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2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环境税费制度存在四缺陷 专家建议修订环保法
2、中国拟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3、敦煌月牙泉濒临消失
4、中国气象局称我国极端气候将频发(组图)
地方信息:
5、监测显示:巢湖水质有所好转 淮河干流水质下降
6、新华网:安徽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区域限批”
重大水事:
7、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 获3.72亿元中央资金
8、三峡库区禁止船舶污染物随意排放
9、《人民日报》:三峡工程蓄洪削峰(图)
环境曝光:
10、河南延津小造纸厂违法排污 四次被查屡查屡犯
深度报道:
11、黑采砂场危及辽河大坝 1000%利润是违法驱动力
12、太湖公地困局:缺乏垮区域协调机制
环境时评:
13、抓环保也要两手硬
14、环保工作不能单枪匹马 环境审计应用社会力量
15、环保执行力决定绿色信贷成功与否
1、环境税费制度存在四缺陷 专家建议修订环保法
来源:法制日报 2007年08月02日郄建荣
http://env.people.com.cn/GB/6060288.html
我国环境税费制度存在四大缺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有关专家日前提出,应该同步建设环境税费制度,并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对这些缺陷进行弥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将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就绿色税费进行研究,待成熟后推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常纪文对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税费进行了全面评析。他认为,目前我国环境税费制度主要依靠两种手段来实行,一是征收排污费;二是污染税费、资源税费或生态补偿税费,其中包括资源收费、生态补偿费、生态恢复保证金、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等。此外,有关环境关税也出台了一些调整制度。
“我国的环境税费制度总体上与我国环境现状基本适应,适用于大气、水、固体等污染物的控制领域和汽油、煤炭等资源的限制利用领域,对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常纪文表示,仍有四方面的缺陷无法回避:
———费的比例总体很高,而税的比例总体很低,和税相比,费的征收、使用规范化、程序化、正当化方面,存在一些欠缺。
———一些税和费的征收标准过低,改变不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环境税费制度还没有延伸到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控制领域,虽然建立了节能减排的经济措施,但没有真正建立起限制化石燃料利用的税费制度,不利于减轻国际舆论对我国的压力。
———税费制度的对比性不明显,不利于促进一些环境友好型资源和产品的生产和利用;对于一些不可持续利用的产品,如一次性文具的生产和营业税费及进口税费制度有待加强。
继绿色信贷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也表示,国家环保总局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而常纪文的建议则是,这四大缺陷需要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加以发展和完善。
2、中国拟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
来源:中新网2007年08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59952.html
记者8月1日从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日前已经通过了国家标准审查委员会的审定,已上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将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批、编号后发布实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将有标准可依,有法可循。
据质监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商品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标准缺失的问题。这次政府在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同时,还会适时的根据中国商品包装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改善,力求做到全方位的保障。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对过度包装的定义做出了一个清晰的解释,还规定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一般原则和部分商品销售包装的限量要求,并对商品包装的减量、简化、环保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虑。
专家指出,为了有效遏制商品过度包装,中国必须建立起长效机制;除了制订和完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之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立法,抓紧制订遏制过度包装的管理办法、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研究制定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等。(黄丽琼 左宜弘)
3、敦煌月牙泉濒临消失
来源:中新社2007-8-2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860.html
(贾莉丽) 近年来,素有“中国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其水域面积已由原来二十四亩锐减到七点八亩,平均水深也由原来十米下降到一点一米。为拯救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观——月牙泉,甘肃省敦煌市采取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进行遏制。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西南五公里处,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据文献记载,月牙泉四面环山,“沙水共生、山泉共处”,泉水不为黄沙掩盖,堪称沙漠奇观。两千多年来,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综合原因,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位急剧下降,水域面积迅速锐减,已成为中国濒临消失的五大美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二十亩,深七米;六十年代,泉水清澈明丽,深六米;七十年代,泉水足以灌溉农田,但水位已开始下降;八十年代,水位比一九六零年下降了六米。
月牙泉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敦煌的眼睛。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月牙泉消失,将直接导致当地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恶化,保护月牙泉迫在眉睫。
二00二年,敦煌启动封井工作,关闭月牙泉周边的所有自备机井;二00六年,敦煌开始“引哈济党”工程,总投资约十一点六亿元人民币;二00七年,甘肃斥巨资四千零九万建设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工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多年来,敦煌治理监督局带领民众,节水封井、掏沙清淤、河水渗灌。据估计,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实施后,月牙泉的地表水回灌量将达两千五百立方米每日,地下水回灌量达到七千立方米每日;“引哈济党”项目建成后,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问题将彻底被解决。
4、中国气象局称我国极端气候将频发(组图)
来源:大洋网2007年08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2/035112311939s.shtml
干旱
水涝
“今年7月份,我国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很多气象要素记录都被打破了。”昨日下午,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在中国气象局表示,这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会越来越频繁,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已经事实证明的。宋连春介绍,我国7月以来发生了八大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一、淮河: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
淮河流域7月份降水量是历史第二高,整个淮河流域降水量在7月份仅仅比1954年偏少,导致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气象卫星监测到,分洪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
二、重庆:115年来最大降水
7月17日,重庆一些地区降水量打破气象记录,特别是沙坪坝达到266.6毫米,这也是11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天最多的降水。这场暴雨导致55人死亡。
三、济南:一场暴雨至少34人因此丧生
济南7月18日发生大暴雨,一个小时降水量达到151毫米,是1958年有记录以来一个小时最大的降雨量。(截至07月20日17时,山东省18日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55.92万人,因灾死亡40人。)
四、云南: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云南暴雨引发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死亡人数82人,直接经济损失将近9亿元。
五、乌鲁木齐:降雨创新高
新疆暴雨成灾。乌鲁木齐7月17日两小时降水量突破十七毫米,日降水量达到五十七点二毫米,突破历史极值。7月16日至20日,新疆多地普降中到大雨,个别地区降了暴雨,致使北疆和东疆大部分地区遭受极为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短短4天内,洪灾共造成30人死亡,3人失踪。
六、江南华南:大范围高温干旱
江南华南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7月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大于35℃高温有15到21天,部分地区超过21天。福州连续高温数达到32天,为1880年福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的连续高温天数。
七、东北北部:667万人缺水
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也出现比较严重干旱。黑龙江、内蒙古7月份降水量是历史第二少。截至7月28日,受灾人口667万人,农田受旱面积超过400万公顷。
八、暴雨、龙卷风夺命141人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导致141人死亡,是近几年最多。“今年这样的极端事件,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二是,跟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有关。另外今年整个副热带高压异常,也偏南,造成极端事件发生非常频繁。”宋连春认为,这样极端事件的发生,会越来越频繁,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已经事实证明的。
宋连春还表示,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8月将有4至6个热带风暴(大于或等于8级)或台风(大于或等于12级)生成,将能有2至3个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时间大致是:上中下旬(各1个)。
“火炉”城市是民间说法
有媒体在评选新的“火炉”城市,福州、广州和杭州排在前三,这和以前“三大火炉”完全不同。宋连春在回答早报记者问题时认为,“火炉”评价只是民间说法,实际上也是根据气象记录资料统计公众的理解。
宋连春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以后,我国高温区在扩大,特别是传统意义上不发生高温的地区,比如华北一些地区。关于“三大火炉”重新定义的问题,没有作这样的民间统计。比如说福州,今年就是温度明显偏高,持续高温数达到32天,破历史最高纪录,说是“火炉”一点不过分。
北京7月飞雪?“不可能!”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7月30日18时许,京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就在人们以为要迎来一场倾盆大雨的时候,片片小雪花却突然飘落在东三环附近。降雪仅持续了5分钟左右。
昨天宋连春对这一事件抱有极大的怀疑,认为不可能在现在这种热天里飞雪。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依据。空气中的温度也很高,即使下雪还没落地还在空中就会化了,怎么会看得到呢?多半是媒体的炒作。”宋连春说,气象部门也未监测到有雪。
浙江1/4县市7月极端高温超40℃
早报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气象台获悉,今年7月,浙江高温积温(日平均气温之和)总体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为50~70年一遇,26%的县(市)月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以青田县7月8日测得的41.2℃最高。今年以来至7月30日,浙江平均气温17.6℃,比常年同期高1.8℃,创1951年以来最高值。早报记者吴正懿实习生何栋卿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
截至8月1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受旱地区中,以江西、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吉林、广西6省区旱情最为严重,其中江西、黑龙江、湖南耕地受旱面积分别超过全省耕地面积的1/3。据新华社电
辽宁两天内连发17次雨雷预警
辽宁全省自西向东从7月31日至8月1日迎来一场大到暴雨。气象部门连发15次暴雨预警,2次雷电预警。如此之高的预警频率在辽宁的气象史上并不多见。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吴玉蓉
5、监测显示:巢湖水质有所好转 淮河干流水质下降
来源:新华社2007年08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59834.html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日前公布全省重点流域7月水质月报,监测显示:巢湖湖区水质由6月的重度污染好转为中度污染,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好转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而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下降。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5日-10日工作人员对巢湖湖区和9条主要环湖河流出、入湖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与6月相比,巢湖湖区水质由重度污染好转为中度污染,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好转至轻度富营养。主要环湖河流中,杭埠河、柘皋河、派河和双桥河水质轻度污染,南淝河、十五里河、兆河和裕溪河水质中度污染,白石天河水质重度污染。
环保专家们指出,安徽省水利部门6月底打开位于巢湖市无为县境内的凤凰颈排灌站闸门,引长江水入巢湖,进行水体交换,以及7月份降雨量较丰富是巢湖水质改善的两大主要原因。
工作人员7月份还对安徽省辖淮河干流、20条支流水质进行了监测。受洪水影响,与上月相比,淮河干流水质有所下降,支流水质基本持平。
此外,与上月相比,安徽省长江干流整体水质基本持平,支流滁河滁州汊河段水质下降,其余河段水质持平。(记者 蔡敏)
6、新华网:安徽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区域限批”
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228
安徽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区域限批” 两次出境水质不达标暂停项目审批
新华网合肥8月2日电(记者 蔡敏)记者从安徽省环保局了解到,安徽省将加强淮河流域各市出境水质情况目标考核,结果将会向社会公布。对出境水质不达标的城市,将暂停其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和转报,直至水质达标。
为加大淮河治污力度,安徽省将严格“区域限批”制度。对2次水质不达标的城市,省直有关部门暂停该市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和转报,直至水质达标;3次以上不达标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年度考核时,该断面水质不得分。对未完成污染物总量年度削减任务的市,省环保局将暂停审批其所有建设项目环评,直至达到总量削减目标。
安徽省环保局、省经委、省建设厅等相关部门日前对淮河流域各市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2006年度执行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考核组专家指出,淮河治污仍面临三大问题: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污染的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加之部分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未能达到标准,致使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基层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不足,执法不够严格,一些企业偷排、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能稳定达标。
7、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防治 获3.72亿元中央资金
来源:新华社2007年08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61935.html
记者从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2007年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治理项目日前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3.72亿元。
国家安排的2007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总量为8亿元,其中三峡库区和影响区6亿元,上游地区2亿元。
国家发改委近日下达了2007年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其中安排重庆市的治理项目为39个,包括新近批准的潼南、彭水污水厂在内的17个污水处理及管网项目,3个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17个垃圾处置项目,2个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
三峡重庆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计划达到5.4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72亿元。(记者 张桂林)
8、三峡库区禁止船舶污染物随意排放
来源:新华网2007年8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236
新华网宜昌8月2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为保护三峡库区水域环境,长江海事部门从8月1日开始,对航行三峡库区的船舶排污口实行铅封管理,以实现船舶油污水零排放。
记者从长江海事局获悉,航行三峡库区的滚装船、旅游船、高速客船、污染物接收船、供油供水船、危险品运输船,是此次全线统一行动的重点对象。船舶排污口被封闭后,除危及船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外,未经长江海事部门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启封。
据介绍,封闭三峡库区的船舶排污口,对从源头上控制排污有重要作用。库区铅封后的船舶必须定期排放污染物,由海事部门认定的岸上或水上的单位负责接收。长江海事部门负责监督,对违法排污的船舶将依法给予处罚。
三峡工程去年10月蓄水至156米后,已形成570公里长、平均宽1至2公里的巨型水库,水流变缓,库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而库区航行的船舶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年均流量为40万余艘次,通过三峡坝区的年货运量超过了5000万吨。三峡库区船舶和各港每年产生垃圾40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长江。
9、《人民日报》:三峡工程蓄洪削峰(图)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8月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7205
本报武汉8月1日电 (记者顾兆农)从7月30日15时至7月31日15时的24小时内,三峡工程拦蓄洪水达4亿立方米,缓解了洪水对中下游抗洪的压力。
近期,长江上游连续降雨。为减轻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7月30日12时,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签发调度令,要求三峡水库按4.8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控制下泄;7月31日11时,三峡水库按照4.4万立方米/秒的流量控制下泄。
三峡总公司梯级调度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5.25万立方米/秒的最大洪水流量后,三峡坝址洪水流量有所下降。到7月31日15时,三峡水库入库洪水流量为5万立方米/秒,三峡水库上游水位达144.81米。
图为8月1日,洪水通过三峡大坝下泄。
10、河南延津小造纸厂违法排污 四次被查屡查屡犯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7年08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2/074213577081.shtml
石灰法制浆小造纸厂正排出废水
处理秸秆的池子
蓄积废水的池子就在庄稼地旁边
文/图 本报记者汤传稷
延津县丰庄镇侯屯造纸厂是一家只有4条生产线的小企业,7月17日省环保局对其进行暗访时发现,早已被明令禁止的石灰法制浆造纸仍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这已是省环保局第四次对其检查,每次检查都发现其正在生产。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认为他们的造纸工艺污染很小,似有“委屈”。记者试图就此事背后的环保责任进行追踪调查时,却一头雾水。有关专家指出,环保问责应该落到实处。
突击检查,逮个正着
7月17日下午,省环保局“整治环境违法企业一号行动”检查组来到延津县丰庄镇侯屯造纸厂。
这家造纸厂是侯屯村的集体企业,厂房四周全部是农田。生产车间里,几台机器轰鸣着,制出的黄板纸卷成一个个大圆桶,堆放在一边,几名工人在照看着正在运转的机器。锅炉房东侧是一堆堆小山似的麦秸秆,十几名工人正在将麦秸秆向一台机器上投送,旁边8个洗浆池里堆满了大量的草浆。洗浆池外,一只小碗口粗的钢管向外喷出浊黄的废水。厂区南侧,有一片大的污水存放池,池内存满了造纸废水。
执法人员发现,东侧的5个蓄水池是经过硬化处理的,而西侧的几个水池则没有硬化。蓄水池南侧有一条小水沟,积水较浅,里面的水呈暗红色。
造纸厂生产负责人王国宝解释说,水沟里排出的污水是因为前一段时间蓄水池出现一个小漏洞,向外泄漏了一些废水,发现漏洞后就堵上了。
省环保局执法人员说,这里的污水大面积往下渗漏,估计渗到地下10米以下,地下水如果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
“污染不说,他们生产本身就是违反规定的。”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说。
省环保局执法人员介绍,这家小造纸厂使用的是石灰法制浆工艺。而从2003年开始,我省按照国家要求逐步淘汰石灰法造纸企业,并规定到2005年6月30日前全省取缔所有石灰法制浆造纸工艺。2003年全省检查中,就已经要求这家小造纸厂关闭石灰法制浆,可以从事再生纸浆生产。2006年,省环保局曾两次对这家小造纸厂进行检查,均发现其仍在进行石灰法制浆造纸生产。其中一次检查中,延津县政府负责人也在场,这位负责人表示:一定关闭!
“这是第四次对这家小造纸厂进行检查了。”7月17日下午,省环保局负责人在执法现场说。“时至今日,该企业仍在违法生产、违法排污。”
“小造纸”大倒“苦水”
面对省环保局的执法人员,侯屯造纸厂生产负责人王国宝说,企业造纸的水是循环使用,可以说是零排放。
7月20日,记者再次到侯屯造纸厂采访时,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大倒起“苦水”来。
王国宝说,这次进行生产是有原因的。省、市、县要求禁烧秸秆,村民的麦秸秆无处存放,前一段有几处麦秸垛起火。因为担心出现大面积起火,在村民的要求下,纸厂收购了一批麦秸秆,进行生产。如果正常开工生产,纸厂一年可生产1万吨黄板纸,消化秸秆3万吨,每吨秸秆按200元计算,一年可为村民增收600万元。
侯屯造纸厂厂长常金荣一再强调,这个厂造纸废水循环使用,蓄水池是聘请专业防漏公司做的,花好几万元,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小的。而且节约地下水,每吨纸浆可节约地下水150吨,像这个厂的生产规模,没有水循环流程工艺的造纸企业一年要向外排放300万吨废水。
王国宝说,比起现在一些大的造纸厂,如果那些企业不能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大,石灰法制浆工艺对环境的危害反而小一些。
石灰法制浆造纸已被明令禁止,那为何不转产进行再生纸浆生产呢?
“难啊!”王国宝说,用回收废旧纸进行商品制浆造纸很难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求。现在很难收购到足够的废旧纸,另外有的废旧纸存在毒素不易处理,如果只靠商品制浆这个企业难以维持。
侯屯村支书常连举说,全村3000多口人,土地偏少,收入水平很低,除这个纸厂外再没有别的企业。这个厂是1976年村民集资建起来的,可解决近百人的就业问题,为村里办一些公益事业。环保部门让关闭,希望有人能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为企业找一条出路。
环保问责,势在必行
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7月17日在侯屯造纸厂说,从检查的情况看,该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十分简陋,不可能达标排放,更不可能实现零排放。其石灰法制浆造纸生产线早就应该关闭,至今仍未关闭,当地政府部门负有主要责任。
7月19日,延津县环保局监测站站长董瑞达说,延津县政府和丰庄镇政府曾一起对该企业查处过,县环保局以县政府名义给丰庄镇下过函,但该企业停停干干。这次省环保局检查后,县环保局负责人向省环保局进行了汇报,县政府负责人表示这次一定关闭到位。
当日,记者到延津县政府找分管环保的侯副县长时,被告知“开会去了”,多次登门未能见到其本人,侯屯造纸厂石灰制浆造纸工艺长期违规存在的原因也不得而知。
7月20日,记者在丰庄镇政府就此事采访镇长孟凯林时,他承认收到过县环保局要求关闭侯屯造纸厂的函。他说:“和县政府的人一起去过。”其他问题,他没有多谈。
常金荣在谈话中透露,纸厂曾给新乡市政府写过一封信,反映该企业环境污染很小并能解决秸秆等问题,希望重新考虑对企业的处理决定。市政府及县政府因此派人到厂里实地查看过,此后,当地政府没有对企业实施关停措施。
据了解,2003年由省监察厅和省环保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凡省辖市、县、乡人民政府支持、放任已停产、关闭的污染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或对造成辖区内环境污染的企业不按规定治理、停产、关闭的,将由上一级行政监察机关和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给予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的,将给予直接责任者撤职或开除处分,给予直接领导者降级处分。
今年5月,副省长史济春要求各市、县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甚至包庇纵容企业违法排污和不履行环境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有关专家指出,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处理,不仅要对违法企业动真格的,还要对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及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只有各个环节都硬起手腕才能实现环保目标。
(此文发稿前,延津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称,7月22日县政府组织公安等部门在内的执法队伍进入丰庄镇侯屯造纸厂,对该厂实施断电,对蒸池进行了封填,关闭了石灰法制浆造纸生产线。)
相关链接
由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出台的《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环保法的责任追究办法有明确规定。摘录如下: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给予直接领导责任者警告或者记过处分,给予间接领导责任者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给予直接领导责任者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给予间接领导责任者记过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直接责任者降级或者撤职处分,给予直接领导责任者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给予间接领导责任者记大过处分。
(一)为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办理行政许可等手续的;(二)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照的;(三)允许继续生产、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产品的;(四)对应由本部门负责查处的环境污染事故不依法进行查处的;(五)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
11、黑采砂场危及辽河大坝 1000%利润是违法驱动力
来源:辽沈晚报2007年08月02日08:25
http://env.people.com.cn/GB/6060041.html
新闻引读
8月1日是《沈阳市采砂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的第一天,根据举报,记者在辽河石佛寺一带发现了多家无证采砂场,超采滥挖甚至触及大坝保护范围内的库砂,危及大坝安全。一位内部人士通过算账,揭示了黑采砂场的巨大经济利益。
举报:辽河边有近一半黑采砂场
随着沈阳即将进入主汛期,防洪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起来,7月31日下午,沈阳市还发出了城市防汛二级预警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举报电话打到了本报编辑部:辽河岸边的石佛寺一带有大量的采砂场,按照相关规定,这些采砂场不能够在辽河的主汛期时间内采砂,更加可怕的是,这些采砂场有将近一半的是黑户,根本没有取得“采砂许可证”。
举报者称,目前石佛寺一带有近20家采砂场,黑采砂场除了分布在辽河两岸外,还有一些占据了农田和耕地采砂。这些黑采砂场都或多或少有着一定“背景”,因此每当有执法或检查来临时,他们总能够先得到“风声”,暂时关闭砂场避风头,三两天过后,这些黑砂场还会加倍挖掘。
据了解,每年的秋季都是建筑业大量使用砂石的时候,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黑采砂场也开始了疯狂的挖掘工作。记者来到辽河沿线查看,只见在可采砂石的辽河河段内,大大小小的采砂场遍布农田、耕地或树林中,拉砂石的车辆进出不断。在这些无采砂许可证的黑采砂场当中,记者意外发现了两个“合法外衣”庇护下的无证砂场。
【1】 【2】 【3】 【4】
12、太湖公地困局:缺乏垮区域协调机制
来源: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7年08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2/104513579202.shtml
由于没有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太湖成为了各方不必负责的“公地”,这是今年“蓝藻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这场危机,为环保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和努力的浙江湖州市也没有能置身事外
湖州的无奈
7月中旬,在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市行政中心南望,远远能看到很多白鹭在湖岸边山上飞翔。这是一种对环境相当敏感的水鸟,当地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近三四年,这里白鹭越来越多了。
如果有机会分别站在北岸和南岸观赏太湖,很多时候,清浊完全不同的湖面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湖泊。在湖州,入湖的河水基本都达到三类水以上标准,水面清澈。
但是,环太湖有江、浙、沪、皖三省一市,而湖水是流动的,单靠自己的努力,湖州人已很难保证眼前湖水的洁净和清澈。眼下,为了防止无锡蓝藻危机在湖州重演,湖州市政府制订了应急预案。
多日来,湖州应急办主任沈虎根在不停奔忙。他几乎每一两天就要坐船到太湖巡查一遍,同时还要不断奔波于环保局、水利局、自来水厂、建设局等单位,协调应急事项。
他感到庆幸不已,无锡水危机之后,虽然湖州蓝藻也曾一度小规模危急,“但老天帮忙”,上游降雨较多,太湖水大规模倒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水污染也就没有发生。
蓝藻对于湖州并不是新鲜事。去年8月,由于高温少雨,河道水位较低,太湖水倒灌湖州内河,湖中的蓝藻随之而入,在内河河面形成绿色油漆式的蓝藻层,威胁到湖州两个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的水源。仍是老天帮忙,当时蓝藻爆发时间很短,自来水厂可以用技术手段处理,没有造成供水危机。
但是,今年无锡的危机让湖州着实紧张了。由于邻居“得病”,湖州不得不“预防性地吃药”。
倒灌威胁,长期以来一直是悬在湖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8年大洪水之后,为防止太湖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主持修筑了环绕太湖的大坝,使得太湖成为一个“有沿的大澡盆”。
2000年之后,为了解决太湖水量过低的问题,同时为了稀释日益严重的污染,太湖局“引江济太”逐渐成为每年的经常性工程。但在太湖这个注满脏水的澡盆,引江的结果就是太湖水位的抬高。作为太湖上游的湖州河流上游,如果雨水不丰沛,就会发生太湖污水倒灌湖州内河的情况。
按照湖州的监测,2000年“引江济太”以来,太湖水位被平均推高了30—50厘米,已连续7年,以平均每年20亿立方的水量倒灌东苕溪以及平原水网地区。近年来,太湖平均倒灌湖州水网的时间,达到每年的三分之二以上。长期倒灌,导致湖州市河网水质与太湖水化学指标相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提高。
近10年来,处于太湖上游的湖州十分注意环保,面对辖区内的河网污染,既无奈又气恼,因为不是由于自己排污,而是由于太湖倒灌引起河网污染。
1998年太湖流域排污达标“零点行动”之后,湖州严格执行了国家标准,对区域内的污染企业实行了严格的关停并转。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对安吉县第一利税大户孝丰造纸厂纸浆车间的关闭。这个决定让两千多万的利税化为泡影,地方财政大受影响,但这一年削减COD(化学需氧量)2万吨,主河道西苕溪的水质从5类、劣5类,变成了2到3类,一些一度绝迹的水生物重新出现。
自此之后,湖州对于环境整治愈发看重,政府实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一票否决制”。甚至,为了减少干扰性因素,2003年年底,在时任市委书记杨仁争的推动下,湖州甚至一度从2004年开始废除干部考核的GDP指标。
2004年湖州工业废水排放量1.05亿吨,比1997年多排放861万吨,但COD排放仅为0.8万吨,比1997年减少了8万吨,总磷、氨氮也有减少。四大水系和六个入湖口的水质基本达到了3类标准,远优于太湖北岸五类、劣五类的水质。
但湖州也为此支付了相当代价。
湖州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章元星介绍,为了控制污染,湖州印染企业的排放标准为一级,而周边城市都是二、三级。这样的标准,使得湖州印染企业相对于二级排放标准,每吨污水处理成本上升了1.2—1.3元。按照中等印染厂每天3000吨的排量,一家印染企业每年增加的成本达120万元以上。
不断上升的环保成本,削弱了湖州的产业竞争力。原先丝织业、纺织业发达的湖州,现在纺织业已远远落后于周边的苏州、绍兴、无锡、嘉兴等市及其下辖县市之后。
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和企业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的削弱,同样明显影响了湖州的招商引资。去年,湖州实到外资7.57亿美元,增长16.3%,而同期无锡到位外资27.52亿美元,年增长37.1%。
在湖州官员中流传着一个外商的故事。当这个投资5000万美元的造纸项目欲落户时,湖州的环保一票否决了。这个外商一边说着“你们湖州政府真是傻了”,一边转身顺利落户邻近市里。
“在太湖这个跨三省一市的流域,湖州在生态保护上吃了亏,甚至糟了别人的殃,谁来补偿我们的损失呢?”湖州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室主任王海说。
在环保约束下,湖州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明显处在长三角各个地级市后列。去年,湖州的人均GDP为29522元,财政总收入91.77亿元,而无锡人均GDP达57709元,财政总收入为517.35亿元。
“太湖局”的困局
湖州很明白,涉及三省一市的太湖流域,自己一个小小地级市不能要求太多。
从行政区划而言,整个太湖流域归江苏省所有,湖州并没有行政管辖权——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解放初,中央为了解决太湖土匪在江浙之间乱窜、躲避两省各自追剿的难题而做出的一个行政决策。只是到了几年前,国家才将南太湖沿岸的水面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交给了湖州。
太湖流域治理必须对流域内三省一市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这是常识,不仅中央政府明白,甚至古人很早就明白。
早在1731年的清代中叶,太湖同知署?穴今吴江市同里镇?雪作为太湖流域最早的流域管理机构,就已经设立。民国期间,虽然战乱频仍,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仍旧于1914年,先后在太湖流域设江南水利局和苏浙太湖水利局,并在1927年曾设立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尝试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和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初行政体制中华东局的存在,1963年水利部和华东局共同筹组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太湖水利局,但1966年,太湖水利局被撤销。
1984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再次恢复,考虑到已经开始出现的水污染问题,太湖局挂了水利部和环保局两块牌子,实行双重领导,具有综合执法的功能。
湖州环保局王海现在还能隐约记得,当时太湖局每年都会组织辖内环保监测部门开会,进行太湖流域水质监测的工作研究和协调。而在三省一市各地环保部门的监测站,则要按期将有关数据上报太湖局。
好景不长,按照环保系统内部人士的说法,由于环保局当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不高,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利部资金雄厚,在太湖局此后的管理当中,环保局逐步淡出。
“大概在2002年前后,上面正式发文,环保总局退出了对太湖局的领导。”太湖局副总工吴志平回忆。环保总局的退出,让仅仅作为水利部派出机构的太湖局,在太湖流域涉及环保、农业、水利、建设等众多部门的综合治理方面,举步维艰,仅能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
吴志平介绍,现在太湖局每年可以根据太湖的水量和国家有关法规要求,计算出太湖可以容纳的排污总量指标,但是太湖局只能上报水利部,并通过部里反馈给环保总局,并没有权力对这个总量指标进行分解执行,更谈不上督察。
由于省市县各级环保局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总局不掌握人、财、物,根本难以控制各级政府因为追求GDP政绩和财力而对环保的漠视。
太湖治污更为艰难之处,在于污染成因复杂,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很难。
湖州环保局王海介绍,国家环保总局的实际调查研究表明,现在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基本来自工业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化肥农药排放。在中国,只有不到20%有效利用率的大量化肥施用,实际上已经成为水体氮磷超标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涉及了分管农业的农委、分管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建设局等部门,仅仅环保和水利部门合作,问题也并不能有效解决。
“当初环保局是针对工业污染,在三废办的基础上发展的,现在虽然赋予了我们各个领域环保的责任,可是由于涉及各个其他职能,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没有着手之处。”王海说。
太湖流域必须综合治理,实际上是共识。今年6月底,温家宝在无锡调研时,明确提出太湖污染综合治理的十条思路,其中“加强各方协调配合,太湖流域治理要建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抓紧编制综合治理方案”,态度鲜明。
鉴于太湖局对流域的熟悉和综合协调的经验,业内有人提议,只要中央将环保、建设、农业等各个部门综合规划、监督、检查的权力赋予太湖局,问题就能解决。但也有人担心多头领导造成新的困难,太湖局当初在环保和水利部门间的双头领导,覆辙再现!
目前太湖局在水利部部署下,正在制定《太湖管理条例》,设计太湖流域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方案。但由于仅仅是水利部派出机构,太湖局计划只能将水利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领导和他们辖下的水利部门,都纳入这个委员会,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平台。
“我们争取年内能把委员会的会开起来吧。”吴志平说。对于水利部门内部来说,在水资源分配上,太湖局必须协调江浙沪两省一市的矛盾——虽然在污染上谁都想搭便车,但在水资源分配上,谁都想多用水,最后达成一致也并不容易。
无锡水危机之后,对太湖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吴志平透露,国务院最终决定让国家发改委牵头,争取在今年11月前出台方案。
[1] [2] [3] [4]
13、抓环保也要两手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02日 潘少军
http://env.people.com.cn/GB/6059433.html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屡有发生,环境状况依然跳不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怪圈。
有人指责环保部门:“污染情况不掌握,环境监督不到位,环境执法不得力!”而环保部门也很憋屈:“耗子太多,猫只有几个,谁管得过来?”指责者言之凿凿,抱屈者困难多多。然而,无论谁对谁错,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环境执行力不足与当前的环保困境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多采用行政手段,“堵”多“疏”少。实践证明,单靠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虽然刚性十足,却有一定局限性。与此同时,无论是从基础建设还是从能力建设方面来看,环保部门的实际能力离环保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短期想明显改善确实还存在很大困难。
那么,破解当前环保难题的出路在哪里?党中央国务院曾从环保战略的高度提出“三个转变”,其中一个就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当前环境治理需要从环境管理的理念和机制上寻找突破口,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综合性手段开展工作。
环境保护的一大任务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资源,而环境资源本身具有公共属性,企业对其利用时并没有天然的自觉性。因此,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企业加以约束非常必要。然而,要使政府的环境执行力不打折扣,就要把环境管理延伸至企业内部,渗透到企业决策、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在这个层面,市场化的调控和引导完全能够发挥作用。
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不是上一两套环保设备就万事大吉了。一方面要把环境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另一方面还需依靠市场的约束力量。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排污权交易、环保外包管理等,均取得一定成效。浙江杭州更有创新之举,委托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企业环境审计,使企业取得了治污和增收的双赢。
由此看来,环境治理不仅需要行政手段这只常用的“手”,也需要市场等过去没怎么用的“手”。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
14、环保工作不能单枪匹马 环境审计应用社会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8月02日彭珊
http://env.people.com.cn/GB/6060488.html
“企业环境审计代表了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方向。”谈及杭州市开展的企业环境行为审计这一做法,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颇为感慨,“过去,光靠环保部门单枪匹马去干,往往事倍功半,如今,利用社会力量、市场机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成效明显,也是大势所趋。”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的考评制度,如《清洁生产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对企业的相关环境行为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对企业审核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和“环境审计”近似。清洁生产和环境审计对工艺过程审查得更为细致,而排污申报登记只是申报排污的结果。
“即便有很多相似之处,引入‘外力’对企业进行环境审计的模式也值得推广。”杨朝飞说,对企业进行环境审计,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找到自身的污染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且,“外力”的引入可以弥补环保工作中出现的环境管理人员不足、力量不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借助“外力”的形式,实际上就是环境服务的一种。在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目前在我国还比较薄弱。它的发展对环保事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同时,企业环境审计制度的建立也为信息公开提供了基础。
目前,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审核已经在企业中开展起来,如能把两项工作与环境审计结合起来,一次完成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企业排污申报的审核,既节约管理成本又减轻企业负担。杨朝飞认为,目前循环经济审核工作由国家发改委在做,清洁生产审核和企业排污申报工作由环保部门负责,今后需要逐步整合起来。
15、环保执行力决定绿色信贷成功与否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8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60607.html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目前,环保总局已向银监会、人民银行通报了第一批30家环境违法企业名单。
当前,中国的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资源承载力已到了极限状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坦言,“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手段,已经是行政方面的“最后一招”。此时,引进经济手段进行环境治理,从以往的内部监督转向对企业内部“釜底抽薪”,无疑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经济杠杆就是指政府主要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事前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进行治理。继绿色信贷之后,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银行降低和防范自身风险的有效途径。否则,一旦信贷企业因公民抗议或受环保部门查处而被施以重罚甚至停产关闭,银行将有可能血本无归。但问题是,在没有足够约束力的条件下,包括银行等一切企业,并不倾向于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如果环保法律和政策执行不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仅不会被查处,反而有可能在同类企业中因“内部成本降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在很多地方,污染企业被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地方环保部门很难对其严格执法。
事实也证明,在现有情形之下,绿色信贷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十一五”期间,我国设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指标,但一年过去,全国只有北京一地完成既定目标。全国2006年所预定的指标未能如期完成,能耗只下降1.33%,与4%的年度目标差距甚大。而且,“两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增长仍然较快。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控制“两高”行业贷款的任务非常艰巨。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两高”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截至2007年5月末,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40亿元,同比少增527亿元。对比全部贷款数据,会发现当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增长依然较快,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比如,厦门PX项目中,各银团意向参加行已确定认购银团贷款60.5亿元(《中国经济时报》6月6日)。另据报道,由厦门农行牵头,招行、工行、光大银行、建行5家参贷行组成的银团将向“海沧石化及配套工程项目”(包括PX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贷款金额达68.53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总投资只有80亿元)。可见,仅依靠银行贷款控制高污染企业,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此时,通过制度创新,加强环保部门自身的执行力也就至关重要了。
不妨像秋风先生所设想的:重新设计政府架构,摆脱条条块块的思维方式,而走向多中心的重叠治理模式。也就是说,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基层政府,各司特定管辖范围内的相应职责,享有相应权力。多中心重叠治理的分工原则是,就事务本身直接进行分工,如果某些事务归中央政府管理,那么,中央政府不仅对其立法、决策,同时也借助于自己的执行体系直接执行。同样,划归省、县政府的事务,也是各自同时承担立法、决策、执行等所有环节的权力与责任。具体到环保上,国家环保部门应当在地方相关机构之外,单独设立自己的执行体系,独立执法。自身执行力的加强,再辅之于相应的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