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八月七日 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八月七日 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8-07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已投入逾4.7亿元保护和治理青海湖生态环境

2、环保总局负责人就"敦煌生态持续恶化"接受专访

3、我注重破解全球变暖给青藏高原发展带来的矛盾

4、地球上水资源还有多少

5、《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海水淡化瞄向国际市场

 

地方信息:

6、陕西安康南水北调中线水保项目有望年内启动

7、湖北环评限批"杀手锏":减排不达标停批新项目

8、浙江温州:水库还在纸上 百姓早已心慌

 

重大水事:

9、新华网:长江一号洪峰到达九江

 

民间环保:

10、走近三江源之一

--与藏野驴同行

 

深度报道:

11、一个自然保护区的生存方式:包装洞庭湖

12、“南水北调”实地调查

 

环境时评:

 

13、基层环保部门不是收容所

14、拿什么来给蓝藻埋单

15、从国际角度来审视解决环境问题的共赢之策

 

 

 

1、中国已投入逾4.7亿元保护和治理青海湖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 2007年8月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503

新华网西宁8月7日电(记者吕雪莉)青海省副省长李津成近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青海湖环境恶化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7年来,中国把青海湖流域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已投入逾4.7亿元。

李津成说,青海湖地区已累计退耕造林种草超过2.36万公顷,荒山造林种草1.7万公顷,防沙治沙封山育林9.6万公顷,初步遏制了生态退化恶化的趋势。

李津成说,青海省政府自1982年以来的25年中坚持实行封湖育鱼,使青海湖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面积达43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属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流域内生态系统退化加剧。

李津成表示,青海省正在结合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青海湖旅游作出更加科学、系统的规划。

2、环保总局负责人就"敦煌生态持续恶化"接受专访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2007年08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82083.html

指出应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统筹敦煌生态保护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针对不久前“敦煌生态持续恶化”的报道,环保总局领导高度重视,派专人赴当地考察、调研。调研显示,敦煌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统筹规划,切实保护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让敦煌这一千年人文奇观得以延续。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敦煌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河西走廊最西端,属极端干旱区,自然生态十分脆弱。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漠绿洲”正面临消失的危险。目前,敦煌境内主要河流相继断流,湖泊消失殆尽,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天然绿洲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化不断扩展,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进一步增大。同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还给当地文物保护和自然景观存续带来严重威胁。

  这位负责人说,敦煌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落实“节水、引水、放水、渗水、养水”措施,健全全民参与、协调配合、依法治理、责任考核四项机制,努力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在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取得了实效。但此次调研也显示,除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外,由于现有体制机制限制,解决敦煌生态问题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由于现行的条块分割体制,不能统筹兼顾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统筹兼顾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不能统筹流域上、中、下游。二是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制约机制,资源性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功能性退化。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耗水农业比重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生态恶化。

  这位负责人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敦煌生态恶化问题,需要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和方法上入手。首先,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调控,让党河、疏勒河结束断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转变节水观念和方式,同时加大地下水补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种植结构,推广花卉、葡萄等节水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其次,要积极借鉴黄河、黑河断流治理经验,建立疏勒河、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环评制度,加大规划环评力度,严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以水供给量定发展规模,慎重移民,对流域资源的无序利用形成制约,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

3、我注重破解全球变暖给青藏高原发展带来的矛盾

来源:新华社2007年08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79515.html

  “应对全球变暖引起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我们亟须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合理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5日晚间在拉萨会见刚刚结束对西藏自治区境内冰川进行考察后的科学家时说。他希望专家们结合青藏高原发展的实际,继续发挥好“参谋”和“智囊”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的系列问题,此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等19人组成的考察组,对珠峰东绒布冰川、那曲蓬措冰川等进行了现场考察。而正在西藏调研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这些专家。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处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上移,导致一些湖泊水量增加、牧民草场被淹等生态问题接连出现。为此,中科院多次组织大型科考团对青藏高原冰川、大气变化等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另外,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诸多科研项目,还被列入国家973计划。

热地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的问题。包括中科院专家组在内的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3年来,已形成几十份高质量的咨询报告。目前,西藏自治区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希望专家们进一步结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破解全球变暖给青藏高原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记者贾立君 、颜园园)

4、地球上水资源还有多少

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007.html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千米3。

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千米3。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的地区,水资源贫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为主要指标。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为47 000千米3,按人平均约为9 000米3。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约27 000亿米3,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约2 400米3,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5、《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海水淡化瞄向国际市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491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趋势,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海水淡化”将呈现出比“跨流域、远距离调水”更大的价格优势。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人士近日在青岛表示,目前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据了解,我国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产量约为3.1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进入万立方米/小时级产业化示范阶段。我国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目前已接近5元/立方米。

难题 海水淡化成本过高

必须研发新技术新装备

据发改委人士介绍,我国海水利用虽然起步较早,但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不强。

2006年,我国海水淡化日产15万吨,占世界海水淡化日产总量的4%。。

海洋学家、海水淡化专家李仲钦指出,我国海水淡化虽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

李仲钦表示,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下一步必须围绕制约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关键问题,发展膜与膜材料、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自主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前景 未来20年商机巨大

中国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我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届时,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还将逐步下降。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介绍了我国在海水淡化领域的研究计划:我国在“九五”期间奠定了基础,“十五”期间已完成了千吨级示范工程。进入“十一五”,我们将把单套设备的海水淡化规模提升到日产25000吨,使该产业基本成形;计划到“十二五”达到单套设备日产5万吨,可基本保证一个50万人城市的生活用水。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现在看来,这套计划正稳步推进。”他表示。(李永强 庄屿瑞)

6、陕西安康南水北调中线水保项目有望年内启动

来源:华商网 - 华商报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99.html

  (记者 刘俊锋)总投资9.23亿元的安康南水北调中线水土保持项目,下半年有望启动,此项工程将对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安康每年平均自产水资源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库区水资源总量的27.5%,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在编制南水北调中线水土保持规划时,将安康6个县区列入近期重点防治区。去年,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明确将《规划》中的近期项目纳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规划》中近期水土保持项目涉及白河、旬阳、汉滨、汉阴、石泉、紫阳6县区共42个项目区180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8.53平方公里,总投资9.23亿元。2007年度计划实施16个项目区68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3亿元。

  为确保本年度内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顺利启动实施,“长委”今年先后4次、省水保局先后3次到安康调研,安康市按时编制完成了2007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水保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初审。5月下旬,“长委”组成两个专家组分赴安康6个县区,经过审查,6个县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审查。

目前,该项目已由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联合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有望年内下达当年的投资计划,并启动该项目。

7、湖北环评限批"杀手锏":减排不达标停批新项目

来源:湖北日报2007年08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82032.html

  8月5日,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启用行政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企业集团限批等强硬措施,遏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势头,确保完成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该规定适用于行政区域、流域、开发区、工业园和企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未按期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任务的,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地发生严重违法建设项目的,未按时完成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企业专项治理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治理、生态恢复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这项环评新规首次把城市污水处理状况列入限批指标: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投产一年后实际处理量低于设计能力60%、处理设施无故不运行、不全额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地区,将受到限批措施的惩罚。

湖北省环保局称,今年湖北省将对部分行业、开发区、企业集团实行限批,根据今年全省各地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数据,明年起对行政区域实行限批。被实施环评限批的地区和企业进行整改后,必须向省级环保部门提交申请,经书面审核后,方可解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记者 陈勇 实习生 李小芳 王春霞)

8、浙江温州:水库还在纸上 百姓早已心慌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012.html

百姓担心新建水库影响流域生态 记者调查发现政府村民沟通不足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溪乡南岸村村民们的一封来信近日引起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信中认为,永嘉县要在境内楠溪江主干流上游最下段,即溪口乡铁炉基及其上游支流新龙当地建造水库,群众担心建造水库会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其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呼吁停止建设。经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批示后,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永嘉县,对实际情况进行采访。

  记者采访发现,在溪口乡铁炉基及其上游支流新龙建造水库还仅是一个想法,尚未得到批复和进入立项程序,建议当地政府一方面要对项目带来的生态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与村民进行沟通,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

  建水库仅是想法,尚未立项

  据了解,楠溪江目前的水资源已有40%得到开发、利用。在县一级行政范围内,它要承担起相应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功能;在设区市一级行政范围内,它也要承担起相应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功能;在省一级行政范围内,它还要承担起相应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功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嘉县一度出现小水电建设过滥的现象,引起了上级政府及国内媒体的关注。此后,永嘉县曾严令楠溪江上游不得再新建小水电。

  记者在温州市环境宣教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铁炉基现场。据了解,永嘉县确实有在此地建水库的想法,不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下游温州乐清市和台州温岭市等地饮用水紧张的问题。据当地同志反映,这其实是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想法。

  1995年6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曾编制了一份《楠溪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拟在比铁炉基更下游的地方建鲍江水库。如果这一方案实施,将要迁移大量人口,同时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致使大范围的区域受到水淹。正是考虑到包括生态影响在内的诸多实际问题,2006年3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又编制了一份《楠溪江流域水利规划修编报告》(以下简称《修编报告》)。《修编报告》中将原来建鲍江水库的方案改为分建南岸水库和源头水库,总库容从70113万立方米减到49085万立方米,迁移人口从20940人减到8500人,淹没耕地从6970亩减到2540亩。铁炉基正是南岸水库的拟建坝址,而写信村民居住的南岸村则在拟建水库的淹没范围内。

  永嘉县水利局工程管理科负责人潘云宏告诉记者,这一工程规划还仅仅是一个想法,尚未得到批复,更未进入立项程序。据他介绍,一个水库要进入立项程序,需要做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等在内的多项子系统论证。现在的《修编报告》虽然也涉及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但水利部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考虑显然没有环保部门来得熟悉和内行。这些问题将在相关方案评价论证中予以科学考虑。

  水库影响尚不确定,环评还应多听听村民意见

  南岸村所属的大溪乡乡长陈炳华、副乡长叶宝益介绍,南岸村共有村民768人,不少人长年在外谋生,连过年也不回来。村民们写信,他们并不知情。据他们推测,可能是群众认为乡政府肯定同县里说好了的,所以绕过了他们。

  大溪乡目前严格遵守永嘉县对楠溪江实行的保护政策,虽然乡里很穷,但还是采取措施,取缔了一些可能会对楠溪江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农业生产项目。他们认为,“开发不了,就先做好保护”,但如果是上级政府定下来的事,他们是要执行的。

  永嘉县环保局副局长王云告诉记者,一旦水库建成,对南岸村及小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有好处,但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可能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会显现出来。

  记者通过调查认为,就一个工程而言,或多或少肯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有什么特性,需要经过科学论证。目前,《修编报告》仍处于前期规划阶段,即仅仅还是一个“想法”。因此,在严肃、谨慎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对下一步必须做的环境影响评价予以高度重视,尽可能将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搞清楚,然后再做决定。同时,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楠溪江承担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其承担的相应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功能应予以充分关注。

  记者建议,当地政府也要进一步增加行政透明度,对村民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并在可能要做的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的环境权益和生活质量得到充分保障。记者 赵晓

9、新华网:长江一号洪峰到达九江

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490

新华网南昌8月6日电(凌馨、陈福春)由于近期长江上游四川、重庆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形成长江今年一号洪峰。6日14时九江水文站实测水位19.01米,比警戒水位低0.99米。未来24小时长江九江水文站水位将基本持平,8月8日将缓慢退水。

受上游来水影响,近1个月来长江九江段水位持续上涨。7月10日2时,九江水文站起涨水位为16.17米,至8月6日14时上涨2.84米;受长江洪水顶托和倒灌影响,鄱阳湖水位也持续上涨,鄱阳湖星子水文站7月10日8时起涨水位为15.61米,8月6日14时星子水文站实测水位18.44米,上涨2.83米。

长江一号洪峰的抵达,为鄱阳湖带来了充沛的水量。今年以来,江西省降雨量明显偏少,7月份全省平均降雨仅为68.3毫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2%。1至7月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入鄱阳湖水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一半。

鄱阳湖丰富的水量,为环湖地区直接引湖水灌溉或入塘蓄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饶、九江、南昌3个设区市百余万亩农田可引水灌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10、走近三江源之一

--与藏野驴同行

汪永晨

 

今年,我们江河不是涝就是旱,再不就是太热。全球气候变化是气象灾难的重要根源,局部的,我们身边的江河问题到底都出在哪儿了。

8月4日,20名绿家园志愿从北京走进青海,走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

从西宁出发,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日月山。1993年和1998年我两次进藏都从日月山走过。那时的日月山真能让人感慨文成公主当年从这里走过时的苍凉。如今的日月山可是被旅游弄得好不热闹。

日月山

离开日月山就是青海著名的倒淌河,这里的水真是让人奇怪,逆水而上地流淌。和我上两次到这儿来相比,水窄了,水混了。而且四周的山野依然称得上荒凉。

倒淌河

青海的油菜花可以一直开到八月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们越发地显示出在这片荒原上的生命力。它们和江源人养的羊牛一起谱写着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

走进江源的油菜花

江源的羊

江源与大山

有一点让人遗憾的是,和我1993年来江源时就看到的一样,坐着手扶拖拉机上淘金的人,还是一车一车地开进江源。不同的是,那时他们淘金是手工作业,今天,据说已经是大型机械化在那儿淘了。这种挖,对江源的破坏可就不仅仅是一片草皮,而是整个江源的生态。国家领导人最近指示一定要查清这些非法淘金的行为。

今天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淘金,但一路上淘金人进江源的车,却时不时地与我们同时。

淘金人

走近江源,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野生动物。首选闯入我们视线的是藏岩羚。先是三只五只,接下来十只八只。到后来我们开玩笑地说:都不惜得照了。

路上的藏岩羚

当两只藏野驴站在路边被我看到后,尽管海拔已经是4200米左右,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地向它靠近。为了不惊扰它,我只是慢慢地向前走近。而这两只藏野驴对我们也很有兴趣,原地不动地看着我们。或是稍微小跑两步,只是当我走了500多米,离它们的距离只有3、40米的时候,它们才掉转头加大了一点跑起来的步伐。江源上的它们对人还没有那么醒觉,这让我们很是高兴。

路边的藏野驴

藏野驴

走进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时我们再次惊喜。玛多县直到80年代还是全国最富裕的县,因为这里的牛羊有着天然丰厚的牧场。可是90年代,人们再说起玛多来,这里成了全国最穷的县,连县城都受到沙尘的威胁,牛羊在日间沙化的草地上个个骨瘦如柴。而我们今天走进玛多时,已经傍晚的县城和县城周边的绿,在夕阳下把我们镜头中的画面描绘得让人心醉。高原上的这份绿色,和当地政府近年来的关爱自然,帮助老百姓改变生活方式显然是分不开的。

玛多县

江源的湿地

明天我们将要走近扎陵湖,鄂陵湖,那是黄河之水最初形成的湖面,我们要去看看黄河在那里是什么模样。(写于青海玛多县,海拔4300米)

11、一个自然保护区的生存方式:包装洞庭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1000.html

  7月下旬,记者随国家林业局主办“绿色长征·和谐先锋”团,沿长江展开调研。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走访“上海崇明东滩”、“东洞庭湖”和“神农架”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落后的保护设备和匮乏的保护资金,是近2500个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缩影。东洞庭湖的选择是,借势包装和营销。

  7月底,东洞庭湖闷热。湖区采桑湖管理站鸟类标本博物馆难得地迎接了一批客人——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前来考察的学生们。

  他们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本是来洞庭湖寻找生态环保的成功案例的。但眼前的博物馆——一间仅有15平方的屋子,一只落满灰尘的小天鹅与十几只鸟类标本孤独地站着。

  采桑湖是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管理站,这个平日里只有4人办公的三层小楼面前是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的湖面,那里便是315种鸟类越冬和迁徙停歇的天堂。

  站在洞庭湖夏季的大堤上,一辆辆汽车沿湖呼啸而过,湖中的鱼儿也聚集在车轮驶向的远方——一排排以“洞庭”命名的活鱼餐馆。

  由于管理资金紧张,冬季观鸟,夏季捕鱼的管理方式就辩证地兼顾了保护和效益的统一。

  2006年7月,当赵启鸿由岳阳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调至保护区担任管理局局长时,他便开始用湖南人见长的策划营销,酝酿整体包装洞庭湖,并将其提升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

  “眼前就有湖南卫视运作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例子。”赵启鸿坐在岳阳市花板桥一条巷子深处,简陋的办公小楼里,绞尽脑汁地为东洞庭湖找“题材”,包装“上市”。

  赵启鸿所面对的,是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保护区所面临的管理难题,特别是湿地型保护区所遭遇的资金困局。

  长江得了肾病

  洞庭湖入江处,依稀能看到往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风采,但很多地方湖水半边黄半边清,泾渭分明,这让大家怀疑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湖面。

  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其实洞庭湖这两年的水质改善很多,少见酱油色了。这得益于省环保部门——继去年年底紧急叫停了湖区8家无有效的污染防治设施或长期超标排污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后,今年年初又对146家造纸企业实行停产整治。

  然而,仍有小废纸造纸企业却在“抢抓机遇”,大兴土木;湖区的生活用水也多数没有处理。保护区更是担心那些已经关闭的造纸企业说不准哪天会卷土重来,因为在部分县区造纸企业上缴的税收曾占到了全县工业税收的1/4。

  不仅是水污染,学生们被告知如今再提“八百里洞庭”有些言过其实了,多年的湿地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仅缩小了三分之二,更是被人为地分割成如今的东、西、南三块。

  回溯历史,人们简单地将“湿地”等同于“荒地”、“荒滩”。却不知,因为湿地有蓄水防洪、排污清毒的作用,尽管有了三峡大坝,但专家们普遍认为洞庭湖——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唯一一处江、河、湖泊吞吐自如的“水袋子”,其防洪能力于长江依然举足轻重。

  湿地萎缩直接导致了鸟类减少。

  今年来在东洞庭湖越冬的水鸟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一鸟种的数量均较2000年以前明显下降,总量由2002年30万只下降到2004年13.4万只,2005年11.01万只,2006年更糟。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鹳由802只下降到36只,鸿雁由原来的3000多只下降到不足300只,小白额雁的数量也下降了40%,原来发现的200只白鹤在2004年1只都没有发现。

 

  对此,赵启鸿也觉得无奈,“我曾不止一次和渔民交涉,我翻尽资料、找尽依据,想用最动听的语言诠释湿地及人鸟相依的重要,可对方总是一句话三个字‘拿钱来’作总结。”

  他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在每年的资金来源中,岳阳市政府负担了管理局人头费和办公费;去年315万渔民的生态补偿费是他游走11个省厅机关“化缘”来的;而保护区生态保护则全部依赖国家林业局启动的“恢复湿地示范工程”。

  2005年,岳阳市政府通过由保护区对洞庭湖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方案。但由于年均近千万的生态补偿资金缺口,在每年10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的候鸟栖息时间以外的月份适当向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开放——这也是对保护区同样有话语权林业和渔业部门博弈的结果。

  包装洞庭湖

  “冬季到洞庭来看鸟”,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精心准备而推出的一个口号。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们评价说,它是一种态度,也是为洞庭湖打造的一张新名片。

  夏天的东洞庭湖畔,最常见的仅是牛背鹭站在牛背上蹦跳;而在冬季,特别是2月,是候鸟集结准备北迁的时候,银鸥、红嘴鸥密密麻麻占据一大段湖滨,起起落落忙个不停……

  赵启鸿甚至将清查洞庭湖家底的功劳归于观鸟节,在筹办了4届洞庭湖观鸟节和1届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后,已经新发现近60个鸟种,使洞庭湖鸟类的总数达到315种。

  “5年来,来观鸟节的专家和参观人员多达600多人,公众参与20000人次”,赵启鸿更是对于这些人在东洞庭湖的保护中所能发挥的宣教意义寄予厚望。

  2006年,借着观鸟节的高人气,“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岳阳论坛”也同期举行。对于这次岳阳论坛的经济收益,赵直言:“收支基本平衡”。

  赵启鸿绞尽脑汁地为东洞庭湖找“题材”,包装“上市”。

  2007年7月20日,中国绿色碳基金高规格成立,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旗下的专项基金。这给了赵启鸿灵感。

  赵启鸿随即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取得联系,并与对方迅速达成共识。赵将在8月底前起草上报一份项目策划书,而一旦获批组建,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湿地生态保护基金,也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发展基金。

  而赵启鸿的第二个灵感来自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该公司向中国绿色碳基金捐款3亿元,而据估算,这些捐款用于造林,今后十年内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00-1000万吨。

  “成立基金不难,难的是如何运作。”赵将目光锁定了湖南白沙卷烟集团——在白沙烟的烟盒上,一口古井边立着两只漂亮的丹顶鹤;而“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语更是为其积淀下来的品牌资产。

  赵启鸿还大胆设想,将中国所有与鸟有关的企业,甚至歌唱过鸟的歌手都聚集起来。

  湿地公园开发困局

  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已经达到2395个,占国土面积的15.16%。

  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站站长高大立告诉记者,在资金配套和管理设施上,比东洞庭湖保护区条件差的也绝不占少数。

  而分析赵启鸿对东洞庭湖的包装思路,专家们认为应该给予鼓励。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崔国发说,在我国中央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整体投入不足,以及各自然保护区缺乏长效投入机制的情况下,东洞庭湖这种建立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行为值得提倡。

  但提到赵启鸿正在策划筹建的“湿地公园”,专家们的态度便开始变得谨慎了。

  在赵看来,解决湖区村民转产和生计替代问题是当务之急。于是,开展生态旅游,建设一个400亩湿地公园的设想出炉。赵认为,这可以一举数得:其一,预计每年游客50万,门票和相关产业带动收入便是保护区的长效投入;第二,这400亩地建立在保护区核心区外的岳阳市君山区,涉及一个镇,两个村,又解决了村民的生计和就业问题;第三,可以与北京林业大学等专业高校合作,打造科研基地和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一份题为《洞庭湖生态公园项目报告》的文件已经报送湖南省发改委。按照《报告》,洞庭湖湿地公园预计前提投入1个亿,其中计划有省政府有关部门投入5000万,其余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赵所设想的是,在2008年底湿地公园能够初步成形,届时,“湖底世界”、“杨子鹗园”“麋鹿园”“荷花园”“观鸟屋”“江豚馆”等旅游观光将现于洞庭湖畔。

  崔国发对于洞庭湖湿地公园的前景表示担心,因为湿地型保护区并不像神农架等森林型保护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洞庭湖湿地公园在夏季的观赏性会暗淡许多。

  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温亚利则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湿地保护本来起步就晚,复杂性多。尽管之前有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典范,但是该公园投资高达60多亿,其投资回报比例,以及生态旅游对于生态保护的意义目前并没有非常科学的评价。

  专家们所担心的是,在我国湿地保护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发湿地公园会进一步造成生态的恶化。

  对于赵启鸿这个新任刚一年的局长,有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年轻,脑子活,想法多,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当下,局里的工作经费只能应付人员工资,而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80%的人没有坐过飞机,90%的人患有血吸虫病。

但是最刺痛赵的不是艰难的现实,而是对于自己殚精竭虑为洞庭湖包装策划究竟是“保护”还是“搞钱”的争议。他坚持认为,“发展带来的效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本报记者 王娜

12、“南水北调”实地调查

来源:南风窗(广州)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95.html

  东线最终目的是供应天津、河北。“早在工程之初,河北和天津就拒绝用东线之水,他们不大相信山东能把水治好。” 策划人语

  “南水北调”实地调查

  曾几何时,南水北调在一些宣传资料中被更多的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联系在一起:15天的体育盛会,民族展示的国际舞台,不远千里的水浪翻涌。在这一系列联想中,这项与三峡工程相比牵涉更广、影响更大且不可逆的水资源利用的浩大之梦,在机器开工的轰鸣声中进入现实已近5年了。

  5年来,关于工程进展的消息被稀释在信息之海里,直到2007年6月国家审计署关于南水北调办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审计报告,才再次把调水“调入”国人的视野。许多人一拍脑袋记起了当年的说法,而2008年,已经近在眉睫了。

  截至发稿日,已经动工的中线、东线工程的整体可研报告尚未获得发改委的批复,中线完工日期已调整到2010年;东线沿途省份正在与严峻的污染抗争,以避免“一江污水向北流”的窘境;西线因多个环节缺乏科学论证,今年4月,水利部和黄委会的专家还在西部高海拔地区调研。向北京输水的重任,改由中线北段的“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承担,同样缺水严重的河北再次被就近汲取。

  与此同时,3位先后主政国务院三峡办的老水利专家,批评“南水北调”不过是一个大拼盘,数次上书推荐“三峡引水”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替代方案。

  检索本刊以往对中国水利事业的关注(2003年7月的《理水》,2004年5月《还我清澈长江水》、2006年9月《水旱中国》等),以及此番前后历时数周的实地探访,对于科学决策的追问一直萦绕其间。

  不知新老工程与规划,能否回答《黄万里文集》中对国家治河方略的根本性反思与提问——“若按我建议的分流治黄并淤灌淮海平原,每年将获益几十亿元。只是这样,没法进行南水北调了,那怎么可以呢?……”

  东线:一江清水向北流还是一江污水向北流?

  2007年原本应该是一个标志性年头。在原有的规划书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近5年后将于今年建成通水。但如今,整个工程的整体可研报告依然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复。

  沿南水北调东线历时9天的全程实地调查结束之后,记者不得不承认,这项志在泽被苍生的宏大工程所遭遇的困难,远比设计者最初预想的多得多。原以为可以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泊因此工程费用小、修建速度快、难度最小的东线工程,通水正变得遥不可期。

  源头之惑

  一入7月,江都就开始了持续不断的阴雨。这座苏北小城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东线取水口就在江都附近的长江三江营处。

  隶属扬州管辖的江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通长江、接运河,里下河地区望不到边的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市内建有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翻水站,长江水就是从这里被4组泵站抽入大运河,向北输送。

  早在1977年,江苏就建成了江都水利枢纽。“当时建泵站,其实也是出于不得已。”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沈宏平介绍说,安徽蚌埠在淮河上游建了一个大水闸,把淮河水给截住了,到了旱季几乎全部截断,到了涝季,就大量泄洪,这让主要依靠淮河水生存的苏北地区陷入了困境。

  当时江苏水利界就考虑从长江调水供应苏北,于是才有了江苏境内的江水北调工程,建起9级泵站,实现了长江水往高处流,几十年来,江水北调工程就像苏北平原上的都江堰一样,让这片土地风调雨顺。

  7月1日,记者来到江都时,芒稻闸正在开闸泄洪,把运河水往长江里排。河道两旁挤满了扛着各种渔具的当地人。“以前只要在闸口处下网就行了,鱼活蹦乱跳的,一根烟的功夫就能捞上来一兜。”46岁的戴永新说,虽然水质不如以前了,但每逢泄洪,捕鱼者仍然能有所收获。

  在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内,树着一块巨石,上边刻着巨大的“源头”二字。管理处对面就是江都环保局。“因为是调水源头,这几年,各种指标越来越多,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在江都环保局工作了十多年的刘志祥说,20年前,这个小县城环保部门的人数不到10个,现在已经有了100多人,可是工作丝毫不比以前轻松。

  地处苏北的江都与苏南各市相比,算不上富裕,原本的支柱产业化工业,近几年在严格的环保标准限制下,日益萎缩,随之发展起来的是花木和建筑产业。从取水口到长江之间的15公里河道两旁,原本有一大片造砖厂、化工厂,还有一座江都的生活垃圾填埋厂,如今,这些都被清理干净了。

  但与10年前相比,江都的水质还是越来越差了。“江都的水危机不在于我们自己,而在于长江和淮河上游,这两条河如果污染了,那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刘志祥在基层干了一辈子环保,可对于环保政策,却有着颇多意见。“各种指标和政策订得不切实际,明显是从西方国家照搬过来的,而不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国家要真重视环保的话,首先就应对基层做一次全面调研,好好考虑政策的可行度问题。”

  这两年,江都陆续建了5个污水处理厂。“乡镇也是吃财政饭,环保局给他们补贴,才愿意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至少要投资百万以上,这对江都来说,是比较吃力的。” 刘志祥说。

  现在,5个污水处理厂并没有全部投入运行。即使全部投入了,距离南水北调的水质要求还是差距很大。南水北调要求往北输送的水必须达到稳定的地表3类水标准,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目前也只能达到劣5类水标准。

  在南水北调东线的工程图上,还有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名为截污导流工程,就是开挖新的河道,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导流到其他地方入海,从而绕开输水干线。这项工程曾遭到不少质疑,认为这是污染转移,尤其对取水区来说不公平。

  包括江都在内,江苏省境内一共有5个城市需要建截污导流。但目前,除泰州已建成投运之外,其他4个都还没有开建。当地有群众认为这是污染转移,记者走访相关部门获得的解释是:处理过的水都是达标排放的,就不能算污染了,只是南水北调的水质要求太高,国家要求打造“清水廊道”,不得不通过这些配套工程导流。

  蓄水湖的危机

  过了江都再往北,就是高邮湖湖区,高邮湖是江苏第三大湖泊,也是整个东线工程链上水质最好的一个。

  东线被认为是施工条件最好的一条线路,就是因为主要利用现有河道作为输水线路,然后用沿途各大湖泊来蓄水,一级一级往北送。只需要疏通河道,建设泵站,就能实现水往高处流,但是,沿途湖泊水质如何,也就成了东线水质的关键。

  2007年6月的太湖蓝藻,让公众第一次意识到湖泊污染的可怕。随后的7月,江苏省政府、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召开誓师大会,誓用“铁腕”手段治理重点湖泊的污染问题,以缓解公众对生态安全日益上升的担忧情绪。

  对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来说,湖泊的问题更不仅仅是一城一省的污染问题,如果无法使沿途湖泊水质达标,整个东线工程将完全报废,不仅毫无调水的作用,还会成为不同地区之间排污纠纷的产生地。

  但湖泊污染的治理远非一时一日之功。“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湖泊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系统之一。污染起来很容易,可是想要恢复就非常难,它不像江河,经常流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范成新研究员举例说:“日本霞浦湖,面积还不到太湖的1/10,可是日本人花了170多亿还没有治好。到今天,随着中国东南部地区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地很多湖泊都被污染得不成样子了,要想恢复水质很难,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2006年夏天, 范成新和5位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组成联合小组,对南水北调东线与13级提水泵站有关的4个湖泊、29个河流断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谈起那次考察的结果,范成新相当保守,“一些基础数据,我们无从获得,很多问题,我也不好发言。这么多年来,对于整个东线工程的湖泊污染和治理状况,我们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那次调研,纯粹是我们的学术兴趣,自己开车去的,没有任何项目资助,本来准备冬天再去一次的,可是资金不足,就作罢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高邮湖水质还不错,能够达到2到3类水标准,是目前江苏境内水质最好的湖泊了。”范成新说。

  7月3日,记者沿运河河道一路来到高邮湖湖边时,正值丰水期,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芦苇荡漾,飞鸟漫天,与长江南岸太湖的污浊相比,高邮湖的清澈让人难忘。同处江苏,没有像太湖那样被污染,一方面得益于湖泊周边县市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则缘于在江水北调水利工程中,其30年来一直作为苏北水源地的定位。

  在南水北调线路设计之初,东线走向是最早确定,也是争议最小的一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江苏现有的江水北调工程30年的成功运转。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考虑南水北调时,在水利工程专家的图纸上,东线的设计显得一目了然,想把长江水调到京津和华北地区,只需要再在山东境内接上4个泵站,把水调过黄河,然后自流即可。

  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时至今日,当工程还没有完全建成时,人们已经调不到干净的水了,沿途用来储水的各大湖泊也不再像几十年前那般清澈。从高邮湖一路北上,到洪泽湖流域时,注入湖区的各条河流,水面都已难掩腥臭,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承接了大量的淮河来水,碰到淮河泄洪,大量的劣5类污水,通过众多河道,几乎全部注入了洪泽湖,洪泽湖的治污困境是淮河流域治污工程中的一环,淮河治不好,洪泽湖也就更谈不上治好。

  对于洪泽湖周边的水污染状况,范成新介绍说:“主要是总氮含量急剧增加。”造成总氮超标的原因很多,比如化肥的滥用、生活污水和粪便的乱排放、岸边禽畜饲养和湖面养殖等的影响。”

  东线治污在苏北和鲁西南的遭遇,清晰地印证了一句话:贫穷是最大的污染源。苏北、山东南四湖等地区均是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但人口密度却很大,区域内存留着大量高污染工业企业。受经济实力限制,污水处理程度低,生活污染排放浓度高,多年来一直是地方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到达徐州的不牢河时,高邮湖流来的的清澈之水已经彻底变得污浊不堪。水质监测显示,这一段水体水质常年徘徊在5类水左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江苏已经上马了102个治污项目,有关方面称保证能够符合国家要求的清水廊道的标准。

  济宁之困

  只要把达标的水送到山东境内的南四湖,江苏调水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相比于江苏调水部门的自信,山东治水的现状要严峻得多。

  山东省在2007年3月9日至15日专门组织了一次整治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对省内部分河流断面进行暗访,结果发现被暗访的43个河流断面中,竟然有42个断面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5类标准,劣5类水完全为废水,起码的农业灌溉也不能使用。这些数据意味着山东境内97%以上的河流为废水。

  南水北调到山东境内第一站是鲁西南名城济宁市。

  这座城市有着一连串耀眼的别称:“运河之都”,“孔子故里”,“江北小苏州”。但在今天,这一切都已经只是历史。今天的济宁是一座以化工、医药、造纸、煤电、轻纺等重污染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整个东线工程,我们的压力最大,代价最大。”7月9日,记者来到济宁市环保局采访时,宣教中心主任蒋保华这么说。

  济宁的压力来自于天然的地理位置。对于东线工程来说,济宁境内的南四湖和东平湖是必经之地,这两大片已经重度污染的湖区承接了济宁以及徐州等几个城市所有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

  济宁最大的资本是煤矿,地下有260亿吨煤,上世纪80年代末期,济宁的煤炭资源开始被发现,在山东境内淄博等地煤矿资源逐渐开采殆尽之时,山东八大矿务局纷纷进驻济宁,一时之间,有了“八国联军进济宁”的说法,这些煤矿给济宁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基础,却也让这座曾经的运河之都被蒙在了厚厚的煤灰之中。

  如今,济宁有33家电厂,提供着山东1/10的供电量。依靠丰富的资源,制药、化工、造纸等行业迅猛发展。蒋保华所说的代价也很容易理解。济宁市内大大小小的制药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味精厂有几十家。“我们定的标准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苛刻,比如造纸,国家COD排放标准为420毫克/升,而省里要求南水北调沿线企业新标准不能超100毫克/升。”

  这些都意味着在济宁投资企业,承担的环保成本将是周边城市的几倍乃至数十倍,“别人花1毛钱来治污,我们至少要花1块钱。”每次去企业检查,蒋保华说,他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这些。“没有人给过我们任何补偿,现在的治污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缴纳的排污费。但是,下一步,人家企业都达到标准了,我们还从哪里收排污费呢?”

  事实上,即使济宁的企业全部达标排放了,工业结构的现状注定了整个南四湖地区的水质依然会不断恶化,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南水北调水质标准的可能。对于济宁来说,要想完成任务,唯一的办法恐怕就是把全市排污企业全部关闭。这也就意味着这座刚刚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将遭到致命打击,偌大的东部工业区将会一片荒芜。

  遥不可期的通水日

  为了应对不断前来检查治水状况的上级领导,济宁市先在流经市区的府河上打造出一条“清水廊道”。从市内金宇路到皇营工业园之间约3公里河道上,河水清澈见底,挤满了游泳戏水者。在济宁采访几日,这段短暂的清水河道一直让记者感到疑惑。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解释说,主要是通过在河底埋设了管道,将污水分流到其他地方。

  但是,府河一路南流,到市郊的石佛村时,才又呈现出其真实面貌,散发着阵阵恶臭的河水已将河道两边熏得无法种植庄稼。而这样的府河,尚是注入南四湖的53条河流中水量较大,水质较好的一条。

  7月8日,记者顺着府河一路寻访至石佛村时,看着眼前臭气熏天的府河,村里一名老人向记者讲了一番石佛村水井的故事:

  石佛村一共有1600多口人,30多年前,村民们吃水都是用自家的人力压水井,只需下挖10多米深就能打出清澈的饮用水。到了1980年代,随着周围煤矿的开采,几十米深的水井冒出来的全都是黑乎乎的煤水,村里集资挖了口120多米的深水井,各家各户接上了自来水管,统一用水。

  但2000年以后,这口深井的水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浑浊,到了2004年,120米的井也不能用了,政府派人给村里打了眼更深的井,有160多米。3年过后,这眼井也快不能用了。今年4月份,政府又来挖井了,这一次,深度已经超过了200米,但是,打出来的水依然污浊不堪,需要澄清了才能喝。村民们有钱的都把家搬去了市区,没钱的,也越来越多地花钱买矿泉水喝。

  两年前,国务院曾经专门在济宁召开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作现场会,强调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济宁治水的结果和进程决定着南水北调东线的未来。

  但对于济宁治水的前景,外界的态度更多的是保持悲观。设计之初,东线的最终目的是供应天津、河北等地用水。“早在工程之初,河北和天津就拒绝用东线之水,他们不大相信山东能把水治好。”曾经主持制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总报告的负责人夏青教授告诉记者。

  7月9日,在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记者询问济宁市内工程进展情况时,一名姓黄的主任满腹牢骚:“以前提的是2007年通水,可现在从领导讲话,到会议文件,没有人敢这么说了,连设计也变更了,济宁境内目前开工的只有一个2级坝工程,其他的都还没动静,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建好。”  作者:田磊

13、基层环保部门不是收容所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年08月07日 徐琦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7/101113610667.shtml

  据《人民日报》报道,由于灵璧县政府每年硬性向当地环保局安排人员,导致环保局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职工工资比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最低标准还低,职工们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基本上没有。

  客观地说,这样的情况在基层环保部门并不在少数。环保局在一些地方领导眼里是创收余地大的好单位,能在环保局谋上一个职位无异于端上了铁饭碗。于是不少人企图通过控制不严的地方事业编制渠道往环保局里“挤”。以上面提到的灵璧县为例,县政府安排的关系户基本被安排到了环境监察大队,再加上一些聘用、借调的人员,原本编制仅为21人的环境监察大队在短短几年里人数增加了好几倍,正式人员已经达到73人,超编人员竟达正式人员的两倍多。与此相似,一些人口小县的环保局也变成拥有上百职工的“超生局”,这些职工中有许多并不是环保局需要的人,也不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而是盯上了这个好位置,通过各种关系挤进来的。一些基层环保局长称自己成了“收容站”站长。

  “财政养不起环保”的怪现象表面上看是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乱开口子硬塞人,但论到根子上,还是出在地方领导轻环保的观念上。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环保只是句口号,当个花架子好看罢了,没必要那么认真,于是强行降低门槛,谁都拿来往里放。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环保部门往往是职能弱化、地位“矮化”。地方政府在往环保部门“塞”人时是强硬的,但在增加环保投入上却往往缩手缩脚,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员“超生”必将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在编制基数本身有限的情况下,环保部门还不得不频繁接收“上面”压下来的人员,只能使大批专业人才被排除在环保队伍之外,降低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如安徽省界首市环保局就同时面临“超编”和环保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个局有公务员编制11人,事业编制25人,但现有公务员8人,事业单位人员51人,超编23人。整个环保局仅有5人是专业人才,远远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想要的人才又进不来,已经有六七年没有进人。由于环保工作专业性强,工作强度大,良莠不齐的人才状况难以适应平日繁重的环境监察监测任务,还有少数乱执法、不执法的滥竽充数者,极大地损害了环保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还要面临严峻的经费危机。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只得拆东墙补西墙,以人头费挤占办公费,以致常年无力添置环境监测设备和执法用车,连一般的环保职能也难以正常履行。国家对不同级别的环保监测站配备怎样的设备都是有规定的,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越是到了基层环保部门,设备就越是捉襟见肘。

  目前,我国已提前进入环境事故高发期,环境问题已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严峻挑战。去年我国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而与之极不协调的是,环保系统基础能力建设滞后,环保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国仍有300多个县没有执法机构,200多个县的执法机构没有车辆,一些环保机构连基本的监测能力也不具备,还停留在“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废渣靠摸、噪声靠听”的阶段。缺人、缺钱、缺设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新的污染束手无策,对老的污染无可奈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监测设备配备不足,执法人员素质上不去,就犹如夺去战士手中的宝剑,砍掉他的臂膀,更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应将真正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环保部门,保证基层环保部门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浙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浙江省将环保机构建设列入生态省建设要求,作为党政领导是否重视环保的标准之一,列入省环保目标考核内容,并从2007年起对基层能力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同时,重点扶持一批欠发达县(市、区)的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在执法监督能力建设上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对乡镇环保机构建设给予重点指导。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切实加强环保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将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和提高作为重要内容,把有智慧、有能力、有热情、有干劲的人才充实到基层环保队伍中。只有这样,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有基础保障,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才能有充足力量。

14、拿什么来给蓝藻埋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8-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993.html

  7月16日,长春新立城水库蓝藻暴发。至此,蓝藻又向中国北方迈进了一大步。

  回头看去,5月29日,无锡太湖蓝藻全面暴发;6月11日,安徽巢湖蓝藻暴发;6月24日,云南滇池蓝藻暴发;7月11日,20年未曾出现大规模蓝藻污染的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随后,苏州、长春、南京等地相继传出蓝藻暴发或者可能暴发的消息。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有关蓝藻的争执愈演愈烈。争论中,至少有一点得到专家的一致同意:既然水体富营养化这个内因已经存在,那么有相应的气候条件时蓝藻迟早会大面积暴发,不管是在哪一年。

  蓝藻暴发追问污染源

  “上世纪90年代起,很多湖泊开始呈现严峻的局面。”在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趋势不容乐观。今年暴发蓝藻的各地都有天气诱因,如高温来得较早、降水偏少等,但根本原因还是湖泊的富营养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数据显示,太湖7.4%的水域为轻度富营养水平,其余92.6%的水域为中度富营养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陈昌杰进一步指出:“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就自然暴发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在太湖湖心5月至10月的总磷含量统计图上,自1998至2006年,一条红色的直线持续向上延伸。

  “工业污染品和农业施肥导致的水源污染及生活垃圾排放是起因。”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姜文来研究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无锡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染。

  太湖周围有大量的农田。农业生产所使用的肥料和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水,再进入太湖,要么被直接排入河道流进太湖。肥料和农药富含氮磷,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的毒素生长。当地居民排出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等,随着卫生设备冲进下水道再经过一定处理之后被排进河流湖泊,也含有大量的氮磷成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仁辉认为,这几年蓝藻在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的暴发,与近年环湖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有密切联系。

  尽管污染源头众多,但环保人士指出,解决的难度和紧迫性是有区别的。马军解释说,污染通常分成点源和面源两种。点源就是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面源指的是农业用水和城市下水道排水。

  面源污染控制起来难度大,见效缓慢。目前国内是各户农民自己经营生产,要控制污染就相当于面对几亿农民开展工作。“点源的污染首先应加以控制,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必须严格做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马军指出,现在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排放标准的控制,这是当前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

  在马军看来,如果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都不能得到制止,那道德层面上的说教就更虚弱了。

  生物污染链随之而来

  即使控制了暴发的局面,蓝藻还会产生一系列天然毒素,释放到水里。水体污染在此进入恶性循环:首先水体被污染,然后蓝藻大量生长,它释放出的毒素和散发出的气味再产生污染。

  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副研究员赵飞虹指出,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 stins,MC )在蓝藻暴发过后稍晚释放。“在氮、磷浓度达到的条件下,蓝藻体内合成并释放毒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并非与藻密度同步增长。”蓝藻暴发性生长的后期,细胞外藻毒素占到毒素浓度的65.6%以上。

  这样就给治理蓝藻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一旦大规模暴发,目前的“机械捞藻”或“物理吸纳法”都没法“治标”,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会继续暴发;即使像国外那样,用电磁波、超声波的方式把蓝藻打沉杀死,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死亡的蓝藻会让毒素释放出来。

  无锡太湖两个水厂在2001年7月至11月进行过测量,MC总阳性率为29.35%,太湖水阳性率为100%。

  MC的毒性最主要体现在各项肝指标异常上。1996年2月,131名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规透析治疗。8个月后,在出现急性肝衰竭的100名患者中,76人死亡,其中52人被归因于透析水中的MC。国内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偏高就与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关,受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癌症病人总数占全国的12%。

  此外,这种毒素还具有遗传毒性、胚胎毒性,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作为促癌剂,它的潜伏期长,从婴儿期开始,有的可达20年。

  令人防不胜防的是,MC在各种动物体内可以蓄积,鲫鱼等水产品极易遭污染。蚌的肝胰腺中的毒素含量最高,60公斤的人如果每天食用6两被污染的蚌肉,“吃一顿就够一辈子受的了!”赵飞虹说。

  微囊藻毒素中MC-LR最为常见。这种毒素在水中很稳定,可对抗极端的pH值和高达300℃的高温。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里将其归为一项新增的毒理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标准是7月1日起才正式实施的,是21年来首次对1985年发布的标准进行修订的结果,规定指标由旧国标的35项大幅度增至106项。

  但建设部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表示,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出台并不能完全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即使按照1985年的旧标准,我国还有1/3的饮用水不达标。

  “绿色牛皮癣”凸显人祸蔓延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也有人说它是“绿色牛皮癣”,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首先要切掉污染源,其次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包括生态的和物理的修复。”刘文君表示,“最彻底的办法还是控制污染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方式。”

  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两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由水污染引发的第四次环保风暴已经刮起。

  在去年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有16家公司,包括两家污水处理厂。

  太湖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说:“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更“大”的原因是,作为省界湖泊,周边各省有170多条河流流向太湖。“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是由江、浙、沪三省(市)按块负责,但缺乏一个流域的日常监督机构。”

  另一方面,太湖流域涉及两省一市35个城市,城市间也存在利益协调问题。比如上游排污,下游受难,但国内尚不存在污染权转移的解决办法,缺少利益协调部门。

  1991年,我国122个湖泊中,还只有51%呈富营养化状态;到了2005年,我国133个湖泊中,有88.6%富营养化,其中61%国控重点湖(库)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

  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其中指出,去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18个湖(库)的水质是等级最低的五类或劣五类;在13个劣五类水质的湖(库)中,暴发蓝藻的太湖、巢湖、滇池名列其中。

  7月12日,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今后将在重点湖泊区域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农业。

  据了解,国外通常通过税收来控制化肥的过量使用。在马军看来,在国内可行的、控制面源污染的另一种办法是加强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建设。

  “如果农民不使用化肥能有更多收益,城市人也愿意花钱买放心健康的有机食品,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从消费端控制对化肥的过度使用。”马军说,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开透明的、第三方利益无涉的认证体系,能够在体制层面发挥积极作用。实习生 白雪

15、从国际角度来审视解决环境问题的共赢之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07日 张  晓

http://env.people.com.cn/GB/6079010.html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相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过早面临着更为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环境问题的出现虽然有着制度转型及发展理念的背景,但只有从国际角度来审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向公共空间排放各种污染物的过程。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大约100—200年的时间内,没有约束地、大量地消耗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满足本国国民奢侈舒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今天所面对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累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废水、工业和生活固体废弃物造成土壤、地下水和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不仅应承担主要的责任,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承担义务的具体行动之一,就是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如果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只是一味指责,提出过高、过严、过激的要求,最终只能限制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发展权利。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西方崇尚的“平等”理念。因此,给发展中国家公平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发展时间,应该成为减轻直至消除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与环境相互依赖,环境问题已经没有了地理上的边界。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处于产业分工链的最高端。它们把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生产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通常只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没有或较少考虑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显然,将工厂迁移到中国,降低了产品价格,满足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但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不得不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大量“出口”自己稀缺的自然资源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将环境污染留给自己。因此,与其说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造成全球影响,不如说全球化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公平地说,这个责任应该由产品消费者(转移方、进口方)和生产者(被转移方、出口方)共同承担。

如今,谋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共识。自2004年以来,中国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了1.2%。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但与中国目前的国情国力相比,却代表了较高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在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方面,行动暧昧迟缓。既然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化,那么,对发达国家而言,少一些基于傲慢与偏见的指责,多一点行动;拿出客观、理性的勇气,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给中国可持续发展以合理、公平的时间和空间,才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唯其如此,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中国和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共赢。(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