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八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8-06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入淮排放全部超标

2、《人民日报海外版》:1.66亿亩耕地受旱 国家防总紧急部署抗旱工作

 

地方信息:

3、广西开出整改"黑名单" 11个环保问题挂牌督办

4、山东挂牌督办24件突出环境问题

5、北京累计投入1200亿整治空气污染迎奥运

6、山西临汾:"十一五"将斥巨资保护地下水及水源地

7、江西: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须持证排污 

8、茅台酒原产地28家污染企业被限期治理

 

重大水事:

9、世界难题突破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成功 

10、世界级高坝水电站将“分层取水”保护鱼类资源 

11、黄海沿岸超标排放 位居四海区之首

 

深度报道:

12、太湖公地困局:缺乏垮区域协调机制 

13、公交不再"冒黑烟" 燃气汽车广州如何独辟蹊径

 

环境时评:

14、看不见的“铁丝网”早该撤去 

15、环境时评:环境保护问责究竟难在哪里?

 

 

 

1、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入淮排放全部超标

来源:新华网2007年08月0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6/102313603080.shtml

  新华网合肥8月6日电(记者 葛如江)中国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近日公布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各省入淮排放全部超标,水污染相当严重。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日前在向全国人大环境执法检查组汇报时表示,淮河治污10年来,水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目标没有按期完成。

  据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介绍,2006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排放量为85.18万吨,是自1993年中国开始全面治理淮河水污染以来监测结果最小的一年,说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对照“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指标,2006年COD入河排放量仍然超标0.35倍,对照水利部门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目标(38.2万吨),超标1.23倍。

  汪斌说,淮河治污10年,“九五”和“十五”水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目标都没有按期完成。

  入河排污量的超标排放是水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006年,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入河排放量中,最为严重的是河南省,排放量为32.74万吨,超目标责任书0.92倍、超水功能区限制排放总量2.05倍。山东省排放量为12.2万吨,是唯一完成目标责任书的省份,但对照水功能区限制排放总量,仍超标1.8倍。

  淮委采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水质目标,对2006年淮河流域44条主要跨省河流的46个省界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水质达标率只有43.2%。最差的是江苏省出境的断面,4个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21.3%;河南出境的16个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8.1%,指标最好。在2007年上半年监测的近600个入河排污口中,超半数以上排污口超标排放。

汪斌说,目前淮河流域每年入河污废水排放量为44亿吨,COD平均排放浓度达到194毫克每升,2006年COD排放量达85万多吨。要实现2010年COD入河排放量46.6万吨、浓度在110毫克每升左右的控制目标,任务艰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2、《人民日报海外版》:1.66亿亩耕地受旱 国家防总紧急部署抗旱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6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413

本报北京8月5日讯 记者赵永平报道: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针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形势,国家防总对下一阶段抗旱工作作出紧急部署:一是加强对旱情的监测和预报,督促有关省区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广泛动员,确保城乡人畜饮水安全,尽力减少农业生产损失;二是按照长期抗旱、抗大旱的要求,完善水量调度预案,科学调配有限的抗旱水源;三是继续向重旱地区派出工作组,了解旱情、灾情,帮助基层解决抗旱中的实际困难;四是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抗旱资金和物资,支持重旱区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3、广西开出整改"黑名单" 11个环保问题挂牌督办

来源:广西日报2007年08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3282.html

  8月3日,记者从自治区环保局获悉,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问题、灌阳和全州县小铁合金群环境问题、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环境问题等11个环境问题,被列为2007年环保专项行动自治区级挂牌督办案件。自治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已经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环境问题发出通知,限期责令整改。

  据悉,这11个环境问题都是群众反复投诉、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是:排放废水严重超标,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验收手续或未按环评批复要求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自治区政府已经对督办的重大环境问题明确了督办单位、主办单位、责任单位以及工作任务、目标和办结时间。其中,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问题、灌阳和全州县小铁合金群环境问题、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环境问题和柳州有色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环境问题已于6月初被列为国家挂牌督办案件,现在正在整改当中。另外7个挂牌督办案件分别是:广西冠桂糖业有限公司大塘分公司制糖废水污染问题、钦州市大煌糖业公司废水污染问题、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废水污染问题、金秀金海纸业有限公司废水污染问题、南宁市新表选矿实业总公司选矿厂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柳州锌品有限责任公司(二基地)污染环境问题。

据自治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被列入“黑名单”的环境问题,具体由各有关市政府挂牌督办,对有关案件的处理将坚持依法、按程序进行,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到期限未能完成督办任务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自治区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组织督察组对案件查处情况进行检查、督办。(记者陈坤 实习生林洛圻)

4、山东挂牌督办24件突出环境问题

来源:大众日报 2007-8-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69.html

  山东省政府通报了2007年度第二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后,省环保局和省检察厅近日联合下文,决定对本次发现的24件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被督办的24件环境问题涉及济南、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滨州7市的16家企业、6家污水处理厂及2个河流断面。16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栖霞通力达印染厂、安丘市鲁安药业有限公司、宁阳县山东大地纸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超标排污,淄博蟠龙山钢铁有限公司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龙口市南山热电厂脱硫设施未执行“三同时”制度,邹平魏桥电厂非法转移危险废物。6家污水处理厂的主要问题是:东平县污水处理厂、安丘市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泰安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宁阳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标,滨州市滨北污水处理厂擅自停运。另外,小清河鸭旺口断面和孝妇河大海眼断面水质超标。

  省环保局和省检察厅要求,对上述突出问题,各有关政府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方案,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市政府及有关县(市、区)政府都要明确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定期督办,定期调度,定期检查。对停产整顿、限期治理的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确保达标排放;对超标的河流断面和入河排污口要坚决查明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尽快改善水质,逾期未改善的要严肃追究分管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北京累计投入1200亿整治空气污染迎奥运

来源:新京报 2007年08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4/012012323720s.shtml

  北京为使空气污染治理在奥运会之前达到设定的标准,累计投入了1200亿元人民币,仅去年就达到了200亿元。一些熟悉北京经济内情的专家惊呼:这种巨额投入的规模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表明了政府部门抢在奥运之前全力治污的气魄。

  计划搬迁百余高污染企业

  很多环保人士承认,北京的环境质量已得到改善。在制定今年污染物减排指标时,北京提出要高于全国的一般标准。北京市副市长吉林称,这对北京来说是个压力,但为了促使北京改善环境,我们应该迎接这个挑战。

  北京计划将百余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化工、钢铁、水泥、采矿以及医药等工厂迁出市区,政府给予每家企业不低于100万元的资助。

  污染大户首钢原本是北京的财政“金娃娃”,是维持首都经济收入的支柱之一。首钢搬迁,应该说是北京市政府近几年来最艰难而又最得人心的决定之一。据悉,今年首钢减产压产400万吨钢,生产上的气势已大不如前。到2008年,首钢在北京地区的粉尘排放总量减少到1600吨,烟尘排放总量减少到976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到2000多吨。

  斥巨资更新6万辆出租车

  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高达300万辆,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京城新的主要污染源。

  北京市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硬地规定从今年开始汽车排放采用欧四标准,该标准要求改进汽车发动机和排放系统,使用更清洁的低硫燃料。此外,北京还投入巨资,连续几年累计更新淘汰尾气不达标的老旧出租车近6万辆。

北京曾承诺在2008年举办一届没有沙尘暴的奥运会。为此,北京尽力恢复土地植被。今年将重点治理延庆康庄、昌平南口和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岸五大风口沙尘。截至目前,已在13个区县及一个国有林场完成播草植灌面积21万亩,使裸露的沙地基本被绿色覆盖。

6、山西临汾:"十一五"将斥巨资保护地下水及水源地

来源:山西日报2007-8-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43.html

    8月初,记者在临汾市尧都区龙子祠泉泉源区采访时看到,施工人员头顶炎炎烈日,正在埋设泉域重点保护区界碑、修建防护围栏。这项投资100万元的泉源整治防污工程是临汾市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全市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临汾年内将投入1000余万元推进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整个"十一五"期间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亿元。

    临汾市人均水资源目前仅38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全市年缺水量已达0.93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这不仅造成地下水位区域下降,同时带来了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临汾市今年将投资1000余万元加强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投资重点放在4个方面:做好市区主要工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源地--龙子祠泉、郭庄泉、霍泉的泉域重点保护区的确权定界,修建防护栏,设立保护标志牌;抓好龙子祠泉泉源处挖泉整治,新建维修520米明渠覆盖工程,建设南北泉防护栏工程和两条400米长排污渠及污水处理池,同时搞好该市唯一一个大型灌区--汾西灌区七一渠的防渗工程建设,解决受污染的汾河水再次污染泉源的问题;尽快完成郭庄泉泉源整治工程规划并着手实施,使泉源保护的各项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做好入河排污口调查和整治工作。

据悉,"十一五"期间,临汾市用于保护地下水及水源地的投资将累计达1亿元,重点实施加强省管六大泉之一的郭庄泉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浍河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加大尧都区涝河、巨河两座中型水库水源地保护力度、实施襄汾县地下水涵养工程、在洪洞县霍泉泉域实施泉源整治等工程。 (范非  杨罛天)

7、江西: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须持证排污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2007-8-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39.html

  哪些地方是重点开发,哪些地方是优化开发,哪些地方是限制开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为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江西,我省要求到2009年6月底前,我省各设区市都要完成功能区划工作,否则一律暂停审批建设项目,且从当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

    未完成功能区划的 将暂停审批建设项目

    我省将制定完善江河湖泊、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重点区域的强制性规划,未制定规划的不得盲目开发建设。科学划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制定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2009年6月底前,各设区市要完成功能区划工作,作为今后建设项目核准和环评审批的依据。到期未完成功能区划的地区,一律暂停审批建设项目。

    2009年起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

    同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从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完善强制淘汰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2008到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市、县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2010年建成五大监测网络

    我省还将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建设、国土资源、科技、测绘等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建立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共享平台,逐步完善全省生态环境信息资料数据库。2010年,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五大水系市界断面及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环境应急监测网络、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等。

    排污超标的地区均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重点治理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是故意不运行的地区,全部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在限期内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直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

    未完成环保任务单位取消评优资格

    省政府成立“绿色生态江西”建设领导小组,各地都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强考核评估。对没有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地方、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记者/郭宁实习生/刘毅万众)

8、茅台酒原产地28家污染企业被限期治理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8月05日08:54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85413596688.shtml

  保护茅台酒原产地域生态安全 28家污染企业被限期治理

  新华网贵阳8月5日电 (记者李忠将) 为保障国酒茅台原产地域生态环境安全,近日,贵州环保部门对茅台酒生产造成污染的28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

  记者从贵州省仁怀市环保局了解到,这28家限期完成污染治理单位中,10家企业排放废水、废气超标,3家企业排放废气超标,15家企业排放油烟超标。按要求,治理必须于今年10月30日前完成,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的将受到处罚。

  多年来,贵州省以水土保持和赤水河水质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采取封山育林、扩大森林面积,限期治理、淘汰环保不达标的污染企业,治理工矿污染及其生活污染等措施保证赤水河水质及流域生态安全。同时强化对重点流域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生物农药,保护国酒茅台基地的生态环境。

  赤水河是贵州境内唯一没有被开发的河流,其酿造的茅台酒名扬天下。随着日趋频繁的人类活动,赤水河生态系统问题凸显。虽然酿造茅台酒的生态功能仍能正常发挥,但如不加强治理和保护,茅台酒将面临威胁。

  贵州查处威胁茅台酒生产环境安全的41家违规酒厂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近年来掀起一股违法违规建设酒厂风,威胁到赤水河和茅台酒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安全。贵州省有关部门日前对41家擅自建设和投产的酒厂进行了处罚。

  据仁怀市环保局副局长雷鸿鸣介绍,这41家酒厂规模在2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之间,设置窖坑4至11口,1至2套酿酒设备。

  茅台自查四项有待改进问题 明确整改措施及责任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600519)近日公布了公司治理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针对公司治理存在的四项有待改进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并明确了整改责任人。

贵州茅台目前董事为14人,其中股东董事11人,独立董事2人,内部董事1人。不符合《公司章程》中董事为15人的规定,独立董事人数占比也未达到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三分之一比例的规定。贵州茅台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还存在超期任职情况。

9、世界难题突破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成功 

来源:湖北日报2007年08月0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4/content_6473778.htm

三峡水库坝上风光(摄于7月14日)。

    中国三峡总公司对三峡水库实施精确调度,发电、航运、防洪、生态等多方效益兼顾,三峡枢纽在初期运行期运行顺畅。今年为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效益的第一年。自6月中旬长江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上游多次发生持续降雨,已形成两次较大流量洪水,最大流量峰值达4200立方米/秒。在三峡水库调度中,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当发电与防洪、航运等相冲突时,发电效益让位于其他社会效益,适时适度开启增减众多泄洪深孔、排沙孔、排漂孔,入汛以来大坝始终在144米左右运行,避免了因防汛水位大起大落对航运、发电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难题再获突破。昨日(3日)从三峡大学获悉,该校选出的5种植物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存活了14个多月,其中半年多被淹没在10米多深的水下,露出水面后仍然生长旺盛。

    这标志着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实战”获得成功。

    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是世界性难题。三峡工程竣工后,冬季蓄水发电、夏季防洪放水,将形成30米水位落差、44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落差和消落带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专家介绍,日久天长水库消落带将出现污染加重、病原体生物繁殖加快、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加以研究。

    2003年,由三峡大学许文年、陈芳清教授领衔,组建起技术攻关团队,开始着手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许文年教授介绍,破解消落带植被重建难题,既要找到夏季耐旱、冬季耐淹、抗冲刷的水陆两栖植物,又要想办法固住一定量土壤供植物扎根生长。5年来,他们经过反复试验,选定10多种两栖植物,开发出专用防冲刷生态护坡水泥设施,去年5月,在三峡库区、清江隔河岩水库进行栽植试验。1年多过去了,两种草本植物、3种灌木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目前长势良好,表明适应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生长。

三峡大学植被修复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项目资金支持。(通讯员李迎鑫、记者杨麟)

10、世界级高坝水电站将“分层取水”保护鱼类资源 

来源:新华网2007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0575.html

  世界级高坝水电站——中国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将实施“分层取水”,以保护其所在的雅砻江流域的鱼类资源。

  在建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坝高305米,其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为77.6亿立方米,上游水位变幅较大、达到了80米。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华说:“建立高坝大库电站,必须高度重视下泄低温水对鱼类的影响。”

  结合锦屏一级高坝大库的建设,二滩公司已委托设计院专题开展“分层取水”研究与设计,以保护鱼类资源。

  设计院协同四川大学、中科院水科所,开展了水库水温的二维和三维模拟计算与理论研究、二滩水库水温原型以及水力学模型试验,比较了双层取水口与叠梁门多层取水方案,最终选取技术可靠、运行方便的第二套方案。

  这样的设计使电站能够在春季鱼类产卵季节里,取到水库上层暖水发电和下泄,有利于鱼类的生存繁殖。

  除锦屏一级电站外,整个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中都会考虑鱼类保护工作,并进行统筹规划。二滩公司已委托设计院,对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官地水电站的鱼类保护进行总体设计,以实现水生生态保护的最佳效果。

  “我们还将利用锦屏二级电站长约119公里的天然河段,建设鱼类种质资源库,进行鱼类多样性,特别是急流冷水性鱼类的保护工作。”陈云华说。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和盐源县境内的锦屏一级水电站,是雅砻江干流下游龙头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年均发电166.2亿千瓦时。(记者舒适、肖林)

11、黄海沿岸超标排放 位居四海区之首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7年08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0638.html

  国家海洋局公布海洋环境质量———

  昨天,国家海洋局对外发布了《2007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通报》。最新监测数据表明,陆源污水超标排放入海现象依然有增无减,致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其中黄海沿岸超标排放位居榜首,渤海沿岸恶化现象最令人关注。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海洋管理部门对全国5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结果发现,有77.1%的排污口排放超标,而这一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加18.2%。更令管理部门担忧的是在监测中还发现只有10.9%的入海污水进入了排污区,另有41.6%污水流入了海水养殖区。截至目前,全国重点海水养殖区环境指数还在正常范围,海水浴场90%环境达标。

  在四个海区中,黄海沿岸超标排放位居榜首,达到了82.8%,东海紧随其后,达到了79.8%,南海为73.0%。渤海虽排在了最后,为71.7%,但因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渤海海水交换能力较比其他三个海域更弱,因此它的污染状况更令管理部门忧虑。

12、太湖公地困局:缺乏垮区域协调机制 

来源:南方周末2007-8-6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42.html

  由于没有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太湖成为了各方不必负责的“公地”,这是今年“蓝藻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这场危机,为环保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和努力的浙江湖州市也没有能置身事外

  湖州的无奈

  7月中旬,在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市行政中心南望,远远能看到很多白鹭在湖岸边山上飞翔。这是一种对环境相当敏感的水鸟,当地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近三四年,这里白鹭越来越多了。

  如果有机会分别站在北岸和南岸观赏太湖,很多时候,清浊完全不同的湖面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湖泊。在湖州,入湖的河水基本都达到三类水以上标准,水面清澈。

  但是,环太湖有江、浙、沪、皖三省一市,而湖水是流动的,单靠自己的努力,湖州人已很难保证眼前湖水的洁净和清澈。眼下,为了防止无锡蓝藻危机在湖州重演,湖州市政府制订了应急预案。

  多日来,湖州应急办主任沈虎根在不停奔忙。他几乎每一两天就要坐船到太湖巡查一遍,同时还要不断奔波于环保局、水利局、自来水厂、建设局等单位,协调应急事项。

  他感到庆幸不已,无锡水危机之后,虽然湖州蓝藻也曾一度小规模危急,“但老天帮忙”,上游降雨较多,太湖水大规模倒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水污染也就没有发生。

  蓝藻对于湖州并不是新鲜事。去年8月,由于高温少雨,河道水位较低,太湖水倒灌湖州内河,湖中的蓝藻随之而入,在内河河面形成绿色油漆式的蓝藻层,威胁到湖州两个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的水源。仍是老天帮忙,当时蓝藻爆发时间很短,自来水厂可以用技术手段处理,没有造成供水危机。

  但是,今年无锡的危机让湖州着实紧张了。由于邻居“得病”,湖州不得不“预防性地吃药”。

  倒灌威胁,长期以来一直是悬在湖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8年大洪水之后,为防止太湖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主持修筑了环绕太湖的大坝,使得太湖成为一个“有沿的大澡盆”。

  2000年之后,为了解决太湖水量过低的问题,同时为了稀释日益严重的污染,太湖局“引江济太”逐渐成为每年的经常性工程。但在太湖这个注满脏水的澡盆,引江的结果就是太湖水位的抬高。作为太湖上游的湖州河流上游,如果雨水不丰沛,就会发生太湖污水倒灌湖州内河的情况。

  按照湖州的监测,2000年“引江济太”以来,太湖水位被平均推高了30—50厘米,已连续7年,以平均每年20亿立方的水量倒灌东苕溪以及平原水网地区。近年来,太湖平均倒灌湖州水网的时间,达到每年的三分之二以上。长期倒灌,导致湖州市河网水质与太湖水化学指标相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提高。

  近10年来,处于太湖上游的湖州十分注意环保,面对辖区内的河网污染,既无奈又气恼,因为不是由于自己排污,而是由于太湖倒灌引起河网污染。

  1998年太湖流域排污达标“零点行动”之后,湖州严格执行了国家标准,对区域内的污染企业实行了严格的关停并转。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对安吉县第一利税大户孝丰造纸厂纸浆车间的关闭。这个决定让两千多万的利税化为泡影,地方财政大受影响,但这一年削减COD(化学需氧量)2万吨,主河道西苕溪的水质从5类、劣5类,变成了2到3类,一些一度绝迹的水生物重新出现。

  自此之后,湖州对于环境整治愈发看重,政府实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一票否决制”。甚至,为了减少干扰性因素,2003年年底,在时任市委书记杨仁争的推动下,湖州甚至一度从2004年开始废除干部考核的GDP指标。

  2004年湖州工业废水排放量1.05亿吨,比1997年多排放861万吨,但COD排放仅为0.8万吨,比1997年减少了8万吨,总磷、氨氮也有减少。四大水系和六个入湖口的水质基本达到了3类标准,远优于太湖北岸五类、劣五类的水质。

  但湖州也为此支付了相当代价。

  湖州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章元星介绍,为了控制污染,湖州印染企业的排放标准为一级,而周边城市都是二、三级。这样的标准,使得湖州印染企业相对于二级排放标准,每吨污水处理成本上升了1.2—1.3元。按照中等印染厂每天3000吨的排量,一家印染企业每年增加的成本达120万元以上。

  不断上升的环保成本,削弱了湖州的产业竞争力。原先丝织业、纺织业发达的湖州,现在纺织业已远远落后于周边的苏州、绍兴、无锡、嘉兴等市及其下辖县市之后。

  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和企业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的削弱,同样明显影响了湖州的招商引资。去年,湖州实到外资7.57亿美元,增长16.3%,而同期无锡到位外资27.52亿美元,年增长37.1%。

  在湖州官员中流传着一个外商的故事。当这个投资5000万美元的造纸项目欲落户时,湖州的环保一票否决了。这个外商一边说着“你们湖州政府真是傻了”,一边转身顺利落户邻近市里。

  “在太湖这个跨三省一市的流域,湖州在生态保护上吃了亏,甚至糟了别人的殃,谁来补偿我们的损失呢?”湖州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室主任王海说。

  在环保约束下,湖州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明显处在长三角各个地级市后列。去年,湖州的人均GDP为29522元,财政总收入91.77亿元,而无锡人均GDP达57709元,财政总收入为517.35亿元。

  “太湖局”的困局

  湖州很明白,涉及三省一市的太湖流域,自己一个小小地级市不能要求太多。

  从行政区划而言,整个太湖流域归江苏省所有,湖州并没有行政管辖权——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解放初,中央为了解决太湖土匪在江浙之间乱窜、躲避两省各自追剿的难题而做出的一个行政决策。只是到了几年前,国家才将南太湖沿岸的水面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交给了湖州。

  太湖流域治理必须对流域内三省一市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这是常识,不仅中央政府明白,甚至古人很早就明白。

  早在1731年的清代中叶,太湖同知署?穴今吴江市同里镇?雪作为太湖流域最早的流域管理机构,就已经设立。民国期间,虽然战乱频仍,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仍旧于1914年,先后在太湖流域设江南水利局和苏浙太湖水利局,并在1927年曾设立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尝试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和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初行政体制中华东局的存在,1963年水利部和华东局共同筹组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太湖水利局,但1966年,太湖水利局被撤销。

  1984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再次恢复,考虑到已经开始出现的水污染问题,太湖局挂了水利部和环保局两块牌子,实行双重领导,具有综合执法的功能。

  湖州环保局王海现在还能隐约记得,当时太湖局每年都会组织辖内环保监测部门开会,进行太湖流域水质监测的工作研究和协调。而在三省一市各地环保部门的监测站,则要按期将有关数据上报太湖局。

  好景不长,按照环保系统内部人士的说法,由于环保局当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不高,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利部资金雄厚,在太湖局此后的管理当中,环保局逐步淡出。

  “大概在2002年前后,上面正式发文,环保总局退出了对太湖局的领导。”太湖局副总工吴志平回忆。环保总局的退出,让仅仅作为水利部派出机构的太湖局,在太湖流域涉及环保、农业、水利、建设等众多部门的综合治理方面,举步维艰,仅能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

  吴志平介绍,现在太湖局每年可以根据太湖的水量和国家有关法规要求,计算出太湖可以容纳的排污总量指标,但是太湖局只能上报水利部,并通过部里反馈给环保总局,并没有权力对这个总量指标进行分解执行,更谈不上督察。

  由于省市县各级环保局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总局不掌握人、财、物,根本难以控制各级政府因为追求GDP政绩和财力而对环保的漠视。

  太湖治污更为艰难之处,在于污染成因复杂,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很难。

  湖州环保局王海介绍,国家环保总局的实际调查研究表明,现在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基本来自工业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化肥农药排放。在中国,只有不到20%有效利用率的大量化肥施用,实际上已经成为水体氮磷超标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涉及了分管农业的农委、分管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建设局等部门,仅仅环保和水利部门合作,问题也并不能有效解决。

  “当初环保局是针对工业污染,在三废办的基础上发展的,现在虽然赋予了我们各个领域环保的责任,可是由于涉及各个其他职能,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没有着手之处。”王海说。

  太湖流域必须综合治理,实际上是共识。今年6月底,温家宝在无锡调研时,明确提出太湖污染综合治理的十条思路,其中“加强各方协调配合,太湖流域治理要建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抓紧编制综合治理方案”,态度鲜明。

  鉴于太湖局对流域的熟悉和综合协调的经验,业内有人提议,只要中央将环保、建设、农业等各个部门综合规划、监督、检查的权力赋予太湖局,问题就能解决。但也有人担心多头领导造成新的困难,太湖局当初在环保和水利部门间的双头领导,覆辙再现!

  目前太湖局在水利部部署下,正在制定《太湖管理条例》,设计太湖流域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方案。但由于仅仅是水利部派出机构,太湖局计划只能将水利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领导和他们辖下的水利部门,都纳入这个委员会,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平台。

  “我们争取年内能把委员会的会开起来吧。”吴志平说。对于水利部门内部来说,在水资源分配上,太湖局必须协调江浙沪两省一市的矛盾——虽然在污染上谁都想搭便车,但在水资源分配上,谁都想多用水,最后达成一致也并不容易。

无锡水危机之后,对太湖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吴志平透露,国务院最终决定让国家发改委牵头,争取在今年11月前出台方案。作者:吴立波

13、公交不再"冒黑烟" 燃气汽车广州如何独辟蹊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4277.html

(在加气站等候加气的广州LPG公交车  贺林平摄)

  公交车不再“冒黑烟”

  公交车“冒黑烟”曾经是国内各大城市头痛的问题,近日记者从广州市交委了解到,经过8年不懈努力,广州市公交系统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LPG(液化石油气)改造,公交车告别了“黑尾巴”现象,尾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

  截至目前,广州市6400台公交车和1.6万台出租车使用上了清洁环保的LPG,这个数字分别占到公交、出租车总数的80%和100%。广州不仅成为全球LPG公交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也是目前国内“清洁能源替代”唯一获得成功的城市。

  根据严格测试,LPG公交车一氧化碳的排放接近“0”,仅此一项每年广州机动车一氧化碳减排22000吨,同时碳氢化物减排2400吨,氮氧化物减排1700多吨,公交车的烟度值比柴油机车下降78%。

  与全国最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北京标准”相比,广州LPG公交车碳氢化合物在高怠速时仅有“北京标准”的1/3,低怠速时也仅有“北京标准”的40%;此外,广州LPG每年可替代燃油47.1万吨,占广州市年燃油消耗量的18.84%,每台LPG出租车每天可节约运营成本10—20元。

  从“双燃料”到“单燃料”

  广州LPG改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9年4月,做为全国12个清洁汽车试点示范城市之一,广州市开始了公交车、出租车“双燃料”改造。由于技术不成熟、改造缺乏标准,发动机故障频发,广州“双燃料”改造工作很快遭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的士司机抱怨、公交公司不理解。没过多久,便被迫停止。

  “错误的技术路线是试点失败的主要原因。”广州市交委副主任刘卫指出,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广州当时选择了“双燃料系统”,通过改变原有燃油发动机的燃烧参数,让一台车既能烧油,也能烧气。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结果却是,“双燃料系统”燃油、燃气均达不到最佳值,油烧不好,气也烧不好,而且在不断的烧油/烧气转换中,故障频发。

  2003年下半年,在同玉柴、宇通等发动机和整车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广州推出了性能可靠的“单燃料LPG公交车”,继续推行燃气汽车改造。按照规定,公交车、出租车到了报废年限,一律采购燃气发动机车辆更替;未到报废年限,也须更换燃气发动机,广州公交车不再保留“燃油模式”。同时,2004年至2007年广州共投入1.24亿元财政资金补贴LPG改造及节能降耗技术的提升和运用。

  这一需要勇气的决策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广州公交车、出租车LPG改造找到支点并迅速推开。现在广州已经成为LPG单燃料车广泛使用的城市之一,在LPG技术运用到大型公交车方面,广州同样走到了全球前列。

  LPG与LNG之争

  在广州潜心于公交车、出租车LPG改造之时,另一个关系到LPG命运的争论也同时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学术界展开,那就是LPG与LNG(液化天然气)孰优孰劣的问题。

  广州市人大代表朱永平就认为,清洁能源并非只有LPG一种,鉴于LPG不如天然气环保,应该暂缓推行LPG计划,着手进行LNG或CNG(压缩天然气)车辆的试点工作。环保专家也认为,LPG推广应该慎重,至少不能“一刀切”,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可以等待LNG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改造。

  一提到“等待”,广州市交委主任洗伟雄就坐不住了。数据显示,广州市占全市机动车总数的1.15%的公交车,其排放的污染却占到机动车排放污染总量的48%—50%,老百姓时时刻刻盯着公交车的“黑尾巴”,广州市公交系统清洁能源改造如何又能“等待”得了?何况,广州目前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天然气配额。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部分从澳洲进口的天然气开始供应广州,但按国家能源调配计划,这部分天然气属于居民生活用气和部分火电厂LNG替代。据测算,如果广州公交车、出租车要与居民“争气”,需要耗费广州全部天然气供应的62%。

  反观LPG,广东全省有5个LPG一级码头,进口优质LPG可以长期稳定供应广州,甚至还可以国产。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欣认为,虽然LPG在燃烧方面略逊于LNG,但国际上LPG车辆排放技术已经广泛达到欧Ⅴ标准。和燃油发动机一样,LPG燃气发动机也有一个技术走向纵深的过程,在这方面LPG还有很大空间。

  洗伟雄说,LPG不是唯一的清洁能源,但LPG是现阶段符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并且马上可投入使用的清洁能源。现在,广州可以考虑今后LNG技术成熟、天然气供应充足后清洁能源替代规划和天然气气站规划,但现有工作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从广州市到珠三角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将对剩余的1000多台公交车进行LPG替换。同时,实现公交车百公里气耗低于62升、出租车百公里气耗低于12升、综合使用成本低于同类型燃油车辆的目标。广州还决定在计划开通的快速公交系统BRT上使用LPG清洁能源。

  但广州的出租车司机始终有个顾虑。每天要求从广州打的去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其它城市的顾客有很多,但除了广州,珠三角其它城市没有LPG加气站,有些的士司机害怕车开出去了回不来。

  据悉,目前广东省有关部门正与香港、澳门一起,推行大珠三角公交车、出租车清洁能源替代方案的实施。国家清洁汽车行动专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卞学庄认为,珠三角很多城市在清洁能源方面目前都倾向于选用LPG,一是广州有成功推广LPG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二是做大LPG汽车产业,可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有利于LPG和各种配件的保障,也有利于整体成本的降低;三是珠三角许多城市都意识到,在清洁能源替代中如果各自为政、各自发展LPG、LNG和CNG,将很难实现规模化优势,成本高不说,还将自己画地为牢。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郑耀棠认为,目前珠三角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半日工作圈”,但现在仅有的广州28座LPG气站和香港44座LPG气站是不够的。如果珠三角区域化整体推广LPG替代燃料汽车,预计市场容量达到250万吨,可实现替代汽柴油210万吨,这对珠三角环境保护和降低燃气汽车运营成本来说前景乐观。

  延伸阅读1:燃气汽车全球保有量超千万

  早在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就开展了代用燃料的可行性研究,燃气汽车开始出现。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辆燃气汽车在世界各地正常使用。这些燃气汽车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有LPG、LNG和CNG三种。

  LPG,即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碳三及碳四烃类,发热量高,燃烧充分,无粉尘灰渣,是一种清洁能源。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LPG汽车超过500万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全部出租车使用LPG,部分货车和客车也使用LPG。

  LNG,即液化天然气。天然气是在气田中自然开采出来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由甲烷组成。天然气冷却至-162℃,使之凝结成液体,可以大大节约储运空间和成本,而且具有热值大、性能高等特点,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目前,LNG国际贸易正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新热点。

  CNG是英文“Crush Natural Ga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压缩天然气。通过对天然气压缩改变气体体积,节约储运空间和成本。目前,北京等城市的公交车使用的就是CNG。

  延伸阅读2:我国燃气汽车推广曾遇挫折

  1999年,由国家科技部、环保总局等13个国家部、委、局联合筹备成立了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同年4月6日,旨在控制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加快燃油汽车清洁化进程、推广应用燃气汽车、积极进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研制开发和示范等为主要内容的“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正式展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2个城市成为清洁汽车行动的试点示范区。

  在清洁汽车行动试点初期,各试点城市不约而同选择了燃油与燃气共用的“双燃料”技术路线,重点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车辆(包括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等)进行“双燃料”改造。

  然而,由于试点初期“双燃料”技术不够稳定,各城市加气站布局不合理,以及燃气汽车生产、改装、安全、监测、运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许多问题,试点一度遭遇挫折。尤其是燃气出租车,在北京等试点城市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此外,由于LPG燃点高,冬天不易冷车点火,北京、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发展CNG公交车。但由于气源紧张,为避免与民争“气”,2005年初北京决定停止发展CNG公交车。(李刚)

14、看不见的“铁丝网”早该撤去 

来源: 新京报 2007-8-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8-04/011@015246.htm

  自然本来不属于人类,江河本来有自己的行走方式,而人类的政府部门,却发明出了各种的铁丝网和切刀,把一条江切成了无数段。

  生态是公共的,而个人往往是先得满足自私的;经济是强调自私的,而社会却是强调公益的;肉体时常是自私狭隘的,而肉体身上潜藏的理想却时常是宏大美妙的;国家对外是自私的,虽然它对内以公益的面目出现。

  当我想着这几句话的时候,看到了国家发改委准备把全国的疆土划分为四大功能区的消息。其实在一年多以前,有一次,听国家环保总局前副局长汪纪戎女士谈生态补偿,她就提到了几个功能区的划分对于生态补偿措施的出台的铺垫作用和引领作用。而就在一个月前,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流域限批”政策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在那感叹:区域之间的疆界线,是导致现在流域管理难以像密西西比河那样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然本来不属于人类,江河本来有自己的行走方式,而人类的政府部门,却发明出了各种的铁丝网和切刀,把一条江切成了无数段,按村、按乡镇、按县市、按地市、按省区,好在中国的土地尚未私有,如果私有的话,甚至有可能是按人头来划分。

  有些流经几个国家的河流,像湄公河,还经常要举行跨国的首脑会议,讨论几方的共同权益平衡问题。

  如果你在中国大地上行走,你会听到许多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故事,你也会听到村与镇、镇与城之间为了“追溯”污染源而引发的摩擦。如果你具有全球眼光,你会看到更多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讨价还价,其实都是在推卸自家的环保责任,把污染的责任归咎给别国。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互相推卸责任,同时大力拢聚地上地下一切可能的资源,生怕给邻居利用了去。下游修起水库,上游赶紧也修起来;别人上山偷了棵树,自己也马上上山偷了十棵;邻居当上小矿主黑心挣了点钱,自己也想赶紧调动关系弄来一个“非法开矿许可证”;看到邻村山上起了火,一想到这山“与己无关”,很得意地就压下了去救助的念头。

  想来,四大功能区的划分是在打破长久的行政区划所引发的区域自私对生态的伤害力。让自然的属性得到最符合自然规律的行政管理。想来,这四大功能区的划分,将让神州大地上许多按山脉、按水系、按草原系、按荒凉系等自然呈现于大地上的诸多自然花样,可能得到最好的“保护性开发”或者“开发性保护”。想来,这样的举措,会让人类克制一些,少些对GDP的简单崇拜,多些对生态与人文的本能尊重;想来,这样的举措,有可能在促进人与人间的和谐的基础上,更全面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仍旧会发现,哨兵可以不允许两国群众自由来往,却挡不住飞鸟的自由迁徙,也挡不住种子的随风飘散,更挡不住脏空气的自由流淌,挡不住水与水之间的秘密交流,挡不住山与山之间的持续对话。由此看来,环保的路子,还真是非常的辽远。前不久,著名民间环保人士汪永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你们美国人说中国现在大量排放污染,损伤了地球;我们中国人还说你们美国人用去了世界上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结果导致全球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崩溃。环保是全球性的问题,环保是个无疆界的问题。互相指责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大家撤去铁丝网,共同来应对。”希望四大功能区的划分,至少能够让中国人成为一个协作体,共同应对中国的环境困难,完成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所应负的高尚而略带悲情的责任。□冯永锋(北京记者)

15、环境时评:环境保护问责究竟难在哪里?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08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5761.html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2-3天发生一起。目前,环境保护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议题。尽管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定为国策,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成效并不理想,个别地区环境恶化趋势仍十分突出。

  环境污染频发,环境问责势在必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06年2月,国家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环境问责进行规范。规定指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处分。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对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企业有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纪律处分。”这为环境问责提供了规范。但纵观我国环境保护问责的现实,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可以用一个“难”字来概括。环境保护问责究竟难在哪里呢?

  一、环境问题责任界限难以划清

  对于简单的环境污染事故,界线比较清楚,责任相对容易认定,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环境事件,认定起来特别困难。一些环境事故的发生有一个积累过程,如太湖蓝藻的爆发,是长期以来污水排放积累的结果,很难将责任划归到哪一任的领导身上。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效应的发生有一定的滞后性,如环境污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从环境污染到疾病发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期间领导都可能更换了几任。环境污染的空间变化也令环境污染的责任界限模糊,如上游逐步污染,在下游引发大的污染事故,污染的空气经过漂移导致其他地区发生环境污染等。由于责任界限难以有效地认定,环境保护问责就难以落实。

  二、有些地方政府成为被问责者的保护伞

  地方政府需对地方环境负责,造成环境污染者应该被问责理所当然,但在有些地区,地方政府维护环境污染者的权益,成了环境污染者的代言人、被问责者的保护伞,让环境问责成为空话。主要表现在:首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将一些环境污染的企业引入境内,并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环保部门对于地方政府引进的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其次,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暗中鼓动企业“未批先建”,让项目“生米煮成熟饭”,然后给其补办相关手续;第三,部分地方政府给污染企业“挂保护牌”,环保部门不能“去骚扰”,有了“保护牌”的污染企业更加肆无忌惮。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成为朋友,政府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环境问责当然落实不下去了。

  三、部分“红顶商人”令环保问责处境尴尬

  “红顶商人”是指那些权商结合的商人,他们既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同时从事商业活动,包括开办工厂获取丰厚的利润等。部分“红顶商人”依靠自己的权势,即使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其进行问责难度也很大。一是由于地方政府惧其淫威,敢怒不敢言,不敢动真格的;二是这些“红顶商人”也可能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商人与政府利益纠葛在一起,难以对其进行问责。根据报道,有的企业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时候有关部门去检查,因为他们有这些“红顶子”做保护而不了了之。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红顶商人”采取不闻不问的处理方式,令这些人左右逢源,即使他们的企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要对之进行问责也是困难重重。

  四、环保问责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但其适用对象局限于国家工作人员或机关,一些非国家工作人员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即便如此,环境问责规定也缺乏比较细化的可操作性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困难。如该规定有一条“在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或者对未依法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者未依法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草案予以批准的”规定,“弄虚作假”怎么来衡量?确切的指标怎么制定?由于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标准,环保问责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对于非政府官员的问责,由于缺乏相应的问责标准,难度则更大。

  五、缺乏有效的环保问责监督机制

  环保问责监督机制,是保证环保问责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长效的环保问责机制,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是环保问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长效的环保问责机制尚不健全。环保有责不问,大责小问现象十分普遍,让人感觉环保问责流于形式,使环保问责失去权威性和震慑性,从另一个角度助长了环保违法的泛滥。因而,必须建立环保问责监督机制,对于该问责没问责,大责小问甚至不问的问题进行监督,对问责人进行问责,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实处。

  环保问责是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环保问责落实难的现实,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建立环保问责保障体系,发挥环保问责激励作用,促进环境保护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