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1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国家环保总局调研云南省高原湖泊治污情况
2、环保总局公布上半年各地主要污染物减排状况
3、中国已建成36个生态检测站
4、中国专家研究恢复土著物种帮助治理滇池污染
5、新华网:4万亩太湖湿地将于2010年恢复
地方信息:
6、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
7、“五水联调”提高北京城市供水能力
8、青海3万多牧民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迁入城镇
重大水事:
9、三峡右岸电站21号机组发电
10、“三峡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气候变化:
11、全球变暖导致云南境内多座雪山冰川加速消融
深度报道:
12、“垃圾分类”七年实现不了 地方政府形象工程?
13、百万汽车停驶换四个“蓝天” 好局面能否延续?
14、环保总局限批威力初显:渭南预减2%
15、污染企业“转战”农村 危害严重怎还能站住脚?
1、国家环保总局调研云南省高原湖泊治污情况
来源:环保总局网站2007-8-21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418.html
滇池蓝藻治理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率队,对我省进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示范项目调研。副省长顾朝曦,昆明市代市长张祖林,省环保局局长王建华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分别到昆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草海西岸截污管线施工现场、滇池外海,查看了滇池的蓝藻治理情况,以及入滇河道大清河的整治情况。之后又到五甲塘湿地公园和呈贡行政中心进行调研,并听取了昆明市和省环科院关于国家重大水体污染控制专项滇池项目方案的汇报。
据汇报,目前昆明市的6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达55万立方米,但实际处理量为50万立方米。由于排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尚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旱季每天仍有15万立方米左右的污水,雨季有65万立方米/日的雨污混合水超过处理能力,直接通过河道汇入滇池,对河道和滇池造成较大的污染。目前,滇池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其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占总量的70%以上。因此,昆明市实施滇池北岸工程,改造和建设城市排水管网,改扩建、新建污水厂,完善昆明主城排水和处理系统,以加速改善滇池水质的紧迫要求。
接下来调研组还将继续到玉溪市调研抚仙湖、星云湖保护治理和出流改造工程,以及大理洱海保护治理情况。8月22日,省政府将召开专题座谈会。
2、环保总局公布上半年各地主要污染物减排状况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8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44067.html
两项指标一升一降 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发布《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环保总局派出15个核查组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就减排工程建设和关停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核查,抽查重点减排工程进展,现场核实减排情况,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困难;7月下旬又召开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核会,对各地上半年污染减排情况进行了逐一核算,核实各地和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数据。公报表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甘肃、宁夏12省(市、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下降,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为13.06%,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浙江省,为2.48%;黑龙江、吉林、福建、广西、海南、云南、陕西、青海、新疆9省(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增加(详见附件)。
这位负责人说,今年上半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在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2%,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增量。国家自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二氧化硫减排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一是大幅提高了新建燃煤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的比例,自2006年以来,全国新投运煤电机组同步安装并运行脱硫设施(不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的装机容量比例达到82.5%;二是现有燃煤机组安装脱硫设施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超过5290万千瓦;三是关闭小火电机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上半年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551万千瓦;四是各地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节能环保电量调度措施,高耗煤、高污染的煤电机组发电小时数不同程度地下降。
这位负责人说,上半年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较2006年的增幅回落近3.5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1至6月份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近700万吨/日,其中,完善管网设施增加污水处理量约400万吨/日;二是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稳步推进,1400多家重点企业采取了污水深度治理措施;三是各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造纸、皂素、酿造等高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这位负责人指出,尽管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经济增长超过预期,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环境法制不健全;减排投入不足;基层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境执法监督不严;政策措施不完善等。今年下半年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的各项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尽快出台污染减排三个管理办法,加快三大体系硬件建设。颁布实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出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明确按统一方法核算和校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出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要求排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主,向环保部门申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污染“增量”。严格环境准入,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入条件,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一律不批;加强“三同时”管理,对不履行“三同时”制度的,一律责令停产;开展全国环评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坚决依法停建、停产。
三是督促加快治污工程建设,确保稳定运行。加大重点行业污染削减力度,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监督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做到长期稳定。
四是落实政策,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严格按照国家对小火电、小钢铁“上大压小”的要求和其它政策规定,督促各地采取强硬措施,提前完成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五是集中整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改制定工作,尽快推动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等法规;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对违法排污企业按高限处罚原则实行经济和行政处罚;继续强化和扩大“区域限批”范围,使“区域限批”规范化、制度化,以强化执法促进污染减排。
六是深化落实专项督查措施,建立造纸企业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加紧推进造纸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工作。对于国家规定2007年底应淘汰的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2005年底应淘汰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和排放不达标的年产1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企业,依法取缔或关闭;加大挂牌督办和流域限批力度,加大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完善后督察制度,形成对造纸企业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中国已建成36个生态检测站
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299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孙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20日表示,目前中国已建成36个生态监测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科学研究与国际科学研究保持了同步发展,处于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领先地位。
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20日在北京召开。白春礼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立于1998年,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起成员和协调委员会成员,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6个不同类型生态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网络。
这36个生态站覆盖了全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通过观测与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遥感、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中国主要的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湖泊和海湾等生态系统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等因子,以及能流、物流等重要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监测。
出席会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致力于国家重大科学问题的联网与综合研究,实现了对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科学研究和科技示范的有机结合。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样带研究重大项目等,都是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平台实施的。
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副主席斯蒂芬·汉博格教授说,中国生态系统网络作为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的发起者之一,通过资源共享为全球生态变化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成果,为应对全球生态变化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本次国际长期生态学研讨会的主题是“长期生态学研究:迎接21世纪不同尺度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的挑战”。来自美、英、日、法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科学家将从全球视野来研讨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问题,探讨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
4、中国专家研究恢复土著物种帮助治理滇池污染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8-21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1/content_10917003.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21日电(记者 周雷)“湖飘海菜花,水游金线鲃,低头弄莲子,蚌中珠光华。”——这种关于滇池的诗意风景,正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希望达到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君兴研究员介绍说,自2003年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赠款97.5万美元用于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研究后,昆明动物研究所最终找到“花鱼蚌”三位一体的复合生物生态治理模式,数年研究和实验推广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杨君兴说,“花鱼蚌”复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利用湖滨鱼塘或水田灌注滇池水,种植高原湖泊的特有物种海菜花,并套养滇池土著金线鱼和高背鲫、能大量滤食藻类的软体动物无齿蚌,最终形成“花、鱼、蚌”的互利共生生态模式。
目前,研究人员已在100余亩废弃鱼塘内开展了为期2年多的自然湿地恢复研究,建立了滇池水生植物育苗基地,掌握了良白鱼、滇池金线鲃等云南著名特有鱼类的繁殖饲养关键技术。
世界银行东亚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项目官员托尼·惠顿对该成果表示了高度赞赏。
由他率领的国际专家组认为,“花鱼蚌”模式实现了滇池生物生态治理与保护土著物种相结合,避免外来物种的生态风险;实现了滇池生物生态治理与观景休闲旅游相结合;实现了滇池生物生态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为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北部有一长3.5公里的海埂,将滇池分为两部分,南边称外海,北边称草海。昆明市河道的出口都汇于滇池,城市污水对滇池造成严重污染。目前,草海和外海的水体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和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对照2005年,滇池草海总氮、总磷都出现了上升,水质继续恶化;滇池外海透明度年均值是7年来最低水平。
5、新华网:4万亩太湖湿地将于2010年恢复
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2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328
新华网南京8月21日电(记者孙彬)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无锡市将投资29亿元,力争到2010年恢复性建设太湖湿地4万亩。
据无锡市发改委及农林部门的消息,该市正加紧实施太湖湖滨湿地建设工程、太湖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水生植物放养种植示范工程和净水渔业示范工程。四大工程联袂保护太湖湿地,力争到2010年恢复性建设太湖湿地4万亩,并完成环太湖200米退耕还林0.7万亩,退渔还湿地0.8万亩。
太湖湖滨湿地建设工程是四大工程的核心,无锡将投资29亿元建设太湖湖滨“湿地群”,主要包括贡湖湾湖滨湿地、小湾里湖滨湿地、十八湾湖滨湿地、马山湖滨湿地、长广溪湿地、梁塘河湿地和宜兴湖滨湿地等湿地工程,总长度约155公里,总面积达4.2万亩。今年将启动十八湾湖滨湿地建设,预计整个“湿地群”建设工程将在2010年建成。
太湖目前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该流域在江苏境内约有湖泊湿地33.89万公顷,河流湿地2.1万公顷。由于围垦、污染等原因,该流域湿地面积总体上逐步减少,生态质量日益下降,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6、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2007年8月2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261
8月18日下午,合同总金额72亿元的锦屏二级水电站4条引水隧洞合同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国投电力公司责任项目经理岳鹏,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副总经理王斌,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院院长李志谦,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副总经理袁柏松,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冉贤厚,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国瑞,二滩水电开发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云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院长张为民,贵阳勘测设计院监理公司经理龙宪禄,二滩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赵雄飞等领导出席并讲话。二滩公司副总经理祁宁春主持签字仪式。集团公司水电五局局长郑久存、七局局长张建文、中铁二局、江南公司、中铁十八局、中铁十三局、北京振冲公司代表等分别与二滩公司总经理陈云华在合同书上签字。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副总经理袁柏松指出,锦屏水电站是雅砻江干流上重要的梯级电站,这次项目合同签订,标志着雅砻江梯级开发全面拉开了序幕。集团公司在与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长期友好合作中,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项目的建设。参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的水电五局、七局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将对该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证。他希望水电五局、七局一定要认真贯彻集团发展战略,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引水工程的施工任务。
据悉,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主体工程,分4个标段,即C2标(西端1#、2#引水隧洞工程,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联合体中标)、C3标(西端3#、4#引水隧洞工程,江南水利水电工程公司中标)、C4标(东端1#、2#引水隧洞工程,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联合体中标)和C5标(东端3#、4#引水隧洞工程,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合同总金额达72亿元。其中C2、C3标合同金额均约8亿元,C4、C5标均约28亿元。
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上。其上游紧接锦屏一级水电站,下游依次为官地、二滩和桐子林水电站。锦屏二级水电站利用雅砻江下游河段150km长大河弯的天然落差,通过长约16.67km的引水隧洞,截弯取直,获得水头约310m。电站总装机容量4800MW,单机容量600MW。工程枢纽主要由首部拦河闸、引水系统、尾部地下厂房三大部分组成。首部拦河闸坝位于雅砻江锦屏大河弯西端的猫猫滩,电站进水口位于闸址上游2.9km处的景峰桥,地下发电厂房位于雅砻江锦屏大河弯东端的大水沟,四条引水隧洞穿过锦屏山连接闸坝与厂区枢纽。
锦屏二级水电站已于2007年1月开工,计划2012年12月31日首台机组发电。
7、“五水联调”提高北京城市供水能力
来源:北京日报 2007年8月2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303
今年年底,南水北调北京段主体工程将完工,用以解决北京缺水问题的“五水联调”技术有望开展推进。这是昨天(20日)笔者从市水务局获得的信息。
据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透露,今年年底,南水北调北京段主体工程将完工,明年4月份达到输水条件,实现黄河之水北调。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起点为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最后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80公里,共穿越永定河等32条河流、京石高速等干线公路12处。
主体工程建成后,北京有望通过利用“五水联调”,解决缺水问题。所谓“五水联调”,是指通过对密云水库等地表水、“南水北调”水、再生水、雨洪水以及地下水的一体化调度,优化水资源的供给配置,形成循环水务体系。而要实现真正的“五水联调”,需要极高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标准,并需要开发面向不同水源的统一的水质监测体系和相应的应急中断控制系统,避免水源相互交叉污染。自2004年以来,全市共计种植各类水保林6万亩,完成近250个村庄的农厕改造,同时全面启动城区和郊区的污水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建成23座污水处理厂,市区9座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去年共处理污水近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郊区新城14座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近1.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70%;再生水利用量高达3.6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量的10%。今年全市河道治污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城市二类水质的河道达56%,城市河湖还清目标基本实现。
目前北京基本上已经具备“五水联调”的技术和条件。南水北调工程全线建成后,北京的城市供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8、青海3万多牧民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迁入城镇
来源:新华社2007年08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45283.html
藏族牧民扎合津今年59岁,2004年之前他和家人一直在草原上过着半游牧式的传统生活。如今他和家人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砖瓦房里,家里还有了电视机。
“现在我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了!”扎合津说。
扎合津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的牧民。2004年,他和另外149户牧民响应政府号召,自愿地离开他们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草原,整体搬迁到果洛州州府大武镇,住进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新房里。
“我们是为了国家生态建设而搬迁的。”扎合津说。他所说的生态建设就是中国政府目前仍在实施中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从2005年起,这项工程在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启动实施。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整个三江源地区已有6000多藏族牧户、3万多人口从生态恶化严重地区搬迁出来,并融入城镇,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到2010年时,三江源地区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实施搬迁的藏族牧民人口将达到10万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青海省境内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总面积达36.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保护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独特,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部分地区天然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草原鼠害猖獗,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对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扎合津所在的扎陵湖地区正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也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最为明显的地区。2003年,一项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大规模退牧还草计划在扎合津的家乡——黄河源头玛多县境内最大的一对姐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实施。
在政府提供住房、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后,牧民群众开始自愿地从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县、乡政府机构所在的城镇或跨县迁移。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又启动实施,黄河源头地区牧民群众迁移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扎合津所在的玛多县境内已有近400户、1550多牧民实现禁牧搬迁,310多万亩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据调查摸底,玛多县现在还有至少600多户藏族牧民要求进行搬迁,以保护黄河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他们世代生活的大草原得到休养。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人李晓南说,目前,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覆盖的其他地区,牧民群众自愿要求搬迁的积极比较高,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得很顺利。(记者张进林 顾玲)
9、三峡右岸电站21号机组发电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8月2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8294
目前三峡电站日均发电量约2.6亿千瓦时
据新华社宜昌8月20日电 (记者江时强、李志晖)在经过一系列的无水、有水调试及72小时试运行后,8月20日下午4时,三峡工程右岸电站21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
21号机组是中国水电四局在三峡右岸电站安装的第二台机组,也是三峡右岸电站投产发电的第三台机组。至此,三峡电站已有17台7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8月20日,三峡入库流量为18500立方米/秒,三峡坝前水位为144.88米,在当前水位条件下,三峡电站日均发电量约为2.6亿千瓦时。
三峡右岸电站21号机组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中国水电四局从2006年10月24日开始安装,安装调试历时10个多月。
从调试的情况看,在三峡电站已安装的10台阿尔斯通机组中,21号机组性能最稳定,调试时间最短。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启动验收委员会认为,这台机组各项技术参数满足运行要求,准予正式并网发电。
三峡工程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电站14台已全部投产。右岸电站12台,截至8月20日已有3台投产。地下电站6台,目前仍处于土建施工阶段。
10、“三峡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来源:长江水利网2007-8-21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443.html
(蔡斌 张治中 黄爱民) 8月17日,长科院空间所承担的科技部“三峡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研究”项目在汉顺利通过验收,总体实施等级为优秀。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水利部国科司组织了本次验收会。本次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国务院三峡办移民规划副司长司罗元华研究员担任,验收专家组成员有:长江水利委员会文伏波院士、吴道喜教高,三峡总公司陈永柏教高,北京大学刘岳峰副教授,国家环保总局程天金高工,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
会上,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和成果介绍,观看了现场演示,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三峡水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研究”项目以三峡水库万州段为示范区,利用现代的网络通信、计算机、信息管理及“3S”等技术,对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建立了一个高精度、现势性强、内容完备的应急响应系统,提高应急指挥的快速性、有效性、准确性,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
11、全球变暖导致云南境内多座雪山冰川加速消融
来源:新华网2007-08-21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1/content_10922204.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21日电(记者周雷 秦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云南西双版纳雨天天数不断减少,云南境内的雪山雪线上升、冰川加速消融。
云南省气象局副局长程建刚说,云南半个世纪的观测事实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进入21世纪的前6年,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气温增高了0.6°C,干旱的发生频率由过去的2至3年一遇变为1至2年一遇。
程建刚介绍说,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云南暴雨发生频率由50%上升为83%,大暴雨发生频率由60%上升为83%,气候变暖还导致云南许多区域性标志性地貌特征变化。其中包括香格里拉降雪减少,景洪将日渐阔别浓雾,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的冰川将更快消融等。
12、“垃圾分类”七年实现不了 地方政府形象工程?
来源:新华网2007年08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40882.html
“垃圾分类”,代表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它可以将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变为新的再生资源,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处理不可降解的垃圾,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从2000年开始,杭州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但是直到今天,杭州城区许多主干道上仍没有配备分类垃圾桶,众多社区内同样不见分类垃圾箱的踪影。“垃圾分类”,缘何七年实现不了这个美好的愿景?
一些地方的垃圾分类设施成了摆设。 胡作华 摄
垃圾分类,你做到了吗?
在杭州西湖区某高校内,学生小陈走在校园里随手将一只空塑料袋丢进了垃圾箱。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将这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时,他两手一摊,无奈地说,“学校并没有提供分类垃圾桶啊?”
情况确实如小陈所说,这所大学校园内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路边垃圾箱均为单桶。
走在杭州市区内的体育场路等交通主干道上,举目可见,道路两边所设置的垃圾箱也均为单桶.。记者在询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后得知,该路段上的垃圾箱设置向来只有一个桶。只有学院路、杭大路等几条路上,设置了黄绿双色分类垃圾桶。这些分类垃圾桶被设计为有黄、绿两种颜色,分别用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投放。
在杭州玉股路上的求是村小区内,居民们的生活垃圾投放房虽有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窗口,但是记者走近一看,整个垃圾房并没有隔离,各种垃圾堆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表面分类的垃圾房其实还是一个普通的垃圾投放房。求是村的一位保安说,该小区的垃圾投放其实是没有分类的。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当今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的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创造出新的财富。垃圾分类的好处多多,在国外早就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产生了规模效应,但是垃圾分类在国内却似乎仍是一种很陌生的事物,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回收垃圾经常被人事先“回收”了。 胡作华 摄
【1】 【2】 【3】
13、百万汽车停驶换四个“蓝天” 好局面能否延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21日 王建新
http://env.people.com.cn/GB/6141140.html
截至20日24时,北京为测试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结束
“限行”效果怎样?
同一类型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由“轻微污染”转为“良”;公交平均速度由每小时14公里提高到21公里
8月20日,周一,是北京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最后一天。北京迎来了第四个“蓝天”——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19日12时到20日12时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空气污染指数95,空气质量为二级——“良”。
20日清晨7时20分,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水碓路口南站乘上9路公共汽车,沿朝阳路到东三环路,再上长安街,到东二环路,至北京火车站,一路畅通。
一位叫刘红的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都坐9路车上下班,“‘限行’期间感觉比平常稍拥挤一些,但速度明显快了。”
记者从北京火车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建国门站再倒1号线到国贸站。高峰时段乘客本来就多,再加上交通限行分流的客流,地铁里的乘客显得更加拥挤。在北京火车站地铁站,5个售票窗口都是排着队买票的乘客。建国门、永安里、国贸等地铁站,人流不息,一些往城里开的列车要使一点劲才能挤进车门。
来自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信息表明,20日公交车发车次数突破16万次;地铁全日开行列车1600多列,运力比平时增加15%。
在北京的人都知道,星期一的交通一向令人头疼,但20日早晨的交通状况却令人欣喜。北京交通部门稍后报告说,与前四周历史数据相比,这天早晨9时拥堵路段仅占0.1%,而前四周为5.8%。
另一项监测结果显示,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全市主干道车速全面提速,公共交通平均速度由每小时14公里提高到每小时21公里。
最高兴的是出租车司机。“打车的人多了,路好走了,有这两条,能不高兴吗?”京联奥华出租车公司的朱明贵师傅告诉记者,过去是车找人的多,这几天人找车的多。
与以往单双号限行主要是为了降低交通流量不同,北京市此次实行单双号行驶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积累经验。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长、高级工程师于建华介绍说,从气象条件看,17日至20日的4天,和没有限行的16日属于同一类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监测数据显示,16日空气污染指数为116,随后限行的4天分别降为91、93、95、95,空气质量也由16日的“轻微污染”转为“良”。
据介绍,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是由计算机对昨日12时至今日12时的监测数据进行运算后产生的。各个监测子站自动采集空气样本后,由仪器进行分类检测,随后再把得到的数据传输回环保监测中心的中控室,由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于建华说,从20日的监测数据看,与机动车排放污染相关的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比前一天继续降低,这一下降趋势从17日机动车限行开始已经延续了4天。同时,污染物积累的速度继续放慢。“由此可以看出,机动车限行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是明显的。”
政府如何应对限行考验?
主动与市民沟通,增加公共交通运力,为今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根据测算,交通限行使北京每日削减130万辆左右机动车,预计有近200万人次分流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对政府的应急与管理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限行前一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人民政府发出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市交管部门印制50万份宣传手册和绕行路线图向市内外司机广泛发放,每天发布次日交通预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交通限行的时间、方式以及应对办法等,北京市民几乎尽人皆知。
“只要应对措施到位,就可以将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小明介绍说,限行期间,北京公交部门每日增加运营车700多辆;10万职工全部投入运营,增加超过1500组劳动力,每日增加近1.9万车次,每天多运送乘客160万人次。地铁主要线路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调整早晚高峰时段,缩短列车间隔,日增加运能20万至30万人次。出租车载客率也大幅度增长。“所有这些措施加起来,北京公共交通运能日增加200万人次以上,完全可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正常出行。”
其他配套系列举措也同时出台:北京市属机关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80多家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调整营业时间,早开门推迟,晚关门延后;为运输“肉蛋菜奶”车辆、救护车及其他生活保障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全市全面启动应急系统,水、电、气、热、地铁运营等实行突发公共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
“大力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堵疏结合,尽可能将市民的付出控制在他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为今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说。
毛寿龙说,“这次交通限行,北京市政府‘软硬兼施’,比较得当。”他说,一方面北京市实行“单双号行驶”,这是“硬手段”,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有效采取“软手段”,对交通限行进行广泛宣传,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全面沟通。“基于沟通和信任的城市管理既能够降低决策和执行成本,又能够融洽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
市民反响如何?
理解和支持“绿色出行”,“加塞”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减少了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现代城市来说,临时的交通管制,肯定会给一部分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们无论是有车族还是无车族,都对此给予了理解与支持,并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
这两天,记者在街头看到,除公交车、出租车和一些规定车辆外,其他车都能按“单日单号牌、双日双号牌”规定上路,很难找到违规车。
“路宽心更宽”,这几天北京交通拥堵缓解后,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司机的文明素质似乎也提升了,“加塞”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减少了。据北京市交管部门统计,限行的前两天,北京的交通事故下降了60%。
有车族与无车族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车号“京EY310”的车主告诉记者,好多年不坐公交了,这两天又去挤了一次,“多了切身感受,也就多了理解。今后开车应更规矩些,对自行车和行人应更多地礼让一些。”采访中,不止一位司机这样说。
“实施单双号行驶、开展‘少开一天车’等活动,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引导人们关爱他人,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马仲良研究员说。
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目前已达到307万辆,迈过了汽车社会的门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研究员认为,“绿色出行”不是不让大家出行,而是要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出行需要消耗油品、道路和车辆等资源,对我国许多城市而言,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市内上下班应优先选择自行车、地铁、城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车辆限行及其实施后的结果开始让“绿色出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早在单双号限行实行之前,20余万北京车主就发出集体响应政府措施的号召。许多北京私家车主表示要暂时放弃开车,选择公交、地铁、打的、“拼车”等多种出行方式。
好局面能否延续下去?
保证私车科学使用、节约能源,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路上车少了,不堵了,气顺了。“这样好的交通,能不能延续下去?”许多人这样问。
专家们认为,单双号限行毕竟是一种“非常举措”,如果要作为一种日常的制度坚持下来,目前尚不现实。毛寿龙说,从个人而言,一些市民将为此承担不能开车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如说养路费、交强险等相关费用缴纳并没有因为你少开车或不开车而减免。
与10多年前汽车社会的构成相比,目前的汽车社会主体已然是私车为主。今年5月,北京私车总数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近80%,比2003年翻了一番。在私人汽车已经成为汽车社会基石的前提下,保证私车科学使用、节约能源,需要更加高明的引导。
周宏春说,制定交通规划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而不是少数“书生”在办公室里画图;应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减少车辆的空驶率,“拼车”应得到鼓励而不是一味禁止,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尽快出台“燃油税”,提高汽车的出行成本;各级主管部门应率先垂范,做“绿色出行”的身体力行者……
“解决交通问题的主流是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周宏春说
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同时在建的轨道交通有5条。2008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由目前的114公里增加到200公里;2015年,北京将建成开通共19条轨道交通,总里程达561公里,车站达420座,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
“这次测试既是着眼‘新奥运’,更是着眼‘新北京’。”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北京将科学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逐步建立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机动车污染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形成极端恶劣气候、天气条件下环境应急工作的措施,不断提高空气质量。
14、环保总局限批威力初显:渭南预减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8-21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429.html
环保总局兵分5路检查:渭南GDP预减2% 限批威力初显
“我们这次是真动真干,恳请尽快解除对渭南的限批。”8月15日,面对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地区“回头看”检查组时,陕西省渭南市市长曹莉莉语气急促,显出几分焦虑。
7月3日,环保总局向外界通报,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其中包括渭南市。同时,环保总局对限批地区提出七项整改要求,并誓言“一日不达标,一日不解除限批”。
作为环保总局所能动用行政执法手段的极限,即区域和流域限批,效果究竟如何?8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兵分5路,对四大流域、13个限批地区进行检查。
8月14日,本报记者跟随环保总局检查组赴陕西省渭南市。从渭南检查情况看,限批“连坐”效果已经产生。据渭南市政府官员表示,流域限批将造成当地GDP的2个百分点的损失,近40多个项目受到影响。
这是渭南市市长焦虑的原因。为此,渭南市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被限批的当地政府也呼吁,在落实环保要求的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渭南GDP预减2个百分点
从检查结果看,流域限批手段确实直指地方政府的痛处——上项目受到了阻碍。
“现在很多项目都进不来,很多谈成的项目都停了。”曹莉莉表示。
所谓“流域限批”,就是停止审批相关流域行政区域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之外的所有项目,直至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这项措施被誉为环保总局的“杀手锏”,其含有在于如果一个地区的某一个项目违规,将有可能导致该区所有项目都要“连坐”,被暂缓审批。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如果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违规投资和环保监督不力,需要承担整体经济损失。
这一效果已体现在限批地方中。渭南政府对检查组表示,在5月“西洽会”上,渭南市招商引资进来的有40多个项目,大概价值几十亿的投资规模已经受到影响。其中,进入报批阶段的20多个项目,已停止审批进程,包括三个300万吨的水泥项目。为此,渭南政府预计今年GDP总量将降低2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投资环境受到影响。”一位渭南当地官员表示,很多企业在网上看到渭南限批消息后,都表示等解禁后,再谈项目。
对此,渭南市进行了自称是“壮士断腕、刮骨疗伤”般决心的整改。
如从渭南市检查组的报告中显示,全市共关闭企业127家,其中水泥企业23家,淘汰落后产能219.6万吨,焦化生产线12条,淘汰落后产能135万吨。6家涉铅企业43台烧结锅全部拆除,淘汰落后产能2.1万吨。
其中,7月11日,韩城对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水泥企业(迪源建材公司)的立窑生产线实施拆除。截至8月14日,按计划今年淘汰关停的15条焦化、水泥生产线中,11条已炸毁或自行拆除烟囱。
渭南政府表示,渭南市在渭河治理、韩城环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三个整改重点领域,先后投入了9.1亿元。韩城拆除15条焦化水泥生产线后,直接减少财政税收1.2亿元。
这种代价对渭河流域其他行政地区敲响了警钟。
“再不重视,今天限批是渭南,明天可能就是他们。”陕西省环保局局长何发理向记者表示,他已观察到,渭河上中游地区包括延安、宝鸡、西安等地(渭南市位于渭河下游),对环保执法明显重视起来。
整改措施还需完善
“一日没完成,一日不解除限批。”这是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发布流域限批通告时强调的,同时通告表示,限批地区必须完成7项整改要求。检查组认为,目前渭南整改基本到位。
据当地人士表示,环保总局对渭南限批当晚,市委领导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完成整改要求。目前一系列整改措施已经开展。
如对渭河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目前已取缔封堵78个,规范57个;4个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均制订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且,渭南市财政今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尤河饮用水源地保护。
再如,流域限批通告中指出,“限批地区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立即进行处罚和整治。”对此,渭南关闭了127家焦化、炼铅、造纸等高污染企业;对96家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在环保总局之前明查暗访的12家违法企业中,对3家企业按最高限罚款10万元,追缴了一季度排污费。
渭南市还按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要求,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如8月份开工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就达3个。
同时,渭南市表示,市财政将拿出280万元用于该市规划环评,为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部门奠定基础。13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包庇污染企业的“土政策”已全部纠正。
对上述措施,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表示肯定。同时,检查组发现,流域限批初衷——解决一些深层体制问题,在整改措施中有所体现。
最明显的一例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设立了环保机构。
该区由于环境违法行为,被环保总局、监察部列为国家挂牌督办单位。同时,该区长期缺乏环境监管,当地环保部门多年来已失去对其监管的职能。2003年5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施行《开发区管理条例》,将环境保护管理职能交由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将环评审批、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全交由开发区城管办承担。
此番整改中,这一“土政策”得到纠正。西安市编制委员会已通过了在开发区设立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意见,同时,西安其他开发区相应建立环保机构。
“这在机构精简的背景下,是不容易的。”西安市委副书记岳华峰表示,这次限批,给他们最大的警示是,要“举一反三”地对待环保问题,开发区不能建成“环保特区”。
尽管检查组对渭南和西安经开区的整改措施表示肯定,但也表示,一些相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按整改措施计划显示,西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完工使用要到2008年底。那么,检查组提出,该开发区每年约10万吨的废水(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排入渭河是否还要继续进行500多天?能否有相应补助措施?
地方呼吁相关配套政策
政府各项政策之间缺乏配合,也给地方解决环保问题带来一定影响。
“西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一直没有动工,原因在于土地问题难以解决。”西安政府官员如是解释,由于土地部门对耕地使用严格控制,该区污水处理厂用地一直未获批。“现有管网决定了建污水处理厂,肯定要占用基本耕地。如建,可能就是违规建设。”
对此,环保总局检查组建议“不要把污水处理厂建得那么大,可分散建设”。
此外,不断调整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之间也缺乏协调。
“韩城龙门工业园区中,41个水泥、焦化项目不符合2005年的产业政策。”何发理在向检查组汇报韩城违规情况时,特意把“2005年”读了重音,并解释,部分项目是在2005年建成的。
8月15日,在检查韩城违规企业金马焦化公司时,该企业负责人颇感委屈地向记者表示,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是2002年获得审批,按当时要求是符合产业政策的。现在却要求关闭,对此不理解。
渭南市长曹莉莉整改中经常提到企业这样的呼声。同时,她感到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还需配套政策解决。
渭南市127家关闭企业涉及9500多人,企业关闭后,大量员工特别是一些农民工失业返贫。同时,关停企业债务难以消化。据初步核算,渭南市关闭企业总资产16.3亿元,企业债务7.6亿元,其中银行债务6.8亿元。
“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性补偿资金,市县财政困难又无力补偿,关闭企业负担重,社会稳定压力大。”曹称。
为此,曹呼吁国家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如建立中小企业关闭补偿资金和转产发展基金,并对下岗工人应该适当给些补偿费等。作者: 王世玲
15、污染企业“转战”农村 危害严重怎还能站住脚?
来源:新华网2007年08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143202.html
污染企业为何涌入农村?是如何突破层层防线在农村“落户”的?对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村发展构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何还能站得住脚?随着采访的深入,一张污染企业下乡的线路图逐渐清晰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污染企业找到“战略转移地”
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05年开始,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着手建立环保淘汰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而长三角以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开始“清剿”污染大户。随着污染企业大量关停和外迁,当时有人就担心,这些高污染项目极有可能会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安家落户。
不幸的是,这一担心变成了现实。近年来,随着污染大户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的纷纷转移,随着各地农村环保冲突的频频暴发,人们发现,欠发达地区正在重复发达地区竭力摆脱的噩梦,广大农村正在为污染企业的“战略转移”而付出沉重代价。
污染大户为何能在农村找到落脚之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在此起彼伏的“崛起”、“率先”之声中,在“我们不怕污染”、“宁可呛死,不能饿死”、“只要温饱,不要环保”这样的招商引资口号的激荡下,环保一再被边缘化。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环保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无工不富”思想的指引下,几乎每个地方都在提“工业强市”、“工业富县”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挥棒。
随着任务的层层分解,一些完全不具备条件的乡镇也纷纷上马“工业区”、“工业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长驱直入。广西兴业县一名镇长对记者说:“乡镇不像城市,条件这么差,招商引资哪还有什么主动权?只要有企业来落户就算不错了!”据了解,去年广西玉林市城北街道55家小纸厂创税约500万元。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与需求下,很多人都难以割舍如此诱人的业绩。
污染企业转移农村的另一个主因是,农村对污染企业具有诸多“诱惑”。一是农村资源丰富,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二是使用农村劳动力成本很低,像“小钢铁”、“小造纸”这样一些污染企业,落户农村后,一般都以附近村民为主要用工对象,一个人每月给几百元工钱就行,吃住都在家,福利、社保一概不问,这简直乐坏了企业主。
污染企业还看中了农村低廉的环境成本。城市里空间有限,人口密集,污染企业极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处在农村就好多了。地广人稀,排污隐蔽,即使环保部门来查,也有闪转腾挪的时间。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