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3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两三天一起 中国70%的污染事件与水有关
2、回眸2006环保 最有影响力的八大人物
3、首都“绿色英雄”昨晚揭晓 老外首次当选
4、潘岳:绿色中国试验者
5、丹江口大坝加高主体工程施工实现“双超双零”目标
6、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
7、深圳规定干部两年未完成环保目标一律不提拔
8、京城南北环水系明年打通
9、重庆市 “十五”期间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10、“绿色江河”:杨欣的NGO“产品驱动”
11、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为东南亚旅游带来商机
12、云南确立生态战略 环境优先主抓碧水青山
13、工业废水“毒死”5000条鱼 谁来为死鱼买单?
14、探访三峡移民十年变迁:对口支援为移民提供援助
15、评论:缺煤之痛折射电厂结构困局
1、两三天一起 中国70%的污染事件与水有关
来源: 中新网2006-12-31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2/31/content_7594693.htm
目前中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饮用水不安全、部分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事故频发等四大问题。图为湖北宜昌排污口向长江排放污水。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九日电(记者 阮煜琳)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自二00五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今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污水和垃圾处理经验交流会”上说,中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现在中国发生的污染事件,百分之七十是水污染。
吴晓青说,中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艰巨。中国水污染问题严重。二00五年,中国七大水系地表水检测显示百分之二十七为劣五类水。重点流域百分之四十以上水域没有达到治理要求。流经城市的河道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同时,全国三亿多的农村人口饮不到安全用水。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现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据最近调查,全国一百一十三个环保重点城市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二。一些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的有机污染物和化学物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今年上半年,中国没有完成既定的环保目标,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增。“看来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的COD的削减任务是不太现实的。”吴晓青说。
这位环保局高级官员表示,当前中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如果不改变现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方式,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将难以实现。
2、回眸2006环保 最有影响力的八大人物
来源:人民网 2006-12-31
http://env.people.com.cn/GB/5236750.html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年里,无数的人物引起 人们的关注,周生贤走马上任,副市长撒谎,陈凯歌被提名年度人物……
详情请点直接点击网址http://env.people.com.cn/GB/5236750.html
3、首都“绿色英雄”昨晚揭晓 老外首次当选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12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7200.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讯 记者扎西报道:昨晚,2006年度京城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之一“首都环保之星”评选揭晓,10位“绿色英雄”经过公众投票、媒体、专家评议后产生。意大利环境与国土资源部可持续发展与研究司司长科拉多·克里尼名列榜首,这是老外首次当选首都“绿色英雄”。
克里尼一直有着众多的北京“粉丝”,市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张宝森介绍,通过媒体,了解到在他的推动下,意大利援助北京的环保公交、空气质量监测等近20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项目得到顺利实施后,许多市民都全力支持他,网络投票过程中,最高峰时有2000余名市民为他投票。
首次当选首都“绿色英雄”外,克里尼昨晚又有了一个新惊喜,副市长吉林还给他带来了一份特殊的荣誉―――“长城友谊奖”,这是北京市政府授予在首都建设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首都环保之星”评选活动由人民网等11家媒体与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张宝森介绍说,评选期间,组委会收到提名1000余个。经过10余万市民网上和评委会的投票,最终产生了10位“绿色英雄”。
4、潘岳:绿色中国试验者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06年12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6786.html
潘岳发誓要把绿色GDP核算试点进行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也要把它算完。”20天前,面对有些省份可能会退出核算试点的消息,这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副局长没有任何犹豫。
尽管绿色GDP核算试点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而且项目组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成,但潘岳似乎注定会成为这个项目的标志性人物,他也成为绿色中国最不遗余力的推动者。
一个副部长的2006
2006年12月初,在由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资委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颁给绿色GDP课题组绿色年度人物特别奖,表扬他们在质疑声中走出“并不完美的第一步”。 潘岳正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会长。
自称从20岁起开始从政的潘岳经历颇丰,这位曾经的记者先后任职于若干不同的政府部门,几乎在每一个部门都曾经留下若干传奇经历,但是2003年进入环保局,却使他的命运真正和处于大转折中的中国经济最为敏感也最为脆弱的神经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环保总局公开点名批评30个违规开工项目,这是一次被媒体称为“环保风暴”的执法行动,被认为是事件主导者的潘岳也被放置于风口浪尖。这一事件获得广泛赞誉,但其后质疑也不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风暴之后,对这些项目的运作实质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潘岳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当时,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期望中央能够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能,比如说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比如说在环境事务上协调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比如说在立法上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大幅提高罚款额度等。”
潘岳常常被看作中国政坛上的一个异数。2005年,他给本报记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仍不像是一位副部级的官员。他讲起话来语速过快,轻易地从这个数字跳到那个数字,从这个观点转移到那个观点,笑声会突然性地爆发出来,而当他站起来走路时,又像是个很难安静下来的青年。
但是他的坚决和耐力似乎又超过了很多人。即使是绿色GDP核算,在学术界和不同政府部门间也仍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曾表示:“地方各部门之间存在障碍,试点绝对不是仅靠环保局和统计局所能推得动的,需要有更多部门的人员和精力。”
潘岳始终是绿色GDP不遗余力的推动者。但是他也明白,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者。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潘岳很快抡起了他的第二板斧:对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进行听证。他的意图很明确:圆明园工程的听证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听证会所表明的程序正义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我就是要扭转目前这个局面,告诉大家游戏规则是什么。”
潘岳理想中的绿色中国是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他把环保问题归结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问题,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最佳切入点,适合作为政治社会等改革的试验田”。
2006年元旦过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向外界透露,环保总局已对全国沿江沿河化工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我们要在春节后把这些企业曝光。”春节过后,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的新闻发言人,潘岳代表环保总局公布,将对全国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这也被舆论称为二次“环评风暴”。
在潘岳的绿色中国理论中,他认为中国应是可持续的、和谐的。在他看来,过去20多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走的是唯经济道路。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要扭转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套坚实的制度去支撑,绿色GDP就是实现转变手段之一。
从2004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推动绿色GDP试核算工作。2006年9月,潘岳“特意穿上了西装”,联合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公布了绿色GDP核算将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核算小组完成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
潘岳认为,绿色中国应是民主的和公平的,他在环保领域也开始大胆尝试,试图在普通老百姓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第四通道,即通过媒体报道将各地环保问题反映到北京。2006年,他亲笔批示了一件甘肃一个老农反映自己家园被污染的来信,要求宣传部门和媒体进行调查后曝光。这样的批示案件2006年多达20多起,环保总局人士说:“每件案子最终处理情况他都要过问和批示”,这就是今年的“环保斩污”行动。
“他胆子真的很大,我喜欢他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夏雷在接受采访时说。
争议的2006
潘岳曾出过一本诗文集,在自序中他感慨:“中外政界一样,所处的位置,所持的原则,要求我们少说多做”。不过,虽然熟知官场之道,他自己却主张从政者少一点“韬光养晦”,多动点感情,多说点真话。现实中的他给外界的印象是敢说敢言。他不仅说,还自己写,从理论高度表达他的绿色理念。
“在世界环保发展历史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物,潘岳身上多少有他们的影子、又都不一样。他是完美主义者,但过于理想化,使他的一些想法受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如此评价潘岳。
在他看来,潘岳还不是纯粹的环保主义者,而《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才是没有任何夙求的纯粹环保主义者。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本书改变了美国的社会,一本是《汤姆大叔的小屋》,另一本就是《寂静的春天》。而《寂静的春天》作用可能更大,因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众,开始从对环保的冷淡变得无比关心,并促成了美国环保署的成立。
《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后,卡逊遭到反对方的攻击和威胁,但她没有被吓倒、继续坚持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改变着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并最终获得成功。
上述环保人士说,潘岳的绿色中国理想之所以磕磕绊绊,是因为潘的位置使他很难成为纯粹的环保主义者。
他说,对于环评,社会上和各部门间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环保部门作为“弱势部门”想就此提高自己部门的地位,也有人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只是一场“秀”而已。
潘岳当然听得到这样的声音。不过,他显然并不在意。面对媒体的质疑,他承认环保部门还很“弱势”,不过他认为,说环保总局“行使环境评价内容以外的权力”,恰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视若无睹的直接体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也曾表示:“不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太过火,也不是环保局与大家过不去,而是世界大势所迫。谁提前采取绿色战略,谁就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他也并不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2006年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曾回忆起2005年的那次环保风暴,他承认,这些项目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涉及13个省市、几大电力公司,绝大多数是区域、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项目。在当时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些部门对查处行动有不同的看法,被查处的部分企业也有不同认识,“环保总局确实遇到一定的压力。”
但是他说,我们没有手软。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经过与有关企业沟通,地方、部门和企业逐步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最终,所有违规项目的业主均按规定停止了工程建设,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当然他也不无苦涩地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环保总局在过去重大工程争论中的处境。就在2006年12月13日,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管理交流会上还传出消息,由于“认识不足、相关机制欠缺、基础薄弱等原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阻力”。
看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是潘岳和他的同事们。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都曾建言,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提高政府环保机构的权威和地位,并使环保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就在几天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向全国人大汇报时也披露,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
而对于社会上对他本人的种种议论,潘岳十分坦然:“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现实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名声并不符合许多潜规则,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对他来说,“要做的事太多,必须一件件地做起,关键是今天今时今刻从我们开始做起。”
潘岳自述,41岁前,他已走完红军长征的所有路线,已走过全国绝大部分县城。而今,他的绿色中国梦想似乎是一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甚至他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演说才能,试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事业中去。“你敢说你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奋斗终生吗?如果敢,请大家鼓掌。”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时,他以《绿色中国和少年中国》为题做演讲,这时候的潘岳激情四射,更像一个思想者。
5、丹江口大坝加高主体工程施工实现“双超双零”目标
来源:中线水源公司 2006年12月3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420
继丹江口大坝加高主体工程“二枯”混凝土浇筑11月份实现“开门红”后,中线水源工程施工现场再传捷报:到12月25日24时,主体工程浇筑混凝土7.58万立方米,超额完成了12月份7万立方米的月计划任务,深孔部分坝段已浇至162米高程;全年累计浇筑混凝土43.86万立方米,超额完成37.16万立方米的年计划。同时,2006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未发生一起安全和质量事故,实现了月计划、年度计划“双超”和质量、安全事故“双零”的目标。
2006年,是中线水源丹江口大坝加高进入施工高峰的一年。混凝土浇筑强度大、任务繁重、外界干扰多。为了实现年度生产任务,水源公司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总体部署,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合下,科学制定月计划进度,全力做好现场施工组织协调,采取工效挂钩、奖惩兑现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从2月下旬开始,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强度月月攀升,4月份达到了7.6万立方米,超过了初设和投标文件中确定的月浇筑最高强度。至5月底,混凝土浇筑24.7万立方米,圆满完成了“一枯”的计划目标,保证了丹江口大坝的安全度汛。
进入“二枯”施工后,为了尽快形成混凝土浇筑强度,公司在加强施工现场协调管理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施工进度的砂石料开采问题,保证了混凝土生产供料的需要;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专家组的直接指导下,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各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计划,加大人力、设备投入,精心组织施工,发挥混凝土垂直运输、水平运输系统的联动作用,使混凝土浇筑强度逐步上升,为顺利完成“二枯”浇筑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狠抓工程进度的同时,公司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公司和各参建单位都制定了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和管理制度,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质量安全工作各方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坚持每周两次质量、安全例行检查,力争使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温度控制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提出的温度控制指标,从砂石骨料到混凝土拌合、入仓浇筑的各个环节,分别采取一二次风冷、加冰拌合、仓内降温、及时通水冷却等措施。对重点部位实行业主、设计、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站五方联合验仓,确保了混凝土施工质量。
年末岁首,气温寒冷,正是丹江口大坝加高混凝土施工的黄金季节。目前,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来人往,到处都呈现出繁忙景象。全体工程建设者表示,将不畏严寒,再接再厉,争取以更优异成绩迎接新年的到来!
6、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
来源:宁夏日报2006年12月3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472
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交接仪式昨天在青铜峡举行。至此,自治区级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始运行,包括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在内的80.2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整划归青铜峡市。保护区工作由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交青铜峡市人民政府负责。
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上游下段我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之间,鸟岛是青铜峡水库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全的淤积岛屿,44.45平方公里的鸟岛上乔、灌、草、湖、沼泽齐全,是我区最大的黄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库区南岸中宁县一些农民进入保护区修堤筑坝、围湖抽水、砍伐树木、开荒种地,有的人抢占“滩头”,开发出数以万亩的土地,发包给附近乡村农民耕种,使库区3万多亩林木消失,保护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充分发挥青铜峡水库黄河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根据自治区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精神,由自治区民政厅牵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几个部门在为期1个多月的时间里,对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界线进行了勘定,拿出了有利于保护区生态恢复、有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界线附近地区安定团结的调整方案。(记者 罗进贵)
7、深圳规定干部两年未完成环保目标一律不提拔
来源:南方新闻网2006年12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31/093711928876.shtml
南方都市报讯 “环境保护是关系城市生死存亡的事,是天大的事”,昨天上午,深圳市召开高规格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市长许宗衡表示出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决心,并表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将作为明年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文件中规定,如果在任期内两年未完成环保目标的领导干部,将一律不提拔重用。而且从明年开始,市政府将每半年公布环保指标,未完成任务的将严格问责。在环境治理方面,深圳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实施十大工程。
环保写入市委市府一号文件
在昨天上午市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之后,深圳紧接着召开了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全体市委常委以及市政协主席李德成等出席。市委书记李鸿忠和市长许宗衡在讲话中都用大篇幅来阐述环境保护对深圳的极端重要性,“我们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再迈前一步就是悬崖,就是最后的边界”,李鸿忠说,相对于很多城市还有大量空间、资源,深圳环境保护的余地要小得多。
许宗衡也表示,其他城市逐步凸显的环境问题在深圳有集中爆发的趋势,复合型环境污染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空间资源匮乏,环境容量不足,如果按年均13%的GDP增速,到2010年全市污水排放量将比2004年增加60%,环境压力可想而知。
“环境保护是关系城市生死存亡的事,是天大的事”,许宗衡表示,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将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作为明年一号文件,“这给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强有力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抓好环保工作的决心和力度”。
1000亿投入环境治理
在环境治理方面,许宗衡细数了将要重点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十”是指实施十大工程,即河流治理碧水工程、排水管网正本清源工程、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循环经济促进示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蓝天工程、固废污染防治城洁工程、噪声污染防治安静工程、生态恢复与建设绿地工程、绿色交通畅通工程和污染总量控制的减排工程。“百”是指围绕这十大工程市政府每年推出上百项操作措施,“千”则是在这十项工程上累计投入要超过1000亿元,“万”是指深圳要建立起万名的环保义工队伍。
成立环境发展决策委员会
为了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深圳将成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由市长许宗衡亲任主任,分管环保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领域专家为成员。许宗衡表示,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将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全市环保重大战略,确定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委员会的决策各区各部门必须坚决落实。他还透露,深圳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领导干部环保考核办法,将于明年上半年实施,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而在即将出台的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中,将规定如果在任期内两年未完成环保目标的领导干部,将一律不提拔重用。此外,从明年开始,市政府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区万元GDP水耗、排污强度、饮用水源地等环保指标,未完成任务的将严格问责。南方都市报记者 孙天明
8、京城南北环水系明年打通
来源:千龙网2006-12-31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951.html
昨天(12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二道沟综合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据介绍,该工程在明年11月14日全部完工,届时二道沟将变成可休闲散步的生态河道,同时北京南北水系将打通。
15座跨河桥改建后可通航
二道沟位于朝阳门外,北京市水务局方面介绍,二道沟担负着工人体育场水系及两岸大部分地区的排水任务,同时也是北京第一热电厂循环水系的一部分。
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城区不透水面积迅速增长,增加了城市河道的排水压力。据了解,现在二道沟部分河段因流速过大,河岸冲塌严重,同时两岸居民乱倒垃圾和渣土束窄了河道,致使河道排洪能力降低,不能满足防洪排水要求。
二道沟现有15座跨河桥,由于建设已久,不仅结构破损且标准过低,严重阻水。北京市水务局负责该河段治理的负责人介绍,河道上的这15座跨河桥将全部重新改建,改建后的桥梁要具备通航的条件。同时,河道治理后的排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
41个排污口将被封堵
据介绍,二道沟沿线未能实现雨污分流,沿线总共有41个污水口,大量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到河道。工作人员讲,污水导致河水污染,影响周边居民。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负责人介绍,治理后的41个污水口将全部被封堵。污水将接到污水干线,然后送到污水处理厂,用于循环利用。
沿途将现水清草绿景观
北环水系管理所副所长王俊文讲,明年二道沟整治完毕后,北京南、北环水系将全部打通,但二道沟上游暗涵阻碍了船只通航。
由京密引水渠的昆玉段、玉渊潭、八一湖、永定河引水下段、南护城河和通惠河上段等组成的南环水系目前已可以通航。
据介绍,二道沟明年11月整治完工的同时整个北环水系的其他整治工程也将完工,届时沿途也将呈现水清草绿的景观,整个北环水系全部达到通航条件,从红领巾湖乘船经亮马河、北护城河、长河等可直接到颐和园。
9、重庆市 “十五”期间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2006年12月3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468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根据《规划》,自2001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批准重庆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5座(库区22座,主城区6座,影响区16座,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1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18座;批准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场34座(库区13座,主城区3座,影响区18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16座;批准建设2座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建设项目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生活污水219.2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1.07万吨,日处理危险废弃物192吨。项目总投资128.86亿元。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6座(其中,主城区2座,库区21座,影响区3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设计能力共计158.15万吨/日,加上在实施《规划》前我市自行建设的唐家桥、北碚、渝北两路城南等3座污水处理厂,实际上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70万吨/日。建成城市垃圾处理场18座(其中,库区13座,主城区3座,影响区2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9座,设计能力共计7133.5吨/日。预计在2006年底前,还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主城区2座,影响区5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处理能力29.28万吨/日;城市垃圾处理场5座(影响区5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4座,新增处理能力1386吨/日。
在建项目中,除今年底可建成投用的7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和5个城市垃圾项目外,还有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库区1座,主城区2座,影响区8座,流域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1座),1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设计能力共计31.7万吨/日;7座城市垃圾处理场(影响区),2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设计能力共计1620吨/日;危险废弃物处置场2座,设计能力192吨/日,将在2008年上半年前陆续建成投用。这批在建项目总投资21.94亿元。
2006年底我市还将开工建设3座区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届时,《规划》确定重庆在2010年前建成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并将在2007年底或2008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提前2年实现2010年规划目标,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垃圾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配套产业化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等公用事业(1534.376,38.98,2.61%)产业化。一是所有项目建设单位已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法人实体。二是我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根据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计投资[2002]1591号),结合我市的城市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我市重新修订了《重庆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42号)和《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 165 号),并逐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现行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为:主城区污水处理费居民0.7元/吨,非居民1.0元/吨;区县(市)居民0.5元/吨,非居民0.9元/吨;垃圾处置费标准为:主城区8元/户·月、区县城市6.4元/户·月。要求各区县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征收机制,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费按标准足额征收。征收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设置专户进行存储,专项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建设。
三、建成项目运行基本情况
目前,建成的项目中,有2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18座城市垃圾处理场投入了生产运行,有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试运行;有11个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9个小城镇垃圾处理场开始调试试运行。
投入生产运行的2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排放时主要指标综合达标率为95%以上,实现了稳定达标运行。加上调试运行的3座污水处理厂,全市每天实际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约80万吨,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左右。与此同时,各项目业主正在抓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以及对影响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污水收集率。投入生产运行的18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6890吨,每天实际收集处理生活垃圾5500吨左右,实现了卫生填埋,稳定运行,使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一大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按期建成投用,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排放,促进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水质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今年夏天,在遭受百年不遇高温干旱天气,干流水量创历史低位的情况下,我市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以上,1-9月满足II类的断面比例达到90.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4个百分点。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良好,1-9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为100%,比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主城区国控点8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断面水质以II类水质为主。
四、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方式、社会承受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库区水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仍然存在一些容忽视的问题。
(一)受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库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维护与运行经费筹集困难,资金缺口大。
我市库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后,2004年亏损1.67亿元,2005年亏损1.6亿元。预计到2007年,我市在建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后,污水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9.53亿元,垃圾处理年运行费用将达2.48亿元,即使按我市提高标准后征收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全部到位,2007年我市最多能征收污水处理费3.65亿元、垃圾处理费1.5亿元,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运行费缺口共计将达到6亿元以上。同时,为保证污水处理厂发挥设计功能,尚需改造和增设部分二级和三级集污管网投资13.3亿元,建设污泥处理中心,2010年前还需投资5.74亿元。但库区区县受财力所限无力筹资。
(二)受工艺、规范、标准限制,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不起、用不起”矛盾突出。
我们在推进三峡库区水环境项目建设之初,国内尚无大规模集中治理生活污染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小流域和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没有相应独立的指标和标准体系,国家规范中没有符合实际的经济适用型工艺。重庆库区建设的第一批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都是采用国家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处理工艺,规范中明确的基础指标标准远远高于小城镇实际,造成治理项目规模偏大,投资高,运行费用高,实施难度大。单位投资和单位运行费用均超过城市项目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对小城镇来讲,不仅“建不起”,更“用不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重庆市将第一批建成的12座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交由市级专业公司(重庆市水务集团和重庆市水投集团)负责运行,利用“两大集团”的技术实力和市级财政补贴确保小城镇污水项目运行。目前,12座小城镇项目已有忠县石宝镇等9个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投入试运行,验收合格后将交由“两大集团”正式运营。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积极试点探索小流域和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艺和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小流域和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目前,采用新工艺和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逐步推广实施。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快审批《修编规划》
2001年,国家编制《规划》时受诸多的客观因素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规划》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国家有关部委适时提出对《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我市完成了《修编规划》并已上报环保总局审查。《修编规划》在周密调查重庆市污染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对环境容量、环保目标、环保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调整了污染治理范围,新增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等项目。恳请国家尽快批准修编规划,以利进一步推动水污染防治项目实施。
(二)建立更完善的社会补偿机制
三峡库区所贮存的水资源是全中国的主要战略资源,解决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保护环境能力的差异,需要由国家加以引导,建立和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目前,我市承担了库区几乎全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设和运营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量大面广,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投资问题而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鉴于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建议国家按照三峡电站的受益省市和长江上、中、下游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污水、垃圾项目的运行进行补偿,确保建成项目能正常运行。
10、“绿色江河”:杨欣的NGO“产品驱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12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7524.html
“当火车离开西藏的时候,我们身着橙黄色标志服的志愿者会与列车员一道,站在月台上向前来西藏旅游的游客挥手告别,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即使在遥远的西藏,他们依旧有一群因环保而相互接受、认同的人在牵挂着他们。”中国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欣23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绿色江河”是一个以推动和组织江河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进中国民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民间组织。今年12月12日,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杨欣被选为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杨欣说:“做NGO(非政府组织)也需要用产品驱动的理念。我们必须事先选择一个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推广策略。这样才不会使我们的整个组织运行陷入被动。”
号召“不做污染客”
杨欣说:“绿色江河”也会借鉴一些成熟的市场操作方法,譬如选择最容易被“客户”接受方式,以及如何打动、感动他们等。
在这一观念的支撑下,“绿色江河”在设计宣传品或旅游手册时,其中80%的内容会用于向旅游者介绍景点、景区及当地的人文风情等,另20%用于宣传环保,因此这些宣传品很受游客欢迎,游客也因此很容易产生环保共鸣。
“绿色江河”2006年的工作重点是带领志愿者在青藏铁路的列车和格尔木火车站、拉萨火车站开展“乘青藏铁路列车,做高原绿色使者”的环保宣传活动,目前该组织共有300多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主要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
“绿色江河”及其志愿者期望进藏游客“在离开车厢后一定要注意别乱扔垃圾,不要食用野生动物,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很多人都知道在青藏铁路为保护藏羚羊,特地在藏羚羊的主要迁徙路线上专门为其开设了30多个迁徙通道。”杨欣自豪地说,他们给相关的铁道部门的分段建设、在藏羚羊的主要迁徙路线上为其开设迁徙通道、哪些地方不能设置营地、什么时段不能施工以便为藏羚羊让道等建议都被采纳了。
能做到这样,一是有长达10年的了解和调查的基础,“绿色江河”还在2003年至2005年先后139次深入青藏高原调查,取得1400多组数据,完成了2万多字的报告——之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其他个人对此有过如此长时间的关注和调查;二是“绿色江河”获得了国内一批顶级科学家的支持。
资金支撑待突破
未来几年,“绿色江河”将重点关注长江上游的冰川退缩问题,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人文变化,继续关注青藏铁路,并积极推动建设该组织第二个自然保护站。
杨欣曾前往测绘该冰川的退缩情况,有一次曾因突然暴雪被困,但他和其他志愿者走出180公里并得以幸存。目前杨欣已经有9次在不同环境中遭遇生命危险。多年前参与的“长江漂流”曾一次失去10多名队友。
在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人文变化上,“绿色江河”将更多地考察该区域内的人,考察其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在青藏铁路领域,该组织将继续关注为藏羚羊修建的30多个通道为什么至今只有一个通道产生作用,未来藏羚羊是否会从其他通道通过;青藏高原的垃圾如何处理,是带走还是寻找低温难降解下的解决方案。建议火车将其带下来处理还是建议在上面建立垃圾处理厂等。
目前该组织第二个自然保护站正在筹建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该站将重点关注长江上游川、渝、滇的森林、农业、旅游及传统等问题。“绿色江河”此前曾在可可西里建设了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该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建站费用约为100万元。
“绿色江河”的这些运营费用从何而来?
杨欣透露,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该组织通过卖自己制作的书挣钱,目前该组织的50%以上的收益来自于该途径;第二大收入源是靠在国内外获得的奖项的奖金支撑,这一收入源占该组织所有收入的20%左右;第三大来源是来自企业和个人的合作收益和捐赠。
杨欣预计,国内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热衷于环保事业,届时该组织用于开展环保活动的资金支撑也将更合理。
11、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为东南亚旅游带来商机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06-12-30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12/30/content_8933728.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12月30日电(记者 李承祖、李倩)在风光无限的澜沧江-湄公河上,云南西双版纳任达航运有限公司的客货两用船载着40多名游客,经过8个小时的航行,从中国景洪港驶抵泰国清盛港,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周的泰国北部旅游。
作为航运公司的董事长,杨洪武对澜沧江-湄公河的旅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公司准备把两条客货两用船改造为游轮,与泰国旅行社牵手,依托航运开展中国、老挝、泰国、缅甸四国一日游的业务。
想抓住契机开发这条国际河流旅游资源的企业并非任达航运一家。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局局长李庆友介绍,目前,当地已注册的旅游航运公司有3家,客船7艘,共500多个舱位。还有不少外地企业已提出申请或者作出计划,希望参与这条河流的旅游开发,各类旅行社更是跃跃欲试。
澜沧江-湄公河是穿越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全长4880公里,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局的资料显示,从云南景洪港到泰国清盛港的通航里程为344公里,连接着中国西双版纳和泰、老、缅交界处的"金三角"两大国际旅游热点。因航程经过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植被最丰富的地带,游客可以饱览到独具魅力的山川景致。
此外,流域内居住着90多个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服饰民居各具特色,也是吸引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1994年,中、老、缅、泰等国在中国昆明召开"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时提出,澜沧江-湄公河集绿色生态、民族风情、探险、观光、休闲、科考于一身,可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基础。
2000年,中老缅泰四国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次年6月实现正式通航。通航初期,航运业务仅限于商务运输和零星旅游。
据云南省航务局局长乔新民介绍,上湄公河航道整治后,船舶载重吨位从原来的50-100吨提高到200-300吨,航行安全保障明显提高,为开辟中国连接东南亚的旅游新线路创造了条件。
云南省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到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的人数正以年均7.11%的速度增长。2005年,这一区域的入境游客数已达1600万人次。预计到2010年将突破3000万人次。
东南亚各国普遍看好这条国际旅游新线路。泰国旅游体育部副部长萨提·该勒(音译)近日在曼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中国有70多万人到泰国旅游,而泰国也有30多万人到中国云南旅游。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开通为游客提供了更为安全、便宜和具有特色的选择方式,将来旅游人数会大大增加。
来自云南省航务和旅游部门的信息透露,只待条件成熟,中、老、缅、泰四国将合力整治从泰国清盛港到老挝琅勃拉邦的湄公河航道,开发周边的旅游资源,届时把中国西双版纳、泰国北部旅游区、老挝琅勃拉邦旅游区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等旅游热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障碍旅游圈。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郑明认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完)
12、云南确立生态战略 环境优先主抓碧水青山
来源:都市时报2006-12-31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12/31/content_8940407.htm
第26次省长办公会昨日(30日)在省环保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秦光荣在会上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把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来倍加珍惜,通过“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云南的碧水、青山、蓝天、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会议由秦光荣主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副省长刘平、高峰,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等参加了会议。
秦光荣提出,要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生态立省和环境优先的思想。要把生态立省和环境优先的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 牢固树立生态立省和环境优先的思想,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中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坚决服从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资产的观念。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要进行环境影响论证,没有通过环评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绝不能把当代的发展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牺牲后代利益的基础上,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转变,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
坚持运用多种手段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各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把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全面实施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收费改革,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试点,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突出应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自觉接受监督,严肃处理新闻媒体报道的环保事件。
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就“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进行讨论。
春节前启动保护青山绿水行动
云南启动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突出了对碧水、青山、蓝天、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行动计划由省环保局和省政府研究室制定,将在春节前启动。
秦光荣要求,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要从源头上遏制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使云南水更碧、山更青、天更蓝、地更绿、资源得到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势更加突出。
保护碧水,要突出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江河水系和饮用水源地三个重点;保护青山,关键是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持之以恒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保护蓝天,要全面监控重点污染源,实现燃煤电厂废气和冶金企业尾气全部脱硫排放,加强建筑扬尘管理与控制,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保护绿地,在城市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中心公园建设,实行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绿色城市,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集镇和村庄绿化;保护资源,要加强政府对资源的调控,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启动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不断保护和强化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优势。
滇池治理要开专题现场会
昨天的省长办公会上透露,省委、省政府将就滇池治理召开专题现场会,对滇池治理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滇池治理现在花了47.64亿元,还要下决心对168公里的湖岸沿线全部实施环湖截污,让所有的污水都经过处理后再进入滇池。对现有进入滇池的20多条入湖河道进行治理,所有的入湖河水都要保证经过处理。通过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湖滨湿地保护恢复等工作,从根本上治理滇池。
引清水海入滇、未来的乌东德水库水入滇,甚至引金沙江入滇的问题,都应加以认真分析。
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文涛出席昨天的省长办公会。他表示,昆明将全力支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尤其是清水行动计划,将加大力度进行落实。(记者 杨理锐)
13、工业废水“毒死”5000条鱼 谁来为死鱼买单?
来源:都市时报2006-12-31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12/31/content_8938727.htm
鱼不可能无缘无故死亡,但谁来为汪佑清老汉挽回损失呢? 记者 陈昱州/摄
“我鱼塘里的5000条鱼从17日开始,就一直相继死亡,到现在没剩多少了。环保部门的人来看过后也没给我答复,我心里又疼又急!”昨天(30日)早上,家住嵩明县小街镇古城村的村民汪佑清老汉向都市时报焦急反映。
昨天中午12点,汪老汉和家人再次来到自己约3亩大小的鱼塘边上。只见上百条鱼翻着白花花的肚皮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汪老汉叫人用网兜把漂着的死鱼全部捞上来,一数,他无奈地说:“今天又死了200来条!”他只有叫人挖了个大坑,全部埋掉。
12月17日,汪老汉就发现新投进鱼塘的鱼苗“翻白肚”,一开始还没太在意。没想到,过了几天,塘里的1吨多鱼死了一大半。
他实在坐不住了,开始寻找原因。在附近菜农的指点下,他发现鱼塘附近的一条小水沟旁,杂草全部枯死,一问才知道,这条沟里排出来的是工业废水,源头是附近的一家名叫“东方钢圈厂”的工厂,自己的鱼塘有个涵洞与水沟相连。
发现这个情况后,他到小街镇环保所和嵩明县环保局进行了反映,前天,环保部门的人员来到他的鱼塘附近进行了查看,但没有给他任何答复,也没有抽检水样。“我的损失大约有2万多元,谁来给我赔偿?”
当来到这家“东方钢圈厂”时,围坐着打牌的一群工人称,厂长李某出去办事了,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工厂里一些工人还在生产,只有一台污水净化设备,当时并没有启动。排水管连接的污水沟则一直延伸到工厂围墙外面。离工厂不远的一条小水沟里,也同样出现了沟边杂草枯死的迹象。
随后,记者联系了小街镇环保所负责人丁某,他在电话里表示,自己现在在昆明,没有听说此事。而分管副镇长尹某则表示,他到现场查看过了,工厂负责人说污水是经过净化的,而镇里没有检测设备,无法化验。现在只能一方面逐级向上反映,一方面让汪老汉尽快联系嵩明县或者昆明市的环保部门。如果发现确实是工厂造成农户损失,将会责令工厂整改并赔偿损失。(记者 陈唯一)
14、探访三峡移民十年变迁:对口支援为移民提供援助
来源:央视《新闻调查》2006年12月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6/182611890770.shtml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三峡的变迁》,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同时三峡的移民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难的移民工程。说它最难不仅仅因为三峡移民的人数高达一百多万,而且淹没所涉及到的是二十个城
市,上千家企业,几十万亩农田,数千万平方米的房屋等等等等,这就意味着上百万人口赖以生活的资源没了,被淹没了,这就意味着三峡移民并是简单的一次人口迁移,而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三峡工程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了,那么三峡的城市和乡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今天,百万移民他们的生活又过得怎么样?
解说: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12年的建设,现在大坝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到2009年全面竣工,到时三峡地区的水位将由原来的66米提高到175米,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的水库淹没区―――三峡库区。三峡库区西起重庆,东到湖北的宜昌,长达660多公里,淹没范围涉及重庆和湖北的20个区市县。三峡库区被淹没的陆地面积达632平方公里,耕地近36万亩,工矿企业近1600个,130万人需要移民搬迁,其中19万人不得不告别世代生息的故土家园,远赴外省他乡。三峡大移民给整个三峡库区的城市、村庄乃至2000多万人口带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命运变迁。
记者串场:这里是重庆市的万州区,一条长江穿整个城市而过,现在长江的水位是156,156米,原来老万州城的2/3已经被淹没在水底下了,比如说我现在踩的这个地方在以前就是老万州城区里面最繁华的一段街区,但是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从1992年到现在,经过14年的移民搬迁和新城建设,一座新的万州城已经建设起来了,但是我们关心的是这十来年的时间里面,移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整个城市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说:现在的万州区就是原来的四川省万县市,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后,万县市改为重庆市万州区。万县老城区地形狭长,从前的大多数街道和房屋都分布在长江两岸,依山而建,原来市中心的区域几乎全都处在三峡库区的淹没线以下。1993年,万州区开始了陆续的搬迁,移民的人数高达25万人,是三峡库区移民最多的城市。在万州所有的移民当中,城镇居民占到了大多数。蒋志华夫妇原来都是万州海康棉纺织厂的工人,2001年搬迁,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家,但是他们仍常常回忆起从前的生活,从1985结婚开始,他们在长江边上一住就是十六年。
记者:从结婚开始一直就住在那儿,真搬走的时候肯定舍不得。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确实是,她当时还是流了泪的。
记者:这家里有没有从老家里头带过来的东西?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基本上卧室那些都是从下头带上来的。
记者:什么都没舍得丢吧?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住了那么多年 还是舍不得。
记者:熟了。
解说:搬迁时蒋志华夫妇只拿到了厂里给的5000多元安家费,因为按照三峡移民条例房屋没有产权也就没有补偿,而他们一直租房住,但为了有个安稳的家,他们还是花光了积蓄又借了3万多元钱,在新城区买下了现在这套房子。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如果说我们不是因为这个移民搬迁的话,那么我们肯定都不会买房子,当时买房子也是没那个能力,所以说我就跑了三年的摩的。
解说:蒋志华跑摩的不仅是为了还债,就在他们搬家后不久,他们所在的海康棉纺织厂效益也越来越差。
记者:差到什么地步?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到最后的时候基本上工人都大部分停工在家里面。
记者:一个月给你们发钱吗?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只有一两百块钱。
记者:那你们几年一直处在这种状态?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最后这两年基本上(都是),从2004年我们就破产了。
解说:赖以生存的企业破产了,蒋志华夫妇只有下岗,他们拿到了买断工龄的钱,还清了买房欠的债务。随后万州区政府接管了破产的企业,蒋志华夫妇暂时还在上班。
记者:那一个月能拿多少钱?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大概我们两个加起来在七八百块钱左右吧。
记者:这笔钱够你们维持生活用的吗 在万州。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感觉还是非常困难,在这个时候小孩正在读中医(学)校。
钟徐云(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那时候企业也要破产了,我们已经听到信了,何去何从还不晓得。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确实由政府暂时属于托管,但是我们实际上感觉我们的后头的生活和工作都得不到保障,还是有很大的担心,在这个时候我们肯定有些想法,就通过一些关系找人家说由于年龄偏大 都说不行,根本无法再找到合适的工作。
解说:海康棉纺厂曾经是万州最大的棉纺厂,破产造成了2800多名工人下岗。而在万州区搬迁的过程中,破产的企业不只这一家。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我母亲当时是在万原造纸厂,已经破产了,她父亲是罐头厂的。
记者:什么厂?
蒋志华(重庆市万州区原海康棉纺织厂工人):罐头厂,也是国有企业 也是破产了的。
[1] [2] [3] [下一页]
15、评论:缺煤之痛折射电厂结构困局
来源:中国电力报 2006年12月31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8/59942/59952/5238408.html
对12月初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的一场大面积停暖事件进行调查、思考。
2006年以来,由于原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一直未能缓解,为不耽误生产,一些电厂只好委屈求全,从一些小煤窑进煤。而由于原煤供不应求,一些黑心的矿主向原煤里大量掺杂石头,或者以次充好,不合格的原煤进入了电厂的炉膛,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电厂的缺煤之痛其实是能源匮乏之痛。作为不可再生的煤炭能源,随着煤炭使用和开采的增多而正在一天天减少,煤炭资源库存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市场行情,这是市场规律。不可否认,煤炭资源正遏制着电厂的命脉,我们也不难想象,一旦煤炭供应链出现断层,电厂的处境将是何等的尴尬和艰难?
缺煤之痛的背后,折射的是我国电厂结构的单一。在我国,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意味着把大部分电厂的命运都交给了不可再生资源,这是相当危险的。短期内我们可以进行能源的挖掘和开采,可以保证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转,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电厂必然面临着能源缺乏之痛。
近年来,我国的大水电、小水电以及风能发电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这些发电企业的比例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建设了三峡这样的大型水能发电企业,但对于人多地广、经济快速发展、对电能需求量巨大的中国来说,也难以完全满足需求。要想消除长远之虑,我们必须改善发电企业结构,建设多种形式的发电企业,以应对能源匮乏之忧。提倡多种形式的发电企业,既是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一剂良药,也是保护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