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二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12-29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保总局五大督查中心挂牌 直击地方不作为

                  2、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等5家机构被指非法

                  3、南水北调中线将设水源保护区 区内禁建设项目

                  4、西部干旱地区地下藏着“水库”

                  5、两个月4度变色 黄河兰州段排污上演“连续剧”

                  6、河南污染企业拒绝整顿 村民砸坏排污管道被起诉

                  7、甘肃: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工程成功截流

                  8、贵州贞丰金矿有毒废水流入下游水库

                  9、180万盏节能灯在京城闪亮 年节约用电3900万度

                  10、天津明年拟投17亿 开建12项水利工程

                  11、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获国家投资3304万元

                  12“十一五”三峡水电站购售电合同签订

                  13、反思礼县污染事件:治污需要政府"铁石心肠"

                  14、谁该对中国环境恶化负责?

                  15、中国粮食能否承受“能源化”之重?

 

1、环保总局五大督查中心挂牌 直击地方不作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8477.html

  1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沈阳市挂牌,按照其职能分工,这个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将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政策和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协调处理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跨界污染纠纷;查办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

  在此之前一两个月间,环保总局的另外四个督查中心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中心已陆续挂牌。

  在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宣布要成立5个督查中心时,就有业界专家为此鼓掌: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的一把手往往由当地政府任命,于是就有了地方环保局长“立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立不住”的现象。一些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三个“不敢查”:开发区不敢查,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而督查中心这个类似“环保钦差”角色的出现似乎将有可能打掉几顶污染企业头上的保护伞。

  督查、钦差这些字眼也成了梳理2006年环保大事中不能忽略的关键词。

  一些督查中心很快进入了角色。12月5日挂牌的西南督查中心成立后,迅速对半个月以前发生的四川电厂燃油泄漏污染长江事件发出了该中心第一份“督查通知”,要求四川省有关部门迅速查明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并责成有关部门对事故查处过程进行跟踪督办。

  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对这起污染事故格外关注,是因为刚刚到任的督查中心负责人在现场调查时发现污染事故存在瞒报行为,污染事故中实际柴油泄漏量为16.94吨,但最初企业上报的只有380公斤,相差40多倍。

  尽管环保钦差们才刚刚到位,尽管他们甚至还被怀疑在地方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但至少在现行的体制下,这种制度不失为一种突破。

  在今年与环保督查相联系的关键词应该还有打掉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和责任追究。

  和五个督查中心这样的常设机构相比,环保总局还有一套临时的督查系统:从2004年起,环保总局每年都联合监察部等七个国家部门向各地派出短期的督查组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督办,通常督查组带队的负责人都是参与联合督查各部门的副部级官员。

  今年5月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态度不够坚决,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地方还与国家督查组‘捉迷藏’,给违法企业通风报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中央权威”。

  11月底,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今年第3批挂牌督办的6起环境案件,与以往两部门挂牌的企业肆意违法排污、地方政府出台土政策的案件不同,此次被挂牌的还有一起“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当众撒谎欺骗督查组”的案件。把政府部门负责人的道德问题列为督办案件,在两部门联手实施挂牌督办案件制度以来还是第一次。

  此外,在一些重大污染事故的调查中,环保部门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污染事故背后的人为因素。

  今年9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通报甘肃省徽县水阳乡群众血铅超标和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事件时就指出,这是两起典型的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严重失职、渎职而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环境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应严厉追究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潘岳表示,监察部和环保总局既然已经出台《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就不应成为摆设。

根据监察部和环保总局11月底公布的处理结果,当地监察部门已经对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事件中的7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其中有3名政府领导、4名环保部门领导。

2、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等5家机构被指非法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9/024010885630s.shtml

  信报讯(记者革继胜) 继“全国牙防组”等收钱就可出具资格认证被查处后,国家认监委昨天又“揪”出来“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等5家挂“中国”字头的非法认证机构。

  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非法认证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未经认监委批准就擅自从事认证;另一种是超范围认证。一些机构滥用“认证”字样,误导消费者。

  目前,获国家认监委正式批准的认证机构有179家,被曝光的5家机构均未获得批准。

  【新闻链接】

  五家国字头违规认证机构

  中国绿色市场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

  组织“绿色市场认证”和“全国绿色市场示范单位”等认证活动,向企业收取费用。

  中国质量安全监管认证中心

  曾向一些企业发出通知,要求各食品、化妆品企业交纳一定费用,组织材料向该机构报名申请“QS”标志。国家质检总局表示从未委托该机构从事“QS”标志的相关工作。

  中国质量认证标准协会

  开展“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质量信得过好产品”认证,通过认证的产品包括扬子江药业的蓝芩口服液等产品。

  中国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据称,该中心已对66种产品(服务)质量评估,区分出ABC三个系列九个等级,其中AAA级位最高。

  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

  认证了一批绿色无公害环保产品,包括波司登、红豆等。

3、南水北调中线将设水源保护区 区内禁建设项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7602.html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赵永平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07年9月30日前,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人民政府,在总干渠两侧划定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明渠段和非明渠段组成。通知规定,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该区边线两侧外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化工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黄河变红了!”“黄河又变白了!”

4、西部干旱地区地下藏着“水库”

来源:中国财经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268

历时8年、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我国最大地下水勘查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已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为105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为58亿立方米/年,目前开采量为11亿立方米/年,开采潜力为47亿立方米/年,基本可以满足能源基地近期和中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量。

据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地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五省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钠盐等矿产资源,盆地内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8.8%%,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0%%,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4.4%%,钠盐矿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0%%。但是鄂尔多斯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将为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局势,吸引更多能源企业前来投资,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八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17个单位5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投入中央勘查经费1.039亿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负责人侯光才说,预计整个鄂尔多斯盆地2010年工农业总需水量为70亿m3/年,2030年将达到90亿m3/年。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资源总量约为104亿m3/年,其中地下水可采资源为58亿m3/年,因此,目前探明的水资源总量基本能满足能源基地建设近期和中期用水需求。

目前,项目成果正在被陕、甘、宁、内蒙古、晋5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探采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成井100多眼,累计出水量每日达33万立方米,解决陕、甘、宁、内蒙古、晋5省区严重缺水地区的20多个城镇、上百个乡村及部分厂矿近57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同时,项目成果直接为能源基地规划和建设、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主要的水资源依据。 (范春荣)

5、两个月4度变色 黄河兰州段排污上演“连续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5227301.html

22日上午,兰州黄河流域河水呈乳白色,绵延几十公里。(来源:chinafotopress)

  你方唱罢我登场,排污上演“连续剧”

  12月22日早上7时许,黄河兰州段约30公里长的河道水质开始变白。据一位目击者说:“刚开始还以为是早晨河水形成的雾气。可是到了中午,河水又变成了乳白色,就像石灰水一样,还能闻到轻微的刺鼻味道。”

  这是10月22日以来黄河兰州段遭遇的第四次较大规模污染。

  10月22日下午4时,兰州市南滨河路体育公园附近一排污管道向黄河排放红色污水,致使下游1公里的黄河水变成了红色。

  兰州市环保局很快查明原因:兰州市滩尖子第二供热站冲洗锅炉内部染色剂“玫瑰精”,废水经市政管网排入黄河。

  11月21日,兰州黄河大桥西侧黄河再次遭遇一家供热站排放的“玫瑰精”袭击,并持续约90分钟。

  12月5日,大量泛着白色泡沫的红褐色污水,沿着黄河支流奔流而下。兰州市环保局认定,红褐色污水及白色泡沫污染为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所排放。

  兰州市环保局要求该企业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曝气池积聚的白色泡沫。

2006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许,兰州黄河流域突然大面积出现异常,整个河水呈乳白色,绵延几十公里。图片来源:China Foto Press

  白天不排晚上排,治污遭遇“游击战”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缘何频频“变色”?

  甘肃省环保局有关人士分析了几个原因:历史欠账多,污染物总量大,资金投入不足,部分老企业污染治理难度大。

  目前,黄河甘肃段污水年排放量为2.12亿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89万吨。

  其中,黄河兰州段废水排放量为1.69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万吨,分别占黄河甘肃段的79.7%和71.7%。

  由于部分企业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使得工业污染源治理进展缓慢,早已上马的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迟迟不能完成。

  此外,环保部门执法装备严重落后,环保机构缺乏资金。长期以来,环保队伍主要靠定期监测和临时抽查等落后的现场执法手段,难以有效杜绝个别企业偷排或污染处理设施停运等环境违法行为。

  企业治污资金匮乏,政府执法手段落后。在兰州,排污与治污打起了“游击战”,有的企业开挖隐蔽排污口,有的企业白天不排污晚上才集中排污。

  医了短痛医长痛,黄河要服“长效药”

  所幸的是,在几次污染事件中,兰州市环保部门均迅速展开调查、处理,遏制了事态扩大化。

  12月22日,兰州市环保局接报后,迅速派出环保执法人员和监测人员进行调查。翌日,兰州市环保局通报认定污染系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将较高浓度的白色电石渣浆水排入黄河。执法人员对该公司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责成查找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杜绝再次排放。

  为了确保黄河水质长远安全,甘肃省编制了《黄河流域甘肃辖区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五年内,将采取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环保监控监测能力建设三大措施,建设199个工程项目,总投资高达49.7亿元,治理目标是确保甘肃段黄河2010年水质稳定达标;将建成水质自动监测信息网络系统,重点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测仪;依法关停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违法企业,防止污染反弹。

6、河南污染企业拒绝整顿 村民砸坏排污管道被起诉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l/2006-12-29/090610889293s.shtml

 

官西村的村民都认为是“电子厂”污染了良田

  

洛阳市环保局曾三令五申责令这家工厂停产整顿

  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官西村,从2004年开始受到一家企业的污染。村民们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洛阳市环保局也三令五申要求这家企业停产整顿,但直到事态扩大,上级有关部门干预,这家企业才停止生产。

  由于农田受到污染,一些村民采取了过激行为,最终导致一起污染事件发展成一起刑事案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村民说法“电子厂”污染了良田

  12月28日,记者再次采访宜阳县官西村的部分村民后得知,虽然“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李金鹏等已经被“取保候审”,但还有几个人依然被依法关押。

  据村民们介绍,在官西村境内洛阳至洛宁县的公路旁边,原来有一家棉花厂。2004年,棉花厂大院被几家小企业租赁,其中有一家是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当地人都称作“电子厂”。

  后来,村民们发现,这家“电子厂”似乎并不是在生产电子产品。“电子厂”每次生产,四周就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而附近的树木和庄稼也出现了大量的枯死现象。细心的村民还发现,厂区内明明有水井,但“电子厂”的人却要外出运水以供饮用。村民们开始怀疑,污染就发生在他们身边。

  从2005年开始,部分村民开始到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讨要说法,然而,因为“不能提供‘电子厂’污染庄稼地的证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电子厂”的烟囱照样冒烟生产,农民的庄稼收成越来越不好。

  2006年夏秋时节,就在村民四处奔走反映问题时,他们发现,“电子厂”的排污管道居然伸进他们的庄稼地里,管道上面用土掩盖,污水从管道排出后直接渗入地下,使庄稼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村民将这一情况反映到镇里,镇里的一位领导解释说:“这家‘电子厂’是国家的保密厂,啥污染也没有。那些枯死的树木和庄稼,是有人故意喷洒灭草剂造成的。”但这一说法没能说服村民,而“电子厂”则干脆将前来讨要说法的村民堵在厂门外。

  村民认为,这明明是个化工厂,为什么要声称是“电子厂”,而且大门上有时挂着“宜阳县刑警大队四中队警务处”的招牌,有时又挂着“韩城镇派出所警务工作站”的招牌。

  市环保局曾三令五申责令停产

  官西村第九村民组村民刘作民告诉记者,2006年秋,他的两亩玉米地被污染后,庄稼基本绝收,玉米没有成熟就枯死了。两亩地只收回一编织袋嫩玉米棒,每个玉米棒只有三四寸长。回家后,他试着用水煮嫩玉米吃,没想到才吃了一口,就感到嘴发麻,想呕吐。随手扔给狗吃,狗吃了一口就不停地咳嗽。再扔给它,狗连看都不看了。

  第四村民组村民赵安现说,2006年他家种的一亩花生因被污染彻底绝收。

  第九村民组的郭现子老人说,村里被“电子厂”污染的土地都是上好的良田,以前每亩地能产玉米1100多斤,现在被污染过的土地,根据污染程度的轻重,每亩多的收200多斤,少的则绝收。“眼看着村里的地没法种了,村民们谁不心疼啊!”

  就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到底是不是污染企业的问题,记者从洛阳市环保局了解到,这家企业确实是污染企业,洛阳市环保局从2005年以来不断接到当地群众的投诉,曾多次责令其停产整顿。

  据介绍,宜阳县的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没有落实环评文件和批复的要求,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上马年产200吨“六氟化硫”项目并进行试生产。2006年7月3日,洛阳市环保局下达了《关于责令宜阳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200吨/年六氟化硫建设项目立即停产整改的通知》,要求该企业在整改全部完成后,向洛阳市环保局提出试生产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投入试生产。

  2006年7月4日,洛阳市环保局致函宜阳县人民政府,通报了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违法试生产的情况,并要求宜阳县政府立即对该公司“停供生产用电,实施强制停产整改”。

  然而,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并没有停产整顿,依然在进行生产。眼看着庄稼损毁严重,村民们的反应越来越强烈,继续向环保部门投诉。

  洛阳市环保局经再次检查发现,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在试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性废气排放。2006年9月22日,洛阳市环保局再次向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发出立即停产通知,并“限20天内办理该项目环境风险评估补充报告”。

  2006年9月26日,洛阳市环保局再次致函宜阳县政府,通报了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无视环保部门的停产通知继续生产的状况,“请贵政府立即对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停供生产用电,实施强制停产整改”。但洛阳市环保局三番五次的停产整顿要求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直到事态渐渐扩大,上级有关部门到现场调查干预时,福瑞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才停止了生产。

 [1] [2] [下一页]

7、甘肃: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工程成功截流

来源:黄河网 2006-12-29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612280014.htm

  甘肃省“十一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工程12月26日成功截流。这标志着这一工程正式转入大坝及厂房主体施工的关键阶段。

  位于白银市四龙镇附近的黄河乌金峡水电站施工现场彩球高悬,彩旗迎风飞舞,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省委书记陆浩,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徐守盛,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省委副书记韩忠信,省政协副主席李宇鸿,邵克文等领导出席主河床截流仪式。

  上午11时整,韩忠信宣布截流开始,一辆辆满载截流用料的工程车辆将一车车石料准确地倾倒在龙口部位。随着龙口渐渐缩小,汹涌的黄河水从主河床处被拦住后改道流过导流明渠。

  11时20分,陆浩宣布截流成功。

  乌金峡水电站工程自去年12月15号开工建设以来,在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4月8号一期围堰闭合,5月1号开始第一块混凝土浇筑,12月16号一期围堰破堰进水,导流明渠开始过流,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81万方、混凝土浇筑12万方,金属结构安装829吨,施工中,参与建设的各方相互协作,采取了多项方案调整和工程优化措施,保证了工程建设在可控,有序的状态下顺利进行,为实现主河床截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守盛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对乌金峡水电站工程成功截流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参与乌金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广大工程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他希望甘肃小三峡公司继续努力,同各参建单位协作配合,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投资控制,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早日建成乌金峡水电站,为促进甘肃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表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将不断深化与甘肃省在电力等方面的合作,在甘肃打造工业强省,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8、贵州贞丰金矿有毒废水流入下游水库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8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6-12-28/194110884552s.shtml

  新华网贵阳12月28日电(记者刘文国)贵州省一金矿尾矿库发生子坝滑脱,部分含有剧毒氰化钾等成分的废渣废水溢出流入下游水库,目前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据贵州省应急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消息,12月27日12时30分,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贵州紫金公司贞丰水银洞金矿尾矿库发生子坝滑脱,约20万方含有剧毒氰化钾等成分的废渣废水溢出,流进下游已废弃的小厂水库,部分进入当地农民仍在使用的白坟水库。

  事故发生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党委、政府立即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金矿和相关部门职工400余人,紧急对尾矿库坝基进行加固,防止泄漏再次发生,同时对已被污染的白坟水库投放生石灰等进行中和处理。

  事故应急指挥部已派专人到当地村、组、户、点进行监控,对下游的三岔河水库进行严密监控和并加强水质监测,切断所有可能被污染的饮用水源。同时,为了保证村民供水和正常生产生活,指挥部还调集了10台消防车用于保障向被影响区域内村民的供水,并从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应急准备金专项用于事故处置。

据贵州省应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尾矿库的废渣废水下泄已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源处于可控状态,未出现因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处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9、180万盏节能灯在京城闪亮 年节约用电3900万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5230808.html

减排二氧化碳38700吨

  编者按: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是,国内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出口量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据估算,如果把现有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千瓦时。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通过具体、细致的行动来落实,特别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在这方面,北京市实施的“绿色照明工程”值得借鉴。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按照政府出资、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三年推广安装180万只节能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目前,全市1263座二环路内公共厕所、全市2000多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安装节能灯,地铁全线70座车站及一、二号线,十三号线、八通线的114公里隧道更换了节能灯,市属50多家政府机构、部分宾馆、商厦、医院等也使用了节能灯。根据监测结果推算,180万只节能灯一年可节约用电39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8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8700吨,二氧化硫1164吨,氮氧化物1700吨。

  北京市从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北京市(百万只)绿色照明工程”,并将这一工程确定为由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具体方法是:市政府按一定比例补贴给用户,用户自筹一部分。对全市中小学校则增大了市财政补贴的比例,10个远郊区县的中小学校用户则全部由政府出资。3年来共推广180万只高效照明光源,投入政府资金2000万元。

  一个量大面广的节能项目怎样才能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北京市发改委委托节能专门机构——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从工程的组织实施到补贴资金的拨付全程负责。首先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选定供货商,其次是通过公开招标和本着向公益事业倾斜的原则确定用户,由节能环保中心组织供需双方见面,用户自主选择供货商。在工程完毕、项目验收后,供货商凭用户开具的付款发票及用户签字确认的工作单办理政府资金补贴手续。

北京市政府对“绿色照明工程”高度重视,将“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更换高效照明光源”列为2006年要办的“重要实事”之一。这项工程目前已取得多赢局面:政府投入的资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供货商扩大了客户群体,提高了知名度;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不仅改善了学习环境,更使中小学生上了一堂从身边事认识节能的生动教育课。

10、天津明年拟投17亿 开建12项水利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6年12月2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317

本站12月29日讯 (记者 王永强)从天津市水利局获悉,2007年,天津计划明年安排投资17.3亿元 实施12项重点水利工程,努力做到“确保两个安全,促进两个发展,实现一个改善,开展一个创建,完成一项改革”。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天津市加快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一年。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须先行一步,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安排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7.3亿元,实施12项重点水利工程,努力做到“确保两个安全,促进两个发展,实现一个改善,开展一个创建,完成一项改革”。

确保城市供水和防汛安全

2007年,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将开工建设,天津将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引滦水源保护工程,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扎实做好永定河、大清河、蓟运河、海河四大河系各项防汛准备,开工建设永定新河治理一期工程,重建芦新河泵站,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全市防汛安全。

促进滨海和农村水利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统筹滨海和农村水利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统一规划建设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排涝线路和工程,实施《滨海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开工建设引滦入开发区第二条供水管线,实施“百里海堤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海挡外移工程,积极推进汉沽和天津开发区的高标准海挡建设;继续实施“百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年内解决65万农民饮水不安全等问题;开展农业节水灌溉和除涝工程建设,全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0万亩。

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

2007年,天津将全面完成海河堤岸一、二、三期建设工程,启动海津大桥至外环线堤岸改造四期工程;实施“千里清水廊道工程”,综合整治城乡骨干河道7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

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

按照市政府批准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掀起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新高潮,确保到2008年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全面实施水管体制改革

争取2007年完成市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分河系管理体制,对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和防汛工作、水政执法实行全面管理,提高工程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启动区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年内各区县全部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11、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获国家投资3304万元

来源:云南省林业厅2006年12月2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315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文件精神,决定从2006年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安排1.32亿元用于林业系统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云南省碧塔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拉什海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工程从中获得投资3304万元。

12“十一五”三峡水电站购售电合同签订

来源: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64284

“十一五”期间首笔长期购售电合同————国家“十一五”三峡水电站购售电合同28日在刚启用的国家电网电力交易大厅正式签订,合同涉及的电量近3000亿千瓦时。这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三峡电能消纳的重要实践,对于加快国家电力市场建设,推进“西电东送”战略,实施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在政府原则意见指导下,利用电力市场交易平台,通过平等协商,达成长期合同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合同的签订,也为我国大型电源基地电能消纳提供了借鉴。

又讯:国家电网电力交易大厅28日正式启用,并从28日起面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开放。这表明随着我国电力供求逐步走向缓和,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统一开放的我国省、区域和国家三级的电力市场体系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国家电网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客观上已形成了由省级电力市场、区域电力市场和国家电力市场构成的三级电力市场体系。除大部分电力交易在省级市场完成外,近年来区域市场电力市场的交易量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设立三级电力交易中心,有利于各级电网调度机构集中精力,科学调度,保障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强化电力市场建设的安全保障;有利于理清调度与交易的管理界面,规范电力市场交易行为,提高市场服务水平;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开放有序、服务优质、利于监管的电力市场交易平台,更好地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促进电力市场公平。 (记者谢然浩)

13、反思礼县污染事件:治污需要政府"铁石心肠"

来源: 光明日报 2006-12-29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2/29/content_7576847.htm

许多地方,政府默认甚至鼓励高污染企业、高生态伤害行为的存续,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获得更多一些经济利益。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好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脆弱而美好的环境,往往无法成为“竞争力”,当地群众抱怨:良好环境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记者日前对甘肃礼县一桩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后发现,企业治污不上路,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心不够硬”。

小造纸厂污染河流引发恐慌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收到甘肃礼县当地群众举报,说礼县盐官镇的一个造纸厂,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了嘉陵江的支流西汉水,导致西汉水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到河里戏水的孩子多半患上皮肤病,喝了河水的牛羊频繁死亡,河流的生态健康严重下降。他们纷纷要求政府调查真相。

记者随国家环保总局“斩污行动”调查组来到了盐官镇,首先到了三江口村和新合村进行实地采访。新合村村主任宋田娃说:“1998年之后,我们这陆续建了一二家小型的造纸厂;2003年,县政府从四川引进了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为了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就把当地所有的小造纸厂全部合并成一家公司,同时扩建了生产线,由四川双流的康得利公司控股,主要生产包装用的瓦楞纸,总产量3.5万吨左右,正好在国家草浆造纸的‘生死线’之上。”康得利公司总经理汪心勇说:“我们用的是最简单的技术,投资42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调试,到了稳定达标排放之后,我们才正式恢复生产。按照相关环保要求,我们也将安装在线监测仪。”

一个尴尬的“招商引资”项目

这家小造纸厂的污染引起了甘肃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礼县副县长巩庆春,正与甘肃省环保局、卫生厅等组织的专家团,在当地进行入户调查。他们想搞清楚当地群众的疾病与造纸厂的排污有多大关系。巩庆春说:“我们此前已经对造纸厂实施了停电措施。如果真是造纸厂引发的身体伤害,我们将彻底关停这家企业。”

由于地处偏僻,礼县是“国定贫困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当地几乎没有企业,主要的农产品,小麦、土豆、苹果等都面临销售不畅、增产不增收的难题。县长李树杰说:“我们也想‘工业强县’,年年出去招商引资,但都招不到项目。四川这家企业是做包装的,他们为了向上游延伸,才出资3200万元到我们这来建厂。”

礼县环保局2004年才正式组建,张小平是首任局长。他说:“国家规定的造纸厂排污标准是COD(化学需氧量)450毫克/升,甘肃省的标准是COD400毫克/升。造纸厂治污设施运行后,预计能达到COD390毫克/升左右。但对于地表水来说,这‘达标排放’也仍旧是高污染。按道理,这样的工业污水应当再进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治理。而全甘肃的县级城市,似乎都没有污水处理厂。我们礼县虽然做了规划,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动工。”

转移高生态伤害者的“产业兴趣”

甘肃省卫生、环保系统的专家组认为,造纸厂工艺简单,过去未重视治污,对河流污染严重,但很难说与皮肤病有多大直接相关性,引发皮肤病的原因可能是当地传统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牛羊皮革鞣业,巩庆春说:“针对专家组的意见,我们要继续加强造纸厂的污染治理。同时,要想办法对当地皮革鞣制业进行升级,争取尽快成立农民技术协会,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争取联合生产、共同治污;政府也将出力,到外面寻找先进的替代工艺。”

礼县其实一直在构建“本地竞争力”,它是“中国大黄之乡”,苹果产量也很大。李树杰说:“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伤害,政府要有‘铁石心肠’。除了治污要舍得下血本之外,更要努力扭转当地群众对高污染、高生态伤害力产业的兴趣,发展生态型产业。发展首先要依托当地可持续资源。而要把当地可持续资源化为财富,必须想办法给群众提供‘全民创业资金’,扶持新型的集约化经营。今年我们这建了一个果汁厂,能大量消化本地的苹果。受此启发,我们准备在金融贷款上有所创新,改吸引外资为‘撬动内资’,让当地人能够通过当地的资源获得良好收益。”(冯永锋)

14、谁该对中国环境恶化负责?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12月29日 (姜文来)

http://env.people.com.cn/GB/5227544.html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撑条件,蕴藏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生产力。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的趋势,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与社会和谐等矛盾不断尖锐化。我国的环境 “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正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的大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中华民族的腾飞,不能不引起深切的关注。

  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不容乐观!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远超过河流开发利用率国际警戒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不同面积的地下漏斗,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令人不安的是,我国的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农村“脏、乱、差” 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污染(乡镇企业排污、畜禽养殖污染、垃圾、生活污水)严重,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的迹象,对农民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想法设法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寻找出明确的责任者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那么,谁该为中国的环境恶化负责呢?

  客观地说,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上造成的环境恶化由谁来负责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们最关注的是现实的生态环境恶化应该由谁负责!

  追究环境问题应该由谁来负责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但对环境保护来说是不能逾越的重要问题,责任清楚了,就有了可追究的对象,对人民有个交待,对增加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是非常有意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作者认为,现实的环境问题责任者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管理者——政府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资源,政府是环境的管理者,环境好与坏,都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目前,我国环境恶化,政府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应有的责任,这是不容置疑的。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我国对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视的,出台了一系政策和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策,高度是空前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行动也是超乎寻常的,如仅“十五”期间,就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通过法律加以确定,同时出台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重要政策性文件,将环境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的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彻底解决危及中华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发布《“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对“十五”期间的考核指标做出调整,将市长作为城市环境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应该进一步推广甚至扩展开来。城市环境是重要的,但农村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

【1】       【2】 【3】

15、中国粮食能否承受“能源化”之重?

来源: 经济参考报2006-12-29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txt/2006-12/29/content_7577332.htm

 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油价高涨,指定四家企业试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按10%的配比掺入汽油中以节省原油。后来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国家有关部门态度慎重,没有再新批燃料乙醇的生产项目。但记者最近调查发现,由于试点项目给业界带来了较高期望,在投资商和粮产区地方政府的“双轮驱动”下,粮食能源项目在一些地方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而业界对“粮食能源化”的利弊仍然争论不休。

“粮食能源热”方式更隐蔽

在吉林榆树市的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比邻而居的两个“超大型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按照计划,两个项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万吨,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万吨。

榆树是我国近三年连续的“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吨,其中玉米180万吨。但榆树市市长助理、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孙凌岐告诉记者说:“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这两家企业消化,而需要外调。”

记者走马东北三省发现,像榆树一样由于加工业迅速发展而即将带来的“产能大于产量、产区将变销区”的情况比较普遍。传统的饲料加工业、淀粉加工业呈刚性增长,“能源化”则是添加在玉米加工热潮中的“一把新火”。由于国家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严格限制,项目上马因此花样翻新,“粮食能源化”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燃料乙醇继续扩产、争上项目。原来国家已批准建设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和安徽丰原生化公司四家定点生产企业纷纷扩产。目前,这四家企业产能已由2004年12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4万吨。

但这个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远期的需求。现阶段燃料乙醇使用还仅限于黑龙江等九个省市,如果后期在全国推广,以2005年我国汽油消费量4366万吨算,添加的燃料乙醇需要436万吨。而目前我国酒精总产量为390万吨,全部转化为燃料乙醇也不够。因此,不少地方仍在论证上马新的乙醇生产项目,伺机争取国家批准。

——转战乙醇上游产品酒精市场。生产燃料乙醇需要国家批准,成品油市场终端也由石化企业掌握,而酒精转化为燃料乙醇只有一步之遥,不少企业便打起“擦边球”,建酒精厂“先斩后奏”。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新建及改扩建的酒精生产能力已达到160万吨/年,其中小部分已经在2005年底之前投产,剩余能力将在2006年进入生产状态。只要政策允许,市场有需求,这种项目很快就可以转产燃料乙醇。

——生产下游的生物化工产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这也可以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限制。吉粮天裕100万吨玉米深加工、年产30万吨化工醇项目,其主要产品乙二醇、乙酸乙酯原来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以各种名目上马

用玉米、小麦的陈化粮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位列我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生产。由于当时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缓慢,到2002年全国产量才三万吨。但2004年全球能源和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身价倍增。在国家系列财税政策的扶持下,燃料乙醇从无市场变为有市场,生产企业从当初的加工无利润变为有利润,国家还包销产品。因此,2005年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量猛增到69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人人争抢的“财富”。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用粮食发展能源已经基本取得共识,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国家有关部门对新上粮食基燃料乙醇项目不再鼓励,并进行严格控制。

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用粮食加工乙醇的上游项目及其下游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化工产品,在监管上却存在盲区。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且在目前情况下大规模的原料采购比较容易,成本低廉,因此企业仍然对其青睐有加。再加上东北产粮区经济比较落后,地方财政紧张,又适逢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良机,上项目的冲动也非常强烈,玉米资源是当地优势。在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之下,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通过各种手段、以各种名目上马了。

东北一个正在建设的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他们上马的工艺,三吨玉米可以生产一吨化工醇、一吨DDJS饲料和一吨酒精。以目前石油价格和玉米价格,每生产一吨化工醇能获利1200元。如果年产20万吨,利税就是两亿元。为此,公司紧紧抓住机遇快马加鞭,项目从提出到开工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4月份开工10份就要求投产,可谓“从天而降、拔地而起”。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也给予了无私的关怀,近35公顷的土地全部无偿提供。

粮食安全的“蓄水池”还是“导火线”

“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我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实际上,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的话题自其出现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对其初步形成共识,但记者调查发现,业界对此仍然争论不休,有的专家甚至还在强调“能源化”对粮食安全的正面作用。

一些专家担心,若“粮食能源化”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将会使我国粮食市场波动由原来常见的“生产减少”、“流通不畅”两个因素,增加一个“加工过量”因素,成为粮食安全问题新的“导火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的土地已经筋疲力尽。用玉米、油菜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产业化不能推开。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

国家指定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之一的安徽丰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薛培俭则说,加工是粮食市场的“蓄水池”、粮食安全的“平衡器”。有了加工,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控市场余缺,保证粮食市场的“紧平衡”。他说,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除了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能忘了“藏粮于企”——加工企业。

他还说,目前,我们每年有8000万吨至9000万吨的玉米用作饲料,至少有3000万吨淀粉被浪费。如果大力发展包括燃料用途在内的深加工,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可以把玉米中适合做饲料的蛋白质和适合发展淀粉加工业的淀粉分离出来,让他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这符合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理念,更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

长期从事玉米深加工科学研究的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陆说,用粮食加工酒精替代石油能源,是当年科学家为了解决粮食销售包袱而努力攻关的结果,当前的“粮食能源热”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平衡点。同时,他认为,加工增值保持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比什么都重要”。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认为,玉米加工、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利是弊,利弊如何衡量,还应研究。目前各地上项目的冲动很大,形式很多,国家有关部门都应对其加强监测、监控,做到心中有数。(记者:葛如江 林艳兴 王晓明)