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30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2006年环保整治力度加大 公众开始参与环保
2、仇保兴副部长:污水处理要重“质”
3、让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 折射人水和谐新理念
4、水利部安排5000万元支持刘家峡库区生态建设
5、《防沙治沙法》五周年:形势严峻 治理显实效
6、今年中国遭受地质灾害总数为去年5倍多
7、银鱼大面积现身小三峡 可能影响三峡鱼类繁殖
8、新华网:青藏高原冰川消减加速 到2050年将减少28%
9、陕西:1100座淤地坝今年新建成
10、西宁污水处理厂遭污染
11、黄河兰州段污染真凶难寻 排水网络复杂防治困难
12、“治污秀”是对环保的极端麻木
13、保护环境,从家庭做起
14、两个“最大”彰显中央节能减排决心
15、江河之痛
1、2006年环保整治力度加大 公众开始参与环保
来源:《财经时报》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2635.html
2005年年末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在中国的环保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这一事件使得时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去职。
以这一事件为契机,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国的环保事业采取了有力的政策措施。有人说这是2006年中国环保“利刃”锋芒初显。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监察部联合督办了三个批次、共16起专项案件。而2005年的专项督办案件,仅一批9起。
挂牌督办的第一批4件环境违法案件中,涉案的企业共45家,处理责任人员9名。第二批挂牌督办的6起案件处理情况中,共涉及6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流域、1个工业园区和25家环境违法企业,有17名责任人被追究行政责任,2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第三批督办的6起案件的处理结果,在本稿截稿前尚未公布。
而2005年第一批挂牌督办的9起案件中,有7起案件追究了责任人,一共追究了27名责任人。
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专项整治的力度明显大大增加。
另据《财经时报》了解到,截至2006年10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万家,对5036家污染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
公众开始参与环保
2005年发生的“圆明园环保事件”,被认为是公众参与环保的一次很好的“演习”。在2006年,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月,曾经因为电影《无极》剧组毁林事件而弄得灰头土脸的大牌导演陈凯歌,竟然由网友推荐,获得了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的提名。网友力荐陈凯歌的理由是:“没有凯歌老师的香格里拉事件,恐怕环保事件还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因发起“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被网友们高票入选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提名”。
2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在即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将为公众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途径和程序,该办法将使公众首次有机会通过法定的环境评价体系,影响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拍板过程。
据《财经时报》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将公众参与环保制度化:2006年年初,沈阳市已率先出台了《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
而5月份的消息是,环保总局将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这项立法由中国政法大学启动。立法小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可祝是时透露,《办法》的框架草案已经完成。
环保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查处力度,但是中国的环境状况依旧不能叫人乐观:官方透露出的数据是,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两三天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目前已达一百五十多起。
11月公布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认为:“中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与经济的增长脱钩,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已有环境努力的有效性和效率还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目前的体制缺陷和环境政策的实施问题。”
同样在11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中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承认“OECD报告”并非无中生有。环保总局的监测分析结论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局部污染严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
“OECD报告”还指出,中国环境保护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十五计划”中有一些主要环境指标没有完成,不足以应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挑战,也不能够充分获得污染削减和自然保护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官员仍然于“环保反腐风暴”不顾,顶风作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的环保工作汇报会上,一位副市长居然公开否认该市存在煤化工企业、否认饮水安全存在隐患。但实际情况是,经督查组调查,发现煤化工是六盘水市重点发展产业,目前有焦化行业32项,这些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很多环保事件看似责任在企业,实则根源在当地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有关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负有重要责任。
专家点评:
邵敏:绿色GDP迟早要执行
中国环境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中国环境状况怎样进行评估一直是一个问题,是否有改善,还要看具体的指标。环保总局已经承认了没有完成“十五计划”任务,“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削减中国国内的污染物,难度很大。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环保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中国环保过去的欠账太多。在过去,环保都被政府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虽然现在把环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就因为过去的欠账太多,短时间内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过快。中国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又增加了一层。
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下,中国的环保工作已经满足不了新的要求。
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完成“十五”任务并非易事,但是中国政府的在有些方面确实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的绿色GDP是迟早都要实行的基本问题。现在的“环保问责制”代替不了“绿色GDP”,根本就是两回事。但中国的“绿色GDP”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使在技术层面,也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2、仇保兴副部长:污水处理要重“质”
来源: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 2006-12-29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889.html
12月29日,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召开的全国污水和垃圾处理经验交流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是COD的削减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召开的。实际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还是看COD的削减指标,国务院考核各个省主要也是依靠COD的指标,所以要把COD的削减和处理费的返还挂钩。仇保兴副部长的讲话意味着,我国污水处理事业进入质的时代。
据介绍,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没有雨污分流,雨污合流导致了污水处理厂进水口COD的浓度偏低。根据建设部最近对440个污水处理厂进水口COD的浓度调查,其中进水COD浓度少于200毫克/升的,就达到142座;进水COD少于200毫克/升的污水处理厂总数超过了30%,实际上有50%,这就意味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合格,是建立在进水COD浓度较低的基础上的,如果出水COD是50毫克/升,那就是每升只能削减50毫克的COD;而且建设部的调查还是在旱季进行的,如果到雨季,COD的进水含量就更低。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是靠厌氧细菌、好氧细菌,若没有足够的COD,那细菌活性就降低,就要饿死了。仇保兴认为,在我国的660多个城市里面,90%以上必须要实施雨污分流,即只要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年的地区,必须雨污分流。他说,也许有人会说,外国的一些城市就没有实施雨污分流,那是因为它们的处理工艺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一样,比如有的国家的城市使用的是人工湿地。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地方,采用现有处理工艺的必须雨污分流。
仇保兴副部长认为,污水处理量有了,但是,COD的削减不一定实现,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国家既定的目标。应该对有关政策进行变动,除了污水处理量还要在进水口加上在线COD检测,因为出水口的COD已经由环保部门检测,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算出COD的削减量,减得越多,获得费用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经营单位不仅注意搜集污水量,而且会进行雨污分离,使高浓度的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又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削减了COD。
另外,仇保兴副部长强调,以后进行的污水处理方面的检查,不仅要检查实际的污水处理力度,还要检查COD的实际削减量,更重要的是要检查环保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效益,哪个地方投资效率不高要全国通报,要给各个城市排位置,并且审计部门要审计,必要的还会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十五”期间那种冒报处理设施,把经费用到其它地方的做法行不通了。
3、让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 折射人水和谐新理念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2431.html
在提前一年解决6700多万农村人口“没水喝”的困难之后,“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农村饮水工作实现了由饮水解困向解决饮水安全的跨越。
“十五”期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222亿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使6700多万农民告别了缺水困扰,成为近年来水利工作的亮点之一。然而在为此欢呼的同时,另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调查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还有3.23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的34%。
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是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三大隐患。河南省浚县西皮村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子,但是在过去的10年平均每年有10多人死于癌症和肠道病,而死因就是长年累月饮用受污染的河水。在沿淮农村,居民面对的是常年处于5类水质的淮河及其支流,喝上干净水成为这里农民的奢求。饮水不安全,对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尽快让3亿多农民早日喝上安全水,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农村饮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饮水安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而今年8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则将这一目标提高到1.6亿农村人口,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减少一半。今年中央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资力度,共投资60亿元,重点解决农村2897万人饮水重度氟砷超标、重度苦咸水和血吸虫病区饮水安全问题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正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全面铺开。各地已纷纷启动或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湖北省去年启动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今年年底前65万农民将能饮用上安全水,安全饮水工程在建项目覆盖了16个血吸虫病重疫区县和70个县市区。
山东省今年投资近亿元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初步规划解决全省饮水安全问题人口326.51万人。
山西省把解决全省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了今年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
……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不能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发展中国家80%的发病及死亡与水有关。我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有50多种。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好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水利部已经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作为全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将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汪恕诚表示,及时调整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折射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姚润丰)
4、水利部安排5000万元支持刘家峡库区生态建设
来源:法治网2006年12月3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362
法制网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吴坤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今天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报告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时说,在全国水土保持资金投入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水利部对水土保持投资计划和投资方向作了适度调整,计划2007年至2010年安排中央投资5000万元,支持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库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在今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盛维德等20多名代表提出了“关于重点支持甘肃省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议”。建议中提及的刘家峡库区生态问题、移民问题、群众脱贫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等,相互纠缠,互为因果,历史由来已久,情况十分复杂,牵扯的部门非常多,解决难度非常大。
汪恕诚说,这个建议由水利部这样一个专业部门牵头办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建议,水利部首先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再研究解决的措施。
6月中旬,水利部会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人大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成调研组,赴刘家峡库区进行现场调研,盛维德等4位全国人大代表全程参加了调研活动。调研组考察了刘家峡库区15个水土流失治理示范点,走访了6户移民家庭,查看了4个重点水土流失区,与当地人大代表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办理建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汪恕诚说,通过调研,水利部了解到刘家峡库区所处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60%。在这一地区,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大代表反映的情况是客观的,群众的诉求是合理的,把这个建议作为重点建议来办理是非常必要的。
5、《防沙治沙法》五周年:形势严峻 治理显实效
来源:人民网 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3253.html
本报北京12月29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今天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实施五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防沙治沙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公益事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协作,落实责任,不断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抓紧完善防沙治沙法律体系。
热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5年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沙治沙形势最好、成效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治理速度,取得了明显实效。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热地说,尽管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国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仍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今年中国遭受地质灾害总数为去年5倍多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3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30/content_5550518.htm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张晓松)今年,受多起强台风影响,中国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今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总数是去年的5倍多,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同比增加15.4%。
记者30日从国土资源部了解到,今年以来,由于领导重视、部署及时、措施得当,重点加强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认真落实应急预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50起,避免了近2万人伤亡和2.3亿元财产损失。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表示,明年将继续加强汛期和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千方百计降低地质灾害损失。
谈到相关具体措施,李元指出,要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全国四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部署开展30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多发区详细调查和区划;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执法检查,促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
他强调,今后,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新上的采矿、用地建设项目,没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或方案未经通过审核的,一律不批。
7、银鱼大面积现身小三峡 可能影响三峡鱼类繁殖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30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402
新华网重庆12月30日电(记者茆琛)由于三峡库区蓄水改变部分峡谷急流环境,下游银鱼迁移到大宁河繁殖,致使今年小三峡大宁河流域多年难觅踪迹的银鱼大面积出现。
专家认为,银鱼对其他鱼类的鱼卵和鱼苗破坏性很大,如不及时监测,并控制利用银鱼资源,大宁河的银鱼可能影响三峡库区鱼类的繁殖和数量。
上世纪50年代,重庆从洞庭湖引进了珍贵鱼种--银鱼,受生态环境变化和长江渔业的影响,银鱼未能如愿在重庆“扎根”。自1986年起,除渔民零星发现几尾小银鱼外,三峡库区未曾大面积出现银鱼。
受重庆市科委委托,西南大学水产科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对小三峡出现的银鱼进行数月调查,并进行了生物学种类鉴定,最终确定,这一地区的银鱼有两类:一类为银鱼,数量约占31.8%,平均体长114.5毫米,平均体重2.88克;一类为太湖新银鱼,数量占68.2%,平均体长63.52毫米,平均体重1.28克。
这两类银鱼非常适应敞水环境,特别是有一定程度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二期蓄水后的三峡库区水域正迎合了银鱼的喜好。
重庆市科委农村发展处介绍,巫山小三峡风景区,是长江支流——大宁河下游流经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的总称,长50公里,与长江大三峡风景区毗邻。受三峡库区影响,小三峡大宁河流域蓄水至135米后,原有的峡谷急流环境改变,水流变缓。银鱼逆流而上是理所当然的事。
银鱼重现小三峡,丰富了三峡库区鱼类资源,增加了渔民收入,但专家并不乐观——喜好摄食小鱼、小虾、鱼卵的银鱼,繁殖能力非常强。
银鱼每年2月上旬前后洄游入江,3月中旬-4月中旬产卵,平均产卵5500粒左右;太湖新银鱼每年4月上旬和10月上旬集中产卵,平均产卵2000粒。
这两类银鱼食物链均较短,群体发生量很快,每年3、4月份,其他鱼类繁殖季节,银鱼对鱼卵和鱼苗的破坏性很大,会对其他鱼类的繁殖和数量产生影响。目前,银鱼已不仅出现在小三峡,重庆江津、木洞、涪陵等地渔民也发现有银鱼出现。
由于银鱼体积小,渔民难以捕获,究竟三峡库区还有哪些地方有银鱼,量有多大,仍是个待解的问题。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银鱼种类、数量进行监测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捕捞制度,控制利用银鱼资源。
8、新华网:青藏高原冰川消减加速 到2050年将减少28%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333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韩洁)我国历时4年、直接投入近千万元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结果表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速度近年来呈加速趋势,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28%。
中国地质调查局29日举行了这一项目的成果汇报会。项目结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减少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在发布会上说。他指出,这一项目首次通过遥感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发现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部主任方洪宾介绍说,这一项目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技术,查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少近5%。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
此外,调查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亡。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8731.6平方公里,约占10%。
方洪宾说,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的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青藏高原的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遥感技术是在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快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在全球环境变迁、资源调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洪宾说,借助遥感监测技术,我国此次还全面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环境变迁演化规律,对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现状、变化规律及基础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区划,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全区泥石流灾害点、滑坡灾害点共3259处,其中崩塌点418处、滑坡663处、泥石流2178处。30年来,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重度沙漠化和中度沙漠化土地分别增长了317%和62%;重度盐碱化和中度盐碱化土地也分别增长了34%和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方洪宾说。
此外,我国还首次建立起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为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监测奠定了基础。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遥感技术水平的队伍。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
与会的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项目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承继成说,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研究成果对分析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也为政府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保护环境和治理灾害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陕西:1100座淤地坝今年新建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12-30
http://www.waterinfo.com.cn/ssyj-1/shutubaochi/200612290025.htm
在今年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淤地坝建设工作中,陕西省深化管理,强化措施,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100座,预计可形成总库容1.33亿立方米,拦泥库容0.98亿立方米,可淤地3200公顷,为近年来淤地坝工程建设完成任务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一年。据了解,至此,陕西省已累计建成各类淤地坝达4.02万座,形成总库容56.59亿立方米,其中拦泥库容38.24亿立方米,可淤地98.32万亩,已形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80多万亩,为全省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为了切实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解决农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局面,陕西省坚持以淤地坝建设重点,科学规划,严格审查程序,层层把关,先后组织完成了14条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批复和500多座淤地坝初步设计的审查审批任务及2006年15条坝系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工作,为全省淤地坝工程顺利实施和争取国家资金奠定了基础。在淤地坝建设中,严格项目管理,加强质量监督。省水利厅先后下发了淤地坝建设管理、验收、防汛等规范性文件,并多次组织对工程进行检查、稽查,不断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公示制,逐步建立起了建设单位总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和管理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各市县还颁布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办法意见,不断深化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动淤地坝产权制度的落实,促进淤地坝建设滚动发展。同时各市县还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据统计,2005至2006年陕西省累计筹措淤地坝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达8500多万元,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10、西宁污水处理厂遭污染
来源:西宁晚报2006-12-30
http://www.h2o-china.com/news/44890.html
12月28日,记者在团结桥采访时附近群众反映,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前遭受严重污染,大量柴油涌入污水处理水区,造成污水处理曝气池内微生物群大量死亡,污水处理设备被柴油浸蚀无法正常运行。目前,第一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已经将互助路进水口关闭,大量未经处理含有柴油的污水被直接排放到宁湖中。
12月28日下午,第一污水处理厂遭污染的消息记者在该厂得到了证实。据该厂副厂长王宏元介绍,12月26日19时30分左右,该厂工人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互助路进水口冒出刺鼻的柴油味,随后,这名工人在互助路进水口粗格栅粑处发现大量柴油。该厂组织人员检查后发现,大量柴油已经涌入污水处理水区。经专业人员检测,由于受到柴油污染,污水处理水区内的微生物种群已经大量死亡,污水处理管网也已经部分堵塞。王宏元说,目前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出水水质严重恶化,已经达不到排放标准,他们只好将互助路进水口关闭,任由污水直接排放到宁湖中,但这势必给宁湖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当务之急,首先要找到污染源,同时,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和对污水处理水区内的微生物种群进行重新培养,最保守的估计,耗资在30万元以上。
随后,记者在该厂互助路进水口处看到,设备上仍附着大量柴油,散发出刺鼻的味道。记者在沙塘川河与湟水河交界处看到,大量含有柴油的污水从这里直接排向宁湖,刺鼻的味道让人感到恶心。(作者 胡友军)
11、黄河兰州段污染真凶难寻 排水网络复杂防治困难
来源:新华视点2006年12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30/103411922879.shtml
新华网兰州12月30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王衡)黄河穿城而过的甘肃省兰州市,近两个月来,黄河水先后遭到4次较大规模的污染,虽然造成的危害不太严重,但却让环保部门防不胜防。
“真凶”难寻
兰州市滩尖子体育公园向东约500米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狭长型的迴水湾,今年10月22日,迴水湾内出现大量红色污水,近岸的水面呈淡玫瑰红色,上面漂着油花,在下游50米处,污水汇入了黄河。
11月21日,黄河兰州段再次出现红色污水,这一次发生在兰州市黄河儿童公园河段,污水聚集在河道边上长约1公里的迴水湾里,环保部门根据污水颜色判断,排放单位很可能是一家供热站。
12月初,有人发现在连接黄河的一条河内出现红褐色污水,调查发现,污水的源头是兰州市百美纸业有限公司。
12月22日,从兰州市西固区往东约30公里的黄河水被“漂白”成奶白色,岸边的鹅卵石上附着一层白色粉末。
4次污染事故,两次发生在每个月的22日,一次是21日,有人戏称为这是黄河的“黑色22日”。
每次污染事故后,环保部门都要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责任人,却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
“12·22”污染事故的次日,兰州市环保局对外宣称,这次污染系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排放较高浓度的电石渣浆水所致。但兰维公司随后予以否定。
兰州市环保局科技法规处副处长康明科说,环保部门认定的依据是:污水源头附近的企业中,只有兰维公司使用电石作为原料。但他承认,由于是事后排查,环保部门并没有找到兰维公司排放现场的确凿证据。
而“11·21”污染事件,至今还没有找到“真凶”。
“10·22”污染事故的认定,也存在一定偶然因素,环保执法人员在走访时发现,距离排污口约300米的兰州市滩尖子第二供热站锅炉房内有红色残液,锅炉补水水箱下排水沟里也有红色液态残留物,与黄河边排水口污水颜色一致。
康明科说:“距离排污口较近、现场有残留痕迹,才使得这次事故能够查清,否则都将很难认定。”
防污之难
记者调查发现,两个月内连发4起污染事故,除了政府和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外,还与兰州市复杂的排水网络相关。
“11·21”污染事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排污企业,重要的原因是兰州市复杂的排水管网系统。
康明科说,兰州市排水管道网络非常复杂。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几乎每个年代的管道都有,由于资料缺失,究竟有多少条管道,长度是多少,走向和分布如何,几乎没有人能知晓。这些排水管道交错相连,几十家排污单位可能共用一个排水管,发生污染事故,追查起来如同大海捞针。
据兰州市环保局统计,全市城区伸向黄河的大小洪道主沟共有81条,流域总长度达3648.31公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大多数排洪沟已变为垃圾沟,不少污水管道也和排洪沟相通,夏季降雨时,这些垃圾就会伴随雨水进入黄河。
黄河兰州段还有五六十处隐形排污口,大多是企业私自开挖的,这些隐蔽的排污口通常白天关闭,晚上集中排污,以逃避环保监测。
造成最近两次污染事故的百美纸业和兰维公司,在环保上都有“前科”:今年2月,它们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2006年第一批联合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和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两家企业被通报后,今年都上了环保项目,百美纸业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兰维公司则建成了三个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池。
康明科说,企业负责人忽视治污细节,思想麻痹大意,也是酿成污染事故的重要因素。
污染之痛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城区20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均来自于黄河,黄河水与每个市民的健康息息相关。
可是,兰维公司就位于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上游约20公里处,厂界距黄河仅30米。今年2月,兰维公司因为“每天1万吨碱性废水不明去向;3000吨PVA纤维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而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
在环保专业人士看来,与4次污染事故相比,更严重的污染其实是那些天天在排放的生活污水,只是因为人们常见而熟视无睹。
记者近两日在兰州市沿着黄河边走了一圈,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场景:
--黄河母亲雕像是兰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黄河中山桥和小西湖立交桥的中间地带,但雕像下方却是污水横流,由于冬季水量减少,河滩形成了一片布满鹅卵石的开阔滩涂,雕像下方东面约30米的杂草丛中,就有一条排污管,流出的污水汇成一个个臭水池,又从池边溢出,最终流入黄河。在污水的侵蚀下,河滩的泥土和鹅卵石大都变成了黑色和绿色,塑料袋、烂衣服等垃圾随处可见。
--兰州市黄河中山桥西侧是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近水广场,但从广场向西走上不到50米,就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排洪沟,沟内一股颜色乌黑、散发着臭气的水流正源源不断地流入黄河。
沿着这条排洪沟向南步行不到1公里,就是排洪沟上游的小西湖东街,沟内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一处步行桥下面,就是一个大垃圾场。附近的居民说,由于排洪道附近没有垃圾台,一些住户索性将生活垃圾倒进了排洪沟,长此以往便成了垃圾场。
兰州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副处长刘立华说,全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还有12个排污口和5座加油站,地表二级水源保护区有19个直接排污口;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有3个渗坑,60眼渗井,加油站和油库各1座。
何时改观
近年来,为治理黄河污染,兰州市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与2000年相比,城区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减少了4000多万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少7500多吨。5年多来,黄河兰州段按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康明科说,群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两个月来的污染事故,都是群众最先向媒体和环保部门举报的。
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人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污染问题,还要走很长的路。目前,兰州市废水排放量、生活及其他污水的处理率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而污水处理绝不是建几座污水处理厂那么简单。记者从兰州市最大的雁儿湾污水处理厂了解到,该厂日处理能力可达16万吨,但由于许多污水管线通不到厂里,实际上每天只能处理10万吨。
康明科说,改造排水管网的兰州市排水专业规划已于去年10月编制完成,兰州市环保局还准备在所辖400多家大大小小的排污单位安装排污监控设备,以保证能够实时监控,防止企业违规排污后“金蝉脱壳”,但由于资金有限,这项计划需要分批实施。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未来几年将实施黄河兰州段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约74亿元,包括污水综合治理、河洪道综合治理和垃圾综合治理三方面,项目完成后,黄河兰州段的污染问题有望得到彻底改观。
怎么回事?两月内这里的"黄河变红了又变白了"
12月22日早上7时许,黄河兰州段约30公里长的河道水质开始变白。据一位目击者说:“刚开始还以为是早晨河水形成的雾气。可是到了中午,河水又变成了乳白色,就像石灰水一样,还能闻到轻微的刺鼻味道。”
变色黄河凸显环保症结 企业与环保局打游击战
12月23日,黄河兰州段出现白色污染物的次日,兰州市环保局认定是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将污染物排入黄河,这一消息迅速见诸于各大媒体。然而,“兰维公司”董事长王宁却向记者否认排放白色污染物。
前两次见红 这次泛白 黄河兰州段染白十公里
22日上午,黄河兰州段河面出现反常现象,整个河面变成了乳白色,延绵河道数十公里。兰州市环保部门当日已对河水取样检查,以确定是否对黄河造成了污染。22日下午1时许,记者在黄河岸边看到,河水已经变成白色,且河床下沉积了一层白色的浑浊物,岸边的一些石头都已经被染成白色,并且还伴随着一股酸臭味。
黄河兰州段不明污染导致部分河水变红
11月21日中午12时左右,黄河兰州段黄河大桥以南的一条排污管道排放出来的不明污染导致黄河水变成红色,持续时间约90分钟。据目击者介绍,11月21日中午12时许,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大桥以南约600-900米的黄河水呈现红色,红色水流持续约90分钟逐渐淡去。
12、“治污秀”是对环保的极端麻木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4781.html
据26日的《人民日报》披露,今年11月19日,广西南丹县政府组织了“万人治理刁江污染大行动”,谁知却是作假的。县领导让电视台以大家假装劳动为背景,拍了很多画面,说要宣传已经治理刁江了。
刁江污染严重,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污,能够唤起全社会对治理污染的关注,有利于加快河水的净化。然而,这次耗费大量人力的治污行动,却仅仅是为了做做样子而已。这充分暴露出,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对环保问题的麻木,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不仅令民众失望和寒心,也容易滋生出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在以GDP考核干部政绩的大环境下,许多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达到这一目的。一旦升迁离开,所造成的一切污染都与他本人不再有任何关系。这本身就注定了,官员对环境的重视只能出于自觉而非制度的因素,而人的自觉从来都是靠不住的。
由此,使得一些官员不惜杀鸡取卵,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动用警力为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污“扫清障碍”,迫使污染地居民听任污染蔓延。这种做法恶化了民众的生活环境,导致一些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给民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有些地方甚至因此发生了污染企业与民众的冲突事件,危害了社会稳定。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度《社会蓝皮书》中,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最低的三个方面,环保名列第三,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治污秀”说明,治污根本不能依靠官员的自觉,需要改变目前的干部考核机制,将环保列入考核范围。否则,类似的闹剧还可能继续上演。
13、保护环境,从家庭做起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 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5282.html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害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仅上海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就超过了467万吨,今年预计将超过500万吨。长期采用露天堆放和自然填埋等方式消纳生活垃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潜在的危险。
大多数人都以为,工业生产才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然而有调查表明,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源的41%,另外59%是家庭污染造成的。有关专家因此呼吁:保护环境应从减少家庭污染做起。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节约用水,提倡一水多用;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消费品,节约自然资源;珍惜纸张,少用贺卡,保护森林;慎用洗涤品,选用无磷洗涤,减少水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认“环保标志”,选购绿色产品;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堆放;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重复使用率,节约地球资源;提倡使用菜篮子或布袋子,自备购物袋、餐盒,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提倡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回收废塑料,清理“白色”污染;回收各种废弃物,垃圾都能变能源。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拒用野生动物制品,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植树造林,与荒漠化抗争;提倡生态旅游,除您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积极参加公益环保活动,在社区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
做环保志愿者,从自身做起,监督他人的破坏环境的行为。
让我们争做环保的先行者和卫士。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积极投身到绿色环保活动中来,共建美好绿色家园。用我们的行为去感染、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更和谐的生活环境。(科人)
14、两个“最大”彰显中央节能减排决心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2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4769.html
12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新华网)
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中国的能源家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而实际上,煤炭资源虽然绝对数量庞大,但1800亿吨左右的可采储量,只要除以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少得可怜。中国节能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而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明我国的能源家底:“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耗能源,现在我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石油200公斤,美国每人每年消耗3吨。2020年,中国15亿人口,我们如果像美国一样每人消耗3吨,每年就需要45亿吨,去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40亿吨, 40亿吨石油贸易量只有16亿吨,加上成品油20亿吨贸易量,全部贸易量给中国都不够。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笔者认为,我国在多年前就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然而一直未能取得实效,关键是没有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鼓励高耗能产品出口,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样的政策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国2005年GDP相当于日本的49%,而能耗则是日本的3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每万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
节能减排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而目前形成的产业低端化的格局,转变起来困难很大。节能减排需要技术进步支撑,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运行非常好的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投入和风险,但在我国却由于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多年得不到广泛推进。因此,节能减排必须政策、资金、体制、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及时跟进,不然根本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引入外资的质量问题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但许多跨国公司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却将大量消耗能源、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放在中国生产,这种产品分工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高能耗、高排放环节的生产车间,我们的付出和收益远远不成比例,使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受到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5、江河之痛
作者:杨勇 来源:杨勇 类别:环保阅读
http://www.greengrants.org.cn/poster/show.php?id=3735
——横断山水电建设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的隐忧
2006年7月初,西北六省区召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座谈会,会上通报了西线调水一期工程进展情况,并着重讨论工程受水区规划。
与会省区反映,随着该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相关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更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支撑,因此希望适度增加一期工程的调水量,并希望早日开工。
根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拟从横断山脉北部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诸河流每年通过7座高坝水库近1000公里的输水隧洞将170亿立方米水调入黄河上游,按照2000年初静态预算总投资达30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
西线调水,调水水源主要来自长江源区的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以及这三条河流汇流而成的通天河,雅砻江上游以及支流达曲,大渡河上游水系的泥曲,杜柯曲,麻柯曲等。
西线工程所涉及的地区是素有“中国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和“生态高地”横断山地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也是我国西部开发一系列重要主体产业,特别是水电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西线工程建设将毫无质疑的对该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格局、产业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此。作为自由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近年来,我对上述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独立考察研究,特别是2006年7月-11月对长江源及西线调水枢纽区的地毯式考察,结合横断山脉诸河流上当前集群式水电建设的态势,笔者甚为担忧这些江河的命运遭受重创,甚至会给中国生态安全带来隐患。
青藏高原是一块年轻的大陆,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活跃的演变抬升之中,随着第四纪冰期的消亡和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近年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在高原的水系源区显示尤为敏感和突出,并直接影响到调水区域。
江河源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气候变化:江河源区处于西风盛行带,气候严寒而干燥,蒸发大于降水,年均气温低于0℃,极端气候可达-40℃以上,因而冻土发育,最大冻土厚度大于150m,是地球上最大的低纬度冻土发育区。区内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如长江南源当曲河源区年降水量为400mm~500mm,偏西方向的沱沱河为250mm以下,而位于西北的北源楚玛尔河源区不到100mm。这种气候的地理分异和变化趋势,对江河源区水系发育和径流特征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冰川退缩、雪线升高:冰川和雪被是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是气候变化的显著标志,也是江河发源的最初源流,是形成持续径流的基本条件。江河源区的冰川随着后冰期时代的到来,已基本退缩到唐古拉山脉西端的各拉丹冬群峰海拔5500m以上地带,常年冰雪覆盖面积只有400余k㎡,据十多年的定位考察,冰川平均退缩近400m,其中各拉丹东冬坡的岗加曲巴冰川已退缩500余m,雪线已升高到5800m以上,这表明江河源区的气候在持续变干,气候在逐渐变暖,“固体水库”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沼泽枯竭,草甸退化:江河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我们考察发现各拉丹冬东坡河北坡山前地带已有大片沼泽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泽中的水网已停止流动而成为死水潭,草甸中出现斑秃块状沙地。以沼泽湿地为源流特征的南源当曲大面积沼泽脱水干旱,泉眼断流,不少支河流已经干涸断流。
荒漠化加剧,沙漠征兆凸现:沙漠是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现象,近年来已在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出现,据统计,西部地区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0余万k㎡。这些沙漠分布在中国古时繁荣的丝绸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仑山脉,越过青海草原向长江源区,向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推进。在通天河、雅砻江上游局部河洲平原和草原地带已出现数百平方公里的沙锥、沙丘链和沙化带,广阔的草原逐渐成为荒漠裸地,不少地区伦为绝牧之地而导致城镇搬迁,草场转移。
湖泊退缩、河流干涸:江河源区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干涸成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径流补给而萎缩成为内陆咸水湖泊甚至盐湖,我们发现,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表1、长江三源水文情势表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k㎡ 多年平均流量m3/秒 长度km 天然落差m
沱沱河 16691.0 29.4 346.3 780
当曲 31251.7 114.0 343.1 530
楚玛尔河 20724.0 18.0 503.0 693
注:当曲无常年观测水文站,楚玛尔河水文站已撤除多年,沱沱河目前为汛期水文站。
2006年7月11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独立考察队来到了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站长王永峰给我们介绍了部分情况:通天河水文情况30多年来变化较大,很不稳定,1989年和2005年汛期流量达到峰值,最高超过3000m3/秒,年径流量超过200亿m3,1979年径流量只有70多亿 m3。
根据考察我们发现,江河地区近年来持续变暖变干,导致冰雪加速消融和流量出现瞬时峰值,这是冰川加速消融的结果,但总流量呈递减趋势,江源牧区城乡缺水现象日趋严重。
按照西线调水规划,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江源地区自然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将持续演变退化,这是不争的共识,水文情势将进一步恶化,江源水系断流内陆化趋势将继续加重,导致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持续递减;
2、江源地区相关城镇及牧区面临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生态功能建设的历史时期,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将日益凸现,各项事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将会加剧。曲麻县是因缺水和沙化于上世纪70年代而整体搬迁的长江第一县,而今又受水缺沙进之困,县城饮水靠拖拉机运,部分牧区靠打井取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打成的水井很快干涸。江源及通天河流域四县10余个乡镇以及逐渐热起来的青藏沿线的旅游目前尚无公共供水系统,并且正在进行生态移民的新镇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取水用水量将大大增加。
3、江源地区冬季河流每年有4~5个月的封冻期,河川基本断流结冰,缺水情势更为严重;如果调水枢纽形成,将会产生冰凌,导致调水受阻甚至危及安全。
4、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干支流按规划将有90亿立方米/年调入黄河,其河源区情势与长江源区相同,而这些地区的城乡村社区更为密集,水资源承载的功能更加广泛。
横断山开发态势
横断山脉是我国江河山脉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地球上现今为数不多的关键生态系统,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分布着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分布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地。这些都对维系我国和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在这一区域内构建具有世界级品牌价值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同时,该区地质结构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繁,水流切割强盛,水土流失发育,石漠化面积广泛,自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生态欠帐多。我国曾经在这个地区有过掠夺性开发森林,导致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深刻教训。然而,人们似乎没有吸取教训,横断山正面临这一场更加血腥的资源大围剿,其开发态势触目惊心。
表2、横断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名 所在地 遗产类别
九寨——黄龙 四川省阿坝州 世界自然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四川省成都市 世界文化遗产
卧龙大熊猫 四川省阿坝州 世界自然遗产
峨嵋-乐山 四川省乐山市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丽江古城 云南省丽江市 世界文化遗产
三江并流 云南省迪庆州 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省丽江市
云南省怒江州
云南省大理州
表3、横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名称 保护类别 所在地
四姑娘山 多样性 四川省阿坝州
龙溪-虹口 大熊猫 四川省都江堰市
贡嘎山 多样性 四川省甘孜州
若尔盖湿地 湿地 四川省阿坝州
雷波金沙江段 鱼类 四川省凉山州
攀枝花苏铁 植物 四川省攀枝花市
唐家河 大熊猫 四川省绵阳市
大风顶 四川省乐山市-凉山州
峰桶寨 四川省雅安市
卧龙 四川省阿坝州
白马雪山 滇金丝猴 云南省迪庆州
无量山 多样性 云南省思茅-临沧
哀牢山 云南省玉溪市
高黎贡 云南省怒江州
苍山-洱海 云南省大理州
表4、横断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
名称 所在地
峨眉山 四川省峨眉山市
九寨沟-黄龙寺 四川省阿坝州
青城山-都江堰 四川省成都市
剑门蜀道 四川省广元市
贡嘎山 四川省甘孜州
西泠雪山 四川省成都市
四姑娘山 四川省阿坝州
邛海-螺髻山 四川省凉山州
龙门山 四川省彭州市
大理 云南省大理市
丽江-玉龙山 云南省丽江市
三江并流 云南省三州一市
进入2000年以来,各大水电集团和一些资金背景复杂的开发商纷纷圈下西南大小江河的水电资源,已有一批电站在论证不充分、立项(核准)不完善、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仓促开工。一些地方政府把“建设水电王国”当成执政目标。这其中隐含的矛盾值得忧虑。
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的江河峡谷中。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随着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和长江三峡电站的相继建成发电的形势下,在“西电东送”的大旗下,有些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开发水电的热情空前高涨。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已经相继开工了金安桥(250万千瓦)、溪罗渡(1260万千瓦)、向家坝(600万千瓦)三座巨型电站。白鹤滩(1000万千瓦)、乌东德(800万千瓦)、虎跳峡(1500万千瓦)等巨型电站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长江上游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也相继开工锦屏一、二级,官地、两河口、瀑布沟、深溪沟、老鹰崖、龙头石、大岗山、泸定大渡河、猴子岩、紫坪铺等一系列大型水电站。与此同时,在这些干流水系的一、二级支流上,也在进行集群式水电开发。呈现出诸多河流被拦腰截断和开山破肚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南地区在建大中型水电总装机达6000万千瓦以上,小水电更是不计其数,总投资上万亿元人民币,根据规划仅四川省“十一五”期间开发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2740万千瓦。
表5、四川省横断山在建和拟建大中型水电站表1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1 甘堡 杂谷脑河 理县 2.55 40 锦屏二级 雅砻江 冕宁、盐源 440
2 溪落渡 金沙江 雷波 1260 41 两河口 雅江 200
3 白鹤滩 宁南 996 42 杨房沟 木里 200
4 乌东德 会东 800 43 蒙方山 雅江 160
5 向家坝 宜宾 600 44 官地 攀枝花 140
6 观音岩 攀枝花 280 45 大空 九龙 100
7 王大龙 巴塘 280 46 牙根 雅江 90
8 日冕 得荣 280 47 卡拉乡 木里 80
9 巴塘 巴塘 250 48 龚坝沟 新龙 50
10 白立 白玉 150 49 英达 50
11 俄南 邓柯 90 50 新龙 50
12 晒拉 17.68 51 共科 40
13 东就拉 16.05 52 桐子林 攀枝花 40
14 落车铺 普隆河 会理 3.12 53 仁青岭 邓柯 30
15 可河 鲹鱼河 会东 4 54 热巴 25
16 河门口 3 55 阿达 甘孜 25
17 三家树 大桥河 6.3 56 格尼 20
18 新村 3.45 57 通哈 新龙 20
19 花山 2.66 58 温波寺 石渠 15
20 天久河坝 黑水河 4.2 59 木茹沟 鲜水河 道孚 15
21 松林河口 3.7 60 关门梁子 炉霍 7.5
22 汤家湾 3.6 61 仲达 3
23 龚德房 3.2 62 刺拉寨 2.5
24 河边村 2.5 63 呷姑蓄能 理塘河、永宁河 木里、盐源 100-150
25 比溪河口 2.5 64 地堡 理塘河 木里 15
26 坪头 美姑河 美姑 12-20 65 洼拉 15
27 柳洪 12-20 66 额若 6
28 瓦洛 6 67 麻窝沟 6
29 瓦吉吉 3.2-4 68 俄公堡 6
30 觉洛 3.6 69 阿土店 6
31 牛牛坝 3.6 70 八科 6
32 乌坡 西溪河 昭觉 10 71 齐头岩 卧落河 盐源 10
33 美姑大桥 西溪河 美姑 9 72 拉沙河 8
34 库依 昭觉 3.3 73 鱼跳岩 4
35 磨刀溪 横江 宜宾 3.75 74 原始沟 4
36 波龙口 3.75 75 卧落桥 4
37 两碗 2.52 76 洼皂 永宁河 9.28
38 横江 2.52 77 匹夫 3.8
39 锦屏一级 雅砻江 盐源 300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1 乌拉 九龙河 九龙 13.3 51 丹巴 大渡河 丹巴 52.4/62.2
2 毛姑坝 13.1 52 冷竹关 康定 60
3 长草坪 5.7 53 泸定 泸定 60
4 铁蛋河 5.57 54 老鹰岩 石棉 60
5 荞棚子 5.31 55 下尔呷 阿坝 50
6 凉风岗 5.28 56 龙头石 石棉 50
7 磨房沟一级 磨房沟 冕宁 3 57 季家河坝 丹巴 46
8 冕宁大桥 安宁河 7.5 58 枕头坝 汉源 44
9 复兴镇 3.5 59 深溪沟 36
10 新音村 2.8 60 巴拉 阿坝 30
11 泸沽 孙水河 2.9 61 卜寺沟 马尔康 30
12 元宝山 锦川河 德昌 4 62 马奈 金川 30
13 偏窗子 岷江 宜宾 74 63 格尔则 阿坝 2.5
14 沙坝 汶川 72 64 阿麻咀 阿柯河 3
15 紫坪铺 都江堰 68 65 卓克基 梭磨河 马尔康 2.5
16 龙溪口 犍为 36 66 俄日河口 倬斯甲河 金川 6.4
17 石鼓 茂县 29 67 两河口 壤塘 6.4
18 沙嘴 犍为 25 68 大石沟 6
19 飞虹桥 茂县 15-20 69 二里岗 金川 5
20 五里堡 松潘 15.7 70 依里 壤塘 4.8
21 莲花岩 茂县 11.1 71 牛日沟 4
22 鱼嘴 都江堰 10.4 72 小依里 3
23 龙滩 松潘 7.26 73 中木拉 2.5
24 红桥关 6.85 74 工岔 东谷河 丹巴 5.6
25 福堂坝 汶川 4.46 75 东谷大桥 4
26 西宁关 松潘 3.72 76 阿娘沟 小金川 12.5
27 板桥溪 乐山 3 77 桥头 小金 3
28 徐古 黑水河 黑水 20 78 石土地 3
29 长河坝 11 79 麻地湾 金汤河 康定 3
30 皂角坪 9.75 80 大屏山 2.5
31 新店子 杂谷脑河 理县 6.1 81 苏家湾 2.5
32 狮子坪 6 82 岩窝 4
33 理县 4.8 83 冷竹关 瓦斯沟 14
34 小夹壁 4.35 84 新店子 11
35 猪槽坝 汶川 3 85 日地 7.8
36 桑坪 2.5 86 大丈桥 7.2
37 沙牌 草坡河 3 87 马塘 田湾沟 石棉 12.2
38 游乐桥 马边河 马边 4 88 雪山 9.7
39 波罗 挖黑河 3.5 89 冶勒 南桠河 冕宁 20
40 挖黑口 3 90 姚河坝 石棉 12.3
41 官帽舟 马边河 8 91 栗子坪 12
42 舟坝 沐川 5 92 大渡河边 6
43 黄丹 4.5 93 洗马姑 4.2
44 火谷 5 94 呷日河口 尼日河 甘洛 6.25
45 瀑布沟 大渡河 汉源 330 95 开建桥 6
46 大岗山 石棉 150 96 无故乃母 4.8
47 猴子岩 康定 140 97 白石岩 越西 3.5
48 独松 金川 136 98 耳足河口 甘洛 3.2
49 长河坝 康定 124 99 司足河口 3
50 硬梁包 泸定 110 100 漫滩 越西 3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1 白沙沟口 尼日河 越西 3 15 野茅坪 宝兴河 宝兴 9.5
2 金岩 官料场 峨边 2.5 16 峰桶寨 8.2
3 鹅颈项 2.5 17 硗碛 8
4 大杉树 安顺河 九龙 4.1 18 铜头场 芦山 8
5 田坪 石棉 3.9 19 金鸡峡 玉溪河 4.2
6 店子 3.2 20 锅浪跷 天全河 天全 5
7 白露 洪坝河 5.9 21 干溪坡 3.75
8 滨多 九龙 4.1 22 胜利 2.52
9 飞仙关 青衣江 芦山 22.5 23 炳灵 周公河 洪雅、雅安 16
10 止水岩 乐山、洪雅 15 24 大河 雅安 4.8
11 槽鱼滩 6.75 25 沙坪 3.5
12 雨城 雅安 6 26 新场 荥经 荥经河 8
13 上坝 宝兴河 宝兴 15 27 花滩 5.5
14 宝兴 12
表6、云南省在建和拟建大中型水电站表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序号 电站名称 河流 建设地点 装机容量(万KW)
1 西洱河Ⅰ级 漾濞江 大理 10.5 22 螺丝湾 硕多岗河 中甸 3.75
2 西洱河Ⅱ级 5 23 登子山 普渡河 禄劝 15
3 西洱河Ⅲ级 5 24 糯扎渡 澜沧江 思茅、澜沧 450
4 西洱河Ⅳ级 漾濞 5 25 小湾 凤庆、南涧 420
5 以礼河Ⅲ级 以礼河 会泽 14.4 26 黄登 兰坪 186
6 以礼河Ⅳ级 14.4 27 托巴 维西 164
7 漫湾 澜沧江 云县、景东 150 28 乌弄龙 80
8 拖顶 金沙江 德钦 250 29 功果桥 云龙 75
9 石板岩 牛拦江 鲁甸 25 30 溜简江 德钦 55
10 天花板 21 31 佳碧 43
11 象鼻岭 会泽 19.5 32 橄榄坝 景洪 15
12 陡滩口 鲁甸 18 33 徐村 巍山 7.2
13 大岩洞 会泽 13 34 大树脚 思茅 5
14 小岩头 13 35 纳桑 勐腊 4
15 洪石岩 巧家、鲁甸 10 36 布西 怒江 贡山 300
16 黄梨树 会泽 6 37 亚碧罗 碧江 300
17 两河口 横江 盐津 26 38 鹿马登 福贡 150
18 滩头 25 39 跃进桥 泸水 150
19 高桥 昭通 14.4 40 双虹桥 保山 120
20 张窝 水富 4.8 41 蚌东 施甸 70
21 洗马河 洗马河 禄劝 12 42 引龙入怒 龙川江 腾冲、保山 25
横断山地区开发建设格局面临的隐忧
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西线调水工程、西电东送水电基地、中国自然生态高地的保育和恢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地质矿产资源的大开发等等,如此巨大而复杂的世纪工程在一块不到5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地面上展开,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是无序和失控的,甚至是疯狂的。且不说这其中还有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去攻破,就连我们面对的国家法律、法规,世界遗产公约,移民安置,利益共享,资源纷争,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等等都似乎还没有找到良策,我们更没有制定出该区多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合理构架,因为在横断山地区,我们对它的本质状况,综合功能,战略地位,调水与水电建设,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生态与社会还缺乏全面深度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动手,那就会伤及命脉,痛及心脏,那就是国家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