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七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7-04

七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国家环保总局宣布限批十三地 拯救四条河

2、我国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进行渔业水域生态修复

3、我国拟立法明确“夏季室内空调不得低于26度”

 

地方信息:

4、青海省投资6200多万元恢复治理三江源矿山环境

5、昆明下水道污水威胁饮水池 危及市民饮用水

 

重大水事:

6、南水北调郑州段水源保护区划定

7、淮河干流水位全线上涨 流域三大湖泊超汛限水位

 

人物访谈:

8、潘岳:有些地方政府挂牌保护污染大户

9、潘岳:“官”的问题解决了 环保问题就都解决了

 

污染信息:

10、江苏沭阳断水逾40小时 污染源仍未查清

 

深度报道:

11、安徽鲍家沟村民跪求环保总局官员治污

 

环境时评:

12、让“流域限批”成为治理水污染的“撒手锏”

13、“流域限批”:环保当打破行政壁垒 

14、环保风暴刮向江河淮海 

15、潘岳:限批也难撼动唯GDP发展观

16、“绿色油田”会不会制造“绿色沙漠” 

17、节能减排为何难以“伤筋动骨”? 

 

 

 

1、国家环保总局宣布限批十三地 拯救四条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07月04日 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5944364.html

继年初“区域限批”后,环保总局3日宣布对长、黄、淮、海四大流域部分重污染水域的6市2县和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

  7月3日,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开始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部分同处一个流域内污染严重的县市或工业园区同时“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

  被“流域限批”地区水质严重污染

  四大流域部分断面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

  “村民齐刷刷地向检查组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今年5、6月,按照国家环保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环保总局环监局派出6个检查组分赴各地检查。检察人员刘恩东所在的组走到安徽蚌埠鲍家沟,正好赶上鲍家沟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区间形成的泡沫长达1公里,COD浓度高达390毫克/升,超标9倍。提取村民的饮用水进行监测,发现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次检查的重点是流域、工业园区环境违法状况、工业项目环评执行情况。

  “水太脏了,非法排污太严重了!”一位检查组成员告诉记者。在安徽巢湖市,被抽查的23家企业中,18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所查企业数的78.3%;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检查组抽查的21家企业中,15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被检查企业数的71.4%;在河北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71家企业中,仅13家通过“三同时”验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今年1—4月对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流经被“流域限批”城市的水质多为重度污染。“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水质平均为V类。”而黄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颍河的周口市的国控断面今年前4个月的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李国刚告诉记者,Ⅴ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Ⅴ类水更是丧失了基本的生态功能。

  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的67个断面水质进行抽样监测,结果仍然全部为劣Ⅴ类!

  一日不整改,“限批”一日不解除

  “限批”让环保部门从面对违规企业变为面对地方政府,监督事半功倍

  此次“流域限批”范围之大让人吃惊,包括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从即日起,环保总局将停止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年初的区域限批,让地方先震动后觉醒。从目前的情况看,限批还是最有效的方式,有效就在于触动了地方领导,让政府的作用发挥出来。”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认为,环保部门以前面对的是违规企业,要一个一个去监督,难度很大。限批后,环保部门面对的是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监督企业整改,事半功倍。

  国家环保总局在3日发出的通报中,详细表述了对被限批的13个市、县、工业园区的整改时间、内容要求。

  整改期限被定为3个月,整改内容有7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所有限批城市必须立即启动城市发展和流域开发的规划环评,这在前次限批中还未被涉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说,一条河流从源头区到河口区,应该是系统发展,系统考虑。在不同功能区实现不同功能,体现分类、分区、分级、分期的管理观念,是流域管理、治理的关键。他认为,对限批城市开展规划环评,不仅可以明确本流域和区域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定位,更是为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整改内容还包括,对流域内所有排污口进行清理;加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正常运转;所有未经环评审批、未经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立即停建停产,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全面清理取缔“土政策”;制定相应的流域水环境事故防范应急预案,并建立联动防范机制;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治等等。

  “7条整改内容一日没完成,一日不解除‘限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总局将建议监察部依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造成上述流域严重水污染和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

  环保总局还将密切跟踪被限批地区和挂牌督办企业的整改,并派督查组赴各流域和城市进行现场督查,定期公布整改进展情况,让全社会监督流域水污染防治。

  在此次第一批“流域限批”的基础上,环保总局将逐步展开对珠江、辽河、全长江流域以及重点海域持续不断的检查执法行动。

  流域治污呼唤新思路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蓝藻接连暴发,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目前,我国流域污染形势严峻:2006年七大水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达7个。10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一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

  “当前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已非分割的治水管理体制所能解决,应该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潘岳说,环保总局希望能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这一新思路包括,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建立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建立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结合行政与市场的力量来遏制污染恶化趋势。

  潘岳认为,目前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呈现“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局面,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上游地区不仅缺乏治污积极性,甚至通过流域的过度开发带动经济增长。因此,根据流域整体性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已经迫在眉睫。

  被“流域限批”的市、县及工业园区(链接)

  1.长江流域:安徽巢湖市、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2.黄河流域:甘肃白银市、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陕西渭南市、山西河津市(县级)、襄汾县

  3.淮河流域:河南周口市、安徽蚌埠市

  4.海河流域:河北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濮阳经济开发区、山东莘县工业园区

  “流域限批”和“区域限批”

  “流域限批”与“区域限批”在处理措施上有相同之处。但被“流域限批”的城市、地区或工业园区处于同一流域,带有明显的跨界治理的色彩。

“下游的水治得不错,上游却胡乱排放,结果下游治理成果就会化为乌有。”环保总局负责人表示,流域限批就是要解决河流跨界的污染治理问题,同一流域必须走统一治理的道路。

2、我国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进行渔业水域生态修复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43859.html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管局3日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启动新一轮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今后3年将持续进行东海渔业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管局局长李富荣说,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原因,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水域“荒漠化”程度日益严重。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紧迫任务”。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诸如设立“经济幼鱼保护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开展查处非法捕捞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延缓了资源衰退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东海区各地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对鱼、虾、蟹、贝等品种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数量累计超过20亿尾(只)。有些品种已有了明显的恢复迹象。

据农业部东海区局有关人士介绍,从今年起至2009年的3年间,利用渔业生态补偿款,加上其他配套资金,东海区将开展新一轮的增殖放流。今年将投入550多万元用于长江口、杭州湾的人工增殖放流。在3日的启动仪式上,共放流了大黄鱼苗、黑鲷各8000尾;海蜇苗15万只;梭子蟹苗1万尾和其他一些鱼苗。(记者 李荣)

3、我国拟立法明确“夏季室内空调不得低于26度”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45093.html

  “夏季室内空调不得低于26摄氏度”的规定,有望以国务院立法的形式得以确定。

  国务院法制办3日全文公布征求意见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规定,国家对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除特殊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草案还规定,供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供热单位应当改进技术装备,实施计量管理,并对供热系统进行监测、维护,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保证供热系统的运行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根据草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供热单位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并制定供热单位能源消耗指标;对超过能源消耗指标的,应当要求供热单位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监督实施。(记者田雨)

4、青海省投资6200多万元恢复治理三江源矿山环境

来源:青海日报2007年07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45584.html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青海省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今年投资6200余万元对三江源腹地为主的地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达1.19万亩。

  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脆弱的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2002年前以三江源腹地为主的砂金开采,使得孕育了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这一地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开始实施针对三江源地区的矿坑治理工作。三年来,争取国家投资3800万元先后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多卡吉卡金矿、红金台金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扎朵金矿、曲麻莱县布曲金矿、德曲金矿、白的口金矿、治多县松莫茸金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黄沙台金矿、祁连县默勒煤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察尔汗盐湖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11个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经过推沙填坑,回填表土、栽种林草、封育围栏等工程,项目区的矿区土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使三江源地区及祁连山的8707亩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经检查验收,项目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长势良好。

今年青海省争取国家资金4250万元,对玛多清水川等13个矿区进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计划完成土地复坑复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5516亩,治理恢复水浇耕地420亩。同时,还争取省财政地方资金1960万元,计划完成称多多曲等10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互助鼓楼特种水泥厂滑坡排除,计划完成土地复坑复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5952亩。(作者 康维海)

5、昆明下水道污水威胁饮水池 危及市民饮用水

来源:昆明日报2007-7-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896.html

    7月3日,为期两个月的二次供水设施专项检查结束。在被检查的310家的单位中,地面水池(箱)溢流管和泄水管与下水道相通,地下水池检查孔明显底于地面的占到了3%。下水道一旦堵塞,污水就会倒入水池,市民的饮用水将受到污染。

500水池会易进污水

    目前,昆明有20万居民户实现了一户一表改造,但仍有一半用户还在使用二次供水。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昆明市近2万个二次供水蓄水池中,常年不清洗的达5000个左右,这样就容易导致供水二次污染。从4月24日开始,市政公用局和市卫生局等部门,依法对昆明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为期两月的专项整治。

    两个月来,市政公用局共检查了310家二次供水设施单位中,有10多个二次供水水池,溢流管和泄水管与下水道相通,占所检查水池的3%。昆明有近2万个二次供水水池,如果按3%的比例来计算,昆明有近500个水池因与下水道相通或检查孔底于地面,最后导致污水就流入水池。如果下水道发生堵塞,污水就会倒入水池,被污染的自来水顺着水管再流进住户家中。

    二次供水存在六大隐患

    据市政公用监察大队大队长樊起洪介绍,二次供水系统主要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个别用户的二次供水设施周围环境和运行管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甚至将水池或机房当垃圾堆放点;二是二次供水水池设计不符合要求,检修口选址不当,与地面齐平,没有排污口及排气孔,这样雨水随时都会流入水池;三是水池设施防护不全,检修口加锁、加盖、加防护网罩不到位,这就使得谁都能随意接触水体,而且也防不住老鼠、蚊虫等;四是管理单位法治意识单薄,不安排专人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日常管理,管理人员不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没有上岗证,缺乏卫生知识等。

市政公用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如市民家中自来水浑浊和有异味,可以请有资质的清洗消毒公司进行清洗外,也可以拨打被称为市政公用“110”的举报电话3382221举报。(杨官荣 刘长春

6、南水北调郑州段水源保护区划定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2007年07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4/062613370031.shtml

  本报讯 (记者何可)郑州市开始设立6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保证过境的南水北调总干渠安全。

  7月3日,郑州市召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会,会议决定,郑州市国土资源、测绘、水利、环保等部门开始调查总干渠郑州段左右岸各3000米宽的污染源分布、水文地质等状况,市政府将根据调查情况划定保护区范围,预计保护区面积将达到600平方公里。

  据了解,保护区分两级:一级保护区内,以发展绿色农业、林业为主;二级保护区内,严格限定人为活动,除了不许建立重污染化工项目、垃圾处理站、排污口外,也不许建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穿越总干渠的桥梁,都必须设有遗撒和泄漏收集设施。

  据了解,总干渠郑州段长133公里,水面宽90.5米,除10公里从地下穿越黄河,该段大部分是明渠工程,经过市区南部和西部时将形成人工运河。

南水北调总干渠从新郑西南与长葛交界处进入郑州,经中牟县、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荥阳市,最后穿越黄河进入焦作境内。

7、淮河干流水位全线上涨 流域三大湖泊超汛限水位

来源:新华网2007年7月4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379

新华网合肥7月4日电(记者蔡敏 马姝瑞)中国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消息:6月29日8时至7月4日8时,淮河流域普降大雨,淮河干流王家坝至蚌埠吴家渡段水位全线上涨,三大湖泊水位已全部超汛限水位。

截至7月4日上午8时,淮河干流沿途重要水文站淮滨29.23米、王家坝27.79米、润河集22.97米、正阳关19.87米、鲁台子19.28米、蚌埠闸16.57米、吴家渡16.22米,与7月3日8时相比,分别上涨了0.9米、0.91米、0.76米、0.57米、0.48米、0.54米、0.54米,目前各主要控制站点水位还在继续上涨。

淮委水情监测显示,淮河流域内三大湖泊水位持续上涨,截至4日8时已全部超汛限水位。其中,洪泽湖(蒋坝站)12.60米、骆马湖(杨河摊站)22.69米、南四湖(微山岛站)32.64米,分别超汛限水位 0.10米、0.19米、0.14米。为确保防汛安全,从7月3日起,淮委和流域各省已先后启动了部分水利工程进行调控洪水。

此外,截至4日上午8时,淮河流域已有8座大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6月26日8时至7月4日8时,淮河流域大部雨量均在50毫米以上(沙颍河上游除外),南湾水库355毫米最大。淮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111毫米,淮河水系降雨量116毫米。

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分析:未来3天,淮河流域将持续较强降水,4日晚到5日晚沿淮以北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沙颍河、洪汝河、涡河及洪泽湖周边暴雨到大暴雨,淮河以南中等阵雨。

淮委预测,7月5日傍晚王家坝站将出现28.3米左右的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8米,距离保证水位(29.0米)0.7米,相应流量约4000立方米每秒。

 

8、潘岳:有些地方政府挂牌保护污染大户

来源:新京报2007年07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4/013012139298s.shtml

2007070401-1.jpg

5月28日,工作人员在无锡鼋头渚景区围剿太湖蓝藻。水污染事故近期频发,环保总局再起“环评风暴”。吴海森摄

  潘岳接受本报专访称,“环评风暴”不变成制度法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

  这样的官员一天不被问责,反而因“发展有功”得以升迁,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员对其效仿,就一天不能阻止科学发展观的政令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现在成渝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是当今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它们决不应是过去几十年传统工业化的翻版,而应是科学发展观的示范。“

  昨天,潘岳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管理机制,解决目前各部门分割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状况。

  环境问责要实行责任跟踪制

  新京报:环保总局已发起了多次“环评风暴”,但“风暴”过后,如今的状况却使环境污染的形势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你对此怎么看?

  潘岳(以下简称潘):我从第一次“环评风暴”时就说过,“风暴”不变成制度,不变成法律,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中国环境的观念启蒙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正式进入了利益博弈阶段。不再是技术、资金、运作到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制度是否能够变革的问题。

  新京报:需要哪些制度变革呢?

  潘:需要变革的制度包括修改《环保法》,包括授予更加严厉的环境执法权。但其中最根本的,当属我们的官员考核制度。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这样的官员一天不被问责,反而因“发展有功”得以升迁,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员对其效仿,就一天不能阻止科学发展观的政令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五年来,我们执法的时候,见到多少大污染企业不是被当地政府“挂牌督办”,而是被“挂牌保护”!

  新京报:这造成了环保执法的更大障碍?

  潘:在这次“流域限批”的检查行动中,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在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有进得去!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环保总局都进不去,由地方政府管辖的地方环保部门能进去吗?在中国的当前阶段,“官”的作为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是起示范性意义的,能不能改变“官”的行为,决定着一个理念、一个政策能不能成功。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新京报:要解决环境问题,还需在哪些方面下狠招?

  潘:第一是建立环境问责制度。国家要明确政策授权,监察部门要继续加大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同时实行环境责任跟踪制度,官员在当任时所造成的环境责任仍应受到跟踪追究。另外,对企业实施停产整顿后,要建立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督察督办的制度。第二是建立高级别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协调机构。第三是要做区域、流域的规划环评。

  打破行政区划,对大区域和流域的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规模、结构的调控,使区域和流域的产业结构服从当地的环境功能,经济增长服从当地环境容量。

  成渝新经济区不能重走老路

  新京报:规划环评究竟何时才能正式出台法规?

  潘:这我比你更着急。环保总局起草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送审稿)》,并于去年12月报送了国务院。但这项立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取得共识,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主要因为立法对某些惯性规划思维形成了一定冲击。例如规划环评要求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要求对规划开展跟踪评价等;这对“宣言式”的大手笔、大盘子,暗箱操作,规划“朝令夕改”的习惯在理念上形成了很大冲突。我们将积极做好沟通,争取早日出台。

  新京报:你近期曾表示,要对成渝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当今最热门的经济区进行规划环评的研究,是不是以后国家的重要经济区,都将事先进行规划环评?

  潘:现在成渝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是当今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它们决不应是过去几十年传统工业化的翻版,而应是科学发展观的示范。我们一直主动要求到新开发区做规划环评,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到位,不能强制。我只能说,如果这些经济区的负责人有此愿望,环保局将全力配合。

  建流域管理机制环保不争权

  新京报:1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治理江河湖泊的水环境问题,但却一直收效不明显。为什么?

  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目前“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这样一种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不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管理机制,就不可能执行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温家宝总理在三湖工作会议上提出“太湖流域治理要建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这是解决当前水污染危机的迫在眉睫之事。

  新京报:是需要成立一个统一协调的部门,还是将各部门管理的职能进行整合?

  潘: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不重要,关键要有这个功能。不管什么形式,环保总局都将全身心、无条件加入,不争权,只做事。

  新京报: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定会触及到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如果遇到一些阻力,怎么解决?

潘:这是必然的,以前的类似做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不能不开始,因为环境现状不能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不能等,老百姓也不能等。本报记者马力

 

9、潘岳:“官”的问题解决了 环保问题就都解决了

来源:《新闻晨报》2007年07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44371.html

相关新闻:

环保总局:长黄淮海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

    江苏沭阳饮用水源受污染 城区20万人口断水

  继今年初首次实行区域限批政策之后,环保总局再次举起“限批”大棒。昨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包括6家污水处理厂在内的38家重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的“不环保不贷款”绿色信贷政策,近日将由环保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出台。

  痛陈环保困局 “潘旋风”答晨报记者四问

  “流域限批”已是我最后一招

  “第四次环保风暴”——“流域限批”等系列举措昨日风起云涌。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官谭莉娟向晨报记者讲述了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蚌埠遇到的心酸一幕:“检查时,蚌埠市5个排污通道中水质全部超标,尤其是鲍家沟大桥及鲍家沟入淮口污染状况触目惊心。见到检查组,当地村民竟纷纷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

  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频频掀起“环保风暴”,千亿元项目叫停,总局副局长潘岳因职责深处“风暴眼”,被媒体称为“潘旋风”。昨日,他在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语气颇显无奈:“‘流域限批’已是我们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传统的依赖行政手段的环境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新的思路,就是融合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和公民参与的综合手段。”

  一问:“流域限批”能否成为“杀手锏”?

  潘岳:“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

  潘岳坦言:“对于这些举措能否扭转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先积累后发展’的思路,我并不乐观,因为环保局的权能太有限。5年来,执法行动的时候,见到多少大污染企业不是由当地政府‘挂牌督办’,而是‘挂牌保护’啊!就是这次‘流域限批’行动中,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能进去!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环保总局都进不去,由地方管辖的地方环保部门能进去吗?老百姓能进去吗?”

  潘岳认为,不管是“区域限批”还是“流域限批”,都只是比以前的环境执法手段略狠一些而已。“以前是让你关停并转,我走了你又故态复萌,我拿你没办法;现在是你不关,其他的项目就不给你批,你为了保一个亿可能要损失十个亿,你自己衡量得失。这确实更有效一些,但和现在的严峻形势比真是相差太远了。然而,这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再狠一些的我们没有了。”

  二问:水污染为何“越治越污染”?

  潘岳:“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

  “今年入夏以来,接连发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暴发事件,这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刻。矛盾最激化、最早爆发的领域就是‘水’,因为它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命脉,又是人民生存的命脉。水资源恶化趋势远远比人们想象来得快。如果我们不能够更有效地治理环境,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潘岳诉说了自己的“水之感慨”。

  年年治污,年年污染,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水污染速度,环保部门在其中扮演了无奈的角色。潘岳说,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要求一支强大的环境监察力量,但目前环保总局负责督查的人员远远不够,设备老旧,强制关停处罚权又没有,地方环保局又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为什么我们发起了这么多行动,花了这么多的钱,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仍然逃脱不了这个怪圈?老百姓在问,我们自己也在问。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目前‘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流域水环境保护体制上存在重大缺陷。这样一种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这个部门管调水,那个部分管污水处理;这个部门管农业污染,那个部门管工业污染;这个部门管技术资金,那个部门管发展资金。”

  潘岳认为,不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管理机制,就不可能执行有效率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三问:环保困局之根本何在?

  潘岳:“‘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都解决了!”

  “我从第一次‘环保风暴’时就说过,‘风暴’不变成制度,不变成法律,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需要变革的制度包括修改《环保法》,包括授予更加严厉的环境执法权。但其中最根本的,当属我们的官员考核制度。”

  潘岳认为,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这样的官员一天不被问责,反而因“发展有功”得以升迁,就一天不能阻止更多的官员效仿。“在中国的当前阶段,‘官’的作为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是起示范性意义的,能不能改变‘官’的行为,决定着一个理念、一个政策能不能成功。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为此,潘岳建议国家要明确政策授权,监察部门要继续加大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要想遏制污染恶化势头,首先要建立环境问责制度,一定要追究政府相关人员的环境责任,特别是地、市以上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实行环境责任跟踪制度,尤其是对近些年来,官员在当任时所造成的环境责任仍应受到跟踪追究。”

  四问:环保风暴“咱老百姓”能做些啥?

  潘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是未来的主题

  潘岳认为,中国的环境已经过了观念启蒙阶段,进入了利益博弈阶段。在这个阶段,环境的问题就如同其他改革的领域一样,不再是技术、资金到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制度能否变革的问题。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环境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高尚的理念和话语,而是他们的财产、健康和子孙后代。他们最有动力、也最有效率去监督各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环境义务。如何保障公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这是未来几年中的重大主题。

  潘岳介绍,环保总局正着力推进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他认为,缺少足够的监察力量是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主要原因。“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将定期进行督察,对于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这就需要国家对环保执法评估机制进行更大投入,但更需要的是公众的广泛参与。”(郭翔鹤)

 

10、江苏沭阳断水逾40小时 污染源仍未查清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0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4/100513372915.shtml

  新华网江苏沭阳7月4日电 截至4日上午8时,由于具体污染源仍未查清,江苏省沭阳县城区20万人口的断水时间已超过40小时。

  污染发生后,沭阳县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沿新沂河追查污染源。据环保部门初步判断,饮用水源污染可能为新沂河上游的化工企业排污所致。沭阳县正努力协调上游的地方政府协助追查污染源。

  由于没法摸清新沂河上游化工企业的污染情况,截至目前仍无法查清此次水污染的准确污染源,也没有办法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沭阳县城区学府小区居民李金萍说:“从2日下午3时开始,自来水就有些发黄,味道很难闻,有一股淤泥的腥味,后来自来水就停了。”

 

11、安徽鲍家沟村民跪求环保总局官员治污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年07月0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46065.html

  直到今天,熊跃辉还对发生在安徽蚌埠鲍家沟的一幕记忆犹新:听说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来了,一群当地百姓跪在他面前,目的只有一个,请求治污!

  鲍家沟位于蚌埠市东部,是5个主要入淮通道之一。鲍家沟不是一条自然河流,而是一条10多公里长的水利沟渠。抗旱时,从淮河里抽水到鲍家沟为两岸田地灌溉;防汛时用于排涝,直接排入淮河。如今,因为多家化工企业的污染,这条沟渠被当地农民称为纳污沟、毒沟。

  今年5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参加的检查组到达现场时,鲍家沟正在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形成的厚厚泡沫,浩浩荡荡足有1公里,污染状况触目惊心。

  当地村民起初对检查组“不屑一顾”,他们为了污染问题已经上告了10年,“市里来查过、省里来查过,可就是不断地查不断地排污”。

  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公布的被限批城市环保违规情况中称:当地村民纷纷表示已对当地政府的治污工作失去信心,并向检查组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

  企业的“三不怕”和政府的“三不查”

  “如果不采取流域限批的措施,环保总局总是查也不解决根本问题。”熊跃辉对记者说,因为关停、查处排污企业还得靠地方,“流域限批就是变我们查为地方自己查,促使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下狠心把污染企业处理到位。”

  针对当前屡查不止的环境违法问题,熊跃辉总结出了“三不怕”和“三不查”。

  “现在很多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他说,企业后面有政府撑腰、有官员作保护伞、有地方行政保护,“环保部门能把我怎么样?”

  我国现行的《环保法》颁布于1989年,“处罚力度小、手段软”。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罚10万元,而且根据法律规定,每月只能罚1次,满打满算一年才120万元,熊跃辉说,这还是在企业自觉、按时地缴纳情况下。“有的一年才罚七八十万元,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根本就不怕行政处罚。”

  第三个“不怕”是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你去投诉啊,反正地方也不能处理我。”

  排污企业的“三不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老百姓的环境诉求得不到重视。

  熊跃辉说,有的被“流域限批”的地方可能会痛恨环保总局,觉得这样的决定不可理解。但过几年,“他们就会发现,这项措施是能够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他们调整产业结构是有好处的。”

  猫鼠游戏依然在上演

  熊跃辉表示,搞流域限批不是环保总局跟一些地区有过节、非要跟你过不去,而是污染问题严重的地市,限制它的项目审批,才能触动地方政府的神经,才能促使他们下工夫整治污染企业。

  “说实在的,光靠我们查是不行的,暗查的时候就有人在后边跟着。”熊跃辉说。

  5月下旬,熊跃辉去了陕西省渭南市,明察了开发区的排污情况之后,他又突然带着队伍折回去暗访。

  查了一个企业之后,熊跃辉发现后面跟了一辆车。在一家污水处理厂,厂长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刚刚环保局来电话说你们要来。”

  “往往是我们还没到违法排污企业,电话就已经打到企业去了,通知他们把设备开起来。”熊跃辉摊开双手,“这真成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在渭南的一周,熊跃辉带着他的小组暗查了几十家企业,每天早上7时就出门取样。

  每到一地,熊跃辉都带头钻下水道、看排污沟,或者跟拦着不让进去的门卫吵架。在屠宰厂,除了臭味还有腥味,“拉开下水道的井盖,那味道真是熏得你喘不上气来。”熊跃辉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摆摆说,“企业阻碍你取证,地方政府怕暴露问题、怕区域限批,因为关停企业必然影响财政收入。”

  熊跃辉的检查小组在排污口取了样,一般也不在当地检测,“那不可信。”

  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熊跃辉认为排污企业超标排放的情况比较多,主要是由于工业技术比较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上的一些企业,经过20多年的高负荷运转,设备已经老化、处理工艺难以达标,“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

  这次遭“流域限批”的渭南市就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结构性污染突出等问题。在抽查的18家企业中,12家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企业数的66.7%;该市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5家,仅焦化行业就有20家,近半数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但是,在熊跃辉看来,通过这些年来严厉的环境执法,企业的环境意识也在增强,偷排偷放的现象也在减少,“工业污染这一块很明显,偷排偷放情况有所好转。”熊跃辉说,真正明目张胆排放的企业有,但不普遍。

目前,一些地方仍然是重经济轻环保、仍然是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熊跃辉认为,如果地方政府能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解决了重经济轻环保的问题,“那就不用我们再下去查,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12、让“流域限批”成为治理水污染的“撒手锏”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4日 顾瑞珍 吴晶晶

http://env.people.com.cn/GB/5945056.html

  国家环保总局3日宣布,将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这是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把住新污染“闸门”又一有力举措。

  入夏以来,我国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67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的水污染,但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这些都表明,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使中国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能解决积累的环境问题。

  从以往的环境污染典型案例来看,不严格依照法规政策办事、变相地放纵污染,是导致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主要原因。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追求GDP增长,甚至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在治理机制上呈现的“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局面,导致有关部门争权不断、推责有余。这些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再好的措施也是一句空话。

  当前的水污染密集暴发,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的严峻考验。这次环保总局采取的“流域限批”措施,可以探索一条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有效控制污染源,促进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

  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各地政府严格落实有关规定,抓紧对辖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严格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全面清理有悖法律法规的“土政策”,真正做到“一日没完成整改,一日不解除限批”。同时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对治污不力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当前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要求各地政府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环保工作,真正实现各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3、“流域限批”:环保当打破行政壁垒 

来源: 新京报2007-7-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7/07-04/021@011557.htm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7月3日通报,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

  有环保专业人士称,这是环保总局继水坝、石化、区域限批之后刮起的“第四次环保风暴”。

  事实上,环保总局再掀“风暴”,乃是情势所迫。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绿漆似的浓稠湖水让人心惊。水,这个人类的生命线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严峻地摆在国人面前。

  当然,对水污染的治理似乎没有停止过,但是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上世纪90年代,无锡就提出了“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收效不彰。诸多原因之一,河流的“区域性”特点遭遇了行政分界的障碍:一条大河所经之处,往往是数个省、几十个市,上百个县。要想让这么多的行政区域全部达成环境治理的共识,似乎还十分困难。现实往往是,“别的地方不治理,凭什么要我治理”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推脱责任的理由。

  而且,人们看到的尽管是污染严重的河流,但因为污染源众多,追究责任也变得困难。

  目前,把大江大河当成工厂排污口和城市下水道的“公地悲剧”不断上演,而现有的公众约束机制、理想中的污染补偿机制都不足以遏制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与蔓延。这就需要建立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的新思路,建立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水机制。

  黄仁宇在总结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成因的时候,认为能够统一力量治水是其中的关键。今天,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治水”的重要关口,不过治水的目标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转变为人为的环境污染,中国也不再是集权体制。现实中纵容和制造污染的根本力量,来自任期短暂的地方官员以及追逐短期利益的一些企业,因此,治理污染的关键性一步,就是以强有力的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约束官员。

  这方面需要中央权威和公众民主力量的合力,确保公众利益和官员个人利益的统一。

  其次,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起“谁污染、谁治理”的利益链条,彻底改变少数人因排污而受益、多数人因污染而受害的不平等环境权利格局,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流域的企业排污标准。对于那些搞短期行为、捞一票走人的企业,即使企业搬迁了,也要等到被其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切实改善了才中止其治污责任。

  再次,类似太湖这样跨省区的江河湖泊治理,最容易堕入“排污时争先恐后、治理时互相推诿”的陷阱。众人皆排污的时候,不排污的就成了吃亏受害方。这种情形下,考验的是中央政府的平衡与执法能力,既考验中央的权威,又考验其公正性。

  在跨部门跨流域的环境制约与协作上,应该尽快建立环境污染的补偿和协作机制。

  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当下,简单的下游向上游索赔的机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协作机制应该作为重点。

相对发达的中下游地区以及中央转移支付,应该支持和帮助相对不发达的中上游地区发展环保型产业,以此互惠互利,而非以邻为壑。

 

14、环保风暴刮向江河淮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7-4 章轲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862.html

  责令蒙牛、中石化、海螺水泥等旗下涉及公司停产整治,环保总局将联合其他部门在近年内研究出台绿色信贷、保险、证券、财税等政策

  国家环保总局昨日宣布发动第四次环保风暴: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的市县和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

  此次限批地区包括:安徽巢湖市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白银市、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市2县5个工业园区。从即日起,环保总局将停止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环保总局同时将对区域内不正常运转的石家庄深泽县东区污水处理厂等6家污水处理厂“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对环境违法严重的攀钢钛业有限公司钛白粉厂、蒙牛乳业(2319.HK)磴口分公司、中石化(600028.SH)中原油田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海螺水泥(600585.SH)下属公司芜湖海螺水泥厂、皖维高新(600063.SH)的母公司皖维集团等32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责令32家企业停产整治,并实施追缴排污费等处罚。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上述被限批的13个市、县、工业园区,应在3个月内对本辖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整改一日没完成,一日不解除限批。”潘岳表示,环保总局将建议监察部依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造成上述流域严重水污染和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

  蒙牛集团方面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们也是昨日上午从媒体上得知该消息,当即向磴口派驻了领导小组深入了解情况,尽量做到减少环境污染。蒙牛方面还表示,磴口分公司是一个比较小的生产点,遭遇黄牌不会对集团造成太大影响。

  海螺水泥方面则表示,此前并没有接到任何有关的处理通知。但在6月28日前后,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员曾突然到访过芜湖海螺水泥厂,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检查。

  潘岳表示,当前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已非分割的治水管理体制所能解决,应该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

  环保总局希望能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包括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等。

  据悉,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而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环保总局将联合更多部门在近年内研究出台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财税等一系列新政策。

  潘岳透露,环保总局将密切跟踪被限批地区和“挂牌督办”企业的整改,并派督查组赴各流域和城市进行现场督查,定期公布整改进展情况。在此次第一批“流域限批”的基础上,环保总局将逐步展开对珠江、辽河、全长江流域以及重点海域持续不断的检查执法行动。

 

15、潘岳:限批也难撼动唯GDP发展观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7-4  刘世昕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911.html

  不少大污染企业门口挂着“重点保护”的红牌子

  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被称为第三次“环保风暴”的“区域限批”,4家企业和4个地区因为违犯相关的环保法规被环保总局处以不得新上项目的惩罚。今天,“限批”的措施被用在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4条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上。这是否意味着环保部门今后将更常态地运用这种行政处罚手段,这项制度是否已经成为环保部门撼动一些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思路最后的法宝?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不管是对几个月前区域限批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对将来流域限批将有的成果,他本人都不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两个层次的“限批”都只是比以前的环境执法手段略狠一些而已。

  “以前是让你关停并转,我走了你又故态复萌,我拿你没办法;现在是你不关,其他的项目就不给你批,你为了保一个亿,可能要损失十个亿。限批措施确实有效,但和现在的严峻形势比,和扭转先污染后治理思路的期望相比,‘限批’的成绩还没到让环保人一劳永逸的时候。”潘岳说。

  一些法学专家评论说,区域、流域限批已经是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中环保总局能动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也可以说是环保部门最后的杀手锏,这样的重典都不能奏效,那么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究竟该怎么扭转?一些地方政府唯GDP的发展观怎么改变?为什么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么久,最高领导人解决环保问题的决心这么大,但环境污染恶化的态势仍然改变不了?

  面对记者一系列的提问,潘岳说,唯GDP发展观的背后已经不是地方官员执政思路或者观念问题,而是利益的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那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要么乱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项目,要么庇护非法排污企业。不改变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不问责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这种现象就不能被阻止。

  提起这个话题,潘岳的表情不由得有了几分凝重,他说,近年来环保部门在执法行动中见到不少大污染企业门口挂的不是由当地政府“重点督办”的黑牌子,而是“重点保护”的红牌子。比如此次“流域限批”的前期检查行动中,环保总局检查组在安徽铜陵市经济开发区的金威铜业检查时居然遭到拒绝,出示了执法证后,企业仍称必须有“内部人”带领方可入内,检查组最终还是没有进得去。

  “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环保总局都进不去,由地方管辖的地方环保部门能进去吗?老百姓能进去吗?”潘岳说。要想遏制污染恶化势头,靠环保部门手中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是环保部门手里的措施难以撼动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却是污染问题的持续进展。用潘岳的话来说:“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监测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就达7个。潘岳说,十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

  在潘岳看来,这一系列黑色的数据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使中国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能解决积累的环境问题。

  当务之急是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

  潘岳说,在当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水污染治理是对政府行政、宏观调控能力与社会和谐的严峻考验,环保总局希望能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探索一条能将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潘岳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他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不顾区域、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已逼近底线,盲目追求GDP增长,甚至牺牲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政绩观的改变单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那就是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环保总局将强烈建议监察等部门继续加大加重对区域流域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

  近年来,很多专家都建议我国应该建立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潘岳介绍说,目前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呈现“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局面,直接导致“责权利”的不统一,争权不断,推责有余。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上游地区不仅缺乏治污积极性,甚至通过流域的过度开发带动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流域整体性组织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监测和执法已经迫在眉睫。

  在公众参与环保领域,环保总局最近提出的新概念是要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

  潘岳说,现在很多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一走就开”,对环评审批时作出的环保承诺也不兑现,其背后直接原因就是环保部门的后续督察没有跟上,不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这也是环境执法的一大痛处。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将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定期进行督察,对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

  但令人担忧的问题又来了,潘岳说,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环境监察力量,但目前环保总局负责督察的人员远远不够,设备老旧,手中没有强制关停的处罚权,地方环保局执法过程中又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这都需要国家对环保执法及评估队伍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潘岳认为,应该让公众行使监督权。因为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公众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应该让公众参与到环保部门对企业的后督察队伍中。

 

16、“绿色油田”会不会制造“绿色沙漠”

来源: 新京报 2007-7-4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7-04/021@011856.htm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能源,并非那么简单,这可能会让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丢失更多的生态防线阵地,挤干大自然喘气和歇脚的地方,值得人们警惕。

  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省份,最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其中有一个方向,就是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合作,或者内生出一些新型能源集团,吹响发展生物质能的“号角”。

  我们相信这些地方政府、企业的初衷都是好的,全世界能源紧张的趋势更是给了我们以发展生物质能的理由和紧迫感。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生物质能多半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年生的草本作物,二是多年生的木本作物。生物质能其实就是碳能。不管是木头、秸秆还是油料植物果实,其实内中都含着一种主要物质———碳。不过,这些能源作物“含油量”再高,含碳量再好,他们的能源密度,显然无法与煤和石油相比,因此,把这些能源提纯到能够驱动汽车、点燃电灯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草本植物做起来费劲,木本油料作物总可以吧?一些专家大力推崇黄连木、小桐子,认为有了这两个物种,我们除了能够勘探、开采地球上的各类油田,还可以“种植绿色油田”。

  种植是最让人担心的。

  最近天然橡胶涨价,云南西双版纳的农民开始大面积毁天然林种橡胶;为了发展造纸,海南已经种了大量的桉树林,广东、广西、福建的一些地方也在砍去天然林,种植桉树纯林以换取造纸纤维;而为了“能源需求”发展小桐子,云南、四川、贵州、海南的农民,会不会出现大量毁坏天然林,以满足“连片种植”“大量生产”需求的现象呢?有些公司苗头已经显现了,正雄心勃勃,一种就要十几万亩、几十万亩。

  许多地方的政府一说到种植木本作物,马上就说我们有上千万亩的“荒山”,完全能够支持种植所需要的“林地供应”。实际上,在有些地方所谓的“荒山”就是天然林,就是天然水、就是天然草、就是天然沙,就是天然动植物理想的也是唯一庇护场,是水土保持的最有效力量。这些地方由于人类干预力量尚未过度,生态效益还多少能够残存,大自然尚且有一个地方偷偷地驻足、喘气。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这样的“荒芜”都富有强大的生态生命力,意味着生态保护还能够断香续燃,意味着人类还有些生态地可以依仗。而如果把所有的荒山都种上了小桐子(麻疯树)、黄连木,在造纸业纷纷种植“南桉北杨”的时候,造油业又开始“西疯东连”,那么中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丢失更多的生态防线阵地,挤干大自然喘气和歇脚的地方。

  像小桐子、黄连木这样的作物,当然可以发展,但是最好的发展方式是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这样种下来,表面上不再令人顿生“改造自然”的种种豪情,然而,既然是绿色油田,就需要全程都表现绿色的种植术和发展术,否则,如果只有得到的果实是绿色的,而获得果实的过程却是严重伤害天然林、制造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损伤生物多样性、影响林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那么这能源油田再好,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冯永锋(北京记者)

 

17、节能减排为何难以“伤筋动骨”? 

 

来源:新华网 2007-7-4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863.html

“硬指标”叩问执行力——2007年上半年节能减排行动透视

北京7月3日电(记者陈芳、丛峰)节能减排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调高高耗能企业电价……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式,2007年上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整治行动。

人们关注着:节能减排,碧水蓝天,究竟需要多少“硬约束”才能撬动各级部门的执行力?

调控风暴掀起节能减排“冲击波”

2007年的节能减排风暴,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些。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然而,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今年是关键。温家宝总理最近郑重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

今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和采取了一系列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措施及相关行动:加快淘汰电力、钢铁等八大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今年实现节能31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40万吨,减排COD62万吨;要求各地清理自行出台的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8部委联合开展全国性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大检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节能减排风暴在各地相继刮起:

河南省提出“到2007年底,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

山西省对400多家高耗能企业执行高电价,从原来的每千瓦时0.05元调高到0.20元。

成都市关停了拥有2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的华能成都电厂,为城市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万吨,烟尘8000吨。

上海市淘汰600种落后工艺,对重点用能大户实行能源审计,开展千家企业能耗“对标”管理……

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赴一些省份采访时发现,各地、各行业已不断向高能耗、高污染宣战,如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施节能工程,实行“区域限批”,加强环保监督检查等。据统计,仅山东省省、市两级上半年就拒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此类项目186个。

新一轮投资扩张再亮警示信号

然而,人们注意到,在国家出台的一道道调控“金牌令”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扩张依然未得到有效遏止。

来自发展改革委的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依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一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主要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加快,是由于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和资金等要素支撑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比项目、扩产能的意图较为强烈。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禁止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政策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得不好。有14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减排工作检查中,一些工业园区成了环保“重灾区”。国家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日前在对安徽省合肥、蚌埠等5市进行检查时,就发现了23家企业超标排污,其中包括合肥海尔、合肥日立等一批知名企业。

在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里,企业环评多数项目由开发区管委会自行审批,属于典型的越权审批。企业没有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建设治污设施,长期违法生产,污水的PH值严重超标;有的长期不征收排污费,环境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各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继续高速增长的势头,给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亮起了红灯。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周大地表示:“去年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实现,今年前五个月仍没有出现重大变化,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节能减排为何难以“伤筋动骨”

4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时,连续用了六个“不”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

这六个“不”深刻地概括了当前一些地方在执行节能减排任务时存在的顽症。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节能减排工作在许多地方仍停留于“小打小闹”,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和群众所期望的“伤筋动骨”的地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局部利益甚至产生出一些对抗国家相关政令的六大“怪相”:

——纸上谈兵。对于国家有关文件和要求,停留在“传达、通知”的规划层面,汇报上半年节能减排的效果多为含糊表述。

——抓小放大。今天关停一个小水泥厂,明天清理两个锅炉,对那些耗能和污染大户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耍弄“碍眼法”。遇到各级部门的清理检查,就把前几年关停的小水泥厂、小电厂、小钢铁厂拿出来重说一遍,故意模糊时间概念。

——大搞“拖延术”。对于必须关停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能拖一天是一天,早晚都要关的,晚点关;限期可长可短的,设限长一点。

——害怕“啃骨头”。对于一些级别高、效益好、“背景”深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遇到“石头”绕路走的策略。

——顶风上马。一些偏远地区,对中央早就要求应当取消的地方优惠政策,仍然不予取缔,继续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

记者采访一些地方领导时,谈到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效果,他们举出的数据大多“截止到2006年底”。当记者问到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时,他们往往“顾左右而言他”。

“GDP看得见、摸得着,而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则需要较长时期才会显露出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叶如棠深感忧虑。他认为,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怪现象”,就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到位,而执行力不到位,缘于利益约束不到位。

“执行力到位”才能换来碧水蓝天

“经过几轮宏观调控,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口头贯彻调控措施上,而是要建立起保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内生机制。要撬动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还需要更多的‘硬约束’和办法。”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说。

一些经济学者分析,长期以来,国家对资源实行低价政策,这意味着谁多消耗资源谁就多分享经济利益。扭曲的价格信号对企业产生“逆导向”,使经济增长中的很多突出矛盾难以解决。因而用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节能减排显得至关重要,提高资源税是一种必然趋势。

据了解,为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国家将在下半年采取以下三大措施: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综合运用价格、收费、财政等政策,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承担起应当支付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硬约束如何“硬起来”?全国人大环资委专家建议,应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制度换约束;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引入第三方评估,以透明换监督;三是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地方、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必须处罚到位。如“区域限批”“加大处罚力度”“限制提拔”等,以责任换执行。

节能减排不仅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更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专家认为,完成“硬指标”关键看地方执行者的“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特稿:节能减排再出“令牌” 脉络日渐明晰 《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出台,是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针的延伸与细化,在操作层面将更见实效。 6月13日,也就是200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四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指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六大突出问题之一,而“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更是被提升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6月初,《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并出台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大力促进节能。在这份文件中,无论是对节能减排的执行力度,还是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中央决策层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与意志都表露无遗。新华视点:节能照明--必须面对的选择新华网北京7月2日电(记者李亚彪、江国成)自从告别火光照明以来,电灯已然与人类密不可分。在我国,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 今天的电灯同它刚刚诞生时一样,再次成为热点:中央提出要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两个最大”彰显中央节能减排的决心,而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正成为“十一五”中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特稿:节能减排 行业协会凸显“第三方优势” 在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上海各个行业协会在宣传发动、技术创新、自律规范等各方面都展开了积极行动:既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困难;又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其独特的“第三方优势”日益凸现。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一个普通百姓的"碳排放清单"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对碳排放的控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事务。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3.2%,大幅超过1990年~1999年年均1.1%的增长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制造业规模的扩大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已通过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积极参与全球控制碳排放。其实,控制碳排放不仅是国家大事,也与每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