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一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1-20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南宁晚报:  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查环保

2、给水技术博物馆:  “水球”缺水

3、中国三峡新闻网:  世行将出资百万美元规划重庆万州生态城

4、人民日报:     青海湖开始统一保护管理

5、西海都市报:   梯级鱼类繁殖站——积石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竣工 

 

地方信息:

6、新华网:   鄱阳湖都昌水域发现大型长江江豚群落

7、武汉晚报: 武汉“清水入湖”截污工程启动

8、中国新闻网: 北京将建六十座生态郊野公园 免费向市民开放

 

环境曝光:

9、新华社:  内蒙古呼和浩特:采矿挖塌“不设防”的明长城

 

深度报道:

10、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江源:不考核GDP,考什么?

11、法讯网:  河北东光华戈化工:造就周边几多癌症村

 

环境时评:

12、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态旅游莫破坏生态

13、广州日报:  文化遗产为何不尊重自然遗产?

1421世纪经济报道:  不能因技术不完善搁置绿色GDP核算

15、红网:  评论:尾气排放税 大棒别总打向大众

 

 

 

1、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查环保

来源:南宁晚报  2007-11-20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83

   本报讯(记者 覃琳 实习生 詹美燕) 昨日下午,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成员兵分两队,分别对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环保检查。

    记者跟随第二小组首先来到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据了解,今年5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督察组对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三大环保问题:公司1.2万吨电子工业材项目在未按环评批复要求增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下,擅自投入试生产;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投药装置长期闲置;公司治理设施旁设立闸板直排废水,严重超标。针对存在的环保问题,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了恢复投药装置的使用、封堵治理设施旁的闸板、整改扩建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对环保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并于9月11日通过南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验收。

当天下午,第一小组分别到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检查落实各项环保整改工作情况,到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听取该公司解决制浆造纸企业臭气、废水的创新方法,最后还参观了南宁市江南污水处理厂。

2、“水球”缺水

来源:给水技术博物馆2007年11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777

地球有“水球”之称。“三山七水一分田”,这句俗语,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地球表面的情况。据权威人士估计,地球上的储水量达3.85亿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水平铺在地球的表面,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颗“水球”上,从世界上各地,从我们身边传来的信息却是:“水球”缺水,水荒越来越严重。

在大海中航行,尽管波涛将你托起,浪花与你嬉戏,但你却不敢稍饮一点海水,即使你已渴得噪子冒烟,嘴唇干裂。地球上97%的水正是这种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饮用的海水。  

占地球总水量的3%的淡水的69.5左右,是储存在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固态水——冰。另外约30%,是埋藏得很深的地下水。目前,真正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仅占淡水量的0.34%,全球水量的0.008%,人均约1万立方米。0.34%的淡水量分布又极不均匀。淡水资源的分布是受降水量制约的。一般规律的低纬度的赤道热带最多,中高纬度次之,南北纬20-30的亚热带地区,降水量最少,所以沙漠地表大都集中在这一纬度带内。

目前,在世界许多地方,水的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和环境难题,或者说,已经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人权问题。对占世界人口的1/5的人来说,能否有充足的水供饮用,已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在电视上常常可以看到,饥渴的非洲难民贪婪地喝着刚刚分到手中的饮用水。据专家估计,目前缺水的国家已从80年代的4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其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以上。  

我国缺水国家中位居第13位,缺水的严重程度足见一斑。我国的资源位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量只及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印度的1/7,加拿大的1/50。而且由于幅员辽阔,降雨量在时间与空间的分布上差别都很大。常常是冬春大旱,夏秋闹水灾;西部、北部盼下雨,东部、南部盼晴天;西部、北部在抗旱,东部、南部在抗洪;渴死的渴死,淹死的淹死,旱涝不均,浪费严重。 水利建设不足,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也是造成我国“贫水”的原因。而近十几年来,严重的水污染更使我们本来就缺少的水资源受到严重危害。  

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全世界淡水用量可达1975年2-3倍。而由于天气干旱、污染严重等原因,水荒会越来越严重。有人估计,未来的人们将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是最宝贵的资源;未来的战争会因争夺水而发生。

3、世行将出资百万美元规划重庆万州生态城

来源:中国三峡新闻网2007年11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0/102314347295.shtml

  本网讯 (记者 周伟华) 日前,记者从万州区建委获悉,万州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寻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代表性城市,被纳入中国典型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项目。世界银行将出资百万美元规划万州生态城。

  中国典型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研究项目是为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特色鲜明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宏观战略与实施方案,并通过组织培训以加强政府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财政部在国内选择了万州、包头、武夷山3座城市开展研究工作。其中,福建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寻求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代表性城市,内蒙古包头是中国北方地区寻求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代表性城市。该项目主要研究经费由世界银行无偿资助。

目前,由北师大及德国、加拿大专家参与的《中国典型城市生态市规划万州分册》已经完成,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将进行修改、完善,最后进行规划评审。该规划的完成和实施将对万州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产生积极而巨大的推动作用。

4、青海湖开始统一保护管理

来源:人民日报2007-11-20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711190019.htm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近日成立。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青海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由于青海湖地域广阔、线路长,涉及海南和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造成青海湖景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影响了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整合环湖旅游资源,提升青海湖在国际国内的形象,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对青海湖景区进行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

  据悉,青海省政府决定,在《青海湖景区总体建设策划方案》出台之前,青海湖景区内各项永久性建筑一律停止建设,不允许新开工项目。

5、梯级鱼类繁殖站——积石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竣工 

来源:西海都市报  2007-11-19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07/11/19/002256741.shtml

  青海新闻网讯 “积石峡水电站、苏只水电站两处鱼类增殖站的建设,必将开启黄河上游鱼类保护的新局面。”11月15日,积石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工程竣工验收结束后,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王国杰说。

  此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的科研人员赶赴扎陵湖、鄂陵湖经过一星期的艰辛工作,捕获到数量不多的花斑裸鲤(亦称大嘴湟鱼)、黄河裸裂尻、拟鲶高原鳅三种黄河上游珍稀土著鱼种后,连夜赶往近一千公里的积石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投放到鱼塘开始驯养。11月18日,增殖站负责人王振刚站在鱼塘边,指着来回游弋的鱼群说:“这几天它们才适应,我们几乎24小时守候观察,加水增氧、投食、测温……不敢有丝毫马虎,这些鱼可是全站的宝贝啊。”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公司副经理王思德说,由于黄河两岸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水电工程的建设,导致黄河野生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减少或有灭绝的危险,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在黄河上游开发水电建设的同时,加大鱼类保护力度,投资近一千万元,分别在积石峡水电站、苏只水电站建设两处鱼类增殖站。通过对野生鱼类的驯养、人工孵化、养殖、投放河道等一系列措施,增大濒危鱼种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保护黄河鱼类的目的。

  王思德欣喜地说,伴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梯级水电站建设步伐的加快,鱼类增殖站站点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梯级鱼类增殖站”将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一大亮点展现在世人眼前。

  相关链接:

  黄河上游青海段现有鱼类35种,其中土著鱼类有22种。

  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黄河上游水系鱼类有9种,占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40.1%,依次为黄河雅罗鱼、刺鮈、黄河鮈、厚唇裸重唇鱼、斜口裸鲤、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拟鲶高原鳅、兰州鲇,其中兰州鲇、厚唇裸重唇鱼已列为濒危物种;

  2003年公布的《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中,黄河水系鱼类有6种,黄河雅罗鱼、斜口裸鲤、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拟鲶高原鳅、兰州鲇占名录的42.9%。 (作者:申维祖)

6、鄱阳湖都昌水域发现大型长江江豚群落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0/095314346929.shtml

  新华网南昌11月20日电 (记者 沈洋) 江西省渔政局都昌渔政分局工作人员连日来多次在鄱阳湖小矶山、老爷庙水域发现大型长江江豚群落,总数在10至30头之间。

  江西省渔政局都昌渔政分局局长詹松泉介绍,鄱阳湖小矶山、老爷庙水域属于省级江豚保护区。由于当前正处于鄱阳湖的枯水季节,长江及鄱阳湖水位下降,大量鱼群汇集到小矶山、老爷庙等深水区域,丰富的渔业资源吸引了长江江豚的到来。他说,在这个水域发现大型长江江豚群落,表明鄱阳湖都昌水域江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江豚俗称江猪,是一种小型齿鲸,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水域的江豚是一个独立的淡水亚种,也是全世界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种群。专家称,受环境污染和水生态变化的影响,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并以每年7.3%的速度衰减,处于濒危状态。

7、武汉“清水入湖”截污工程启动

来源:武汉晚报2007-11-20

http://news.h2o-china.com/market/project/643351195528494_1.shtml

   昨从市水务局有关部门获悉,武汉市“清水入湖”东湖截污工程昨启动,明年4月前,将堵住东湖沿岸的21处排污口,截断每天流向东湖的2万吨污水,并兴建5个分散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改善东湖水环境。

  据悉,“清水入湖”是武汉市水污染治理的重大举措,计划用3年时间,关闭城区20个湖泊的176个排污口。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开工。

  此次东湖截污工程投资3000万元,将堵住的排污口分别位于梨园医院、文华学院、武大半侧山和卓北路。

  昨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称,经过近20年的整治,东湖及周边的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每天截断污水已达32万吨。

据悉,待“清水入湖”二期东湖截污工程完工后,东湖仅剩后湖九峰明渠和团湖两大块污染源尚待治理。

8、北京将建六十座生态郊野公园 免费向市民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1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743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九日电 (记者 于立霄)明年五月之前,北京将在四五环之间建设十五座自然生态景观的郊野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未来三年,北京还将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地区,建成六十个供民众休憩、健身的郊野公园。这是记者十九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绿化隔离建设办公室主任蓝斌才告诉记者,和城市公园不同的是,郊野公园是对绿化隔离地区进行自然化和公园化改造,以自然朴实、健康生态为主,减少人工雕饰,增加绿色空间,每一个郊野公园的绿化面积不得低于百分之九十。

据了解,按照自然生态景观的要求,郊野公园以多树种、多植物、多层次、多色彩为标准,植物品种超过一百个,包括国槐、白蜡、油松、白皮松、碧桃、丁香、连翘、榆叶梅等树种。新栽苗木规格,阔叶乔木胸径不低于八厘米,针叶乔木高度不低于三米,新栽种的花灌木要生长三年以上的。

此外,郊野公园还适当增加大规格的常绿树、彩叶树种,栽植大量地被植物,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效果。

蓝斌才透露,这六十个郊野公园将处处体现着节能环保的理念,公园的路灯和草坪灯将采用太阳能灯,湖水也使用中水补充。

他称,郊野公园将合理利用河湖、池塘、沟渠、自然湿地等区域条件,在公园内提供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栖息场所,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9、内蒙古呼和浩特:采矿挖塌“不设防”的明长城

来源:新华社2007年11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51824.html

  2007年10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的明代长城芦梁山段,遭到非法采矿者的挖掘,主体结构严重损毁。1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遭受破坏的长城进行了鉴定,发现被开挖的长城主体高度10米左右,造成塌方23米,周边划定的保护区已经被挖掘得破烂不堪,破坏面积共计1000多平方米。

  目前,当地警方已将4名不法分子拘捕,并在全力追捕最后一名在逃人员。

  “他们是明知故犯”

  “他们是明知故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大方话音中饱含着义愤。

  11月8日,记者跟随王大方等有关专家来到芦梁山段长城保护区,看到现场一片狼藉,大型挖掘机碾压过的车辙清晰可见,长城两侧到处都是深达四五米的大坑,部分长城墙体已经塌陷,长城夯层底部开有多个采矿坑洞,坑洞旁堆积着挖掘出的土石,细看其中还可以找到零星的铁矿石。在长城的另一侧,前些年设立的文物保护标志牌只剩下了基座,而标志牌早已不见了踪影。

  清水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马占军向记者介绍,10月10日,清水河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北堡乡干部蔡睿良驾驶摩托车巡查长城时发现,芦梁山地区又有大型机械的挖掘痕迹,于是向北堡乡政府和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报案。10月11日,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建国带领北堡乡派出所所长张茂、民警马称晓和蔡睿良一同到达现场查看长城损毁情况。10月17日,经过在挖掘现场的长时间蹲守,清水河县公安局将正准备使用大型机械盗挖长城主体附近铁矿石的4名农民抓获并拘留。

  仅仅是为了盗取铁矿

  “芦梁山段长城绵延20公里左右,这段长城是有明确国家文物保护标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方向记者强调了这段长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资料显示,隶属于明长城清水河段的芦梁山段长城早在2001年6月15日就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由于北堡乡芦梁山段长城保护区内地下贮藏有大量的铁矿资源,2005年就曾遭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山西省的一些农民私挖乱采,致使长城周边保护地带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其中部分地段已直接威胁到长城主体。

  这次损毁长城事件的缘由几乎与2005年的那次如出一辙。据犯罪嫌疑人王世荣交代,盗挖来的铁矿石一吨能卖200多元,一次能拉个3吨到4吨,老板能挣600元到800元。

  马占军介绍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这几人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长城遗址周围无任何保护设施

  对于记者提出将如何对损毁的长城进行补救的问题,王大方说:“下一步准备投入专业技术力量对损毁的长城进行抢救和维修,加固长城的基础,保护长城的主体,回填挖出的坑洞,使保护范围内的生态得以恢复。另外,还要用网围栏把该段长城保护起来。”

在长城惨遭损毁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目前长城保护的困境。地理位置偏远、缺少人力和经费、欠缺完善的保护体系都是阻碍长城保护的突出问题。

10、三江源:不考核GDP,考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0日刘鑫焱

http://env.people.com.cn/GB/6551311.html

  核心阅读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加上三江源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过度放牧严重,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与此同时,青海省决定对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不再考核GDP。

  不考核GDP,怎么考核?新的考核体系进行一年多,情况到底怎么样,当地干部怎么看?取消GDP考核,是不是等于不要发展?撇开地域的特殊性,三江源的实践会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看本报记者从三江源核心区发回的实地调查。

  降水明显增加,湖泊、湿地恢复喜人,千湖奇观再现玛多县,局部地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走进三江源地区,听到一串好消息!今年以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变化,得从一年多以前说起――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与此同时,青海省决定对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不再考核GDP。

  从“六四开”向“三七开”逆转

  GDP让位生态保护

  翻开青海省各地州市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目标表,和其他地州市相比,果洛、玉树最大的不同体现为“一增一减”:

  “减”即经济发展考核类别少了GDP和招商引资两项指标;“增”指社会发展考核类别中,环境保护一项除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外,新加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

  “别小看这一增一减,对我们地方政府的工作着力点影响相当大!”果洛州副州长杨英说,省政府提出取消GDP考核,增加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内容,为当地干部一门心思搞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取消GDP考核后,果洛州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大类别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比例,由原来的6∶4变为现在的3∶7,二者发生了“逆转”。

  三江源取消GDP考核后,玉树、果洛对所辖各县的考核体系中,也大幅提高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权重指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安全情况、使用效率、投资完成情况,都列入考核体系,且所占比重很大。

  “三江源地区取消GDP考核,自有其地域依据。”玉树州州委副书记贾应忠一一道来:目前,三江源地区主要产业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畜牧业,二、三产业十分弱小。因此,决定GDP、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关键因素是牛羊数量,牲畜数量多了,各项经济指标就上去了;牲畜数量少了,经济指标就下来了。而导致三江源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牲畜大量增加,脆弱的生态和有限的草场承载不了这么多的牛羊,导致过度放牧,生态破坏严重。

  在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对立,矛盾越来越尖锐。原来的考核体系,保经济指标还是保生态环境,让当地干部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如今,国家适时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省取消果洛州、玉树州的GDP考核,“就这一项改革,给干部观念‘松了绑’,认清了标与本、缓与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放开手脚,敢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上了。”

  从虚“数字”向实“工作”倾斜

  让“指挥棒”更科学更有效

  不考核GDP,考什么?怎么考?三江源面临新考验。

  玉树州委副书记贾应忠认为,就三江源而言,单靠目前的GDP、农牧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考核干部是“靠不住”的。

  以玉树州为例,传统畜牧业受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影响很大,很多经济指标的升降由“老天爷”决定。雨水多、温度好、少雪灾,草场好了,牲畜多了,经济指标就上去了,否则就下来了。城市居民收入,则主要靠国家涨工资。“这些指标涨跌,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出当地干部的绩效。”

  玉树州尝试,让干部考核“变一变”。

  考核指标上,由生态保护、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文化卫生、民生指标、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五大块构成,包括20多项具体指标,其中,生态保护权重最高。

  考核方式上,取消原来一些“不合时宜”的数字考核,较之以往,更向具体工作、向“实事”倾斜。比如,原来州县政府都有关于牲畜存栏数量的考核指标,事实上,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准确统计牲畜存栏数量十分困难。各地的牲畜存栏数报上多少就是多少,上一级政府根本无法统计、核实,往往是“官出数据”,统计数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

  考核权重上,五大考核指标占考核总分的70%,工作作风、决策能力占考核总数的30%。这个30%又分为两部分,州政府各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群众出代表组成考核组,给县政府民主打分,占到20%;州领导的考核评价只占考核总量的10%。此外,政府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成为加分减分的重要内容。

  “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把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不能真实反映当地政府、干部的真实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成绩的指标,从考核体系中剔除,让‘指挥棒’更科学、更有效!”贾应忠说。

  不考GDP≠不要发展

  一切为了更有后劲的发展

  三江源地区取消GDP考核,也引来一些质疑。最大的疑问是,取消了GDP,还怎么发展?

  “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取消GDP考核,并不意味着三江源不用发展了,恰恰相反,是要三江源发展得更好、更合理、更有后劲!”玛多县县长当周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其实,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果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本身没有“过错”。但如何更好、更科学地用好GDP这个重要指标,准确和科学反映发展的成果,使考核更加绿色、更加科学,值得认真探讨。

  三江源过去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畜牧业,这种粗放的、掠夺性的,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很难想象如何持续下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启动,正是为了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让三江源的发展更加绿色、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实施三江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双减”:减少从事传统畜牧业的人口;减少三江源草场上的牛羊数量,让三江源草场与牛羊数量之间实现“和谐”。当周说:“同时我们又不是‘一减了之’,对那些不再从事传统畜牧业的农牧民,要想方设法增加出路,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发展依然是三江源的主题。双减,干部压力没有减,工作干劲没有减。在保护三江源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绿色的后续产业,让农牧民增加收入;通过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法帮助“减”下来的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成为当地干部的重要任务。临别,当周告诉记者:“生态旅游、特色产业,这几年在三江源地区发展很快。我们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新三江源!”

11、河北东光华戈化工:造就周边几多癌症村

来源:法讯网2007-11-20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43181195523528_1.shtml

  小车驶进村里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尽管8月下旬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村子的小巷里行人也少,除了一些在干泥瓦活的汉子,再就是一些在家门口乘凉的老人或带孩子的年轻或年老的妇女。看到有外地车和陌生人进村,他们的目光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带着探询,也带着期待。

  看到有两位六十多岁的大爷坐在院子门口在闲谈,还有几位抱孩子的妇女站在那里,记者就下了车,向他们做了自我介绍。没想到,一位大爷拿到记者的名片后态度不冷不热,问一句,简单地答一句。末了,把记者的名片漫不经心地丢到了地上,淡淡地说了一句:“来的记者太多了,没用!”

  记者有几分尴尬,也有几分难过。自己把名片捡起来,自嘲地说:“带的名片不多,这一张我还是拿走”。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农民对记者对媒体乃至对当地政府都失去了信任和希望呢?

  这里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小邢村。一个受化工厂污染之害长达10多年的村子。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被一个叫华戈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厂严重污染,已经被多家媒体曝光,可至今依然如故。

邻近华戈化工的村子成为癌症高发村

  记者来到华戈化工有限公司附近没多大一会儿,就感觉头痛恶心,胸闷难受,几次干呕欲吐。抬头望,只见该厂几个高高的烟囱正在冒着浓浓的白雾和黄烟。而紧邻该厂就有一家幼儿园,距离该化工厂大约只有2、300米,还有一所小学与该化工厂仅一墙之隔。这是大邢村幼儿园和中心小学。

  虽然记者初遇的两位老人因失望不愿叙说太多,但很多群众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向记者反映他们遭受的污染之苦。

  一位中年农民说,1996年华戈化工因为污染严重,从东光县城搬迁到离城10里之远的农村,占用了小邢村和大邢村的500多亩耕地。这里是人烟比较密集的平原地区,企业周围环绕着20多个村庄,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就有13个村,1万多居民。建厂之初,农民们对污染没有认识,只是觉得空气开始变得呛人了,工厂里排出的黑水流进河沟汇聚成池塘有些刺鼻。过了两年以后,发现这里不仅河水全都变黑而且呛人,连地下30米的井水也开始有味并且还发黄。一位抱孩子的妇女插话说,我们这里大人孩子的牙齿都发黄,就是因为水质不好。现在村里的浅井水不要说喝,用都不行,洗出的衣服都像上了一层浆一样发硬,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现在,村民们喝的是该化工厂提供的取自地下300米的井水。就是这深井水,盛到水缸里没几天,缸底就沉一层红色的泥。一位老农说,他们过去一直用村边沟渠里的水浇地,可是后来该化工厂将污水排进河里,他们用河水浇了地后,庄稼叶子当时就不长了并且很快枯萎死亡。那位老农说起这些似乎还心有余悸,他说:“这个工厂的污水太可怕了,我们过去就是用从德州流过来的造纸厂的污水浇地,庄稼都还能长。”

  老马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在1999年—2000年之间,用华煜化工公司排出的污水浇地,结果庄稼都死了,村民们把这个情况都做了录像,然后去河北省上访,最后迫使华煜化工公司做出了7万元的赔偿。

  该厂的污染不仅损害庄稼,对村民的家畜也有很大危害,老马村就有十几只村民家的羊吃了河边受污染的草后死了。

  一位老农愤愤地说,那工厂排出的废气简直比日本毒气还厉害。今年又把小张村的棉花给污染了,生命力那么强的棉花竟然都死了那么多,厂子给人家赔了好几万。

  自打华戈化工搬迁到小邢村和大邢村以后,因为水源污染,这两个村子里很多30岁左右的人就开始脱发,头发早白,学校里的孩子患皮肤病的特别多,很多人得痢疾拉肚子。如今,有80﹪的人成天拉肚子。而且胃癌肠癌等癌症患者直线上升。据有心的村民自己统计,这两个村子近几年来已经发现有数十几名癌症患者,其中很多已死亡。 1[2][3]

12、生态旅游莫破坏生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0日 吴学安

http://env.people.com.cn/GB/6551289.html

  在“回归自然”口号之下,近年来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受到都市人的青睐。然而,在这股时尚旅游潮中,也出现了一些破坏生态的现象。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20多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景区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竭泽而渔,破坏了当地生态;一些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使一场生态之旅变成了污染之旅,尤其是掠夺式开发,已成为不少景区的“通病”。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对2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检查时发现,有82个存在违规开发活动;其中,在25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有旅游开发活动。

  这种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有的景区游客严重超容量、超负荷运作;有的景区置植物发芽、动物繁殖的生态敏感期于不顾,仍然照常开展旅游活动;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有的只考虑商业需要,在旅游区大造道路、索道、宾馆饭店、停车场、桑拿室、歌舞厅及人文景观,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破坏了自然美;还有的过度使用景区水资源,造成溪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由于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行为不文明,如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花草、攀折树木、戏弄野生动物等,加之景区硬件设施及管理不到位,常常使景区里垃圾遍地,一些生态风景区、风景带因此被糟蹋成岌岌可危的“生态碎片”。 对于游客而言,参加生态旅游,要确立生态保护意识,“善待”自然。见到鸟虫鱼兽不要去打扰,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悯物,并通过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才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游客应有的行为。

生态旅游无论是陶冶人们的身心,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是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生态旅游应该加以引导和管理。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把握住生态资源承受能力的“底线”。作为经营方,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景区要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任何活动,缓冲区只允许进入从事研究观测活动,只有实验区才可允许从事旅游等活动。同时,要科学确定、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容量,把游客数量确定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像四川九寨沟规定每天最多接待1.2万人,这样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文化遗产为何不尊重自然遗产?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11月20日 冯永锋

http://env.people.com.cn/GB/6552982.html

   恰恰是文化遗产集中度最高的地方,经常有缺乏自然文化的表现,显然,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文化遗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能力,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滋养。  ——冯永锋(环保人士)

  可能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还不太注意,当年皇帝祭天求吉祥以“永延帝祚”的场所天坛,早已成为“人民乐园”。可是这些越来越迷恋天坛“良好生态”的人们,也在注意一个悄然而至的变化,那就是天坛的自然和荒凉越来越少,人工对自然的干预越来越多。天坛内每天集聚的人越来越多,天坛的生态负载力,其实可能是在下降的。天坛这样的文化遗产,却很不注意尊重“自然遗产”,甚至无意中破坏了自然遗产。

  这两年我一直在到处大谈我的“学术新发现”:人是离不开生态的,自然萎缩了,人就活得很痛苦。用这个学术观点武装我的头脑后,我看到的许多地方,突然间都有了缺陷。

  生物多样性充分的自然生态,才是最好的“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文化神圣区”内,也有绿化部门,他们也在精心地保护着、改变着区内的绿化度,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破坏。文化的衰落与自然的衰弱,常常是互为表里的,唇亡而齿寒,齿落而唇伤。一个不重视保护自然的群体,往往也不会重视传承文化。按这个道理,文化与自然应当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有互相协助和帮理之意,只有处处联起手来,才可能稍富延续生命的能量。可是,现实中,你看得更多的,不是自然遗产在湮灭文化遗产,而是文化遗产在破坏“自然遗产”。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圆明园过去生态能力不足,上世纪50年代之后,开始种了不少树木。这些树木经过五十多年不被人照顾的自然生长,慢慢地培育出了一片“半天然生态”。自2002年以来,圆明园管理处开始拼命立项,申请经费,大力以科研的名义,以为游客着想的名义,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改造”这片难得的美好自然。把长得很好的本地树种视为“杂木”,把长得很好的本地草类视为“秽草”,通通都砍了去,挖了个空。然后,种上从某个国家引进的单一草皮,然后,种上从某个国家引进的单一灌木。圆明园过去不小心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由此遭受了一场劫难;圆明园的水土保持能力,由此突然下降;圆明园的自然之美,由此突然下降。

  颐和园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昆明湖是京密引水渠的一个“调节湖”。然而,颐和园这几年在拼命清除“杂草秽木”、种植“美树新草”,湖边本来长有极好的芦苇,偏偏要连根挖走,把堤岸硬化,理由是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洁,实际上,硬化的堤岸才最不利于保持水质的自然活性。芦苇是一些害羞的鸟类的最好的庇护和繁殖场所,这样一来,它们就只能重新找地方;西边的湖里本来种着些荷花,到冬天,雁类和鸭类会在这些湿地的残荷败苇中休憩、觅食,然而,这些地方正在一天天地干净、整洁下去,湖光山色的自然造化之美,越来越趋向单调和可怜。虽然公园的管理处在景区路上搞了许多爱护鸟类的宣传,然而,当一个地方已经留不住鸟类的时候,做这些宣传有什么意义?

  天坛也在宣传自己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功绩,也在大谈“尊重本地物种”,然而,天坛的绝大部分地方,上面是百年松树,下面是某种冬天还泛绿的引进草;上面是千年古柏,下面也还是某种冬天还泛绿的引进草;围起来的地方,是单一的草,没围起来的地方,也是单一的草。

实际上,天坛地坛也好,圆明园颐和园也好,植物园、燕园、清华园也好,北京这些相对来说面积较大的文化院落,都可能有心地把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都可以把生物多样性搞得很丰富,都可以在满足文化传承的同时,把自然保育得很完美;然而,恰恰是这些文化遗产集中度最高的地方,经常有缺乏自然文化的表现,显然,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文化遗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能力,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滋养。

14、不能因技术不完善搁置绿色GDP核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1-20王世玲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43581195545663_1.shtml

  "不能因为国际上没有核算标准,我们就不搞绿色GDP核算,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索。"11月18日,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节能减排论坛2007"上,"绿色GDP"项目技术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总工王金南表示。

  自从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即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后,2005年绿色GDP报告迟迟未能发布,引发了外界对绿色GDP项目搁浅的担忧和关于绿色GDP核算技术条件是否成熟的讨论。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在尚无国际经验的前提下,超前核算绿色GDP是否符合国情?核算所依赖的统计数据是否完善?核算方法和技术是否科学等方面。

  而2004年的全国及10个试点地区绿色GDP核算中应用的一套核算技术方法和指标,正是王金南带领的研究团队探索出来的。

  当日论坛上,王金南首次从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14个问题角度,全面系统地回应了之前各方对绿色GDP核算的观点和质疑。

  "目前的核算是局部的"

  自从绿色GDP核算成为公共话题后,其概念、核算方法和技术指标,是引发讨论最多的部分。对此,王金南进行了全面解释。

  首先,一些学者对绿色GDP核算的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提法或概念本身就缺乏科学性。

  "绿色GDP是一种大众性提法,与传统GDP的概念相对应,比较易于公众接受。"王金南表示,绿色GDP核算不完全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对于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两个部门开展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来说,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最后核算出来的是一个"经环境污染调整后的GDP",是一个局部的、有诸多限制条件的绿色GDP。

  事实上,在2006年9月,首份中国绿色GDP报告发布会上,王金南一再强调了这个观点,即目前核算出的绿色GDP,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国际研究看,绿色GDP核算一般也是从局部或者着眼于特定环境主题开始的。"王金南称,中国绿色GDP核算研究的历史不长,其实施也将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此外,有关绿色GDP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其核算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性考量。

  按照绿色GDP技术组设计的核算体系,如果从环境污染主题类来说,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物量核算,即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生态破坏量等实物核算。二是价值量核算,通俗来讲,就是估算污染物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的货币价值,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计算。

  对此,有观点认为,由于价值量核算涉及资源环境的非市场价格问题,主观性较强,准确度难以把握,价值量核算不具有意义。

  "只有进行价值量核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GDP核算。"王金南进一步解释,只有把货币、成本型核算的结果,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的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整,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

  相比核算方法的专业性争论,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核算的数据支持是否有力"。

  因为,绿色GDP核算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涉及到统计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要反映资源环境的真实代价,还需要大量的多部门基础统计调查数据支持。然而我国在有关领域的基础统计数据还比较薄弱。

  对此,王金南表示,"不仅仅是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支持不够,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基础数据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因此,他呼吁,统计部门应会同有关专业部门抓紧建立全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

  "不能因为技术方法和统计制度的不成熟就停滞不前。"王金南强调。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核算体系

  相对于技术方法之争,更有人提出在目前条件下,开展绿色GDP核算不具有现实性。对此,王金南也进行了回应。

  首先,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还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超前搞绿色GDP核算,不符合中国实际。同时,资源和环境没有严格的市场价格。因此,核算结果必然不准确,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对此,王金南表示,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危机,已使得绿色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完全搞清楚,就不能开展绿色GDP核算。"

  更重要的是,纵观我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开始的时候不成熟,在不断研究、推广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其次,中国绿色GDP核算与国际接轨问题,是此有关争议中的另一个比较鲜明的观点,即国际上尚未有一个国家官方发布了绿色GDP核算报告。

  对此,王金南表示,目前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正在联合修订全球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条件不成熟,并没有把绿色GDP纳入修订内容。但国际组织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联合国统计署主持下已形成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框架。

  "我们目前的核算与联合国推荐的核算体系框架基本上是接轨的。"王金南称。

  同时,王金南表示,即便是国际社会尚未统一核算标准,也并不表示我国不能进行这方面先行探索。因为,环境问题具有地域特征和不同的管理目标,各国进行环境核算的基础也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更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现实情况核算体系。"王金南表示,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自己的目标模式更有利于绿色GDP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

  当然,王金南表示,以上观点不代表绿色GDP核算要采用快速成长法。目前研究的核算体系离纳入统计和考核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近期之内,还不可能纳入党政领导、政府绩效的考核体系中。

  需要地方政府支持

  进行了3年绿色GDP核算研究和探索后,王金南的感慨是——整个过程"风风雨雨,比较曲折"。

  在2006年9月公布第一次核算报告后,研究进入了"低调"阶段。原本当时承诺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将发布2005年度绿色GDP研究成果,也未能实现。

  同时,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等多部门启动的森林价值量核算,也于今年3月完成。但至今为止,均未公布。

  今年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正式表态:"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

  而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技术、标准争议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不是特别积极支持"。

  "在当前国情下,绿色GDP要在10个试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核算,光靠研究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王金南称,

  但实际上,研究者们发现,地方政府并没有对此表现出积极性,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很难得到。

  "目前还没有触及到地方利益。"王金南分析认为,目前研究阶段的绿色GDP核算,并未像传统GDP核算那样直接影响地方。同时,地方"也担心横向比较的结果"。

  尽管如此,王金南还是表示,"绿色GDP核算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科学地去做的问题。"

  他的信心来自于,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5、评论:尾气排放税 大棒别总打向大众

来源:红网2007年11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0/000214341433.shtml

  今后,有车族可能要以纳税形式为汽车排放的尾气买单了。据悉,财政部、国税总局、环保总局三方正在研究制定征收尾气排放税的有关政策。排放税针对终端消费者征收,有望“十一五”期内出台。(11月19日中国经济网)

  有调查显示,汽车尾气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0%,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毋庸置疑,这说明控制尾气排放很有必要性与紧迫性,问题是,控制尾气排放非得征费收税不可,并且矛头直指广大私家车主?

  老百姓花不菲的钱通过合法途径购买一部小车,这说明该车包括尾气排放在内的各种性能合乎国家有关标准;换句话说,他们获得了排放尾气的权利,虽然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但这是方兴未艾的汽车工业本身不可避免的“双刃剑效应”。

  在环境污染与汽车工业这一对矛盾上,汽车企业无疑是主因,而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不过是次要因素,为了遏制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舍主因不顾,却将制裁大棒打向有车族,征收尾气排放税,不仅是有失公平的二次收费,而且抓大放小,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看看欧盟如何遏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就知道有关部门研究的“尾气排放税”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为保护大气环境,欧盟不断制定新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如从2005年1月1日起执行4号排放标准。欧洲汽车企业为了达标,运用先进技术改进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环保水平,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欧盟做法很好地说明了:控制尾气排放,必须把问题前置,盯住汽车企业的产品改造这一关键环节,通过设置强制性的尾气排放标准,从源头上为大气环境把关。反观我国,不见推陈出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也少见对汽车企业出台有力度的环保措施,却见木不见林,不停地打有车族的主意,一会是交通拥堵费,一会是尾气排放税。

  就算尾气排放税付之实施,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吗?我国现有汽车保有量中,很大一部分是公车,而公车使用者是不在乎尾气排放税要收多少钱的,反正是公家买单,大排量公车照开不误,保护大气环境也将收效甚微。

  依我看,尾气排放税最大的“成效”很可能是,随着使用成本攀高,越来越多有车族被迫放弃汽车,重新投入到汹涌的公交队伍中,这对本已超负荷的城市公交有什么好处?

  当年为了扩大内需,有关部门大声鼓励民众早日圆汽车梦,哪怕贷款也在所不惜,而一旦汽车猛增,出现一些问题时,又转而挖空心思地限制民众使用汽车,这是否意味着有关部门的治理思维有失长远规划与科学理性,总习惯让普通大众承担解决问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