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九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9-17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局长呼吁给予江河湖海人文关怀

2、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启动

3、专家称我国20多年治水措施有缺陷

4、我国多项措施解决三峡生态环境问题

5、14名院士联名倡议保护长江生物

6、南水北调蓄水临近文物抢救不及三分之一

7、新华网:治理三江源沙漠化最少需要十年

8、调查显示:83.7%的人不放心自己喝的水

 

地方信息:

9、湖北欲投资269亿建长江三峡旅游区

10、兰州投74亿治理黄河污染 "涤污手雷"月底运行

 

污染信息:

11、广州番禺水道遭至少6吨重油污染(图)

 

民间环保:

12、寻找长白山神秘花园之一

 

特别推荐:

13、“太湖蓝藻”暴发给国人的警示

 

环境时评:

14、有感“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

15、环境时评:纳税百强榜,绿色占几何?

 

 

 

1、环保总局局长呼吁给予江河湖海人文关怀

来源:工人日报2007年09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72247.html

  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对江河湖海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并将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在16日召开的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我国的江河湖海已不堪重负,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周生贤表示,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是在水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反思和调整,是在总结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经验、借鉴社会治理实践、充分尊重江河湖海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理思路和对策。通过给予江河湖海人文关怀,恢复其生态系统和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对江河湖海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周生贤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太湖流域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具备了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力。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国家将严格6项政策措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凡是向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要一律停批;严格钢铁、化工、石化、造纸、酿造、印染等行业准入条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启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9-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2214.html

  记者秦京午报道: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4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据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环保总局已先后在河北、辽宁等11个省(自治区)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试点。

3、专家称我国20多年治水措施有缺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9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72230.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钱易今天(16日)在一个关于水污染治理的论坛上说,我国目前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尽管花巨资治水20多年,但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仍是中度污染。这一系列问题被钱易解释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按法律规定办事”。比如在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只突出重点执法,没有全面执法;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却没有配套污水管网;处理了污水却没有处理污泥……

  这些不够完善的治理措施导致的后果是,在重点地区被关停的污染企业又转移到了其他政策较为宽松的地区;污水处理率官方的数据是52%,但由于污水管网没有配套,实际处理率要低于这个数值;污水处理厂没有被要求配套污泥处理装置,最终污水处理厂也成了污染大户。

  作为专家,钱易建议说,除了要把水污染防治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外,更应该重新审视我国在水污染治理的措施中有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成分。(记者刘世昕)

4、我国多项措施解决三峡生态环境问题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9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6/183313903231.shtml

  新华网上海9月16日电(记者杨金志 李桃)来自中国农业部、水利部、三峡总公司以及云南、上海等10个沿长江省市的代表,16日在上海参加“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时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放流等积极措施,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重庆市副市长马正其说:“近二十年来,长江上游因水电工程的建设变成为相对独立的河段,特别是随着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库区水流趋缓、水体变深、水面加宽,对鱼类种群结构、数量和生殖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表示,水力发电是公认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1980年,有关方面就提出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米方案的环境影响报告。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工后,三峡总公司编制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长江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补偿项目实施计划》等相继出台。

  中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庄会柏说,从三峡工程开工起,中国就同时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中科院特有鱼类实验站对三峡工程影响的40余种特有鱼类开展工作,其中黑尾近红鲌、厚颌鲂、岩原鲤、华鲮和中华倒刺鲃取得实验室繁殖成功。

  根据规划,三峡工程开工后,中国已在长江上兴建了长江上游合江至屏山江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以及长江上游达氏鲟人工繁殖放流站等3个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其中,长期放流大量中华鲟,就是中国积极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一个缩影。从三峡工程立项以来到2007年5月底,中国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已经在长江中放流470余万尾中华鲟。

  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方面除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还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

  重庆市提出,要在库区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长江上游濒危、特有鱼类基因库,加大投入提高库区渔业行政执法管理水平。

湖北省认为,当务之急是制订《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推进长江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法制化;制订长江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建立流域性综合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

5、14名院士联名倡议保护长江生物

来源:新华网2007年09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6/155913902960.shtml

  新华网上海9月16日电(记者杨金志 李桃)土地资源与土壤地理学家孙鸿烈、鱼类学与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等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日在上海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各有关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保护长江生物,关注长江流域生态。

  由农业部主办的首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16日在上海举行,14位院士是在这个论坛上发出倡议的。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及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长江流域10个省份的人民政府代表参加了论坛。

  孙鸿烈等院士表示,应建立一个由长江流域各省份和渔业、环保、水利、农业、林业、航运等部门参与的流域发展与保护协调机制,各有关方面应积极实施中国政府制订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院士们还倡议,在长江全流域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重点保护鱼类产卵场;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在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建立保护区和保留地;在下游取缔损害幼鱼的渔具渔法,重建江、湖之间的联系;强化长江禁渔制度,实施长期全年禁止商业捕捞。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均在论坛上表示,保护长江生态资源,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协作。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16日还通过了《上海宣言》,呼吁贯彻长江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基本原则,开展长江生物资源调查,健全资源养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

  长江流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区域之一。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其中147种是长江特有鱼类。

  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出现了森林减少、湿地萎缩、水体污染、江湖分隔、水土流失等情况。随着退耕还林、长江禁渔、污染防治、流域限批等措施的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急剧衰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不过,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还需要长期努力。

6、南水北调蓄水临近文物抢救不及三分之一

来源:新京报2007年09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14212579650s.shtml

  夏代的城址、战国的楚墓、西汉的陶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镶嵌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两岸的一处处古代文明遗存,串起了一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上马,库区即将淹没。

  文物发掘不到三分之一

  2007年7月9日,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第一仓混凝土到顶,距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蓄水只剩下不到3年时间。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文物保护工程共涉及文物点247处,考古发掘工作量33.3万平方米。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说:“单单一个丹江口市均县镇,古墓葬就数以万计,以春秋战国、两汉和六朝的尤为集中。整个库区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任务之重、时间之紧超乎想像。”

  据介绍,由于规划、经费等原因,目前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不到任务量的三分之一。

  库区难以打击盗墓分子

  在千年文明大抢救行动中,一些不法分子盗墓猖獗。

  深入库区,一些古墓被盗掘后的惨状令人扼腕:古墓盗洞周围的黄土上,散落着墓中主人的骨骸和破损的衣片。被盗墓分子弃置的破碎陶片上,精美的纹饰依稀可辨。

  丹江口市文物局局长殷进说,现代盗墓分子盗墓工具甚至比考古人员的发掘工具还要先进,且盗墓不同于考古发掘讲究严格的程序,破坏性极大。目前,由于库区地广人稀,再加上资金和人员等问题,很难对盗墓分子形成有效打击。

  文物价值超过三峡库区

  殷进介绍说,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前,我国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这一地区与华东、华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汉江和丹江进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丹江口库区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桃元说,从目前的发掘进度看,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文物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而言,其价值远远超过三峡库区。 据新华社电

7、新华网:治理三江源沙漠化最少需要十年

来源:新华网 2007年9月1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9983

土地沙漠化是三江源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专家认为,要使三江源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最少需要10年时间。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结果显示,截至2003年,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沙化土地面积287.6万公顷,其中长江源区沙化土地面积188万公顷,占三江源沙化土地面积的67.5%,黄河源区沙化土地面积90.6万公顷,占三江源沙化土地面积的32.5%。另外,三江源地区还有大片潜在沙漠化地区,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将继续演变为沙漠化土地。

资料显示,三江源地区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源头地区,自西向东集中分布在治多、曲麻莱以及玛多、玛沁等几个县境内。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负责人李小南说,三江源区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可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几种类型,沙漠化的发展不但危害草场,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还掩埋河道和湖泊水面,增大水体的蒸发量和含沙量,严重破坏了水源涵养能力。

分析认为,三江源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很复杂,既有沙源丰富、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也有超载过牧、采挖矿产资源和植被等人为因素。

据了解,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已经采取了围栏封育、人工补播等措施恢复沙生植被,提高植被盖度,力求遏制区域沙漠化土地扩展的趋势。

专家认为,人工干预、治理沙漠化功能的发挥,对提高涵养水源以及水土保持的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就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遏制危害严重地区的沙漠化趋势,实现三江源地区沙漠化环境的基本好转,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成。

8、调查显示:83.7%的人不放心自己喝的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9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72522.html

    目前《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正在公开征集公众意见,民调显示75.8%的人希望提高违法成本,75.0%希望加强政府问责,67.5%希望完善公众参与

    “希望能加大水污染事故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要明确政府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加大问责力度。”9月6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开《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第二天,江苏无锡市民冯先生寄出了这样一封信。

    冯先生至今对两个多月前的“太湖蓝藻”事件记忆犹新,“全市停水好几天,只好去超市买大桶的纯净水烧水做饭。”

峰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这项有823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97.2%的人认为目前水污染严重,其中68.4%认为非常严重;89.6%认为现在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62.9%的人认为“差了很多”;83.7%的人不放心自己喝的水。

    公众感觉严重的水污染,到底有多严重?

    今年以来,各地的水污染事件接连发生:太湖、巢湖、滇池先后爆发蓝藻污染,江苏沭阳因上游水污染导致数十万人断水,安徽、甘肃、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等许多省区的若干市的江河湖泊受到重度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饮水……

    “水的问题,已无回旋余地”――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以此作为标题。

    8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则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说明我国一些地方水污染的严峻现状。“全国约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周生贤说。

    据国家环保总局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五类”水质;当年共发生水污染事故693起,平均每天近两起。

    “水污染已被置于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有媒体评论道。

    在此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1984年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力度空前的调整:公布的《修订草案》共88条,其中新增条款26条,较大修改24条,从广度和深度来看均属空前。

    对于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修订草案》,公众有着自己的期待。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开出百万元的罚单,相对事故造成的6908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张罚单被普遍认为惩罚无力。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估算,一家造纸厂或炼钢厂一天排放的污水至少有几万吨,按每吨1元计算,一天的治理费用就达数万元,而之前最高罚款才10万元。

    本次调查中,75.8%的人希望“加大水污染事故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修订草案》中,对水污染事故的罚款上限被取消。“加大水污染的处罚力度是《修订草案》的一个亮点。”王灿发说。他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造成水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在希望提高违法成本的同时,40.7%的人还希望《水污染防治法》能“合理制定规则,降低守法成本”。学者龚益认为,提高“违法成本”,确实相对来说就是降低“守法成本”,却不能改变目前的一些规定将从“守法者”口袋里向外掏钱的事实。如果守法成本居高不下,很可能出现让好人替坏人埋单的尴尬。

    调查中,75.0%的人还希望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将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问责力度。

    去年发生在甘肃徽县的“血铅事件”以及发生在湖南岳阳县的“砷污染事件”,都是由于企业在当地长期排污,却一直被地方“重点保护”。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这一点确实要加强。”王灿发教授表示,仅靠环保部门的力量,无法对地方环境质量负责,“要把责任加在政府身上,特别是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要在省界、市界、县界断面进行监测,上游来水水质不达标的,要对下游进行补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认为,应该规定“地方水环境恶化”后官员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污染控制的权限授予地方长官,这样才能做到权责一致,否则法律规定的地方政府对水质量负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调查还显示,67.5%的公众还希望,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能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比如“项目审批必须考虑项目所在地居民意见”。事实上,《水污染防治法》早在1996年修订时就已有相关公众参与条款,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这一规定过于简略笼统,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过程因而很容易流于形式,一些严重影响水环境的项目因而得以通过审批。

    潘岳认为,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环境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道德话语权,而是财产和健康。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决策无条件地都由公众说了算,但应该让包括公众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按照法律的框架去博弈。这既能补充行政监管,也能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资本相结合的特殊利益。

    “干净的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权管这事,不能让违法者继续猖狂下去。”一位受访者认为,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本身就是在动员公众参与。“希望最后出台的这部法,能确实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赋予公众防污治水的正当权责。”(记者 王亦君)

9、湖北欲投资269亿建长江三峡旅游区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2007年09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35912580504s.shtml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记者朱媛媛 通讯员程芙蓉报道:昨天,由省政府组织编制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通过了专家终期评审。未来13年,我省将建设40个大型旅游项目,总投资269.29亿多元,把长江三峡旅游区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规划将在三峡库区精心打造8个国家5A级旅游区,即: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神农溪、神农架、屈原祠—凤凰山文化旅游区、昭君文化旅游区、三游洞—西陵峡口旅游区和车溪民俗文化旅游区;打造大老岭、晓峰、灵龙峡、黄陵庙等12个国家4A级旅游区;重点建设1个中心城市宜昌、4个旅游县城(秭归茅坪、巴东信陵、神农架松柏、兴山古夫)和一批区域旅游中心城镇。

  在总投资规划中,政府将投入103.7亿元,重点解决三峡库区交通路网、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及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项目。

同时,我省还将与重庆共同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

10、兰州投74亿治理黄河污染 "涤污手雷"月底运行

来源:新华网2007年09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71833.html

图为被称为“涤污手雷”的兰州市安宁污水处理厂。

  该污水处理厂将在9月30日前正式运行,日处理能力20万吨(7月14日摄)。“十一五”期间,兰州市政府计划投资74.36亿元对黄河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1】 【2】 【3】 【4】 【5】

11、广州番禺水道遭至少6吨重油污染(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7年09月1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21613904449.shtml

被污染的河涌边,截流带拦截扩散的重油。本报记者刘可摄

  广州番禺大石镇大石水道被至少6吨重油污染,污染河涌长约8公里。据了解,初步认定排污单位是广州利昌鞋业有限公司。昨日已有2吨重油被清出江面,环卫局要求清污工作2天内完成。

  知情人士透露鞋厂排污

  昨日傍晚时分,大石水道三眼桥上,十余名村民“衣衫褴褛”满身油味地等待班车。据了解,他们清理河里的重油后每人能获得200元。当天就有76名村民在大石水道一带以及附近大维村等5条河涌捞出2.2吨重油。负责此次捞油工作的是广州市和兴船舶清污有限公司。该公司一名知情人士称,昨天只清理出约1/3的重油,要完全清理干净,最少需要5天时间。

  该知情人表示,排出重油的是大维村的利昌鞋业有限公司,“鞋厂说是锅炉漏油”。据现场一名姓彭的清污队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大石水道三眼桥一带约30米宽的河道被污染1公里外,附近还有5条主干河涌被重油污染。彭先生说,从前天下午开始他们就已经把三眼桥下面的闸门关紧,避免重油流入珠江其他支流。

  重油污染范围被控制

  40米长的护栏在三眼桥下左右摇摆,两只木船散发出重重的油味,数米长的白泡沫沿边漂移。50米外的岸边是十几捆吸油毡和近百个塑料桶。清油公司的知情人表示,当天用了2060公斤吸油毡和2吨消油剂,最后捞出的纯重油有13桶,一共2.2吨,被污染流域以包括大石水道和附近5条宽4米的河涌,不包括其它小支流来算,“被污染流域起码8公里,如果包括小支流的话起码十二三公里,而今天只清理了1/3的重油”。

  知情人表示,昨天清理出江面的污染物起码10吨,按照清污行业惯例,回收每吨污染物约1600元,“鞋厂认为太贵,所以他们自己回收所有污染物,我们也不清楚他们如何处理”。知情人士透露,排污鞋厂老板是台湾人,“我们是15日接到电话要清污,而当地村民反映重油是14日被排出来的”。

  昨晚,记者致电番禺环卫局监测大队,据冯队长介绍,前晚环卫局接报后立刻赶往现场,目前初步认定排污单位是广州利昌鞋业有限公司,所受污染流域主要是大维村等的灌溉河涌,重油并无流出珠江海域,冯队长表示,环卫局要求2天内尽量完成清污工作。

12、寻找长白山神秘花园之一

长白山独女-美人松

汪永晨

 

9月13日一踏上前往长白山的火车,在长白山工作了13年的沈孝辉就诱惑大家,此行我们除了要看长白山的秋色,峡谷中金色的殿堂,东北的三江源区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以外,还要寻找长白山神花园。并且告诉我们,前些年当地开发,差点就开发到了神秘花园的头上。几经磨难,神秘花园算是保住了,可几年过去了,那里还是那么神秘,还是那副原始状态吗?沈孝辉的心里在打鼓,我们则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如今已越来越难得一见的神秘了。

雾中长白山温泉

雾中长白山温泉

来之前还听说,长白山以保护自然为名,所有上山的人都要乘景区里的车上山,自己爬上去不卖门票。这真是为了保护吗?不许爬山到山顶,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我们要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长白山区的形成,有其悠久的历史,远在两亿到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历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岩系。中生代,经过数十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微波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在的所谓准平原。距今约2500万年。长白山区的地壳,在著名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溶液,沿着地壳裂隙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的主要物质。距今约300万年,地球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以断块式上升为主。距今约200万年,长白山火山转为以现在的主体为中心的爆发式的喷发,喷出的溶液和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溶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而大的火山锥体,在火山锥体顶部中央处的火山口,经久积水成湖而称天池,常年流泻不枯。

长白山有过多次喷发,也有过长短不同时段的间歇。公元750年-960年的长白山火山首次大喷发,摧毁了当时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第二次是1597年8月,大约间歇700年左右;第三次是1688年4月,间歇91年;第四次是1702年4月,间歇14年;从1702年4月至今,间歇了300多年。我国科学家说:“长白山天池火山潜伏着大喷发的危险,但未来的喷发,至少提前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报。

雨中长白山

白溪红树

树林中的温泉

长白山的名称也曾多次变化。周秦以前称不咸山;汉朝称单单大岭;魏朝称盖马大山;唐朝称太白山;辽金始称长白山。康熙年间,列为封禁之地,封山祭祖。光绪年间,开始在浑江(现白山市)通化设立县治,奖励移民,人口不断增加,并在河谷平原,山间坡地垦荒种田。同治年间,沿鸭绿江两岸,开始进行少量采伐,水运至安东一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农垦基本完成。日伪时期,在图门江流域进行了拔大毛式地掠夺性采伐。50年代以后,长白山建立了林业局。1982年称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是中国的典型火山地貌区域之一。由于山体形成历史悠久,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自然环境也复杂多样。而且丰富多彩的植被种类又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规律的带状分布。长白山火山锥从熔岩高原上拔地而起,相对高度达2000米以上,当山上还是春意盎然的时节,而长白山顶却还是冰天雪地。这种明显的立体气候差异,促使植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因此,自上而下地分布为5个不同景观带: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带、针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

小路

长白山因生物多样,被称为自然博物馆。这里有古老的第三纪物种,有长白山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南方亚热带的植物种。据不完全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知野生植物种类达2596种。其中,地衣类267种,苔藓类415种,真菌类430种,蕨类108种,裸子植物15种,被子植物1325种。

美人松因是长白山特有种,学名是长白松。它可为长白山独生女。如今在长白山二道白河保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人松林。沈孝辉告诉我们,美人松小的时候不太起眼,长到100岁后,才显出它的婷婷玉立,在它身上体现的确确实实是“女大十八变”。

明天我们将登上天池,经过一天的毛毛细雨,晚上天空中的银河分外明朗。牛郎,织女一个劲地眨着眼睛。

期待着明天的天池也能像今天看到的美人松那么一展自己的独特与风采。

美人松林中

美人松林

13、“太湖蓝藻”暴发给国人的警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9-1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2232.html

  2007年4月至5月,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未能赶上蓝藻的疯狂蔓延,5月29日,太湖明珠无锡全城水嗅,不仅饮用水,就是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面临着严重问题。有关部门一方面采取紧急措施解决水嗅问题,一方面排查蓝藻暴发的原因,很快,“温度、风向、水位、光照”被确定为直接原因。然而,人们不能满意的是这些客观原因后面掩盖的深层次问题未能被触及。今年蓝藻暴发,从表面上看,是一次突发的生态灾害,但从根源上分析,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次集中反映,是大自然对人类损害环境的报复和惩罚。其实,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早已有很多与蓝藻擦肩而过的经历,对那色彩、那气味都已经因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人们可以喝着纯净水悠悠地过日子。但这一次,蓝藻避开活性炭,绕过高锰酸钾,来到寻常百姓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我们以警示。

  警示一:要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延续着高投入、高增长、相对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苏南地区是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然而隐藏其后的高投入、低效益却较少为人关注。20多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增长和相对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传统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产品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仅占全国面积1%,其污染物排放量却占全国总量的20%。有一个城市的内河水质,劣五类水体由2002年3季度的58%提高到2006年4季度的87.7%,单位污染面积超过了承载能力的50%。其卫生防疫部门提供信息显示:2003年其城市肿瘤病患者死亡率达204.39/10万,首次超出200/10万的指标,表明恶性肿瘤已由“中发”向“高发”发展。2006年其肿瘤病患者死亡率是217.37/10万。当增长带来的污染已经危及公众健康和生存之时,我们还能津津乐道于先污染、后治理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

  发生在无锡的太湖水污染事件和供水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传统路径依赖、发展方式粗放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就无锡来检讨增长方式问题,则是远远不够的,自来水变味在太湖流域不是第一次发生,水污染的重灾区不只是太湖流域,类似的供水危机在其他地区也是屡屡发生。2007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显示:82%的人“谈食色变”,81%的人“饮水思危”,73%的人“忍气吞声”,便充分表明当前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如果我们不能透过这一个案而关注整个太湖流域,乃至长江和更广阔地区的环境问题,那么,大自然就会以其更严厉的方式惩罚我们!我们今天可以从长江调水以“引江济太”,如果长江水被严重污染,我们又能引什么水济长江?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则显示,江浙沪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50470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403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宁波近岸。

  警示二: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财富的积累,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更多趋向于由西方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费,并由此引起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剧烈冲突。面对严重的水污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业排污,而较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事实上,现代生活环境的优劣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倡导人们在衣、食、住、行、垃圾投放方式等方面的绿色生活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得以平衡的重要内容。

  虽然城市有污水的集中处理问题,但是家庭和个人也有一个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在水的问题上人们较少节水概念,在家庭,一方面居民生活用水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自来水龙头无节制地开启,没有喝完的水随意泼洒……;另一方面,人们肆意使用洗涤剂,使得生活污水的成分日益复杂;污水又随意排放,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节水专家分析,只要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相应的浪费行为在单位、在公共场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关统计表明:北京市48家市区政府,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

  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是要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二是要尽可能选择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卫生产品,科学减少洗涤剂的使用。许多用于打扫室内卫生和清理个人卫生的产品都含有各类化学物质,它们污染环境,并不能被生物分解,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健康。三是要拒绝不必要的包装。不买过度包装的产品,选择含有相当比例可回收原料的、再制造的、易于处理的和可重复灌装的产品,减少使用塑料杯、梳子、牙刷、筷子和圆珠笔等大量一次性用品。其实,每个消费者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某种影响:污染企业因消费者的需要而得以维持,污染产品因消费者的接受而得以生存;环保技术因消费者的关注而得到应用,环保产品因消费者的支持而得以发展。选择购买节能、可循环利用和环保产品,其意义不只是个人的环保行为,而且是把自己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投给了绿色产业,有利于生产方式的转变。

警示三:要反思我们的行为方式

  仔细想来,无论在发展生产还是城市建设等诸多问题上,我们更多习惯用增量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盘活存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面对经济增长,我们的第一选择是以更多的土地、资金投入,建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不是迫不得已就很难主动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上多做文章。以更多的土地投入(有一个人均占地不足0.5亩的城市,“十五”期间用掉土地44万亩,其中农用地33万亩),以更多的项目投资,获取更多金钱回报往往被放在第一位。

  面对污水和垃圾,我们的第一选择是建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而不是首选使企业和家庭的水循环达到减排,力推垃圾分类回收使“废物”变资源。面对日益拥挤的交通,我们的第一选择是修更多的路,而在如何通过交通通行设计、交通规则设计、交通工具的选择,以较少的道路资源承载更多运力方面疏于研究和实践,以至我们的路愈修愈多,车比路增加的速度更快。如今,中国城市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的公交严重滞后,这种不可持续的公众出行模式,已有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提示,我们却仍然听之任之。面对城市建设,我们首选拆而建,再选拆而再建。有一个城市街区,1993年拆了新建,2003年又拆了再建;有一所大学,因为城市新建大学城而搬迁,在2005年拆掉了2001年建造的教学设施,而这所大学的所有建筑都是“80”后。在原学校被拆的日子里,市民们议论纷纷,媒体也予以关注:因此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到底有多少?成本和收益该如何计算?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资金由谁买单?

  警示四:要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增长视作发展,GDP成了各类统计报告不可或缺又排在首位的数字。太湖流域内,环保部门近年来公布了超过300家污染企业,其中有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像均瑶乳品集团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正丹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还包括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它们没有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企业追逐利润,将本该承担的治污成本外部化,是企业特性使然,应该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而使其增强环保意识和行动的自觉性。

  事情的另一面则是,本应该履行监督企业相关行为的部门和政府又为什么听之任之或监管不力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是长三角的一个城市,有一个对此城市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毛纺企业,在其布料的染色过程中增添了一种化学物质以加强布料染色的牢固性,因其布料的色泽不退而赢得了市场,但是其添加的化学物质却难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效分解。在一次应对国家环保部门的检查时,他们在污水中大量兑入自来水以稀释污染物,地方政府在维护增长还是有效保护环境方面选择了前者而默认了企业行为。我们不能把这看成是一个偶然事件,多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处于两难之时,我们往往毫不犹豫地选择增长,冠冕堂皇、振振有词地高喊“先污染后治理”!我们把污染企业放在区域河流的下游而怡然自得;我们在长江岸边排列了太多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我们把城市的内河治理得很美,而把污水直排入海。似乎因此就能置身于环境灾害之外。许多沿江、沿河的地方领导,总以为“江河流量大,污染点没啥”。所以,总是把一些用水量或排污量大的工业企业规划建设在沿江、沿河地带,结果导致近年来流域性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西方人有一个词语:竞次(race to the bottom ),用以描述通过剥夺劳动、耗费资源、损坏环境而达到增长的做法。我们的价值观绝对应该摒弃这一做法,我们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而不是“一亩地用掉了七分田”式的发展,更不是“一地致富,八方遭殃”、“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式的发展。在当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修补漏洞,更重要的是去拓展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用系统论的生态环境观念取代只重经济效益(有时则只是数字)的观念,实现立足点的转换。即所追求的效益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为原则,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作者:瑞敏 单位:无锡行政学院)

14、有感“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

来源:人民网2007年09月16日 王石川

http://env.people.com.cn/GB/6269806.html

  据9月14日人民网报道,“在‘水’的问题上,已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表示,中国如今的水污染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是该告别“风暴”寻找新路的时候了。

  告别“风暴”, 建设制度。类似的说法我们似曾相识,7月24日,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时说:“我曾经多次表示,我不赞成‘审计风暴’这一提法”。两厢对照,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官员的立场是一致的,即告别“风暴”, 建设制度。

  其实,无论是审计“风暴”还是环保“风暴”,每一次风暴都因其震撼人心的雷霆行动,在当时都赢得了公众的礼赞和支持。既然如此,为何要告别风暴呢?原因很简单,正如李金华认为,刮“风暴”是一种不规律的行为,“风暴”过去以后一切也都平息了。审计应该形成一种制度,成为经常性的工作,“这比刮风暴要好”。潘岳也称,每一次,“风暴”都跟在突发事件和被动形势后面“亡羊补牢”;每一次,“风暴”都未能如愿变成常规性制度固定下来;每一次,“风暴”能改变的都远远不如人们期待的多。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风暴”之后没有问责,只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这样的“风暴”只能是虚张声势,长久下去,容易让公众审美疲劳,产生拒斥心理。如果“风暴”只是“风暴”,没有持续性的制度建设,“风暴”就不可能改变深层次的困局。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4年来搞了4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行政手段。这些手段是现有法规制度框架内的最大创新,虽然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却十分有限。与运动式执法一样,靠刮起风暴来达到长期效果,实属虚妄。无论是运动式执法还是环保“风暴”,它都具有突击性,并没有建立制度保障,自然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于是“风暴”一去,一切如旧。

  此外,“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所依赖的是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或者说是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执行者强势,政策的执行度就高;执行者如果推诿,政策的执行度就堪忧;执行者如果调离,政策的执行度能否存续就值得怀疑了。因此,风暴虽好,但不宜依靠,建设制度才是根本。

  问题是,制度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这一点潘岳深有体会——“我们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因为遭遇过挫折与失败,所以深知接下来的这段路,需要更多的冷静和坚忍。”

  其实,在现实语境下,环保部门的尴尬现状也让人思考。日前,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接受央视《新闻调查》采访时就表示:“环保是什么呢?没有枪、没有炮、只有冲锋号,只会吆喝。”他还说:“它(基层环保局)这个猫呢是地方政府养的猫,它这个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不是环保部门说了算。”尴尬如斯,难怪潘岳说,对于环保部门自己来说,目前急需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运作。这同样是现有制度缺位的表现。

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为国人福祉,为子孙,破解环保困局,时不我待。笔者想问的是,我们何时才能拥有完善的环保制度建设呢?

15、环境时评:纳税百强榜,绿色占几何?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9月17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6271354.html

  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系列排行榜8日在京公布。根据排行榜,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纳税总额首次跨越7000亿元大关,达到7742.93亿元,税额占当年中国税收总收入五分之一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410.52亿元的纳税额连续第七次蝉联榜首。(9月8日新华社)

  本年度榜单体现出诸多特点,行业纳税百强又增5个行业,更多角度折射经济万象。然而,遗憾的是,笔者希望从中国纳税百强榜单上看到的绿色环保企业占多少家?有多少家企业对社会尽到了绿色责任?这一年度上榜企业完成了多少节能减排指标,却没有这方面的统计。

  众所周知,企业在创造利润、履行法定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与税金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绿色责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商业惯例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会使企业在各种实力排行榜上更显吸引力与知名度。

  我国绿色GDP号角早已吹响,作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企业在绿色GDP时代就是要在追求利润税金最大化的同时,避免走“高污染、高消耗”的老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节能减排的硬性目标。2006年的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完成,其中纳税百强榜单企业的因素占几成,暂没有数据表明。但是,作为“2006年度中国纳税百强系列排行榜”这一权威性排行榜,应该对上榜企业履行绿色责任和完成节能减排方面的情况作一说明,可公布时却没有片言只字,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疏漏,它从一个侧面凸显出绿色GDP理念与节能降耗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深入人心,全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注和支持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性氛围尚有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