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七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7-06

七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潘岳:环境问题已从观念启蒙进入利益博弈阶段

2、新华网: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项目申请报告通过评审

3中国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科考发现植物新属种

4、面积年增近7% 黄河源头区土地沙化仍在增加

5、通过论证 全国初步被划分为208个生态功能区

 

地方信息:

6、严重毁林造恶果 海南特大水库来水量逐年减少

7、沭阳降雨恐再引水危机 环保总局调查污染源

8、广东揭阳水源地上游竟建电镀工业园 选址不当

 

人物访谈:

9、潘岳:无催生制度的风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气候变化

10全球变暖在地球“第三极”“烙”下深深印迹 

 

深度报道:

11、山东半岛截两半治污 中国还能挖条大运河吗?

12、我国水污染密集暴发之后 如何重回水净河清? 

13、重视长江生态危机,维持中华民族生命线

 

环境时评:

14、新闻观察:“跪求治污”与“能不查就不查”

15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

16、赋权于民是环境治理的唯一出路

17、对“最后一招”的忧虑

18、“26℃空调法”如何能不落空

 

 

 

1、潘岳:环境问题已从观念启蒙进入利益博弈阶段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7月0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5/150813383009.shtml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顾瑞珍 吴晶晶)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高级官员表示,中国环境问题已从观念启蒙阶段进入利益博弈阶段,希望探索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环保总局近日第一次对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六市、两县、五个工业园区实行整治,限批地区和挂牌督办企业之多前所未有。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的太湖、滇池、巢湖蓝藻爆发事件,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种种迹象还表明,中国的环境资源已达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形势。

  此次,环保总局除要求限批对象“关停整改”外,还要力图使后续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

  环保总局要求所有整治城市必须做规划环评,这是以前的污染治理措施中没有的。潘岳说,布局性、结构性的污染问题,仅仅采取工程治理等末端治理措施和手段难以根治。规划环评可以从源头和全过程出发,充分论证流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流域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规避流域范围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减缓和防治流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保总局强烈呼吁建立一个跨部门、跨省区的流域同意管理机制,能够联合流域上下游省份,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以改变一直以来的分割管理方式,例如,这个部门管调水,那个部分管污水处理;这个部门管农业面源污染,那个部门管工业污染;这个部门管技术资金,那个部门管发展资金。

潘岳说,中国环境问题已从观念启蒙阶段进入利益博弈阶段,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力量之间必定有一个此起彼伏的拉锯过程。在强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一些特殊利益面前,仅仅依靠环保总局来推进环境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政府执法、舆论监督、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等的结合非常重要”。

2、新华网: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项目申请报告通过评审

来源:新华网2007年7月5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453

新华网成都7月5日电(记者 陈凯)5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四川雅砻江流域又一大型水电站——官地水电站项目申请报告。

2007年7月3日至5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核准评估会议。会议中,专家和代表们听取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关于《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工程项目申请报告》的介绍,并按规划、地质、经济、水库移民、工程、生态与环境、投资估算等7个专业组进行了讨论和审议后认为:官地水电站工程规模适中、建设条件好,经济指标优越,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项目核准条件已完全具备。

据介绍,官地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盐源县的交界处,是雅砻江下游卡拉至江口河段规划的5个梯级电站之一。根据地理位置和国家电网的输电规划,官地水电站与锦屏一、二级水电站作为一组电源,通过西昌平台供电川渝及华东。该电站总投资150.1亿元,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工程计划于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首台机组发电,2012年竣工。

据了解,官地水电站是继锦屏二级水电站之后,锦屏一级水电站的又一补偿电站。官地水电站工程规模适中,地形地质条件好,交通相对便利,水库淹没损失小,移民人数少,经济技术指标优越,单位千瓦静态投资5388元,单位电度静态投资1.17元。另外,官地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具有明显梯级补偿效益,与其上游的水库电站联合运行,电能质量较优,而且,其建设对加快雅砻江开发,优化四川电源电网结构,增强四川电网外送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中国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科考发现植物新属种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7-06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7/06/content_10501653.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6日电(记者刘娟)中国科学家日前首次完成对云南省临沧市境内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系统查明了该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底数,并发现了1属植物新属和2个植物新种。

    由西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成的专家组,在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后,发现了区域内的植物新属1属:假珍珠菜属,并发现2个新种:尾叶琼楠、假珍珠菜。

    专家组考察发现,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系统,包括8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36个群丛;共有种子植物1051种、蕨类植物191种、兽类111种、鸟类396种、两栖类41种、爬行类51种、鱼类143种。

    此次科考基本查清了保护区涉及的澜沧江中游分布有鱼类80种,隶属7目15科52属,占全流域鱼类总种数的55.94%。其中,澜沧江-湄公河特有鱼类13种。另外,高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在保护区内也有分布。

    专家组认为,与周边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对比结果显示,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在目和科的多样性上明显高于其它保护区,在种数上也仅次于以物种多样性丰富著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完)

4、面积年增近7% 黄河源头区土地沙化仍在增加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5075.html

  记者从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了解到,黄河源头区土地沙化程度仍在增加。

  据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董得红介绍,黄河源头区沙化土地面积达90.6万公顷,其中固定沙地与半固定沙地相间分布,露沙地广泛分布于全区退化严重的草场,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片状分布于全区的退化草场。

  “黄河源头区平均海拔4400米,气候寒冷干燥且逐年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古湖相地貌发育地层下沙源丰富,且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植株矮小,一旦表层土壤及植被遭受人为破坏和风蚀,就能就地起沙,引起湿地萎缩、草场退化,形成沙化土地。”董得红说。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4年的5年内,黄河源头区的沙化土地增加了168917.6公顷,每年以6.56%的速度剧烈发展。“虽然比前5年的发展速率10.2%降低了近一半,但由于气候条件的持续恶化,加之人为等因素影响,各种类型沙化土地的沙化程度都在增加,尤其以草场退化发展为露沙地最为严重”,董得红说。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水资源,承揽着占全国15%耕地面积、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生态功能持续下降。(记者 顾玲)

5、通过论证 全国初步被划分为208个生态功能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06日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5954875.html

  国土的哪些部分承载生态调节功能,哪些区域承载产品提供,哪些承载人居保障?今天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的《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给出了详尽答案。这一区划将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自然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布局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科学依据,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明确了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保护目标,提出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据此方案,全国初步被划分为208个生态功能区,其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功能区144个,占国土面积的76%;提供产品的生态功能区47个,占国土面积的23%;人居保障功能区17个,占国土面积的1%。此外,《中国生态功能区划》还确定了50个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

  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划思路和区划方法,同时,综合运用GIS和遥感等技术手段,评价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指出,要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区划的成果,如探究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状况,明确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和准入条件;加强重要生态区域管理,使之逐步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管理体系等。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是我国继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工作之后,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2001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00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全国性技术分析协调和专家论证,今年5月形成了《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简本。

6、严重毁林造恶果 海南特大水库来水量逐年减少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5094.html

  大广坝水库是海南省的一座特大型水库,但近年来该水库的来水量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森林法》执法检查组认为,水库周围水源涵养林被破坏是主要原因之一。

  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年来,大广坝水库来水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自2000年至2006年7年间,来水量由31.2亿立方米下降到15.9亿立方米。

7月4日上午,记者随检查组到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境内的大广坝库区周边检查时发现,本应是水源涵养林的库区周围却种着大面积的人工桉树林,检查组认为这是水库来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在江边乡一带看到,紧靠大广坝库区中上游两边的马梅村、猕猴岭林场一带,多个山坡都有天然林被“剃头”的迹象,本应是水源涵养林的林地,如今却变成了大面积的人工桉树林。人工桉树林有的竟然紧挨着库区最高水位线,有的蔓延到半山腰上,真是无法无天。(记者冀琴伟 卜云彤)

7、沭阳降雨恐再引水危机 环保总局调查污染源

来源:《新闻晨报》2007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5685.html

  从7月4日晚间10点钟开始,江苏省沭阳县又一次进入降雨过程,这一持续降雨过程直到5日晚上7时仍未有结束迹象。然而,对刚刚经受过缺水危机的沭阳来说,这场雨来得不是时候。

  “以前这个时期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多的雨。”一位当地市民说,降雨令环保部门更加紧张。沭阳县环保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担心污染团再次侵袭,局里的领导都分布在从上游到下游的地方进行监控。

  并未严重到断水地步

  本次缺水事件的起因就是由于沂河上游突降大暴雨,导致自南向北流向的淮沭河倒流,原本滞留在河道内的生活和工业垃圾被河水冲刷裹挟而来,导致沭源自来水有限公司的取水口水质被污染。因此,从7月2日下午3时到7月4日上午11时,沭阳经历了将近44个小时的缺水期。

  据沭阳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公平介绍,在2005年10月之前,沭阳县城供水一直依靠开采地下水。在使用地表水后,原来的33口水井也并未废弃,每个月还要开启和检测。因此,当此次地表水取水口遭到污染后,自备井即刻重新投入使用。由于比地表水的水压略低,只能供应3楼以下,而3楼以上的用户需到楼下打水。李公平表示,只不过是从地表水切换到地下水,并没有严重到断水的地步。

  7月4日上午10时55分,随着清水流入管网,沭阳的自来水供应宣告恢复。不过,记者走访的几位当地居民依旧对自来水怀有疑虑,他们要么饮用纯净水,要么饮用地下水。据记者观察,水龙头中流出的自来水已经没有明显异样。一位沭阳县疾控中心的官员介绍说,根据他们的检测,水质已符合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106项标准,可以放心饮用。另据记者对地表水厂的取水口处观察,在密集的雨点中,水中的污染物也已经失去痕迹。

  污染源来自山东被否认

  7月5日,江苏省沭阳县进入恢复供水第二天。此次缺水危机的元凶已被认定是来自于宿迁市上游境外的污染团。那么,这个上游到底指哪里?

  从地图上看,沭阳北部隔江苏徐州下辖的新沂市与山东郯城县相望。一条较大的河流沂沭河和数条小河从郯城境内流出,向南穿过新沂后汇入沭阳境内的新沂河。

  此前,有媒体猜测说污染源来自邻近的山东省。根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省环保局已对此作出回应。该机构在组织相关市环保局调查后表示,沭阳县饮用水源污染并不是山东省化工企业排污所致。

  山东省环保局称,近年来,流经山东、江苏两省的沭河、沂河、白马河水质保持较好,沭河清泉寺闸断面由国家环保总局设立自动监测站,水质一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和Ⅳ类,其下游就是江苏新沂市的沭河水源地,这次新沂市水源地没有任何问题,说明山东沭河没有对其造成任何污染。而沂河近年来一直保持地表水Ⅲ类水质,出境后进入江苏骆马湖,这次骆马湖水质保持很好,说明山东沂河对下游江苏新沂河没有任何污染。

  李公平也表示污染团来自山东的说法不够准确,“到底来自哪个省、哪个市,要由环保部门经过调查认定。”沭阳县环保局局长胡道良则透露说,江苏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组织调查。

  李公平希望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能够对淮河流域治污范围给予更多资金和材料的支持。他还呼吁环保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当上游在行洪时应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给下游地区。

据李公平等人介绍,沭阳的工业园区位于新沂河下游,不可能污染到水源地。有当地官员表示,不能排除污染团来自新沂市的可能性,那里有大量的小化工企业。

8、广东揭阳水源地上游竟建电镀工业园 选址不当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6079.html

  

揭阳电镀城内简陋的电镀厂。

  揭阳市电镀工业区再度被列为全省挂牌重点督办区域

  继去年被列为全省挂牌重点督办区域之后,今年揭阳市电镀工业区再度上榜。目前园内的电镀废水得到改造,可是旧区并未能如期搬迁,而且工业区位处榕江备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敏感位置,无疑是一颗威胁饮水安全的“重磅炸弹”。省里给的最后期限是今年年底搬迁,可揭阳市称,新的电镀工业园区年内难建成,预计明年才能搬。

  近日,记者随省环保局“环保督办”采访团来到揭阳。

  设备简陋废气未根本治理

  据介绍,工业区位于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溪乾村东侧,占地面积48亩,建成厂房12000平方米,1996年年底建成投产。这里集中了70多家电镀企业,日排放废水4000至5000吨。

  而工业区建成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逐步被居住区和各类生产企业所包围,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70多岁的林光流老人说,在电镀污水重度污染下,南河、溪墘、城南、浦东、河中五村都出现了鱼虾死亡、水稻减产、人畜患病等怪事件。

  走进电镀工业区,记者发现这里工厂的设备都非常简陋、陈旧,而且厂区布局未能进行严格分类,各种镀种混杂,不利于废水的分类收集;厂房设计不合理,厂房之间未留有足够的距离,不利于废气收集、治理,也不利于安全生产。

  据揭阳市环境监测站对工业区南面总排管取样口的监测显示,2006年10月份前,其排放废水中的PH值、总铜、总镍、总氰化物等污染因子超标。而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05年3月18日的监测报告显示,工业区废水水样在9种分析项目中有4种严重超标,其中总氰化物的超标竟达到6.9倍。

  当地承认选址不当

  在媒体的一再曝光并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后,电镀城采用了一套新的污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据揭阳市政府林敏副秘书长称,2006年10月,工业区接受德国QS集团捐赠的一套全自动废水治理监控设备,废水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增至6000吨。至此,废水虽然基本达标,但废气仍未能得到根本的整治。

  揭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电镀工业区确实存在选址不当的问题。在1995年筹建电镀工业区初期,因为急于解决分散电镀废水的污染问题,未经充分论证,就把电镀工业区的选址定于市区备用饮用水源的上游,投产后时刻威胁着市区饮用水源的安全。而工业区内处理工艺不很完善,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

  年内估计仍无法搬迁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12月28日,省环保局作出了对电镀区停产决定,揭阳市政府也决定于2006年1月25日停产关闭。可为何到现在依然在生产呢?林敏解释说,揭阳是五金基地市,全市只有这一个电镀区,新电镀区还在调研阶段,预计建成投入使用要一年以上。如果新的电镀工业区未建成,老的就关闭,必将影响到整个五金行业。所以决定先整改,等新区建好再搬迁。

据了解,省里给的挂牌督办最后期限是今年年底前要搬,可是到现在为止,揭阳市政府还未最终确定新园区地址,仍在多方寻觅投资方。今年“五一”前,由环保部门牵头,揭阳市终于又重新找了4个备选址。但是“确定选址后,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使用至少要8个月,所以今年是没可能搬迁了。”(杜娟 钟奇振)

 

9、潘岳:无催生制度的风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来源: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07月05日 杨 磊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5/111413382145.shtml

  太湖爆发蓝藻,滇池、巢湖爆发蓝藻,江苏沭阳因水污染导致20万人断水……在入夏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内,令人震惊的大规模水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中国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入夏以来的连串污染事件,就是传统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达临界点的标志。

  因而,环保总局这次发起自区域限批启动以来最大规模的执法行动丝毫不令人意外。

  但潘岳认为,周期性的环保风暴已经走到尽头,“没有催生制度的‘风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危险的临界点

  《21世纪》:舆论认为,中国水源地和流域性污染已进入密集发生期,环保总局怎么判断目前的整个环保形势?

  潘岳:目前“水”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未来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它将是中国环境领域最重要、最紧迫的主题。近年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大规模水污染和水紧缺。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意味着这些水不能和人体接触,就是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了。华北地区1300亿立方的地下水已经用掉了1200亿立方,海河流域人均用水量不够300立方米,而以色列这个全世界著名的缺水国家人均尚且还有380立方米。

  所以说,中国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的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爆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达临界点的标志。只不过矛盾最激化、最早爆发在“水”问题上,因为它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命脉,又是人民生存的命脉。

  卫生部5月8日公布了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超过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从公报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从1970年代中期的每10万人中99.5人,上升到2002年的每10万人中148人,30年间上升了近50%,其中肺癌死亡率增长了500%以上。

  我们不能说这百分之百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与恶性肿瘤中最高发的肺癌和消化道癌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从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后,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突发事故,其中70%是水污染事故。如果我们不能够更有效地治理环境,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更加强力、更加有效的手段去治理。

  “风暴”已到尽头

  《21世纪》:以前环保总局也多次针对流域污染出台过相应政策,但似乎仍然没有引起地方的足够重视。

  潘岳:“没有引起地方部门的足够重视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政策没有碰触到它们的底线,包括“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在内。这个底线就是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为什么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总理亲自挂帅减排工作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不顾区域、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底线,盲目追求GDP增长,甚至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这是因为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GDP”核心还没有变,因为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和污染的官员还没有被问责。在法律短期不会有突破的前提下,这两条不变,行政手段再强硬,执法再严厉,也不会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21世纪》:从200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环保总局就会进行“风暴”式的执法行动,环保总局如何评价这种阶段性的治理措施所起到的真正效果?

  潘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就是“风暴”已到尽头。三年前第一次执法行动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就很清楚,没有催生出制度的“风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制度短时期内不会有突破,我们不能坐着等,只有一轮又一轮越来越严厉的行政手段来遏制污染。但行政手段有天生的弱点,就是“阶段性”“短期性”,“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权限和现有法律框架内的极限,但和面临的问题相比,还是杯水车薪。10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

  所以我说,单纯的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解决中国当下的环境问题。我们亟需制度上的变革。这三年,环保总局借着一次次的“风暴”推出了区域限批制度、绿色GDP核算、规划环评制度、出台了《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条例(试行)》等法规制度。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和污染形势相比,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建立更根本性的制度。

  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

  《21世纪》:你说的建立更根本性的制度,具体是指什么?

  潘岳:建立根本性的制度,其中最急迫的是两项:

  第一、要成立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统一环境协调机制,破除“多头管治”的局面。这个机制要能协调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只要有这个功能,不管什么形式,环保总局都将全身心、无条件加入,不争权,只做事。

  第二、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利用市场的力量遏制污染。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依法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已发贷款也将被追回。以此为开端,环保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研究并出台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

  另外,从这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将强烈建议监察等部门继续加大加重对区域流域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建立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督察督办的制度,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实施区域限批,并追究政府相关人员责任,特别是地市以上负责人的责任。另外还要实行严格的环境责任跟踪问责制度,尤其对近年来的官员在任时所造成的环境责任进行跟踪追究。

  我认为,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和官员环保考核体制,才是遏制污染继续恶化的根本手段。当然,这不在环保总局的权限之内,但这是我们所有环保人的强烈愿望。

  建立官员环保考核体制

  《21世纪》:从你讲的这几项制度设想来看,对于污染问题,环保总局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新思路?

  潘岳:环保总局希望从这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行政手段,就是刚才说的,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

  市场力量,就是出台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刚才讲的绿色信贷政策。

  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从这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将定期进行督察,对于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这就需要国家对环保执法评估机制进行更大投入,但更需要的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作为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各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环境义务。国务院新近发布的《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经为公众监督提供了平台。

  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权能

  《21世纪》:水源地和流域性污染的治理往往涉及好几个省份,这就凸显了环境联合执法的必要性。环保总局如何确保联动机制回避地方保护影响?

  潘岳:2005年松花江支流发生水环境事件后,在环保总局的协调下,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政府建立了《吉林黑龙江两省松花江流域环境应急协调机制协议》,为共同处理水环境事件,确保饮用水源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要确保联动机制不受地方保护影响,“协调机制”是承诺,关键是双方必须遵守,对故意不遵守协议造成重大环境事件的,要按照监察部和环保总局发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要求,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使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1世纪》:听说在这次水源地和流域性污染检查中,有部分地方企业藐视环保执法,甚至拒绝让检查组进入厂区。环保总局怎么认定这种行为?针对拒绝配合的企业,是否会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

  潘岳:在过去环保部门执法中,暴力抗法、拒绝检查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全国有数百起之多。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排污企业对于环保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但从更深层次来讲,这也说明我们环保部门的弱势和在执法过程中的尴尬地位。环保部门既没有关停企业的权力,也没有处罚责任人的权力,甚至对污染企业最重的罚款还不如他们一天的利润多。地方环保部门的位子、帽子和票子都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因此有时执法就像豆腐一样软弱。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环保部门当然不能后退,要坚决做科学发展观的捍卫者,排除干扰果断执法。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能,使我们面对污染企业有更多、更有效的手段。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使地方政府真正站到环境保护的阵营中。

 

10全球变暖在地球“第三极”“烙”下深深印迹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7/06/content_6336208.htm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 李斌)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犹如一个巨人横亘在亚洲中部。记者日前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对青藏公路沿线尤其是长江源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全球变暖在这块25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使这块原本脆弱的高原变得更加脆弱。

    冰川、湖泊、沙漠和冻土并存,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地理单元正不断受到伤害。

    “冰川退缩之快令人惊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这里的冰川在经历了山谷冰川、冰舌冰川、冰斗冰川等演变后,已经变成了悬冰川。“悬冰川是冰川消失的前奏。”

    青藏高原有现代冰川36000多条,冰川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过去100多年中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已经缩小了约30%,专家预测,如果到21世纪末气温升高2.1℃至4℃,中国冰川面积将比现在缩小45%左右。“冰川减少将对河流补给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亚洲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记者驾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发现个别路面会突然“隆起”,将疾行的汽车微微抛起……科学研究表明,青藏公路的破坏路面中80%以上是冻胀、融沉导致。冻土加速融化,高原的生存之基在“松动”。李世杰说,伴随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面积多年冻土,下限升高,活动层厚度加厚,冻胀丘中的冰核会融化,这将导致一些地方的草甸变成草原,然后可能演化成荒漠。

    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部分区域,记者看见,山坡上草甸呈现斑块状,有的地段草皮滑塌。中科院寒旱所王根绪等人分析江河源区15年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发现,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强和5%强,高寒草甸沼泽分布面积锐减近四分之一。李世杰说,草场沙化固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超载放牧等等,“但主导因素仍然是气候变化”。

    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记录了近年来长江源区的变化:在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草原生态系统荒漠化。副站长雷爱国说,更大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地区也呈现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未来15至30年内,三江源地区水域、草地、林地、耕地将持续减少,未利用地和居民点等建筑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增加,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

    “虽然国际上和中国开展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但对它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李世杰说,鉴于青藏高原的巨大影响力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片土地的科学研究。而面对长江源区正在往外搬迁的藏民,他建议尽快在全国各大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只有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遏制全球变暖。”他说。

 

11、山东半岛截两半治污 中国还能挖条大运河吗?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0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2944.html

  最近,莱州湾水动力研究有望纳入国家“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消息传出后,关于山东半岛能否开凿胶莱人工海河的话题再度引发网民热议,科学界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这个据称仅次于苏伊士运河的“世界第二大运河”的大胆构想有多大的可行性,能否达到改良渤海环境污染状况的预期目的,是是非非的争论仍将继续。

  山东半岛一截两半 人工海河治理渤海污染?

  山东半岛两侧的莱州湾、胶州湾分别处于渤海、黄海,是两个半封闭的内湾,由于两湾水体交换能力弱和长期受陆源排污影响,近二十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的“重灾区”。

  基于此,海洋学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几年前就提出:如果能够开凿一条贯通两湾的胶莱人工海河,将有效加快水体交换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王诗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渤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应由传统的治污为主改为“治”“疏”并举,充分发挥海洋自净能力,通过开凿人工海河,增强两湾水交换能力,改善半封闭海湾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构想中的胶莱人工海河长度约150公里(含河道入海口向海各延伸10公里),河道宽1000米,其中主航道宽300米,水深12米,两边副航道各宽350米,水深3到5米,河道拓宽加深主要目的是增加过水面,增强人工海河水动力,有利形成半岛环流和加快两湾水交换速度,可以同时满足航运旅游等需要。

  根据王诗成的设想,人工海河的功能定位有两个:一是生态功能。加快胶州湾、莱州湾之间的水体交换速度,改善人工海河流域小气候,尽快遏制两湾乃至渤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二是区域开发功能。这条人工海河将对航道交通、经济开发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即航运、港口、区域开发、旅游、城市建设等,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乃至黄渤海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2、我国水污染密集暴发之后 如何重回水净河清?

来源:光明日报 2007年07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7-07/05/content_6332506.htm

2007070602-1.jpg

新华网友拍摄的无锡太湖蓝藻爆发

    7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这次修订强化了违法排污者的民事责任和治理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何治理水污染再度引发公众的关注——  

    7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这次修订强化了违法排污者的民事责任和治理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媒体连日有报道,如何治理水污染再度引发公众的关注。

    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2007070602-2.jpg

令人触目惊心的水污染(资料图片)

    有专家指出,我国现在进入水污染高度暴发期,原因是我们向大自然排放了太多的污染物,水体消纳不了,水污染由是而生。“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是一家环保组织,中心主任马军是《中国水危机》的作者,他认为,水污染治理,考验着政府的决心与智慧。

零散型小污染源需重视

    记者这两年在全国采访了许多水污染治理设施。一个使人忧虑的现象是:小的、零散型的污染源有可能成为“污染新主流”。大型的污染源由于受到国家环保总局、各地环保局的严格监督和催促,治污设施上马得较快。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正好卡在“淘汰生死线”的企业,对污染的治理问题却一直在迟疑和观望。这时候,需要政府的策略。

2007070602-3.jpg

“中国水污染地图”

    河南省环保局局长王国平说:“造纸厂购置治污设施,一吨纸的成本要多花150元左右;如果不购置治污设施,一个日产百吨的小型造纸厂日均降低成本15000元。我们去处罚一次,最多罚款10万元,他们10天不到就挣回来了。因此,如果政府部门不以总量控制的措施进行产业调整,不对小企业实施关闭,高污染、高能耗的小企业不可能有治污的积极性。‘关小上大’,也有利于提升当地的企业竞争力。”

    除了“关小上大”,还有一个针对零散排放的办法,就是把小企业集中起来联片治污。浙江温州作坊式的小电镀厂关了又开开了又关,一直无法根治,当地政府于是想出了建设集中式工业园区的办法,要求所有的小电镀企业都进园区,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厂。温州市环保局长叶钢炼说:“有些企业担心进园区后管理上要求严格费

    用也高,会降低竞争力。但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应当包括治污成本,只要分摊合理,消费者是会认同的。”

公众应成污染监督力量

    有许多企业老是趁天黑、下雨、节假日进行偷排,这些情况下,社会的监督非常重要。全国环保系统都设有“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但在许多地方,举报电话的效果并不理想。四川乐山市副市长黄若建认为,很多举报者害怕受被举报方打击报复,因此积极性不高。乐山市为此设计了“匿名有奖举报管理办法”:12369会给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的举报者一个“序列号”,依靠这个序列号举报者可以获得举报相应的奖励,最高时能达到10000元。“我们盼望出现举报专业户。有了这些积极的眼睛帮助巡查和监护,人人都成为环保监察员,环境保护的力量就加强了。”

2007070602-4.jpg

图表:水污染对人体危害有多大 新华社发

    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2006年开发出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它们随时收集政府部门和媒体公布出来的污染企业信息,将其一一标注在地图上,向所有的公众开放。同时,它们还鼓励志愿者用全球定位系统对污染企业进行定位,拍照片、写实况,这些内容整理出来以后,“污染地图”都可以采用。

    “污染地图”开放之后,许多企业坐不住了,找上门来要求撤掉他们的污染信息。中心主任马军说:“我们对企业要求改善公众形象的目的很理解,但是,要我们撤下来,它们必须有理由。比如,必须由当地的环保部门出具污染治理已经达标的报告,最好是由当地的民间环保组织代表公众作为第三方监督力量出这个报告。只要企业能够持有这样的公信力高的报告,我们当然会把企业的改良成果报告出来。因为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不是不支持企业,而是督促企业做得更加可持续和合理。同时,我们也向社会发出呼吁,不购买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多购买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的产品。”据了解,“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正在积极开发“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方法也与“水污染地图”类似。

探索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据了解,我国的河流不是按照全流域来进行管理,而是按照政区图,“分配”到各个省市区。这就给大型的江河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2006年,七大水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就达7个。十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潘岳说,国家环保总局希望能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不顾区域、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底线,盲目追求GDP增长,甚至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由此可见,政绩观的改变单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那就是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环保总局将强烈建议监察等部门继续加大加重对区域流域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

    其次是建立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目前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呈现“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局面,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上游地区不仅缺乏治污积极性,甚至通过流域的过度开发带动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流域整体性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已经迫在眉睫。

    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同样重要。鉴于缺少足够的监察力量是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一走就开”屡禁不止的主因之一,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将定期进行督察,对于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需要一支强大的环境监察力量,需要国家对环保执法评估机制的更大投入,也需要动员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作为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各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环境义务。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为公众监督提供平台。

同时有必要考虑建立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结合行政与市场的力量来遏制污染恶化趋势。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而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以此为开端,环保总局将联合更多部门在近年内研究出台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财税等一系列新政策。

 

13、重视长江生态危机,维持中华民族生命线

来源:中国水网2007-7-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970.html

——河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陈西庆教授谈长江及长江保护

  近一时期以来,我国水资源、水生态问题频发,关于长江的议论也时常见诸媒体,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陈西庆教授对此谈了自己及部分水利专家的认识、思考与建议。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陈西庆教授介绍说,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干流长约6300多km,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8.7%。长江自西向东穿越我国11个省、直辖市,我国东部可持续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流域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区位上,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T字形构架中占据重心的地位。以长江流经的主要省市即长江经济带即9省2市计算,总人口4.8亿,占我国总人口的36.4%,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40.3%;沿江城镇密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走廊,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陈西庆教授说,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高强度开发,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和水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长江已开始出现生态危机。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等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北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日趋紧缺,而长江的径流量约相当于黄河、淮河和海河总径流量的5倍。南水北调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水源地都位于长江流域。目前在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完成以后,我国四大直辖市将同饮长江水。所以,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是未来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长江是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如何保护长江的健康,中华民族面临重大抉择。

  长江生态环境正处于关键时刻

  陈西庆教授指出,目前,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已经相当严峻,这些问题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变化、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长江上游气候与水文的不利变化。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长江上游、特别是长江源区的气候增暖明显,最近几十年来,与世界其他中纬度地区山地冰川一样,我国西部冰川显示明显的后退趋势,这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产生深远影响。气温升高将增大植物(包括农作物)对水的需求,蒸发量的上升将使河川径流减少,冰雪融水量的减少将使长江水资源发生变化。事实上自1882年以来,长江上游来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同时,气候变化也导致汛期气候出现极端变化,如1998年长江中上游大洪水和2006年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特大干旱就是明显的例证。

  其次是长江上游过度和无序的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在上述气候和水文变化的背景下,几十年来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伴随着水资源开发的是大坝和水库的建设。目前长江干流和支流共建有4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在建的水库还有2400多座,人们用“跑马圈水”来比喻长江上游水力资源的无序与过度开发。另外,长江水库数量巨大、总库容量增长迅猛,但水库调度管理分属不同的地区和部门管理,这一局面如不改变,将对国家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的实施带来严重问题,同时长江中下游与长江口枯季水资源利用也将面临巨大风险。

  第三是不断加剧的长江水污染。近几十年来长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全流域污水排放量每年约230亿吨,为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37%。全国2万余家化工企业,位于长江沿岸的有近万家,目前正在建设或规划的化工园区有20多个。长江水污染已成为渔业资源衰退、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50年代,长江年捕鱼量可达50万吨,目前仅为几万吨。此外,由于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已经形成了串珠状的大型火电厂群,其冷却水排放已经导致出现沿江温排水带,对鱼类的生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藻类等有害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第四是湖泊富营养化已导致的长江局部地区水危机。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如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都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在长江干流中下游洪枯季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长江河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进入湖泊污水总量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了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湖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过程。90年代以来,湖泊富营养过程进一步加速,直接恶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五是长江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亟待改革。长江流域管理在一些传统水利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如防洪、水土流失治理以及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砂矿资源利用等。但是,伴随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然而,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符合长江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特点的流域管理基本理论、法律体系、行政机构框架、监管机制和用户参与途径等。迄今为止,围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流域综合管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无序低效阶段。另一方面,我国涉及长江流域管理的政府部门数量众多,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

  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和实施“保护长江行动计划”

  陈西庆教授说,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我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6月下旬举行了为期6天的“保护长江行动计划”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国家科技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各位专家就全球变化和人类高强度开发利用背景下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编写了《重视长江生态危机,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关于制定与实施“保护长江行动计划”的建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陈西庆教授强调,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在流域尺度上,长江目前在亚健康状态,即正处于从健康向不健康状态的过渡阶段,同时在子系统尺度上,已经呈现病态特征、并仍在持续恶化的过程中”。长江生态环境的康复需要巨大投入和几代人的努力。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长江流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已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必须在未来10年内,尽快控制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流域尺度的病态状况的出现,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的法律框架、行政机构、市场机制与民众参与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保护长江行动计划”,并研究有效的途径,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有步骤地推进和实施计划。“保护长江行动计划”需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和集成,通过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家和管理学家多方联合,围绕以下10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估;长江源区气候与水文过程的变化研究;长江上游水电站密集型开发可能产生的风险与中长期对策;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中长期对策;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趋势及其对防洪、航运的影响和对策;长江全流域尺度的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长江全流域尺度水量合理配置与调度研究;太湖等长江流域重要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洞庭湖、鄱阳湖变化趋势和对策研究;长江河口资源环境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法律、行政、监督、协调机制和民众参与研究。专家们还提出了“保护长江行动计划”的4个纲要:开展保护长江的舆论宣传活动,引导、教育和鼓励民众参与保护长江的行动计划;国务院授权权威部门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设计和制定保护长江的行动计划;国务院牵头设立权威机构,组织和实施保护长江行动计划;设立保护长江行动计划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支撑研究计划。(中国水网 作者:河海大学党办 钱恂熊)

 

14、新闻观察:“跪求治污”与“能不查就不查”

来源:《工人日报》2007年07月0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54923.html

  这几日的新闻以环境新闻最为集中。7月3日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断水。就在同一日,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污染使出“杀手锏”,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而与此相关的耐人寻味的两个背景是: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最近到安徽鲍家沟检查时,当地村民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针对环境违法问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一位副局长对记者感叹“三不怕”和“三不查”———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而地方政府,则是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一面是火烧眉毛式的污染事件———20万人断水、百姓下跪求治污;一面是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骄横、冷漠的“三不怕”、“三不查”,违法的理直气壮,相关部门“能不查就不查”,这样的图景再次道出一个尴尬的现实:当前的环境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那么,究竟拿什么遏制污染事件的此起彼伏呢?国家环保总局诸如“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之类的强硬手段能根本解决问题吗?对此,即使素以强硬著名、有 “潘旋风”之称的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对记者表示:“我并不乐观,因为环保局的权能太有限”,“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水污染速度,环保部门在其中扮演了无奈的角色”。而在我看来,要遏制环境污染,必须从限权治官着手,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压力内化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内在压力。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是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性的行为,如果这种外部性———一个企业的污染要周围居民承受恶果,一个地区的污染甚至需要整个流域及子孙后代来承受其恶果———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内部化,那么在利益冲动的支配下,各地就不可能有内在的动力去消除或降低污染。

  正如潘岳所说,“‘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都解决了”,“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这样的官员一天不被问责,反而因‘发展有功’得以升迁,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员效仿”。

事实上,以环境指标考核、问责官员来督促官员治污,这样的工作思路已经确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由谁来考核、问责官员?显然,依循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内部的上级考核、问责的路径是一方面,同时,还要让广大百姓更多地参与到其中,让公民来监督这种考核与问责。因为享受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生来的权利,他们对环境状况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评价才最客观、最公正。(张贵峰)

 

15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7-07-05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eping/200707050354.asp

  频频告急的各地水危机,使严重的水污染得以迅速跻身于政府议题。昨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将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铁腕治污,在今年下半年实施环保五大战役。其中包括: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区,实行流域限批;对包括6家污水处理厂在内的38家重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同时还将加大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采取一湖一策的治理措施等。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太湖、巢湖、滇池相继爆发蓝藻污染,在无锡还引发严重的饮水危机,标志我国已经进入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就在前日,江苏沭阳还因上游污染源侵袭水厂取水口,被迫关闭供水系统,城区逾10万人断水逾40小时。环保危机,正以逼迫国人生存的极端形式,从似乎前瞻务虚的理念之争,变为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不见棺材不掉泪,当下之势,已是十足棺材之急。

  以媒体一言,就当前污染治理作技术探讨,不免有代庖之嫌。至于普通民众的道德义愤,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终究是难以救急的廉价品。今年以来的水危机,在高层民生政治的敏感回应下,因受到特别强调而大幅跃升在政府的议程排位。上月底,总理温家宝到无锡居民家中喝白开水,检验自来水质量,并召开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高层领导躬亲关注,直接令此次环保总局的铁腕治水,借到便利的政治东风。

  以区域限批掀起所谓环保风暴,此次不是头牌。今年年初,河北唐山、山西吕梁、贵州六盘水、山东莱芜4市和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4大电力集团,受到国家环保总局启用区域限批的行政惩罚,据称随后均迅速整改,效果明显。但此次流域限批后效如何,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语带凝重。作为环保部门的最高权能,环评限批与当下严峻的污染形势相比,要将其幻想成阻遏污染的利器,显然政治决心要高过实际效能。

  何以有如此高开低走的预期?潘岳曾说,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都解决了。此次环保总局应高层指示迅速行动,再祭出流域限批的撒手锏,确也是借力发力,可以短暂获得震慑地方官员的上意余威,至于环保部门本身在政府序列中的弱势窘迫,丝毫未有改变。基层环保的位子、票子都出自地方一级,常有上下反戈之事,如此环保监督局势,纵有环保总局亲力亲为,长效机制也实在遥无可期。治不了官,便治不了水,便治不了污染。潘岳无奈,却一语中的。

  由治水扯到治官,不是推脱公民之责,不过以事实为证,看出治官之于治污的重中之重。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披露,近期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专项检查发现,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总数的87.3%;在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占抽查总数的50.6%;在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占抽查总数的44.2%。

  不避冗长列出数据,是想从中表明:高达87.3%的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标准通过环评,这些都不是企业或个人所为;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一半以上偷工减料或停运不开,也不是企业或个人所能做到;至于近四成半的企业存在环保违法,到底是企业无良,还是官员不力,已自现分明。

一波一波的环保风暴,在媒体解读之下,似乎只是政府刮向违法企业的政策风暴。然而,江河日下的污染形势说明,环保风暴首先必须是一场刮向政府自身的整肃风暴。如何衍生出独立且强有力的环保监察力量,成为溯及政府权力制衡架构的一场自我检讨和自我改革。在此之上,市场力量与经济政策的充分运用,公民组织与公众监督的自由展开,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此一时彼一时,环保治理终究会因集体无力而终至错过。

 

16、赋权于民是环境治理的唯一出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7-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979.html

  这几日的新闻媒体上,最纷扰的莫过于环境新闻了:7月3日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断水。就在同一日,环保总局也对环境污染使出了“最后一招”――宣布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13个地区实行“流域限批”;对包括6家污水处理厂在内的38家重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

  而与此相关的几个耐人寻味的背景是: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最近到安徽鲍家沟检查时,当地村民纷纷表示已对当地政府的治污工作失去信心,并向检查组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针对环境违法问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对记者感叹“三不怕”和“三不查”――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地方政府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

  一面是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式的污染事件――20万人断水,老百姓下跪祈求,一面是企业和地方政府骄横、冷漠的“三不怕”、“三不查”。这样的一幅图景,无疑不只是环境生态意义上的,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生态意义上的,它显然再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尴尬事实:当前我们环境保护上面临的窘迫处境,绝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层面,更是社会治理本身某种具有相当代表性的症候。

  那么,究竟拿什么遏制污染事件的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并让百姓不再求告无门、黯然下跪?国家环保总局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的诸如“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之类的“撒手锏”,能根本解决问题吗?对此,即使素以强硬著名、有“潘旋风”之称的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对记者表示:“我并不乐观,因为环保局的权能太有限”,“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水污染速度,环保部门在其中扮演了无奈的角色”。

  其实,在我看来,要根本阻遏环境污染事态,给予釜底抽薪的彻底解决,个中的道理和办法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从限权治官着手,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内化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执政成本和支配其前途的政治压力。众所周知,环境污染是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性的行为,如果这种外部性(一个企业的污染要当地居民负担,一个地区的污染甚至需要整个流域、国家,乃至子孙后代来承受),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内部化,那么在利益冲动的支配下,它就不可能有内在的动力去消除或降低这种污染。

  这正如潘岳指出的:“‘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都解决了!”“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这样的官员一天不被问责,反而因‘发展有功’得以升迁,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员效仿”。

  进一步的问题其实还在于:由谁来考核、问责官员?

显然,如果仅仅依循传统的那种自上而下、行政体系内部的考核问责路径,问题仍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为一方面上级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其自身同样也是考核问责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从民主法治的角度看,与污染治理相对的并不单纯是一种行政权力,而是公民内在的环境权利――享受洁净优美生活环境的权利,实乃是基本的人权。因此,这种权利保障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公民无疑才最有发言权,而要捍卫这种权利,当然最终也应该由他们说了算。一句话,只有用公民权利“套牢”官员权力,才是环境治理的唯一出路。(张贵峰)

 

17、对“最后一招”的忧虑

来源:江苏经济报2007-7-6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971.html

  继今年初首次实行区域限批政策之后,7月3日,环保总局将“流域限批”大棒挥向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重污染企业。与此同时,总局副局长潘岳也颇显无奈:“‘流域限批’已是我们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

  无论是区域限批,还是流域限批,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样做的同时会影响不少无辜的企业。但面对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环保部门很尴尬。管吧,没人愿意听,效果也不好。不管吧,自身职责摆着呢,又不能行政不作为。于是就“环保风暴”一遍一遍刮,眼看还不济事,只好拿出最后一招,“限批”。

  “限批”政策,有点类似于古代的“连坐”,一家犯了罪,亲戚朋友甚至邻居都会受到牵连。此举虽然会伤及一些无辜,但目的在于给地方施压,促其解决问题。你不是急于出政绩么?那么限批正好击中了你的软肋,不解决好以前的老问题,对不起新的项目不给你批。虽然这措施本意不错,但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即便不批新的,那老的项目依旧污染怎么办?今年入夏以来许多地方暴发蓝藻,这并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旧有的污染源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总局看起来很头疼。连一向雷厉风行的潘岳副局长也坦承,他们只剩下最后一招了。可问题是,连环保总局都只剩下最后一招了,如果此举还解决不了存在的突出问题,那又该怎么办?人们该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潘岳副局长面对公众道出了他的苦恼,其实有类似苦恼的远不止他一个。比较突出的还有,安全生产监督局局长李毅中,面对事故,他屡屡发怒,但事故频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他和他的团队审计出的问题,还屡屡在中央国家部委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他们及其所在部门对工作不可谓不尽心,但实际效果与其努力却没有成正比。

  诸如此类的情况让人深深忧虑:我们可以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允许其有较长的解决期限,但却绝不可因此丧失前进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了勇气和能力,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施,无招可用,那么最终丧失的就是整个社会,还有我们自己。 作者:也笑

 

18、“26℃空调法”如何能不落空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7-07-05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707050361.asp

  每当有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有识之士就会发出恨铁不成钢的声音。可恼的是,也不能拿那些人怎么着,因为在中国,最不道德的人往往都是有权有势的人。

  譬如说,在不少地方,空调第一耗能大户往往就被政府机关或垄断企业夺得,毕竟,公家的电费全民分摊谁也不心疼。于是,忍无可忍只有指望法律,哪怕它是只纸老虎,那也不妨死马当活马医。这就是立法崇拜的由来。

  据报道,国务院法制办7月3日就《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国家对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除特殊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吃饱饭后,环保问题成了主要的民生话题,其重要性大有逼近生存权之势。这也是近期媒体的热点之一,支持节能减排形成热议,说明大家的境界上来了,能国际接轨考虑起全人类和地球的前途来了,说明国民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的公众参与环保制度不可谓不健全,可仔细一看,环保活动总是伴随着争议,蓝藻景观可能成为全城断水的正当理由,为建设立项有些地方甚至激化到要上街散步的地步。奇了怪了,要保护环境这个连幼儿园同学都知道的硬道理还有什么可争议的?但总是见有人与民意共识对着干。看人家美国资本主义境界多低,《京都议定书》都不肯签。可社会主义也有落后分子,所以国家替大家着急。保护环境从你做起,若不自觉大刑侍候,“空调法”的威力不言而喻。

  所有法的出发点都是正气凛然的,包括这个“空调法”。把空调调高两摄氏度,可以省多少电啊,国家资源宝贵,不能浪费。多好一消息,可是一上网,仍然被大多数网友骂个半死,所以说网上愤青多,境界低。

  但是这回许多有识之士也大表异议,一个国家需要立的法越来越多,表明了道德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弱,其次,立的法律再好,仍然不免要面对执法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最困难的就是执法问题。

  没办法,一个无法执行的法,再美好也是个废物。纵然“空调法”只是针对公共场所,但以中国之大,所谓公共场所也不是一个小概念,政府要做的事那么多,恐怕管不过来。比浪费电更要鞭笞的是浪费法律资源,更担心执法机构假借正义名头,建立各种权力寻租的空间,这种事情大家可是见得多了。一个论坛的网友说:立个啥法哟!只要中国出产的空调一律不得低于26℃就行了。要不怎么说群众最有智慧呢,一点就到死穴上。□胡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