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1-19

十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环评拟打破行政规划分区域推进

2、京华日报:  环境污染赔偿标准即将出台

3、北京商报:  三部委酝酿2010年征排放税 有车族为尾气买单

4、新华网:  中国未来5年将投入5000万用于敦煌民勤防沙治沙

5、新华网:  推动技术进步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重点

6、人民日报:专家认为:城市垃圾成中国面临的四大污染之一

7、新华网:  联合国最新气候报告称全球变暖是明确事实

 

地方信息:

8、新华网:  四川:启动流域综合规划解决水电“跑马圈河”

9、新华网:  黑龙江省已有32个松花江水污染防污项目开工建设

10、法制晚报: 北京:每日2万吨再生水 补给圆明园

11、新华网:  辽宁鞍山加紧建设环保在线监测系统“紧盯”污染源

12、中国新闻社:  新疆投资二千万"修复"天山天池生态

 

环境曝光:

13、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的森林惨遭地产开发蚕食

 

深度报道:

14、南方新闻网: 黄河最大支流之死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防止“幕后交易”“排污权银行”需慎用

 

 

 

1、我国环评拟打破行政规划分区域推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11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19/015014334022.shtml

  有关部门正考虑打破行政规划,根据经济发展所处不同阶段,划分区域进行不同的环评标准。

  从2005年至今年7月,环保总局先后发起了四次“环评风暴”。这四次风暴,都是针对单个项目进行环评。

  在17日于汕头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汕头对话”上,相关官员表示,环保相关立法正在推进中,如果立法进程缓慢,有关部门考虑先采取对地方官员进行直接的环境考核。环保因素,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结合到地方项目审批中。

  不过,上述官员认为,“一刀切”的方式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些欠发达的地方很难配合环保部门的执法。由于诸多的特殊因素,中国要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样的环保成绩,要付出10倍的代价。

  他表示,考虑到有效率的环评更加重要,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打破行政规划,根据经济发展所处不同阶段,划分区域进行不同的环评标准。

“汕头对话”由李嘉诚基金会支持、始于2006年的年度研讨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会议的长期讨论主线。全秋梅

2、环境污染赔偿标准即将出台

来源:京华时报 2007年11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19/010014333749.shtml

本报讯 (记者夏命群)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公布《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计划》提出,为了研究制定国家环境与健康宏观管理政策,由卫生部、环保总局牵头组建一个涉及18个部委的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此外,环境污染健康监测以及相应的赔偿标准即将出台。

3、三部委酝酿2010年征排放税 有车族为尾气买单

来源:北京商报2007年11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47722.html

  今后,有车族可能要以纳税的形式为汽车排放的尾气买单了。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上周末在“2007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透露,财政部、国税总局、环保总局三方正在研究制定征收污染产品税和排放税的有关政策。

  杨朝飞向记者解释,排放税是针对终端消费者征收的,例如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车主就要为其缴税,可能会在加油的时候一并征收。而污染产品税是针对企业的,即生产高污染产品的企业要付出的代价。

  杨朝飞表示,政策现在还只是在做前期的研究工作,有望在“十一五”期内出台。他还介绍说,税收政策的制定、出台实施由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负责,但环保总局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例如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排放结果的检测等。

污染排放税和产品税是环境税的不同税种。环保税在我国早已被多位专家学者提倡,但仍未实施。今年6月出台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将研究开征环境税。目前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利用环境税防止污染治理环境的做法。有些国家的环境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赵艳红)

4、中国未来5年将投入5000万用于敦煌民勤防沙治沙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696

新华网兰州11月19日电(记者李明心)未来5年,甘肃敦煌市和民勤县每年将得到总计1000万元的国家财政支持,用于防沙治沙工作。

记者19日从甘肃省林业厅防沙治沙办公室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将向民勤和敦煌两地分别拨出500万元的防沙治沙专款。与此同时,专门针对民勤和敦煌两地的防沙治沙规划也已进入最后审批阶段。

甘肃是中国沙漠戈壁及荒漠化土地分布较大的省份,其北部从东到西分布有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以及柴达木盆地沙漠与风蚀地,沙化土地面积1203.5万公顷,沙化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26%。

民勤县和敦煌市所在的河西地区,是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这里紧临沙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甘肃省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两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两个“沙漠绿洲”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5、推动技术进步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重点

来源:新华网2007-11-1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42811195454856_1.shtml

    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顾瑞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18日表示,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国将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大力推动技术进步,抓紧出台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财政奖励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和资金等。

    记者从此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暨节能减排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系列研讨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81%;全国化学需氧量由上半年的同比增长0.24%,转为前三季度同比下降0.28%,首次由增转降。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速仍然过快。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的格局没有改变。

    “除了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外,还将严把土地、信贷‘闸门’,纠正一些地方违反国家规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吴晓青说。

    吴晓青表示,有关部门将开展节能发电调度试点,抓紧制定并出台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政策;加快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国务院相关部门将公布1000家企业能源审计和利用状况报告,推进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和考核体系,奖惩和问责制度等等。

本届绿色财富论坛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吴晓青说,环保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希望企业家们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

6、专家认为:城市垃圾成中国面临的四大污染之一

来源:人民日报  2007-11-19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40

    记者今天从“共创北京绿色奥运-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城市垃圾存放量达七十亿吨,侵占土地约六亿平方米。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四大环境污染之一。

    据悉,中国现有城市近七百座,日产垃圾一亿吨,且以每年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带包围。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中国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董锁成教授在发言时指出,未来五十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各界的重视。

    他说,今后五十年,中国将面临人口和城市化的双高峰,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量,另一方面,从垃圾资源化、垃圾资源的产业化、培育贯穿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等全过程的垃圾资源产业链,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中寻找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对策。

    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九次方绿色环保联盟、首都精神文明办《首都市民文明手册》编辑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节能环保高层论坛》联盟等单位主办。九次方绿色环保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北京九次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国明在致辞时说,九次方科技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源头化、分类绿色化处理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截止二00七年,该公司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7、联合国最新气候报告称全球变暖是明确事实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18/000314329245.shtml

  新华网马德里11月17日电(记者 方长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17日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公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梗概,这份23页的文件对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为决策者提供了建议。

  内容梗概共分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后果、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和延缓选择、长期远景等5个部分。这份文件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已经在全球大气和海洋平均温度上升等观测结果中得到明显体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主题分别为“自然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前三部分已分别于今年早些时候公布。新公布的第四部分即最后一部分综合报告,将被提交给将于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讨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7日对出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代表说,这份报告为巴厘岛会议“取得真正的突破创造了条件”。潘基文呼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应该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援助。他说,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因此在今后的协议中应包括对这些国家的鼓励措施,如为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供资金优惠、向那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向它们转让环保技术等。他认为,不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就达不到效果。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27次全体会议12日至17日在西班牙巴伦西亚举行,会议审议并批准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最后一部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国际社会在气候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该委员会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共同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8、四川:启动流域综合规划解决水电“跑马圈河”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660

新华网成都11月18日电(记者黄毅)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获悉,四川省将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21条重要江河的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再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另外30条主要江河的流域综合规划工作。这标志着四川正式启动流域综合规划,并将以此为契机,尽快解决水电“跑马圈河”问题。

四川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和涵养区,同时也是水资源大省。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四川积极发展水电产业,但也存在一些过度、无序开发现象,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隐患。据悉,目前这个省只有涪江和安宁河的流域综合规划经过省政府批复,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流域规划正在编制,而多数河流的综合规划还是空白,难以指导和规范各类工程建设时涉水、涉河的行为。

四川希望通过流域综合规划工作的实施,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流域综合规划,统筹新一轮水利建设,在工程布局上避免低水平、低效益建设。同时,以此为契机,大力整顿和规范水电建设秩序,尽快解决“跑马圈河”问题。

据了解,四川今年底前将完成岷江、沱江、渠江3条河流综合规划报告(送审稿);2008年底前完成涪江、雅砻江、大渡河、定曲河、赤水河、水洛河、横江、鲜水河、绰斯甲河、白龙江、州河11条河流综合规划意见;2009年底前完成雅砻江、大渡河、鲜水河、绰斯甲河、青衣江、南广河、永宁河、阿柯河、东河、梓潼江、安宁河11条河流综合规划报告。

9、黑龙江省已有32个松花江水污染防污项目开工建设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659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8日电(记者 程子龙)据黑龙江省发改委公布的消息,截止到目前,这个省纳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116个项目,已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项目也将于2008年全部开工建设。

据悉,在116个项目中,工业治理项目65个,计划投资17.94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项目40个,计划投资54.53亿元;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11个,计划投资5.01亿元。这些项目对整个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介绍,对于松花江水污染防治项目,黑龙江省各地已全面快速启动。目前,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水污染治理及5000吨/日污水回收利用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8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已全部到位;佳木斯市黑龙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废水治理等3个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并达到松花江水系排放标准。

10、北京:每日2万吨再生水 补给圆明园

来源:法制晚报 2007年11月1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702

(记者 陶颖)今后,每天将有2万吨再生水源源不断输入圆明园。

今天上午11点,市排水集团表示,旗下中水公司与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署了《再生水供应协议》,供水水源来自清河再生水 厂。

据市排水集团介绍,由于北京市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包括圆明园在内的公园景观用水都需要再生水来“接济”。自去年开始,市排水集团中水公司开始与圆明园管理处商谈供应再生水事宜,并多次进行现场踏勘,确定供水方案。今年5月,圆明园再生水相关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具备供水条件。

市排水集团表示,圆明园管理处确定使用再生水作为景观的补水水源,每天供水量为2万吨,这将大大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具体供水时间有待进一步确定。

11、辽宁鞍山加紧建设环保在线监测系统“紧盯”污染源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1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648

新华网沈阳11月18日电(记者王炳坤、陈光明)辽宁省鞍山市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程日前启动,环保部门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全市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

鞍山市环境监察局负责同志介绍,工程建成后,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里,透过大屏幕可看到几十公里外的造纸厂污水处理车间现场。拉伸监控镜头,企业污水PH值、瞬间废水污染物排放数据一目了然。

据介绍,刚刚开工建设的鞍山市环保在线监测指挥中心,将实现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首批安装的18套在线监测设备中,监测大气排放的有15套、监测污水排放的有3套,预计总投入800多万元,将于明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钢铁、矿山、热电、造纸等高污染行业成为第一批监控的重点。到2010年,鞍山市重点污染源将全部进入在线监测系统。

据介绍,目前鞍山市对企业污染源排放的监测主要采取采样监测和物料恒算监测方法。安装环保在线监测设备后,无论是污染物浓度超标排放还是排放总量超标,都将被监控和记录。一旦出现排污超标情况,监测系统会自动报警,相关人员可立即到现场查处。

12、新疆投资二千万"修复"天山天池生态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7-11-19

http://news.h2o-china.com/finance/information/642771195453305_1.shtml

  记者从新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总投资达二千余万元人民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已正式在阜康市启动。

    据介绍,项目旨在通过封山育林,建设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及生态移民等多种措施,有效地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天池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将以草定畜,减轻人为活动及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条件。

    该项目预计到二00八年十月竣工,项目将在天池自然保护区内人工造林七十余公顷,封山育林一百六十五公顷,完成一百户生态移民任务。

  据介绍,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可有效制止人类活动对新疆天池自然环境的过度干扰,减缓裸露尘土对环境的污染,遏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恢复保护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使天池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天山天池位于乌鲁木齐以北天山山脉博格达峰脚下。传说天池是王母娘娘的洗澡盆,现在成为当地开发完备的风景区,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前往观光。但由于近年来草场急剧退化,裸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量泥沙进入天池。

    数据显示,最近三十多年来,天池因泥石流侵袭,泥沙向湖心推进了二百多米,使天池湖面面积缩小了百分之三。

13、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的森林惨遭地产开发蚕食

来源:人民日报  2007-11-19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10

 未取得任何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的审批手续,明目张胆地在省级森林公园建别墅。近日,“森林之城”贵阳查处北京福海福樱石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违法侵占林地9.83亩,在市内云关山森林公园建设“福海生态园”项目,其中有5亩已浇筑建成24栋别墅地基。

  对这起典型的房地产开发违法占用林地事件,贵阳市委、市政府当即责成国土、林业、林业公安等部门进行严厉查处,责令该项目立即停工,拆除违章建筑,一个月内恢复破坏的植被,并承诺进一步调查核实依法进行严厉处罚,而且在全市掀起一场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的“森林保卫战”。

  现状触目惊心――

  开发商盯上城市森林,打着“生态”的名义破坏生态

  走进“福海生态园”,记者看到,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中,“硬生生”地被推土机平整出一大片裸露的黄土地,有的已被水泥浇筑成别墅餐厅的地基,有的建成了亭子,与周边优美的森林环境极不协调。

  住在生态园附近的张大爷痛心地告诉记者,这些树木高的好几十米,要上百年才能长成,就这么砍了,让人寒心,以后想恢复,100年都难,开发商是在打着建生态园的名义破坏生态。

  据贵阳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调查,贵州省林业厅2005年批准由省林科院按总体规划建设云关山省级森林公园,由于资金缺乏,通过引资,由林科院下属某公司提供土地,与北京福海公司合建“福海生态园”,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总投资为3.2亿元。该项目未批先占林地,擅自移植树木129株,平均胸径10厘米,其中大部分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除了“福海生态园”项目,还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也加入到蚕食城市森林的行列中。记者走访了贵阳云岩区、乌当区、南明区等地区的几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大卡车往来不绝,一片片山林被挖得千疮百孔,裸露的山体断面随处可见。而这些在林地上建起的钢筋水泥楼盘,却被开发商吹嘘为“林溪之下,师法自然”。

  在贵阳城郊农村则流行一句话:种田不如种房。贵阳南明区某“种房大户”告诉记者,现在只要砍上几十棵大树,一个月就可盖起一幢楼,一出租一年就赚个好几万,坐在家里数钱。据了解,2002年以来,南明区四方河村灯笼坡一带,村民在国有和集体山林砍林建房,共违建房屋58户67幢,占地10000多平方米,是贵阳市最大的毁林违建房屋群,目前已被强制拆除。

  群众呼吁――

  要严处开发商违法毁林行为,否则环城林带难保

  近年来,贵阳投资2亿多元,建设第一和第二环城林带,总面积145.6万亩,仅二环林带就建设30万亩公益林,种植香樟、竹类、紫薇等68个树种共计1900多万株。两条林带像“翡翠玉带”环绕着贵阳城,是贵阳的“绿肺”,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适宜”的城市生态建设格局。2004年,贵阳被授予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7年,又被国家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毁林建房”何以愈演愈烈?开发商何以打起环城林带的“歪主意”?一位楼盘销售经理道破“真经”:正因为贵阳市优美的森林环境,开发商占着林地和公园搞项目开发,以此为卖点,抬高房价,而且投入成本低,可以省去拆迁、安置等费用,一举两得。

  贵阳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调查显示,“福海生态园”项目建设至今,省林业厅、省林科院等相关部门已下达停工令13次,责令其立即停止建设,然而施工方无视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明目张胆地继续违法施工。

  “开发商违法定要严处,不然,环城林带难保;纵容开发商违法的官员也不能放过,不然,环城林带难保。”贵阳市众多市民气愤地说。

  今年,贵阳市人大对违法占用林地进行执法检查,发现林带毁坏之所以呈蔓延之势,主要是一些部门在执法上相互推诿、扯皮,削弱了法规的强制力,导致毁林建房管不了、查不了。

  打响保卫战――

  仅今年5至9月,就发现违法占用林地行为542起,面积达1204.5亩,已查处443起

  为了保住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2007年5月,贵阳市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打起一场顺应民意、声势浩大的“森林保卫战”,计划用一至二年,遏制消除蚕食林地特别是侵占环城林带现象。截至9月,共发现违法占用林地行为542起,面积达1204.5亩,其中非法建房237起,现已查处443起。

  “把好规划关,等于掐住了城市违规建设的源头。”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级规划师陈维明说:“要保住贵阳城市森林特色,避免‘房开毁林’类似事件发生,首先要有一个高水平、高质量、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规划中对环城林带设立禁止、限制、适宜三个建设区域。”

  “规划制定了,其管理就是红灯,任何人不得擅闯。”陈维明认为,上级政府、地方人大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的同时,还要运用好公众监督,建立公示制度,及时向群众公布城市规划、审批、案件查处等,让公众来监督。

  据了解,贵阳市没有专业城市规划执法队伍,规划执法被纳入城市综合执法,但因规划执法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导致许多房开违反规划很难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处罚要严厉,提高违法成本,要让开发商想毁林也毁不起。”陈维明告诉记者,原来的《贵州省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对违规建设处罚过轻,仅罚工程总造价的5%―20%,而且弹性大,不利于执法,达不到效果。目前,贵州正在修改并制定新的处罚规定。

  编后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这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一些城市的自然生态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树木森林是城市的绿肺,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片能休憩的绿荫。作为首座“国家森林城市”,贵阳市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的城市“森林保卫战”,无疑顺应民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做法值得肯定,希望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14、黄河最大支流之死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7-11-1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42601195450215_1.shtml

哺育了关中文明的渭河集纳了陕西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成为黄河最大污染源之一。其下游城市渭南在污染和缺水的常态中习以为常,水生存状况堪忧。

陕西渭南渭河南岸某村庄,两个玩耍的孩子和用污水渠灌溉的庄稼。水是乌黑的,尽管浇水前用试纸测酸碱度,污水浇地仍然事故频频。

发源于甘肃渭源县的渭河干流全长八百多公里,在陕西,她的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72%的灌溉农业,以及80%的GDP——她同时成为了关中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陕西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她排泄。2004年9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渭河已经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渭南市正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它中部的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

在经过上游宝鸡、咸阳和西安之后,到达渭南中心城市以北的渭河长年都是劣5类水。对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这条黄河最大的支流已经毫无意义。“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的诗意,已经随着农业文明时代的远去而风流云散——在渭南,没有市民把渭河当成一处景观。除了渭河岸边的村民,河堤边少有人行走。汛期没有来到的时候,渭河水浓稠乌黑如同柏油,在50米外就有恶臭扑鼻而来。7月进入汛期,大量的雨水稀释了河水的恶臭,裹携着黄沙的河水中央仍然混杂着其他颜色和一团团灰色泡沫。

如果说全球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是一个5加仑标准桶,那么中国人均拥有量就是3.78升;到了陕西关中地区,这个人均量就变成500毫升的瓶装水1瓶多。

缺水和污染,在渭河下游的这个城市已成为令人麻木的常态。

2006年6月的一个早晨,陕西渭南市南京街的江楠(化名)拧开水龙头,接了一口杯水——在发现水的颜色发绿的同时,她闻到了异味。

她给自来水公司去了一个电话,询问对方水质是否出现问题。自来水公司的解释是,因为天旱,水源地沋河水库的水量持续减少,造成水草露出水面大面积腐烂,影响了原水水质。但水厂已经采取措施,水是安全的。

江楠记忆中,事实上,水质异常持续了半个月以上。然而,同样住在南京街的刘阿姨却没有注意到这次事件——尽管她记得从1980年代的5毛一吨,已经涨到现在的两块八一吨;她在感叹物价上涨的同时抱怨水里的水垢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不得不把水里黑色的沉淀物过滤了才能用。

2007年初夏,再次大旱让沋河水库的水量岌岌可危,水库有效库容一度只够供应城市用水一个多星期。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看着附近洗浴中心熠熠生辉的招牌,市民黄女士疑惑地对记者说:“渭南缺水吗?”

渭南的普通市民并不知道,寻找水源成为这个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在官方的许多报告和工作调研报告中,“水瓶颈”已经成为一个惯用语。

和很多城市一样,这个大多数人拿着千元左右工资的城市,很多居民已经不喝自来水,最热门的本地商品水牌子以一个著名泉眼命名,装修舒适的茶馆是本地消闲场所的主流之一,人均消费仅20元左右,声明用的是从中心城市邻近的华县深山里运来的泉水。

尽管“水危机”这个词的直观想象,总是失控的城市和抢购瓶装水的市民;但当危机并未爆发,由于城市在公共政策中的中心地位,和相关信息的不公开,让人们很难感觉到水的匮乏和危险。水源减少和水质变差成为老生常谈,一切显得事不关己。

关中文明源于渭河的冲击荡涤,渭南历史上人文鼎盛:从大荔猿人到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古长城残垣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这里也是史家司马迁、隋文帝杨坚、诗人白居易、杨贵妃、名将郭子仪、名相寇准和杨虎城将军的故乡。然而今天的渭河,却被自己孕育的文明耗散了最后一点生命力。

一条叫沋河的污水渠

沋河径流基本来自城市的污水,它如同一管变质的血液,注入已然枯萎腐败的动脉渭河。两河交汇之处西面的开阔地是城市最主要的地下水源地

城市东南郊,一条尘土飞扬的公路旁,不到半亩的水池边,密密地挤着三四十根钓竿。大家一片肃然,只有浮子上的荧光和偶尔几个烟头在闪动。

除了水源地沋河水库,市区附近已经没有自然的水面可以垂钓。

行者经常到这里来钓鱼。“行者”是他在本地志愿者论坛上的名字,业余时间,他是那里积极的组织者。这10年,他慢慢发现,城市周围水面在减少,水变得肥浊,这样的水让鱼变得迟钝,不爱咬钩。

他开始把对环保的关注引入他们的论坛,但能够做的,只能是懵懂地寻找水质变差的原因:寻找企业向河流偷排的排污口。这个工作不算庞杂,渭南市区只有两条河流:渭河和沋河。在地图上,这两条河如同蓝色的飘带,后者轻盈地从东南向东北,最后汇入横贯城市北面的前者。

但“行者”在路上看见的与地图大异其趣。沋河位于城市水源地沋河水库的下游,但因为用水吃紧,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水库不放水,它的河床长满荒草。除了水库闸缝里流出的一小缕清水,它的径流基本来自城市的污水。从鱼塘这段往下走,一处挖沙场已经让河水断流,变成挖沙场的几个水洼。挖沙场下游,医院、炼铁厂的废料堆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污管,给河流贡献了成分不同的径流量。进入城市的沋河公园区域,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在荒烟蔓草的宽阔河床中间修筑了一条两米左右的水泥渠,好让这条深绿色、臭烘烘的径流看起来体面一些。经过公园之后,沋河穿过村庄和庄稼地奔向渭河,在一面“渭南是我家,创卫靠大家”的砖墙后面,一股更大的生活污水突如其来地汇入,沋河如同一管变质的血液,注入已然枯萎腐败的动脉渭河。

渭河和沋河交汇之处西面的开阔地非常重要,那是城市最主要的地下水源地,城市的大部分的饮用水源,就依靠这两条河流的激发补给。

每天缺水2万吨

地下水位一直在降的同时,地下水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局部的过量开采已经在市区形成了72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到2010年,渭南规划中的城区人口将增加到40万,用水缺口也将扩大到16.47万吨

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原总工程师戴全宝还记得1960年代,当自己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年青时,渭河除了泥沙很大,还很干净,可供生活饮用,鱼虾很多。他仍然记得上班路过涨水的渭河,用随身的大塑料文件袋装了整整一包鱼回家的情形。

不过那个年代,人们不需要利用渭河作为水源。在1990年代以前,城市的地下水足以满足城市生活所需。

一位渭南自来水公司的老员工介绍,在1970年,自来水公司的前身“自来水排”建立的时候,渭南是只有数万人的县城,而现在却有了32万人口。1990年左右,最老的“西水厂”不能满足城市需要,于是加建了东水厂。

整个1990年代,每年的7、8、9三个月的用水高峰,是自来水公司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每一年都要应急增加两到三眼井。”自来水公司从1987年的13眼井发展到1997年的30眼井。人们发现地下水位一直在降低,每年井中的水位要降1米,旧的井不得不废弃,新的井再打出来。水量变化的同时,地下水水质也逐渐有变化:先是浅层水发黄不能再用,“如今只能用中层水和深层水,一部分中层水也被污染了。”

供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管网末端以及城市南端的台地,水一少,就供不上。必须建新的工厂来满足用水需要,但这时,地下水指望不上了。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单位自备井也仍然是城市供水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的井的眼数数倍于自来水公司,其抽水量至少是后者的两倍——事实上更难于控制和估算。这样合起来,城区一天被抽取至少13万吨地下水,而城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每天10.54万吨。局部的过量开采已经在市区形成了72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1999年,南水厂开始建设,只能与1992年开始建设的渭河化肥厂项目共享沋河水库地表水源。在好的年份,这样的共享相安无事,而一有旱情,就捉襟见肘。

譬如今年入夏以来,旱情严重,沋河水库水位严重下降,城市用水告急,“市政府每天早上都打电话来问呢”,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说。5月份,引水管已经开始裸露,到6月,库容只剩下40万立方米可以用。水库只好调低了城市供水的取水口,同时,渭河化肥厂不得不停下了数条生产线。6月初的记录显示,水库日流量仅为3456吨,而这个流量,仅仅相当与南水厂平时日供水量的一半不到。

旱情紧绷直到6月下旬,雨季开始,数十公里以外的秦岭山脉中,作为城市新开发水源的涧峪水库开始蓄水,并立即开始为城市应急供水——这个时候,涧峪水库工程并没有完工;但化肥厂焦虑的生产线已经不能等了。

渭南市的一份政府研究报告显示,城市每天供水量与需水量之间,仍然有2万吨的缺口。缺水,也许意味着很多市民过的是西南京街的刘阿姨这样的日子:家里马桶水箱的龙头从来没有打开过,卫生间永远都有一个桶里盛着家里人用过的几乎所有废水,留着冲厕所。洗脸水用来擦桌子,洗菜水如果不太脏,可以拿来洗第一道碗;洗衣机里洗第一遍衣服的水正好接出来洗拖把;漂衣服的水可以拿来拖地板……或者像城市东南李家堡附近的数百名居民一样,因为在老化的管网末端,只能一天两次等待应急水车的光临。

这也意味着城市剥夺了属于农业的水资源。在城市东南郊的沋东灌区,4800多亩土地,自尤河水库向城市供水,已经多年得不到充分灌溉。渭南市水务局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金瑞杰解释说,水法规定,水资源的配置原则是:居民生活用水优先,接下来才是工业,最后兼顾农业。

同时,那也表示无法完全释放出来的产能。“项目要来,计委和水利部门要先做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报告,首先要确定水在哪里。”到2010年,渭南规划中的城区人口将增加到40万,用水缺口也将扩大到16.47万吨。

地下30内的潜水均被污染

过境的黄河与渭河都已经是劣5类水质,这些水仍然在养活沿岸的灌溉农业。城市中心区及城市北部渭河南岸,潜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锰、氟、铁等均有超标,已经不能饮用

中国缺水的四种主要表现——时间性、地区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在渭南都全部具备。事实上,水质性缺水,是中国大江南北的通病。

金瑞杰说:“我们的客水利用还不够。”但回过头来,两条最大的客水——黄河与渭河,现在都已经是劣5类水质,这些水仍然在养活沿岸的灌溉农业。

而城区的地下水,地下30米以内的潜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及城市北部渭河南岸,潜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锰、氟、铁等均有超标,已经不能饮用。而筹备北水厂的最新勘探资料表明,几乎所有潜水中铁、锰均超标2到3倍和5到8倍,占取水量的80%以上。摄入铁过量会导致铁中毒;而锰的生理毒性比铁更严重,锰及其无机盐类,在我国《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被列为极度危害物质。即便无法确定对健康的伤害,锰也会带来麻烦——就在7月下旬,陕西的榆林市就因为水管内壁上的二氧化锰大面积脱落,榆林市约10万居民使用的自来水突然变成了“黑水”。

1995年到2005年,沋河水库上有一个人声鼎沸的“洋洋水上游乐园”,木船和游艇四处穿梭,“农家乐”遍地开花,水库的水一度出现石油类、水银、酸碱度和生物耗氧量常年超标的现象。

而2005年后,水库逐渐门禁森严:竖起了不准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行的警示牌,围起了栅栏,不再允许附近村民洗衣服,并禁止钓鱼等活动。水上乐园和上游的采石厂、造纸厂被取缔。尽管这是一个二级病险水库,但水利部门仍希望通过加闸加坝,充分利用这离市区最近的地表水源。

沋河水库现在已经达到3类水标准,生态也逐渐恢复到十几年前的宁静。正午的阳光下,草丛散发着艾草浓郁的香气,大堤守候着宋画一般寂静的村郭;许久才有骑自行车的人闪过,一只在堤上踱步的雉鸡被惊飞起来。

尴尬的合作

缓缓上升的水价,让渭南也成为水务企业投资的目的地。与外资水务企业合作被认为能一揽子解决问题。然而蜜月期很快过去,自来水公司每个月亏损高达百万。合作也并未解决水质问题

城区地下水开采已经饱和,而地表水量少不稳定,只能作为调剂,干渴的渭南城亟需在北部渭河的傍河水源地,建一个新的水厂,这个水厂投资需要超过1.2亿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1/10。唯一的可能就在“招商引资”。

此时正值跨国水务企业在中国攻城略地——水资源紧缺让他们坚信中国水价有足够的上升空间。渭南这样的三线城市市场虽然不大,但在2003年,陕西省城市水价改革正式启动。缓缓上升的水价,让渭南也成为水务企业投资的目的地。

2004年,渭南市和法国通用水务总公司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通创水务公司签定合同,开始城市供水合作。通创水务公司租赁现有三个水厂负责水处理,并新建北水厂;渭南市自来水公司主要负责保证水源、售水,负责城市供水管网的改扩建工作。

城建局一位负责人如此解释渭南方面的合作意图:市自来水公司累计负债,继续筹措资金完成水源、水厂工程建设困难重重。自来水公司制水处理设备落后,影响供水水质,无法达到卫生部2001年饮用水标准要求。与外资水务企业合作被认为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是对立的两个单位了。”自来水公司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表明与外资的蜜月期已经过去,合作远不如预期那么美好。

来自自来水公司的消息源表示,当初政府主导签下的合同,“事实上那就是一个固定回报合同”。从1990时代开始,鉴于很多水务企业与外资之间的固定回报合同带来国有企业沉重债务负担,2002年,国务院曾经发文,明令禁止此类合作方式。

渭南的合作,不管实际用水量多少,每年要按照固定水价、固定用水量核算,用水量逐年提高,譬如第二年就按7万吨算。实际上,“我们根本供不了那么多水,只有四五万吨。”

而自来水公司要负责天旱的时候沿河打井;免费提供地下原水。还有一些无法预期的风险:水厂要付给水库0.27元每吨的原水费,在合同开始不久,水库就涨价到将近0.63元——这部分差价,要由自来水公司补足。

自来水公司每一吨水的成本陡然上升:从水厂买水1.38元,原水费交4毛,水资源费3毛,平均摊下来每吨1毛多的税收,再算上27%的管网漏失率,管理、维修维护成本,“一吨水的成本已经是三块多——卖一吨水亏一块多!”“以前我们好的时候能盈利;坏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亏几万块、十几万,现在是每个月亏上百万。”

作为公用事业,自来水公司有它自己的历史遗产:22个吃水不花钱的城中村和高达27%的管网漏失率,而水费收费率只能达到40%——譬如,“特种行业,洗浴中心相当多,用水量特别大,社会关系复杂,有背景,没有几家交水费,即使收,也几乎没有按特行(约两倍的费率)收费的。”此外,在渭南,公用事业单位高于平均的待遇,让这些单位冗员居高不下。自来水公司曾经在1990年代后期某一年之内增加七十多人,那一年的经营状况直接转向亏损。

自来水公司方面认为通创没有履行合同:3000万两年之内要付清的租赁费,只付了1280万;原定于今年要投产的北水厂项目尚未启动:“与通创合作,主要是冲着建北水厂去的。水厂按道理今年要投产了,但现在连可行性报告都没有。”

合作的结果不得而知。但合作尚未给市民带来新的东西。

被预期带来更先进技术的通创的水处理工序,除了因藻类繁殖而兴建的应急活性炭粉投放装备和铁锰氧化过滤曝气池,仍然是过滤-混凝-沉淀-加氯消毒,与老水厂并没有实质差别;通创公司负责人仍然不能说清楚每天进行的化验,是化验多少项指标;自来水公司则借今年年初用户投诉菌类超标的事件,表示对水厂化验结果的不信任,正准备斥资自己建设一个化验中心。在去年6月出现藻类繁殖事件时,水厂在长达50天的时间里用活性炭粉末和高锰酸钾处理水,然而,这个过程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告知用户。

污水处理厂流出新水源

挂牌督办之后,污水处理厂总算正常运营。在生产线末端,流出了渭南市城区地面上流动着的最干净的水。这水经过中水回用工程再处理,就可以循环利用

“如果我不做这个工作,也许我就对渭南的水环境没有什么认识,我也不会感到缺水的危机。”渭南污水处理厂总工程师周海平说。

从河边荒地变成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本来从事土木工程的周海平,慢慢对这一行有了兴趣;但他没有想到,工厂建起来之后,一波三折。

首先面临的就是停产。靠丹麦政府中国投资司提供无息贷款建起的工厂,每年还贷款就要500多万元,除去国债负担的部分,“收的排污费只够还债”。而每天机器一开动,成本就是3万多。

2006年夏天,这个“晒太阳工厂”被沿渭河考察的民间环保志愿者汪永晨发现。事情曝光后,结果皆大欢喜:渭南市政府表示负责归还债务,而每年800万排污收费全部用来维持日常运营全额用于水处理。

工厂开工后,不少企业把没有经过预处理的工业废水偷排到市政管道。工厂的设计标准是生活污水的COD(化学需氧量)330毫克/升,可进来的水达到COD1400毫克/升。污水处理系统里娇嫩的活性细菌受到冲击大量死亡,失去了处理能力,导致排出的水和进来的水一样黑臭。工厂成为污水渠的延伸。

他向所有可以投诉的部门——创卫办、城建局、环保局、纪委,都写了信,但是于事无补。直到今年4月,这个厂被中办、国办检查小组逮个正着,被挂牌督办。

“我觉得那些事情都是你必须做好的,为什么要等到别人检查你、罚你才做呢?”这个时候,周海平会想起当初他去接受设备培训的丹麦城市奥胡斯(Aarhus),那个人口和渭南一样多、污水处理厂却遍布各个社区的小城。那里的污水处理厂不必考虑经费问题,而他们厂不得不安排二十几个人专门想方设法去收齐排污费。在丹麦他参观过一个大厂,日处理10万吨,连厂长在内,只有5个员工。而他们的公告栏显示,这日处理6万吨的厂里,已经有将近90名员工。

那是个水资源丰沛而对自然仍然保持尊重的国度,而他的小城,生态日渐脆弱。 

挂牌督办之后,污水处理厂总算正常运营。在生产线末端,看着流向排水口的清水,污水处理厂生产科廖科长把取样桶里的水缓缓浇过自己的掌心,很是有些依依不舍:毕竟,这是渭南市城区地面上流动着的最干净的水。

这水经过中水回用工程再处理,就可以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厂连带的中水回用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尚未投产,相关的一个热电投资项目已经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一天耗水数万吨的工业项目,对于缺水的渭南,这会是一个满足渴求的新源头。

污水浇地的恶性循环

莲田旁边就是渭河化肥厂的排水渠,村民们用渠水浇地。尽管有试纸,污水浇地仍然事故频频。从城里流出来的污水浇灌的蔬菜,又回到城里的餐桌

渭南的城市发展规划,已经覆盖了渭河南岸的村庄。没有时间走远的时候,行者会到西北面的村子里钓鱼。那不是真正的“水面”,只是农户在莲田里放一些鱼供游人垂钓。

环境不错,斜阳中,燕子四下低飞,蛙鸣虫声阵阵。只是现在已经无鱼可钓。莲田的主人马二(化名)和邻居们在一起在田边的水渠上唉声叹气:莲菜(藕)又毁了!

十几亩连在一起的莲田,大半叶子已经枯黄。莲田旁边就是渭河化肥厂的排水渠。自从化肥厂在附近打井建水源地,用于灌溉农田的“四支渠”就废弃了;2003年的渭河水灾又毁掉了村里的机井,浇地成了一个难题。村民们坚信,化肥厂的废水,当然是肥水。他们想出了一个有些技术含量的浇地点子。每家都买了一本“广泛试纸”——上面清楚地表示着,什么样的酸碱度会让试纸变成什么颜色;当渠水的酸碱度显示为6.5到7的时候,他们就用渠水浇地。渠高于北边的田地,每隔一米多,就有一条管子从渠里接出来,直接通到地里。水是乌黑的,如磨出来的浓墨,上面油光泛动。

尽管有试纸,污水浇地仍然事故频频。2005年马二种的是麦,邻家莲田的水渗到地里,麦子就没灌浆;去年改种莲菜,又烧了一回,只收回了本钱。虽然烧掉庄稼是家常便饭,但村民们并没有向任何部门投诉。

即便现在出事了,马二们对化肥厂也没有什么意见——电视上说化肥厂的水是达标的。他们认为庄稼被烧的事件,是因为渭南市高新区有数家企业,包括氮肥厂、油脂厂和制药厂,现在都通过这条渠排污。高新区目前还没有在运作的污水处理厂。

但这两年井水水质出问题了。市水务局水资源办公室负责人说,他们知会有资质的打井公司,50米以上的地下水必须封闭,不能饮用;但在渭河边的很多村庄,村民和收费便宜的打井队并不知道这个信息,水井多在三四十米。

村里的水打上来,太阳一晒,马上泛黄;隔夜的水,水上漂一层薄薄的蜡质,看起来像动物油脂;水缸的内壁上会淤结一层厚厚的稀泥一般的泡沫状沉淀。

马二还是准备把剩下的莲藕照顾好,多少回收一点投资。卖劫余的莲藕,马二比较喜欢去市里的菜市场,只要5元一天的管理费。从城里流出来的污水浇灌的蔬菜,又回到城里的餐桌。

从马二的地沿着污水渠走出去一公里,可以看到稠乎乎的污水渠汇入流入渭河。下游南面,种植着城市中消费的粮食蔬果,中间分布着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地下水源地。

15、时评:防止“幕后交易”“排污权银行”需慎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1月19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6544452.html

  今后,浙江嘉兴地区排污权就像商品一样,可以通过“银行”买卖。如果企业有多余的排污权指标,还可以先存入“银行”,来年再取,“银行”还会付点“利息”―――以后多分配一部分排污权指标给企业。(见11月12日《新京报》)

  “排污权银行”其实就是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将排污权通过存入“银行”进行交易的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1990年,美国在修改《清洁空气法》时,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用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排放权像普通商品一样,在排污企业之间买卖,也可储存以备自身之需。它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从而达到从整体上削减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首家“排污权银行”在浙江嘉兴出现,标志着我国正与国际接轨,用市场手段监管环境,排污权交易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但是,“排污权银行”绝非排污者的一件“新装”,在操作过程中需防止“三种倾向”。

  一是防止企业虚报总量和高价“增量排污”,抵销节能减排的成效。本来排放权交易是在排放许可证扎口、浓度达标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个别企业事先虚报总量,这样省下来的指标就可存入“银行”,备作指标用光时提取再用或变卖“贴现”。还有个别有节能减排硬指标的企业在总量用光后通过与售出方私下交易,高价购得排污权,以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

 

  二是防止“排污权”买卖对违法企业网开一面,影响执法的权威性。“排污权银行”成了一些非法排污企业觊觎的目标。在他们眼里,就像交排污费一样,掏了钱就有了肆意排污的权利,至于环保部门的罚单早就成了一纸“排污收据”。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跟进,严格规定被环保部门处罚的排污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享受排污交易权,原有储备指标也予以冻结,直到违法行为彻底整改为止。决不让那些“不怕罚”和“罚不怕”的非法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中占到便宜

  三是防止排污权交易暗厢操作,搞“幕后交易”,助长不正当竞争。排污权交易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在执行中很可能出现弄虚作假,偷梁换柱,甚至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因此,环保部门对交易前置条件的审核至关重要,必须公正、公平、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应通过召开听证会、公示等手段,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实现排污权交易的公开透明。

  只有相应的配套制度跟进,“排污权银行”才能健康有序运行;才能让治污者得利,违法者付出昂贵成本;才能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