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1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总局局长首次回应淮河“十年治污无效”报道
2、中国新闻网: 环保总局:全国水污染情况普遍 治理状况仍滞后
3、青年参考: 中国四年来首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4、新华网: 我国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5、新华网: 温家宝说中国发展和环境治理已经到了“拐点”
6、新华网: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首次发布
7、新华网: 淮河流域4省探索建立跨省联合防治污染机制
地方信息:
8、河北日报: 河北省区域限批在全国率先走向制度化
9、新华网: 贵阳市设立环境保护法庭“问罪”水污染责任人
重大水事:
10、重庆日报:三峡库区水环境管理将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经验
11、《人民日报》:南水北调东线首个截污导流工程开工
人与自然:
12、法制日报: 嘴鸥生存现状堪忧 专家建议完善保护法规
深度报道:
13、新华网: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敦煌会不会再演楼兰悲剧?
环境时评:
14、新华网: “生态文明”向中国发展提出新要求
15、新京报: 张纪中“痛改前非”说明了什么
1、环保总局局长首次回应淮河“十年治污无效”报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11-21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43941195616958_1.shtml
针对有关淮河“十年治污无效”传言,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首次作出回应。他表示,十年治淮,河水水质已明显变好。
“我们治理淮河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周生贤说,十年治淮绝不是不见效果,而是变化明显;淮河也绝不是治不好,只有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淮河水一定会变清。
2004年以来,不断有中外媒体宣称:淮河十年治污无效,水质“回到原点”,质疑十年淮河治污取得的成效。
2004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指出,10年淮河水污染治理投入193亿元(其中“九五”投入110亿元,“十五”投入83亿元),淮河治污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11月12日至14日,周生贤对河南省境内的贾鲁河、沙河、颍河等淮河支流的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研。
周生贤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污染问题是一定时期的积累,解决污染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的变化,只是治理淮河的一个良好开端,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要恢复淮河往日的容颜,就要举全社会之力,使淮河真正得到休养生息。”
在14日召开的全国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周生贤表示,当前,我国水污染相当普遍,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水环境安全存在隐患,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生态遭到破坏,大江大河已经不堪重负。
环保总局将继续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治污力度。落实跨界水质目标责任制,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章轲)
2、环保总局:全国水污染情况普遍 治理状况仍滞后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11-20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43611195547624_1.shtml
11月20日电 “目前水污染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水污染的治理状况还仍然滞后,水环境安全还存在隐患,水资源利用比较低,某些地区水生态也遭到破坏,大江大河已经不堪重负”,今天下午,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在中国政府网访谈时发表上述讲话。
李新民强调,在中国有些地区其实水量并不缺乏,但是水质恶化导致这个地区饮用水供应困难,这种情况也是有的。目前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增长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李新民指出,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这些企业,尽管这几年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应该说取得很大成效,但是确实从某些统计数字来看并没有降。同时,高污染、高排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没有形成稳定下降的趋势。比如上半年主要污染物实际上是双下降,出现了拐点,但是离真正达到削减10%这样一个最终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表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3、中国四年来首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来源:青年参考2007年11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1/133914357162.shtml
4年来,中国首次成功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政府推动强制实行电厂污染控制的举措正在生效。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致因。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表示,2007年头9个月,尽管发电量迅速增长,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81%。
对于韩国和日本等深切担忧中国成为“酸雨之源”的地区邻国而言,这种改善是个好消息。酸雨会导致森林退化、农作物减产、湖泊污染以及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
环境专家认为,在二氧化硫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表明,让电厂(其中的大多数使用国产的高硫煤发电)安装并使用脱硫设备的强制性措施正在生效。许多发电厂一直不愿承担二氧化硫减排方面的费用,有时甚至在被迫安装了脱硫设备后也不使用。
一位协同环保总局工作的专家表示:“许多地方已经安装了脱硫设备,同时,在脱硫设备使用状况在线监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极大提高了减排效果。”
2002~2006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升幅曾超过30%,目前的下降意味着,如果政府有足够意愿,就能改善某些环保目标的落实情况。
不过,环保总局同时表示,实现2006~2010年包括二氧化硫在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的目标不容乐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4、我国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1/032614352101.shtml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顾瑞珍) 国务院办公厅20日转发了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目前,全国有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最近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时说。他强调,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决定将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从原规划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缩短为2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与此同时,相应大幅度增加投资,用于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意见》提出,要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
根据《意见》的要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意见》还要求,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意见》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5、温家宝说中国发展和环境治理已经到了“拐点”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56392.html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19日在这里介绍了中国单位GDP能耗减低、污染物总量排放减低的情况后说,“这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拐点’。过去这些数字都是上升的”。
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提问时说,今年1至9月,中国单位GDP能耗减少了1.8%,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0.28%。
在回答有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提问时,温家宝说,污染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在中国发展很快的阶段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6、《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首次发布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1/110914356632.shtml
近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根据《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2004-2015)》的规定每五年发布一次,本次系首次发布。这也是我国七大流域首个水土保持公报。
《公报》显示,根据2000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3.1万平方公里,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62.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5%,但仍占流域总面积30%。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面积达52.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的嘉陵江、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等重要支流和区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潜在威胁极大。同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还分布有13641处滑坡和3186条泥石流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大量泥沙入江。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屏山区间,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白龙江流域,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区域。
《公报》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 "长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断加快,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经过近20年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流域水土流失趋势发生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观,部分支流的河流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截至2005年,全流域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包括 "长治"工程、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国债"水保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在流域40多个县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源头和丹江口水库水源区两大预防保护工程已完成预防保护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作为全国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山地灾害监控网络,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以来,成功预警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244处,撤离和转移群众3.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开展滑坡、泥石流沟治理试点工程5处。
《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配套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顺利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05年,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共设有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850多个,有专职监督执法人员7000多人。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划分公告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三区。流域相继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地(市、州)、438个县(市、区)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16个地(市、州)获得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地(市、州)的称号。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累计审批水土保持方案8.1万个,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3.5万次,对1.9万起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8000多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同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基本建成,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等重要支流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先后启动,监测覆盖面积达到70余万平方公里,为推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公报》同时也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目前,全流域尚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近1.5 亿亩坡耕地亟待治理,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退化、石漠化的面积仍高达近百万亩。长江上游地区还有3000多条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泥石流沟。中游红壤丘陵区还有数十万个号称"生态溃疡"的崩岗,仍在淤塞江河、水库、塘堰,压埋农田。每年因开发建设等生产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量约1.5亿吨,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公报》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效促进各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重视与支持,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来源:水利部网站
7、淮河流域4省探索建立跨省联合防治污染机制
来源:新华网2007-11-21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44041195623341_1.shtml
记者从安徽省环境保护局获悉,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等淮河流域4省探索建立跨省界联防治污机制,将在流域污染防治上互通情况、互相监督,形成治污工作合力。
目前,安徽省在与相邻各省的交界处共建立了14个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监测上游来水污染情况,初步探索出了上下游水污染联防机制。
据安徽省环境保护局综合技术室副主任王凤介绍,跨省联防机制包括建立自动监测站,实行污染源加密监测,上下游信息及时传递、互通信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还会实行限排,解决跨省河流治污难题。
在安徽省宿州市跨越江苏、安徽两省的交界处,已经建立起了跨省联防污染的水质监测站。宿州市环保局国家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张波介绍说,水质检测站建在两省的交界处,可以根据自动监测站显示的数据来确定上游来水的污染情况,明确污染源责任主体,有助于避免污染源相互推诿问题的发生。
此外,据宿州市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维护区域环境安全、从根本上减少跨界污染的关键在于确立跨省协防联治的治污理念和互访机制。上游环保部门预测或监测发现跨界河流水质发生异常变化,及时向下游发出预报和通报,下游立即启动水污染应急预案,把水体污染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利于河流防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记者白斌)
8、河北省区域限批在全国率先走向制度化
来源:河北日报2007-11-21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43931195616728_1.shtml
区域限批与减排任务挂钩
我省区域限批在全国率先走向制度化
今后,对未按期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地区、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省环保局将实施区域限批。日前,省环保局出台《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试行办法》,专门就省级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的适用范围、决定程序、解除条件和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省的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工作在全国率先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
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环境违法问题严重,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近两年来,我省对多家违法建设、违法排污的企业和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采取了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措施。2006年,省环保局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暂停审批了4个县(市)和2个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今年4月,我省又对2个县实行了“区域限批”政策,在有关企业整改完成验收前,省及所在设区市环保部门暂停该县增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审批,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试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省级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工作的适用范围,使“杀手锏”更为有力。《试行办法》规定,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项目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问题,威胁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连片污染和工业园区集中污染问题,屡查屡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违法排污问题,基层政府出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问题,省级环保部门一律予以挂牌督办。
对于未按期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削减目标的地区,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对下游环境敏感水域、人口密集区已造成严重威胁或影响社会稳定的,对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未按期完成国家确定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项目的地区,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不按法定条件、程序和分级审批权限审批环评文件等八种情况的区域,省级环保部门将实行区域(流域)限批。
《试行办法》还规范了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的具体操作程序。
如企业逾期未完成挂牌督办要求,《试行办法》还规定,省环保局可以取消其年度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的申请资格,停止审批挂牌督办企业新、扩、改建项目的审批,同时向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省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赵根喜表示,该《试行办法》是我省在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流域)限批立法方面所作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该办法的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促进污染物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讯员刘力敏 记者吴艳荣
9、新华网:贵阳市设立环境保护法庭“问罪”水污染责任人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2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847
新华网贵阳11月21日电(记者周之江)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日前挂牌成立。通过将上级法院下达指定管辖决定书统一审理和执行环保案件的做法,是贵阳市处理跨流域污染案件难题的有效尝试。
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成立后,将统一审理和执行涉及其主要饮用水源地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管理、侵权等民事、行政案件及相关案件。对于贵阳市辖区外涉及“两湖一库”的一审案件,将由贵州省高院向其下达指定管辖决定书。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汉宇认为,设立环境保护法庭,通过指定管辖方式,统一司法管辖权,在“两湖一库”饮用水源区域内形成环保案件专属管辖的格局,有利于人民法院排除干扰、独立审判,也有利于统一不同行政区域间审理环境保护案件的司法尺度。这是贵州省在上级法院指导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的一项审判机制改革尝试。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环境保护法庭的设立,“相当于公告社会,污染环境也是犯罪,从而将‘两湖一库’的治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使得跨地域污染及行政人员不作为这两大难题得以解决,不仅仅是要问责,还要问罪”。
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省就将红枫湖、百花湖确定为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之一,为贵阳市100多万人提供饮用水。目前,“两湖”流域内有60多个污染源,年排放各种废水约2.2亿立方米,其中相当一部分上游污染源处于贵阳市行政管辖范围外。
10、三峡库区水环境管理将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经验
来源:重庆日报2007-11-21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43881195615823_1.shtml
(记者 王晓军)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经验可以运用到我市(指重庆市,下同)三峡库区流域的水环境管理中。记者从昨日在我市举行的中日合作水污染总量减排和重要水域水环境管理综合研讨会上获悉,日本对濑户内海的治理经验引起我市有关部门和企业高度关注,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称,三峡库区水环境的管理和治理可借鉴濑户内海的治理经验。
工厂排污引发水俣病
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海湾,全长440公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濑户内海沿岸作为新兴的工业地域,分布了钢铁、化学、汽车、造船、石油和石油化学大型联合企业,濑户内海很快成了这些工业部门的共用下水道,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里,铜、铅、汞等重金属含量高得惊人。
濑户内海污染日甚一日,原来十几年发生一次的赤潮,后来发展到一年爆发几百次,鱼虾绝迹,1/3的海底成了臭泥塘。1956年,濑户内海地区1万多居民食用含高毒性贡污染的海产品,导致痴呆麻痹、精神失常,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着手治理濑户内海污染,颁布相关法令减少对海域的水污染,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搬离濑户内海。经历了30年的治理,濑户内海才恢复成基本清洁的海域。
多种形式治理农村污水
规模小、分布广、治理成本高是目前三峡库区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难点。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关中日合作项目办公室的中日环境专家针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了治理方式。
利用化粪池和沼气池,对生活污水和粪便进行处理有一定效果,发酵后的淤泥可以作为农作物肥料,回收的沼气是最好的燃料,这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适合单个农户。
植物形成的人工湿地处理方式,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关的专家称,这些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已有成熟经验,可以在重庆农村进行推广。
加强库区水环境管理
我市的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的比重日益提高,目前已经与工业、生活污染的比例持平,这三方面的污染直接影响三峡库区的水质状况。
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我市水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
围绕规划的实施,我市加大了水环境保护力度,先后颁布了《重庆市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影响库区水环境的企业进行搬迁,并建成了3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7个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9座城市垃圾处理场和13个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使库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
据介绍,我市还对库区30马力以上的运输船舶安装了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污水储存设施,并对新建船舶安装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并积极推进次级河流的水污染综合整治。
11、《人民日报》:南水北调东线首个截污导流工程开工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809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赵永平)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办公室获悉: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淮安市截污导流工程20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中首个开工的截污导流工程。该工程的开工建设,对于保证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淮安市截污导流工程主要是将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清河区及市开发区直接排入大运河、里运河的污水截流,送至淮安市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清除里运河污染底泥、拆迁里运河两岸房屋;实施清安河整治;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尾水通过清安河排入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该工程投资概算为3.4亿元,建设工期18个月,设计尾水排放规模9.7万吨每日。
截污导流工程是建立输水干线“清水廊道”的基础和关键。列入东线治污规划的江苏段截污导流工程包括江都、淮安、宿迁、徐州四市截污导流工程。工程主要任务是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将处理过的尾水拦截,保证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三阳河段、大运河及里运河淮安城区段、中运河宿迁城区段、大运河徐州段调水水质。
12、红嘴鸥生存现状堪忧 专家建议完善保护法规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11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58078.html
21年前,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记住了美丽的春城,此后从不爽约,为游客和昆明市民带来快乐,红嘴鸥成为昆明的“荣誉市民”。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无度,湿地消失、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甚至城市的刺眼灯光,都威胁着红嘴鸥在昆明的冬季家园。昆明市鸟类协会会长王紫江近日提出对红嘴鸥生存的三大担忧:
第一,今年红嘴鸥到滇池的时间比去年晚了4天。往年是10月10日—10月20日到达,今年最后确定是10月24日到达。从2004年起,红嘴鸥的总数在下滑,以每年1000只左右的速度递减。王紫江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南迁过程中,沿途天气阴冷,遇雨;其次是沿途往其他适宜的地域分散掉了,加之自然淘汰了一些鸥群中的老弱病残。
第二,盘龙江沿岸鸥群消失。2005年月12月每天早晨8时左右,它们都停在震庄迎宾馆的瓦檐上,但就在当年爆发了禽流感,大批市民因为担心被传染,就算有免费鸥粮向市民发放,也没有人愿意来喂食,后来只能靠专业人员将鸥粮放在木筏上,让它们自行来取食,但它们不习惯这样的取食方式。另外,那段时间,有些单位正巧在江边敲锣打鼓,使海鸥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后来它们便饿着肚子飞离了盘龙江。近年江边的灯光亮化也影响了海鸥的停留。
第三、红嘴鸥经常光顾的地方很少有市民去投喂鸥粮。比如说大观公园与西苑码头的一些水域、海埂公园、六甲乡蓝色庄园等滇池外海水域,这些地方的鸥群只能自食其力,常处于半饥饿的状态。
昆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段复业说:“要保护好红嘴鸥,为红嘴鸥立法是当务之急。昆明原来有一个《昆明市保护红嘴鸥条例》,由昆明法制办来具体操作,目前通过鸟协等社会各界单位形成了一些新的意见,修订过的初稿已出来,年内准备召开会议来讨论。条例出来后,能形成保护海鸥的新规范,以后政府各部门在执法管理上可以有据可循,对保护红嘴鸥是一大进步。” (记者 储皖中)
1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敦煌会不会再演楼兰悲剧?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55452.html
敦煌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年初,一位中央领导指示,"一定要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记者近日在敦煌调研时了解到,敦煌绿洲的生态安全目前形势严峻,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古丝绸之路明珠城市"楼兰"的悲剧将会再次在敦煌上演。
图为位于敦煌市杨家桥乡干涸的党河河道(2007年10月20日摄)。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数据表明,我国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正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逼近历史文化名城敦煌。缓慢移动的沙丘严重威胁这一地区的交通、草场、农田和文化遗产安全。为缓解生态危机,敦煌市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改变用水方式、完善用水制度等措施,进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目前可实现年节水量7038万立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敦煌地下水年开采量的70%。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一位村民骑自行车经过敦煌市杨家桥乡一个风沙口(2007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脆弱的敦煌生态难以抵御沙漠化的威胁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腹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汉唐名关阳关、玉门关,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位于敦煌。
尽管敦煌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但却严重缺水。这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2倍,属极端干旱区。
记者了解到,敦煌地表水主要是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这两条河流共同滋养着敦煌绿洲。上世纪60年代以来,疏勒河上游的安西县(现名瓜洲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用,截流地表水,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的河道断流。党河流域1969年修建了水库,下游河疲乏也已经断流,河床已被漫漫黄沙所覆盖。
敦煌市市长孙玉龙介绍,地表水不足,敦煌市需要抽取地下水弥补用水缺口,每年超采地下水4925万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75年至2001年,敦煌地下水位共计下降10.77米。且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
据了解,敦煌市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85.37%,棉花仍是全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节水技术推广步伐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经济效益低下。随着敦煌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
敦煌市林业局副局长樊生寿告诉记者,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致使敦煌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由于湿地这一"绿色屏障"逐渐退化,敦煌面临的沙漠化威胁越来越严峻。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使得敦煌市原有的1万多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中的80%面积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130万亩、草场31万亩、湿地270万亩,分别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0%、77%和28%。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万亩。
据了解,敦煌绿洲面积从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建国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2万亩,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至3米。
樊生寿介绍,敦煌湿地以前湖泊不少,有的地方还可以划船。但由于敦煌绿洲周围有12个风口,风力推动着流沙和沙丘向前移动,有的地方沙丘甚至和当地村民的房子一样高了,看起来触目惊心。
【1】 【2】 【3】
14、“生态文明”向中国发展提出新要求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59493.html
经济形势报道:决不能干“有增长无发展”的傻事——“生态文明”向中国发展提出新要求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 董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
在中国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路迈进之时,无论是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单位、企业还是个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共同要求。
“生态文明”凸显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过去许多地方单纯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现在也不鲜见。”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表示,科学发展观绝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看来,建设生态文明有另一层涵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贾治邦说,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
“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突出体现。”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东亚政治研究所所长辜学武认为:“以经济为主轴的发展观现在又增加了两个翅膀,一个是‘社会和谐’翅膀,一个是‘生态文明’翅膀。这有助于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把市场经济发展人文化,是很好的想法。”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则从文化角度对“生态文明”有独到看法--生态文明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方面来思考,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
“生态文明”之路虽艰必行
仅是今年,环境事件就频频出现——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蓝藻水华;7月初,江苏沭阳饮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区供水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口饮水用水受到影响……
还有环境“慢性病”——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841个县(旗),近4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部分流域周期性水资源短缺加剧。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尚未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去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 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
“这种增长格局,不仅使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进一步增大,而且使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不久前表示,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不断暴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
环境违法行为普遍存在,成为环保工作的一大挑战。环保总局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的专项检查情况表明,违法排污问题十分突出。在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在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在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引领中国踏上绿色大道
洞庭湖区曾一度出现严重的造纸污染,局部水质因此一度下降到地表水劣五类标准。在实施污染整治和结构调整后,洞庭湖水质由五类、劣五类变成现在的三类,绝迹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最近又重现洞庭湖。
洞庭湖治污效果初现,是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规划已确定,到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黑龙江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老工业基地辽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是辽宁重要的战略工程。今年起投资73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
贵州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五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全省目前已有300多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
农业大省山东最近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到2010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煤炭大省山西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打响了生态保卫战。上半年山西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全国第一。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人们有理由相信,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15、张纪中“痛改前非”说明了什么
来源: 新京报 2007-11-21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1-21/018@075428.htm
著名导演张纪中有望入围“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而就在去年,他在九寨沟拍摄《神雕侠侣》损害了当地生态环境,进入“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名单,被网友批评,但最终落选。
不过他对这一结果的态度却相当诚恳,表示要“痛改前非”。在今年,他谢绝了多处地方政府关于拍戏的邀约,因为担心破坏当地环境。他还在摄制组中设立了环境监督员,并且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
张纪中的改变,当然是其个人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这同样反映出一个问题,他之前在景区拍摄,居然没有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此进行监督,最终只能通过公共舆论的方式曝光。公共舆论的监督与公众人物的自觉意识,在这里暂时弥补了政府环保监管的缺位,这无疑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
许多地方政府希望电视剧、电影能在当地拍摄,由此可以打出“旅游经济”牌,从而对这些摄制组大开绿灯,甚至不惜破坏当地环境。而很多摄制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对此求之不得。而张纪中吸取教训,能够超越一己之利益,学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环境问题。毕竟作为公众人物,影响力越大,公共责任则也相应增加,这才是合理的社会行为规则。
但是公共舆论对公众人物的鞭策作用,也不可小觑。“绿色人物”的评选,在给公众释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公共舆论中,每个公众人物都赋予一个以公共利益作为标准的形象。张纪中导演虽然并未因为在去年落选“绿色人物”而损失其职业利益,却让他意识到如何去建设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因为人并不仅仅是一个利益的动物,公众的态度与评议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尺度。□成庆(北京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