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环球时报》: 全球变暖中国损失最大 将达11万亿美元
2、法制日报: 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达标 农村环境监督形势严峻
地方信息:
3、红网—潇洒晨报: 湘江株洲段创57年最低水位彻底断航(图)
4、华龙网: 重庆投资92亿 专项防治水污染
5、新闻晚报: 第五波水葫芦侵袭上海市
重大水事:
6、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外记者实地探访三峡大坝
7、新华社: 重庆积极“清漂”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8、新华网: 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缓解长江中游通航瓶颈
深度报道:
9、南方周末: 减排不达标地方官员将面临一票否决危险
10、财经文摘: 底线中国:透视中国环境污染
环境时评:
11、光明网—光明观察: 万人气候大会下的环境共同体
12、新华网: 警惕环境拖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腿
13、新京报: 圆明园到底是谁家的园林?
14、南方都市报: 违法的翔鹭为何能绑架厦门?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动物给人出难题,人之过?
1、全球变暖中国损失最大 将达11万亿美元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07年12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21728.html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日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的预测报告。报告警告称,一旦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风雨,预计2070年灾民人数将达1.5亿人,这近乎是现在的4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5万亿美元,是现在的10倍多。
据日本媒体12月5日报道,报告预测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中国(11万亿美元),其后依次是美国(9万亿美元)、印度(4万亿美元)和日本(3万亿美元)。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为美国迈阿密(3.5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广州等亚洲城市。东京的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位居第八。
报告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数据假设2070年全球海平面比目前上升50厘米,并综合OECD调查的城市人口密度等数据,推测出全球约13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受灾情况。
预测结果中,灾民人数最多的是印度加尔各答(1400万人),其次为印度孟买、孟加拉首都达卡等城市。
2、法制日报: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达标 农村环境监督形势严峻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12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855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今天(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就意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
据吴晓青介绍,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些地区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一些地区农村环保信访量不断增加,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之势,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他说,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吴晓青说,我国将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
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省、市、县级环保部门要设置专门农村环保机构或专职人员,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要设立派出机构,把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还将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法规政策。据吴晓青介绍,国家环保总局将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记者郄建荣
3、湘江株洲段创57年最低水位彻底断航(图)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2007年12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12-06/090314462385.shtml
湘江株洲段创57年最低水位彻底断航
红网株洲12月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王兴夏)昨日下午2时,湘江株洲段水位为29.45米,低于30米以下的日子已整整51天,水位之低创下57年之最。湘江株洲段河中目前除少数无法运行的采砂船外,从古桑洲至株洲航电枢纽长达40多公里的航道已没有任何货运船舶的踪影,河床大片裸露的沙滩成了市民休闲和垂钓的场所,部分沙滩甚至变成了菜地。
湘江株洲段航道彻底断航,航运货物全部转运公路、铁路和下游港口。该市水厂加大氯气和净化剂投放量,确保水质达标。
株洲港大部分员工休假
因持续干旱,自上月初,株洲市水文站必须保持如下工作“频率”:每6小时向省防汛办发布一次水位数据,每日监测一次,每3天进行水质取样。湘江株洲段最低水位出现在11月9日,29.38米;流量为287立方米。相对往年,今年枯水期来得较早,而湘江持续多日的低水位、低流量,这在该市水文站创办57年来是第一次。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见过这种窘况。”株洲港务总公司生产商务科科长李军望着完全断航的湘江说。湘江株洲段目前主航道船舶的吃水深度只有0.8米,而一般货运船舶的吃水深度在1.6米左右,上千吨的船舶需5米以上。因此,株洲航运已彻底“断粮”,所有航运货物都是通过公路、铁路中转,株洲港除了少数几个人负责和长沙、岳阳等下游港口联系货物中转外,其余人员都已休假。
洒水车勤洒水减少路面扬尘
空气污染指数监测报告显示:10月,株洲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8天(正常情况下,该市一个月中,空气污染超标大概1-2天);11月,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超标7天。专家分析,这与最近2个月无雨干旱,株洲市区扬尘有直接关系。
为了减少路面扬尘,株洲市环卫部门加大路面清扫力度的同时,洒水车也“勤快工作”,扬尘较多的路段增加洒水次数,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水厂加大氯气和净化剂投放量
株洲市自来水公司新闻发言人阔洋介绍,目前除四水厂的一个取水口因泥沙淤积取水困难外,其它均尚未发现异常。水量小,流速慢,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针对这一情况,该市自来水公司要求水厂化验室每天对源水、出厂水进行19项常规分析,“同时加大氯气、净化剂的投放量,确保水质达标。”
4、重庆投资92亿 专项防治水污染
来源:华龙网 2007年12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872
“重庆将投资92.23亿元用来防治水污染。”今天,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在环境保护新闻通报会上表示,市委、市政府将加大力度防治水污染工作。
饮用水源得保护
截至昨日,我市主城空气优良天数已达到275天,今年5月30日至9月20日,主城空气质量连续114天达标,也是我市8年来,首次连续达标天数超过100天。张智奎透露,为加强饮水源保护工作,截止11月底,主城区已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2个、生活排污口35个,迁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餐饮娱乐船8艘,关闭主城企业自备水厂和乡镇级水厂46家。
8条次级河流污染整治
梁滩河是主城区境内嘉陵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流经九龙坡、沙坪坝和北碚三区。张智奎介绍到:“以前,梁滩河的污染非常严重,因为流域内15个镇的居民生活污染排放剧增且没有得到处理;养殖污染排放量大,特别是养鸭场;另外,流域的底泥中沉积大量污染物再释放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为治理梁滩河水污染严重的现象,市环保局推进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日处理能力为2.5万吨的污水处理生产线已投入启用,年底将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届时,日处理能力会达到5万吨。”张智奎表示,还将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建设日处理规模达3万吨的集中污水处理工程,预计2009年5月建成使用。“2010年,梁滩河流域内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养殖业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全流域基本达到水域功能要求(IV类水质)。到2012年,将彻底根治全部污染源,逐步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
梁滩河的整治,只是众多次级河流污染整治中的一小部分,据了解,另外还有7条次级河流成为污染整治示范项目,包括御临河、桃花河、澎溪河,龙溪河、苎溪河、小安溪、赖溪河。
重庆将投资92.23亿元防治水污染
市环保局透露,重庆将投资92.23亿元用来防治水污染。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规划投资为20.5亿,包括86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次级河流规划投资为14.08亿元,包括8条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示范项目;船舶污染治理项目规划投资为10.14亿元,包括4个船舶污染集中治理项目;库区漂浮物清理、库区清理和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投资为3.88亿元。(徐兴渝 蒋坤)
5、第五波水葫芦侵袭上海市
来源:新闻晚报2007-12-06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51501196920590_1.shtml
今年,本市黄浦江、苏州河干流频频受到水葫芦侵袭,外滩景观水域受到“绿魔”袭击。
目前,第五波大规模水葫芦主体已进入本市。昨日,记者从市容有关部门获悉,水葫芦基本绝迹要到寒冬季节,打捞工作将持续到明年1月中旬。
【现象】打捞总量是去年两倍多
近一段时间,本报频频接到读者电话,反映黄浦江、苏州河内水葫芦“疯长”。日前,就有居民反映苏州河莫干山路一段宽约50米的河面上,有一簇簇抱成团的水葫芦,有的面积达两三平方米。记者曾看见,桥墩、泊船码头缝隙等死角聚集了大量水葫芦,原本鲜活流淌的水面被盖得严严实实。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发现水面还零星漂着一点水葫芦。
今年9月11日,黄浦江就出现了水葫芦,比往年早两个月。据介绍,今年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葫芦孳生规模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这次水葫芦侵袭有三大特点:来得早、来势猛、数量不均衡。据统计,截至12月3日,全市在黄浦江、苏州河干流内打捞的水葫芦总量超过19万吨,而去年一年仅8万吨。
【进展】第五波水葫芦主体进入本市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黄浦江水葫芦呈现“势猛、量大、高位徘徊”态势,第五波大规模水葫芦主体已进入本市。受水文、气候、潮汛、冷空气南下等影响,在黄浦江干流区域存有大量水葫芦集聚。据统计,黄浦江干流日平均水葫芦囤积量达14395吨,峰值出现在11月25日,达24293吨,并呈上升趋势。截至11月25日,在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打捞水葫芦累计突破17万余吨。
黄浦江上游一些河道内水葫芦出现满浜、成片状态,对黄浦江下游水域造成一定影响,形势不容乐观。
【措施】积极配备船只加入打捞队伍
市水容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9月11日以来,水葫芦的打捞工作每天正常进行,将持续到明年1月中旬为止。根据风向、水流速度及水葫芦泛滥程度,主要采用机械化手段打捞,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打捞方法,强化机械装备的配置和有效组合,提高效率。
目前,应对黄浦江干流水葫芦污染,市容局水管处积极协调有关作业单位,在黄浦江干流原有4个固定水葫芦拦截库区的基础上,又增设3个临时拦截库区,加大上游拦截力度,并通过社会租借的方式,增加黄浦江、苏州河打捞作业能力,防止中小河道内的水葫芦流入干流。目前共计有打捞船、运输船、吊运船52艘参与作业;同时,作业单位正积极筹措船舶废弃物收集船只投入水葫芦打捞作业,据估计,将新增5至6艘船舶废弃物收集船加入打捞队伍。
【分析】天气、水质为繁殖提供条件
水葫芦泛滥,与水质污染加剧有关。据悉,100多年前,水葫芦引入中国是为了让它吃掉水中的污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被大量引种作为猪饲料,后沦为野生。水葫芦生命力强,90天内1株可繁殖到25万株,加上没有天敌,易形成季节性灾难,被列为世界“十大毒草之一”。
市水容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夏周期较长,为水葫芦提供了良好生长机会。水的富营养化是水葫芦的一大成因,而水葫芦原本主要生长在静态的小河浜、小池塘内,干流中本身不生长水葫芦。但频繁的台风助长其势头,导致原先散落于黄浦江各支流的水葫芦迅速漂移集聚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再加上污染,水葫芦生长势头越来越猛。
目前上海正逐步降温,水葫芦繁殖速度减缓,但要基本绝迹,还要等到寒冬季节。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受影响
水葫芦大规模入侵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少市民担忧——这么多水葫芦,会不会对市民饮水造成影响?
对此,市容水上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水葫芦虽然对本市市容景观和水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打捞及时,并没有对市民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造成影响,市民可以完全放心。
【链接】百姓“议案”献计献策
对此,不少市民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建议对付水葫芦。网名为“利能”的市民曾给《百姓“议案”》写信,建议有关部门收集压榨水葫芦,由于水葫芦残渣具有弱酸性,可用于改良临港新城盐碱土壤和围垦的滩涂。
其实,在增强打捞作业能力的基础上,市容局水管处牵头召开了由市农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等五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水务部门共同参加的“黄浦江、苏州河上游五区水葫芦专项治理专题会议”,积极探索治理水葫芦的对策,开展专题研究,建立流域管理和市区联手治理机制及全市性水葫芦专项治理信息传递和数据统计制度,逐步加大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并由有关科研单位从水葫芦源头减量、作业装备、生物治理、综合利用、末端处置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丰富水葫芦专项治理手段。
6、中外记者实地探访三峡大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863
了解工程综合效益 关注库区移民安置 中外记者实地探访三峡大坝
历时6天,从三峡大坝到涪陵,33家中外媒体组成的采访团看大坝、察水质、访移民、观新城,穿越了600多公里的库区。日前,采访结束,这期间他们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
环境
水质可作饮用水源
每次三峡库区提高蓄水水位,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蔡振锋都要来采访。他说,和前年的那次采访相比,江水水位变化不明显,但水体清澈得让他吃惊。
江河水质达到三类,即可作为饮用水源。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表示,库区长江干支流水质总体保持在二类和三类水平。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表示,目前,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量不到先前预计数量的一半。现在,库区每个县城都建起了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国家还实施了浩大的库区绿化工程,目前,80%的库区周边地区都已披上了绿装。
移民
可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说,目前,该市已完成库区移民的主体任务——截至10月底,已搬迁安置移民106.5万人,占规划任务93.5%;复建房屋任务完成比例达99.07%;淹没线下的大量历史文物得到了抢救性保护。重庆市已启动最后一期移民工作,明年底之前结束,重庆三峡移民任务可提前一年完成。
经济
增速高于重庆平均水平
谭栖伟介绍,近10年来,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移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库区15个区县GDP年均增长10.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农村移民、城乡居民移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1平方米和25平方米,均比搬迁前增加10余平方米;库区绝对贫困人口由102.2万减少到去年的32.7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正在兑现实施,累计完成后期扶持项目近1400个,50万移民从中受益。
境外媒体有哪些疑问(延伸阅读)
【工程利弊】
1500万人告别洪灾威胁
美国Feature Story News: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会产生移民问题,而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为何要上马这样的项目?
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司长柳地:三峡工程是中国经过反复论证才上马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可发电,还可防洪,虽然建大坝要产生120多万的移民,但是大坝建成后,可让1500万人基本告别洪灾的威胁,可让150万公顷良田免于被淹没的威胁,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长江中上游的通航条件。显然,三峡大坝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资金】
“问题率”全国最低
日本共同社:三峡工程在移民资金使用上有“问题资金”,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2005年,中纪委公布了三峡移民资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问题,这在当时统计的国家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问题率”是最低的。这涉及270个案件,绝大多数已经追回,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2006年,审计部门对三峡移民资金审计发现,400亿资金中,有4.4亿有“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使用顺序上的问题,而不是贪污挪用,目前这些问题95%已经得到合理解决。
【征地赔偿】
每户赔付款足够盖房子
香港《大公报》:我们看到,有的移民自家盖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经没有钱进行再生产了,对于失地农村移民,政府如何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原重庆市移民局副局长陈联德:支付农村移民的搬迁费用,是精确测算过,完全够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质地的房子。对于失地移民,重庆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政府帮忙解决就业、发放小额贷款助其创业等。
【人口转移】
是市场行为非政府强制
新加坡《联合早报》:库区目前还要转移200万人口,是不是对移民问题考虑不足?
谭栖伟:重庆目前进行的是城乡统筹发展,库区有200万人需要转移,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两翼”发展的需要,这种劳动力转移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王中亮)
7、重庆积极“清漂”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来源:新华社2007年12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879
新华网重庆12月5日电(记者徐旭忠)今年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对三峡库区垃圾漂浮物的清理力度,“清漂”量比去年总量还多2.3万吨。目前,随着三峡工程156米水位恢复蓄水,“清漂”已结束汛期应急繁忙期,开始转入日常维护阶段。
重庆市环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三峡工程完成156米蓄水后的第一年,库区干流由135米水位时370公里增加到500多公里,江面宽达2.6公里,受风向、江面增宽等影响,漂浮垃圾由此前的洄水区域局部聚集,扩散变为带状漂浮物。同时,重庆市今年遭受了暖春气候和特大暴雨洪灾,长江和嘉陵江上游沿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强降雨过程,洪水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城镇生活垃圾带入水体,最终随洪峰进入三峡库区,造成库区水面垃圾增多和生态垃圾快速繁衍。
为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重庆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理漂浮物行动。从年初至今,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共“清漂”11.5万吨,比去年全年的“清漂”总量还多2.3万吨。在这些清理打捞出来的漂浮物中,浮萍、水葫芦等生态垃圾占到了总量的70%,为历年来最高。
据了解,目前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都已编制了“清漂”应急预案,配备人员和设备,进行多地点巡逻,多道关卡拦截,每天打捞垃圾量可达300吨。枯水期内,“清漂”队伍也对江面垃圾实行及时打捞,确保库区水环境。
8、新华网: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缓解长江中游通航瓶颈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905
新华网宜昌12月6日电 (记者 江时强 李志晖)长江目前已进入一年一度的枯水期,中游水位持续大幅退落。三峡工程4日起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以缓解当前长江中游紧张的通航状况。
5日8时,三峡大坝下泄流量加大为5450立方米/秒,比4日增加250立方米/秒;6时8时,增为5500立方米/秒;7日8时,将维持5500立方米/秒水平。随着下泄流量增大,长江中游宜昌至沙市水位有所回升。
目前,长江已进入一年一度的枯水期,中游水位持续大幅退落。沙市、汉口、九江11月份水位分别比近5年同期平均值低0.42米、1.60米和2.03米。
长江中下游的太平口、窑监等重点浅水道相继发生10余起“超吃水”船舶搁浅阻航碍航事件,导致中游航道条件严重恶化。长江海事部门已在长江中游启动二级橙色预警机制。
长江航务管理局副局长阮瑞文说,针对当前长江中游通航的严峻形势,长江航务管理局与中国三峡总公司协商,加大三峡出库下泄流量。
长江航道局已派出多艘挖泥船对中游重点浅险水道实施疏浚,除太平口、窑监水道因间隙施工分时禁航外,其它航段保持畅通。
阮瑞文说,目前长江公安、海事、航道部门已加派力量,强化巡航检查;同时对中游“超吃水”船舶实施强行减载,以免搁浅、碍航、断航现象发生。
此外,因长江上游降水减少,三峡入库流量连续下降,4日仅为5200立方米/秒,比2006年同期减少1400立方米/秒。同日,长江宜昌段水位降至今年入冬以来最低。
9、减排不达标地方官员将面临一票否决危险
来源:南方周末2007年12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06/101814463074.shtml
有多少一票否决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一票否决”制的有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另外,拖欠教师工资、处置信访不力、党风廉政建设在某些地区也被列入“一票否决”范围。
中国的省长们正在努力学习一种全新的污染物总量统计方法——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他们如果无法让这些公式运算出一个合格的结果,将面临被“一票否决”的危险。
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已让决策层焦心,中央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在今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温家宝坦承去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未能完成。
现在,中央政府抛开了旧的统计方法——其核心是污染物数据由中央而不是地方说了算——并用直接考核“一把手”的方式让地方接受新规。
国务院最近批转了节能减排统计考核方案,减排不达标的地方官员将被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节能减排,目前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话题,更像是一个政治话题。“新办法让地方无法撒谎。”国家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赵华林12月4日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赵所在的总量办直接负责全国减排系列工作,是上述新文件的主要起草者。
统计方法“革命”
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地方的环保数据持怀疑态度,这些数据看起来很光鲜,但背后却可能污染依旧。环保官员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新方法解决痼疾,现在,他们认为找到了,而且能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赵华林说,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每个省份GDP的增长和城镇化率提高总会带来一定的污染量,而这个比例系数可以精确测算出来,被称为“排放强度”,“我们不再看地方上报的数据,而是根据GDP直接算出各地的污染增量。”
按规定,主要污染物的增加量是指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前者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而后者的来源是煤炭燃烧。
在新办法中,新增工业COD排放量,是以该省GDPד排放强度”,而生活产生的COD核算是以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生活COD产生系数(该系数全国平均取值为75克/人·日)。
各地GDP的核算在中央反复要求下已经相对准确——当然,地方也可以虚报GDP,但由此面对的就是污染物COD的正比例增加,而城镇常住人口数显然也无法造假。
至于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则更为简单,“我们不再统计你每个企业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硫,而是直接看该地每年所烧的煤炭总数——反正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肯定是排到空气中。”赵华林说。
而作为煤炭从生产、出售到运输、调度都有一套严格的统计方法,各省所用总量很容易算清。
由此,环保总局无须去核实那些可能含有水分的数据——这显然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关键的是,地方污染物增量是中央测算,“造假?增量都是我们算出来,你去哪造假?”
新统计方法在对上半年各地减排数据的统计中已显露出“威力”:根据全国各地上报的数据,全国2007年上半年COD削减4.7%,而环保总局核算数据为增加0.24%;二氧化硫各地上报的数据汇总后全国2007年上半年下降6.2%,而环保总局核算为下降0.88%。
监测地方新手段
一个需要再次说明的前提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是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
这意味者,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要比由于GDP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增加量多才可以,而考核方法也正是以增加量和减少量的差额来计算各省是否完成减排任务。
各省2005年的数据基数由各方统一核准。赵华林说,因为一开始不清楚中央意图,一些省份为了给以后新增企业留下空间而多报了排放量,事后发现情况不对,曾有省份后悔地找到环保总局“理论”,要求修改。
与污染物增加量不同的是,各地的减少量是由各地自己上报说明,但由环保总局负责核查。
污染削减量分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前是上了多少污染处理设备,第二项是产业结构调整后关停了多少高污染企业。后者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减排。
所有减排项目环保总局都要派人核查,“比如去污水处理厂,不是光看我去的时候开没开,我要查你一年的用电量,如果你用电量没上来,你平时根本就没开,对不起,就不算你的减排量。”赵华林说。“有一个很大的城市,之前我们每次都查不出问题,这次把他们处理污染设备的用电量一查,清清楚楚,就是开开停停,后来我们就给当地政府发整改通知。到底蒙谁呢?”
而所有地方关停的企业都要出示相关文件,环保总局要登记备案以免明年地方重复上报。在过去,并无备案制度。
新的监测方法同时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地方能说清楚新增的300亿GDP是因为上了一个无污染的高新企业,核实后,就可以不把这部分GDP算到当地GDP总量中,核算的该地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也相应减少,以此鼓励地方多上低COD项目。”
而在整个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考核办法规定,减排是否达标将作为对各省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赵华林说,草案在各部门会签时,中组部提出把考核内容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而上报到了国务院之后,国务院主要领导又增加了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赵由此感叹国务院领导“要求更为严格了”。
环保强势与地方政经生态
上述系列新文件现在正被寄以厚望,各方期待它以技术手段和行政压力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官员对环保的态度。“如果想虚报GDP,可以,你就要在减少COD上承担更多的压力,甚至考核不合格。”赵华林说。
“最关键的是把GDP和COD直接联系了起来,你说你GDP高,对不起,COD也要看。GDP的增长虽然能将你‘抹红’,但COD没减下来,GDP的非良性增长也能把你‘抹黑’丢官。”
赵形容上述办法是“倒逼”:中央算清地方的总量,指出你合格或不合格,至于地方的污染整治,主要是地方自己负责,“省长自己去找市长,市长去找县长,他们自己会着急的”。“这样把环保局也解放出来了,”赵说,“只是告诉谁合格谁不合格。”赵华林曾作为援疆干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环保局长三年,熟知地方环保局情况,这也为他负责起草上述文件弥补地方漏洞提供诸多借鉴。“地方上现在很紧张,很多省长都熟悉具体的算法。”赵华林说,因为上述减排目标要在2010年实现,现在只剩3年,“省长们要考虑,完不成任务怎么见总理。”“南方一个市,今年拿出100个亿,建36个污水处理厂,浙江所有的县今年都建污水处理厂,这是个不可想象的速度,而且中央都没有给钱。”赵说。
亦有评论说,上述文件的出台表明中国环保部门不断强势的趋势。赵华林则直言正常,“周生贤局长说,十七大报告对环保的重视,标志着环保工作已经进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去你不进主干线,省长天天见不到,现在,他会主动把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他要你真的去监督市县的减排,一旦不过关就麻烦了。”
按照上半年的统计,有10个左右的省份减排压力很大,且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同样也是生态脆弱的省份。
当然,赵华林表示,该体系的真正取得成效,还需实践来检验。
10、底线中国:透视中国环境污染
来源:财经文摘2007-12-06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1411196906096_1.shtml
张洪延博士是美国托雷多大学终身教授,现正在河北省廊坊市与当地的新奥集团合作一个项目——开发混合动力客车。
在美国居住20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感觉自己已经很难适应国内的空气环境。用张教授略带夸张的话说,就是“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深呼吸”。
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没有张博士这么敏感。尤其是正陶醉在“绿色北京,绿色奥运”憧憬中的北京人,普遍感觉现在城市环境比以前要好得多,那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天气已不多见,晴朗的日子也多了起来。
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吃惊地发现,他们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电视里、报纸上不时披露环境污染的新闻,有些标题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耸人听闻。比如“中国近海生态接近崩溃”、“中国水污染严重,3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等。
“中国环境污染已接近底线。”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某跨国企业副总裁,用担忧的语气对《财经文摘》记者说。
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否已到底线,目前还不好判断。但其严重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是,一个走在底线边缘的中国,不可能获得科学和谐的发展,也难以有足够的实力立足于世界之林。
“奥运口罩”之忧
9月下旬,“好运北京”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北京老山赛场举行。《财经文摘》注意到,国内有媒体用“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来形容22日比赛当天的天气状况。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一家媒体却发出了相反的报道。标题是“北京的污染是运动员的大敌”,内容是说,由于当时北京的污染十分严重,美国的一位选手感到呼吸困难,在中途呕吐,不得不放弃比赛。参加比赛的50名运动员只有8人完成了比赛。
据悉,2008年的奥运会山地自行车比赛,就设在这次比赛的赛场。因此,此次比赛被看作是奥运会的热身赛。而山地自行车比赛的规则也很特殊,直到比赛前一天才由空气状况来决定比赛的圈数。
这引起了一些国际人士对北京奥运会的担忧。奥委会的一位运动生理学家甚至表示,奥委会将会给每位美国奥运选手以及教练和支持人员提供外出时用的口罩,无论他们是去观察场地、购物还是训练。训练用的口罩经过特别设计,容许更高的呼吸速率。
美国一位奥委会官员称,不会要求运动员戴上这些用碳过滤器阻隔染污物的口罩。但如果空气质量很糟糕,则会强制他们戴上。
《财经文摘》记者在一个关于环保的论坛上看到,国内不少网友对美国人的这种想法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提出疑问:外国人真的对空气污染敏感到如此程度吗?
国内一般人很难有机会看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众所不知的是,从今年8月开始,美国《纽约时报》就开辟专栏,讨论中国的污染问题。西方一些人士和机构甚至政府,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批评已变得越来越尖锐。
而另一事件的发生,似乎恰为西方的报道提供了不合时宜的佐证。2006年8月底,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的前几天,美国运动员居然戴上口罩进行热身训练。 她们这样做的依据,来自主办方特别提供的每日气象提示。为了便于运动员更好地安排好训练和生活,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 8 月 20 日开始,正式为27日开始的垒球锦标赛提供赛事气象服务。
随后,就发生了这令人惊异的一幕。出乎意料的是,官方似乎并不避讳此事,在中国气象局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网站上可看到如实的报道。
北京政府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众所瞩目的奥运,会与平时很少用的口罩联系到一起。由于气候变暖,近年来,人们惟一较多接触口罩的场合,只有2003年的“非典”时期。
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其网络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真为北京的环境担心:照这样下去,2008年的奥运会就不会是绿色的了,连运动员恐怕都要戴口罩进行比赛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另一位网友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北京沙尘暴也有它的好处,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卖口罩了。”
据了解,奥运会戴口罩的事件不是没有先例。1964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空气污染严重,不少人戴上了口罩。而现在,东京已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大城市之一。
最近,关于污染对奥运的影响,坊间传言不断。先是有一名美国运动员表示,可能会因污染问题放弃2008年奥运会,后来又传出“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北京奥运会的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
不少人担心,对于需要户外深度呼吸的项目,比如山地自行车和马拉松来说,空气污染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项目延期”一说,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不得不于10月26日向媒体辟谣。他表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此前的“北京空气质量可能导致某些项目延期”的说法是被媒体误读,北京奥运会比赛因空气质量而延期举行的风险几乎没有。
毋庸置疑,奥运会是中国很看重的脸面,对奥运“挑刺“就相当于打中国政府的脸。然而,面对众多质疑的声音,相关官员已经无法再置若罔闻。除了一次次出镜表明中国政府坚定的决心外,还不断向公众宣布对污染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上述担心。马拉松教练维格尔的看法是:“你越是担心就越多禁忌。从起跑线就有了禁忌,你就干不好。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积极,即是说‘污染没问题,通过训练你会克服它。”他曾指导2004年雅典奥运会马拉松铜牌获得者卡斯托尔。 今年11月上旬,肯尼亚选手马丁•勒伊(Martin Lel)在纽约马拉松大赛上获得冠军,他对北京奥运会充满了憧憬。看上去,北京夏季的酷热和浓雾都阻挡不了这位勇士的斗志。
“这不是问题,我知道怎么训练。”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马丁•勒伊信心十足地说。 北京奥组委工程与环境部副部长余小萱接受《财经文摘》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和北京市为提高空气质量,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也花了很多钱。人们关注北京的污染,并不是在放大这些问题,而是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这里。
据介绍,北京的环境一直在持续的改进中,且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计划在奥运期间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关闭北京邻近的燃煤电厂,限制上路的汽车数量等。
如果不是因为申奥,或许北京乃至中国的污染问题不会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有了奥运会,人们才会对北京和中国的环境污染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正如艾思孟先生通过《财经文摘》提出的问题中所说的:“我特别想知道,如果奥运会时北京空气万一不好,马拉松比赛怎么办?26英里的路程,运动员都不喘气吗?如果中国能为马拉松比赛创造一个清洁环境的话,那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环境永远保持下去呢?”
艾思孟是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的确,奥运只是一个契机。或许,可持续性环保,才是中国政府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邻居们的责难
奥运会成为外国关注中国污染的一个由头。但在污染方面令中国政府头疼的,绝不仅仅是奥运这么简单。
中国现在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突然之间,中国对邻国造成污染的问题,成为国际聚焦的热点。一时,指责声四起。
不久前,日本《呼声》月刊发表一篇文章“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国”。文中主要观点认为,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
同时,文章还提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中国在将遭到污染、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同时,其大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对毗邻的日本产生影响,甚至由于偏西气流的推动,直接到达了美国。文章称,日本近来不断发出的光化学烟雾警报,与中国大气污染物质的增加息息相关。
中国新华社摘要刊发了此文,但没有摘录涉及“中国污染邻居”部分的观点。
据悉,关于这个问题,海外媒体炒得最凶的是2006年。当年4月初,美国环保署(EPA)负责人斯蒂芬•约翰逊访问中国后,对英国媒体表示,中国向美国等邻国排放大量的空气污
染物,其中包括燃煤电站所排放的含汞物质。
“这是中国污染对美国最直接的影响。”约翰逊如是说。
按照美国环保署的说法,他们对高含量的“汞沉积物”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它们源自中国和印度。在美国东西海岸,均检测到源自中国、通过空气传播的化学物质和微粒。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事立即引起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随后,美国环保署又一鸣惊人地透露:“某些时候,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可溯源到中国。”
中国的空气污染物是如何到达美国的呢?美国研究人员解释说,亚洲空气污染物随着气流达到美国。亚洲任何地方的空气污染,在气流的影响下,5天到两周之内都能穿越太平洋达到美国。
“污染,尤其是汞污染,是没有国界的。”在北京,约翰逊向中国卫生部门官员这样表示。 一时,美国点燃了国际上对中国污染的声讨之火。有专家指出,从中国到美国的洛杉矶万里迢迢,所谓的亚洲空气污染物如何测量辨别,尤其是不但断定污染物来自中国,还能如此“精确地”测出25%的比例,其可信性令人怀疑。
但微弱的质疑声,被铺天盖地的谴责所湮没。
耐人寻味的是,此后,美国媒体的报道似乎忘了原本的出发点,不少报道将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美出口包括了美国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等联系起来。这不仅使人开始怀疑,美国媒体炒作此事的真正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与美国的行为相反,关于中国污染对邻国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两个离中国最近的国家,基本上一直是缄默不语。美国有机构据此点名批评这两国推卸责任,不但不愿意站出来指责中国,甚至还花很多时间鼓励中国去研究和判定这些环境问题的来源。“整天想着如何与中国合作,一起来推脱这些问题。”
美国算不上是中国的近邻,一道深深的太平洋海沟,将两个大国分隔在天涯海角。然而,在对待中国污染问题上,美国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国家。一位长期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告诉《财经文摘》记者,这与“中国制造”主导了美国生活不无关系。
他分析,美国对“中国制造”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日常生活离不开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又觉得“中国制造”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美国人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迁怒于中国的污染。
前一段时间发生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本来大部分是因美泰公司设计缺陷所致。但美国舆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中国玩具存在污染,并由此联系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产品,如玩具、食品、服装等。
“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解决所有问题,但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美国商会主管环境、技术和事务管理的副会长威廉•科瓦克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坦承中国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进步。
在考察了中国的环保情况后,美国环保署官员也承认,中国在控制发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
1[2][3]
11、万人气候大会下的环境共同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007-12-06 徐迅雷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06/content_706567.htm
人类结成了很多“共同体”,但有一个是真正共同拥有的,那就是“环境共同体”。12月3日,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开幕,这是一次时间很长、人数很多的大会,190个国家上万代表与会,这次“大辩论”要到14日才闭幕。在如今的“环境共同体”里,“全球变暖”成为会议最“热”的话题;这次大会可能是解决“后京都”问题的一个契机,第一步就是绘出“巴厘岛路线图”。
全球变暖已成共识。人类如果跑不过气候变暖的速度,跑不过冰山融化的速度,跑不过海水上升的速度,前景必然是悲惨的。在全球变暖的“统率”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冲击地球,从而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生态难民,据联合国统计,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已导致20多万人死亡,财产损失上千亿美元;今年5月份的大浪,吞噬了马尔代夫68座岛屿;而印尼如今已丢失了24座岛屿,如果不采取措施,在2030年前将失去至少2000座岛屿。在我国,近43年来沿海年平均海温大约上升了0.7℃,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上升最快的天津沿岸竟达到20厘米。
气候环境学里有个著名的“一度效应”:气温每上升一度,就会给全球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4℃,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极海冰将减少35%。本世纪中期,全球变暖很可能将导致2亿多人成为环境难民。一个“暖”字,其实已危及国家安全。
气候改变了环境,却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提升环境里的人。无论是个人短视,还是国家短视,最终都是“通过损害环境而达到损害人类自己”。没有人类文明,生态文明是不会产生的;如今人的日子不好过,生物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的名作《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提到:帝企鹅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70%,主要原因就在全球变暖;帝企鹅本来以“冷”为家的,哪里想得到人类把地球弄得热乎乎的。
我们宁可被星光闪了眼,也不愿被烟雾遮望眼。10月,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理由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心与贡献”,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关心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有一句话很有分量:“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仍有平衡民众尊严与政府威权之间关系的潜力与空间。”美国最高法院曾经以5票比4票裁定,联邦政府在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车辆产生其他温室气体标准方面责无旁贷。这个涉“暖”裁定,也是对布什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无动于衷的“数落”。遏止全球变暖,公众与司法都应该发挥力量。
“环境共同体”里的人类,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这次巴厘岛会议最烫手的,是“谁该做得更多”的责任承担问题。“减排”等责任的分配,唯一的路径就是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妥协。人类的智慧,不应止于空谈或争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一个很好的原则,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设计,都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定的这一原则。在这个“后京都时代”,《京都议定书》依然是个焦点,澳大利亚新当选总理陆克文一上任就在12月3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样也让美国成为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孤家寡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看到西方恰好钻了我们“为了发展”的空子,把废气排放“出口”到中国。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最新研究报告就认为,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其实就是变相地把废气排放量转移、转嫁到中国;同样,美国研究人员也曾指出,14%的中国废气是由生产出口到美国的货品所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如何从“世界加工厂”变化为“世界办公室”,是我们的严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都能真正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与环保的平衡点远未到来。处在“环境共同体”中的我们,也需要绘出一条自己的“路线图”。挑担子,往前走,不要怕,问题一定有,问题也一定能解决。
12、警惕环境拖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腿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19614.html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表明,2006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69.05%,是2000年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但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各部分上升幅度有一定差异:2006年,全国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3.82%,比2005年上升了2.07个百分点;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67.89%,上升了5.6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4.6%,上升了4.76个百分点。而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69.22%,仅上升了1.19个百分点。(12月4日《中国环境报》)
小康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梦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舒适、人民生活殷实宽裕的社会。也就是说:全面小康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却相当严峻,特别是环保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环境保护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正如北京大学金瑞林教授日前指出的那样,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我国环保工作的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写入报告,这是在十六大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曾表示:“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多个领域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整体变革,也需要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主导和示范作用,还需要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环保不只是一个道德高地,而是像喝水呼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加强烈,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强。当务之急,就要把建立生态文明的要求融入社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更新观念、摒弃陋习、杜绝污染,形成爱护自然、呵护生态的社会风尚,才能避免资源环境成为制约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刘纯银/安徽岳西水电集团)
13、圆明园到底是谁家的园林?
来源: 新京报2007-12-6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2-06/014@074110.htm
圆明园曾经是皇家园林,清王朝没有崩溃时,只有皇家与相关的官员可以进入,百姓也只能围着园子听些故事,隐约看到些风景。圆明园的灾劫,不仅仅是外国入侵者的一把火,使它变成了废墟,也与它内部奢华、外面住着无数穷苦的百姓的巨大落差有重大关联。
现在的圆明园已成为国家和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是国有文化资产了。但,事情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
今年北京景点年票上,不见了圆明园的名字。经记者调查,这家园林并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北京市园林局管理,而是隶属于海淀区,具体由一个叫圆明园管理处这样一个处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这里面从门票收入到摊位出租、从园林“复建”到是否加盟北京市景点通票,权力都在这家处级单位。昨天《新京报》报道,圆明园西园区有动工迹象,而圆明园的发言人却对记者“无可奉告”。
笔者昨天也陪友人游览了圆明园,不仅看到了圆明园西区在施工,还看到了许多不愿意看到的“景观”。譬如,圆明园正门入口处居然立着一个与圆明园没有任何关系的宋代一位诗人雕像,入园后每一二百米就会有一处购物设施,湖面上修建了人工铁桥,里面还有大型游客餐厅、书画展示与销售厅、夏季游船租用设施。
圆明园里面被高大的水泥墙分隔开来,不知其真正用意;买门票到了核心区,园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大水法,还得再加十五元钱购票,才能一睹其风貌。而大水法前不到五十米处便有商业建筑,里面是旅游商品,还有姓名速画,以及免费为一家外国饮料品牌做的广告牌。
这些似乎表明,圆明园不属于国有文化财产,而像是一个单位的财产,他们通过行政申报而不用向社会公示,就可以重建园里被毁的建筑。此前动用1.5亿元铺设水底防渗膜事件,也是单位内部决策的结果。但《国家文物法》明确规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遗址重建,需报请国务院审批。
圆明园到了必须明确国家文化遗产权的时候了。国家文化遗产,原则上应该归国家所有,地方有管理权,但不应该有重建权、修复权,在圆明园遗址上建立哪怕一个厕所,都应该有专业人员参与设计论证、公示、审批,何况现在园内充斥的各种与景观无关的商业设施与建筑设施。
同为文物大国,西班牙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是资金保障,任何动工的商业建筑项目,只要预算超过600万欧元,就得征收百分之一文化遗产保护费,使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其次,文化遗产特别是废墟上,不得重建任何建筑物,所谓的修复,也仅限于原有文物的重新组合,而不是添加新的材料,即使是建筑与之相关的博物馆,也建在游客视线之外(要巧妙地隐藏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成立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委员会,既有资金予以支持,又严格审批文化遗产的动工项目,想在文化遗产上“动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至于景点收入,主要靠制作纪念品、图书、模型出售。为什么文物保护得好的国家反对重建古建筑?因为建起来的是物质建筑,损失的却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废墟在某种意义上已具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力与独立的文化价值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做的是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理顺关系,将文物管理权与建筑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文化遗产受到良好的保护,让游客看到真正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充斥商业气息的公园。□吴祚来(北京学者)
14、违法的翔鹭为何能绑架厦门?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7-12-06连岳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712060654.asp
今年6月份,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的环境维权,叫停了已经开工的PX项目,为自己生存的家园争取到了再次进行环评的机会。随后媒体的报道,陆续证实了厦门市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财经》杂志6月4日报道,“据《财经》记者了解,在2006年7月份完成的这一轮排查中,针对海沧PX项目,国家环保总局明确要求,当地政府应该就海沧新市区规划与PX项目所在的南部工业区的功能协调性方面,开展区域规划评价,并作出必要的规划调整。但事实却是,在没有迹象显示当地政府完成这种评价或调整的情况下,2006年11月,PX项目就正式上马了。”
厦门市民多年来怀疑海沧已经投产的翔鹭相关企业偷偷排污也多少得到了证实,由同一个投资商陈由豪开工的PX项目无视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他早先投产的企业,想必不会在环保上多花成本。但是,在“翔鹭石化”的官方网站上,这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上榜的厦门企业中排名第七的大公司,“以环保为己任”的口号标示得相当清楚,其企业负责人在媒体上也一再声明自己关爱环境。难道是厦门人的鼻子出了问题?
12月5日,《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终于公布了,其中披露的翔鹭相关企业污染情况,比大家预想的更为严重,一家企业能如此藐视国家的环境法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此环评报告认为:
“翔鹭石化PTA一期工程2000年经审批建设,2002年底试生产。由于该企业初期环保设施不完备、未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即投入生产,醋酸排放大大超出环保审批的限值要求,对周围居民和新市区居民产生不利环境影响,废气污染投诉不断。
福建省环保局曾于2003年12月17日发文(闽环监函|2003|187号)责令翔鹭石化参照国际上PTA生产先进技艺和工艺,尽快组织力量开展整改工作。在近三年的生产建设过程中,虽有环保部门的督促监管,企业也在努力改进环保设施,但是废气污染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也就是说,翔鹭石化的污染根本不是“偷偷地排”,而是明目张胆地排,不必遵守国家的法律,也不必理会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更不把周边居民的健康当回事。陈由豪在台湾省,违反经济法规,成为通缉犯,为什么没有吸取任何一点教训,从此在大陆当一个守法的商人呢?厦门人给了他重新起家的机会,他为什么以怨报德呢?
更为讽刺的是,在翔鹭石化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条新闻记录,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5年年会于11月5日—6日在厦门会展中心举行,在会上,“翔鹭集团总裁俞新昌博士在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谁能知道这个“典型”竟然从来没有环保达标过,当然,这不妨碍他们自称“厦门循环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翔鹭循环经济走在厦门前列”。
这样一家失去基本诚信的违法企业,不仅没有资格再上一个充满环境风险的PX项目,在当下,它应当先为多年来的违法排放危害厦门环境与厦门市民的健康,向厦门市民道歉、赔偿,并承当相关的法律后果。 (作者系专栏作家)
15、动物给人出难题,人之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06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6619765.html
因工作关系,我去过一些山区村寨,从来没有遇到豺狼虎豹之类的野生动物。庆幸之余,不免主观臆断其中缘由:动物再凶猛,也斗不过人;开山种地、辟路架桥乃至非法捕猎等种种活动,早把动物逼到深山老林去了。
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肇事扰民”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说明事情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事需要两面看,一方面,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各地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举措,使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资源数量趋于稳定并有所上升,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动物饿急了要找吃的,数量多了要四处活动,肇事扰民若成常态,搁在谁身上也不好受,这是弊端,是动物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决。动物扰民,理亏在它,但我们给它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没有用。动物扰民,吃亏在人,但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这条红线,人们对它非但不能杀不能捕,还得以礼相待。
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解决。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保护,是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受到干扰、破坏进而退化、缩减,加上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它们无法正常生存,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濒危、灭绝,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的理念绝对不能动摇。但在某一特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只有区域内的居民与动物形成良性互动,动物才能得到真正保护。动物肇事扰民的问题若不解决,必然挫伤群众投身保护的积极性。
动物没有理性,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面对动物提出的新问题,我们可以无比愤怒,却不能无可奈何。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广大干部、专家、群众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已经想出不少好办法,效果也不错。可见,这一问题是有希望解决的。
当前人们迫切关注问题的治本之策。有关分析表明,问题的起因是动物肇事使群众利益受损,当我们不能有效控制动物行为的时候,应该考虑合理补偿群众在履行法律规定的保护义务时受到的损失,修改和完善那些制约“合理补偿”的制度措施。总之,欲使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和行为可持续,治本之策必须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是一整套能够激励保护的制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