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十一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瞭望新闻周刊: 中国环保进入“预警时代”
2、新华社: 环保“十一五”规划新增气候变化内容
3、新华网: 解读:国家环保规划确定113个城市为环保重点城市
4、新华网: 人类发展报告:近期生态灾难将集中发展中国家
5、新华社: “硬约束”指标为节能减排“保驾护航”
地方信息:
6、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四川:污水排锦江 染黑半江水
7、北京日报: 京首建地表水质监测系统 24小时自动监测水质
8、中国水网: 云南省投入1.9亿元展开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9、南方日报: 深圳: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纳入法律监管
重大水事:
10、联合早报: 重庆清漂11.5万吨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
11、新华网: 三峡工程26台机组发电每年可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12、人民网—《人民日报》: 热点解读:我们拥有怎样的三峡工程
深度报道:
13、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阿海水电站,一次公众参与的尝试
14、南方都市报《中国水危机》系列报道之三:化工厂"制造"沱江成四川污染最严重河流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节能减排,“包袱”怎样变财富
1、中国环保进入“预警时代”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7-11-28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47641196234809_1.shtml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水资源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发与并发趋势。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中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土壤、大气环境亦不容乐观。
由于担心北京空气质量影响健康,一些国家甚至建议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要提前到京,而有的国家和组织要求部分奥运项目异地举行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我国的沙化及强沙化趋势土地面积达45.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上世纪末的三大环境突变灾难(1996年黄河断流266天、1998年全国洪水泛滥、2000年全国沙尘暴频发)、2005年末的松花江污染和今年江苏无锡的太湖蓝藻暴发导致的水荒事件,不仅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产生一波又一波恐慌,也使国际社会针对我国的环境责难加剧。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环境保护到了极其严峻的时刻,已经临界进入预警时代。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800多亿元,占GDP的10%左右;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世界银行中国污染报告称,中国每年约有75万人由于空气污染而早亡。
这些数据和征兆说明,中国将迎来环境灾难高发期。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非常的、坚决的措施,若干年内我国将面临环境灾难,其规模、频度、严重性将史无前例,将非常严重地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一些国际观察家也警告说,环保问题将是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进入预警时代的中国环保需要上、中、下完全贯通的大动作,不可懈怠。可以说,预警对象选择、全新的预警方法研究和创新的预警模型建立,需要上至中央决策,中至环境管理、行政保障、财政支持,下至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具体实施。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我们能够对确定的中国环保高危城市、河流等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得当措施,确保其不出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将是中国的大幸。
然而,最近《瞭望》新闻周刊的环保专题调研小分队赴多个省市采访时看到,一些地方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环保举措仍是说得多,做得少。记者所见所闻,更多的感触是痛心和忧心,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断然措施,我们的环境问题将带来难以逆转的灾难。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刘书云)
2、环保“十一五”规划新增气候变化内容
来源:新华社2007年11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86092.html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新增了气候变化的内容,成为关注的一个新领域。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规划指出,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规划还提出,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高森林资源覆盖率,增加碳汇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与统计分析。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规划增加气候变化的内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待全球环境保护,彰显了我国一个负责任国家、负责任政府的国际形象。(记者 顾瑞珍)
3、解读:国家环保规划确定113个城市为环保重点城市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294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顾瑞珍)国务院近日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113个城市为环保重点城市。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将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努力改善城市和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据了解,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还包括:太原、昆明、呼和浩特、贵阳等27个省会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邯郸、长治、临汾、阳泉、大同、包头、赤峰、温州、珠海、延安、克拉玛依等77个其他城市。
规划提出,今后将统筹规划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有条件的城市要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以及灰霾天气的研究,逐步开展对臭氧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等指标的监测,建立光化学烟雾污染预警系统。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并对加强噪声污染控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目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要建立规划的执行、调度机制,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调整制度,推动规划又好又快地实施。
4、人类发展报告:近期生态灾难将集中发展中国家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87471.html
11月28日上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举办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阐述了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报告指出,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全球平均平均气温升高,近期将会发生的生态灾难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并不对这一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
《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潜在影响可能被严重的低估了。如不采取及时的措施,气候变化将导致人类发展上的倒退,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来的努力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付之东流。
《报告》指出,在今后五六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将有三亿六千万人成为气候变化难民。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加剧已经非常严重的用水危机,由于冰川的融化和降水规律的改变,到2080年面临饮水困难的人口可能新增18亿。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水温的升高,将带来海水侵蚀和热带风暴,这些灾害将造成居住在沿海和地势低洼地区3亿3千万人口流离失所。一旦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地球上20%-30%的物种面临加速灭绝的危险。气候变化同时会令人们面临更多健康方面的威胁,其中一个例子是,疟疾病毒的扩展,世界上将有4亿人面临疟疾疾病的威胁。
《报告》说,气候引起的生态灾难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受到最大的威胁。令人难过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并不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但他们却是要付出最高代价的人。
《报告》同时指出,《人类发展报告》不是带给人绝望的情绪,而是号召人们行动,尤其是号召发达国家行动。不能把世界上最穷的人的生命与地球的未来作为赌注。
《报告》说,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把全球气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现在要做到这一点,发达国家必须在2050年以前至少降低80%的排放量。这是可能做到的。
《报告》明确了,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以前升高2摄氏度,这将是一个警戒线。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以前升高了0.7摄氏度。根据我们的计算,要想把气温升高2摄氏度的可能性控制在50%以内,人类每年只能向大气排放145亿吨的二氧化碳,但我们目前的排放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政府必须团结一致到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50%。
《报告》指出,虽然,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是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占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即使在今天,发达国家排放量仍然占到45%,虽然他们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等到人均排放量水平和发达国家一样才开始采取措施。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美国、加拿大公民拥有同样的排放量,那么将需要9个地球的大气才能避免危险气候变化的发生。如果我们按照澳大利亚的排放水平,需要7个地球,如果全世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需要6个地球。
所以,在强调人类团结的同时,《报告》认为,全球应该以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为准绳,积极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发达国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250亿到5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低碳技术的转让。 在2015年前,发达国家每年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860亿美元的自主,帮助他们修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加强他们的能力建设。(任晶惠)
5、“硬约束”指标为节能减排“保驾护航”
来源:新华社2007年11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84956.html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韩洁 王宇)2007年,中国节能减排行动正在向纵深推进。英国一家媒体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中国的这场行动。
从去年起,各地钢铁、电力等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并置于政府重点监管之下,而自政府机关到每个百姓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开始,认真履行“节能义务”。
国务院近日还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按照部署,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十一五”规划已为节能减排工作确立了“硬约束”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在“硬约束”指标的背后,彰显中国这个曾经为高速经济增长付出沉重环境和资源代价的国家的坚定决心:用更科学的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恢复碧水蓝天的美丽家园。
沉重代价逼出节能减排“硬指标”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殊为不易。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代价,而经济发展方式尚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根本转变。
从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5%,但能源消耗、钢材和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15%、30%和54%;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8至9倍。
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国家环保总局去年发布的首个《中国生态保护》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已经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森林过度采伐、天然草原退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耕地自然生态遭农药破坏、海域污染、城市水源短缺、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依然威胁中国的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近30年里集中爆发。而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关注的头号问题,中国在承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转移排放”困扰的同时,减排压力倍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受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约束,毅然根据国际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制定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节能减排“突围”掀起全民行动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大型能耗国有企业签订责任状,到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政策,再到包含45项具体措施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近两年来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深。
“2007年是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组合出台的关键之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了23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26日举行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上说。他指出,国家正在完善财政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各地也在加大投入以确保节能减排的资金来源。
实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张少春透露,今年我国共对700个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奖励,如果完成可实现节能3000多万吨标准煤。此外,国家还在加快推进包括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在内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另一方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也在加大。一方面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据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投资增速总体有所回落,其中粗钢、水泥、电石、铁合金等高能耗产品产量增幅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此外,今年我国还将力争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3500万吨,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节能行动中,政府也担当着样板的作用。今年以来,各地政府机关都在掀起“绿色办公”行动,从少用一次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等小事做起。这是我国开展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内容。
“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难度,但是今年以来的措施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节能减排论坛上说。
行动的效果正在显现:继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33%,实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也首次双双下降,出现“拐点”。
形势依然严峻 未来任重道远
虽然近两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当前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我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这无疑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说。
他警告说,目前仍有部分地区把发展GDP当作硬指标,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局面,将有可能阻碍“十一五”规划中能耗和污染物总量两个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此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之举——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均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格局仍未改变,经济发展由偏快转向过热风险犹存,势必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尽管形势严峻,实现难度很大,中国并没有改变“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将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要依据,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此举被视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解振华说,当前节能减排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今后一段时期不仅会有多项密集政策措施出台,在资金上中央财政也会持续加大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此外,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保障也在完善。目前我国正在抓紧出台的循环经济法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并规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此外,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将于明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为我国今后适应节能减排的需求,推进全社会节能指明了方向。
随着节能减排进入关键阶段,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和产业调控力度的加大,中国努力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节能减排形势正在出现转机。
6、四川:污水排锦江 染黑半江水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07年1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311
近日,不断有市民打进本报热线反映,在万福桥、百花潭、九眼桥等几段锦江下河口处,不断有污水从中流出,远远望去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黑”的景象。据了解,成都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和污水干管带压运行,是导致污水下河的主要原因。目前,万福桥、百花潭等28个下河口整治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年底前完工,届时还锦江清澈。
报料 污水染黑半个江面
“万福桥上面有个排污口,这段时间天天都在向锦江里排污水,排出的水黑乎乎的,污染了半边河水!”日前,市民冯先生反映,锦江万福桥到五丁桥段中,一个排水口中有大量黑色的污水流到河道,将原本清澈的河水染黑。记者见到,该段锦江靠河道外侧的河水已被染成黑色,与内侧的清水形成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在一个约一米见方的排污口,一股湍急的黑色水流伴着阵阵恶臭排入河中,翻起白色泡沫。在河边散步的李先生反映,百花潭和九眼桥也出现大量污水排锦江的现象。
调查 雨污分流工程所致
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管理一科杨兵科长介绍,万福桥的这个排水口修建历史比较久远,而雨污分流工程还在进行中。同时,因城市发展,城市排污量也大大增加,使得成都北郊污水干管长期处于带压运行状态,多出的污水流入雨水管后排入河道,造成了对河水污染。据了解,除了从排污干管溢流出的污水外,还有部分污水是管线沿途未采取雨污分离住宅或单位排污造成的。
介绍 排污整治年底完工
据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邹懋春处长介绍,成都市河道共有下河口109处,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成都市水务局通过调查得知,其中有28处下河口排污量较大,其日平均排污量达10万吨,针对这28处下河口排污严重的事实,今年初,水务局排水设施管理处开始实施“28个下河口排污整治工程”,万福桥和百花潭两处排污口正是改造的下河口之一。邹懋春处长说:“整治工程正在实施中,预计年底完工,12月31日后就不再会有污水流到锦江污染河水。而九眼桥的排污口整治将计划在明年实施。”
7、京首建地表水质监测系统 24小时自动监测水质
来源:《北京日报》2007年11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87506.html
笔者昨天(27日)从朝阳区政府获悉,该区建成了全市首个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系统每天24小时统一在线监测辖区地表水水质,一旦水质发生变化,监测系统就会记录下变化数据,通过网络将水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传输到环保部门,并定期向市民公布。据介绍,朝阳区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主要采用“抽水式”监测方法,利用水泵将河湖水样抽到采样杯中,经去污、过滤处理后,再逐项对水样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和总磷浓度等指标参数进行测定。“测定之后的数据会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据朝阳区环境信息监控中心负责人介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为分析水质变化规律、寻找污染源以及提高水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对比上报的数据,一般就可以全面掌握河湖地表水水质的优劣。”
截至目前,朝阳区已经在北小河东湖橡胶坝、亮马河雍水闸、清洋河仰山闸和朝阳公园湖建成了4座地表水水质监测子站,每座监测子站设有采样探测头,可以采集一点或多点的水质数据。由于采用了24小时自动控制技术,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4条河湖的水质污染源和污染事件。
另据了解,明年3月底之前,北京市环保局将在朝阳、海淀、房山、顺义、昌平和大兴6个区建成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朝阳区的坝河和高碑店湖各建一个。建成之后,朝阳区的2个市控监测站将与现有的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形成网络,实现水质数据共享,随时监测辖区主要河湖、湖泊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通讯员 华锴 郭隆)
8、云南省投入1.9亿元展开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来源:中国水网 2007-11-28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47241196213093_1.shtml
云南省即将全面展开的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计划投入1.9亿资金。昨日(27日)从省普查办获悉,目前全省已对污染源的摸底调查,初步估计全省约有27万个污染源需要普查。
此次普查的对象是在2007年12月31日前存在的可能产生污染的单位,之后新增的单位不在普查范围内。截至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的污染源普查机构全部成立,59个县(市、区)组建了农业组。
目前,我省已完成了对国控、省控污染源152家企业的监测,全省废水重点监测企业已完成3次监测任务,正开展第4次监测工作;另外,正在进行第一次50家伴生放射性污染源的监测。通过几个月的摸底调查,经初步筛选获得普查对象数量约27.49万家。比预期的12-15万家翻了一番。其中,工业源普查对象约3.5万家,生活源普查对象约6.5万家,农业源普查对象约1.7万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7个污水处理厂、38个垃圾处理场、12个危险废物处理厂、机动车保有量400万辆以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953家。
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中央投入近20亿。据省普查办汇总,此次普查需要中央、省、市、县四级投入1.9亿元。还要在12月31日之前确定普查员和普查辅导员,预计此次普查需要选拔3万普查员。目前,全省污染源普查已进入入户核对阶段,落实普查对象。
云南省对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实施了细化方案。其中,专门增加滇池流域污染源普查。该项工作由昆明市普查办主要负责。
目前,昆明市普查办目前已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培训。正着手开始进行全市污染源的摸底调查。预计,明年3月份将开始进行入户核对。
9、深圳: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纳入法律监管
来源:南方日报2007-11-28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market_supervisor/647611196230617_1.shtml
深圳对事关自主创新、民生安全等问题高度关注,这几日,相应的法规条例经数次修订完善后再次提请审议,其中不乏热点亮点。
(记者/卢先兵)昨日,由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提请审议的《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下称《修改建议稿》),相比以前文稿凸显的一大亮点是,将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纳入条例的调整范围之中。此外,条例还细化和严格了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限定。
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主任盛斌在说明修改情况时称,此次修改在保留原草案调整范围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的安全管理也纳入到条例的调整范围之中。传统的安全管理主要局限于生产经营领域。但是,随着深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生产经营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领域的范围,扩大到公共场所和生态环境方面,如大型展销活动、饮用水污染、海洋污染等。
记者在《修改建议稿》内看到,“生态环境安全管理”被单列为第五章。相关条款中规定,禁止在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的重点保护区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区域建设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生态保护设施和公园以外的其他项目,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污染或破坏景观的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的综合管理,防止水源短缺、水质恶化和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安全。在深圳海域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海域排放国家禁止排放的污染物及其他物质。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或消除污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及其他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不得将生态公益林用地改作商品林或者其他用地。
10、重庆清漂11.5万吨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
来源:联合早报 2007年1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4348
日前重庆市环卫局透露,随着三峡工程156米水位恢复蓄水,重庆市清漂工作结束汛期应急繁忙期,开始日常维护工作,截至目前,重庆市今年已打捞水上垃圾11.5万吨。
据悉,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干流由135米水位时370公里增加到500多公里,江面宽达2.6公里,受风向、江面增宽等影响,漂浮垃圾由原来的洄水区域局部聚集,扩散变为带状漂浮物,其中,清理打捞的漂浮物浮萍、水葫芦等生态垃圾占70%。据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156米完成蓄水的第一年,汛水期先放水后蓄水增大垃圾量,加上暖春和夏季的特大暴雨,清漂工作繁重,目前已达到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的9.2万吨。
该负责人称,经过库区有关区县的努力,及时编制水域应急清漂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配备相应的应急清漂队伍。在汛期来临之时增加人力,增派设备,进行多地点巡逻,多道关卡拦截,确保了库区的水环境安全。
据了解,进入枯水期,清漂队也将密切关注江上情况,发现一起打捞一起。
11、三峡工程26台机组发电每年可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27/content_7155666.htm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27日表示,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要少消耗5000万吨煤炭,向大气少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
汪啸风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截至目前,三峡输变电工程除地下电站送出部分外已基本完工。到今年11月2日,三峡电站累计送出电量已超过2000亿千瓦时,运行安全稳定,安全和质量情况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及质量事故。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汪啸风说,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12、热点解读:我们拥有怎样的三峡工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87002.html
核心提示 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能带来哪些效益?如何保护被三峡水库淹没的珍稀动植物?三峡地区总体水质如何?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三峡工程有无关联?三峡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吗?权威人士为您一一作答。
11月2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解读三峡工程
高效的三峡工程――
今年预计发电637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全年用电量
2007年是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的第一年,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2007年汛期,三峡水库按144米汛限水位运行,拥有68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今年7月30日、31日,三峡工程通过调度两度消减洪峰,使沙市站水位始终未过警戒水位,切实减轻了下游荆江河段的防汛压力。同时,三峡水库此次最高调洪水位仅146.07米,避免了对库区的影响。水库防洪调度兼顾了下游防洪和上游库区的需要。
据介绍,自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以来,截至今年11月,三峡电站已有19台机组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133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今年三峡电厂计划发电637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用电量。
三峡水库蓄水和双线五级船闸通航,极大地改善了川江航运条件,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日益显现。2006年通过三峡船闸的货物超过5000万吨,远远超过蓄水前最高货运量1800万吨。
今年1至11月,通过三峡船闸的货物4100万吨、旅客78万人次,预计全年货运量将再突破5000万吨。
环保的三峡工程――
与同样装机容量的火电机组比,每年少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
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因为它提供的是清洁的能源。而且,按照与火电的对比分析,如果建设同样装机容量的火电机组,每年要多消耗5000万吨煤炭,要向大气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
据介绍,目前长江干流的水体可以说是我国的大江大河中最好的,水质以优于Ⅲ类为主。在部分支流出现短期的富营养和水华现象,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预警等级标准。三峡工程地区目前总体水质属于可饮用水的范围。
为了改善库区的环境容量,三峡库区外迁移民19万人,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在控制污染源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截至目前,国家下拨了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元,在库区建了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
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仅珍稀特有和经济鱼类,放流就达2亿多条。在被淹没掉的地方,那些珍稀特有的水生、陆生的动植物,全都被保护起来了。
在谈及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时,汪啸风说,首先将进一步落实《三峡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和《三峡库区水域功能规划》,同时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库岸治理、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对水陆两栖植物的培育和实验,完善三峡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安全的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绝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一直为各方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表示,“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据了解,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运行方式:每年汛前将坝前水位控制在145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库容防洪,除遇特大洪水水位抬高外,整个汛期维持在145米水位运行,以排泄泥沙,减少库尾段泥沙淤积;汛末含沙量小时,将坝前水位逐步抬高至175米正常蓄水位。
三峡工程蓄水后,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根据不同水位进行观测,发现入库泥沙量只有2亿吨,不足当初估计的40%,排沙比也超过原来预测的数字。库区泥沙淤积情况、淤积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中。
潘家铮认为,尽管目前蓄水没有达到最后水位,运营时间也比较短,但可以预计,当三峡水库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达到冲淤平衡时,其有效库容的绝大部分能够保留下来。
三峡水库是否会导致库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李永安回应说,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范围不超过10公里,对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摄氏度。
拿今年重庆发生的大暴雨来说,根据卫星云图的监测,这场暴雨是在上万米高空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只有185米的三峡大坝无法对其产生影响。
关于库区地质灾害以及水库会否诱发地震的问题,汪啸风说,三峡地区在建坝蓄水前就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水库蓄水和库水位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
据介绍,目前国家已投入120多亿元,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水库蓄水后干流从未发生大的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尚未发现明显的诱发地震现象。库区监测到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与建坝之前比无明显异常,没有影响到大坝安全。(记者 朱 隽)
13、阿海水电站,一次公众参与的尝试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2007-11-28 陈宏伟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53869&cid=131
“走过北京老城墙残存的一段,念及今天对金沙江的所作所为,感觉20年后也许同样是追悔莫及。至少今天大家说出来了,尽人事,听天命吧!”2007年11月14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一份意见书
此前一天,马军将《关于〈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定稿,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阿海水电站项目建设单位——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由马军牵头,历时半个月收集、归纳、整理完成的这份意见书,综合了生物、水资源、地质等多方面专家关于阿海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18名关注环保的各界人士在意见书上签了名。
“这是我见到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对一个建设项目方案的最全面的意见。作为一名普通公务人员,我对你们的环境责任意识表示尊重。”国家环保总局某具有相当级别的官员在回复马军的电子邮件中说。
11月23日,相关建设及环评单位联系人、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罗军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强继红,分别通过电话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对专家及NGO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对这份意见书的内容“非常重视”,会尽快研究并给予答复。
意见书倡导者和签名人之一、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对本报记者说,这意味着双方在法律框架内铺设了理性、通畅的沟通渠道,可以视为大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标志性尝试,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施行以来,大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规范程度和推进深度是否以阿海为最?记者经过向专家、环保人士及政府官员多方求证,无法通过其他案例得出否定答案。
一组大工程
阿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与宁蒗县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是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一库八级”的第四级。
《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编制于1999年,2002年通过原国家计委审查。“一库八级”是该规划报告的核心,所涉水电项目沿江流自上而下分别是龙盘(上虎跳峡)、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称,阿海水电站总库容8.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15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
就库容及装机容量而言,阿海水电站在“一库八级”中地位普通。但因为属于“一库八级”规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中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3年)显示,长江全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平均功率27781万千瓦,年发电量24336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量的40%。其中经济可开发量228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498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量的60%。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其中金沙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599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6.7%,是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一场拉锯战
虎跳峡水利枢纽工程前后,或明或暗,反对方与建设方的“拉锯战”一直在进行。
反对工程匆忙上马者的理由主要是:“一库八级”的龙头电站虎跳峡大坝建成后,回水将淹没具有重要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长江第一湾”;工程涉及移民数量众多,社会矛盾复杂;“三江并流”地区地质条件脆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修坝将带来无法预计的“毁灭性损失”。
有两件事对建设方有利:一是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该决定规定,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二是2005年12月16日,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第一件事令项目上马更容易过政府审批关,第二件事从体制和舆论方面坚定了建设方的信心。
作为反方阵营中最坚定的群体,受电站建设直接影响的当地居民,一方面对政府决策抱以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坚守利益的心理底线,必要时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反对。本报记者2006年11月底在虎跳峡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当年春天,该地区曾因为水电站问题发生过群体事件。
但凭借已通过审查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和投资体制改革后开发企业获得的更多自主权,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总体上没有止步。早在2003年8月,属“一库八级”项目之一的金安桥水电站高调开始建设,2005年11月实现截流。
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罗军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一库八级”各项目进展情况为:金安桥项目在建;阿海和鲁地拉项目进入前期建设阶段;因争议较大,虎跳峡项目正在考虑坝址比选;龙开口、观音岩项目已通过预可研,正向纵深推进;因梨园与阿海项目可分可合,暂考虑单独规划,也已通过预可研;两家人与虎跳峡项目实为一体,进度取决于虎跳峡。
罗军承认,到目前为止,金沙江中游流域环境评价(规划环境评价)尚未出笼,包括金安桥在内的所有项目均未得到中央政府核准。“金安桥项目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得到核准。”
建设方在博弈中占有主动,反对方则坚守“程序合法”和“程序公正”底线。“我们不反对建坝,反对的是不按科学规律和法定程序盲目建设。”汪永晨多次在公开场合如此表示。
一次新尝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为反对方提供了法律武器。
“也为我们与专家、公众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强继红说。
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应进行三次公示和征求意见:一是建设初期公示有关项目信息;二是环评报告完成后公示报告简本;三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环评报告后公示受理情况。
有据可查的“一库八级”各项目公示情况是:鲁地拉于2006年底进行了一次网上公示;阿海分别于2007年4月和10月底进行了第一、第二次网上公示。
尽管阿海项目第一次公示的时间晚于鲁地拉项目,但其公示环评报告更具实质意义。
在阿海项目环评公示前夕,2007年9月12日,云南省首次公布《滇中调水工程建设规划》,认为滇中调水最优方案是从丽江龙盘(上虎跳峡)水电站引金沙江水入滇。此方案在NGO中反响很大。
“我们当时计划就此起草公开信,呼吁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程序进行。”马军对本报记者说,“但随后的阿海环评报告公示,令我们感到欣慰,也转变了工作方向。我们愿意在框架内积极履行公民职责。”
这份经过细致、复杂的工作而形成的意见书,概括了参与专家对环评报告(简本)及工程本身的意见和建议(见本版相关报道)。
11月26日,本报记者看到强继红代表两家单位对该意见书的回复。回复没有直接回应意见书中所提问题,而介绍了阿海项目公众参与工作开展情况。
强继红说,阿海水电站环评大纲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评估;环评报告编制过程中,邀请了各方专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进行。目前报告书编制工作尚未结束,许多内容还将根据专家和公众意见,随着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深化而不断完善。
“打了个太极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就此回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面对这几乎不具备任何约束性的规定,马军说,“我们会坚持下去,走一步算一步!”
14、南方都市报《中国水危机》系列报道之三:化工厂"制造"沱江成四川污染最严重河流
来源: 南都深度2007-11-07
http://news.163.com/07/1107/10/3SMIQBHL00011SM9.html
沱江,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条因为严重污染事故而受到关注的河流,从2004年那次波及数百万人、延时数周的停水事件开始,中国转入了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时代。历史仍在重演,沱江之上,彭州正在筹建的80万吨乙烯和千万吨炼油工程,可能带来新的灾难。
四川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沱江“劣五类”之困
沿岸分布的化工厂使这条长江的重要支流生态一度濒临崩溃
在运水车前拥挤等水的居民。2004年2月下旬,四川化工集团直接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2000余吨入沱江,从3月初起影响百万人停水近4周。(资料图片)
沱江支流釜溪河上的鸿鹤化工厂,排污完全依靠门口那条孱弱的釜溪河。
沱江,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流经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四川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它也是中国第一条因为严重污染事故而受到关注的河流,从2004年那次波及数百万人、延时数周的停水事件开始,中国转入了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时代。而从2004年起,从污染的不计成本,到一种对平衡的脆弱企及,沱江走过了一个拐点。
2007年8月中旬,记者从毗河而下,沿沱江,从干流走到支流,走访成都青白江区、简阳、内江、富顺、自贡几地。调查发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布局,对这条江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沱江两岸城市,工业大多沿江分布,在那些深藏的支流,在还没有地表水标准、没有环境意识的年代里,出现了一个工厂就能严重污染一条江河的布局设计,比如川化之于毗河,再如鸿鹤化工之于釜溪河。
而今天,历史仍在重演,沱江之上,彭州正在筹建的80万吨乙烯和千万吨炼油工程,可能会给这条长江的重要支流带来新的灾难。
污水养鱼的赌博
一股米汤一样的白水,从上游席卷而下,几千个网箱里,没剩下一条活鱼
在2007年最大的一场赌博里,老曾输得很惨。
8月20日,沱江最大支流釜溪河。老曾,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一个普通农民,住在釜溪河边,家里四口人,不足一亩地,只好在河里养了20箱网箱鱼。老曾的隔壁、他的隔壁的隔壁,都在做这个营生,在沿滩区,有2000多个这样的网箱。
2004年,老曾从新疆打工回来,就做上了这个生意。釜溪河常死鱼,老曾不是不知道,但他还是决心冒这个险。刚开始,他不敢多投入,直到2006年,看钱赚得多,他才把前两年卖鱼赚的钱都投进去,等待着2007年的收获。
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今年6月19日,一股米汤一样的白水,从上游席卷而下,从沿滩区到下游数十公里的富顺县邓关镇,几千个网箱里,没有剩下一条活鱼。
三年的辛苦都白搭啦,老曾捶胸顿足,“还要给娃儿交学费呢”。他并非忽视了污水养鱼的风险,在釜溪河,养鱼本来就是一种赌博,损失已包含在这场赌博之中。
没有人统计沿河网箱鱼的损失,从沿滩到邓关,农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因为按照沿滩区在此之前挨家挨户发布的责令整改通知,盐滩网箱养殖,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属于非法养殖。
釜溪河水是劣五类,不能养鱼。沿滩区环保局副局长许元和曾无数次耐心向渔户们解释,养鱼污染环境,养出来的鱼也不卫生,水务局不予批准,所以釜溪河养鱼属于违反渔业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而且,许元和说,根据环保监测,死鱼当天,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所以,农民指称的上游8公里以上,鸿鹤化工污染导致死鱼,没有事实依据。
知难而退,釜溪河渔民作出了他们认为最理性的一个选择,不索赔,但继续在釜溪河上养鱼。而当地政府也作出了唯一的选择,不强令拆除,但反对。
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与污染赌博,这早已成为老曾他们的正常生活。
一个厂让一条河沦为了劣五类
即使是丰水期,也很难想象这条小溪流能容纳满地污水、厂区周围尘埃扑鼻的鸿鹤化工
在这一场场赌博的背后,是一个严酷的事实背景。早在1992年,釜溪河就是一条劣五类河流,它流经四川最重要的化工基地之一―――自贡。然而,就是这条在8月丰水期都只有6吨/秒流量,比一条农业灌溉渠大不了多少的河流,装载了一个千年盐都的工业理想。鸿鹤化工、张家坝化工、炭黑厂、东方锅炉厂,这些三线建设期间就搬来釜溪河沿岸的工厂,是自贡的经济支柱。
早在公元前,自贡就开始了井盐开采,近代,井盐成为氯解化工的重要原料,1958年,原为自贡化学工业局下属单位的鸿鹤化工厂成立。
今天,这个庞然大物仍然匍匐在釜溪河一侧,巨大排污口则暴露于河滩之上,相形之下,釜溪河只是一条孱弱的小溪流。
一面是运转不停的机器,一面是在枯水季节几乎静止的水流。即使是记者到达的8月丰水期,也很难想象这条小溪流能容纳满地污水、厂区周围尘埃扑鼻的鸿鹤化工。
“事实上这个厂排放已经基本达标”,自贡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长高裕君说,鸿鹤化工过去几年,已经把氨氮从每年3000吨减排到几百吨。
但釜溪河最大的问题在于缺水,高介绍说,今年四川冬春连旱,是罕见的大枯年景,在自贡市区饮用水源之一的双溪水库,抽水机已经抽到了死水位下400米。连人吃的水都没有,更谈不上任何环境容量。
统计表明,釜溪河年均径流量为5.88亿立方米,以鸿鹤化工每年排几百吨氨氮计算,这个工厂将给这条内陆河流贡献大约10mg/L的氨氮浓度,也就是说单是这一间工厂,就使釜溪河超出了2mg/L的国家V类地表水标准5倍,沦为了劣五类。
即使达标排放,一条支流也不能承载一个工厂,这是一目了然的。
污染越来越重,水却越来越少
几年前,沱江干支流均是“劣五类”。这条孕育了巴蜀文化的河流,在现代却成为了四川盆地城市群的下水道
釜溪河的困境正如同整个沱江的缩影。
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78年,从“一五”“二五”到“三线建设”,国内投资在计划经济年代,经历了一次明显的西移过程。比如青白江的川化集团,即是1956年的四川化肥厂,是“一五”期间扶助西部农业生产的重点项目。其间,四川兴起了大量专业的工人镇,比如青白江区,即是专门为了川化设立的。
而这些老型国企,到了近20年,大多成为当地的支柱性行业。比如德阳的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自贡的东方锅炉厂这“三东”,被称为西部能源的支柱。
在沱江汇入长江处的泸州市,因富裕的天然气矿,培养出泸天化工。富顺的晨光化工、仁寿的东方红纸厂、泸州老窖……沱江沿岸在古代是著名的棉糖产区,在现代形成了西部最庞大的工业群落之一,流域境内共有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5座大型城市,大、中型工厂多达千余座,是四川省工业最集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河流。
然而沱江同时也是四川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几年前,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均是“劣五类”水质。若认真追算它的被污染,并非从2004年那次被称为“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百万人停水4周开始,而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就逐年加深。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它的被污染达到了巅峰,黑褐色的江水,滔滔不绝,没有人去碰这江水。这条孕育了巴蜀文化的河流,在现代却成为了四川盆地城市群的下水道。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未达标就排放的工业废水,源源不断下排,从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管进入下水道,再进入另一个城市的自来水厂,然后再转入一个下水道。如此循环反复,脆弱地支撑着这个发展迅速流域的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仍然有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建成,比如简阳和富顺,而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极其有限,比如据自贡环保局介绍,这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能收纳8万吨污水,但超负荷运行也只能处理6万吨。
而它的上游来水,却从十年前开始,逐年偏枯。记者从简阳和内江两市环保局了解到,沱江来水,比十年前减少非常明显。除了1998年和2002年涨洪水的特殊情况外,近十年几乎没有汛期,即使是丰水期,流量也不到原来的一半。
如果和四川的另一条重要支流岷江比较,就可以看出沱江来水的先天和后天不足。岷江有雪山融水作为相对稳定的水源,而沱江来水仅依靠几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既少,且严重分布不均。简阳市水利局介绍,下一场大雨就可能占了整年流量的70%-80%,而枯水期沱江江面严重萎缩,甚至接近断流。同时,沿岸城市的发展,又急需不断从江中调水。以简阳鸡公山提灌站为例,据当地水利局介绍,枯水季节,一个大型提灌站每秒钟就要从沱江调水30吨。而沿岸的引水灌溉渠道,更是不计其数。
污染越来越重,而来水量却越来越少,沱江环境极度危险,终于在2004年春天一触即发。
1 2
15、节能减排,“包袱”怎样变财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8日百 合
http://env.people.com.cn/GB/6584750.html
近日,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出台可谓紧锣密鼓:国务院批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节能不达标,将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减排不过关,将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接着财政部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投入23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正在抓紧制定中。
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并重,政策“组合拳”的力度前所未有。有人将之形象地称之为“胡萝卜加大棒”:节能减排搞不好后果很严重,领导干部没退路,经济发展没出路;节能减排搞好了“甜头”一大堆:财政奖励,贷款优先,税收优惠,经济发展的后劲会更足。
平心而论,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并非不重视,各种措施、规定也出台了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一位主抓工业的市级领导倒出了苦衷:节能减排不是喊口号,得真金白银地投入。节能,要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减排,要对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哪一样缺了钱都不行。而淘汰落后产能,地方还会减少税收。这种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事情,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个沉重的“包袱”。
的确,节能减排如果只是一个被动的治理过程,那肯定会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但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思路,节能减排就不但不是“包袱”,还可能成为财富。在内蒙古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几大生产项目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发电厂“吃掉”了煤矿的副产品煤矸石,水泥厂“吃掉”了发电厂的粉煤灰和PVC生产的工业废渣,水经过处理可以重复使用。循环一圈下来,“废”都变成宝,减排减到“零”。企业不但没有增加负担,还节省了项目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享受了税收优惠……一位老化工专家说得好:资源和污染是相对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排放出去就是污染;如果加以巧妙利用,常人眼中的废弃污染物也能变成宝贵资源。
看来,节能减排不能光停留在治理的层面,还需要改变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比如,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等。这样,节能减排就不再是“包袱”,而是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财富。只有“包袱”变为财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能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化为动力,由“要我减排”变成“我要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