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二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2-04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新社:  中国力争到二0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图)

2、环球时报:首届亚太水论坛警告:喜马拉雅冰川正在消融

3、新华网:  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4、人民政协报: 委员质疑:“掏钱购买”就能任意排污

 

地方信息:

5、中国环境报: 河北区域限批率先走向制度化

6、新华网:     京冀携手致力保护“北京水塔”

7、红网:   湘江长沙段水位每天降一寸 急调东江水支援

 

重大水事:

 

8、新华网: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年底前开工

9、新华网:重庆积极“清漂”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深度报道:

10、中国经济时报:  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久治不愈”深层分析

11、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人监管人为破坏严重 谁在让楼兰古城流泪

12、中广网:   水环境忧思():西部,污染转移敲响警钟

13、南方都市报水危机系列报道七:黄河最大支流之死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  希腊人没有那么强的挣钱意识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虎照门”喧嚣的警示

 

 

 

1、中国力争到二0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图)

来源:中新社 2007年12月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742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使许多旅游者可以在列车上欣赏到“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的“可可西里”自然风景。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它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四日电 (李妍、 记者 赵胜玉)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力争到二0二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他说,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开展了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改善中国的生态状况、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效益,到二0二0年力争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他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改善国土生态状况。要深入开展义务植树,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适度扩大工程造林规模。到二0一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二0二0年达到百分之二十三以上。

其次是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提高森林质量;三是加强自然保护,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化。

2、首届亚太水论坛警告:喜马拉雅冰川正在消融

来源:环球时报2007-12-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650161196747052_1.shtml

亚太各国政府和各界领导共商保护水资源和灾害治理对策等问题的“首届亚太地区水论坛”3日在日本大分县别府市开幕。在以气候变暖现象为主题的分组会上,与会者报告了喜马拉雅山脉海拔6000米以上地区已出现降雨这一严峻现实。

论坛组委会委员长由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担任。不丹总理旺楚克在演讲中表示,“不丹4成的国家收入来源于水力发电,水资源非常重要”。图瓦卢总理叶雷米雅则表示“孤岛的地下水现在也受到了污染”,请求各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4日的《朝日新闻》报道称,多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野口健在分组会上发表了演讲,称“珠穆朗玛峰的冰川正在消融,受气候变暖影响,6000米以上地区的降雪已变成了降雨”。

公开座谈会介绍了冰川融化的事例以及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河流流域内14亿人口可能受到的影响。各国就灾害监测及信息共享达成了共识。(张翀)

3、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来源:新华网2007-12-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0041196733543_1.shtml

日本别府12月3日电(记者倪红梅 钱铮)中国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3日在日本别府举行的首届亚太水首脑会议分组会上说,全球气候变化给中国环境带来多种影响,中国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胡四一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喜马拉雅地区的气候变化、冰川和水资源”分组会上说,近百年来

的气候变化给中国造成了海平面上升、西北地区冰川后退、春季提早到来等环境变化,给水资源管理也带来了很大挑战。

他举例说,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的冰川面积缩小了21%,严重影响了其调节河流流量的重要作用。有关分析指出,气候变暖持续下去,还会导致降雨量增加,干旱和洪水灾害增加。

胡四一说,中国将通过多种途径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这些途径包括:一、通过保护和恢复河流、改善水资源分配方式等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二、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如加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在灌溉区加强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推动科技发展和传播,包括研究水循环机理,研究利用海水、废水和雨水以及人工降雨等的相关技术,开发工业水回收、节水灌溉、旱地农业和生物节水等技术;四、发展在中国西部等地区的水力发电项目;五、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中国将对台风和风暴进行更多监控,提高防波堤设计标准,加固现有防波堤,充实地下蓄水层以防止沿海地区地面塌陷,用江河与水库淡水稀释并减少海水回灌。

胡四一说,中国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与亚太各国一起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多种环境问题。

首届亚太水首脑会议3日至4日在日本大分县别府市举行,来自亚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和商界人士参加了这一会议。

4、委员质疑:“掏钱购买”就能任意排污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7-12-04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50151196746757_1.shtml

太湖流域排污权将要“掏钱购买”

据新华社消息,从2008年1月1日起,太湖地区企业将告别排污资格无偿获得的历史,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按照方案规定,江苏省首先在太湖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COD)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目前已核定出了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化工企业每公斤COD定价为10.5元,印染企业为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为4.5元。

据了解,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是引起太湖生长蓝藻的“祸首”。实施排污权交易体现出“占用多少环境资源,就得支付多少成本”的环境价格理念。

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全国重点湖泊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将率先从太湖流域启动。江苏省的主要试点城市是无锡、苏州、常州三个省辖市和镇江市的丹阳、句容及南京市的高淳等县。试点对象是重点监控的266家排污企业。

江苏省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操作方法是: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十一五”污染减排和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参加试点的市和所辖县(市、区),按减排计划,核定出重点监控排污企业排污额和有偿取得的排污权。然后,由排污企业以“掏钱购买”方式取得排放指标。根据试点推进方案,从2008年起,首先在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2009年,再在太湖流域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建成太湖流域的市级水排污权交易市场;从2010年起,初步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

针对上述方案,笔者分别调查了经济研究人员、企业和普通百姓。

经济研究人员则质疑:排污权有偿转让使用费是什么性质的收费,有什么法律依据?这项费用由谁来执收,归谁使用,是不是又会沦为第二个养路费?也就是说,钱收上来了,但却是用来养人,而不是用于治理环境。另外,排污权使用费客观上加重了企业负担。

有关企业的反映更强烈:企业的排放都是经过环保部门监测的,现在统一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那么企业投入环保的资金不是打水漂了?反正排污权是可以购买的,而且具体排放量也是无法准确计算的,治理与不治理交同样的排污权使用费,谁当傻瓜去进行污染治理?

普通老百姓认为:我们对加大排污费收取力度也十分支持,但我们更担心的是,有钱的企业从此就可以任意排污了。越是毒性大的化工产品,对环境破坏越严重,同时赚钱也越多,他们也就越愿意花钱购买排污权,排污量也就会越来越大,最终环境遭受的破坏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太湖已不堪重负了,即使没有排放,要恢复太湖的正常环境,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现在企业花钱就能购买排污权,再直接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那么太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干净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争论是件好事,是对公共事件的自觉关注和理性参与。因此,我们罗列了公众对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各种看法。从中不难看出,由于对排污权有偿使用的不了解,公众对这一方案还有诸多误解之处。

众所周知,2007年初夏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和随后的滇池、巢湖蓝藻暴发事件,成为长黄淮海流域限批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太湖,由此成为我国水体污染治理的排头兵,其一招一式引人注目。

编者通过咨询有关环保专家了解到,“排污权有偿使用”类似于联合国的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就是国内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通行做法。

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方案,并非意味着企业“掏钱购买”后就可以任意排污了。首先,排污权是有总量控制的。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将排污权分解到排污单位,实行有偿使用。其次,环境也是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是要付出成本的。这样有利于鼓励企业减排,减排后的指标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例如,某个企业购买了1000吨的COD排污权,经过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实际排污量只有100吨,那么其他900吨就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出售给其他需要排污权的企业。国家对于区域污染物总量是严格控制的,排污权有偿转让不会增加排污量。

排污权交易的出台,是我国环保执法告别风暴、走向制度的第一步。其着力点是引进市场机制节能减排,其目的是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排放。这,大概就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将其列入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之中的原因了。

在环保执法制度化的过程中,新政策会不断出现。在新政策决策时和实施前,应该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细致回答各方面的疑问与不解。只有从细处着手完善决策,才能为新政策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杨桦)

5、河北区域限批率先走向制度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12-04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50141196746557_1.shtml

出台试行办法对区域限批作出具体规定 

河北区域限批率先走向制度化 

省级环保部门将对未按期完成排污总量削减目标等8种情况的区域实行限批

  今后,河北省环保局将对未按期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等地区实施区域限批。日前,河北省环保局出台了《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试行办法》,专门就省级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的适用范围、决定程序、解除条件和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河北省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工作在全国率先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环境违法问题严重,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2005年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化为区域限批。区域限批可以说是环保部门加强监管的新的“杀手锏”。

  近两年来,河北省对多家违法建设、违法排污的企业和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采取了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措施。2006年,河北省环保局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暂停审批了4个县(市)和两个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今年4月,河北省又对两个县实行了区域限批,在有关企业整改完成验收前,省及所在设区市环保部门暂停该县增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审批,此举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试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省级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工作的适用范围,使“杀手锏”更为锋利。根据《试行办法》规定,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项目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问题,威胁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连片污染和工业园区集中污染问题,屡查屡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违法排污问题,基层政府出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等问题,省级环保部门一律予以挂牌督办。

  对于未按期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削减目标的地区,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对下游环境敏感水域、人口密集区已造成严重威胁或影响社会稳定的,对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未按期完成国家确定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项目的地区,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不按法定条件、程序和分级审批权限审批环评文件等8种情况的区域,省级环保部门将实行区域(流域)限批。

  《试行办法》还规范了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的具体操作程序。按照规定,被挂牌督办的责任单位由设区市环保局组织检查、验收,省环保局决定是否解除;被区域(流域)限批的区域达到整改要求的,由省环保局决定解除区域(流域)限批,特别重大的要报省政府同意。挂牌督办、区域(流域)限批的实施情况,省环保局通过新闻媒体或者上网公布等方式向社会公开。

  《试行办法》还规定,如企业逾期未完成挂牌督办要求,省环保局可以取消其年度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的申请资格,停止审批挂牌督办企业新、扩、改建项目的审批,同时向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省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赵根喜表示,《试行办法》是河北省在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立法方面所作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促进污染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编后

  河北省环保局出台办法,对省级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的适用范围、决定程序、解除条件等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这是将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的重要措施,使环境监管、污染防治从“风暴式”、“运动式”走向常规、持续和规范。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制度是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从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到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把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有效制度,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加快环保工作步伐。

6、新华网:京冀携手致力保护“北京水塔”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3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660

新华网石家庄12月3日电(记者 李俊义)从北京向北驱车100多公里,就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坝上地区。这里是北京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同时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北京的落差达1500米左右,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北京水塔”。

近年来,河北和北京携手共进,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这一地区的水资源,

50多年前,坝上水草丰美,湖沼密布,当地共有大小湖泊1万多个,水域面积90多万亩,湿地面积400万亩。

上个世纪90年代,坝上地区开始发展水浇地,种植蔬菜,总面积一度达到60万亩。截留上游来水,过度消耗地下水,导致湖泊、湿地水源补充不足,面积萎缩,甚至消失。

因此仅仅过去了半个世纪,坝上地区常年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00多个,水域面积21万亩,湿地面积241万亩。专家说,这一地区的生态恶化,等于在给北京断水。

为了保护坝上水源,今年初,张家口市政府发出一道“坝上禁水令”:2007年起,坝上地区不准新增一眼井,严格控制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节水农业。

坝上的沽源县是白河、黑河的起源地,这两条河占了北京主要水源密云水库进水量的一半左右。从去年开始,沽源县就开始了“退菜种草”工程,计划3年内在白河源退菜种草2万亩,每年可为下游节水1500万立方米。

位于北京市上游的赤城县,连同承德市滦平、丰宁,从去年起开始实施“退稻还旱”工程,3个县将不再在潮河流域种植水稻,原有的10万亩高产田水稻将全部改种玉米等耐旱农作物。有专家分析,此举一年可为北京“囤水”过亿吨。

据河北省林业部门介绍,目前,河北省正着手在坝上地区新建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固里淖-黄盖淖湿地自然保护区、察汗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闪电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1万公顷,是京津周围规模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

河北省林业局的官员说,这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可以增加地表水储量,补充地下水,有效维持和提高各河流源头的径流量,保障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的水补给,进而使北京的水资源安全得到保障。

北京也在为保护水源地做着努力。2005年至2009年的5年内,北京市将安排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资金1亿元,支持密云、官厅两水库上游地区治理水环境污染、发展节水产业。

2007年3月,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共同签署备忘录,确定在2010年前,北京市提供部分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河北省丰宁、滦平、赤城、怀来4个县营造生态水源保护林,并根据实施效果,支持河北省逐步扩大保护林范围。

7、湘江长沙段水位每天降一寸 急调东江水支援

来源:红网2007年12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610714.html

  湘江水一夜涨了4厘米

  据长沙市水文局的监测显示,前日(2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的水位是25.20米,而昨日(3日)上午8时水位是25.24米,一夜之间涨了4厘米。

长沙市水文局负责人介绍,省防指又紧急从东江调水支援湘江,“如果湘江长沙段的水位低到25.10米,加上水流缓慢自净能力差,将对沿江水厂的取水带来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省防指的调水方案将保证湘江长沙段的水位不出现历史新低,这样要求东江每天下泻的流量不少于200立方米/秒。”(潇湘晨报记者 胡远志 实习生 阳锡叶 通讯员 陈集中)

8、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年底前开工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04/152014448527.shtml

  新华网济南12月4日电(记者王志)来自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的消息,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控制性项目,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该工程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和聊城市东阿县境内、黄河下游中段,由东平湖湖内疏浚、出湖闸、南干渠、穿黄河隧洞、出口闸及连接明渠等建筑物组成,主体工程全长7.87公里,湖内疏浚9公里。国家发改委核定工程总投资6.13亿元。

  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将采取由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自建和委托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建建设管理单位代建相结合的方式。近日,山东省南水北调穿黄河工程建设指挥部已正式成立,将作为南水北调穿黄河工程的领导机构。

穿黄河隧洞工程的招标公告已于11月28日发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12月22日将举行开标,预计12月25日即可确定中标单位,年底前就可开工建设。

9、新华网:重庆积极“清漂”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4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730

新华网重庆12月4日电(记者 徐旭忠)今年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对三峡库区垃圾漂浮物的清理力度,“清漂”量比去年总量还多2.3万吨。目前,随着三峡工程156米水位恢复蓄水,“清漂”已结束汛期应急繁忙期,开始转入日常维护阶段。

重庆市环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三峡工程完成156米蓄水后的第一年,库区干流由135米水位时370公里增加到500多公里,江面宽达2.6公里,受风向、江面增宽等影响,漂浮垃圾由此前的洄水区域局部聚集,扩散变为带状漂浮物。同时,重庆市今年遭受了暖春气候和特大暴雨洪灾,长江和嘉陵江上游沿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强降雨过程,洪水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城镇生活垃圾带入水体,最终随洪峰进入三峡库区,造成库区水面垃圾增多和生态垃圾快速繁衍。

为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重庆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理漂浮物行动。年初至今,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共“清漂”11.5万吨,比去年全年的“清漂”总量还多2.3万吨。在这些清理打捞出来的漂浮物中,浮萍、水葫芦等生态垃圾占到了总量的70%,为历年来最高。

据了解,目前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都已编制了“清漂”应急预案,配备人员和设备,进行多地点巡逻,多道关卡拦截,每天打捞垃圾量可达300吨。枯水期内,“清漂”队伍也对江面垃圾实行及时打捞,确保库区水环境。

10、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久治不愈”深层分析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12-04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49771196728955_1.shtml

  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地跨豫、皖、苏、鲁四省35个地(市)、158个县(市、区),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水污染事故频发,水质恶化加剧,给沿淮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是淮河流域水质变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随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十五”计划。

  经过13年治理,尽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削减,但由于污染物的长期积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排污量来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居高不下。2005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41.7亿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4.2万吨,是“九五”目标的2.8倍,“十五”目标的1.6倍,“十一五”目标的1.2倍;氨氮排放量14.0万吨,是“十五”目标的1.2倍,“十一五”目标的1.3倍。

  从水质来看,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今年上半年,淮河干流14个监测断面II、III类水质比例仅占14%,Ⅳ类水质比例占29%,Ⅴ类、劣Ⅴ类水质所占的比例高达57%。淮河支流总体上呈中度污染。

  从饮用水源来看,饮水安全状况堪忧。2005年,淮河流域63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2个未能达到功能要求,100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需要说明的是,囿于条件限制,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特定污染指标未监测,否则不达标的情况将更严重。

  淮河流域水污染痼疾“久治不愈”的原因

  第一,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淮河流域的治污难度。淮河流域治污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条件差。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70%;年际之间降雨变化剧烈,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3-5倍;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二是人口压力大。2006年。淮河流域总人口约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平方公里,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中期评估表明,淮河流域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已高达63%,治理生活污染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治理工业污染的压力。

  三是经济欠发达。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年全流域GDP约为1.6万亿元,超过全国1/8的人口只创造了不足全国1/11的社会财富。经济欠发达不仅使各地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增加了环境压力,同时使污染治理资金筹措面临重重困难。

  四是结构污染突出。造纸、酿造、化工、制药、皮革等重污染行业仍是流域主导产业,也是工业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0.5%,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两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4.6%,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面源污染严重。农业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全流域约有耕地1333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1/8,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现在的问题是面源污染底数不清,初步估计淮河流域面源污染占COD总负荷的40%(清华大学估算为70%)。此外,缺乏对面源污染的实质性控制措施,将成为今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主要难题。

  第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最直接表现就是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并且环境保护计划中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还在不断增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中规定,到2000年,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36.8万吨/年;“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淮河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64.3万吨/年,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1.3万吨/年;“十一五”计划规定,到2010年,淮河流域COD排放量控制在88.4万吨/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0.7万吨/年。淮河流域的实际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呢?2005年,水利部提出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国家环保总局也在此前提出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如果说“九五”计划中确定的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污总量36.8万吨/年是保证水质变清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确定的COD和氨氮控制指标,早已让位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水质变清的目的。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淮河流域环境容量,“十一五”计划中COD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2.2倍,氨氮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3.3倍,根本无从保证淮河流域的水质改善。

  第三,治污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座,占25.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56.5%。由于工程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污染物治理老账未还,又欠新账,淮河水污染积重难返。

  第四,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长期得不到落实。尽管早在1995年出台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五条就明确规定:“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但是“九五”、“十五”淮河水污染防治目标没有实现,并没有哪一个地方领导因此而受到处罚甚至影响升迁。责任不追究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各级领导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年年喊达标,年年不达标,狼来了喊多了,也就没有人信了。这里仅举了一个政府的例子,其实,《条例》中规定的“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水体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等针对企业的规定也从未得到严格执行,如果“十一五”依然如此,淮河污染治理也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根治淮河污染的对策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污染问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淮河流域水质能否改善并最终实现变清的目标,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是关键,即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环保总局数据)或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水利部数据)。为此,各地要按照环境容量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暂停审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地区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要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希望用5年或10年的时间将淮河这样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变清是不现实的。英国的泰晤士河从1850年开始修下水管道,百年之后的1950年开始大规模修建污水处理厂,到2000年大马哈鱼回到泰晤士河,前后花了150年时间,投入了300亿英镑。因此,我国在治淮上绝不能急功近利,如果用50年或者100年时间能将淮河治好就很不错了。淮河治污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制定分步走的战略。现阶段,治污达到限制污染物排放量就是胜利,而改变水质则是第二步要实现的目标。为此,必须吸取十年治淮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保证污染源达标排放,另一方面要将工业结构调整引向深化,同时还要注意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市场化和管网配套等问题,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改善淮河流域水质。

  三是要在抓落实上作文章。无论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还是“十五”计划,都提出了很好的目标和保障措施,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关键是在抓落实上做得不够。因此,《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计划》必须要在抓落实上下工夫,要抓资金的落实、工程的落实、措施的落实、责任的落实。尤其要关注责任的落实,对于没有完成环境保护计划目标、干扰环保部门执法、纵容企业违法排污的地区,要严肃追究当地的领导责任,不仅让其无法得到升迁的机会,因没有完成计划造成环境污染加重的,还要撤消其行政职务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尽快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违法的奖惩力度,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国家环保总局应当从排污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作者单位: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11、无人监管人为破坏严重 谁在让楼兰古城流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2月04日  赵亚辉

http://env.people.com.cn/GB/6608230.html

    楼兰古城遗迹损毁较为严重,除了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痕迹非常明显

楼兰古城内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回收和处理。

楼兰古城内随处可见散落的陶瓷片。

  核心提示

  在进行“横穿罗布泊科学考察”时,记者在楼兰古城意外地遇到了一批外国游客,他们没有进入罗布泊地区的相关手续,若羌县文体局却擅自收费任由他们进入楼兰古城。记者发现,楼兰古城管理十分混乱,工作人员对游客的参观放任自流。

  冒充石油物探工作人员,12名外国人擅闯楼兰古城

  10月22日下午5点钟左右,记者来到罗布泊湖心地区距离楼兰古城约30公里的若羌县文体局楼兰文物保护站关卡。

  这个关卡是通向楼兰古城的必经之路,有两名工作人员在此驻守。

  记者正在与工作人员说话的时候,有4辆大型“奔驰”卡车从远处行驶过来,车是新疆牌照,上面写着“东方物探”的字样。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石油物探的车,“他们是提前联系好的,要进行勘察”。

  记者偶然发现,从车上下来的几个人说的是外语。记者上前用英语询问,几个外国人非常紧张,不愿意和记者说话。

  记者立刻向保护站工作人员询问,外国人怎会成了石油物探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无言以对,后来又说是县文体局孟捍高局长同意这些外国人进入古城的。

  他立刻通过卫星电话和孟捍高联系,孟在电话中明确表示放行这些外国游客。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12个外国人分4组乘坐4辆大卡车,每组有2名中国人陪同(包括司机)。

  据了解,陪同外国游客的是新疆乌鲁木齐一家旅行社,他们带领这些外国游客于5天前进入罗布泊地区,已经考察了不少地方,预计还会在罗布泊地区考察3天左右。

  “只要每个人给县文体局交1万元,文体局就同意我们进去”

  旅行社负责人承认,“我们没有手续。只要每个人给县文体局交1万元,文体局就同意我们进去。过去几年,都是这么做的,去年我们就组织过几批,都是外国人,今年这是第一批。钱交给他了,我们就可以进去。”

  该负责人说,“我们知道带外国人进来是不合法的,但是反正有县文体局批准,而且外国人愿意付大价钱来,我们也是做生意。我们已经和孟捍高局长合作过不少次了,彼此都很熟悉了。”

  10月24日,记者在若羌县城采访了孟捍高。他承认是他同意那些外国人进入楼兰的,但是进罗布泊的手续并不归他管,应该由旅行社自行办好,和县文体局没有关系。他还承认,外国人每人交纳了1万元“文物保护费”。

  他说,这种做法也是多年形成的“一种惯例”,“县财政这么紧张,没有钱来保护文物,上面拨下来的费用也很少,楼兰古城地处无人区,我们要安排人看守和保护,费用很高,只能自己想些办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保护站曾经设在古城里,但后来搬到了距离古城约30公里的简易公路上,变成了两个相距18公里守着不同方向公路的卡子,而古城内则再没有守卫人员。

  现场工作人员也承认,其实徒步前往楼兰古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但开车就必须经过设在此处的两个文物保护站。

  带领外国人的导游告诉记者,“这个文物保护站就是专门收钱的卡子,我们来过这里很多次,都是给钱进去,进去以后也没人会管你。”

  记者问保护站工作人员:“你们的职责是什么?”他回答:“来人的时候向县文体局孟局长电话汇报,他同意放行就放行,他说要收钱就收钱。”

  “那收多少钱呢?”“那也不一定,孟局长说了算,他说多少就收多少。”

  孟捍高也承认,这些守护站的人员素质都不高,主要是临时工,没有经过相关培训,“那种地方很艰苦,大学生不愿意去,找个人守着不容易。说白了,那里的人唯一的作用就是通风报信”。

  孟捍高还说,保护站搬走也是因为要保护附近另外的古墓,“楼兰遗址里也没什么东西了”!

  游客“放羊式”参观,甚至有人在古城内撒尿,工作人员却不加制止

  按照孟局长的说法,收钱是为了保护楼兰古城。但是记者跟随外国游客进入楼兰古城遗址时,见到的混乱场面却让人诧异。

  由于道路很差,记者的车辆没能紧跟上外国人乘坐的卡车,最后3公里我们只能徒步走进去,比外国游客晚了半个小时到达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面积不小,在一片黄土雅丹地貌中,地面非常松软,古城内随处可见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片和建筑用的木头等等,城内主要的遗迹有三处:一是三间房,是过去的官署遗迹,二是6米高的大佛塔,三是一小段城墙,还有很多木制的民居遗址、人为雕空的木头。

  当记者到达古城的时候,那些外国游客已经完全“放羊式”地散在古城各处。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记者发现楼兰古城遗迹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古城:城里没有正式的参观路线,没有守卫和管理者,任何人可以在任何位置随便踩踏。记者还惊讶地看到,有几个外国游客正在捡拾地上的陶片,便上前予以制止。

  在古城内标志性的大佛塔前有一个小石牌标明“请勿攀登”,但分明能看到佛塔斜坡上有许多新的脚印,有些外国人还在古城内的土坡下撒尿。而带他们进来的文物站的工作人员却站在一旁,作为这里的监督者、维护者,他对此熟视无睹,不加以任何制止,反而得意洋洋地拿出一串东西说,“你看,这是我刚才捡到的,应该是一串古代的项链。”

  记者在古城门口发现了5堆垃圾,在古城里面还有3堆,其中一堆是以前设在古城内的保护站撤走时留下的,却一直没有回收和处理。

  在罗布泊地区呆了5年、多次去过楼兰古城遗址的罗布泊镇党委书记郭高潮告诉记者,楼兰古城正在流泪!古城缺乏有效的保护,特别是缺乏保护的规范、措施以及资金。“如果再这样保护不力,过不了多少年,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过一次的楼兰古城就会再次消失。”  

  沙漠中的“庞贝”――楼兰古城(链接)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若羌县罗布泊的西岸。

  它是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被沙漠湮没,由于文献史料上对古城的方位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千百年来无法为人们所知悉,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谜,素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探测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后来经考古发掘,证实这里就是消失了上千年的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面城墙长约333米,南面的城墙为329米,西面和北面的城墙都是327米,城墙均为夯筑。在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南北面的城门。

  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10.4米的佛塔;最特殊的建筑遗迹是中部的三间房遗址;城的周围还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遗迹和古墓。(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12、水环境忧思():西部,污染转移敲响警钟

来源:中广网    07-11-29

http://www.cnr.cn/news/200711/t20071129_504640998.html

    按:为了清澈的水源,江南水乡忧心忡忡——太湖居民:在太湖边上,现在鱼都没有,都有味道啊,臭啊!

    即便身处塞外,污染也如影随形——西部环保官员:现在一些环境风险比较大的企业正被引入我们西部地区……

    西南高地,水电运动是否是另一种扼杀?

    千百年来相依相存,人与水演绎着怎样的现实与未来?

    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记者陈秉科 郭长江 许新霞 凌晨 焦健)煌辉村是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的一个即将消失的村落,这些年来,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石羊河水量越来越少,耕地沙化日益严重。民勤县政府为了遏制沙化现象,不得不要求村民整体搬迁。

最为耐旱的沙枣林。因为生态退化,民勤已有13万亩沙枣林死亡。

    王伟德一家是湟辉村最后一户搬迁的村民。这一天,全家人起得很早,不到7点钟,王伟德已经出嫁的5个姐姐和姐夫都回来了。县政府搬家的汽车开了过来,全部家当整整装了两车。

    汽车发动的时候,王伟德看到两个姐姐都哭了,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很快,老房子被汽车扬起的沙尘遮住,渐渐地,在荒漠里消失。

    王:我们家那边条件比较差,风沙也大。我们队只有5户人家,而且住得特别分散,夏天还可以,出门干活能碰到人。像冬天,回了家,只要不去找另人,根本就看不到别人。一出家门,满眼都是光秃秃的,很荒凉,给人很凄凉的感觉。

    王伟德听说,煌辉村搬迁后,整个村庄的房子都要拆掉,政府要在那里种草种树,阻挡腾格里沙漠南下。王伟德说,有机会他一定再到老房子那里去看一看。

    王:可能等我再回去,老房子已经不见了,听说要种草种树。但愿不是光秃秃的一片,哪怕我家的房子没有了,变成草变成树,也还是可以的,心里面可能好受一些。要是,把我家从那边搬了,还是光秃秃的,心里会很难接受的。

    从民勤县地图上看,西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北边、东边是腾格里沙漠,所谓的民勤绿洲其实就像一片细长鲜嫩的树叶,被沙漠从三个方向包起来,烘烤着。

    民勤县委宣传部的严俊义告诉记者,民勤的荒漠化不完全归咎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人类对石羊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严:整个20多个村庄、30多个村庄都搬走了,搬走之后,庄子拆得破破烂烂,残垣断壁,让人看了以后触目惊心。让人觉得,哎呀,我活在世界上太幸运了:这儿的人生活是这种样子。

    记:他们人呢?

    严:人都到外边走了,有走新疆的,有走了内蒙的。

 [1] [2] [3] [4] [5]

13、南方都市报水危机系列报道七:黄河最大支流之死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7年11月19日

http://news.qq.com/a/20071119/002021.htm

●哺育了关中文明的渭河集纳了陕西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成为黄河最大污染源之一●其下游城市渭南在污染和缺水的常态中习以为常,水生存状况堪忧

陕西渭南渭河南岸某村庄,两个玩耍的孩子和用污水渠灌溉的庄稼。水是乌黑的,尽管浇水前用试纸测酸碱度,污水浇地仍然事故频频。

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渭河干流全长八百多公里,在陕西,她的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72%的灌溉农业,以及80%的GDP——她同时成为了关中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陕西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她排泄。2004年9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渭河已经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渭南市正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它中部的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

在经过上游宝鸡、咸阳和西安之后,到达渭南中心城市以北的渭河长年都是劣5类水。对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这条黄河最大的支流已经毫无意义。“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的诗意,已经随着农业文明时代的远去而风流云散——在渭南,没有市民把渭河当成一处景观。除了渭河岸边的村民,河堤边少有人行走。汛期没有来到的时候,渭河水浓稠乌黑如同柏油,在50米外就有恶臭扑鼻而来。7月进入汛期,大量的雨水稀释了河水的恶臭,裹携着黄沙的河水中央仍然混杂着其他颜色和一团团灰色泡沫。

如果说全球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是一个5加仑标准桶,那么中国人均拥有量就是3.78升;到了陕西关中地区,这个人均量就变成500毫升的瓶装水1瓶多。

缺水和污染,在渭河下游的这个城市已成为令人麻木的常态。

2006年6月的一个早晨,陕西渭南市南京街的江楠(化名)拧开水龙头,接了一口杯水——在发现水的颜色发绿的同时,她闻到了异味。

她给自来水公司去了一个电话,询问对方水质是否出现问题。自来水公司的解释是,因为天旱,水源地沋河水库的水量持续减少,造成水草露出水面大面积腐烂,影响了原水水质。但水厂已经采取措施,水是安全的。

江楠记忆中,事实上,水质异常持续了半个月以上。然而,同样住在南京街的刘阿姨却没有注意到这次事件——尽管她记得从1980年代的5毛一吨,已经涨到现在的两块八一吨;她在感叹物价上涨的同时抱怨水里的水垢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不得不把水里黑色的沉淀物过滤了才能用。

2007年初夏,再次大旱让沋河水库的水量岌岌可危,水库有效库容一度只够供应城市用水一个多星期。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看着附近洗浴中心熠熠生辉的招牌,市民黄女士疑惑地对记者说:“渭南缺水吗?”

渭南的普通市民并不知道,寻找水源成为这个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在官方的许多报告和工作调研报告中,“水瓶颈”已经成为一个惯用语。

和很多城市一样,这个大多数人拿着千元左右工资的城市,很多居民已经不喝自来水,最热门的本地商品水牌子以一个著名泉眼命名,装修舒适的茶馆是本地消闲场所的主流之一,人均消费仅20元左右,声明用的是从中心城市邻近的华县深山里运来的泉水。

尽管“水危机”这个词的直观想象,总是失控的城市和抢购瓶装水的市民;但当危机并未爆发,由于城市在公共政策中的中心地位,和相关信息的不公开,让人们很难感觉到水的匮乏和危险。水源减少和水质变差成为老生常谈,一切显得事不关己。

关中文明源于渭河的冲击荡涤,渭南历史上人文鼎盛:从大荔猿人到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古长城残垣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这里也是史家司马迁、隋文帝杨坚、诗人白居易、杨贵妃、名将郭子仪、名相寇准和杨虎城将军的故乡。然而今天的渭河,却被自己孕育的文明耗散了最后一点生命力。

一条叫沋河的污水渠

沋河径流基本来自城市的污水,它如同一管变质的血液,注入已然枯萎腐败的动脉渭河。两河交汇之处西面的开阔地是城市最主要的地下水源地

城市东南郊,一条尘土飞扬的公路旁,不到半亩的水池边,密密地挤着三四十根钓竿。大家一片肃然,只有浮子上的荧光和偶尔几个烟头在闪动。

除了水源地沋河水库,市区附近已经没有自然的水面可以垂钓。

行者经常到这里来钓鱼。“行者”是他在本地志愿者论坛上的名字,业余时间,他是那里积极的组织者。这10年,他慢慢发现,城市周围水面在减少,水变得肥浊,这样的水让鱼变得迟钝,不爱咬钩。

他开始把对环保的关注引入他们的论坛,但能够做的,只能是懵懂地寻找水质变差的原因:寻找企业向河流偷排的排污口。这个工作不算庞杂,渭南市区只有两条河流:渭河和沋河。在地图上,这两条河如同蓝色的飘带,后者轻盈地从东南向东北,最后汇入横贯城市北面的前者。

但“行者”在路上看见的与地图大异其趣。沋河位于城市水源地沋河水库的下游,但因为用水吃紧,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水库不放水,它的河床长满荒草。除了水库闸缝里流出的一小缕清水,它的径流基本来自城市的污水。从鱼塘这段往下走,一处挖沙场已经让河水断流,变成挖沙场的几个水洼。挖沙场下游,医院、炼铁厂的废料堆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污管,给河流贡献了成分不同的径流量。进入城市的沋河公园区域,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在荒烟蔓草的宽阔河床中间修筑了一条两米左右的水泥渠,好让这条深绿色、臭烘烘的径流看起来体面一些。经过公园之后,沋河穿过村庄和庄稼地奔向渭河,在一面“渭南是我家,创卫靠大家”的砖墙后面,一股更大的生活污水突如其来地汇入,沋河如同一管变质的血液,注入已然枯萎腐败的动脉渭河。

渭河和沋河交汇之处西面的开阔地非常重要,那是城市最主要的地下水源地,城市的大部分的饮用水源,就依靠这两条河流的激发补给。

每天缺水2万吨

地下水位一直在降的同时,地下水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局部的过量开采已经在市区形成了72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到2010年,渭南规划中的城区人口将增加到40万,用水缺口也将扩大到16.47万吨

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原总工程师戴全宝还记得1960年代,当自己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年青时,渭河除了泥沙很大,还很干净,可供生活饮用,鱼虾很多。他仍然记得上班路过涨水的渭河,用随身的大塑料文件袋装了整整一包鱼回家的情形。

不过那个年代,人们不需要利用渭河作为水源。在1990年代以前,城市的地下水足以满足城市生活所需。

一位渭南自来水公司的老员工介绍,在1970年,自来水公司的前身“自来水排”建立的时候,渭南是只有数万人的县城,而现在却有了32万人口。1990年左右,最老的“西水厂”不能满足城市需要,于是加建了东水厂。

整个1990年代,每年的7、8、9三个月的用水高峰,是自来水公司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每一年都要应急增加两到三眼井。”自来水公司从1987年的13眼井发展到1997年的30眼井。人们发现地下水位一直在降低,每年井中的水位要降1米,旧的井不得不废弃,新的井再打出来。水量变化的同时,地下水水质也逐渐有变化:先是浅层水发黄不能再用,“如今只能用中层水和深层水,一部分中层水也被污染了。”

供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管网末端以及城市南端的台地,水一少,就供不上。必须建新的工厂来满足用水需要,但这时,地下水指望不上了。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单位自备井也仍然是城市供水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的井的眼数数倍于自来水公司,其抽水量至少是后者的两倍——事实上更难于控制和估算。这样合起来,城区一天被抽取至少13万吨地下水,而城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每天10.54万吨。局部的过量开采已经在市区形成了72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1999年,南水厂开始建设,只能与1992年开始建设的渭河化肥厂项目共享沋河水库地表水源。在好的年份,这样的共享相安无事,而一有旱情,就捉襟见肘。

譬如今年入夏以来,旱情严重,沋河水库水位严重下降,城市用水告急,“市政府每天早上都打电话来问呢”,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说。5月份,引水管已经开始裸露,到6月,库容只剩下40万立方米可以用。水库只好调低了城市供水的取水口,同时,渭河化肥厂不得不停下了数条生产线。6月初的记录显示,水库日流量仅为3456吨,而这个流量,仅仅相当与南水厂平时日供水量的一半不到。

旱情紧绷直到6月下旬,雨季开始,数十公里以外的秦岭山脉中,作为城市新开发水源的涧峪水库开始蓄水,并立即开始为城市应急供水——这个时候,涧峪水库工程并没有完工;但化肥厂焦虑的生产线已经不能等了。

渭南市的一份政府研究报告显示,城市每天供水量与需水量之间,仍然有2万吨的缺口。缺水,也许意味着很多市民过的是西南京街的刘阿姨这样的日子:家里马桶水箱的龙头从来没有打开过,卫生间永远都有一个桶里盛着家里人用过的几乎所有废水,留着冲厕所。洗脸水用来擦桌子,洗菜水如果不太脏,可以拿来洗第一道碗;洗衣机里洗第一遍衣服的水正好接出来洗拖把;漂衣服的水可以拿来拖地板……或者像城市东南李家堡附近的数百名居民一样,因为在老化的管网末端,只能一天两次等待应急水车的光临。

这也意味着城市剥夺了属于农业的水资源。在城市东南郊的沋东灌区,4800多亩土地,自尤河水库向城市供水,已经多年得不到充分灌溉。渭南市水务局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金瑞杰解释说,水法规定,水资源的配置原则是:居民生活用水优先,接下来才是工业,最后兼顾农业。

同时,那也表示无法完全释放出来的产能。“项目要来,计委和水利部门要先做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报告,首先要确定水在哪里。”到2010年,渭南规划中的城区人口将增加到40万,用水缺口也将扩大到16.47万吨。

14、希腊人没有那么强的挣钱意识 

来源: 新京报 2007-12-2 「汪永晨·绿家园」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7/12-02/021@051437.htm

  希腊人尊重历史,也尊重自然。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这一美德延续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生态文明。在我看来,生态文明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人类要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有人这样形容希腊人,一杯咖啡能喝一天。这话里透着在说希腊人日子过得悠闲,甚至有些懒散。

  石头、阳光、海水,是希腊人的三大财富。石头,指的是那些石迹、神庙,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财富;阳光、海水则是大自然的赐予。

  走在希腊首都雅典的街上,古迹除了阿波罗、雅典娜神庙,奥运会遗址,很多公寓上写着建造的年代。一二百年古朴、精致的建筑随处可见。希腊吸引游人的除了古迹之外,还有就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岛。蔚蓝色天空下碧绿的海水,盛开的鲜花、高大的树木,让人们享受着都市生活以外的宁静与安逸。在希腊的中国朋友说,希腊没有环境问题。这里的水没有污染,这里的空气非常新鲜。

  希腊人能一杯咖啡喝一天,当然离不开这些财富。是这些财富让他们有可能享受悠闲。而对这些能让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资本,希腊人知道,守住老祖宗给的,留住大自然的赐予,别让它们被毁坏了是前提。所以在那里很少见到轰轰烈烈的建设工地。古迹旁却一直立着架子在精心地维护中。大自然也被保护维持着原有的风貌。

  2004年奥运会之前,希腊每年要接待的境外游客是1300万,而希腊全国的人口只有1000万。2004年奥运会之后,每年到希腊的游客就更多了

  不久前,走在希腊的街上,感受着希腊人的生活。我在想,中国和希腊一样都是文明古国,有文化、有历史、有传统。游人在我们这里可以看紫禁城、长城、寺庙、大江、大河,大山。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前五个国家中,就有我们中国。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向世界展示的东西。可是今天,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有多少,我们算过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剩下多少是原汁原味,我们想过吗?

  在一次环境记者沙龙上,欧盟一个负责宣传教育的项目官员向中国的记者描绘着他印象中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是民族意识强、尊重平等与平衡、宗教中有对自然的敬畏,有神山圣湖之称。另一方面,全民都有极强的挣钱意识,什么东西都吃,浪费。

  在环境记者沙龙上,一位美国科学家说,现在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恐惧着全球气候变暖,而科学家们却发现北京不但没有变暖,甚至温度还有所下降。研究得出的原因是,空气中的粉尘阻挡了太阳的直接照射。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怒江修电站的理由之一是因为那里太穷了,不能再让水白白地流走。而当地的原住民却在天天唱歌,跳舞,喝酒。我问过他们会唱多少歌,他们说树上的叶子有多少,就会唱多少。我问他们会跳多少舞,他们说江边的沙子有多少就会跳多少。

  希腊人没有我们那么强的挣钱意识,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是他们不够勤劳。他们也没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在他们看来,守住前辈留下的享受就够了,关键是要让这些遗产更长久地留下去,留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知足并感恩大自然的赐予,在乎与珍惜这些财富,就能过上一杯咖啡喝一天的生活。

水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河流。天空只有一个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地球上的各种物质用了46亿年的时间才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希腊人尊重历史,也尊重自然。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这一美德延续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生态文明。在我看来,生态文明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人类要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财富中包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将这些文明传承下去。采取的方式当然可以不同,是守着遗产一杯咖啡喝一天;还是勤劳致富。

15、“虎照门”喧嚣的警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2月04日 田雄

http://env.people.com.cn/GB/6610510.html

  2007年岁末,动物世界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华南虎了,在公众的行动和思维的推动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华南虎真假”之争在这样一个干燥的暖冬尽其所能地喧嚣,当事人、当局者、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摄影者、普通网民……甚至生产年画的厂老板齐上阵,从最早的有无华南虎之争,到后来的华南虎真假之辩,再到如今一波三折仍没个所以的老虎照到底出自谁手的调查……动物的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动静,当年的“虐猫”事件与之相比,也是相形见绌。

  争论本与我无关,只管作为“林家”的旁观者看看热闹就行,但近两个月来,这样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的“虎门”喧嚣,让我总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能说什么。撇开对华南虎争论的探究,我想吵闹未必不是件好事,只要别吵得我们人类的朋友——各类动物们睡不着觉,别吵得万物生灵们越来越少,那么就尽情地吵,尽情地炒吧!

  “林家”的事关乎生态,生态关乎自然,自然关乎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责首先就要关注,对华南虎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环境的关注。野生华南虎“绝迹”了,是因为它生存的环境破坏了,这又归结为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使华南虎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又反映出对野生动物家园保护不力导致大量野生种群消亡,还说明一些为非作歹之人为了发动物财不惜给可爱的动物们施行枪林弹雨……惊恐不安的华南虎之类的野生动物们对人类充满了失望和敌意。打不过就躲,大量的野生动物四处逃遁,逃向正在遭遇乱砍滥伐森山老林——这最后的家园。即使是这样,也逃不脱消亡的厄运。生态的破坏,生物链自然就破坏了,一向遵照自然法则生存的野生动物们一旦生物链条给破坏了,无疑等于把它们逼上绝路!即使在大雪封山的时候破天荒地发现有华南虎的踪迹,那也是在把异常凶猛但又无法和人类抗衡的华南虎逼上梁山!这样,人类的吵吵闹闹终于还是打扰了华南虎以及如华南虎一般的野生动物们。这样,可怜的动物们只得在打盹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因为担心同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猎手用枪瞄准自己。

  “林家”的六大工程这些年来可谓成绩斐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正在一年一年地有条不紊地建设,并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但是,形势并不乐观。我曾走访过一些比较僻远的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条件之差难以想象。保护区尚且如此,那些不是保护区但又亟需保护的自然生态也就可想而知了。野生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来自人类的危险也就随时发生。

  围绕华南虎可能还要喧嚣一阵子,但如果借助这样一次事件的喧嚣,让各方人士都来思考思考如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如何给它们营造一个能够睡得安稳的生态环境,如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虎照门”喧嚣再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