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一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十一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11-0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2、专家称浙江3%-5%野生植物濒临灭绝

3、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4、甘肃:开发建设成为水土流失“公害”

5、江苏太湖流域排污权将有偿使用 

 

地方信息:

6、湘江部分河段出现超历史最低水位

7、陕西“南水北调”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启动

8、永定河将建5处生物景观塘

9、河北明年将向北京输水3亿立方米

10、图:甘肃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逐步修复

 

特别推荐:

11、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环评

 

深度报道:

12、规划环评立法遇阻 环保总局呼吁各界支持

13、全民共审"华南虎":如何消解每个人心中的疑团

 

环境时评:

14、从国外为流域立法看规划环评 

15、公开忏悔管用说明什么?

 

 

 

1、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2007年11月6日  来源:新华网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2855

新华网成都11月6日电(记者刘谨 易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建设部等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

遗产会议6日在四川峨眉山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自然遗产会议。

此次会议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代表、官员、专家共400多人参会。

本次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主题是“保护世界遗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会议将讨论《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交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经验,进一步探索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地方政府与遗产地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亚太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在开幕式上表示:“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作为人类自然历史见证的这些不可复制的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好礼物。”

他还表示:“近年来,中国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教科文组织还批准了在中国建立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中国正在积极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亚太地区以及其他缔约国的合作,并在推动公约实施以及遗产培训与研究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世界遗产工作,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一直致力于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希望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全世界的遗产保护工作探索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据悉,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在日本的鹿儿岛和白神山召开。此次自然遗产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天的会议旨在提高全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实现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

自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7年6月,中国已有35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6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包括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

2、专家称浙江3%-5%野生植物濒临灭绝

来源:青年时报 2007年11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06/150214247240.shtml

  时报讯 近日时报刊文寻找西湖野生莼菜(见时报11月2日A6版报道《野生西湖莼菜现踪影难觅》),然而未果。野生莼菜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十分稀少。专家说,野生莼菜原来分布于全省各地水域,但莼菜对生长水体的水质要求很高,城市里水体大部分已被污染,所以野生莼菜在杭州已基本绝迹,现在只存在浙南山区一些天然小湖泊里。

  和野生莼菜相同命运的,还有中华水韭、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杉等野生植物。中华水韭原广泛分布于杭州、诸暨、松阳、庆元、丽水、建德和天台等市、县,但现在只有松阳废弃水田里还有一点,杭州植物园已经迁入一部分,保护起来。普陀鹅耳枥只剩一株,在普陀山。百山祖冷杉只有三四棵,生长在丽水庆元百山祖,已被圈养、保护起来。

  相比这些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濒危野生植物,还有一百多种即将灭绝、却未被列入名录的野生植物,情况更为危急迫切。

  现状:3%-5%野生植物濒临灭绝

  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李根有研究濒危野生植物20多年了,为了考察野生植物濒危情况,他已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根据他二十多年的实地考证,再结合文献资料,他认为:“浙江有野生植物4000多种,其中3%-5%已经极其稀少。也就是说,有两百多种已接近灭绝,其中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只有40多种。”

  李根有随口就举出三种来:细果秤锤树,果子细长形,异于别的秤锤树结圆果。它是李教授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新品种,“我在临安青山湖边发现过32株,但最近再去探访,发现只剩下10来株了。在建德一家林场还有上千株。”浙江安息香,文献资料里说建德林场里有,但最近去调查,没发现,很可能已经灭绝。堇叶紫金牛,《浙江植物志》记载,杭州云溪竹径有,但现在已找不着,李教授在建德寿昌林场找到了约200株。

  原来到处生长的野生植物,为什么会大批灭绝呢?专家分析,主要有四种原因:一是全球变暖,局地气候也有变化,有些植物适应不了新环境;二是物种本身繁殖机制有问题,不适应环境,生存不下去了;三是人为开发破坏,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被片段化了,比方原来成片生长的地方,由于造房子等原因,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野生植物被隔离开后,没法传粉,基因交流被切断,繁殖数量也大大减少;第四,环境污染,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莼菜和中华水韭。

  纵深:野生植物是国家战略资源

  “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李教授表情凝重地说。

  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文明进程的植物比比皆是。橡胶的开发利用,极大推动了工业发展;水稻马铃薯,是人类主要的食物。而现在濒危的好多植物,很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保若干年后,它会被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一旦灭绝,就无法再造了。

  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存它的原始基因。人工栽培的植物,往往基因都有某种缺陷,容易退化。而野生植物千百年来不断与自然抗争,它的基因往往具有很强的抗病抗旱抗寒性。所以它们是珍贵的育种材料。

  另外,野生植物作为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多种野生植物灭绝,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建议:摸清家底,抓紧立法

  面对不断消失的野生植物资源,专家建议:

  第一步,要赶快把家底摸清。然后抓紧立法,制定野生植物的省级保护名录。

  第二步,要加强研究濒危植物之所以稀少的濒危机制。查明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步,要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最好是人工繁殖方法研制成功后,再加以利用。而不是像对待冬虫夏草、野生兰花那样,掠夺性地开发,几年时间就把野生植物推向濒危绝境。

  第四,政府要多做宣传,让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紧迫性,深入人心。

3、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来源:人民日报2007-1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4008.html

  北京11月2日电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表明,近年来,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加剧,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高级圆桌会议上获悉的。

据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每年解决3200万人、5年共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205个水量不足或水质尚未达标城市和350个问题突出的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饮用水安全问题。(记者赵永平)

4、甘肃:开发建设成为水土流失“公害”

来源:人民网2007年11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6490081.html

  人民网兰州11月6日电 (记者曾华锋)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已占甘肃省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80%以上,有的难以恢复。从现在起至明年6月,甘肃将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这是记者今天从甘肃省水利厅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了解到的情况。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达5.5亿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近年来,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十五”期间,甘肃省经市级以上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2495项,扰动地表面积为3748平方公里,弃土弃渣量1.58亿吨,水土流失量占全省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80%以上,给社会留下了巨大的治理成本,有的甚至难以恢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虽逐年上升,但总体申报率不到70%。经水利部和省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226项,仅有西气东输、小峡电厂等8个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验收率不到6%。已建和在建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普遍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项目在建设中不按照方案要求落实措施,甚至直接向河道倾渣倒料,有的项目随意变更取、弃土场,对周边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此,甘肃省决定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对在建项目进行一次拉网式全面调查,建立档案;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执法检查,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组织有整改任务的项目限期整改,确保水土保持整改措施按时落实到位。通过治理,要使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提高20%、方案实施率达到90%、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提高到40%,有效遏制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

5、江苏太湖流域排污权将有偿使用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7-1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4005.html

  为促进“十一五”期间太湖流域污染减排工作,江苏省确定从2008年起,在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通过引入环境价格体系,建立排污权初始价格,变以往无偿使用排污许可证为掏钱购买。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促使排污企业珍惜环境资源,约束排污行为,把“环境有价”理念落到实处。

  江苏省这次试点方案确定,从2008年起,首先在太湖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到2009年,再在太湖流域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建成太湖流域的市级水排污权交易市场。从2010年起,初步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试点范围为太湖流域内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以及镇江市的丹阳、句容和南京的高淳县等,试点对象选择重点监控的266家排污企业。试点实施步骤是,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十一五”污染减排和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参加试点的各市和所辖县(市、区),按照减排计划,核定出重点监控排污企业排污配额和有偿取得的排污权。然后,由排污企业以“掏钱购买”方式取得排放指标。

  江苏省已核定出了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化工企业每千克COD定价为10.5元,印染企业为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为4.5元。

  为准确核定有偿排污权的初始价格,江苏省环保厅、财政厅、物价局等部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以污染治理直接成本作为参考基础。比如,化工企业削减1千克COD处理成本为5.8元,印染企业削减1千克COD处理成本为2.9元等。同时,本着刺激性和区别对待的原则,核定出太湖流域1.8的地区差异调整系数。这样,计算出了“COD初始价格=平均治理成本×地区差异系数”的公式。从核定的有偿排污权的初始价格看,已明显高出了5类行业的污水直接成本。在此基础上,分别核定出了5类排污行业每千克COD的“卖出”价格。

  江苏省环保厅从事排污权有偿使用研究的负责人指出,江苏省核定出太湖流域重点监控排污企业“掏钱购买”排污指标,其“价格”已比治理成本高出近一倍。辟如,一家化工企业一年要排放500吨的COD,就要掏出525万元购买核定排污量的排污许可证。江苏省之所以“高价”卖出排污初始分配指标,就是要给企业带来约束力,促使企业珍惜排污指标,把排污总量削减下来。既给企业污染减排增加了压力,又实现了排污权使用的有偿化,真正体现出“占用多少环境资源,就得支付多少成本”的环境价格理念。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排污权有偿使用所获取的的专项费用,将实行按年度核定征收,并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江苏省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监管”的原则,由太湖流域各级环保部门按照规定,来核定所在辖区内重点监控企业的排污量,实行“谁核定、谁征收”。征收上来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用将作为非税收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主要用于污染减排工程、污染监控设施、排污权交易市场等建设。在建立一级市场的基础上,将利用市场配置功能,积极开展水排污权交易,逐步形成二级排污权交易市场。将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办法积极稳妥的推进。 (蒋巍 高杰)

6、湘江部分河段出现超历史最低水位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07年11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06/085414244806.shtml

  红网11月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胡远志) 昨日下午,湘江河段隶属于长沙市水文局的加义水文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88.28m,比去年最低水位88.30m还低2毫米。

  长沙市水文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加义水文站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加义镇加义村由于后段天气晴好,水位还将继续降低。

  长沙市水文局水情科科长陈集中介绍,截至昨天18:00,湘江段长沙站水位为25.40米,正向历史最低水位25.24米逼近。

另据了解,湘江水位降低暂未对取水造成影响。

7、陕西“南水北调”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启动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89318.html

  11月4日,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水源地,日前陕西省商洛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正式启动。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涉及商洛市的商州、丹凤等6个县区,规划总面积4687平方公里,共划分124条小流域,规划治理面积3319平方公里,总投资7.71亿元。

这项工程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的大好机遇。目前,商洛市6县区已有11条小流域率先开工建设。

8、永定河将建5处生物景观塘

来源:北京日报2007-1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4002.html

    昨天,记者从石景山区获悉,永定河在该区境内的13公里段,将建5处生物景观塘,种植芦苇、香蒲、荷花等净水植物,治理污水排放,同时对排污口进行绿化、美化处理。并在沿线建设25处防盗砂石限行墩,拓宽、绿化和加长永定河左堤堤坝。

  据石景山区政协委员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石景山境内向永定河河道排放污水的污水口有7处,每年排泄污、废水17.8吨,因该河沿岸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采用种植芦苇、香蒲、菖蒲、荷花等6种植物,是目前防治污水的一种手段。除了2处污水排放厂家自己解决排污问题之外,其余5处排污口都计划利用这些植物的净水效果,建立生物景观塘,同时该区对排污口周边河道进行绿化、美化工程,种植各种植物美化环境,并有望在明年奥运会来临之前改善河道环境。

  预计生物景观塘面积将达5200立方米,将涉及高井排洪渠入河口、石电泄水管入河口等五处排污口,并建立截污还清设施2处。利用明年五里坨地区建成污水处理厂的中水,逐步改善河道环境,有望形成河道中的“子河”水景观。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永定河河滩上的砂石坑遍布河道内,据该区政协委员介绍,从京原路到卢沟桥拦河闸段河道沙坑较深,坑深平均为10米到15米,个别沙坑深达20米。到本月中,永定河石景山段将安装25座大型车辆限行墩,这些宽、高分别为1.5米的水泥墩,可以阻止盗采砂石车辆通行,可完全杜绝盗采砂石行为。

对于该区境内永定河堤顶路狭窄、破损问题,相关部门将拓宽堤顶路6028米,在路两侧补种植物,加高修正路边挡墙,对部分有条件的路面拓宽,以备防汛期间载重抢险物资货车的行驶安全。目前,这些工程项目正在评估中。

9、河北明年将向北京输水3亿立方米

来源:北京日报 2007年11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1-06/072514244157.shtml

  本报讯(记者景鹏通讯员张轶博) 昨天,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南水北调北京—石家庄段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经过调试,明年4月份之前将具备通水条件,每年北京将从河北调水3亿立方米。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起点为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最后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80.4公里。工程进入北京段后,共穿越永定河等32条河流、京石高速等干线公路20处以及京广线等铁路12处。

  为保证水质不受污染,北京段全线将采用管涵输水,并在拒马河北岸设一座加压泵站,从泵站到大宁水库铺设压力管道,实现有压输水。而永定河至团城湖的20公里,经调蓄后,采用两排直径4米钢筋混凝土圆涵自流输水。

  按照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设有暗渠7段、渡槽4座、隧洞3条、倒虹吸11座、交通桥梁19座,并有大小25座建筑物。石家庄段到北京段的南水北调工程,将连通河北省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4座水库,明年将从这些水库中调水进京。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河北省的降水量来看,供水的4座水库有较充足的水源,能够满足明年3亿立方米的调水量。明年,从河北省调入北京的水,主要供市民生活用水使用。

10、图:甘肃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逐步修复

来源:新华网2007年11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88618.html

  11月4日,甘肃省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得到逐步修复。

  在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的《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从2007年到2020年,在敦煌市发展农业节水灌溉10万亩,压缩耕地5万亩,关闭机井318眼,减少提取地下水5000万立方米以上,使敦煌盆地所在范围的水位不再下降,敦煌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初步得到修复。

受气候环境变化和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敦煌生态近些年来持续恶化。据敦煌市水利等部门观测,1975年至2001年,敦煌绿洲地下水位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下降。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敦煌市原有的1万亩咸水湖和千余亩淡水湖的80%已不存在,大面积天然林和湿地也在逐年萎缩。

11、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环评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1月06日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http://env.people.com.cn/GB/6490197.html

  新的历史阶段都有新的理论作向导。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将科学发展观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早已不是某种经济模式的变革,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环境资源列为所存在的首要问题;第一次大篇幅地突出讲环保;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在十七大报告中,“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目标,而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时必须以生态环境良好为基本前提。

  如今,造成中国严重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如一切以单纯GDP增长为标准的不正确发展观;如没有一套环境责任追究与考核评价的制度;如条块分割不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如没有一套实现环境经济双赢的政策体系等等。但最严重的还是,缺乏规划的结构布局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一个大国发展需要有个灵魂,科学发展观就是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方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规划;对这些规划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便是战略环评;战略环评的核心就是规划环评。即是国土空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形成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格局;重大产业要制定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规划。我们正要做的,正是过去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

  例如火电行业。中国GDP全靠重化工业带动,重化工业又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重化工业又几乎全依靠火电,火电又带动了煤炭生产。4年前我到环保总局时,中国火电的装机容量是3亿千瓦左右,到2006年底已经接近5亿千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20年火电装机将大大超过预计的规模。这样的发展速度应经过认真地规划。我国现在的二氧化硫已超过容量一倍多了,在世界排第一。不久,二氧化碳也将排第一。从布局上看,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区已形成大规模的电厂群,造成了严重的局部大气污染。从结构上看,200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只占了0.21%,而10万千瓦及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却占23.8%。如今对节能减排任务压力最大的就是小火电。

  再如钢铁行业。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4.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07年要接近甚至超过5亿吨。而其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年耗水量占全国工业耗水的10%,外排废水量占全国8%,二氧化硫占7%。目前,一些生态脆弱、极度缺水的地区仍在盲目扩大钢铁产能。产能的迅速扩大使得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不断加大。如今全国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占总产能的24.2%,落后炼钢能力占总产能的13.3%。如果把这些落后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1亿吨水。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这是典型的布局与结构问题。

  如今的造纸、石化、电解铝、水泥、焦化、电石、铁合金等行业也都是如此。

  再从流域开发的角度看,由于条块分割、行政区域分割的原因,使得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的发展难以得到统筹兼顾,造成了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短期开发盛行的局面。如太湖流域的城市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张,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但由于流域人口密度过高(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工业过于集中(无锡市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企业数达10家左右),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明显超过了环境容量,今年5月终于暴发了蓝藻。

  再看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布局问题。黄河中上游宁夏、陕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省区近年来争上能源化工项目,都提出了很高的发展目标。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市就有4个相同功能的煤化工基地,至2010年的规划目标是煤炭产能达到2亿吨、煤化工产能700万吨、电力装机1500万千瓦。相邻的几个地市又各有3~4个相同功能的煤化工基地。如不远处的宁夏灵武市就有一个宁东煤化工基地,至2010年煤炭产能要达到6000万吨、电力装机639万千瓦;另外还有陕西榆林市规划的两个煤化工基地等。如何实现能源化工基地的跨省区合理布局,如何解决行业高耗水与区域严重缺水的矛盾,如何从源头上防止能源化工产业对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都需要统一进行战略环评。

  还有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有些城市的规划一两年一变样,实施随意性大,常出现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的尴尬局面,使当时审批合格的项目,一段时间之后常常因为城市规划的变化(例如在附近突然兴建生活区)而变成环境安全的高风险项目。从而带来愈加严重的环境争议。厦门海沧区PX项目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由此可以证明,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确实就是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布局结构性问题,其根源在发展决策层面。

  大家会问,这些还不都是你们环保局批的。没错,是我们批的。因为我们只有项目环评审批权,而报上来的每个项目都符合环保条件,都比过去的工艺水平要高,但挤在一个区域合不合理,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否承载的了?这需要做整个区域的环评,这需要以环保要求审查该区域的工业与城市规划,这便是规划环评,而我们没有这个权。科学发展与战略环评

  在中国推进战略环评的难度很大。即便刚出台4年的环评法,也是历经磨难才勉强出台的。为什么说勉强二字?因为在《环评法》立法过程中,激烈争执竟达4年多,人大常委会审议了3次才通过。当年很多专家都赞成将规划环评列入法律,即规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等政府规划进行环评,经反复争论,最终的法律文本仅仅规定了几句规划环评的原则。

  战略环评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战略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并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但是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又不容许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开展战略环评,只能抓紧推进这项工作。因此,这几年中国的战略环评实际上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为推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战略环评,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取得了艰难进展:第一,我们主动启动了《规划环评条例》的立法工作,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第二,我们主动采用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在内的规划环评试点;第三,我们又进一步推进了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规划环评工作;第四,组建了由16位院士与23名教授组成的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已有的成果充分证明,做规划环评就是战略环评的突破口;做好战略环评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制度支撑。

  回头看来,我们只能说,这些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前进的道路十分坎坷。《条例》立法进展缓慢就是其突出表现。我们本来预计这项法规将在今年夏天出台,但现在推迟了,还在紧张的协调之中。借这个机会,我也向支持《条例》立法工作的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专家、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想再一次强调说,《条例》不是环保部门的扩权,而是一种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环保总局不争权、不争利,只要事情成功,我们都甘当配角。《环评法》争论了4年才出台,《条例》争论了两年。我们相信,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条例》的立法将会大大加快。

  我认为,没有战略环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上马、无序竞争的态势会日益加剧;没有战略环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布局重合、定位冲突的矛盾会日益尖锐;没有战略环评,中西部与东部环境不公平、污染产业转移的问题会日益突出;没有战略环评,流域和区域开发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会日益固化。总之,战略环评的缺失将使得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生态文明的观念得不到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不到真正落实。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积极推进《条例》的立法工作。

  我们将组织一流的专家队伍,选择黄河中上游能源富集地区、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和钢铁、石化、电力、造纸、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们将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准入政策,引导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环评。

12、规划环评立法遇阻 环保总局呼吁各界支持

来源:新京报 2007年11月04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1104/08234135800.shtml

  环保总局称《规划环评条例》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呼吁各界支持使其尽早出台

  海沧PX化工项目,总投资额108亿元,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2007年5月30日,厦门市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决定暂缓建设该项目。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即将组织各方专家,就该项目对厦门市进行全区域规划环评。下图为海沧PX化工项目工地,右图为其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新华社电

  本报讯 (记者 马力) 继绿色GDP遭遇停滞不前后,另一项环保大戏———规划环评的立法进程也放慢了脚步。昨天召开的"战略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这部2年前就已经开始运作的立法,由于各部门严重的职能交叉与一些地方短平快的业绩观,目前尚不能很快出台。

  原本预计今年八九月出台

  2005年,环保总局开始运作规划环评的立法工作,原本预计在今年八九月份出台。但在昨天,潘岳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利益的冲突,这部立法尚不能很快出台。"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是与有些部门和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冲突,致使他们对这项工作不那么支持,并甚至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

  他认为,目前,火电、钢铁、石油化工、水泥、焦化等行业都急需进行规划环评。此外,重点流域、能源基地以及快速城镇化地区也急需进行规划环评。

  条例送审稿正在修改审定

  潘岳同时也表示,尽管困难重重,规划环评还是取得了艰难进展。目前,《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国务院法制办的指导下,和各方继续协调进行修改完善,目前正在审定中。

  同时,环保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3个重点行业和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在内的规划环评试点。

  潘岳呼吁希望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支持《规划环评条例》立法,使其尽早出台。

  - 对话

  "部门地区利益冲突致立法推迟"

  潘岳接受本报专访表示,推动规划环评立法并非环保总局扩权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本报讯 (记者 马力) 昨天,在"战略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本报独家专访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他坦言,规划环评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由于利益冲突,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

  同时,潘岳也乐观地表示,规划环评的立法并没有遭到绿色GDP暂停发布同样的命运。他呼吁更多的地方和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规划环评立法尽快出台。

  规划环评将征求公众意见

  新京报:今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多次城市生活区和工业区功能发生冲突引发的环境争议事件,如厦门海沧PX事件。这些都是规划带来的问题,规划环评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

  潘岳(以下简称潘):解决这个问题,是环保总局力主推动规划环评的初衷之一。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不少城市的规划制定十分随意,两年一变,在工业区里修住宅区,或在住宅区内搞工业项目。

  今年来各地因规划引发的环境争端日益增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城建规划作环境影响评价,并且引入程度较高的公众参与程序。《规划环评条例》草案中,我们坚持加入的就是关于"公众参与"的条款,规划编制单位应该向公众公布信息,征求公众意见,重大意见比较集中的情况必须听证。

  环保总局仍没有否决权

  新京报:这是不是环保总局继"环评风暴"之后又一轮扩权行动?条例实施后,以后所有的开发规划,环评不合格的环保总局是否可以否决?

  潘:不是环保部门的扩权,而是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必然延伸。环保总局尚不具有审批规划的权限。规划环评由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独立承担,由环保部门召集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审查后提出意见,但最终是否采纳这些意见,审批与否,还取决于法定的规划审批机构———地市级以上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如发改委、交通部等。

  简单说,在规划环评中,环保部门相当于一个秘书长,它既不决定环评报告的内容,也不能左右审查小组的意见,更不能直接否定规划。

  新京报:既然对规划的决策与否并没有强制力,那"规划环评"的立法还有何意义?

  潘:当然有意义。尽管我们没有规划环评决策权,但能够把以前不用讨论的东西摆到桌面上来讨论,把以前封闭的规划制定方式变为半公开的制定方式,这是很不容易才取得的成果。何况这并非终点。从立法的角度上讲,《环评法》中仅有对规划环评的原则性规定而无法操作,《规划环评条例》将明确操作的程序,也为下一步立法的继续深化做好铺垫。

  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规划环评不支持

  新京报:规划环评的立法工作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短期内尚不能出台。是否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潘:坦率地说,规划环评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步履维艰。《规划环评条例》本来预计今年八九月份出台,但由于各种原因,各方还有很多不同意见,现在推迟了,正在紧张的协调之中,什么时候出台尚不能肯定。

  新京报:有哪些阻力?

  潘: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两年来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并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但是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又不容许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规划环评,只能抓紧推进这项工作。

  新京报:规划环评立法的推迟出台让人联想到了绿色GDP的暂停发布。环保总局如何避免规划环评遭遇和绿色GDP类似的命运?

潘:我不认同这样的类比。要把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从理念变为现实,不是坐而论道就能行的,必然要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形成的利益格局。任何改变旧格局、建立新规则的过程,都是痛苦的,通过一次次的博弈,甚至一次次的挫折,积累微小的进步以至大成。我们呼吁更多的地方和部门联合起来,推动其尽快出台,环保总局愿无条件配合。

13、全民共审"华南虎":如何消解每个人心中的疑团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1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491128.html

  一桩由陕西农民声称拍出华南虎的“小事件”,如何在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及千千万万的民众参与下,变成了一个全国瞩目的“大事件”?

  “那些问题,你别问我!”

  见到记者的第一面,陕西省林业厅的王万云就直截了当地回绝了有关华南虎照片的任何提问,语气生硬。

  随后的气氛虽有所缓和,但问到与照片有关的问题,他仍然触了电般地敏感,“你不要给我设套,我不会回答。”

  作为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的负责人,王万云深陷这场由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引发的真假之争的舆论漩涡,其中滋味可从其对媒体由热至冷的态度变化中管窥一二。

  “我们确实害怕。”他说。

  “疑”起网络

  华南虎照片在10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就在很多人在为这一价值难以估量的发现想入非非时,网络上已经“暗潮涌动”了。

  质疑的声音最早来自于一个摄影专业论坛——色影无忌。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一论坛充当了华南虎事件“舆论工厂”的“原料供应商”。

  10月13日早上7点30分,网友“yixians”将发现华南虎的消息连同照片链接发到论坛。这个“事端的挑起者”此后再没有浮出水面,但对他抛出的这一帖子的讨论却已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收不回来。

  讨论始终没有游离这一论坛所擅长的领域——照片。讨论实质性推进的速度出人意料。“第一印象”9点多第一次出现时,就点出了问题的要害:“疑点甚多”“但照片是真实的,未经后期处理,”理由在于“数码40张,负片31张,得多大的(后期)工作量”。而网友“sdkfz”在15点23分将他的暗示一语点破:“如果是找个老虎的图放在那摆拍的,根本不需要后期。”这一推理虽说的很不经意,却最终无人能驳倒。

  另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现在晚上10点5分。“洪都刀客”在请几个“靠PS(用PHOTOSHOP修照片)吃饭的人”看了后,得出结论:照片是假的。其证据也在以后被广泛援用——看透视比例明显不对,大家可以根据树叶的大小,推算出老虎的大小,如果这个照片是真的话,老虎估计也就是老鼠那么大。这种推理与后来广受关注的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傅德志的推理异曲同工,只是前者认为老虎不可能这么小,后者认为树叶不可能那么大。

  “洪都刀客”随后又推出一个证据:照片中地上是小树枝跟小草,而不是老虎习惯栖息的大型灌木丛。“很明显,就是拿相机在草地上随便拍了下,然后PS上去的。”

  在上述两种观点的引领下,拥趸们各展其能,纷纷推出新的证据,一时间,“PS说”和“摆拍说”看起来都拥有充足的证据链。

  15日一大早,“第一印象”重剑出鞘。他先是在对“洪都刀客”的回帖“100%”地排除PS的可能性,接着,他抛出了在这一问题上的“终极证据”——GIF动画。他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上找到了几张由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提供的老虎照片,并将其中的三张通过放大不同的倍数做成了GIF动画。“仔细看这几张照片,你会发现,在水平方向,拍摄角度相差15度以上,机位一高一低。近乎垂直趴着的老虎,当机位不同时,所显现的斑纹应该完全不同!这还是假设老虎一动也没动的前提下。”但GIF却显示,周正龙的三张照片中的老虎分毫不差、完全重合。这个推理的结论只有一个:这是一只“平面”的老虎,是一只“纸老虎”。

  这个证据因其无可比拟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迅速吸收了其他的证据与言论,在网络上一统天下,并且迅速将影响扩散到其他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

【1】 【2】

14、从国外为流域立法看规划环评 

来源: 新京报 2007-11-6 □汪永晨(北京 记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7/11-06/014@073628.htm

  与国外河流整个流域的环境协调管理相比,目前我国的河流管理被称为“八龙戏水”。这往往导致各建设规划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较少考虑环境因素,规划制定随意。

  在11月3日召开的“战略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这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运作的立法,由于各部门严重的职能交叉与一些地方短平快的业绩观,目前尚不能很快出台(11月4日《新京报》)。

  规划环评,是指对某个区域或某个行业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整个区域和行业的环境容量,分析对环境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加强或发展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

  近年来,许多国家通过修改立法,推行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流域立法有多种形式,有的国家主要采取单一河流立法,如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案》,新西兰《怀卡托流域管理局法》等。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是通过水法对流域管理作出统一规定。欧盟在2000年通过《欧盟水框架指令》,在其29个成员国与周边国家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澳大利亚于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水法》,推进全国的流域综合规划工作。

  与国外河流整个流域的环境协调管理相比,目前我国的河流管理被称为“八龙戏水”。这往往导致各建设规划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较少考虑环境因素,规划制定随意。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怒江、虎跳峡,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通过,就开始了电站的前期勘探。对江河的如此开发,致使在江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保持流域完整的生态功能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江河周边百姓的生命安全都面临挑战。

  近年来,德国从对整个流域规划管理出发,在莱茵河流域投资170亿美元实施了“为河流让出空间”的行动。我国为规划环评立法之所以难,很大程度是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是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并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

  对于国际河流,国外流域管理机构都将编制流域综合规划作为最核心的工作,通过流域综合规划对支流和地方的流域管理进行指导。例如1996年洪水之后,莱茵河流域编制完成了《莱茵河洪水防御计划》等规划。《欧盟水框架指令》的核心也是编制流域综合管理规划。而国际流域管理规划的内容,也由传统上比较注重工程与项目规划,转为更加注重目标的设定、重要领域的选择、优先区与优先行动的设定,而很少会涉及单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计划。

  在国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基本形式,包括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平等对话(包括所有水用户)。如澳大利亚的《水法》与《欧盟水框架指令》均对此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潘岳曾表示,规划环评是战略环评的核心,战略环评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制度支持。如果没有规划环评,“两高一资产业”的无序发展、城市中的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冲突、不堪重负的流域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以及能源开发的重化工发展模式都无法根本扭转。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流域开发的规划布局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使得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发展难以统筹兼顾,造成了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短期开发盛行的局面。如太湖由于流域人口密度过高、工业过于集中,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明显超过了环境容量,今年5月终于暴发了蓝藻。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规划)环评作为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环保部门的呼吁,是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社会各界不能不为之努力。

15、公开忏悔管用说明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1月06日梁昌杰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6486725.html

  按照深圳市环保局的说法,让违法排污企业在媒体上公开忏悔,将让企业在违法时必须考虑高代价性成本付出。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这种办法还挺管用。那么,公开忏悔的成本高在哪里?

  上媒体公开忏悔无疑是种“软措施”,“软措施”有奇效,显出“硬手段”的疲软。一些地方、一些企业顶风作案,正是由于行政处罚的成本敌不过高利润的诱惑。相比交一张罚单完事,上媒体公开忏悔后社会公众知晓,相关部门会重点关注,继续紧盯这些企业是否真正落实承诺。如果再次发生违法排污,相关部门绝不敢手下留情,因为公开忏悔,对相关部门也是一种提醒与监督。这些也许让违法排污企业更觉胆寒。

  应当看到,公开忏悔的高成本实际上还是基于违法排污企业对于严格执法“硬手段”的畏惧。并不是“硬手段”不管用了,而是节能减排监控措施不到位、处罚额度相对较低等“硬手段”不硬的现象大量存在,让某些违法企业有恃无恐。只有抓住症结,使“硬手段”更硬,让“软措施”更多样,逼着违法排污企业不得不重新算算这笔“成本账”,才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