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全国将每10年进行一次污染源普查
2、中国呼唤流域综合管理
3、国务院法制办就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答问
地方信息:
4、为防控松花江污染 吉林省停批糠醛等项目
5、江苏明年起最严格"限排"
6、甘肃兰州四大举措落实减排要求
7、让松花江休养生息 吉林省作出6项承诺
8、北京:生态方法治河道
重大水事:
9、我国对三峡工程展开年度稽察
环境时评:
10、江河,大地的血脉正面临危机
11、“绿化”的诺贝尔和平奖带来了什么?
1、全国将每10年进行一次污染源普查
来源:新京报 2007年10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16/020812731457s.shtml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中国开始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获得立法支持,今后中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污染源普查作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普查对象为有污染源者
条例明确,全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行1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污染源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污染源普查对象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拒报普查数据;不得推诿、拒绝和阻挠调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
条例要求,普查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的职权,有权查阅普查对象的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并有权要求普查对象改正其填报的污染源普查表中不真实、不完整的内容。
调查数据不作为处罚依据
普查人员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普查资料。普查人员执行污染源调查任务,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普查员工作证;未出示普查员工作证的,普查对象可以拒绝接受调查。
为保证普查对象提供真实资料,条例明确规定,污染源普查取得的单个普查对象的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得作为考核普查对象是否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的依据,不得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普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和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2、中国呼唤流域综合管理
来源:《财经》杂志 2007年10月1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550
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的流域综合治理理念,从长期而言,或许是中国根治现有流域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由之路
在现阶段,流域性水问题,特别是水污染,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专家呼吁,采用流域综合管理加以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10月15日下午,在山东东营举行的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上,一个由世界自然资金会和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资助,并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机构的专家完成的《中国流域综合管理现状与战略研究》报告举行了首发式。
这份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的报告发出警告说,中国正面临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灾害等紧迫的流域性水问题。复合型水污染及其在流域内的转移、综合性水资源短缺与饮用水安全问题、水利水电等工程引发的生态破坏与经济损失、以及由水旱灾害和污染事件等构成的综合性流域涉水灾害等等,都已经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了上述问题,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根本无力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尽管中国已经颁布《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这四部与水有关的法律,但至今尚无真正的流域法;加上法律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执法成本过高,对违法惩治的力度有不足,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强制性法律约束。
其次,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与平台,更加弱化了本已薄弱的法律能够起到的实际效力。例如,尽管主要水污染物的减排是“十一五”期间必须实现的约束性目标,但减排指标的分解主要是根据行政区划,至今也并未落实到各个流域。
实际上,即使行政主管部门有着积极性,如果不对流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的话,在解决跨行政区的综合性流域问题时,往往也起不到应有效果。
虽然就国际上而言,各种经济激励政策,如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都相当普遍;但在中国,因为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流域问题的复杂性,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也面临种种障碍而难以操作。
此外,流域管理长期以来缺少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公众参与程度更是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效益,不惜上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公众,往往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不仅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连知情权都被剥夺,更谈不上参与。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则直言不讳地指出,流域需要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实现公平地共享流域公共福利。
以长江和黄河流域为例,这种割裂化的脆弱体制带来的弊端,已经暴露得一览无余。
在长江流域,跨地区利益冲突在过去数十年中,就已经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省武穴市与江西省瑞昌市在该河段江砂开采的权属上一直各执己见,为争夺好的采砂地点多次发生纠纷,甚至出现大规模械斗,此矛盾持续了30多年。
而随着近年来,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进入规模实施阶段,水能资源监管尚未理顺而导致的“跑马圈地”现象,更进一步激化了流域内部矛盾:上游的无序开发,很可能会导致下游的大型水电站不能正常运转;而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还将给生态环境治理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蓄水后,重庆境内的长江航道本可通行多种万吨级船队;但重庆建议拆除阻碍大型货船进出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提议,但遭到南京的强烈极力反对,因为南京可以通过中转货运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在黄河流域,这种情况也存在。国家自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已连续实现不断流。但迄今为止,还只是对水量进行了综合统筹,没有对水质进行统筹。
鉴于上述困境,报告呼吁,应在中国进行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所谓流域综合管理,是指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综合管理的思路正式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并在欧洲莱茵河、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等流域的治理中得到国际认可。
目前,中国各主要流域正在进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今年8月和9月,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综合规划修编省际协商第一次会议分别举行,预计在2009年形成最终文本并上报水利部。
但研究报告以及一些专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都表示,这种由单一部门主导的规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综合规划,因为相关部门参与有限,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就更少了。
而普遍的共识是,要真正推进这一体制的建设,核心之一,则是必须明确流域综合规划的法律地位。只有确定详细的制订程序、解决好实施保障和问责问题,其效用很可能会大打折扣。
然而,据《财经》了解,虽然之前,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经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共同资助成立了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并于2004年10月,向国务院提交了题为《推动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议报告。但这一政策能否以及何时会真正进入决策者的视野,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作者 李虎军)
3、国务院法制办就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答问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15/172014091306.shtml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15日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该条例?
答: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初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保障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的要求,国务院制定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问:什么是污染源?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什么?
答:条例所称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问: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源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的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问:污染源普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不同的污染源,普查的内容有所不同。工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登记信息,原材料消耗情况,产品生产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
农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规模,用水、排水情况,化肥、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秸秆等种植业剩余物处理情况以及养殖业污染物产生、治理情况等。
生活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治理情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生活用水量、排水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设施基本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和废气的产生、处置以及利用情况等。
此外,鉴于每次污染源普查的背景不同,普查范围和内容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条例同时规定,每次污染源普查的具体范围和内容,由国务院批准的普查方案确定。
问:污染源普查采用什么方法?
答:污染源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污染源普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问:条例对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保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条例对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污染源普查的组织保障体系。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污染源普查工作,其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污染源普查相关工作。
二是,规范污染源普查的事前准备。条例规定了污染源普查方案、普查表的制定程序和要求;普查人员的来源、任职条件和考核要求;在普查启动阶段进行单位清查,形成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
三是,明确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在具体执行普查任务时的职权、职责和有关工作程序。
问:条例对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作了哪些规定?
答: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关系到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普查工作的质量,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和有关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按时上报普查数据,建立健全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二是,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对普查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三是,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核查制度。条例规定,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数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普查。
问:条例对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发布、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规范污染源普查数据发布、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条例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发布。条例规定,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决定发布;地方污染源普查公报,经上一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发布。
二是,规范普查资料的管理。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取得的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属于国家秘密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处理。
三是,建立普查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建立污染源普查资料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普查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四是,规范普查资料的使用。条例规定,污染源普查取得的单个普查对象的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得作为考核普查对象是否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的依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和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问:违反条例规定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答: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是确保污染源普查数据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有关领导的责任。条例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擅自修改普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普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明确普查人员的责任。条例规定,普查人员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普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
三是,明确普查对象的责任。条例规定,普查对象迟报、虚报、瞒报、拒报普查数据,或者推诿、拒绝、阻挠调查,或者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的,依法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处以罚款等。
4、为防控松花江污染 吉林省停批糠醛等项目
来源: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6381336.html
吉林省为彻底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各项措施,从项目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目前停批了所有糠醛项目和玉米深加工项目。
10月15日,吉林省环保局局长王国才介绍说,为防控松花江污染,吉林省从项目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松花江流域沿岸的重点化工、冶金和粮食深加工企业分别制定了应急预案,并落实了事故防范工程措施,优化了工业产业结构,依法限制治理超标污染源,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关闭逾期不达标的企业。
王国才说,为有效控制松花江污染,吉林省还强化了依法管理,对严重超标准、超总量和使用及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并建立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记者 周立权)
5、江苏明年起最严格"限排"
来源:东方早报 2007-10-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122.html
从明年1月1日起,江苏太湖流域地区将施行国内最严格的排污标准。早报记者昨日从江苏省环保厅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太湖地区城镇地区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前由两部门联合下发,对该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和纺织、造纸、电镀等七大行业的四种水污染物最高排放浓度限值及最高允许排水量限值。
江苏省环境保护中心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与国际标准同步的新标准实施后,太湖地区1/3的企业将面临关闭、停产或转型。据了解,新标准执行的范围为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纺织染整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钢铁工业、电镀工业、味精工业及啤酒工业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四种水污染物,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新标准要求COD、氨氮、总磷这三项指标分别不能超过80、5和0.5mg/L,全部达到了国际标准,而这也是其他行业所必须要达到的。
在对企业污染排放物进行限值的情况下,如果排放总量过大,仍然会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对此,新标准还对以上行业的允许排水量进行了限制,这在全国来说属于首次。此外,标准还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含量全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在监测上,则由环保部门设在各排污口的设备进行自动采样,生产周期在8个小时的每两个小时采样一次,其他则24小时之内不得少于两次。
根据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测算,这一标准执行到位,污水处理厂的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可减少50%、60%和50%;上述各大行业每年可削减34%的COD、66.7%的氨氮和50%的磷的排放。 (王海平)
6、甘肃兰州四大举措落实减排要求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10-1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3125.html
一是加快城市污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投资15亿元新建450公里城市排水管网,2010年消除七里河、安宁区沿黄河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口,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达到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能力;新建盐场污水处理厂、雁滩污水处理厂和西固污水处理厂。
二是加快电力行业脱硫工程建设。完成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MW机组、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110MW机组、大唐兰州西固热电公司2×16.5MW机组烟气脱硫工程。
三是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工程建设。完成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西热东输工程供热管网和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热管网建设,总投资13.5亿,2010年总供热面积达到2810万平方米,拆除燃煤锅炉870台,年削减燃煤量103.34万吨。
四是加快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建设。完成908台、4986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
7、让松花江休养生息 吉林省作出6项承诺
来源:新文化报2007年10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83559.html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工程项目。”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我省作出6项承诺。这是昨日记者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考察调研吉林省汇报会上了解到的。
“第二松花江流域是全省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沿岸重点污染企业众多。”省环保局局长王国才说。
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我省承诺,发挥技术优势,充分调动大专院校、科研部门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科技力量;要按不低于国家要求的1:1.5比例筹措配套资金等6项内容。
另据介绍,为彻底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各项措施,我省目前停批了所有糠醛项目和玉米深加工项目。
新闻链接: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与发源于黑龙江省的嫩江在省界三岔河口处汇合成松花江干流。(来源:新文化报)
8、北京:生态方法治河道
来源:法制晚报2007年10月1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1588
9座污水处理厂32个水质监测点堵住入河污水口 生态方法治理河道 科学手段控制水质 京城120公里“臭河”今年还清。
河道治理仍继续 明年城市河湖水摆脱“臭”字 还市民清澈河流 八一湖昆玉河水质达II类。
本报讯(记者陶颖)清河、东土城沟、北护城河……这些以前“臭”名昭著的河流,现在陆续登上了北京干净河道的名单。
今天上午9点,市水务部门表示,截至今年,本市120公里“臭河”治理完成。明年,六环内的城市河湖水环境就能基本还清。
根据市水务资料记载,北京城市河道共300多公里,过去许多河道都是一潭死水,或者乌黑发臭。这主要由于北京河道承担着防洪和排放污水的任务,上世纪末全市每年1/3的污水都直接进入河道,加上降水量减少,水环境难以置换而恶化。
为还市民清澈河流,北京规划每年至少治理40公里河道。截至今年,本市严重污染的河段都得到治理,转河、小月河、东土城沟、清河、北护城河等120公里河道还清。
这主要从三大方面实现:
一是堵住入河的污水口。本市陆续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截至今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0%,日处理污水能力248万立方米。
二是用生态方法治理河道。在需治理的河道沿岸种植水生植物,河水中制作生物浮床,让菖蒲、美人蕉等净化河水的“高手”入住。同时,适宜生长的田螺、河蚌、鱼虾等水生动物也被“请”进河道,帮助河道形成天然净化系统。
三是先进科学手段控制水质。比如在城近郊区河道内设置了32个水质监测点,通过水质监测船和移动检测设备,随时掌握河道水质状况。
市水务部门表示,河道治理工作仍在继续,到明年,北京六环内的城市河湖水环境将基本还清,丢掉“臭水河”的帽子。
相关新闻
八一湖昆玉河达到饮用水质
本报讯(记者陶颖)八一湖、昆玉河目前成为北京城区最干净的河湖。
昨天,市环保局发布9月京城的重点湖泊、河流和水库的水质状况,八一湖和昆玉河的水质都提升为II类水质,相当于作为饮用水源的密云水库的水质。
市环保局表示,II类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作为北京饮用水源的密云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在II类标准,作为2008年奥运会铁人三项比赛地点的十三陵水库,水质也继续保持在II类标准。
重点湖泊、河流和水库中水质出现略微下降的是昆明湖,水质下降了一级,为III类水质。
市环保局表示,这些河流、湖泊的水质变化与是不是丰水期有关,也与有否生态水的补充有很大关系,因此不能说明水质有了根本的变化。
9、我国对三峡工程展开年度稽察
来源:新华网 2007年10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16/105214097232.shtml
新华网宜昌10月16日电 (记者江时强 李志晖) 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稽查组日前正式进驻三峡工地展开年度稽查。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此次稽查时段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其中工程进度、投资控制、安全生产延续到2007年9月30日,实地稽查计划11月5日前结束。
稽查组组长王武龙介绍说,2007年度三峡枢纽工程稽查工作重点是: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度、投资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财务管理以及地下电站建设等情况,中国三峡总公司资本运营、经营效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关联交易等情况,2006年度国家审计署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和2005年度稽查整改落实情况,对2006年度企业经营业绩和领导班子工作业绩做出评价,对三峡工程建设后期及工程竣工后的运行管理体制及相关问题进行调研。
1999年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决定向三峡枢纽工程派出稽查组,建设期间一般每年稽查一次,代表国家行使对三峡工程的稽查、监督职责,这是国家加强对三峡工程监督,完善三峡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企业领导人管理制度和强化约束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
10、江河,大地的血脉正面临危机
文:汪永晨
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2007年9月29日
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25日在武汉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182次常务会议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在这一高层会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还有报告显示,水库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因缺乏对自然的了解,水利工程遭成的灾难在国际上并不罕见:历史上,1889年,美国约翰斯敦水库洪水漫顶垮坝,死亡4000-10000人;1959年,法国玛尔帕塞水库因地质问题发生垮坝,死亡421人;1960年,巴西奥罗斯水库在施工期被洪水冲垮,死亡1000人;1961年,苏联巴比亚水库洪水漫顶,死亡145人;1963年,意大利瓦伊昂拱坝水库失事,死亡2600人;印度柯依那水库诱发地震,坝体震裂;1979年,印度曼朱二号水库垮坝,死亡5000-10000人。
近年来中国的天灾人祸及渭河连年不断的水灾,更使得95岁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张光斗、8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长钱正英——50年代中国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在2003年10月开始承认了:三门峡水患。
荷兰奈梅亨(Nijmegen)大学水利学家Piet Nienhuis认为:最近的洪灾应该让我们重新思考水利建设。以往当河流仍是曲折地流入大海,洪水迂回地穿过蓄洪区,滞留在湿地和内河三角洲后,便失去了势头和水量。可是今天,水不受妨碍地流入大海,意味着上游一旦下雨,水便会立即流向下游。更糟糕的是,每当人们关闭蓄洪区,流向下游的洪水变得更为猛烈和不受控制。堤防成为了最弱一环,让洪水更易找到出口。工程师企图把复杂的河流水利学,化为水管的简单物理学,承诺这是保障安全,却已经造成了危机,加大了洪水的威力。
除了地质灾害,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水华”主要发生在湖泊类的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
长江里的四大家——草鱼、青鱼、鳙鱼、白鲢都具有半回游性。现在已有8个四大家鱼的产卵场被淹掉了。2004年四大家鱼的鱼苗锐减了80%。三年之后,今年第四期《中国国家地理》透露四大家鱼锐减的数字上升到了97%。
去冬今春,长江支流岷江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4-7成,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2006年11月6日有报道:水位下降,洲滩裸露,鄱阳湖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2006年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数据,由于大片水域干涸,已有2100户7600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2/3的渔民已无业可作,2007年1月3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湖北沙市段水位是-0.77米,低于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平均值,创下14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这些不能不说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这些江段也正是近年来我们人类大做“文章”的地方。
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终于也发现,在这些建设中,因为我们对大自然缺乏了解,缺乏尊重,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手段,不但致使大江河灾难频发,我们人类自身也正在经受着生命及健康的严峻威胁。
就在我们为长江担忧,开始重视三峡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时,如今,在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大幅项目地图上显示,到2005年夏天为止,在岷江,建成的和正在建的一共是六级梯级开发;在大渡河,整个流域规划356座电站;在雅砻江上将要修建21座大坝;在澜沧江,规划了14级梯级开发;在怒江,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水坝的河流,也已经规划了两库十三级梯级开发;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将要修建12座大坝,其中包括在世界自然遗产虎跳峡上游;嘉陵江上的大坝是17座;乌江10座。
这些大坝不管是在建还是规划中,千万千万要汲取三峡的经验与教训。三峡的今天告诉我们,水电看似清洁能源,可它对生态、对自然的影响,其破坏程度正在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不要让三峡今天的忧患继续到明天我们身边的那一条又一条大江大河。(作者系知名环保人士)
11、“绿化”的诺贝尔和平奖带来了什么?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0月1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383749.html
10月12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北京时间下午1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东方网10月12日综合报道)
以往的诺贝尔和平奖绝大多数都落到了那些在解决地区争端中不懈努力、出手不凡的斡旋者与政治活动家囊中,而如今诺贝尔和平奖呈现的“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全球高度关注环保与绿色浪潮席卷而来的讯息,更多的是环保这个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话题正在走向国际化、政治化和公众化,成为人类共同关心与致力的最大议题和焦点。
诺贝尔和平奖的“绿化”早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就在昨天这一奖项还被碗底罩着之时,就有圈内人士分析,戈尔与加拿大女环保主义者瓦特-克劳蒂尔,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有希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结果是三分之二的准确率,猜测得如此之精准的依据正是今年来的一系列事件使环保和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在仍然动荡不安的地球村,环保与和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结合得如此密不可分;如此合而为一;如此舍一不可;如此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不得不佩服59岁的戈尔是个头脑绝顶聪明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从副总统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选择做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一脚就跨上这只向着朝阳,驶向光明的“绿色大船”,而且扬帆起航,坚持不渝。在白宫任职期间,他就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那么,到底是戈尔的个人爱好与锲而不舍决定了他今天的殊荣,还是他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了他恰逢其时的机遇?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呢?
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戈尔的不懈追求与他的勤奋努力。他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其影响力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公益事业等各个领域。戈尔的“环保大手笔”是投资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影片中,他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如果说当初的正确选择是一次机遇,那么,选择之后的策略与运作就该是一次次煞费苦心的经营了,这其中好像没有多少捷径可走,看不到什么做秀的痕迹。
不过,也要看到,戈尔的成功不全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过去我们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未来的战争就是争夺水资源的战争”等作为宣传口号来广而告之,没有想到如此情景这么快就来到了眼前。气候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带来灾难,还引发动乱甚至恐怖主义,这在当今世界已成不争的事实。如非洲的撒哈拉地区、苏丹达尔富尔,都是由于缺水和缺少耕地,引发战乱和人道主义灾难。诺贝尔委员会给诺贝尔和平奖“染上”重重的“绿色”,见证了全球视野下的环保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与有识之士审视着并激励人们共同破解。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后,诺贝尔奖开始颁给环保主义者。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生态灾难已经取代战争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战乱威胁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全球变暖影响的是全世界和全人类。拯救环境的人,正是给全人类带来和平的人。在我国,绿色政绩观正在取代传统政绩观,体现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期待着通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绿化”,激发包括我国各级政府官员在内的国际政界人士、致力于环保的社会活动家们为提升全人类的环境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在发展中重视与改善环境作出更多更好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