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七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7-07-02

七月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环保总局全国推行国Ⅲ标准

2中国将利用雷达卫星监测鄱阳湖湿地

3、科学家预测,中国最大湖泊水位有望持续回升 

4、中国公司承建缅甸最大水电站

 

地方信息:

5、成都市预计8月中旬动工治理21条小流域污染

6北京实行饮用水与国际接轨 不需加热可直接饮用

7、湖北:长江汉江解除禁渔 增殖放流成效明显

8、湖北为污染源安上电子眼

9、新疆水土流失加剧 面积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人与自然:

10、广西:濒危动物白头叶猴分布地减少

11、我国繁育成功白鳍豚可能灭绝后的长江唯一鲸类

 

重大水事:

12黄河小浪底第六次调水调沙结束

 

公众与环保:

13、洪大教授:借助公众维权力量 推进环境治理

 

深度报道:

14、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未随收费上涨而提高遭质疑

 

环境时评:

15、治理水污染不能“拆东墙补西墙” 

16、破解环境难题看瑞士怎么做

17、环保“转折点”来了? 

18、“敬畏自然”才能 真正“大有作为” 

 

 

 

1、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环保总局全国推行国Ⅲ标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7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33941.html

  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环保总局上周末宣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国Ⅲ标准7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此前,该标准一度传出将推迟实施。

  国Ⅲ标准是环保总局于2005年4月15日批准颁布的,北京和广州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提前实施该标准。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07年7月1日起,所有新定型轻型车必须符合标准中规定的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要求,并停止对仅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污国Ⅱ标准轻型车的型式核准,自2008年7月1日起,全面停止仅达到“国Ⅱ标准”轻型车的销售和注册登记。

  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应在2008年6月30日前的一年过渡期内合理安排制造、进口计划,确保2008年6月30日前停止制造、进口该类车。

  据悉,环保总局将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规定要求,强化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环保生产一致性检查,确保汽车稳定达标排放。

  作为油品供应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0857.HK,下称“中国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石油大部分炼厂都可达到国Ⅲ标准,其余炼油设施改造的最终落脚点将指向国Ⅳ标准。

  “这种改造不是叠加的过程,当有一个远期标准定好之后,它就是一次性投入。”该人士称,这种投入大约需要上百亿元。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国Ⅲ标准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石油大部分采用的是自己生产的原油,硫含量很低。“但达到国Ⅳ的要求不是特别经济,要投资很多装置来改造。”该人士称。(章轲、王佑)

2、中国将利用雷达卫星监测鄱阳湖湿地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6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30/082513344451.shtml

  新华网南昌6月30日电(记者黄和逊)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始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湿地生物量进行取样监测,获取湿地的生物量样点数据,为今后卫星监测鄱阳湖湿地做准备。

  这一科研项目将为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千里眼”监测保障,也是中国环境监测卫星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又一应用。

  据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介绍,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专家近期已陆续沿着鄱阳湖周边湿地范围共采集了120多个生物样点。利用雷达卫星监测鄱阳湖湿地,是“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863计划中“利用新型成像雷达数据估算湿地生物量”课题组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一课题完成后,将加强中国利用雷达卫星进行地面植被生物量的动态监测能力。江西省也可利用这一成果实时、快捷地测量植被的生物量信息,为鄱阳湖的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鄱阳湖地区拥有大量湖滩、沼泽湿地、浅水湖泊等,野生生物种群丰富,大量珍稀候鸟在此越冬,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3、科学家预测,中国最大湖泊水位有望持续回升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7/01/content_6313844.htm

    新华网西宁7月1日电(记者李斌)数十年来水位一直在下降的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将在近十年后开始持续回升。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等人3年来利用数值模型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位在2010年前处于波动状态,其后达到稳定状态,2016年后持续回升,2030年左右水位将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比目前升高3米多。

    这一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在中国核心期刊《水科学进展》上。

    此前,中国科学家在《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一书中曾经提出,青海湖水位在2010年以前呈下降趋势,但有望在2030年后回升。

    流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湖和最大的内陆封闭湖,近几十年湖泊水位每年下降平均速度接近10厘米,30年下降了近3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3年前起,李世杰和博士研究生刘吉峰一起利用国际通用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地理要素,以及1960年至2000年的降水、气温记录,对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径流及湖泊水位等进行模拟计算。

    他们将青海湖流域划分为155个不同的水文单元,将水文模型、气候模型等叠加在一起,建立水量平衡模型。利用这套模型,科学家模拟1991年到2004年青海湖地区的降水和入湖径流量,模拟结果和实测数值的相关性达到92%以上,即在年的尺度上有92%的准确率,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青海湖水位缘何有望回升?“过去数十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位逐渐下降。未来随着气候继续变暖,来自印度洋的季风有望增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降水有望增加,超过蒸发量,从而实现水位的回升。”李世杰说。

    这位科学家同时承认,由于青海湖流域水文站、气象站比较少等因素,目前的研究还是粗线条的,“但水位回升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上的迟早而已。”

    “由于几条主要入湖河流的径流量增加,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会有所改善,鸟岛有可能恢复为真正的岛屿,对畜牧业等也将带来良好影响。”他说。

根据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公布的资料,2006年青海湖地区年降水资源属于丰水年份,加之年内气温偏高,有利于冰雪融水补给,使青海湖水位继2005年回升以来再一次小幅回升。“这些监测结果应是2010年前的正常波动,和模型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对未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我们持有乐观态度。”李世杰解释说。

4、中国公司承建缅甸最大水电站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7-01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7/01/content_10447609.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1日电(记者 蔡祥荣)记者从云南电网公司获悉,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将承建缅甸最大的水电站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工程。

    据介绍,瑞丽江一级水电站位于缅甸北部掸邦境内紧邻中缅边界的瑞丽江干流上。这个工程包括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和厂区枢纽,混凝土重力坝高47米,库容2411×104立方米,装机6台总容量60万千瓦,是目前缅甸已建和在建的最大水电站。

    这个项目以BOT的方式运作,项目法人为中国云南联合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与缅甸电力一部水电实施司组建的合资公司--瑞丽江一级电站有限公司。云南联合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占合资公司80%的股份,并全面负责瑞丽江一级水电站项目的开发、运营和管理工作。电站投产后将由瑞丽江一级电站有限公司运营40年,之后移交给缅甸联邦政府。

    日前,云南联合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水电十四局达成协议,瑞丽江一级水电站的土建、金属结构以及机电安装工程将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水电十四局承建,工程合同额为8.5亿元。

    这个合同包括以下项目:首部大坝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引水系统土建及钢管安装工程、厂区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按照发电工期要求,首台机组将于2008年8月31日具备发电条件,整个工程将于2009年6月30日全部竣工。(完)

5、成都市预计8月中旬动工治理21条小流域污染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2007年07月01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7-07-01/064912123033s.shtml

  (记者 徐莉丽)今年上半年,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11个责任区县基本完成了非工程措施的治污工作;中心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7.6亿元,目前完成比例约为3%。大多数河道水环境有一定改善。预计8月中旬将开工启动21条小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这是记者从前日召开的全市中小河流治理整顿推进会上获悉的。

  非工程措施

  整治排污工业企业1039

  上半年,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围绕推进21条小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采取了以拆除河道周边违章建筑、清理河道淤积物、固体垃圾、整治排污企业、农家乐、养殖场和屠宰场等清理污染源为主要内容的非工程措施。

  截至6月27日,11个区县整治排污工业企业1039个;整治养殖场349个;取缔非定点屠宰场32个;农家乐达标排放212个;拆除直排厕所1916个;拆除沿河搭建棚户17.9万平方米;清除河道淤积物68.3万立方米;清运固体垃圾8.71万立方米。养殖场还有13个没完成(双流9个,郫县3个,金牛1个),屠宰场还有1个(双流县)没完成,工业企业还有6个(金牛区)没有整治。

  工程措施

  完成14个下河排污口整治

  为实现“还两江清水”目标,市水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围绕“污水不下河”这一原则,提出了以21条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心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28个下河排污口整治、管网畅通工程、六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八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为内容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方案。

  中心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7.6亿元,目前完成比例约为3%。管网畅通工程总投资约1.3亿元,目前大业路至朝阳路污水管连接管工程已完成。28个下河排污口截污整治工程总投资约为991万元,其中上半年14个下河口投资267万元,截至6月27日,计划的14个下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

  对于21条小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预计7月初各区县将陆续报批,8月中旬陆续开工,总投资约4.6亿元。

  治理措施

  整治同生态建设相结合

  为确保在10月底前保质保量完成所有工程措施和巩固非工程措施成果,下一步,市水务局将会同市政府目督办、市环保局继续对各区县水污染治理工作进行暗访。充分发挥市政府水污染治理特约监督员、社会监督员的作用,不定期组织特邀监督员现场督查,定期通报区县水污染治理非工程措施巩固情况。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管网畅通工程,尽早启动第二批21条中小河流整治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把水环境整治同生态河道建设结合起来,合理调配水源,增强河道自净稀释能力,提高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

6、北京实行饮用水与国际接轨 不需加热可直接饮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7月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196

中新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记者 于立霄)北京自来水集团一日透露,北京的自来水已全部通过了国家新标准的一百零六项检测指标,成为率先在中国达到新国标检测能力的城市,并实行饮用水与国际接轨,不需加热即可直接饮用。

从一日起,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新标准借鉴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三十五项增至一百零六项,增加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化学物质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检测指标。

水务专家介绍说,达到新标准的自来水不需加热就可以直接饮用,这对北京市民来说可谓福音。多少年来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北京水质一直备受外界质疑,现在经过努力能像先进城市那样对着水管饮用实属不易。

新标准特别增加了对农药等化学性污染物质的检测,不仅加大对镍、铊、锑、铍等重金属指标的检测,还增加了乐果、毒死蜱、敌敌畏、呋喃丹等农药的检测指标。

北京自来水集团官员称,在自来水的处理工艺上,集团不惜投入巨资,采用国内外领先的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等给水技术和净化工艺,确保了出厂水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标准,检测手段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生活饮用水包括居民饮水和生活用水,新标准要求饮用水中不得含有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所含的化学、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要感官性状良好,口感舒适,能被饮用者接受。

记者了解到,国家原来要求的全部水质指标最迟于二0一二年七月一日实施,而北京市水质检测和达标标准比国家规定整整提前了五年。

7、湖北:长江汉江解除禁渔 增殖放流成效明显

来源:新华网 2007年7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211

新华网武汉7月1日电(记者 郭嘉轩) 湖北长江、汉江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1日开禁。渔民普遍反映,通过禁渔、增殖放流等措施后,江河鱼类明显增多变大,捕捞效益明显。

今年是湖北省第六次实施春季禁渔。从4月1日到6月30日禁渔期间内,为恢复长江渔业资源,湖北省先后在宜昌、武汉、鄂州、黄石以及汉江段的襄樊、荆门、孝感等十五个放游点,向长江、汉江及天然湖泊中投放5000多万尾鱼苗,是湖北省历史上投放最多的一年。同时,为确保禁渔期间“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湖北沿江各地通过发放生活补贴、纳入社会低保、发放生活补助、安排务工等方式,帮助渔民转产转业,解除渔民的后顾之忧。

开禁首日,湖北武汉市有近200艘渔船下江捕鱼。长江白浒山江段50岁的老渔民张中宽乐得合不拢嘴:“以前一到五、六月份,鱼的个头变小,产量又低,根本卖不出钱。现在禁渔期休息修船,政府还发720元生活补贴。今天一开渔,一网就打起30公斤的鱼。”武汉新洲区双柳渔业队队长张爱华表示,当天渔业队捕获各类江鱼300多公斤,比禁渔前的日常捕获量高3倍。

 

8、湖北为污染源安上电子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7-7-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811.html

  记者从湖北省环保局了解到,经过3年建设,湖北省环保系统全部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自动监控网络。目前,湖北省环保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已与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实现联网,具备对外发布环境信息的功能。 

  据介绍,全湖北省已安装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355套,污水自动监控系统以化工、造纸、污水处理厂和金属冶炼与加工行业为主,监测项目主要是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指标,部分化工企业还安装了特殊污染物总磷、氨氮、色度分析仪。全省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现已安装31套,重点是火电、钢铁、水泥、化工行业,监测项目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今年初,全湖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开始联网,统一了监控平台软件,现有200多套废水在线监测系统与省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联网,形成省、市、县及企业排污点的数据交换系统,可实时对公众公布监测结果。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计划在一年内完成国家重点监控的289家企业和20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并与监控中心联网。(邓隆飞 贾燕)

 

9、新疆水土流失加剧 面积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来源:新华网2007年07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7/01/content_6314098.htm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1日电(记者 丁秀玲)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且有流失加剧之势,成为全国治理面积最大、治理任务最重、治理难度最大的省区。

    据国家遥感普查统计,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8.9%,仅水力流失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92万平方公里。全疆近7万平方公里的绿洲面积中,有两万平方公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新疆90个县(市)中有80多个县(市)有荒漠化分布,近2/3的土地面积和1200多万人遭受荒漠化危害。新疆土地沙化仍以每年1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区的水库库容有1/3被泥沙淤积;全区有1/3耕地和一半的宜农荒地受到盐碱侵害。

    新疆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工作人员透露,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历史欠账多。除风力、水力和重力侵蚀外,人不合理的活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其中草原超载放牧和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滥开荒现象尤为突出,“水土保持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人为破坏的速度”。

    目前,新疆加大了水土保持力度,新疆第二次、第三次水土流失快速遥感调查已完成,摸清了新疆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动态,初步建成新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从2000年至今,通过连续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输水,沿河两侧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得到补充,下游生态有了显著改善。截至2005年底,新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400多平方公里。

 

10、广西:濒危动物白头叶猴分布地减少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36415.html

  著名动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近日说,广西的白头叶猴分布地17年来迅速在减少,已由原来的16个地方减少到现在的2个。

  白头叶猴被列为世界上已知25种最濒危野生物种之一。其体态修长,除躯干为黑色,外冠毛和尾巴均为白色,目前只存于广西左江以南和明江以北的狭长地域里,总数不足1000只。

  从1996年开始,潘文石带领10多位专家、学者在广西崇左组建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并掌握到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及有关其食性、昼夜活动规律和生殖行为、社会分配制度等资料。

  潘文石说,1990年元旦,他在广西宁明县第一次看到野外生长的白头叶猴,当时广西西南的喀斯特石山地区有16个地方有白头叶猴。1996年他正式到广西崇左开展白头叶猴研究的时候,至少10个地方还有白头叶猴。而现在,广西只有扶绥县的岜盆和崇左的板利两个地方还有白头叶猴。“所以从总体来说,17年来白头叶猴在迅速减少!”

  但让人欣喜的是,崇左板利自然保护区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和个数都在增长。根据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统计,1996年,这里有9群94只白头叶猴,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到40群400只。(记者覃广华)

 

11、我国繁育成功白鳍豚可能灭绝后的长江唯一鲸类

来源:新华社2007年07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36422.html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繁殖的第二头长江江豚7月2日存活满月。生物学家们称,这标志着中国对白鳍豚可能灭绝后的长江唯一鲸类――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成功,也意味着对淡水鲸类的人工繁殖研究技术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今年6月2日14时20分,一头雄性长江江豚在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内顺利降生,成为世界上第二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出生的长江江豚。

  2005年7月5日,第一头人工繁殖的江豚在水生所出生,目前成长健康,这也是世界所有淡水鲸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次繁殖成功。

  水生所副所长王丁说,幼豚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是比较危险的脆弱期,满月后就相对安全了。他说,如果说第一头人工繁育成功可能被认为具有偶然因素,那么第二头的繁育成功可以证明技术的“成熟”。

  长江江豚和可能已灭绝的白鳍豚一样,是中国特有的鲸类动物,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大型通江湖泊,也是世界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江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

  为保护长江豚类,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陆续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湖北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江豚迁地保护群体,每年有2到3头江豚出生,群体数量已增至30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工作,建立江豚种群资源库。

  水生所郝玉江博士说:“我们人工创造了适合江豚自然交配的环境,仿真模拟野外社群结构,使江豚的繁殖处于自然状态下。”

  两头幼豚的母亲是1999年从天鹅洲保护区引入的,已满9岁。科研人员将其与两头雄豚放在一起进行自然交配。

  目前,水生所已拥有6头江豚,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人工繁殖群体。水生所目前正筹划建立江豚繁殖保护中心,以更好地从事江豚的繁殖、放归和监测工作。

  然而专家认为,长江豚类的濒危趋势未获根本扭转,而是在不断恶化。王丁说,人工增殖和半自然环境下的保护并不代表对物种的完全保护,应该把物种连同生存环境一起加以严格保护。

  专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缺乏节制,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和水利工徎建设等因素,已使长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程度已超出豚类所能承受的范围,难以支撑豚类的正常生存与繁衍。

  生物学者王克雄说,近些年,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明显增多,被杀虫剂毒死、被螺旋桨打死和被鱼网勒死的悲剧频频发生,而大量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改变了豚类的栖息环境,使其面临灭顶之灾。

  去年底,中、美、日、德、英、瑞士等六国的25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为期38天、行徎3400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未发现白鳍豚足迹,而发现的江豚也仅存1100头左右,比1991年骤减一半以上。

  王丁说:“长江豚类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如果长江不能支撑它们的生存,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同是哺乳动物的人类的生存。”(记者刘紫凌 魏梦佳 戴劲松)

 

12黄河小浪底第六次调水调沙结束

来源:东方IC 2007年7月2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75219

2007070101-1.jpg

2007年7月1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出水口黄白双龙咆哮,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奇观。

 

2007年7月1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出水口黄白双龙咆哮,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奇观。当日,黄河调水调沙历时12天后结束。这是黄河第6次调水调沙,测验显示,6月30日10时异重流出库含沙量达最大为97.8千克每立方米。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获得成功,实现高含沙排沙出库。

2007070101-2.jpg

2007年7月1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出水口黄白双龙咆哮,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奇观。

2007070101-3.jpg

2007年7月1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出水口黄白双龙咆哮,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奇观。

 

13、洪大教授:借助公众维权力量 推进环境治理

来源:光明日报2007年07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936413.html

  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出现蓝藻爆发现象。当绿色因蓝藻让人感觉不那么温馨时,我们的绿色环保之梦是不是越来越远了?“剪不断、理还乱”,环境治理究竟怎么办?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2007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人民大学教授洪大用指出,目前要推动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还有一个更现实的路径,那就是积极解决环境纠纷,回应公众现实的环境利益诉求,促进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

  洪大用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以来,我国环保部门收到的群众来信数量和接待的群众上访数量都呈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以来,虽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有所下降,但是群众来信却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活质量,更加重视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表达不满并寻求补偿。

  他说,与纯粹通过宣传教育来启发公众环境意识、形塑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促进公众参与相比,直接回应公众现实的环境利益诉求,保障公众正当的环境权益不受侵害,更能激励公众对于环境治理的自觉关注和参与,因为这样的环境治理与其切身利益相关。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抑制或忽视公众的环境权益诉求,而是在回答公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权益诉求的过程中,发展更为公正、更为合理、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我们就能实实在在地把公众纳入到环境治理的实践中,借助公众维权的力量,不断改进我国的环境治理实践。

  谈到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洪大用介绍说,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成长中的社会科学,更加关注环境的社会原因。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学科意识的自发介绍与研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科意识的自觉研究与建构”两个阶段后,目前呈现走向深化、走向对话和走向组织化的新趋势。其未来发展,将从更多的角度、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围绕中国环境治理的局部失灵开展卓有成效的社会学研究。(记者 李可)

 

14、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未随收费上涨而提高遭质疑

来源:法制日报 2007年07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02/075413354774.shtml

  一年要缴纳60元污水处理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是个负担?北京白领刘女士的反映是“根本不算什么”,“别说60元,再涨10倍也没问题。”她说。

  同样的收费,对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清洁女工张丽来说却是个不小的负担:夫妻两人月收入不到八百元,“全家人要吃要喝要穿衣,孩子要上学,”张丽说,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花。不久前,在资中县滨江公园正在打扫卫生的张丽向记者说出了她的想法。在她眼里,污水处理费就是不该花的钱,因为,“只收钱却没有处理脏(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欠账”普遍

  一吨自来水水费是2.69元,其中,0.5元是污水处理费。这种收费标准,在内江市有关负责人看来,征收力度不可谓不大。

  “我们内江市征收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始于2003年7月1日,那时的标准是吨水0.25元;去年1月1日,市里将这部分水价上调到吨水0.5元。”内江市副市长郑光伟在向记者介绍内江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时说,内江市目前的征收标准在四川省也是比较高的。

  内江市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朝着吨水0.8元的目标往上调;同时,相对于四川省某些城市吨水0.15元的低水平征收,他们实在是够超前了。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法律原则规定,作为污水排放者,老百姓理所当然地应该交纳排污费。”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老百姓与污水处理厂之间实际形成了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实际上是由老百姓出钱,委托污水处理厂替老百姓来处理这些生活污水。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对王灿发的观点投了赞成票,他说,这种模式不仅仅是在内江,在全国其他地方也都是这么操作的。

  “我们交了钱,有关部门却没有兑现污水处理的承诺。”这是记者在内江市资中县滨江公园听到的一个最强烈的反映。

  老百姓的反映,并非空穴来风。据内江市副市长郑光伟介绍,目前,内江市城市污水年排放量为2147万吨,而内江市惟一的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在每天可处理污水只有2.3万吨左右,每年约处理840万吨。也就是说,内江市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城市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其他三分之二仍是原始排放。

  内江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欠账到底有多少?在内江,记者始终没有求证到答案。

  到底有多少城市开征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但实际上又没有处理污水,或者是大部分污水没有处理?有关专家认为,“这肯定不是个别城市。”

  据四川省建设厅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列入‘十大惠民行动’考核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的14个城市中,污水(城市生活)收集率已达到2007年度目标的城市只有6个”。这份材料显示,目前,全省达标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比例偏低,半数以上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

  这份材料所附的表格披露,内江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只有44.6%。表格的备注上说,运行负荷率达60%以上即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据内江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至今,内江市污水处理厂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运行负荷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

  处理能力未随收费上涨而提高

  “水价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这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有关负责人的说法。其根据是连续3年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水价跟踪调查的结果。而这里的水价就包含了城市污水处理费。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实施的污水处理费制度已经在六百多个城市里推开。他说,从2005年底,他们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调查的一个平均数看: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平均每立方米2.09元,里面含污水处理费0.54元,比2004年提高10%。

  即使这样,这位负责人仍认为,“现在的标准还是偏低”。他认为,污水处理费征收的低标准是导致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2006年底之前必须开征,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费,2006年底之前要调整到每吨不低于0.8元。”在做出这一强硬规定后,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凡没有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和收费标准低于规定的城市,今后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债)对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支持。”

  就在发改委紧锣密鼓地酝酿新水价方案的同时,水价上涨本身也招来了各种指责。其中指责最多的莫过于“污水处理费上涨并未带动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

  “投资上亿元,污水处理厂成摆设”的例子屡见不鲜。不久前,湖北省荆州污水厂为此被媒体曝光。

  从记者近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走过的乐山、宜宾、内江等城市的情况看,这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没有一家满负荷运转,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没有一家超过百分之五十。

  “全国六百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2.55%。”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几天前发布的“2006年‘城考’报告”公布的数据。不仅如此,有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这200个城市占了“城考”城市总数的33.61%。

  “一方面要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一方面又完不成老百姓委托的污水处理任务。”内江市的一位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只收费不处理污水,“我们当然有意见。别说是再涨价,就是现在的每吨水0.5元,我们都认为不该交。”

  说到污水处理费上调,内江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他说,按照内江市目前每吨水征收污水处理费0.5元的算法,污水处理厂每处理一吨污水就要亏损0.3元(他的这个算法是根据国家拟出台的每吨水拟征收0.8元的标准计算出来的),但“要把这0.3元全部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市政府也确实不忍心”。因此,对于“年底要征收到每吨水0.8元”的说法,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内江市根本不可能。

  他的看法是,上调到每吨水0.8元,确实或多或少地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只收费不改善现状将面临被动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一个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费可以提前3年征收。”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副局长熊跃辉告诉记者,如果,这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过了3年,而污水处理厂仍没有建成的话,再征收污水处理费是没有政策依据的。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城市这样做。”业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透露说,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五六年,至今仍没有运行。

  像这样的污水处理厂所在的城市就应该停止征收污水处理费。这位业内人士以湘江流域为例说,湘江流域内7个地市一级城市,大部分城市都开征了城市污水处理费,但是,没有几个城市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

  “我们不同意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的理由也在这儿。”记者在四川采访期间,随意走访的部分城市市民大都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甚至提出,污水处理费不但不能涨,反而应该考虑退还。

  “老百姓的这个说法显然太过情绪化。”但是,王灿发也认为,在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上,确实存有欠账问题,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征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而又没有进行污水处理的城市。

  有一种观点认为,促使相关部门不断推动污水处理费上涨的一个根本原因不外乎是:目前,污水处理费偏低,不能保证污水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行。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博士沈大军认为:“水价过低并不是水企亏损的主要原因。自然垄断的水企,基本没有太大的控制成本或者盈利的动力。”

  熊跃辉也认为,引入市场竞争、外部监督、改进内部管理等手段,都可能改善污水处理厂的盈利状况。

“你收了人家的钱,却没有完成人家委托给你的治理污水的任务。”有关专家指出,对老百姓来说,这实际上是形成了欠账。他认为,欠账到底有多少并不关键,关键的是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只强调收费,不去改善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状况,将面临着很大的被动。

 

15、治理水污染不能“拆东墙补西墙” 

来源: 新京报2007-7-2 □马军(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845/2007/07-02/015@043330.htm

  长江水量虽然十几倍于黄河,但它的水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2004年长江接纳的废污水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41%以上,各地若纷纷调水治污,势必会加速长江水环境的恶化。

  今年5月份以来,湖泊河涌水质恶化的警报不断传来,为此,温家宝总理日前专门到江苏无锡视察了太湖污染治理情况,并主持召开了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座谈会。

  蓝藻污染太湖,自来水变味导致无锡断水,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随着数亿吨长江水的补给,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当6月巢湖也出现蓝藻暴发迹象,绿漆似的浓稠湖水让国人担心之时,当地水利部门在6月25日打开了凤凰颈排灌站闸门,滚滚长江水经过近百公里的河道,最终进入巢湖。三天后,有关方面宣布,巢湖东半湖水体已基本被长江水替代,水质已明显好转。

  蓝藻消退,水质改善,令人欣慰。但每当水污染袭来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依赖调水工程来解除危机,却不能不让人忧虑。

  首先,调水冲污并非治本之道。大量清水的调入,除了因流动性有所增加而使水体自净能力稍有加强之外,仅仅是起到稀释污染物的作用。其作用更像是抽水马桶,只能将污物冲进下水道,却不能将污染物去除。开闸放水,污染物质冲到了下游河道,但这些物质既没有改变,更没有消除。得不到有效治理,它们就会给下游水质带来负面影响。

  确实,开闸调水,受水区污染物的浓度短时期有所降低,但如果仅靠大量调水,而不想尽办法,投入资金治理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新的污染物质还在不断流入湖泊河涌。这些污染物质继续存在于水体中,或者沉积到底泥里,一旦自然条件具备,水源地水质可能再次急剧恶化,难免导致又一轮供水危机。

  比如去年9月8日,湖南省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当地政府按照通常防控方法,从上游大量调水稀释,但两天过去,取水口砷浓度仍然居高不下。经进一步核查,发现大量含砷污染物沉淀在新墙河底泥中,调水冲刷后,底泥中存积多年的砷污染物释放出来。

  调水冲污实际上是一种水环境容量的转移,它对调出水地区水环境同样有负面影响。黄河近年来水质不断下降,固然是由于流域内污染排放不断增加,但上中下游的引黄工程大量调走黄河的清水资源也是重要原因。长江水量虽然十几倍于黄河,但它的水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2004年长江接纳的废污水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41%以上。当年长江水系污染河段又增加了5%.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纷纷调水治污,势必会加速长江水环境的恶化。

  我们还不能忽视调水工程本身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比如云南省近几年一直酝酿的滇中调水工程,计划在虎跳峡筑坝,再开挖400公里的运河,每年可以从金沙江中抽取25亿吨水,输送到昆明、楚雄、大理等城市,既可增加供水,又可稀释滇池等高原湖泊的严重污染。但开展这一项目,会造成近10万人移民,同时对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调水治污只能解一时之急,它绝不是水污染治理的万灵药。如果一座座城市都把河道当成下水道,我们的江河湖海有一天就可能变成化粪池。在调水解困取得暂时成绩的时候,我们必须将主要力量投入污染源控制,这才是治本之道。

 

16、破解环境难题看瑞士怎么做

来源:新京报2007-7-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806.html

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但穿城而过的利马特河清澈见底,频见天鹅随波游弋;苏黎世湖上更是野鸭成群。说到湖水,瑞士人会告诉你:瑞士八成的湖水可以直接饮用。

事实上,30多年前的瑞士,许多河流湖泊的水质也曾遭受严重污染:河滩垃圾成堆、河水臭气熏天,利马特河到处可见泡沫漂浮物,鱼虾绝迹。那么,瑞士如何破解这道环境难题呢?

对超标排污者罚到你心痛。企业必须出资对污水初步处理,达到要求才能排入通往污水处理厂的公共管道。一旦发现超标排放将追溯,即推算出以前的排污量后高额处罚。

生活垃圾不再直接填埋。从6年前开始,瑞士实施垃圾填埋禁入法:只有不可循环的不可燃的废物及城市焚化后的残余物,才可埋入土中。而30多年前,瑞士就开始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即实施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垃圾无毒处理。

入河的每一滴水都处理过。瑞士98%的家庭下水管道,都连接到了污水处理厂,再由污水处理厂做净化处理,只有当每一滴水都经过处理,水才能重新流入河流和湖泊。看看今天我们的环境状况,瑞士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耿海军)

 

17、环保“转折点”来了?

来源:东方早报2007-7-2

http://www.h2o-china.com/news/49793.html

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无锡主持召开了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就“三湖”治理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太湖流域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财政收入16%的经济奇迹,但同时,太湖周边的工厂企业长期将污水排向太湖,那些曾经风光旖旎的、四通八达的江南河道,都成了无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下水道”。上世纪90年代,无锡就提出了“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就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

出现这种污染剧增的情况,部分原因是在执行过程中治理不力,但根本原因是“先污染后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事实上,不仅是苏南,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业化发展也走这样一条道路。这与中国缺乏完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各级地方政府的开支,在中央负担了一定比例后,余下的大部分就由地方自谋生路,其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项目,根本不考虑其环保与否。在很多地方官员看来,以污染换取发展就是值得的。特别在某些落后地区,甚至连民众也是这么想的。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由于世界性贸易的高度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靠拢,否则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们很难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单独形成明显区别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与人的需求有关。从人的需求来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不同,对不同资源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消费者支付意愿上对各种稀缺资源的评价权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容量资源的定价越高,此时环境污染对人的福利的影响程度就越大。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环境污染对人的总福利影响要小得多,因为温饱问题的影响来得更大、更直接。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动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解决一点基本需要,比如温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这是中国目前在解决环境问题上遇到的最大难题。但因此下去,时间一长,只会使我们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虽然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目前无法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特别是还无法做到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大规模消除环境污染,但毕竟我们已经走过了以满足温饱为主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所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既然中国的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财政转移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也应该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来调整和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可能减少这一因素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如何让民众付出最少的代价享受最大的发展成果,将考验我们的智慧。(邓聿文)

 

18、“敬畏自然”才能 真正“大有作为”

来源: 新京报2007-7-1 蒋劲松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2/2007/07-01/015@061254.htm

  自说自话

  正是这种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才是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避免了我们在饱受种种生活的压榨后,再去压榨土地的悲惨命运。那可是我们最后的依靠。

  在2005年热闹一时的“敬畏自然”争论中,有人将“敬畏自然”认定为“反科学”,断言那必将导致“无所作为”,这遭到了众多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反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以“为了人类”的借口,宣称“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这样的说法,越来越显得落伍过时了。最近厦门PX事件和太湖蓝藻爆发,都给这种征服自然观念的危害做了生动注脚。而《南方周末》6月21日报道的农民安金磊有机农业的成功试验,告诉我们,“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大有作为”。

  在许多人看来,安金磊的做法,简直就是倒退,很不“科学”。例如,他不用杀虫剂,不用化肥,不用“专家研究出来的,能抗病虫害,收得还多”的种子,而是用本土的种子。别人都是充分利用土地,尽可能提高复种指数,他却要让土地休养生息。别人要在谷子田里张网防止麻雀偷吃,他却对网上惨死的麻雀和燕子非常痛惜,甚至为了“养”麻雀而专门种了四亩谷子。

  他用身心研究种植,脸贴地面地趴在地上细看土壤,聆听昆虫的鸣唱了解田里生态系统的状况,用脚感受田地的弹性来判断土壤的肥脊。他拒绝杀虫剂,是因为他凭本能觉得:用这样的东西,“土地肯定很难受,植物肯定很难受。人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往土壤里施除草剂,不就好比往母亲身上投毒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受穷。在村邻遭受旱灾、虫灾普遍减产甚至绝收时,他那别人不愿承包的40亩薄田却大获丰收。在他专门为麻雀种植的谷子地里,“全县的麻雀开会”,而麻雀对虫害的控制,使他的田地不必使用杀虫剂。有机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得他的棉花品质更好,厂家愿意出高价收购,再加上省了许多种子、农药、化肥的钱,他实际上收入更高,成本更低。

  这就怪了,为什么他这种更重视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在经济上却更有效呢?很简单,他所从事的有机农业,超越了近代还原论范式,更重视地方性知识,更鼓励普通公众首创精神,更相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符合更加先进的科学范式,是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技术。

  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近代科学的认识,都是在实验室或者试验田之类人工控制的环境下,通过隔离、操纵和追踪研究对象而获得的。

  其有效性自然就局限于人工环境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不过是通过将天然环境按照实验室或试验田的模式充分标准化之后所获得的。

  所谓高产的优良种子,其实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的敏感种子。一旦气候、土壤等复杂条件发生了变化,就未必能获得丰产了。再说,这种在一定时期内的丰产往往是建立在大量使用杀虫剂、化肥基础上,所消耗的大量投入和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的后果,很可能会使得农民丰产并不增收。

  而安金磊的耕作模式,不是简单地将所谓科学的种植方式拿来硬套,而是将有机农业的一般原则,结合了他与那40亩土地、庄稼及其周围环境亲密无间的直接认识,以一种尊重自然的平和心态劳作实施的结果。他成功的秘诀也不是精明的“算计”,而是发自内心的慈悲。

  安金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中多使用天然物质,避免了许多现代人难以避免的化学污染。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他更加敏感,可以聆听蟋蟀的歌唱,欣赏芝麻的奥妙。与村邻相比,他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他还拥有健康而安详的日常生活,拥有淳朴而细腻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种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才是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避免了我们在饱受种种生活的压榨后,再去压榨土地的悲惨命运。那可是我们最后的依靠。从这层意义上看,“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大有作为”。(作者系清华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