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九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九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9-0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环保总局:“洱海经验”值得全国借鉴推广

2、《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3、银行与环保挂钩?金融服务为节能减排“护航”

4、新华网:断流30年后中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重现生机

 

地方信息:

5、松花江治污关停排污企业110三江口水质好转

6、广东水源丰富也遇缺水危机

7、贵州:污水“围攻”六大饮用水源

8、成都彻查饮用水源保护区

9、兰州市加强污水处理 改善黄河污染状况 

10、上半年内蒙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深度报道:

11、3亿人饮用水有安全问题 人大委员建议加大责罚

12、南岳:能否拆出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3、“浪费型政府”与“节约型社会”

 

 

环境时评:

14、污染治理也能指望“外资”?

15、公众参与在环境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16、世界人类日? 不节能减排人类将要祭奠自己

17、向法国学习

 

 

 

1、环保总局:“洱海经验”值得全国借鉴推广

来源:云南日报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913.html

   (王永刚 庄俊华)9月2日至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调研组来滇对滇池、洱海水污染防治进行专题考察调研。昨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昆明举行工作汇报会,汇报云南省治理滇池等高原湖泊水污染情况,听取调研组反馈意见和建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带队调研并在汇报会上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陪同调研并主持汇报会。通过深入实地考察,调研组认为,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等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推进防治,全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提高,立法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下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了较好基础。

    调研组指出,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滇池治理工作。多年来,滇池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治理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离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仍有相当距离。治理好滇池是关乎云南全省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省特别是昆明市应该把滇池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来。要认真总结滇池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立足当前、关注长远、科学合理地编制滇池治理总体方案和“十一五”规划。当前滇池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截污,截污的重点是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的重点是管网建设,要在处理好面源污染的同时,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高标准、严要求地治理点源污染,促使各类企业树立严格的生态环保理念。总之,要从规划、人力、物力、财力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树立信心,毫不动摇,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争取滇池治理在“十一五”有较大改观。

    调研组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洱海是全国湖泊中特别是城市近郊湖泊中治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洱海治理的经验不仅在云南有借鉴性,而且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洱海经验”中,首先是坚持执政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洱海之事无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换”意识,而且把它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其次是依靠群众,大理州通过积极、深入、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体制机制,凝心聚力,将保护治理环境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社会的积极性成为了治理洱海的强大力量;

    三是坚持科学治理,把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六大工程”进行全程治理,而不是零敲碎打的单一工程,同时大理州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指导,加强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了保护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健全落实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大理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洱海管理条例》,在依法保护的同时责任明确到位,将原来由一县一市共管改为一市统一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各部门层层抓落实,治理措施、管理监督等方面到位,保证了整个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调研组希望在洱海保护中要树立长期作战的准备,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抓出成效,永葆洱海碧波荡漾。

罗正富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长期以来给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云南省将坚持“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防治方针,以消减污染物为核心,以改善水环境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思路、不断健全九湖保护的长效机制;控制源头、转变方式,努力减少九湖环境污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不断改善九湖生态环境质量;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推动九湖防治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监管、依法治湖,切实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宣传、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九湖保护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外域引水六大措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滇池等九大高源湖泊的保护治理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2、《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财经》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917.html

  修订草案共88条,其中新增条款26条,较大修改24条,从提请修订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规模都将是空前的

  9月5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开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便广泛征求意见。草案作进一步修改后,还将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于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此举填补了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无法可依的空白。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初次修订。

  然而,目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污水排放量增长迅速,主要水系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工业污染问题突出、事故频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行状况不佳,饮用水安全还存在不少问题,水环境恶化趋势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参见2007年第18期《财经》封面文章《中国水污染危机》)。

  基于此,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与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有些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而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污染减排目标,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也迫切需要再次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因此,法律的修订数年前就已提上议事日程,期间数易其稿并多次征求有关各界的意见。

  这一修订草案从起草至出台历时数年。7月4日,经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国务院于今年7月15日将此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进行审议。8月24日至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国务院提请审议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和目前的《水污染防治法》相比,修订草案共88条,其中新增条款26条,较大修改24条,无论从目前提请修订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制度调整的规模都将是空前的。

  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八个方面。第一,加强水污染源头控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第二,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水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第三,强化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第四,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进一步规范排污行为。第五,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第六,加强内河船舶的污染防治。第七,增强水污染应急反应能力。第八,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法律责任。

  事实上,对于该份修订草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已于7月31日召开了第24次全体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已提出6项修改意见,其中包括: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水污染防治责任;扩大对污染源的监管范围;增加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增加鼓励措施;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污染损害的司法救济,切实提高违法成本等。

  对于这轮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希望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展开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已经开始陆续收集到各界的提议。作者:任波

3、银行与环保挂钩?金融服务为节能减排“护航”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09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26200.html

  工商银行某支行受理某公司500万元的贷款申请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该企业的信用报告,了解到该公司曾于2006年8月因排污超标遭到当地环保局重罚,因而拒绝了企业的贷款申请。自今年初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央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来,到7月份,已有近1

  5000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进入数据库,为商业银行防范因企业环境违法带来的信贷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以来,为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工作,央行除了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外,还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窗口指导,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央行及时制订和调整了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研究制订了促进钢铁、铝工业、煤炭、水泥、纺织、铅锌等行业的结构调整政策,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另一方面,央行还提出要不断提高强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水平。央行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各商业金融利用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大对自主创新技术与产业化的支持;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加强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

央行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与环保、银监等部门的合作范围,逐步将企业环保审批、认证、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积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规避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风险,央行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探索财政贴息等做法,建立起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入;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标准,使金融机构在落实相关政策时能够有的放矢。(温源)

4、新华网:断流30年后中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重现生机

来源:新华网 2007年9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9341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6日电(记者张鸿墀 丁秀玲)记者近日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获悉:经过8年的治理,中国最长内陆河、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边缘的重要河流——塔里木在断流30年后不仅恢复了全部流程,其下游两岸一度告危的生态环境也重新恢复了生机。

据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俞涛介绍,从2000年起至今,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连续8次向塔河下游应急输水,输水累计已达22.75亿立方米。2002年9月起,塔里木河下游曾断流的河道一直保持有水经流,尾闾台特玛湖的水面已经稳定保持在200平方公里。

最近的一次输水是在2006年底,当时向塔里木河下游输入了总量2.33亿立方米的博斯腾湖湖水和塔里木河自身来水。

连续输水挽救了塔里木河下游两岸濒临灭绝的胡杨林。俞涛说,塔里木河下游的水域面积增加了149平方公里,沙地减少337平方公里。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河道在三百到四百米的范围内对植物产生影响,生物呈多样性变化,水鸟、马鹿、野兔、野猪等重现胡杨林中。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调查,目前在塔里木河下游及尾闾台特玛湖已经调查记录到11种鱼类、25种鸟类以及共7种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动物的活动的踪迹。

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由发源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的阿克苏河、和田河与叶尔羌河三条河汇流而成,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自西向东流入尾闾台特玛湖,全长1321公里。

被塔里木河串联的绿洲总面积43.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800多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0%,其中80%是维吾尔族居民。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引水造田。1972年,塔里木下游河道距尾闾320公里处的大西海子水库建成,基本拦截了塔里木河来水,自此以下的下游河道完全断流。

断流的下游流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断流前沿途曾是“一望草湖、村舍不断、结芦为室、水鸟群飞”的景象迅速消失,塔里木下游垦区的耕地面积从鼎盛时期的350多平方公里耕地缩减到不足200平方公里。

中国2000年启动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挽救塔里木河。自2001年起,将大西海子水库改造成为生态水库,通过蓄积塔里木河来水和调入博斯腾湖湖水,水利专家根据下游的生态形势选择有利时机供水。从2002年起,开始执行总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

截至今年7月,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54.25亿元。这些项目中包括对水库的治理,新修、疏浚干渠等水利枢纽和节水设施。

新疆塔里木流域管理局工程师卓庾新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恢复水流后,应急输水已开始向功能性输水转变,输水重点由前几次向尾闾台特玛湖输水开始向横向扩大下游植被受水面积转变。”

5、松花江治污关停排污企业110三江口水质好转

来源:人民网2007年09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6223337.html

  人民网哈尔滨9月5日电 (记者吴齐强) 同江市的三江口是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的最后关口。黑龙江省环保部门8月份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三江口水体的总体情况好于往年同期,水质情况符合国家Ⅲ类水标准,为期三个月的松花江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初见成效。

  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今年三江口水体情况好转要归功于国家和黑龙江省开展的松花江治理行动。在这次为期三个月的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中,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近1.5万人次,检查排污企业4061家,关停企业110家,停产治理173家,限期治理352家,限期整改215家,对134家企业实施行政处罚。

  在超标排污的37家企业中,33家的“十五小”企业均已关停,设备已拆除;被责令停产的11家企业,9家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中化集团齐化公司、哈尔滨市马利酵母有限公司等6家挂牌督办企业中,有5家已经在建、完成或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佳木斯市政府依法关停了莲江口造纸厂。

  同时,黑龙江省环保局也开展了全面清查,检查了各地重点排污企业145家,严肃处理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绥化、农垦总局辖区内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103家企业,对30家企业予以停产并处罚款处罚,对22家企业予以关停,对12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目前,黑龙江全省现已对54件环境违法问题进行挂牌督办。

据了解,这次污染治理行动是黑龙江省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关停企业最多的一次。

6、广东水源丰富也遇缺水危机

来源:羊城晚报2007年9月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9306

水资源丰富的广东已面临缺水危机!作为水源最后防线的321座大中型水库,均深受泥沙淤塞、库容减少之困。专家呼吁:整治水库保持库容已成当务之急。

广东地表水恶化严重

据广州地理所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除了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等大江河外,沿海地区许多中、小河流和池塘等地表水水质已经恶化,不宜饮用,有的甚至不宜灌溉,有些地方连浅层地下水也不宜饮用。因此,山区水库已成为广东省最后的水源“阵地”,各地纷纷直接从水库引水饮用。而平原周边丘陵的小型水库和山塘,大都承包给私人经营种果、种菜、养猪、养鸡鸭,或办山庄、饭馆,都造成严重水质污染。

地理科学家陈朝辉指出,广东并非数量上缺水,而是水质性缺水。近20多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工业三废和城乡生活废物及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及薄膜等造成污染,从而恶化了地表水质。

整治水库淤积障碍多

目前,321座大中型水库将成为广东水源的最后防线,但这些水库也存在不同程度泥沙淤积、水质污染和管理体制弊端等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再用大量土地建设大型水库已不可能。因此,研究和重视水库淤积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以保持库容已成当务之急。

陈朝辉说,整治水库淤积问题面临不少障碍:一是库区流域“诸侯割据”,水利部门只能管辖水域部分,治理淤积仅限于库内“头痛医头”地进行清理,而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二是管理体制弊端突出,缺乏管理资金。关键问题是管理体制经由原“公益型”事业单位改为“市场型”企业后,管理经费由水费和部分发电、养殖收益支付。因向农民收费困难,造成资金缺乏,管理松散。

不少水库管理人员反映,他们无奈地希望水库一朝会出事故,以引起舆论和领导的重视,才能解决管理问题。此外,部分水库库区内存在居民点,从事农业生产或开矿、取石,或利用库区发展旅游业,建山庄,少数水库移民问题尚未处理好,也妨碍水库的管理和淤积治理。

建议省财政解决管理经费

陈朝辉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建议:以库区流域为界,划定和建立水库自然保护区,并立法保护;根据水库类型和淤积情况,重点制订整治规划;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拦沙、排沙相结合,综合治理水库淤积。

陈朝辉建议,全省大、中型水库的管理经费可考虑统一由省财政解决。据调查概算,每市县每年水库管理经费约为300~500万元,广东全省所有大、中型水库每年约需要总经费为3~4亿元,也就相当于城市半公里地铁的建设费用。(记者刘虹、通讯员李洁尉)

7、贵州:污水“围攻”六大饮用水源

来源:贵州都市报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896.html

  贵阳市环保专项行动调查结果表明——

  污水“围攻”六大饮用水源

9月5日,记者从贵阳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召开的相关会议上获悉,贵阳市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中,发现贵阳6大饮用水源地都不同程度遭受污水的“围攻”,贵阳的“两湖一库”因此成为全省仅有的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的水源地。

〔现状:〕污水“围攻”6大水源

  对饮用水源的调查结果表明,红枫湖上游的平坝县,向红枫湖年排放生活污水量约为360万吨,工业污水仅全江化工投资公司一家的年排放量就约为408万吨。清镇市辖区的贵州化肥厂等3家较大规模企业,近5年平均年排放量约为1646万吨。红枫湖镇、站街镇共22个村寨和贵州化肥厂生活区,每年约有111.58万吨生活污水排入红枫湖。

  百花湖同样遭受污水“围攻”。清镇市每年约有54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由于清镇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导致部分污水直排百花湖。贵州水晶集团等4家大企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经东门河排入百花湖,近5年平均年排放量约为1254万吨。

  阿哈水库的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小河金竹片区3个村寨2个社区生活污水排入阿哈水库,年排放量约56万吨。高新区范围内共有11个村寨,所有生活污水流入阿哈水库,年污水排放量约142万吨。

  此外,汪家大井、花溪水库、北郊水厂流域内也已遭到生活、工业、煤矿等污水的污染。〔恶果:〕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经过长期“进多出少”的积累,贵阳6大饮用水源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增加,造成湖库营养物质过度积累,出现富营养化,水质安全受到威胁。比如,阿哈水库周边的煤矿多年排入湖的含铁、锰的废水,短期内难以消除。红枫湖、百花湖周边长年排入湖内、沉积湖底的污染物和多年投饵养殖产生的污染物的聚集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造成红枫湖自净能力减弱,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在特定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极易出现蓝藻。

〔对策:〕治理水底沉积物

  在昨日的会议上,省环保局副局长姜平介绍,目前全省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的水源地只有贵阳的“两湖一库”。

  贵阳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抓紧编制完成“两湖”和阿哈水库污染防治规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界处警示牌、界桩和围栏设置。

对“两湖一库”库底沉积物治理项目实行紧急立项,组织科技攻关,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在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

8、成都彻查饮用水源保护区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9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9360

取缔10个违法排污口整改3个未达标企业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成都市环境监察支队获悉,成都市环保部门合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先后对159个饮用水源地的140个划定及调整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排查、清理、规范,“保区治水防隐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在成都市环保部门的督促指导下,成都市各区(市)县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了与年度目标责任制挂钩的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分工,层层动员。在此基础上,各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区域工作实效,突出抓好清理调查、重点和限期治理、严格环境执法、高标准严要求监管、消除隐患和污染防治等5个方面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环保、计委、经委、工商、水务、质监、中小企业局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强化督促和指导,明确相关管理责任,扎实做好“防反弹”和“回头查”工作,合力推进专项整治成果。

截至8月下旬,全市在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工作中,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2473人次,取缔关闭一级保护区违法排污口10个,整改二级保护区未达标排污企业3个,有效地打击了涉水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9、兰州市加强污水处理 改善黄河污染状况 

来源:新华网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889.html

    兰州9月5日电(记者 李明心)今年年底,黄河兰州段在关闭117个排污口的基础上,城区内将新开工建设3个新的污水处理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兰州市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85%,黄河兰州段的污染状况将得到改善。

    据兰州市环保局局长潘恩介绍,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安宁区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将在9月30日前正式运行,日处理能力20万吨。此外,对七里河区、安宁区污水管网扩建工程也将在9月底完成。工程完工后,将关闭黄河七里河区段、安宁区段污水排放口117处,基本解决七里河区、安宁区内6.5公里黄河的污水排放问题。

    今年年底,雁滩、盐场和西固地区又将有3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接纳雁滩、盐场和西固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污水。预计城区所有污水处理系统全部贯通运行后,到“十一五”期末,兰州市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80%—85%,高于国家提出的城市污水处理率70%目标要求,改善黄河兰州段的污染问题。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地带,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兰州市区45公里,为兰州市提供了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但黄河流经兰州后,水质却大大下降,主要受兰州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2006年,兰州全市废水排放量为超过1.6亿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46%。

近年来,为改善黄河水质,兰州市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十五”期间,兰州市先后投入2.1亿元,完成了50多项工业污水项目的治理,关停搬迁了一大批企业,同时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部分改造。

10、上半年内蒙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来源:中广网 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892.html

  呼和浩特9月5日消息(记者郑颖 实习记者王岩)今天上午,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环境保护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国家环保总局核准,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出“双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0.57%,下降幅度在全国排第17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2.26%,下降幅度在全国排第二位。

  据了解,2007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污染物减排工作,上半年共关停了34台装机容量69.75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改造了44台装机容量1422.5万千瓦现役机组的脱硫设施,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有370家企业加快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力度。

  今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对各盟市污染物减排情况进行核查显示,全区12个盟市中,9个盟市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标一升一降,3个盟市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呼和浩特市比去年同期下降12.2%,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巴彦淖尔市比去年同期下39.74%。全区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成效相对显著。污染物的减排使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为良好,较上年同期轻度污染有明显好转。空气质量达标的主要城市较上年上升28.0个百分点。

  在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局长苏青还对2006年全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做了绍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的情况下,全区14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良好)的占42.8%,比2005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污染较重的城市比例下降8.2个百分点。其中首府呼和浩特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天数达到313天,比2005年增加了2天,在北方省会城市中居第3位。同时,36.4%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好于上年。此外,重点流域的水质逐步得到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固体废气物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核与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生态治理与建设得到扎实推进。

  据介绍,在2006年、2007年上半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的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完成全年二氧化硫比2006年下降3.1%,化学需氧量比2006年下降3.02%的目标难度仍然较大。苏青局长表示,随着全区经济的发展,下半年发电量、煤炭产量、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和食品制造等行业增速发展的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将直接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落实促进减排的经济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提高脱硫机组1.5分上网电价补贴的政策由电网公司承担,这很难持久落实。而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减半收费、用电优惠、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等政策落实较慢,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减排的进度。

  为了完成今年的污染物减排任务,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内蒙古将把污染物减排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影响保护“三同时”制度,控制污染的“增量”。严格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调控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环评一律不批。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新开工项目,坚决依法停建、停产。同时,用科学的手段控制和监测污染物的排放,加快污染物再现监测网络的建设。力争到今年年底,全区13个污染物再现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与30%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联网,明年实现与所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联网。

11、3亿人饮用水有安全问题 人大委员建议加大责罚

来源: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7年09月06日苏永通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6/104413831135.shtml

  3亿人喝脏水,两个报告直面水污染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昨日(9月5日)向社会公布。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水污染被置于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就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说明所作的说明说,全国约一半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委员坦陈污染难题

  目前中国的七大水系中,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全国人大环资委7月8日至17日,对淮河、辽河流域进行实地检查,他们发现,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检查组的报告,让许多委员感到“揪心”,郭树言委员赞赏报告“实实在在,敢于揭露矛盾”。

  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委员曾担心,南水北调将演变成从南到北的“污水大串联”、“污水大搬家”。“这次听了全国人大环资委毛如柏主任委员的报告,深感几年前的忧虑有可能变为现实。”

  这项旨在解决北方尤其是首都北京缺水问题的工程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受污染最严重的是东线工程,检查组在江苏徐州发现,造纸厂的水排入输水干线,不牢河徐州解台闸断面,83%是五类水和劣五类水,远低于饮用水三类水质的最低标准。

  东线明年就要开始调水,而徐州、扬州、淮安和宿迁的截污导流工程规划,“因意见不一致”,至今未批。山东境内的水质也尚未达标。柳斌委员担心,这样的水质恐难在短期内改善,“如果在水质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我建议暂时不要启动东线工程。”

  “我小时候长江的水是清的,喝起来是带甜味的,但是现在不行了。”在长江边长大的程贻举委员建议关注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到三峡大坝上看看很多漂浮物,在上面站人都可以。”他认为,由修大坝而引起的污染理应由国家负担。

  去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几次直逼历史最低记录。王祖训委员建议,应该控制江河开发,长江的开发也应该规划。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两难”选择。贾志杰委员说,西方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我们不但没有避免,我们所犯的错误,可以讲有过之而无不及”。

  “造成污染是为了博取利润,从实际看,我们由于污染最后获取的利润,与我们现在治理污染所花的代价相比,恐怕是十几倍的代价。”贾志杰委员说,云南滇池,为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3亿元没有治理好,50亿也没治好,“上次我们去了,他们说还得100亿,但是再给100亿到底能不能治好,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包括滇池在内,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和巢湖今年集中爆发了蓝藻现象。太湖边的无锡全市臭水,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表示要“痛定思痛”,哪怕付出GDP减少15%的代价。

 [1] [2] [下一页]

12、南岳:能否拆出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来源:新华网2007年09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14704.html

  湖南南岳从去年年底开始,以"五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契机,大规模拆除山上几十个宾馆和商业店铺,"显山、露庙、见秀",通过消除其人工化、商业化痕迹,以还南岳本来的自然风光。如此大规模的拆迁,能否拆出一个符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要求的南岳来呢?

位于祝融峰上的某部队宾馆已是人去楼空,即将拆除。 刘文杰 摄

正在拆除的半山亭商业一条街。刘文杰 摄

  重新规划,重振山河

  1982年,南岳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正式对外开放,也从此拉开了南岳大建宾馆的序幕。不仅南岳本地部门建,市、省甚至中央一些单位也陆续"打起南岳的主意",工商、公安、电力、林业、旅游等部门纷纷看好南岳这块"宝地"的商业价值。由于南岳地势陡峭,很难有大块平地,于是,开山削峰成了唯一能解决建房用地的办法。在大建宾馆的风潮下,金简峰、喜阳峰被削平了,原来秀美翠绿的山峰成了豪华宾馆的所在地。

  尽管这些宾馆经营业绩不佳,但由于宾馆的"业主"们都是有钱有权的部门,长期以来,既没有关门大吉,更无法将之拆除。"南天门一条街好不容易才拆除掉,因为有权有势的宾馆拆除不了,仅仅拆除商业一条街,老百姓意见很大。"南岳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至2002年初,南岳山上景区大大小小的楼堂馆所达40多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些宾馆大多数是擅自改变用地性质,违法违规改建、扩建而成。由于祝融峰、南天门一带商业价值高,一些部门便以兴建业务用房为名,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改变用地性质,大建楼堂馆所。

  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其中3个山峰被人为地削了"脑袋",峰顶树林被砍,取而代之的是宾馆、店铺等人工建筑。后因此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地随即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整治南岳风景区内楼堂馆所和商业店铺的大行动。通过这次整治,还有28家宾馆和一些民用建筑一直无法拆除,仅宾馆面积就达56000多平方米。

  令人高兴的是,2002年的大拆迁,虽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拆除,更没有真正实现"重新规划,重振山河"的梦想,但大规模的违规违法建设就此停了下来,并在以后的数年里,进行过小规模的拆除。

【1】       【2】 【3】

13、“浪费型政府”与“节约型社会”

来源:中外对话 2007年8月22日 唐昊

中国期望通过减少资源浪费来创建"节约型"社会。但唐昊指出,这一努力因 "浪费型的政府"而受到了制约。

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提到:去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和2006年国防开支差不多。

近年来中央政府正在大力推行 “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笔者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不应仅是经济上的概念,更应是一种以资源节约为动机的社会发展模式。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政府主导社 会”传统的国家里,“节约型政府”的建立无疑是“节约型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恰恰是来自某些地方政府层面的浪费已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浪费源之 一。在“浪费型政府”的管理下要达致“节约型社会”,恐怕是困难重重。

政府日常工作中的浪费现象

某些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让人触目惊心的浪费现象:

首先是某些地方政府的办公楼过于奢侈豪华。河南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办公楼群占地数百亩,内有 6 幢办公楼和 1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 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办公大楼整体形态与美国白宫完全相同;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办公楼, 被 民众称为“国内第一豪华街道办公楼”;重庆市忠县黄金镇依山而建的形似天安门城楼的仿古式办公楼,堂皇富丽直追真正的天安门。对这些奢华的办公楼来说,不 但其所处的中心地段占用了城市稀缺资源,而且对比这些地方的民众其实并不富裕,甚至仍处于贫困的现实,其不菲的造价和精致的装修就更显得触目惊心。

其次是政府直接浪费。包括公款吃喝、公车消费,以及其他繁复的公务礼仪花费已达天文数字。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提到:去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和2006年国防开支差不多。而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分别被用于领导和司机的私事上。

此外政府日常活动中水电消耗浪费惊人。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年人均耗能量和年人均用水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和3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小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小时的19倍。也就是说,在那些政府机关里,一个公务员1天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

这样看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浪费者不是小民百姓,而是政府。为什么公有财产更容易被浪费?这是一个公有财产的使用缺乏监督和惩罚机制的问题,也涉及到政府是否尊重纳税人等现代政治伦理的问题。

节约型政府为何难以出现?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中说,以夸耀的方式消费贵重物品,是有闲绅士博取名望、显示其与众不同的一种手段。但从中国的政府浪费现象来看,似乎又不仅仅意味着夸耀。

近年来,随着房价、地价不断上涨,拥有垄断性土地资源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其幅度远远超过GDP和 国民收入增长,如此多的收入自然提供了充足的浪费资本。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在其他一些更有钱的国家,政府花钱也不是那么随意。政府过度消费的背后,是 现代政治意识薄弱,纳税人和纳税人的钱都得不到尊重。政府官员的心态是,这些钱只有花掉才是自己的,才会被自己享用,单纯放在那里就和自己无关了。所以, 只要钱不装进个人口袋,怎么花都行。这样看来,奢侈浪费确实会造成品行下降,对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都是不小的伤害。

除观念基础外,在政府机构内 部,政府浪费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制度基础:首先,公共权力边界模糊不清,方便了官员最大限度自我授权和逃避责任,导致公权私用、合法侵害公众利益,挥霍浪费 只是其表现之一。其次,政府内务管理机制缺失。中国政府机构一直都没有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而且政府机关是优先供电区,缺乏节能监督,即使 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也不会限掉机关用电。第三,财政管理体制失效,公共财政监督体制、政府采购制度、公共财务审计制度作用都难以发挥,这导致政府花起钱来 远没有私营企业那样讲究经济核算,追求最低成本。可以这样说,在制度层面,其实腐败与浪费同源,而在反腐措施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不进自己的口袋但同样能 够享受到好处的奢侈浪费就成了某些官员首选。

除政府自我监督乏力,社会对于 政府监督失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政府机关所存在的公车过多、公款吃喝、公款娱乐、公费旅游等现象得不到有效约束,主要是因为政府财政的天然监管 者——纳税人被排除在监督之外。而作为普通民众自己也缺乏西方那样强烈的纳税人意识,习惯了政府的铺张浪费,甚至视为理所当然。现实中外部监督的严重缺失 鼓励了政府机关行政浪费失控。

可以这样说,中国社会广泛存在 的政府浪费现象决非某些人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由结构性因素所产生的社会普遍现象。关键之处在于,制度和观念层面的缺陷使得政府的节约行为得不到奖励、浪 费又得不到制裁。作为自利的“经济人”,政府就有动机和条件以奢侈浪费的行为为自己牟利,成为“浪费型政府”。由于“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推动者的行为已不 可避免地走向节约的反面,那么“节约型社会”的呼吁落在空处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节约型政府”建立的途径

从政府的角度看,为达到节约发 展、避免出现“浪费型政府”的目的,其所应努力的方向至少有三个: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缩减政府规模。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因不断插手 市场运作而导致职能扩张,并因此维持了不应有的巨大规模,历经多次精简都无疾而终。对此,根本的方式是转变和规限政府职能,以此缩小政府规模,为节约开支 提供必要的前提。二、国家还可以考虑通过减税等政策,减少政府手中的钱,从而为政府部门自觉节约提供动力,减少社会财富的无谓损失。三、最直接的措施当然 是建立新的财政预算体制,引进政府运行成本核算机制,并配合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以改变政府花钱太随意的习惯。

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建立节 约型政府和节约型社会,老百姓可以采取的行动其实很多,如:施加公共压力促使政府开支的透明化、公开化。这些天中央电视台正在举行楼堂馆所大曝光活动,而 此类讨伐正是中央政府出台政策以更严厉手段整治豪华办公楼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运动式”整治估计效果有限,但至少在一定范围内遏止了奢侈风气蔓延,同 时也推动了更严格的政府财政监督在法律和制度上的完善。但如何使这种社会监督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持续性地发挥监督作用,而非止步于一次短暂的“运动”, 恐怕是从“浪费型政府”到“节约型政府”所必经的路径。

14、污染治理也能指望“外资”?

来源:广州日报2007-9-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912.html

  当我们把愤怒的口水吐向外资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真正在糟蹋本国生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因此,中国的环保必须驶入“重罚轨道”兼“重奖轨道”,并确立“生态污染罪”。

  近半个月以来,大概国内企业界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跨国公司“污染事件”;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把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信息收集到一起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向社会公布。于是,许多隐藏的污点被揪了出来,许多容易被人忽视的真相被揭露,许多“偶然现象”变成了“规律”。

  细看一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统计、研究所得,我们会发现,国内至少有7000家企业榜上有名。这,仅仅是关于水污染的一块。空气污染的一块,据说“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正在大力构建,预计不久“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也将呈现于国人面前。

  这7000多家企业,当然有老资格的名企,也有狂飙突进的新锐;有美名飘扬的高科技公司,也有传奇辈出的“中华老字号”。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贴着许多荣誉称号;家家户户的档案室里,都秘藏着许多激昂的历史。然而,只要掀开这些企业的排泄口一看,你会发现,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资格评先进,根本没有资格去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有意思的是,消息被媒体公布出来后,不少外国人倒真是在那着急,某可乐公司,某啤酒公司,某国的媒体,某国的使馆,都在为此出汗。他们到处奔走,力图短时间内改善本国企业的形象,争取早日让企业从污染“黑名单”上撤下来。

  而中国的许多企业,至今仍在观望。当我们把愤怒的口水吐向外资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真正在糟蹋本国生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企业;空中飘的浓烟,地表淌的臭水,大批倒下的天然林,都是企业污染造下的恶孽。

  企业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默许”,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共同意识”,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在那注册和发展。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家企业,而是7000家,甚至是70000家。此时,姑息与“特别保护”只会促进环境恶化。环保是一种社会公德,公德的养成,这边要止恶,那边要扬善。止恶先于扬善;扬善有助于止恶。

  污染治理,就是环保“止恶”方面的业务。可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官厅水库污染”事件以来,为了不让污染蔓延,我们想了多少种办法?可哪一种真正有效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处罚力度不够,方法不立体。因此,中国的环保必须驶入“重罚轨道”兼“重奖轨道”;对个体的“生命成绩”要进行环保评议;对企业的生产成绩要进行环保评议,对政府官员的环保成绩也要进行环保评议。然后,该奖的重奖,该罚的重罚。如果不确立“生态污染罪”,如果不明确“污染自然等于杀人放火”,如果不重罚,期望高污染者主动参与“谁污染谁治理”无异于让已灭绝的白鳍豚复生。要想止恶,唯有对恶进行重罚,否则无力扬善。

  有人认为应当先改造社会才可能影响有组织的各类决策体;有人则以为,各类决策体的率先变化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一个饱受污染的国家来说,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更没有必要讨论外资企业的投资是不是“生态投机”;我们该先对这7000家企业进行清算,逐一核实他们的环保责任有没有落实。

  然后再同步推进,让有组织者乃至每一个人尽快改良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这样,中国的污染治理,大概才会有些希望。

15、公众参与在环境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9月06日 穆治霖

http://env.people.com.cn/GB/6224303.html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的第十五部法律草案,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类法律草案。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环境法领域进行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公众参与原则在环境立法中的重要体现。

  一部好的法律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公意代表性,否则就可能蜕变为服务于少数利益集团的“私人产品”。公众参与立法无疑是实现立法的民主和透明、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吸纳民意和表达民意,更有利于遏制行政机关扩权的冲动,有效地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而由于环境的毋庸置疑的公共属性,环境法对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影响往往比其他法律涉及的领域更宽、范围更广、意义更大,也更需要公众参与到立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来。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也有义务保护环境;公众有权依法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活动;国家依法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发挥公众在环境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看,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污染防治,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诸多方面的防治工作,而其中水污染防治工作又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水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更主要的是它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尚未远去,太湖蓝藻暴发烽烟再起,由于突发水污染事件引起饮用水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社会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因为如此,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工作不但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不仅对加强当前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极具针对性的现实意义,而且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立法和决策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

16、世界人类日? 不节能减排人类将要祭奠自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09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225894.html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面临的严峻考验。我们不可到了某一天设立“世界人类日”,为人类自己祭奠。那么,就得全体齐心协力,把“节能减排”做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金刚石般的“支点”

  据报道,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已于近日启动。

  人是环境的动物。离开了环境,也就没有了人;离开了好环境,也就谈不上有好人。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冰川消融———一个热点话题”,而中国区的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世界环境日”是人类为环境所设立的节日,更是人类为自己设立的节日。与全球气候变暖、以致冰川消融所带来的危机相比,当今中国的“节能减排”问题,更为迫切,迫切得如同火烧眉毛。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首责仍在政府。国务院在4月份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由温家宝总理出任组长。总理亲任一个小组的组长,这样的情形还是不多见的。这也说明了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形势之严峻。从人的这一头看,我们有许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而各方面的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完善、措施不配套、责任不明确、协调不得力、投入不落实等等现实问题。从环境的那一头看,坏消息接二连三。比如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每年排入渤海的污水占全国入海污水总量的40%,排入渤海的各种污染物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这个仅占中国海域面积的2.6%的渤海,就这样吞咽着排放物,连带鱼现在都基本绝迹了。渤海是一个接近封闭性的海湾,自净能力差,即使现在实现“零排放”,也要16年才能基本自净,而“零排放”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亿万生物数不胜数,可对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就是人类。掠夺型的人类进入了这样的循环:从自然界榨取一切好东西居为己有,将一切废物扔给大自然,而被污染的大自然,最后轻而易举就能报复人类。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四个字: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环境友好的支点,没有节能减排就没有环境友好。要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没有这个支点,就甭想撬动“地球”。可如今我们的这个“支点”,已经被重负压得支离破碎了。看看当今中国,似乎各种“增加”、“提升”性的指标都是不难达到的,大家都在忙乎着增加这个、发展那个;而各种“减少”、“降低”性的指标,都是难以达到的,谁都爱理不理。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然而,去年减排目标就未能实现;今年一季度,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依然呈现再抬头、快增长的趋势。

  有指标未落实,那么,那个指标就在高远的地方笑话我们。所以,“节能减排”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国家已经认识到,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深远意义。现在的主要问题,就在各地的落实上。我国已制订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如果落实不到位,那又成为一纸空文一句空言。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问题,不仅是全球各国的必答题,也是各地政府的必答题,同样也是广大民众的必答题。现代文明社会,已经有诸多先例可资借鉴。在英国,举行绿色婚礼成为时尚,婚纱买旧的,婚礼请柬由回收纸张制作,婚车是天然气动力汽车……一家名为“气候关怀”的组织估计,每一场婚礼平均向大气排放14.5吨二氧化碳。英国很多年轻人在自己最重要的婚礼上这样“节能减排”。而英国的媒体,都在呼吁所有的人改变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面临的严峻考验。我们不可到了某一天要设立“世界人类日”,为人类自己祭奠。那么,就得全体齐心协力,把“节能减排”做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金刚石般的“支点”。(徐迅雷)

17、向法国学习

来源:中外对话 2007年9月5日  刘鉴强

http://www.chinadialogue.cn/article

去年,法国首次把环境法纳入了该国的宪法。刘鉴强说,这一史无前例的做法也许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该文件除了法律意义,还有它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因为希拉克认为,宪章必须打开通向“一场真正革命的道路,即人道的生态的道路”。

中国正在试验的绿色GDP失败了,国家环保总局努力推进这一试验,以期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但是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他们更喜欢传统的GDP统计,尽管传统GDP是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环境比中国更糟糕和紧迫,但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对待环境更漫不经心,难道中国人对待受到伤害的健康,一点也不在乎吗?

这样说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中央政府极为重视环境的事例,比如说,这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又将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这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子。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些让人糊涂的事。在松花江污染后,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陷入用水恐慌;一年半以后,太湖又发生污染,又是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城市陷入用水恐慌,这些,都没有官员为之负责;当然,这样的事例会给当地的官员们一个暗示:发生类似的事情,不必担很大风险,只要把当地的经济指标搞上去,照样可以得到提升。显而易见,他们会继续用当地环境来交换GDP。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结果:长江污染了,黄河污染了,巢湖污染了,滇池污染了,近海污染了,地下水污染了……

更多的不可思议排着队出现在我们眼前:

•就在8月中旬的几天,北京为对付严重的空气污染,不得不每天限制一半的车辆上路,但是,汽车工业和居民购买汽车仍被鼓励,北京的新汽车仍然以每天1000多辆的速度增加;

•环境破坏需要从法律上禁止,但环境法仍然软弱无力;

•环境部门应该增加权力以对付环境污染,但与其他部委相比,其权力仍然很小;

•地方环保部门应该具有垂直权力,以监督当地政府,但他们目前仍然被地方政府所控制;

扭曲的政绩观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是对付这一怪胎的有效途径,因为绿色GDP扣除了生态和环境损失,能够更全面地考量经济发展的质量,避免虚假业绩。然而,很多机构拒绝这一统计方法。

遏制环境加速污染的一切道路,似乎都不通畅,中国用左手扭住了要打击环境污染的右手。现在,应该为自己松绑了,在这个时候,也许可以学一学法国。

法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很多,但中国应该首先学习他们在法律和行政权力上对环境的保护。

2006年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颁布了一条改革1958年宪法的法令,在宪法前言中加进了环境宪章。该文件除了法律意义,还有它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因为希拉克认为,宪章必须打开通向“一场真正革命的道路,即人道的生态的道路”。

这项宪法法令将环境问题置于法国法律的最高等级。事实上,这一文件与得到1789年人权宣言所承认的民法和政治法,以及1946年宪法前言中所载的经济和社会法一样,处在了法国法律金字塔顶峰。

该宪章宣布了人类共同遗产的概念,在健康环境方面的人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国的法律今后将被通过环境的视角进行审查。参与制定这一宪章的热纳维埃夫·佩兰-加亚尔认为:“承认环境方面的人权,将其作为一种个人自由和基本原则,可以阻止与可持续发展相反的措施的有效性”。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法律的意义:所有法律将不得违反这一宪章的原则。与此相比,中国的环境法多如牛毛,却不怎么管用,地方政府或企业违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环境法起不到法的作用。如果把一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放到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去,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法律地位和象征意义,将无可比拟。

法国并不只是给环境提供法的保护,他们还有行政权力上的保障。5月底,当我去法国访问生态和环境部时,这个政府部门处于一片乱糟糟的兴奋中。因为新政府成立后,萨科奇总统践行竞选时“重视环境”的诺言,将生态与环境部扩充,变成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国土整治部,人员由800人急剧扩展为5000多人,这还不包括派到法国各个大区里的工作人员。当然,扩充不仅是人员上的,更是职能上的,这个部除了管辖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土外,还管辖能源、交通、旅游、海洋、住房等。也就是说,制造污染最多的两个工业部门:能源与交通,都并入这个新的部门管辖,由此,法国将大大避免环境部门对工业部门的难以驾驭问题。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环境部的国家,但他们对这个部门的重视也是一步步积累而成的。在法国期间,我们访问了环境律师科林娜·勒帕日女士,她曾在1995年至1997年担任环境部长。在她的办公室走廊上,摆着她写的一本书:《无所作为的部长》,这个书名解释了她当环境部长时的困境:因为权力所限,她被处处掣肘。

谈到对目前这个突然变成庞然大物的部门,科林娜·勒帕日说,过去,环境部在法国的政府部门中比较小,她一直希望把这个部门扩大。现在新的环境部成立了,权限大了许多。但是在一个大的部门内,环境和其他领域到底谁能占统治地位,现在她还无法回答。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中国。一些相关机构在谈到绿色GDP时,认为绿色GDP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故不可行。现在,对环境法律及环境部门的重视有了先例,而且这先例正可以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是不是可以向法国学习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