到“比开私家车还方便、便宜的城市公交”,更多公民才会放弃开车、选择公交。

  比如香港虽然车多人多,可因为公交系统非常发达,而且价格便宜,服务优质,人们出行多选用公交,非常方便。做好了城市公交这道菜,老百姓也就不会首选“出门开车”了,交通拥堵自然就避免了。

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而易见的距离。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达到“不得不收取拥堵费”的别无选择。换言之,就是不收取拥堵费,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还有其他政策空间和实施空间,比如大力发展世界一流、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城市公交系统,而不用动辄依靠拥堵费、迷信拥堵费的调节功能。(刘克梅)

14、一块巨大的“蛋糕”已经摆在环保行业面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12-12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watermarket/653951197431674_1.shtml

如今,一块巨大的“蛋糕”已经摆在了环保行业的面前。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欧工商峰会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0%。这一利好消息无疑给环保行业特别是节能环保行业的上市公司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此之前的6月份,国务院已经下发了由发改委会同其他部委共同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1、提高环保服务收费标准;2、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包括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的支持、资本市场优先为符合条件的环保项目提供直接融资等;3、抓紧制定落实节能环保产品及产业的税收优惠。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称,预计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任务,将需总投资约2万亿元。《规划》指出,要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只有8%,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下,包括节能环保、替代能源、自主创新等环保行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资金、税收等政策优惠,更能够保障公司内生性业绩的大幅增长。

“在以节能减排为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能够较大受益的将是环保节能相关产业、节能环保产品特别是普及型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等。”天信投资行业研究员王飞分析,“就上市公司而言,致力于新一代燃油喷射系统生产的威孚高科,在太阳能方面颇有建树的天威保变、南玻A,脱硫方面成效显著的龙净环保、九龙电力,还有像创业环保、合加资源、华光股份等,在污水处理、环保锅炉等生产方面有优势的企业都将明显受益。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在整体市场重心下移的过程中,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明显抗跌,甚至逆市上行。经历了前期的调整以后,行业龙头的估值优势正逐渐体现,不排除在巨大的行业成长机遇面前,相关上市公司已成为机构投资者钟情的对象,其未来市场表现应该值得期待。”

在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环保产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年增长率在17.5%左右。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1%,同发达国家5%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较大。按照规划,到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约占同期年GDP的3.4%。为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这期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需要1.4万亿元,“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年增长率将达到15%,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的资金投入,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上市公司,一是扩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和更多的收购扩张机会。环保需求的增长将大幅增加环保设施建筑工程商、设备生产商和设施运营商等的市场机会。二是推动政府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和价格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惠及相关上市公司。”德邦证券分析师于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国已经面临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持续。‘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在资金投入和产业政策上对环保行业进行重点扶持,环保行业在未来15-20年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20%。”银河证券行业分析师许耀文表示,“从行业分类来看,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管理及相关设备行业、废水处理和相关设备行业以及供水行业分别占了美国环保市场25.9%、23.3%和14%的市场份额,这三大行业也将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环保子行业。”

15、水价上涨的两个前提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7-12-12 晏扬 

http://opinion.southcn.com/pe/content/2007-12/12/content_4289767.htm

  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表示,明年我国将在审核供水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成本约束基础上,适当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京华时报》12月10日)。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正面临着水危机的困扰,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可是,“节约用水”不能成为水价任意上涨的借口,水价涨与不涨,正如马凯所言,要看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要强化成本约束―――顺着马凯的这个意思,笔者以为,水价上涨应有以下两个前提。

  其一,水价若涨,须先挤干水价中的“水分”。这里的“水分”,指供水企业因自身管理效率不高、因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薪酬福利太高而导致的水成本不合理上涨,消费者没有理由为这些“水分”埋单。

  其二,在水资源越来越珍贵的当下,水价中不仅包含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势必会包含一部分资源性收费,这两项收费应该严格分开。也就是说,水价若涨,须先明确多收的水费到底用在哪里。这里有一个问题须先厘清:居民用水具有准公共品属性,供水企业不应是暴利企业,至多应是保本微利企业。因此,包含于水费中的资源性收费,便不应归供水企业所有,而应用在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上。其办法之一,可以将上涨之后的水价“分割”出一部分作为水资源保护或环境保护费,可以由供水单位代收,但必须如数上缴;方法之二是政府提高对供水单位污水处理费、水资源保护费的征收标准,通过提高征收标准将居民多缴的水费用在保护水资源环境上,并且要专款专用。 (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