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0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吴晓青: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已影响生态安全
2、新华社: 专家支招:“举手之劳”可延缓气候变暖
3、光明日报: 甘南、东川、东江源成为首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地方信息:
4、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苏重点监管百家出口企业环保
5、新华网: 兰州出台应急预案应对大气污染
6、新华网: 河北将在京津周围建设1100个自然保护小区
7、南方日报: 广东省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
人与自然:
8、中新社: 广东东莞发现恐龙时代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
重大水事:
9、中国环境报: 三峡库区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
10、中国新闻网: 河南南阳因南水北调工程将移民16万
深度报道:
11、人民网—《人民日报》: 节能目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节能定下"硬杠杠"
环境时评:
12、大河网—天下声音: 不能让污染企业“借西还魂”
13、新京报: 从厦门化工项目看“规划环评”困局
14、新京报: 圆明园应当免费开放
15、新京报: 一次性餐具塑料膜当叫停
16、南方都市报: 赶走污染还是战胜污染
1、吴晓青: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已影响生态安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29899.html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今天在此间说,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整体退化,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
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该局就此今天在此间举行新闻发布会。
吴晓青说,编制两个《规划纲要》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使中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强度大,一些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区域生态功能恶化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导致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整体退化,生物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情况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制约了一些区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点领域和优先行动,强调重点保护物种资源的原生境不受破坏、防止物种资源的丧失,严格控制物种资源的出境、防止物种资源的流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针对生态功能区保护的特点,明确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赵胜玉)
2、专家支招:“举手之劳”可延缓气候变暖
来源:新华社2007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33048.html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全球气温还有可能继续升高,老百姓需要改变日常生活方式来延缓气候变暖。”内蒙古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尤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尤莉说,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如夏季中暑人数增加,皮肤病发病率增多,由于气候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传染性疾病增多等。同时气候变暖还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
当然气候变化给百姓也可能带来一些有利影响。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在逐年减少;牧区牲畜的安全越冬率提高等。
“但是,人类社会将不得不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而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它带来的益处,老百姓要改变一些生活方式来降低这种负面影响。”尤莉说,其实“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比如,上班时如果不用打印机、传真机时应该关机;很多人不用电脑时往往设置为待机,最好能关机,以减少待机消耗,下班时关掉空调;有车一族,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车;晚上睡觉记得关灯,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选择可以反复使用的购物袋,等等。(记者张丽娜)
不能“产品出口国外,污染留在国内”
3、甘南、东川、东江源成为首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143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司长万本太说,按照这个“规划纲要”,甘肃甘南、云南东川、江西东江源三个区域将成为我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目前都已经通过了审批程序。
万本太介绍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是我国生态功能区保护的首部规范性文件,对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二是保护和积极恢复生态功能,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万本太说,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生态功能区要处理好与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特别保护区间的关系。在空间范围上,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包含这些特别保护区域;在建设内容上,避免重复,互相补充;在管理机制上,各类特别保护区域的隶属关系和管理方式不变。
万本太说,甘肃甘南、云南东川、江西东江源成为全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有关审批程序已经完成,相关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相信这些区域,对探讨生态功能区的长效发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都会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4、江苏重点监管百家出口企业环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32777.html
本报南京12月9日电 (记者汪晓东)日前,江苏省将101家出口企业纳入省级重点环境监管的行列。
江苏是外贸大省,出口企业较多,但有部分出口企业为降低成本,违法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污。一方面加大了资源压力,产品出口国外而污染留在国内;另一方面,出口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社会成本,加剧贸易摩擦。
对此,江苏省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日常巡查和监督性监测频次,确保其稳定达标排放。对查处属实的环境违法行为,要进行行政处罚,并公开处罚情况。
为加大监管力度,江苏省外经贸厅、环保厅共同确定了101家省级重点监管的出口企业名单,其中涉及废气排放的企业19家,涉及废水排放企业82家。近期,两部门将对省级重点环境监管出口企业开展一次专项环境执法检查。外经贸主管部门将依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处罚决定书,暂停受理有关企业出口业务申请。
5、兰州出台应急预案应对大气污染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09/101114481081.shtml
新华网兰州12月9日电(记者 朱国亮)应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兰州市日前出台《兰州市防范冬季大气污染应急预案》。
这一应急预案提出的措施具体而严厉,当空气污染达到红色预警时,甚至要求所有烧烤等产生烟雾污染的餐饮业全部停止营业,市区内所有施工工地全部停止施工。
四周被高山包围的兰州城一直遭受冬季严重的大气污染困扰。近日,再次出现连续烟霾天气,5-7日,兰州大气污染指数已连续居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首位。8日,严重的大气污染还在持续,整座城市完全笼罩在一片烟雾中。
《兰州市防范冬季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红、橙、黄三个预警标准,同时设立了兰州市防范大气污染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将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布污染状况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发布污染应急公告。
依照应急预案,当大气污染达到黄色预警时,兰州市环保部门将对市区内中、小燃煤锅炉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大重点企业废气处理设施的检查力度,提高非工作时间现场检查频次,保证重点单位煤堆、灰堆洒水和覆盖等抑尘措施到位。
当启动红色预警时,省市政府可对城区高污染企业下达限产或停产令。气象部门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提示敏感人群减少户外活动的预告。公安部门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特种车辆除外)。城市行政管理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所有烧烤等产生烟雾污染的餐饮业全部停止营业,市区内所有工地全部停止施工。
6、河北将在京津周围建设1100个自然保护小区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105
新华网石家庄12月9日电(记者 李俊义)记者从河北省林业部门获悉,到2015年,河北省将在京津周围建设1100个自然保护小区,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
据河北省林业局介绍,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是传统自然保护区的补充和延伸,它是针对京津周围人口稠密的特点,实施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一种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小区面积一般在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之间,有别于由国家拨付经费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是由小区群众共同参与管理,经费也以小区自筹为主。
据介绍,目前,河北省共有冶河、王母、小觉3个自然保护小区。河北省将对这3个小区的经验进行推广,根据规划,到2010年底,在京津周围人类活动密集、且生态意义重要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小区100个,到2015年,再建设1000个自然保护小区。
据介绍,河北省将新建的自然保护小区类型主要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和原生地;候鸟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和水源涵养林;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带等。
7、广东省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
来源:南方日报 2007年12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5155
本报讯(记者/陈清浩 通讯员/粤水婷)来自最新出炉的广东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数据表明,广东水资源形势严峻,由于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日益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据了解,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流经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708.4亿立方米、144.3亿立方米、134.4亿立方米和86.1亿立方米。
而实际上广东省水资源形势却比较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全省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另一方面,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枯水期易出现旱情;各区域自然分布的水资源与各行政区的需水量不一致。
与此同时,我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城乡人均耗水量偏大。全省水资源已利用量占主要江河可利用量的30%,其中最低的西江利用率仅为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7%,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城市、乡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每日227升和每日147升,分别高于全国城乡人均每日212升和每日68升的生活用水量。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此外,由于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也日益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省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57.6%,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态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已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
省水利厅表示,目前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亟待提高。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粤北山区调蓄能力相对较强,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水资源未充分利用;东江流域和雷州半岛资源性缺水严重;西江水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农村供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自来水普及率仅为73.8%,大部分地区缺少备用应急水源。
据了解,广东水资源形势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水环境改变的影响,全省防治洪涝、干旱、水污染和咸潮上溯等水患的任务艰巨;随着全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中供、用、排、耗关系和用水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区域水生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8、广东东莞发现恐龙时代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
来源:中新社2007年12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35430.html
记者今日从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悉,该园工作人员九日在观音山森林公园的青云路附近一小溪岩缝中发现了两只恐龙时代的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
据介绍,被发现的四脚鱼——“中国小鲵”长约十三厘米,宽约三厘米,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一条背部为黑色,另一条背部淡黑色,腹部有红棕色斑点,两只前脚各四个脚指,两只后脚各有五个脚指。公园的向导介绍说,前几年他在公园的其它地方也发现过这种小鲵,只是当时不知它的珍贵。
据了解,小鲵与恐龙处于一个时代,为距今三点二亿年的古珍稀动物,堪称“活化石”,濒临灭绝。小鲵科有九属三十五种,中国有七属十五种,小鲵科成员体形很小,身长不超过二十五厘米。一八八九年,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这种小动物,被定名为“中国小鲵”。一九八六年中国小鲵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中国小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看上去似蜥非蜥,似鱼非鱼,跟娃娃鱼相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一种两栖爬行动物。它可以用肺呼吸,像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以昆虫、蠕虫、蚯蚓等小动物为食。
中国小鲵历尽沧桑劫难能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由于它对环境要求较高,所以适合它生存的地方不多。(罗仰明 陈焕瑞)
9、三峡库区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12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0/101514487385.shtml
本报讯 记者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良好,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
多项措施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在发布会上指出,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了解,自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01年出台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提出,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392.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汪啸风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在三峡建设中,有关部门还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
此外,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确定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试点示范三个工作重点
汪啸风表示,今后将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加大措施力度。根据生态环境现代化近、中、远期目标及工作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措施保障,抓紧编制《三峡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和《三峡水库水域功能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政策引导,进行综合治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各项规划的实施,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等综合措施加以落实。包括已明确的发电收益增值税返还政策、污水处理厂收费“以补促提”政策、产业开发扶持政策,以及各部门对库区的投资倾斜等政策。同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抓好库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落后生产力向库区转移。
三是积极进行试点示范,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是加强水库支流及库湾富营养化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狠抓城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其达标排放;加强工业污染及流动污染源治理与监督管理,加大工业污染源的全面达标排放管理力度等。
围绕上述重点任务,国务院三峡办正在着力推进“7+1”专项计划,汪啸风解释说,“7”即是7个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试点示范项目,包括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治理、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库岸带生态屏障区建设、农村截污、城镇截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1”是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进行效能评估专项,为全面实施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探索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闻链接〉〉〉
治理长江船舶污染
顶级防污设备将亮相三峡坝区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获悉,为治理长江船舶污染,确保三峡坝区水环境安全,国家将投入巨资打造三峡坝区船舶防污工程,众多国际上先进的“顶级”防污设备将亮相三峡坝区,总价值146万美元的涉外招标即将启动。
三峡船闸通航以来,三峡河段货运量逐年攀升,船舶污染物也与日俱增,成为水域、沿岸陆域环境损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交通、环保部门积极进行防污探索,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峡坝区船舶防污工程将分三期分地域、分头进行,主要由油污染监视监测系统、溢油污染物控制清除系统、指挥决策系统、防污染管理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部分组成,将分阶段分区域分头实施。
据悉,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实施,主要建设船舶油污监视监测系统、应急反应决策支持系统和溢油应急清污系统,配置船舶防污日常监督管理和溢油事故快速应急所需的监测和应急反应设备。为保证三峡河段的防污能力,打造顶级长江防污系统,防污设备将大量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一期工程仅坝区部分就将有3000万的投资,而走出国门进行招标的设备资金就达到146万美元。(记者 张黎)
10、河南南阳因南水北调工程将移民16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0/145014488973.shtml
中新社南阳十二月十日电 (记者 李志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河南省南阳丹江库区移民约十六万人,占中线工程总移民数的一半。”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今日在此间发布消息称,该市移民安置任务艰巨。
据介绍,丹江口水库初期建设时淹没南阳县城一座,集镇十六个,土地面积三百六十二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二十八点五万亩,按当年价格计算损失七点四亿元人民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大坝将加高到一百七十六点六米,南阳淹没面积五百零六平方公里,淹没房屋二百五十八点三万平方米,耕地十三点二万亩,造成直接损失将达四十亿元人民币。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总干渠还将穿越南阳七个县市区、二十六个乡镇、一百六十九个行政村,永久占地四点一四万亩。
据悉,在移民安置方面,南阳市内规划安置约十万人,涉及七个县市区,需新征地十三点二万亩,调整土地一百五十万亩,涉及七十万人。
目前,南阳已成了以市长等官员为主的领导小组,并配合水利部、国调办等国家部门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干线实物指标调查、征地移民规划、环保规划等工作,“尽全力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建设工作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1、节能目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节能定下"硬杠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0日刘晓鹏 毛 磊
http://env.people.com.cn/GB/6631305.html
节约能源法修订案在法律层面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节能法修订起草组组长傅志寰说,此次修订完善了节能的基本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强化政府监管。
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节能目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政绩考核是指挥棒,节能工作也不例外。”新修订的节能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法室副主任李命志说,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理顺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分别负责全国和地方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管理节能工作部门的指导。这样可以确保节能制度和措施有人抓,违法用能行为有人查。
增加重点耗能领域节能规范
政府要成为全社会节能表率
现行节能法主要对工业节能作了规定,而据测算,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交通运输能耗分别约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27.5%和16.3%。傅志寰说,此次节能法的修改重点补充、完善了对重点耗能领域、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的规定,新节能法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都分列专门的部分进行了规范。
以前,对公共机构的节能还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而新节能法明确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这就意味着,法律不仅要求各级政府承担整个社会的节能管理,还要求政府在自身节能方面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加强审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耗能大户每年提交用能报告
统计显示,2006年,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的92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1.5%。这些耗能大户是我国的重点用能单位。新节能法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界定是: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均为重点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而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税收信贷等措施多管齐下
促进节能有激励政策
新节能法明确了我国将在节能方面采取的激励政策,规定国家对生产、使用法律规定推广目录的需要支持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比如通过财政补贴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在政府采购中优先列入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
在金融支持方面,法律规定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同时,国家推动和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节能的资金投入,加快节能技术改造。
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鼓励电力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业的企业,分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我国前9月单位GDP能耗同比降3%(链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解振华11月29日说,中国今年1―9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数据较上年同期下降3%。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GDP能耗2006年至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这两个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实现。
12、不能让污染企业“借西还魂”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2007年12月10日
http://www.dahe.cn/xwzx/txsy/sszl/t20071210_1221346.htm
一些排污难以达标的中小型生产企业被关停以后应该怎么处理?简言之,须采取“一次死亡法”,并通过发展节能减排达标的同类规模以上企业取而代之。然而,时下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被东部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企业,却被中西部一些地区“招商引资”过去了。这种让污染企业“借西还魂”的现象,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暨地方政府的严重关注。
今年春季,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水危机,江苏省无锡市决定在两年内关闭规模以下化工企业772家,预计今年以内被关闭的企业逾千家。消息一传出,从全国各地涌来大批招商引资团队,纷纷招引被关停的企业。这种现象,不止无锡一个地方,也非今日才出现。早在2004年5月,作为我国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的浙江省长兴县,由于企业违规排污导致数百名儿童铅中毒,当地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关闭了125家蓄电池企业,结果却引来许多省市前去招商。(见《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8期)
为什么会发生污染企业“你整我要”、“东污西输”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中西部部分地区的政府暨官员力图改变落后状况,想尽快赶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他们往往想“快”的多,思“好”的少。因此,千方百计接手东部地区被淘汰的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企业准入上把关不严。按照相关法规,新成立企业首先需要经过环评关,但由于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领导点了头,环评的门槛也就低了下来,本来刚性的法规也就变成了“软皮糖”。还有一个原因,当然在于被淘汰的企业。企业被关停,厂房闲置,设备报废,自然会带来损失。其中一部分企业往往顾及自身经济利益多,考虑社会责任少。有人愿意给企业起死回生的机会,他们当然求之不得。
所以应该对污染企业“借西还魂”的现象加以遏制,关键是不能让这些企业造成的恶果在中西部地区重演。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化工、水泥、造纸等企业在东部地区大量涌现,尽管对经济发展起了拉动作用,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但由于防治污染措施不到位,导致了严重后果:一些地区江河湖泊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饮用水发生危机,庄稼歉收绝收,农民身患怪病……反过头来再治理,付出的学费实在太昂贵了。既然如此,这种在东部发生的一幕,就不该在中西部地区重新上演。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显然,污染企业“借西还魂”不符合基本国策。但愿国家有关部门和中西部地区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遏制,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滋生蔓延了。
13、从厦门化工项目看“规划环评”困局
来源: 新京报 2007-12-8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guanchajia/2007/12-08/018@040445.htm
规划环评的立法缺位,必然让解决厦门海沧项目的争议变得更加模糊。因为在《环评法》现有的架构下,即便有了规划环评报告,一方面它不是厦门市规划审批的必备文件,也不需要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查环节。在法理上,厦门市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人们乐观地看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似乎正在厦门的化工项目实施中出现曙光。据新华社报道,12月5日,厦门市正式对外公布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做出的《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性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宣布开始进行“公众参与”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报告指出“(厦门)海沧南部的发展定位、布局存在矛盾和冲突”,建议“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并相应调整规划”。尽管报告没有直接提出对海沧PX项目“搬迁”还是“复建”的具体措施,但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以高质量的居住、商贸为主兼有旅游、文化功能”的大规模的“居住区”和“石化工业区”是不可能并存的。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厦门究竟应作为人居城市还是应该发展石化工业?如果按照报告的建议行事,势必要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也就必然要面临PX项目“搬迁”或“复建”的选择,并拿出令公众满意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报告中提出了“规划环评”的概念。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名词,面目似乎还不那么清晰。
“规划环评”,是指对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公众熟知的“环评”,是对单个项目作出的环评。实际情况是,多个达到标准的项目挤在一起,超出了当地环境容量,或者达到标准的项目,却被放在了环境敏感的区域(如果PX建在西北荒原,或许是个好项目,但如果建在一个世界性的宜居城市,就未必适当)。近年来发生了因规划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争议,很大一部分与此有关。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仅仅对“规划环评”有原则性的规定。据报道,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透露,《规划环评条例》两年前就已开始运作、原本预计在今年八九月份出台的立法,由于“利益冲突”———“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尚不能很快出台。
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没有明确哪些规划要编制环评报告书,也没有提交审查程序。但是,按照目前的“规划环评”的立法设想,“规划环评”由法定的规划审批机关而不是环保部门来决定是否通过,环保总局可以组织一个“审查小组”,但审查小组的意见是否采纳,最终由规划审批机关决定。
如果按这样的设想立法,未来的规划环评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负有环保职责的环保部门更像是一个“建议者”的角色,它既不决定环评报告的内容,也不能左右审查小组的意见,更不能直接否定规划。
这样,规划环评的立法缺位,必然让解决厦门海沧项目的争议变得更加模糊。因为在《环评法》现有的架构下,即便有了规划环评报告,一方面它不是厦门市规划审批的必备文件,也不需要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查环节。在法理上,这份报告只是一份“建议”,厦门市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不过,在环保部门无力之余,毕竟还有“公众参与”的约束:《城乡规划法》专门对“公众参与”有约束性规定。现在,正在厦门进行的公众参与,尚不清楚10天以后,厦门海沧事件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但可以预期的是,规划导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大中城市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而“规划环评”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城市的未来。□山峪河(北京 学者)
14、圆明园应当免费开放
来源: 新京报 2007-12-10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2-10/021@082631.htm
圆明园如果要退出北京公园通票系统,正好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补贴,成为一个免费开放的“国家公园”,让公众自由出入,让当地原生的动植物自由生长。
最近,圆明园声明退出北京的公园通票序列,把这个消息伴着“圆明园是不是该复建10%”的社会争论一起读,让不少人一下子看到了圆明园问题的症结所在:管理者和管理方式的气局狭隘,圆明园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的所有权或管理权归属不合理,以致公共利益和自然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圆明园如果要退出北京公园通票系统,正好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补贴,成为一个免费开放的“国家公园”,让公众自由出入,让当地原生的动植物自由生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梁柱构成中,除了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之外,更需要热爱自然、尊重生态这根大柱子。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圆明园的出路:圆明园如果要复建,应当复建的是我们心灵和制度,应当复建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应当复建的是我们热爱自然的精神,而不是几座赝品建筑。
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们之所以喜欢呆在北京西北郊的这片好山好水、“如诗如梦”的地方不走,就是因为他们太喜欢这里的美好生态了。而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在对于生态的尊重和欣赏上。
一个个迷恋美好生态的皇帝,把中国的园林艺术“皇家化”,强迫全国人民贡献血汗,以完成这个登峰造极的杰作。人类制造的许多物体,随着时间慢慢暗淡下去,但美好的自然,却从来没有在圆明园消失,相反,倒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圆明园备受珍爱的闪光点。实际上,圆明园所依赖的这片自然山水,很像江南的湿地风光。
这就提醒我们,也许应当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考虑圆明园今后的“利用”。圆明园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是不用置疑的,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它的生态价值;很多专家一谈到圆明园的美,就是建筑之美、珍宝之美。这些人类创造物固然是美的,但自然的每一个细节也是美好的,而且比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要耐久、坚实得多。
有些把圆明园称为“仙境”的专家对圆明园丰富的“自然遗产”不以为然,有些号称热爱圆明园的人眼中看不到圆明园丰富的自然细节。多年来,对圆明园的一些决策旨在满足人的利益而没有考虑满足生态的利益。
在圆明园这块地方,有一类“自然遗产”一直在静悄悄地繁衍,那就是顽强生存的各类本地土生物种所构成的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坚韧异常的树、草、花,这些动物、石头、泥土、流水和空气,是中国园林的源泉所在。如果没有看到在圆明园中这些与建筑遗产同样珍贵的“自然创作物”,那么对中国园林的精髓,可能就隔了一层。
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圆明园需要保留现状,因为它记录了某个瞬间破坏的事件、某段耻辱的历史。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更不能再对圆明园动刀动斧。热爱圆明园的人,应当多多欣赏圆明园里自然细节的美,圆明园除了“山形水系”,还有一百多种鸟类,三百多种植物,以及与这些动植物相伴的土壤、空气及空气中流动的自然芳香。□冯永锋(北京 记者)
15、一次性餐具塑料膜当叫停
来源: 新京报 2007-12-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2-09/018@044039.htm
近来,一次性消毒餐具包装膜悄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馆中。该包装将盘、碟、碗、勺、酒杯等洗净抛光后,用一种热收缩塑料封膜。餐具看上去很干净也很卫生,据餐馆老板讲,该包装是无菌操作的。笔者曾收集了一张该塑封膜,上面用绿色字体写着“敬重自然,卫生环保,服务健康”。但是,下面还有一行“温馨”提示的小字:“有偿消费,一元一次”。
实际上,这种消费是强迫就餐者为这种包装埋单。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还没有用餐就花钱雇人将自己的盘子“洗好”了;“干了活”后还得倒找给餐馆老板钱,因为洗几个盘子和碗根本用不了一元钱;同时餐具消毒老板也赚了钱。如果仅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这种餐具消毒包装方式就该叫停。但更令我担心的是,比这更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
笔者将某次就餐后所有塑料膜带回实验室,用千分之一天平称重,其结果是:消毒膜1.374克;筷子膜0.169克;餐巾纸外包装膜1.785克;内包装(湿巾)膜0.988克,总重4.316克。如果10人就餐,一桌饭下来产生白色垃圾43克之多。北京有大小餐馆4.1万家,以平均每天百人次就餐计算,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高达6.45吨,这里还不包括一次性餐桌塑料布和发泡塑料餐盒造成的白色污染在内。北京生活垃圾中,废弃塑料约占3%,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其中餐馆产生的白色垃圾就占46%。因此,北京要解决白色污染,首先得从餐馆开始。
造成餐馆白色垃圾污染猖狂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利益在作怪。上述餐具消毒膜强行向顾客收1元钱,餐巾包也收1元。顾客还没有点菜餐馆就有2元进项了。但是,更倒霉的是公众的生态环境,那些不能降解的白色塑料持续进入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市容整洁;来自餐馆的废弃塑料膜因粘有食物和油渍,苍蝇和细菌会大量孳生,传播疾病;焚烧塑料膜会释放出多种有害化学气体,其中以二恶英毒性最大。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毒性极强,并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2004年正式生效的国际《斯德哥尔摩公约》,把六氯代苯等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持久性化合物, 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这些禁限物质中就包括焚烧塑料膜产生的二恶英。
餐馆和塑料制品老板的利益决不能以牺牲公众健康环境为代价。解决餐馆、宾馆白色污染问题仅靠消费者的自觉行为难以奏效,必须有政府强制性的控制措施。比如,以环保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生产、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为非法行为,从源头杜绝餐饮和宾馆业的白色污染。
对消费者而言,要提倡绿色消费,逐步适应传统的消毒餐具,远离一次性塑料膜。到西方旅行,宾馆根本不提供一次性的洗刷用具,餐馆也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膜制品,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提倡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要的是具体的行动,这个行动不妨从全社会告别餐饮业白色污染开始。□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16、赶走污染还是战胜污染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7-12-10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712100381.asp
东莞全市禁止养猪,又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各地政府和百姓重视环保,是很大的进步。理论上说,发展和环保是对立统一的。但是,两者的对立,具体得很;他们的统一,却困难重重。无论如何,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使我们付出过高的代价,已成为共识。然而,欠发达地区从一开始就要走一条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又谈何容易,现在的问题是,光发展起来,变得比较富裕的地区开始要治理环境了,东莞禁猪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东莞禁猪,并不意味着养猪业是必须被淘汰的落后产业。只是说,养猪业在东莞必须被淘汰,东莞人还是要吃猪肉。因此,东莞市有关部门要“联系养殖场,保障猪肉供给”。当然,这些养殖场不会在东莞,而是在其他欠发达地区。
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路。通过牺牲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来实现本国和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是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的重要原因。作为统一的国家,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探索一种发展模式,不是简单地把污染产业转移出去,而是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传统农业和养殖业。养猪业不一定都很落后,同样可以搞得很先进、很环保。当然,具体到东莞市该不该有养猪业,可以分析。但是,简单地把它转移出去,实际上就是把污染转移出去,并不可取。
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目前沿海地区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而本地区产业升级时,不要步发达国家后尘,把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或许是“东莞养猪”现象方面更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