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七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7-27

七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洞庭湖鼠害真相

来源:南方周末 2007-07-26 李虎军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726/xw/szxw1/200707260004.asp

  湖滩内的老鼠仍然很多。如果水涨得更高些,下一次东方田鼠迁徙的场面会更壮观,也更难控制。专家认为,目前根治洞庭鼠害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洞庭湖畔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鼠大战偃旗息鼓,如洪水般泛滥的东方田鼠已经退潮,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王勇的担心并没有消除。

  “湖滩内的老鼠数量仍然很多,只要涨水,它们还会再来。”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郭永旺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一次洞庭湖区湖滩淹没的面积只有15%-20%,如果淹没面积达到40%以上,东方田鼠迁出的场面“会更加壮观,也更难控制”。

  三峡大坝的影响

  从时间上看,此次东方田鼠大迁移与三峡大坝泄洪似乎有某种关联。

  根据湖南省政府今年7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自6月20日起,三峡大坝因上游持续降雨而开始泄洪,洞庭湖水位以平均每天0.5米的速度上涨,迫使原本栖息在湖滩上的部分东方田鼠陆续向大堤和垸内迁移。

  那么,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鼠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早在2002年5月,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的前身)的郭聪及其研究生邹邵林等人就在《应用生态学报》发表研究论文,评估“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的影响”。

  论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洲滩演变、水位变化和东方田鼠种群变动的历史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月和11月减少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下降,洞庭湖区洲滩的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与建坝前同期相比将有较大增长,延长东方田鼠的繁殖期。

  根据这篇论文的预测,前一年退水越早,当年涨水越晚,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数量越多。

  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在洞庭湖区,三峡建坝后初期,东方田鼠种群的变化具有突变性;建坝后中长期,东方田鼠种群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缓慢的过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东方田鼠种群数量会增加,对洞庭湖区垸内农田的危害将加重。”

  在此次洞庭湖鼠害之后重读这篇论文,更凸显其对于预测和防治东方田鼠危害的参考价值。

  目前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的郭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当三峡大坝下泄流量减少时,可能使洞庭湖的湖滩提早出露,东方田鼠的繁殖期也会长一些。

  郭聪教授同时表示,五年前那篇论文所做的只是定性研究,尚难以预测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鼠害的确切影响,“而且,与三峡大坝带来的经济利益相比,东方田鼠的危害是局部和短期的,还可以通过修建防鼠墙等措施来避免。”

  至于今年这次洞庭湖鼠害,郭聪则认为情况比较特殊,主要与去年持续干旱、洞庭湖来水较少有关,与三峡大坝的关系则不是太大。“平常年份要到9、10月份湖滩才会出露,而去年由于干旱,湖滩出露较早,东方田鼠的繁殖期也就长得多。”

  他说,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惊人,繁殖期多一个月和少一个月的结果明显不同,“东方田鼠一年内可能繁殖两到三代都是可能的,我们在实验室观察过,东方田鼠在分娩后数小时内便发情,并可交配,20天一窝,20天一窝,常常是前一窝没有完全断奶,后一窝就又生产了。而且它们吃的是草,在食物上不会受到限制。”

  东方田鼠危害农田的程度可以分为5个数量级,通常用捕获率来区分。捕获率是指在农田设置一定数量的夹子后,捕获到老鼠的夹子比率。捕获率小于7%、14%、21%和31%时,依次为1到4级;捕获率大于31%则是第5级,即最高的成灾级。

  郭聪说,今年这次东方田鼠暴发算得上是“超5级”了。

  更深层的原因

  洞庭湖东方田鼠与人类之间的较量,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全国农技中心郭永旺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王勇等人在2006年第5期《中国植保导刊》的一篇论文中称,从20世纪70年代起,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不时暴发成灾,成为国内一个新发展起来的生物灾害。除造成农田大面积减产外,东方田鼠灾害曾引发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暴发。

  郭永旺说,今年这次已经是洞庭湖东方田鼠的“第十一次大迁出”。

  关于东方田鼠开始大规模危害洞庭湖的原因,专家们之间还存在争议。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陈安国等专家曾提出,这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适宜东方田鼠栖息的沼泽和湖滩面积扩大,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有很大关系。

  郭聪后来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围湖造田可能并未使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增多,而是由于农田与其栖息地的距离被拉近,危害农田的东方田鼠数量增加了。

  不少专家在研究论文中还提到了东方田鼠数量急剧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天敌大量被捕杀”。例如,据金盆农场统计,1976至1981年间,仅金盆商店和沅江县外贸五门闸收购站两家店就收购蛇近20吨。此外,自1990年代以来,群众一度广泛使用毒鼠强等剧毒灭鼠剂,造成猫、狐、猫头鹰等大量鼠类天敌因二次中毒死亡。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公室主任张琛认为,除洞庭湖去年水位下降、今年汛期晚来导致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等因素外,洞庭湖鼠灾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近年来,猫头鹰、老鹰、黄鼠狼、蛇等天敌数量急剧减少,也是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鼠类天敌的减少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

  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个物种在某一范围超常规数量地出现,往往是因为当地生物链的破坏。为什么其他物种繁殖就没有那么快呢?”

  张琛还说,WWF在洞庭湖支持的两个湿地示范区——沅江赤山岛西畔山洲垸和汉寿青山垸,今年均未出现鼠灾。近8年来,这两个示范区开展了无公害的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目前比较均衡,各种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恢复得很快,村子里有时可以看到黄鼠狼跑来跑去。而在大通湖等农耕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鼠类天敌没有什么生存余地,“这种对比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一系列的预警

  20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开始研究东方田鼠。

  2005年5月下旬,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东方田鼠暴发成灾,仅益阳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0万元。

  当年4月,王勇及其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的同事在洞庭湖区调查鼠情时发现东方田鼠密度异常增高,遂于同月26日在中科院网站上发布了有关东方田鼠暴发危害的预警信息。这是国内针对东方田鼠的第一次预报。

  遗憾的是,这一预警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当地政府部门。王勇说:“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该传递给哪个部门。”

  去年12月初,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在湖南吉首举行了一次有关东方田鼠防治的培训和研讨。郭聪、王勇和郭永旺都参加了那次会议。郭永旺说,他们在那次会议上已经预见到,由于2006年洞庭湖水位持续走低,东方田鼠繁殖期过长,2007年汛期可能暴发成灾,并提议修复挡鼠墙、准备塑料薄膜等防鼠物资。

  但基层鼠害防治体系参差不齐。例如,根据湖南省官方公布的数据,洞庭湖区至今仍有一千多公里的地段没有防鼠沟或防鼠墙,而且原来有设施的部分地段也年久失修。“没有经费的话,很多措施都无法实现,”王勇说,“除草原以外,农业部每年发放的农区鼠害治理经费只有1000万元,摊到每个农民身上大概只有一分钱。”

  郭永旺说,大通湖区今年的田鼠数量最多,但由于准备较好,损失却最小;其他一些意识差、准备差的地方则是措手不及,损失比较严重。

  到了今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则连续发出东方田鼠暴发的预警。

  今年1月下旬,王勇及其同事在洞庭湖区进行调查时发现,田鼠种群数量出现异常暴增,遂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当地有关部门。

  今年3月,他们在《植物保护》杂志发表论文指出,“洞庭湖东方田鼠种群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分布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加上三峡大坝建成,虽减缓湖滩淤积,但增加枯水季节的时间,延长东方田鼠繁殖期;另外,湖区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东方田鼠栖息地……2007年汛期水位较高,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则会暴发成灾,危害将超过2005年,受害面积进一步扩大。”

  到了今年5月,研究组再次去洞庭湖调查,发现东方田鼠数量的捕获率已经高达50%-60%,属于成灾级。于是,他们在6月5日向湖南省委呈交预警报告,并在6月12日以中科院专报信息的形式,向中办和国办提交《警惕2007年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报告,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高度重视。

  短期内难以根治

  在鼠害被控制一些日子以后,相关消息才披露给媒体。今年7月3日,《湖南日报》率先报道洞庭湖再现“人鼠大战”。接下来,国内媒体相继报道“20亿田鼠大闹洞庭湖”的故事。

  20亿是如何算出来的呢?湖南省农业厅植保站研究员唐会联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说,根据植保部门在5个监测点的监测,平均每亩有五百多只东方田鼠,而洞庭湖区的湖洲荒滩总共有四百多万亩,测算下来总的数量达二十多亿只,这一数据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监测的结果一致。

  实际上,即使20亿这个数字估计无误,大闹洞庭湖的也并不是20亿只。根据湖南省官方公布的数据,在迁入老鼠最多的大通湖区,6月21日至24日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为225万只。

  王勇说,由于这一次湖洲不是全部被淹,并非所有的老鼠都会外迁,而且外迁的大多数老鼠都会被淹死,还有一部分被拦截,只有一小部分迁移到农田。

  目前,根治洞庭湖鼠害仍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此次老鼠大迁出之后,洞庭湖区的湖洲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化学灭鼠,但这只能解一时之痛。湖南省农业厅厅长程海波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说,东方田鼠在洞庭湖区每两到三年暴发一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建立长效预警机制,把东方田鼠危害程度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

  今年7月19日,王勇等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的研究人员从洞庭湖区鼠害现场返回。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湖洲上的害鼠捕获率约在30%左右,鼠害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淮河干流第四次洪峰今天将抵达王家坝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07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7-27/103813540212.shtml

  中新网7月27日电 安徽省防指新闻发言人龙斌介绍昨天下午说,淮河干流第四次洪水过程的洪峰将于今天抵达王家坝。

  据新安晚报报道,龙斌说,从时间上看,即使近期不降雨,安徽省淮河在高水位以上运行至少还有10天以上。水位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内河、内湖、已启用的行蓄洪区排水时间还将更长。

  王家坝自7月3日19时36分超过警戒水位以来,当前正在形成第四次洪水过程,从7月25日4时27.52米起涨,预计今天将出现洪峰。至昨天,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已达18天,超警戒水位0.5~1.8米。

  龙斌介绍,从险情发生规律上看,前一阶段涨水时,安徽省淮河流域除了部分支流漫堤外,险情往往不多,程度往往也不重。但当前高水位相持阶段,堤防的抗洪能力不断削弱,各类堤防和穿堤建筑物等出险的可能性却急剧上升,程度也不断加重。相持阶段后的回落期,堤防滑坡等险情将显著增多,同时水流还会冲刷、掏空堤脚,引发崩岸险情,都会对堤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淮河抗洪抢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发改委:今年国家安排213亿元资金用于节能减排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2007年07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39385.html

  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在年初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3亿元和中央财政预算安排50亿元的基础上,近期中央财政又增加100亿元资金,共213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其中用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为90亿元,为去年的13倍。

 

东海近海污染再次敲响生态警钟环保刻不容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37635.html

    目前正值东海的禁渔期,记者跟随渔政执法人员巡视,一路上常听到“渔网越来越密了,小鱼小虾都逃不掉,连生长的机会都没了,大鱼自然更少了”的感叹。岸上的渔民为捕捞量越来越少难以维持生计苦恼。而在人们的餐桌上,大黄鱼等传统野生海鱼要么难觅踪影,要么价格高得令人咋舌。

    滥捕造成渔业资源后续无力。根据渔业部门对渔获物的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东海区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全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捕捞过度,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多以当年生为主,2龄以上的群体数量占经济鱼类的比例已不足1/10。

    不断加大的水体污染是近海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长江口、杭州湾等东海近海区域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沿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的排污入海,东海近海有机物和无机磷浓度加速上升,无机氮普遍超标,赤潮频发。据了解,长三角海域今年上半年发生的赤潮达20次。海洋污染再次敲响生态警钟。

    同时,沿岸工程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的生态。近年来,沿海地区围堤、滩涂围垦、航道疏浚等工程如火如荼,其中一些不合理设置使优良的产卵场、育肥场、增养殖水域功能丧失。

    东海水产研究所主任沈新强介绍说,“不合理围垦造成杭州湾等近海地区滩涂消失,同时,大规模养殖和污染,使近海水草数量急剧减少,长期下去,会造成海洋生物链的断裂。” (记者 王薇)

 

治淮亮"利剑" 出境水质两次不达标项目就暂停审批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2007-7-27

http://www.h2o-china.com/news/50683.html

   出现两个以上项目严重违反环评制度、未完成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计划,暂停审批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环评;两次淮河出境水质不达标,暂停该市所有排放水污染物项目审批。日前,省环保局发布《公告》,将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祭出“区域限批”利剑。

《公告》指出,2006年淮河治污工作取得新进展,各市基本完成了《目标责任书》任务,评估得分排名依次为:淮北市、淮南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蚌埠市、亳州市、滁州市。根据省政府总体要求,我省将在近期淮河治理中启用“区域限批”。今年年底前,各市在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全部建成投运,尚未建设的全部开工,对未完成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的市,将暂停审批、核准、转报其所有建设项目;对达不到排污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责令其限产限排;对违法超标排污的企业,由县级以上政府责令其停产整治。省环保局每月将对各市出境水质情况进行考核,两次水质不达标的,暂停该市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和转报,直至水质达标;3次以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年度考核时,该断面水质不得分。(杨磊、檀勇)

 

海南部分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受严重破坏

来源:《人民网》2007年07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37828.html

  人民网海南视窗7月27日讯(梁杉报道):7月26日,海南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继续在海口举行。当天上午,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工作委员会做了“2007年海南天然林环保世纪行活动”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海南部分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引发严重后果。

  报告称,全省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历经上世纪50年代、70-80年代几次大砍伐后,到2006年只剩下989万亩。本次调研发现,自2000年以来,新一轮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而改种经济林的行为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25度坡度以上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几乎被砍光,一些山坡被砍成“和尚头”毫发未剩,即使35度坡度以上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也未能幸免,有些地方砍伐坡度超过了60度,有的还继续向山顶砍伐。更为严重的是,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市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被砍伐的实际数量心中没底,对砍伐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不以为然。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由于槟榔、橡胶、芒果等大幅涨价,受利益驱动,一些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一些农民和个体户也不甘示弱肆意占山开垦,公司和企业大面积毁林,农民和个体户就一小片一小片地砍树。在调查的12个市县中,除个别市县和几个保护区外,类似问题都普遍存在,毁林多的市县达10万余亩,少的也有2-3万亩,即使在一些保护区内,被砍伐的山头也随处可见。

  据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工作委员会调研组公布,目前琼海、万宁、陵水和五指山、保亭的部分乡镇毁林后,大面积种植槟榔;琼中、白沙、儋州的部分地方毁林后,大面积种植橡胶;三亚、东方、乐东、昌江等地破坏天然林后,大面积种植芒果。此外,东方、乐东等市县还有盗伐龙血树的现象,多数市县的农民还存在砍伐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当做柴火的问题,有些木材加工厂还在用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做原材料。

  海南部分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屡遭破坏,目前已经引发了一定的“恶果”。科学研究表明,天然林在涵养水分、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人工林。由于大量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植被遭到破坏,海南部分市县的水土流失加重,水分涵养减少,山体滑坡增加。

 

三峡总公司与新华社研讨三峡工程新闻报道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2007-07-26

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7/26/content_10690452.htm

    新华网湖北频道7月26日电(记者詹国强)7月24日,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沙先华主持召开三峡总公司与新华社湖北分社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峡工程下一阶段宣传报道的专题研讨和座谈会。双方就三峡工程开工10多年以来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在科学管理、技术创新、质量保证、队伍建设和企业精神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以及完工前的重点报道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探讨和交流。并制订了一批重点宣传报道题目。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伍峰等双方相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倍受世人瞩目。截至目前,三峡工程已完成投资1600多亿元,主体工程将于2008年基本完成,防洪、发电、航运三大综合效益开始显现。在10多年的水电开发与运营中,中国三峡总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倡导和推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沙先华副总经理在座谈会上说,新华社是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媒体集团,三峡总公司非常感谢新华社多年以来对三峡工程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三峡工程即将进入全面建成的特殊历史阶段,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更加受到世人关注,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希望新华社能够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的特殊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在调查研究、网络宣传以及重大热点的舆论引导方面,给三峡工程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组部挂职干部、中央外宣办五局局长、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伍峰认为,舆论宣传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三峡工程将宣布基本建成,这是一个重要的宣传节点。他希望新华社围绕这个节点策划组织一批重点报道,为三峡工程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要系统宣传报道三峡精神,要掌握话语权。

    中国三峡总公司新闻宣传中心主任金长江在座谈会上提出,今后新闻宣传中心要进一步与新华社共同搞好新闻宣传的深度策划与报道,并希望形成宣传研讨例会制度,在典型人物、科学管理、大型设备国产化、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挖掘,产生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稿件。同时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搞好舆情监测,正确引导舆论,影响受众。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工作部副主任田泽新、中国三峡总公司计划发展部副主任李靖等同志也围绕三峡工程的成就、经验等深度报道的问题作了发言。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表示,三峡工程举世瞩目,是新华社新闻报道的富矿。长期以来,新华社对三峡工程建设做了大量充分的宣传报道,而三峡总公司对新华社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下一阶段,湖北分社将进一步加强对三峡工程宣传报道的组织策划,深入调研,挖掘典型,总结经验,并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舆论引导作用,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三峡工程、热爱三峡工程、关爱三峡工程。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财经专线副总监周文龙说,长江三峡工程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伟大工程,我们将收集、梳理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投资、产出等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经济分析报告,用科学数据来展示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黄子安、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黄华、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杜晓明、新华社湖北分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刘继伍、新华社三峡支社社长江时强等。(完)

 

新华网:长江多条支流出现洪水

来源:新华网  2007年7月26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835

新华网武汉7月26日电(记者 杨希伟)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游的沅江、澧水、汉江等多条支流出现较大洪水,多处河段超警戒水位。加上长江洪峰正沿中游下泄,长江中下游水位持续快速上涨。

记者从长江水文局了解到,在长江入汛以来最大洪水沿中游下泄逼近武汉的同时,洞庭湖流域多条水系出现洪水,入江流量大幅增加。26日8时,洞庭湖流域的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条河流的合成流量已达到26396立方米/秒。

长江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教授说,汉江入汛以来的最大洪水也正在武汉汇入长江。23日14时,汉江中游的皇庄水文站最大流量为9230立方米/秒;沙洋站于24日16时34分出现最高水位39.93米,最大流量8220立方米/秒;25日14时,汉江洪峰经过汉川水文站,最高水位为29.36米,超警戒水位0.36米。

程海云说,受长江干支流洪水下泄影响,长江中游螺山站以下江段水位持续上涨。26日8时,长江中游的代表性水文站汉口、下游代表性水文站大通水位分别涨至25.07米、12.2米。

根据长江水文局预计,汉口30日8时水位将涨至25.68米左右,大通站31日8时水位将涨至12.75米左右。

 

重庆三峡库区开展大规模“清漂”

来源:新华网2007年7月27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6883

新华网重庆7月27日电(记者 徐旭忠)连日来,针对汛后大量漂浮物进入三峡库区的状况,重庆市要求相关区县开展大规模清理漂浮物的工作,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7月17日至20日,重庆市部分区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灾,同时长江和嘉陵江上游沿线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雨过程,洪水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城镇生活垃圾带入水体,最终随洪峰进入三峡库区,严重影响库区水环境安全和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

为此,重庆市制定了汛期水域清漂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组织开展水域环卫趸船、清漂作业船只、水域环卫监督管理作业艇以及清漂垃圾转运设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做好实施清漂船舶、垃圾转运机具及作业人员的应急准备,以保障汛期及暴雨后清漂工作安全运行。

重庆市实行集中拦截式打捞和全面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控制漂浮垃圾大面积聚集现象。同时加强水域清漂监督检查。截至7月23日,重庆市共出动11250船次,对库区沿江9个区县40多个重点景观水域、回水区域的漂浮物进行了清理,共清理漂浮物5.4万吨。

 

三江源核心区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35530.html

  经过10多年的悉心保护,三江源核心区内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各种鸟类的总数量也明显增多。

  地处三江源核心区内的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结隆乡境内,海拔4200多米,是三江源核心区内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万公顷。这里栖息着众多高山珍禽,尤其以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最为著名,被世界鸟类专家誉为“黑颈鹤之乡”。

  据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谢尕介绍,隆宝滩地处狭长的山间盆地,四周高山环抱,长江上游干流通天河的支流益曲河流经滩地时形成5个大小不等的湖泊,加上一些地下涌泉,使整个隆宝滩形成了一个难得的高原湿地类型。这里水草丰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黑颈鹤等众多高原珍贵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繁衍生息场所。除黑颈鹤之外,这里还有斑头雁、棕头鸥、雁鸥、赤麻鸭、秋沙鸭、雪鸡等众多的高原珍贵禽鸟。

  谢尕说,青海省于1987年进行野生动物普查时,生活在隆宝地区的鸟类共有12目20科30种。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时,这里的鸟类总量还不足1万只,黑颈鹤数量也仅22只。

目前,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群已增加到48种,一年中来这里栖息的鸟类总量增至4万多只,黑颈鹤的数量增至近160只,且呈稳步增加之势。(记者张进林 顾玲)

 

朱幼棣:治理淮河不能再靠修水坝、修大堤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07月26日  

http://business.sohu.com/20070726/n251258952.shtml

今年,淮河流域的大水再次牵动人心。

  从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治理淮河以来,这条干流全长1000公里,支流580多条,流经豫、皖、苏、鲁四省的河流依旧未能与人类和谐相处。

  其中,1991年,淮北干堤建成,号称能抵挡百年一遇的洪水;2003年,淮河入海口工程完工,淮河入海问题得以解决。

  但"水患证明,淮河的治理现在还有诸多需要深层次讨论的问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说。

  在担任新华社记者的时候,朱幼棣是淮河全流域污染最早的报道者之一。现在,作为国务院的政策研究人员,他认为,目前淮河流域的一些治理思路与古人"深掏滩,低筑堰"的科学治水思想已渐行渐远。历史上没有一座大堤的淮河,现在出现了5000多个大小闸坝,3500多个各种水库,36座大型水库。它们的总库容能够吞下淮河将近一半的径流量,但是一遇洪水,人们依然左支右绌。而水退之后,必然又是一次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然后是下一次危机。

  "我们应该找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方式。"朱幼棣说。

  修水坝、大堤的治水方式需重新审视

  <21世纪>:对于淮河的治理,自从1950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成效如何?

  朱幼棣:淮河的上游没有问题,主要是中下游,而中游还有很多的湖泊和沼泽地,历史上也没有出现大问题,所以主要问题是在下游,主要是洪泽湖一带的通道不畅。

  自从1950年代苏北灌溉总渠和2003年淮河入海通道的修复,黄河侵泗夺淮以前的水道已经基本被恢复。特别是2003年的大工程完工以后,媒体评价很高,认为可以长治久安了。但是就在这一年,发生了全流域的洪灾,这说明治水思路可能出现了新问题。

  淮河现在有大小闸坝5000多个,各种水库3500多个,大型水库36座,各种堤防5万多公里,主要堤防1.1万公里,很多堤防都达到了百年一遇的标准。淮河的天然径流量是600多亿立方米,而各种大小水库的库容已经达到270亿立方米,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水可以放在水库里,再总是发水,这是没有理由的。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过去治水的方式对整个流域或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修了水坝、大堤以后,原来的很多湖泊和沼泽地成为了蓄洪区、行洪区、泄洪区。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淮河中游的湿地和湖泊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现在减少到不到1000多平方公里。修了大堤,把边上的湖泊和湿地进行了开垦,种上了庄稼,成为了分洪区。一到发水,这些地区就要为洪水做出牺牲,这种循环往复损失太大了。

  <21世纪>:国家在1950年代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这一方针在今天看来是否适用?

  朱幼棣:虽然最初战略方针是"蓄泄兼筹",但是缺水的困境使得这个方针实际是"以蓄为主"——在用水量增大的情况下,淮河平时基本没有什么可泄的。水库里储备的都是污水,或者经过污水厂处理的水。一到洪水泛滥,开闸放水,污水团随之影响整个流域。

  即使在平时,"以蓄为主"也有很大的问题,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对自然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是涝灾,地下积水过多生渍灾,地下水位过高则成了碱灾,这些灾害使大量耕地退化。同时,淮河流域主要的问题不是水多,而是水资源匮乏。过于密集的水库,不断造成淮河断流,致使全流域生态恶化。我觉得,现在淮河中游的堤坝不能再修高了。

  治淮需要整个流域统筹考虑

  <21世纪>:本世纪与上个世纪的自然条件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

  朱幼棣:气候变化的尺度应该是几百年,上千年。而在短时期内,暴雨的降雨区域有可能不同,但是整个流域总降雨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强调淮河流域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暴雨集中。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的降雨季节分布是均匀的,都是有旱季和雨季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就是需要有雨季,对河流的河道进行冲刷,使得河流更加通畅。淮河流域的降雨分布是很好的,比西欧要好很多。欧洲是冬天雨雪集中,降水多。我们这里是5、6月份有一个梅雨季节,对麦子的抽穗成熟很有利,7、8月份流域性暴雨,对秋季庄稼的生长很有利。

  我们为什么总是埋怨自然?对于这条河流,我们应该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想办法使它恢复原来的状态,使得淮河保持一定的径流量,在雨季的时候河道得到自然冲刷。恢复了淮河的河道,就可以把整个淮河干流的水位降下来,那么整个地区各个支流的水位就都下降了,这才是对淮河治本的措施。

  <21世纪>:对于整个流域的现状,水利界或是学界综合治理建议是什么?

  朱幼棣:对于淮河,还是应该保证一定自然的径流量,而堤坝两边的围垦区应该退出来,我建议可以把城市污水排到这里,通过这里的沼泽和湿地进行自然净化,到雨季以后,再把经过自然净化的水排放到淮河干流,否则淮河的干流就完全成为了污水区了。

  水利,电力,环境污染,地上地下,整个流域需要统筹考虑。现在很多分洪区,三年四年分一次洪,国家给了农民一定补助。但有些地区应该退出来,保留一定的沼泽地和湿地,既能够治疗淮河污染,又能够防洪。不是不种粮食就没有活路了,这些地方可以像白洋淀一样,种植芦苇,养鱼或者养鸭等等。

  对于分洪区,国家应该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通过立法的形式得以保证。

  <21世纪>:上述建议在决策部门当中能获得共识吗?

  朱幼棣:暂时还不能。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也有各自的考量。比如在整个流域,淮委会管水利工程,地下水是国土资源部管,污水处理是城建部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里面,环保局也管不到,河里的水归水利部门管,地方环保局又管不到地方政府,上中下游之间也是互相推诿。

对有些部门而言,他们是要保证一定的库容,因为很多水库是要卖水的。这些部门可能不愿意挖河,希望修堤,这样却浪费了国家的很多资源。

 

5大对策让江河湖泊休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2007年07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037593.html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的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这些状况说明,我国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实行休养生息。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一、休养生息的基本原则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的重要基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又是为了通过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功能,维护经济社会长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因此,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喝的水却是不合格的,生活的环境是污水横流的,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就违背了发展的根本目的。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增长快,科技含量不高,既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些江河湖泊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过程,既是优化经济的过程,也是污染减排的过程。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中下游的环境质量,上游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河流是生命之河,对其开发应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保持必要的生态基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过程,也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过程。要在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实行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面治理,实现上游、中游、下游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以及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谐推进。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江河湖泊实施休养生息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更是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