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2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专家呼吁加快规划环评立法
2、法制日报: 民间环保组织规模最大 各项活动应依法开展
3、路透社: 中国拒绝接受碳减排限制 可能会影响污泥处理方式
4、人民政协报: 14省市政协开出药方:让长江尽快远离"亚健康"
5、《人民日报海外版》: 32个特大城市30个缺水
地方信息:
6、新华网:山东构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绿色生态长廊”
7、北京青年报:北京污水截流工程完成 已无脏水流入昆玉河
8、四川日报: 田湾河流域梯级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9、长沙晚报: 湘江长沙段水位开始回涨 日涨57厘米(组图)
10、东方早报: 太湖率先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图)
重大水事:
11、扬子晚报: 院士称三峡工程绝非生态灾难 有措施保护中华鲟
人与自然:
12、中国新闻网: 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德保苏铁回归自然
环保人物:
13、南方人物周刊: 李小溪:做环保并不是要当苦行僧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 北京水源保护需要落到实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境时评:华南虎照片真伪的题外话
1、专家呼吁加快规划环评立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12741.html
●环评重点:“两高一资”产业、重点流域、能源基地以及快速城镇化地区。
●环评试点: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
在11月3日北京召开的“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战略(规划)环评应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支撑,尽快对重化工产业、重点流域、重要能源基地和快速扩张城镇化地区实施规划环评。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规划环评制度的建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立法工作急需推进,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于布局性、结构性的不合理造成的,因为很多地方在制定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关政策和规划时并没有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项目环评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战略(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上对发展布局、结构、规模等进行优化调整,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
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最急需进行规划环评的是“两高一资”产业、重点流域、能源基地以及快速城镇化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火电、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由于前几年缺乏布局规划,导致分散发展、无序竞争。在流域开发方面,由于条块分割、行政区域分割的原因,使得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的发展难以得到统筹兼顾,造成了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短期开发盛行的局面。在快速城镇化的规划布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建设规划没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有些城市的规划一两年一变样,随意性极大,常出现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的尴尬局面。
潘岳表示,环保总局自两年前启动了《规划环评条例》的立法工作,但因为各部门严重的职能交叉与一些地方短平快的业绩观,该立法目前尚不能很快出台。他说,尽管困难重重,但规划环评工作还是取得了艰难进展:第一,《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修改审定中;第二,环保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还有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在内的规划环评试点。他表示,环保总局将尽最大努力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积极推进《条例》的立法工作。(闻 哲)
2、民间环保组织规模最大 各项活动应依法开展
来源: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15564.html
日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现已发展至2768家,成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民间团体。作为国家环保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则希望环保民间组织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自律,强化内部管理,依法组织开展各项公益活动”。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希望,民间环保组织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组织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的前提下,努力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真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代表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权益需求,依法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积极谋划环保活动,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组织的公信力,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周建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将进一步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平台,推动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记者郄建荣)
3、中国拒绝接受碳减排限制 可能会影响污泥处理方式
来源:路透社2007-11-12
http://www.h2o-china.com/news/54210.html
欧洲议会在周三表示,中国将不接受任何协定中关于排放量的限制,但补充说更大的困难来自于那些完全拒绝控制气候变化的国家。
下个月于巴厘岛举行的各国政府会谈,将商定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过期後应对全球变暖的新协议。此前,代表们已在中国进行对话。
“和欧洲议会或是欧盟不同,中国人认为自己不会在《京都议定书》之後接受任何减排义务。”欧洲议会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Guido Sacconi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被认为将于2008年前超过美国——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对话中的焦点。
但中国拒绝在气体排放上做出任何具体限制,并表示发展是本国的第一要务。中方认为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并将清洁技术与穷国分享。
代表们称,中国与欧洲在控制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上达成一致,这至少说明北京是愿意参与的。
“问题其实来自于其它大国--他们甚至不希望参与或是履行同样的程序。”Sacconi说。
《京都议定书》规定36个工业化国家须在2008年12月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至1990年水平下5个百分点,但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没有加入这一协定。
两国表示这一限制代价太大且有失公平,因为它排除了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欧洲代表们表示,中国未接受排放限额并不代表它拒绝采取其他具体应对措施。
“从一些征兆我能看出,中国虽然不接受目标减排量,却会作出一些承诺。”爱尔兰的一名代表Barbara de Brun说道。
她表示她并不清楚这些措施会是什麽,但它们会促使北京自愿地、而并非被强制减少气体排放。
“从欧洲的立场出发,我不会排除中国自觉采取减排措施的可能性。”de Brun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代表们称北京正提高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视程度,因为有“毁灭性影响”的气候变化已经在中国发生。
“我们在农业中发现了问题,比如洪水和大量砍伐。我们也发现城市中的大量污染。”意大利代表Vincenzo Lavarra说。
“我们希望这会让中国采取真正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4、14省市政协开出药方:让长江尽快远离"亚健康"
来源:人民政协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15390.html
“长江正在变成沿江城市的大‘污水管道’,全流域污水排放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
近日,在南昌市召开的长江水环境保护第七次研讨会上,来自青海、云南、贵州、四川、成都、重庆、湖北、武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南京、上海等十四个省市政协以及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长江水利委员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围绕沿长江城市污水处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为长江走出“亚健康”开出药方。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水系,拥有全国40%的淡水资源,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沿长江流域有30多个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沿江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国21000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正在规划或建设的化工园区还有20多个,部分城市把长江当成天然的“排污道”,长江全流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年达到290亿吨。长江正面临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问题的困扰,处于“亚健康”状态。
为了让母亲河尽快远离“亚健康”,长江流域十四省市政协在研讨会上开出“药方”,提出了六条建议:
转变用水观念,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改变人们长期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廉价资源的看法,提高全民对保护和珍惜长江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水资源流域管理。建议建立一个高层次、直属于国务院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决策流域范围内各项水资源管理事务。同时,还要逐步理顺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监控和预警应急管理机制,用经济和法律双重手段,加强长江流域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大水质监测投入力度。
打破地区界限,制定长江整体发展规划。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长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在统一规划,考虑到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各省市产业特色和基础,统一制定流域“十一五”重化工产业规划布局。凡是在长江流域新上和改、扩建的项目、工程,都应报经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水资源保护法制保障体系。建议在《宪法》中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思想,修改《水法》、《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自然资源法规;建议全国人大为保护长江水资源专门立法,沿江各地制定地方流域层次法规和政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和完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
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0年,主要城市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70%,其他城市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沿江各城市要落实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和减排措施,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利用“区域限批”政策,严格审批城市建设项目,禁止新上向长江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适应市场经济,引入多种投入机制。水资源保护是公益性事务,应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还应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融资及运作机制。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相关意见、建议将以长江流域十四省市政协的名义报送国务院。(曾粮 喻民昆 凌恭晴)
5、《人民日报海外版》:32个特大城市30个缺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1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105
本报讯 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表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水资源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发与并发趋势。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中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
水利部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全国每年有1亿至3亿亩农田受旱,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随着全国用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水生态和环境安全也面临威胁,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成灾和地下水超采。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6、新华网:山东构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绿色生态长廊”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1月1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168
新华网济南11月11日电(记者韩洁、王海鹰)一望无际的芦竹林,郁郁苍苍地蔓延到水边,白鹭悄然驻足,游鱼时而划出道道波纹,野鸭飞快地从水面掠过……
这是山东南四湖一片旖旎动人的湿地风光。然而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麦田和豆田。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四面八方注入的工业污水曾使南四湖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充当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其水质直接决定东线工程调水的成败。
从扼住上游工业污水源头,到修复数万亩生态湿地,再到大面积退耕还湿,近年来,南四湖流域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一条“绿色生态长廊”正沿湖岸延伸,昔日湖水澄碧、红荷映日、渔帆点点的美景正逐步再现。
南四湖地处山东省南部,由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和独山湖连接而成,面积1266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南四湖约38万亩湿地遭到破坏,水面缩减了近1/5。
在加快治理上游污染源的同时,2005年,山东省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新薛河入湖口开始“退耕还湿”尝试,从南方引进湿地作物芦竹推广种植。政府对退耕农民给予生态补偿,并与3家造纸厂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第三年芦竹进入丰产期后,农民每亩收入可达750元左右。
如今,南四湖人工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已扩大到6.5万亩。试验表明,湿地净化系统对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约为50%,对总磷的去除率为60%,对氨氮的去除率为65%。
“湿地就像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南四湖”,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张波对记者说。2006年与2000年相比,在流域内GDP增长156%的情况下,南水北调调水沿线21个可比考核断面COD浓度下降了73.5%。今年前9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1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很多人担心南四湖水质污染可能是东线工程的“心腹大患”,如果无法治理到三类水的调水标准,污水一旦北上,就会使东线彻底沦为劳民伤财的工程。
为了整治南四湖上游的工业污染,从2003年开始山东省陆续制定了调水沿线、造纸、燃煤电厂等12项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如草浆行业国家规定的COD排放标准是450mg/l,山东省现在标准是300mg/l,到2010年将降低到120mg/l。
张波说,实际上,近年来经过关闭不达标造纸厂、安装脱硫设施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南四湖流域上游排污企业已经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一些大的造纸企业COD排放甚至已提前达到100mg/l。
最新检测数据显示,南四湖唯一的出湖口——韩庄运河台儿庄大桥断面今年头42周内,只有8周氨氮略微超标。
张波说,这意味着在没有任何外来水的情况下,山东已经有能力把南四湖基本治理到三类水标准,“这实际上向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递交了一份答卷——东线工程不会因为水质污染成为问题。”
张波说,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山东正在探索的流域治污举措就是落实十七大精神,打造生态文明的一种创新。把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面源污染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流域上下游治理结合起来,把治污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起来,把人的努力和自然净化结合起来,使流域治污成为科学、系统的有机整体。
循着这一治污思路,山东省正在组织全省17个市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其他领域的环境治理力度。
7、北京:污水截流工程完成 已无脏水流入昆玉河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234
本报记者报道 不久前,市民杜育芝致信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反映了昆玉河两岸排污、环境保护和一些市民私自下河游泳等问题。11月2日,市水务局对该建议给予书面反馈。
市水务局表示,经过调查和努力,昆玉河两岸已经完成污水截流工程,已无脏水流入昆玉河。河西侧道路正由市公联公司实施蓝靛厂南路改扩建工程,市政管线全部进行了统一规划,目前已完成河东侧道路建设,工程完成后将解决地区排水问题。同时,海淀区政府也结合蓝靛厂南路的改扩建工程完成了昆玉河两岸环境美化综合方案。
水务局在回函中表示,河湖管理处和水政监察大队每天都会派专人,不间断地在河道两侧进行巡查,对游泳者进行劝阻。目前本市水政执法权已经统一划归城市综合执法局,市民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向城管部门反映。
8、四川:田湾河流域梯级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来源:四川日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3237
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田湾河流域梯级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昨(11)日上午,成都市和雅安市石棉县两地同时举行发电庆典。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少雄出席仪式。
田湾河是大渡河中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孜州康定县境内,流经石棉县,全长48公里。该河流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我省水能资源相当优越的一条中型河流。根据四川省电力发展规划,田湾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列入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按“一库三级”(包括仁宗海水库电站、金窝水电站和大发水电站)进行开发,三个电站装机容量均为24万千瓦,各安装两台单机12万千瓦的冲击式机组,设计年发电量约34亿千瓦时,概算总投资约49亿元。
本次发电的机组位于大发水电站,该水电站是流域梯级水电站最末一级,于2004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另外两个仁宗海和金窝水电站将于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田湾河水电站近期股权动向也值得关注。2002年,以川投集团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勘院为主,共同投资组建了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川投集团已将持有的川投田湾河开发公司80%的股份,通过股权转让和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控股的上市公司川投能源。(记者杨晓)
9、湘江长沙段水位开始回涨 日涨57厘米(组图)
来源:长沙晚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11-12/030014283826.shtml
上游水库放水为湘江中下游补水。本报荧屏图片
水位上涨给船舶通行带来好消息。
本报讯(记者 岳冠文) 湘江长沙段水位继创下25.17米的历史最低记录后开始回涨。昨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水位达25.74米,较前日8时上涨57厘米。
湘澧资三水开始上涨
湘江长沙段自8日上午8时出现25.2米水位并刷新历史最低记录(历史实测最低出现在2003年11月2日,为25.24米)后还在持续下降。10日上午8时降至25.17米,创下历史新低后直到昨日才开始回升。湖南四水一湖中,除洞庭湖、沅水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外,澧水、资水水位也开始了上涨。
上游水库为中下游补水
由于10月份以来降雨严重偏少,湖南除湘西北地区外均达干旱标准。其中湘中大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已达1个月。湘水、资水流域大部分地区还达到大旱标准。如果湘江水位继续走低,将危及长株潭城市取用水。省防指日前决定,从11月10日8时至12月10日8时,东江水库按日均不小于200立方米/秒的流量下泄,为湘江中下游补水。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不得拦截,以确保中下游沿江居民用水安全。
呼吁居民节约用水
长沙市水文站站长梁文胜表示,此次长沙、湘潭段水位快速上涨的原因就是上游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如果上游流量减少,水位又会继续回落。”梁文胜介绍,到昨晚8时,长沙段水位又从上午8时25.74米回落到了25.68米。
长沙市水文局专家同时表示,枯水期水位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要根本解决水位偏低问题,仍取决于后段能否出现有效降雨。据预报,近期降雨仍将偏少,湘江流域的干旱将呈蔓延之势,可能出现秋冬连旱的局面。同时,如果没有降雨,上游水库也不可能无限量的下泄,因此湘江沿岸的企业和居民要注意节约用水。
10、太湖率先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图)
来源:东方早报2007年11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12/024214283820.shtml
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开展COD排污权交易试点。CFP资料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江苏省环保厅和省物价局近日公布了“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中先行试点的“化学需氧量(COD)”标准,计划从2008年起实施,其实施对象是重点监控的266家排污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苏南五市。
据江苏省环保厅从事排污权有偿使用研究的负责人介绍,COD历来是排污治理中的重点,根据国务院全国重点湖泊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的规划,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开展COD排污权交易试点。根据江苏省确定的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化工企业每千克COD定价为10.5元,印染企业为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为4.5元。
在时间安排上,2008年起首先开展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2009年再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并建成太湖流域的市级水排污权交易市场,至2010年起初步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在实施程序上,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十一五”污染减排和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参加试点地区先按照减排计划核定出重点监控排污企业排污配额和有偿取得的排污权,然后由排污企业以“掏钱购买”方式取得排放指标。
从价格上看,每千克10.5元的COD排放有偿使用远远高出行业企业的治理成本。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化工企业削减1千克COD处理成本为5.8元,印染企业削减1千克COD处理成本为2.9元。省环保厅有关人士表示,出台这一“高价”的目的是促使企业珍惜排污指标,把排污总量削减下来,以体现“占用多少环境资源,就得支付多少成本”的理念。
显然这一价格对企业来说多少有些“过重”,但江苏省环保厅从事排污权有偿使用研究的负责人表示,企业如果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减排,低于额度省下来的排污权部分可以进行出售,“这就保证了企业的积极性”。
2008年起,江苏太湖排污权有偿使用将逐步建立一级市场(企业向政府购买指标),随后将利用市场配置功能,积极开展水排污权交易形成二级排污权交易市场(企业之间相互购买指标),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早报记者 王海平
11、院士称三峡工程绝非生态灾难 有措施保护中华鲟
来源:《扬子晚报》2007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12418.html
“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昨天,在河海大学举行的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上,针对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指出,这绝对是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
陆佑楣说,三峡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产生的污染十分巨大。所以,三峡每年实际上可以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不仅不是“生态灾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外,有人认为三峡水库会排出大量CH4(一种水底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沼气),对长江水质会产生污染。殊不知,三峡库底根本没那么多有机物,都是些光秃秃的岩石。目前三峡水库水质相当好,是二级水库。只有气候变暖的某段时间,偶尔会出现蓝藻、绿藻。“我们平时在运行管理中注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产生沼气,同时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水不得向长江排放。”陆佑楣说。
三峡工程中,对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以中华鲟为例,大坝的建成挡住了它们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除这个问题!”但陆佑楣也表示,大家已经想出了多种办法来保护这种珍稀的鱼种。比方说,在宜昌已经建成了人工繁殖场,每年捕捞一些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并且孵化出来成为鱼苗。每年起码有几百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存活率,中华鲟也应该不会消亡。其实国外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比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设立鱼道、鱼梯、过鱼机器等,想办法让鱼儿能够顺利过坝。这些保护措施国内同样也可以借鉴。(孟凯 张琳)
12、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德保苏铁回归自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1月1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512957.html
中国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启动今天在此间正式启动。
据悉,中国目前已经基本摸清了德保苏铁的繁育机理,并在种源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经过专家论证,现已经具备德保苏铁植物回归自然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指出,德保苏铁回归自然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阶段发展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以迁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的新阶段。
德保苏铁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的物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目前,中国德保苏铁的自然分布点的面积很小,种群数量十分有限,且都不在保护区内,农耕和放牧的行为,以及大肆盗砍滥挖现象,德保苏铁野生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据调查,中国德保苏铁已由十年前发现时的两千余株骤减到六百株左右,自然分布点有八个。
苏铁类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和珍贵的“活化石”,是恐龙时代的植物,属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经过上亿年的变迁,绝大多数苏铁类植物已绝灭。全世界现存苏铁类植物有三科(苏铁科、蕨铁科与泽米科)十一属约二百八十种,星散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苏铁原生境的破坏和对野生苏铁的肆意盗挖,加之其自我更新能力下降,苏铁资源锐减,野外资源已被破坏殆尽,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数十年间苏铁野生居群数与总株数至少减少了一半。
稀有、濒危植物的回归,是在条件成熟时,把经过迁地保护的人工繁殖体重新放回到它们原来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或适合它们生存的野外环境中去,重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植物回归自然是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是联系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迁地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的最终归宿。
13、李小溪:做环保并不是要当苦行僧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07年11月1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12/170014289461.shtml
环保主义者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并不痛苦,因为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信仰
买了二手车之后
2003年,非政府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老会员李小溪拿到了驾照,开上了亲戚转让的二手车。开车和环保确实不合拍,为此她心里别扭了好久。可是喜欢大自然的她和老伴儿在怀柔买了一个农家小院,那是个方圆几十公里都不通公交车的地方,而她自从开上车以后,可以经常去散散心,很美的事儿。
周围和李小溪有同样烦恼的朋友还有很多。“自然之友”组织大家植树并签署《个人碳减排承诺书》,李小溪郑重地签署了承诺书并给自己立下了几条规矩:
“第一,尽量少开车,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要去的地方交通非常方便,一定要坐公交车;第二,开小排量的手动档车;第三,对自己的不环保行为尽量做弥补,那就是植树,种25棵树能够把我一家人开车和其他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抵消掉,每年至少种这些树,争取再多种一些,尽量减少不良影响。此外,平时开车也比较注意,比如说快到红绿灯了就挂空档,尽量少耗油,还有就是只要一停车马上熄火,反正尽量注意。而且我还有一个原则:不在上下班高峰期凑热闹,在这个时间段我有急事也不开车出去,我一般选坐公交车,或者打车。”
作为小有名气的环保人士,李小溪开着汽车讲环保的做法在网上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说她“自己开车还要求别人住在树上?”李小溪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没有要求别人住在树上,过原始人的生活。我觉得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得舒服一些无可非议。比如汽车,我现在体会到,有个车效率确实提高了,比如一个上午,如果没有车,我只能做一件事,有了车,可以做两三件事甚至更多。”
李小溪认为开车并不等于不环保,只要坚持尽量少开和实施碳减排承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车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只要认识到你对这个世界承担的责任,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做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消费不等于浪费。目前社会上消费主义盛行,许多人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名车,排气量越大越好,越豪华越昂贵越好。车本来就是个工具,现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了,有的人一定开名牌的,不然的话就觉得寒酸掉价。昨天在聚会时一个朋友还跟我说,他把夏利车换成了标致307。我问为什么?他说开夏利掉价。我说夏利车很好,很皮实也很省油。这就是观念不一样。”
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其实李小溪早在挤公交车的那些年头就开始种树了。不仅在北京种,也到内蒙、陕西、河北等地种,每次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钱,从买树苗到工具、交通、食宿都是自己承担。每种一棵树,一年的养护成本大概在数十元。她说,怎么弥补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呢?我觉得这完全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你对这个世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认识到了,你就会去努力想办法消除这个影响。
开车前,她每年大概要种10来棵树,开上车以后,她每年要种30多棵树。尽管如此,李小溪说她依然“还处于矛盾之中。我跟我丈夫商量,我说将来如果交通非常方便,我们就不开车了,完全可以放弃。”去年,李小溪把老捷达车换成了小排量的标致206。
“奢侈”的环保行为之下,在北京过日子的李小溪却对自己很“抠门”。如果要下餐馆,经常和老伴只点一两份菜,还自带筷子,两人吃光喝光,最后给服务员剩下两个空碗,“服务员都觉得少见得很。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吃完,绝不剩饭,而且也不打包,因为打包还要浪费餐具,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非常不好,既浪费资源又污染食品和环境。而且如果我们吃一个菜就够了,干嘛非要买两个菜?不必要。我们也不要餐巾纸。有的时候非要用,我自己包里面带着,就用一点点。”
除此之外,李小溪家里还有很多环保节能的细节。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物品,购物不使用塑料袋而使用布袋,使用节能灯和充电电池、不用普通电池,买不含磷洗衣粉,等等。8年前花4800元买来的空调一共用了不到10次,完全让位给了电风扇。“现在走到哪里都是空调,追求恒温的生活。冬天室内穿衬衣,夏天穿羊毛衫,一年到头完全反了。我觉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有这种适应能力,出点汗也没有关系。”
李小溪家里也没有目前流行的纸杯子来招待客人,因为,“一次性杯子有荧光粉,对人体有损害,同时还需要砍树生产纸。用普通杯子,用完了洗干净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其实环保没什么难的,做起来都是一些小事,很容易。”李小溪还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家中收养了3只流浪猫,每到饭点儿,到她家门口来“蹭饭”的野猫更是多达十几只,每月光是买猫粮就要数百元。所有经她收养过的上百只猫,到李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她带到动物医院去做绝育手术,经过调教并打过疫苗后登广告或上网寻找领养人。每年12月到来年3月是鸟儿觅食困难的季节,李小溪每天到本单位食堂要剩饭喂她家周围的喜鹊,已经坚持了17个年头。
最让李小溪骄傲的是她家的节水行为。由于从来不用水箱里的水冲厕,李家的抽水马桶水箱完全是干的,几十年来,他们从来不用自来水冲厕,用来冲厕所的水都是洗衣服水、擦地水、洗菜水、洗脸水、甚至洗澡时脚下放个大盆接的洗澡水,而所有的这些“废水”都倒在卫生间里大大小小几个桶里面,用来冲厕所。尽管有时水放久了有些异味,她还是不舍得白白倒掉。目前北京市的人均用水是每月3吨,但李小溪老两口加起来,每月平均才用2.5吨水,李家已经成为她所在的大院的头号节水家庭。
做环保并不是要当苦行僧
李小溪是个急脾气,看到路上开车的人从车窗往外吐痰和乱扔垃圾,她会加速上去,跟人家并排走,隔着车窗“教训”人;和老伴在颐和园里散步,她也会一路走一路捡垃圾,并制止其他游人的不环保行为。后来,她发现,“你不要跟人家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有人扔垃圾,我就帮他捡起来,他就会不好意思。只要你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跟他讲不应当乱吐痰和扔垃圾的道理,他一般都能接受,会说以后注意,最后你再谢谢他。他一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会不好意思跟我吵,我还真没碰到过拒绝接受意见的人。”
不跟陌生人吵,李小溪和女儿却是经常都在“火并”,年轻人在化妆品、时装上支出得多,经常出现买了不用浪费了的现象,两代人为此“经常发生矛盾”。“她穿好一点的衣服,我也同意,我主张少而精,并不主张穿得太寒酸,舒适得体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浪费。这是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的差异。女儿觉得这不是浪费,她就是习惯了。于是我就帮她处理衣服,或者送人。”但是在妈妈的“监视”下,女儿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怕我说她”,至少在用水方面比原来节制多了。
身为国际关系专业副教授的李小溪,有过多次出国的经验,也非常注意国外环保方面的情况。她非常赞成国外的许多饭店都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的做法,认为中国的饭店也应当取消“六小件”。她听说在德国、俄罗斯等地的高级餐馆,用的都是马粪纸颜色的粗糙的餐巾纸,对此大感意外,“那么高档的饭店,用粗糙的餐巾纸不会得罪顾客吗?”后来她发现,“这些纸没有经过硫黄漂白,因此非常环保。越高档的饭店,越注意环保,否则会得罪一批高素质的顾客,这些人会不高兴。”她认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真应该学学国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念。
处处节约的李小溪自嘲经常好像“钱花不出去”,因为不需要花什么钱。但同时,这个社会浪费的现象又太严重了,“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会自己尽量注意,并尽量去影响别人,动员我的亲戚朋友这样做,而且我还向有关部门提出过很多环保方面的建议。”她时不时地去商店买来很多布头,再去裁缝店做成很多布袋送给亲戚朋友,鼓励大家出门尽量少用塑料袋。但她也承认并不是送出去的布袋,都百分之百地发挥了预设的功能。
“我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他不接受我也没有办法。其实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应当注意,形成习惯以后,并不会影响自己生活,生活质量也不会打折扣。有一些人说你们环保组织的人都是苦行僧,活得太累太艰苦,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不舒服不方便。简朴并不等于艰苦,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没有必要过父辈那种艰难日子。同时,简单也并不等于贫乏,生活完全可以过得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很充实,物质生活也很丰富,这才是快乐的人生。”
14、北京水源保护需要落到实处
来源: 新京报 2007-11-10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huanlan/2007/11-10/018@024321.htm
如果由发展无机农业改为发展有机农业,用秸秆发展动物养殖,粪便发展沼气产业,沼渣沼液还田,学校杜绝粪便直排河流,北京市民消费上游的有机产品,农民有切实的收入保障,上游水源保护难度就可大大降低了。
不久前,笔者熟悉的一个环保志愿者从河北省赤城县发来电子邮件,称该县某镇一所小学将粪便直排到附近河流。该小学有七八间厕所,每天产生大量粪便,学校定期花1000多元,雇人将粪便挖出倒入黑河(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朋友在现场气愤地拍摄了录像,作为北京饮用水源污染的证据。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官厅水库是1951年我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流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建成以来,已累计向下游供水396亿立方米,年灌溉农田110万亩。但是,由于上游工业活动以及社区经济迅猛发展,官厅水库出现了全面退化,突出表现在:来水量逐年减少、水质严重污染、泥沙淤积严重。官厅水库水质早就下降到五类水以上,被迫于1985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源行列。因此,目前北京市饮用水源就只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这“几盆水”了。但是,密云水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供水量在不断减少的同时,水质也出现了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原因之一就有上述常见的粪便直排和化肥、农药严重的“面源”污染。
尽管北京加大了水源保护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经费使用不当。在9月份召开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上,市人大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宝善指出,北京对1.5亿元的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使用中,真正用于水源地保护的仅有8千多万元。北京547条小流域还有266条未治理。按照目前每年治理20条的速度,还需要13年多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显然不能适应尽快改变北京水源地生态质量的要求,更何况有些治理还可能出现“反弹”。而对上游水源地的生态治理则是“鞭长莫及”。
在上游水源保护方面,人们倾向于造林涵养水源,而对来自农田和人畜粪便污染则重视不够。北京计划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投入1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完成20万亩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在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础上,启动京北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建设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但在这些项目中,并没有对来自社区生产、生存和消费方式带来的水源污染进行专项治理,如上游露天粪便治理就没有考虑进去。
实际上,粪便是非常好的农业资源,目前还可能是“稀有”资源。由于近年来现代农业的普及,化肥替代了有机肥,种植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对上游水源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水源保护问题上,上游穷,下游富,如果治理措施不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北京市拿出少量的费用用于上游农业经营方式更新,由发展无机农业改为发展有机农业,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秸秆发展动物养殖,粪便发展沼气产业,沼渣沼液还田,替代化石能源和保护山地植被;学校建立大型沼气池或化粪池,杜绝粪便直排河流;北京市民消费上游的有机产品,农民有切实的收入保障,那么,上游水源保护难度就可大大降低了。
具体地,针对北京水源保护问题,根据现场调研和专家研讨的结果,建议北京市应将治理重点转移到以下几个具体工作上来。
第一,迅速建立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在内,以保护水质水量为主,兼顾防风固沙的“京北水源地生态安全功能保护区”。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规划与设计北京水源保护功能区,解决水源地的生态安全问题。由水利部牵头,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密切配合,统一领导、统一认识、统一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克服目前分散管理的各种弊端。功能区建立后,各种土地利用格局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与科学规划。
第二,运用市场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将下游吃水的高额费用与上游产水与保水的“生态补偿”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水源上游地区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人口和牲畜压力,腾出来的大量土地恢复森林或草原植被,由产粮区或产肉区变成产水区,其经济的损失由北京市征收的水费中合理补偿。即使种地,也应当发展有机农业,将人畜粪便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减少、最终杜绝化肥与农药使用。
第三,生态治理必须与上游地区的脱贫致富联系起来。在水源上游,生态治理的难点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为的压力。应当主动地帮助社区解决能源问题(如建立沼气池、沼气供气站等)、卫生问题(如建立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从而保证产水区有足够的植被覆盖,产出足够的水,并保证入库水为清洁之水。
北京水源保护刻不容缓,行动宜早不宜迟。希望有关单位密切配合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案,妥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尽快实现上游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蒋高明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15、环境时评:华南虎照片真伪的题外话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1月12日 涂俊明
http://env.people.com.cn/GB/6513495.html
时下,华南虎照片真伪问题居然成为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是的,作为国宝的华南虎究竟在事发地还是不是真正存世?确确实实是国人乃至这个人类星球上所有人都在瞩目的生态大问题。如果这位叫周正龙的生态环保热心人士出示的确确实实是拍到的“照片”,而不是拼制的“图片”,那么,华南虎在世界这块林地存有就是“铁板订钉”――实打实的生存着!如果,他老人家拿出的是“拼凑”而成的“图片”,那么,这里此类“老虎”是否真有?还是世人们不断猜测下去的一个谜!
于是,人们纷纷发表那些猜测性的种种言论,谁都说服不了谁。再有的干脆提出要“政府部门出面对此给个‘说法’”、“司法介入”、“摄影角度技术鉴定”……网络上一时间纷争四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面对华南虎照片真伪这样那样的评说,倒让人从另外的角度思考了一些问题,这些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的“题外话”,是不是倒是应该引起世人关注的?
这一,这场所谓的照片真伪之辩,对照片拍摄提供人公平吗?
华南虎照片的拍摄提供者周正龙,为了拍摄华南虎的照片,进行了大量实地观察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如果他是确实想拍到真老虎,还得作出人身生命冒险的精神准备。谁都知道“老虎不是吃素的”这样一个童叟皆知的“骇人”道理!人家能够为此去制作一个“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吗?这似乎也不大符合常理呀!再说,周正龙有没有、能不能搞成照片精美的画面专业“拼盘”造假艺术?那些心存疑虑的猜测者对此去“考究”过没有?对一位大自然生态动物爱好者进行无端猜疑,是不是对人家人格的侮辱?这样的所作所为公平吗?往后,还有谁敢于、自愿、乐意轻易出示类似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类的稀罕“证据”?
这二,围绕“华南虎照片真伪”的纷争,会不会引发另类人群的“兴趣”,诱导那些人对那里的稀有生态动物“虎视眈眈”?
如果说,因为华南虎照片的披露,确实存有稀世国宝“虎啸山林”,通过大家对照片真伪鉴别的热烈讨论,轰动一番以后,引发人们关注自然,保护生态,关爱动物,则是令人可喜而期待的。问题往往还在于另一方面的另类人们,他们虽然不是老虎,可是,对待动物特别是稀世存有动物却远远要比老虎凶险。只怕是人们在热心纷争着照片是否真伪、老虎是否真有的时候,那些如虎似狼的另类人群借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虎视眈眈地盯瞅着大森林里豕突狼奔的动物种群,借以“考察”、“验证”、“证实”为名,深入“虎”后,埋下玄机,图谋不轨。网上不是已经出现有人“不妨也去实地‘考究考究’”的说辞了吗?为了一组老虎照片的“鉴别”真假,我们能够让大量非林业管理与非动物管理研究人群介入原生态林地进行目的各异的所谓“考察”吗?
看来,从我们对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安全考虑,与此相关的部门还是应该多留些心眼,提高警觉为好。
这三,如果人类善待自然,善待动物,华南虎现身丛林,还会有“华南虎照片真伪”之辩吗?
老虎是兽中之王!然而,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这百兽之王终究还是濒临灭种的险地。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每年都会有上百种人类的朋友永远地离开我们。存世得以繁衍的队伍还在不断地“精兵简政”。这华南虎到底有没有,还存有多少,往后该怎么样帮助它们“延续香火”,传宗接代,这倒是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这远远比纠缠于照片真伪的无端争论要实在得多。
试想,如果华南虎不濒临灭绝,如果华南虎有它们适合的生存环境,如果它们仍然不失林中百兽之王的雄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熟悉的虎面、虎画、虎照,还用得着去对着几张从老林里“偷拍”来的照片,辨不清“真伪”而“犯迷糊”吗?
围绕这几张“老虎照”喋喋不休地论不出个货真价实的结果来,倒是折射出一个关乎自然生态环境与动物保护方面的另类问题。人类如果再不重视,星转斗移,岁月轮回,世事沧桑,恐怕在若干年代后,我们的后生再也无缘见识东北虎、华南虎之类的稀世物种,连鉴赏华南虎照片的机会都没有罗!
所有这些,就是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之辩的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